第122章 討論學問
女穿男:農家子的科舉青雲路 作者:裳星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來時的路上,秦扶清就對老師說了自己的想法。
石明卓生性桀驁不馴,指望他來道歉,又是在他的主場石家,簡直難如登天。
秦扶清也不稀罕一兩句道歉,對他來說,擒賊先擒王,把石明卓揍一頓,就能把校園霸淩的苗頭扼殺掉,所以他打這場架,就這麽簡單。
至於故意讓石明卓把自己打出明顯的傷,又在山長麵前裝弱勢,是怕真把石明卓打出好歹來,石家會找到他家中去。
他不想把家裏人牽扯進來。
如今得到石家一百兩的賠償後,秦扶清也沒清高地覺得不該要這個錢。
石家有的是錢,既然拿給他了,那就是他該得到的。
錢有了,麻煩也沒了,一石二鳥的事。
秦扶清才懶得繼續和石明卓牽扯不清。
石堰山並沒有在這件事上多費心思,他對秦扶清道:“你不是想要借書嗎?到我院裏坐一坐吧。”
此事秦扶清拿主意,婁雨賢也沒再攪鬧,見石堰山也像是讀書人的打扮,又說什麽借書,好像與弟子早就相識,心中疑惑,也跟了過去。
石堰山的別院,比婁雨賢住的宅院還要大,裏麵小橋流水,竹林掩映,樓閣裏擺放著一張焦尾琴,秦扶清都能想象到他一身羽衣坐在琴台前彈奏的樣子。
注意到秦扶清的眼神,石堰山道:“想彈?”
秦扶清搖頭:“我不會。”
“嗯,那就不彈。”
婁雨賢:“……”
他很少來石家,知道石堰山,也隻是聽聞名字,知道些許事跡,卻無法把名字和人臉對上。
先前隻是聽說石堰山效仿魏晉七賢,有避世隱居之意,其人容貌昳麗,宛若好女,性子古怪。
如今親眼見了,相處過,才覺得傳聞有些道理。
石堰山不怎麽愛說話,也不喜主動挑起話題。
按關係來說,他該叫婁雨賢一聲妹夫,可從始至終,隻與秦扶清說話,對婁雨賢隻有淡淡的眼神交匯,並不曾主動交談。
婁雨賢心想,人家是主人,他一個客人,主人不語,他一個客人上趕著找話題,豈不是沒話找話?
幹脆也不說話。
石堰山的書房是棟木製小樓,四周環水,過橋才能到藏書樓裏。
外麵的橫梁可見滑索和木桶,都是為防火做的措施。
進了書樓,秦扶清就如同老鼠掉進米倉。人在古代,他長這麽大都沒見過這麽多的書,這時候書籍昂貴,老師為了買書,都要掏空家底,不得不額外收徒養家,也才兩個木架的書。
可石堰山的書房裏,足足兩層樓,都是書。
從竹簡到羊皮紙,從發黃的老舊麻紙到幹淨些的紙頁。
就連婁雨賢都動容道:“好多古籍!”
石堰山道:“有些是孤本,恕不外借,隻能在樓內閱覽。”
二人這才有了第一句對話。
“這是五臣注本的《楊子法言》?”婁雨賢在身上擦擦手汗,視若珍寶地掀開書頁。
秦扶清湊過去看,“老師,楊子是哪位先賢?”
“楊子原名楊朱,是戰國時期的重要人物,百家爭鳴,楊子的思想足與墨家儒家相抗衡,隻可惜其思想並不為當時其他先哲所接受,其著作幾經戰亂,到如今也少有流傳於世,未曾想,竟然能在石家藏書閣一見真容……”
“楊朱……”秦扶清覺得這個名字就熟悉多了。
可惜老師一心撲到書裏,求知若渴,無心再給他解答。
石堰山道:“他主張‘為我’與‘貴己’。顧名思義,就是自己最重要,人活在世,要多為自己考慮。”
他接著給秦扶清講起關於楊子的典故,有一個成語叫“一毛不拔”,講的是楊子墨子和兩個人的學生在探討問題。學生問楊子:“如果讓您拔下一根汗毛,全天下的人都能受益,您是否願意?”
楊子說,天底下不幸的事並非是拔他一根汗毛能解決的。
本來這話裏的拒絕意思都很明顯了,死腦筋的學生繼續追問,如果真能解決,他願意拔嗎?
楊子笑而不語。後來他的學生對世人解釋,說如果有人以財富誘惑削去你一塊皮膚,日後你就會為了更大的誘惑付出更大的代價,汗毛雖小,也是人身的一部分。
這個解釋並不能讓其他人滿意,對於高度宣揚個人自由的楊子,其他學派便大肆宣揚他“一毛不拔”,於是至今,楊子的著作少有流傳,這個成語卻常為世人所用。
秦扶清聽罷,對那一段百家爭鳴的學術盛世越發向往。
婁雨賢從沉浸中抽離出思緒,對弟子道:“楊子主張貴己,是希望人都能專注自己,把濟世的手段寄托在向內求,而非統治者以各種手段禦下,教化百姓,讓百姓自治,若人人都能貴己,天底下哪還有那麽多煩心事呢?”
接下來一兩個時辰,他與老師一同讀《楊子法言》,秦扶清也對這位隱身的先哲有了更多的了解。
楊子主張人應該順應自然,放縱天性,不畏懼威逼利誘,也不必羨慕功名利祿,人要自己主宰自己的生命。在他倡導的理想社會中,每個人都要承擔管理自我的責任,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不給人添麻煩,也不要別人給自己添麻煩。
結合著後世的相關閱曆,秦扶清對楊子的理解更深了。
這位先哲的思想著作倘若沒有失傳,流傳到後世,又該是多少人的精神指南?
看著手中泛黃的紙頁,想著未來某一天它可能會消失在時間的長河中,秦扶清心中泛起圈圈的漣漪。
“石大哥,這本書我能抄寫嗎?”
“可以,隻能在這裏。”
他和老師在讀書時,石堰山也拿了一本書,默默坐著讀起來。
書樓裏隻有他們三人,氣氛還挺和諧。
婁雨賢一聽能抄書,立馬來勁了,要找紙筆開始動手,誰知石堰山指了指外麵的大太陽,提醒道:“開飯了,先去用飯吧。”
婁雨賢這才發現外麵太陽高懸,已經到了飯點。
肚子雖餓,他學習的勁頭更甚,隻想趕緊吃完飯來抄書。
秦扶清亦是如此。
石明卓生性桀驁不馴,指望他來道歉,又是在他的主場石家,簡直難如登天。
秦扶清也不稀罕一兩句道歉,對他來說,擒賊先擒王,把石明卓揍一頓,就能把校園霸淩的苗頭扼殺掉,所以他打這場架,就這麽簡單。
至於故意讓石明卓把自己打出明顯的傷,又在山長麵前裝弱勢,是怕真把石明卓打出好歹來,石家會找到他家中去。
他不想把家裏人牽扯進來。
如今得到石家一百兩的賠償後,秦扶清也沒清高地覺得不該要這個錢。
石家有的是錢,既然拿給他了,那就是他該得到的。
錢有了,麻煩也沒了,一石二鳥的事。
秦扶清才懶得繼續和石明卓牽扯不清。
石堰山並沒有在這件事上多費心思,他對秦扶清道:“你不是想要借書嗎?到我院裏坐一坐吧。”
此事秦扶清拿主意,婁雨賢也沒再攪鬧,見石堰山也像是讀書人的打扮,又說什麽借書,好像與弟子早就相識,心中疑惑,也跟了過去。
石堰山的別院,比婁雨賢住的宅院還要大,裏麵小橋流水,竹林掩映,樓閣裏擺放著一張焦尾琴,秦扶清都能想象到他一身羽衣坐在琴台前彈奏的樣子。
注意到秦扶清的眼神,石堰山道:“想彈?”
秦扶清搖頭:“我不會。”
“嗯,那就不彈。”
婁雨賢:“……”
他很少來石家,知道石堰山,也隻是聽聞名字,知道些許事跡,卻無法把名字和人臉對上。
先前隻是聽說石堰山效仿魏晉七賢,有避世隱居之意,其人容貌昳麗,宛若好女,性子古怪。
如今親眼見了,相處過,才覺得傳聞有些道理。
石堰山不怎麽愛說話,也不喜主動挑起話題。
按關係來說,他該叫婁雨賢一聲妹夫,可從始至終,隻與秦扶清說話,對婁雨賢隻有淡淡的眼神交匯,並不曾主動交談。
婁雨賢心想,人家是主人,他一個客人,主人不語,他一個客人上趕著找話題,豈不是沒話找話?
幹脆也不說話。
石堰山的書房是棟木製小樓,四周環水,過橋才能到藏書樓裏。
外麵的橫梁可見滑索和木桶,都是為防火做的措施。
進了書樓,秦扶清就如同老鼠掉進米倉。人在古代,他長這麽大都沒見過這麽多的書,這時候書籍昂貴,老師為了買書,都要掏空家底,不得不額外收徒養家,也才兩個木架的書。
可石堰山的書房裏,足足兩層樓,都是書。
從竹簡到羊皮紙,從發黃的老舊麻紙到幹淨些的紙頁。
就連婁雨賢都動容道:“好多古籍!”
石堰山道:“有些是孤本,恕不外借,隻能在樓內閱覽。”
二人這才有了第一句對話。
“這是五臣注本的《楊子法言》?”婁雨賢在身上擦擦手汗,視若珍寶地掀開書頁。
秦扶清湊過去看,“老師,楊子是哪位先賢?”
“楊子原名楊朱,是戰國時期的重要人物,百家爭鳴,楊子的思想足與墨家儒家相抗衡,隻可惜其思想並不為當時其他先哲所接受,其著作幾經戰亂,到如今也少有流傳於世,未曾想,竟然能在石家藏書閣一見真容……”
“楊朱……”秦扶清覺得這個名字就熟悉多了。
可惜老師一心撲到書裏,求知若渴,無心再給他解答。
石堰山道:“他主張‘為我’與‘貴己’。顧名思義,就是自己最重要,人活在世,要多為自己考慮。”
他接著給秦扶清講起關於楊子的典故,有一個成語叫“一毛不拔”,講的是楊子墨子和兩個人的學生在探討問題。學生問楊子:“如果讓您拔下一根汗毛,全天下的人都能受益,您是否願意?”
楊子說,天底下不幸的事並非是拔他一根汗毛能解決的。
本來這話裏的拒絕意思都很明顯了,死腦筋的學生繼續追問,如果真能解決,他願意拔嗎?
楊子笑而不語。後來他的學生對世人解釋,說如果有人以財富誘惑削去你一塊皮膚,日後你就會為了更大的誘惑付出更大的代價,汗毛雖小,也是人身的一部分。
這個解釋並不能讓其他人滿意,對於高度宣揚個人自由的楊子,其他學派便大肆宣揚他“一毛不拔”,於是至今,楊子的著作少有流傳,這個成語卻常為世人所用。
秦扶清聽罷,對那一段百家爭鳴的學術盛世越發向往。
婁雨賢從沉浸中抽離出思緒,對弟子道:“楊子主張貴己,是希望人都能專注自己,把濟世的手段寄托在向內求,而非統治者以各種手段禦下,教化百姓,讓百姓自治,若人人都能貴己,天底下哪還有那麽多煩心事呢?”
接下來一兩個時辰,他與老師一同讀《楊子法言》,秦扶清也對這位隱身的先哲有了更多的了解。
楊子主張人應該順應自然,放縱天性,不畏懼威逼利誘,也不必羨慕功名利祿,人要自己主宰自己的生命。在他倡導的理想社會中,每個人都要承擔管理自我的責任,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不給人添麻煩,也不要別人給自己添麻煩。
結合著後世的相關閱曆,秦扶清對楊子的理解更深了。
這位先哲的思想著作倘若沒有失傳,流傳到後世,又該是多少人的精神指南?
看著手中泛黃的紙頁,想著未來某一天它可能會消失在時間的長河中,秦扶清心中泛起圈圈的漣漪。
“石大哥,這本書我能抄寫嗎?”
“可以,隻能在這裏。”
他和老師在讀書時,石堰山也拿了一本書,默默坐著讀起來。
書樓裏隻有他們三人,氣氛還挺和諧。
婁雨賢一聽能抄書,立馬來勁了,要找紙筆開始動手,誰知石堰山指了指外麵的大太陽,提醒道:“開飯了,先去用飯吧。”
婁雨賢這才發現外麵太陽高懸,已經到了飯點。
肚子雖餓,他學習的勁頭更甚,隻想趕緊吃完飯來抄書。
秦扶清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