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興開車拉著蘇霏霏從南戴河仙螺島到普寧寺用了3小時到達目的地。


    承德普寧寺


    普寧寺俗稱大佛寺,位於承德避暑山莊的北側,是我國北方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寺廟建於清朝乾隆時期,是由乾隆皇帝為會盟的蒙古王公修建的一座藏傳佛教寺廟。整個寺廟建築恢宏精美,可以前來參觀、拍照。寺內曾有眾多的高僧造訪加持,來此拜佛祈福也十分不錯。


    普寧寺的規模很大,縱深約有250米左右,寬約有130米,在寺內步行參觀、拜佛大約需要2小時左右。寺院的建築十分獨特,前院內均是漢式建築,這裏有傳統的中式山門、天王殿、配殿和大雄寶殿等建築。而後院則是典型的藏式建築,以壯觀的大乘之閣為中心,有一群仿造西藏著名的桑耶寺而建的建築,在這裏可以看到白牆紅頂的藏式樓宇,可以參觀拍照。


    進入寺內可以在各個殿中拜佛祈福,一般需要付幾十元左右的香火費用。寺內最值得進入一看的是位於後院正中大乘之閣內的千手千眼觀音,觀音像高約三十多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雕佛像,無比珍貴和壯觀,一定要進入參觀、參拜。


    另外,普寧寺的殿東側有普佑寺,是普寧寺的附屬寺院,就位於普寧寺院內,門票也包含在普寧寺門票內,可以一並步行參觀。


    普寧寺參觀貼士:


    交通:


    承德市內乘坐公交6路,在大佛寺站下,步行5-10分鍾可到。


    門票: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80元(含普佑寺)


    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60元(含普佑寺)


    開放時間: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8:00-17:30


    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8:30-17:00


    大約遊覽時間:約2小時


    蘇霏霏跟李嘉興遊玩完普寧寺就準備下一站。


    蘇霏霏開車拉著李嘉興從普寧寺到隆興寺用了6小時。


    正定隆興寺


    隆興寺位於河北省正定縣,始建於隋,初名龍藏寺,距今已有1400餘年曆史。北宋時大規模擴建,後雖經金、元、明、清曆代重修,但仍保持了北宋時期的總體布局。隆興寺自肇建之初至清末一直倍受曆代帝王的青睞,尤其是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光緒、慈禧曾多次巡幸駐駕,拈香禮佛。


    寺院占地平方米,大小殿閣十餘座分布在中軸線及其兩側,氣勢恢宏、錯落有致,是研究宋代佛寺的典型實例。寺內匯集著大量的雕塑、壁畫、碑碣等藝術珍品,被梁思成先生稱之為“京外名刹之首”。


    有梁思成《正定古建築調查紀略》中所繪隆興寺之平麵示意圖。


    寺內六處文物堪稱全國之最:被古建專家梁思成先生譽為“中國古建築藝臻極品”的建築摩尼殿;摩尼殿中被魯迅先生譽為“東方美神”的倒坐觀音;我國早期最大的轉輪藏;被推崇為“隋碑第一”的龍藏寺碑;我國古代最高大的銅鑄大佛;我國古代最精美的銅鑄毗盧佛。


    〖 第一處:宋代摩尼殿 〗


    被梁思成先生,譽為“藝臻極品”的建築孤例


    隆興寺摩尼殿,始建於北宋皇佑四年(1052)。主體建築是一座進深七間、麵闊七間的正方形殿堂。四麵殿身正中各有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廈,呈十字形。簷下鬥拱宏大,分布疏朗;有明顯的卷刹、側角和生起。著名古建專家梁思成先生大加讚譽:“這種布局,我平時除去北平故宮紫禁城角樓外,隻有在宋畫裏見過。”“摩尼殿重疊雄偉,可以算是藝臻極品。”並特意拍照收入《世界建築史》。


    摩尼殿內南抱廈柱頭鋪作及轉角鋪作裏轉部分,摩尼殿內部的鬥拱,摩尼殿梁架結構


    在麵南的壁上,為宋塑釋迦牟尼和迦葉、阿難二弟子及明塑文殊、普賢二菩薩塑像。塑像高大、雄渾,氣度不凡,均都為宋代原塑。


    摩尼殿內宋代原塑釋迦牟尼佛像


    東西兩側及大殿四周繪有明代壁畫。現存麵積422平方米。東西扇麵牆內壁繪“十二圓覺菩薩”和“八大菩薩”;四抱廈繪護法“二十四尊天”,簷牆內壁生動地描繪了佛祖釋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盤等整個過程,稱“釋氏源流”;東西扇麵牆分別繪“西方勝境”和“東方淨琉璃世界”。


    〖 第二處:倒坐觀音 〗被後人譽為“東方美神”


    摩尼殿內槽北壁為一座泥塑五彩懸山,懸山中現存塑像共30餘身,其中最特別是明朝成化年間的高3.4米五彩觀音菩薩像,俗稱“倒坐觀音”(倒坐,表明觀世音菩薩不渡盡眾生、永不回頭的大慈大悲)。觀音頭戴寶冠,項飾瓔珞,帔巾自肩下垂,身著紅色長裙,頭微右側,身略前傾,呈大自在狀。眼神微微向下俯視,目光恰好與禮佛者形成感情上的交流。


    泥塑五彩懸山


    “倒坐觀音”:由於塑像坐南朝北,故稱倒坐觀音)


    魯迅先生非常欣賞這尊塑像,稱讚她是“將神人格化”了,將她視若佛教美學的代表作而珍藏,至今仍陳放於北京阜城門內魯迅故居的書案上,被視為最美的觀音。


    第三處:宋代轉輪藏 ,我國最古老、最大的藏經櫥


    轉輪藏閣始建於北宋,梁架結構特殊,樓閣下層由於轉輪藏的安置,柱網布局突破了常規,采用了移柱造的做法,而簷柱則采用了插柱造法,這在我國古建築中極為罕見。


    閣內安放的宋代轉輪藏(俗稱藏經櫥),是一個能夠轉動的大書架,八角形小木製作,直徑7米,經櫥以上作重簷狀,下簷八角,鬥拱式樣為八鋪作,為我國早期鬥拱出跳最多的實例。上簷圓,出飛簷,是典型的宋《營造法式》作法,為國內最古老、最大的藏經櫥。整個轉輪倉的重量由底部藏針承受。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體量較大的一個。


    轉輪藏——整個轉輪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針承受,設計十分巧妙


    〖 第四處:龍藏寺碑 〗被推崇為“隋碑第一”


    矗立在正定隆興寺內的隋龍藏寺碑,是國內現存楷書碑刻鼻祖。


    此碑刻於隋開皇六年(586)十二月初五,碑首高82厘米,陰刻楷書“恒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碑高164厘米,寬90.5厘米,正麵陰刻楷書30行,每行50字,共1446字。


    碑文書法方整有致,結構嚴謹,樸拙而不失清秀,莊重而不板滯,微露魏隸遺韻,是研究魏隸向楷書過渡時期書法藝術的重要碑刻,為中華名碑之一。歐陽修在《集古錄》中收錄此碑,近代康有為則稱其為“隋碑第一”,後人稱楷書第一碑或者禦碑亭。


    〖 第五處:銅鑄千手千眼觀音像 〗我國古代最大的青銅製藝術品


    大悲閣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築,兩側配殿分別為禦書樓和集慶閣,三殿均始建於北宋,現存建築為1999年重建。


    走進大悲閣,矗立在前麵的,正是被譽為“華北四寶”的正定大菩薩。正定大菩薩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高21.3米,始鑄於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有3000工匠參與鑄造,自下而上,分七段接續鑄造,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青銅製藝術品。


    現存觀音像的身體部分和當胸合十的兩隻手臂是宋代銅鑄,其餘兩側40隻全部為民國時期重裝的木質手臂。據說每隻手眼都各有25種法力,40隻手眼和25相乘便成了千手千眼。因此這尊觀音被稱為“千手千眼觀音”。


    民國年間佛香閣(現大悲閣)尚未完全坍塌時所存部分影塑


    民國初年頂部完全坍塌的佛香閣,如今重建為大悲閣(千手觀音像)


    〖 第六處:明代毗盧佛像 〗,我國古代最精美的銅鑄毗盧佛


    毗盧殿原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959年因寺院殘破,為便於保護將其遷建於隆興寺內。


    殿內正中供奉一尊明代銅鑄毗盧佛像,像高6.42米,自下而上逐層漸收,似一座寶塔,表層均鎏金。全身分三層,每層均有四尊毗盧佛,頭戴五佛冠,手作毗盧印,結跏趺坐,三層蓮座的一千個蓮瓣上都鑄造有一尊小佛像,形成千佛繞毗盧佛的格局。整體共計1072尊佛像。


    佛像比例適度,做工精良,衣裙所鑲花邊都精雕細琢,一絲不苟。具有極高的曆史、藝術、科學價值。著名古建專家祁英濤先生稱“千佛繞毗盧銅鑄造像,是國內同類造像中最精美的一座,是明代藝術的珍品”。


    此外,隆興寺寺前迎門的一座高大琉璃照壁,和寺內戒壇,也是極具曆史文化價值的。


    琉璃照壁


    琉璃照壁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壁心是由三十六塊高浮雕琉璃磚拚砌而成的二龍戲珠圖案,栩栩如生,頗為壯觀。照壁建於大門之外,在環境氛圍上起到了莊重和森嚴的效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崛起重生入伍結婚之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愛吃喜歡152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愛吃喜歡152並收藏崛起重生入伍結婚之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