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興開車拉著蘇霏霏從代王府到綿山用了5小時到達目的地。


    綿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的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綿山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地界,最高海拔2560米,是太嶽山的一條支脈。


    綿山起源於春秋時晉國介子推攜母隱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綿山又名介山,早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築,唐初時已具有相當規模的佛教禪林。綿山集山光水色、文物古跡、佛寺神廟、革命遺址於一體,也是中國清明節(寒食節)發源地,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館。


    綿山風景名勝區建築群體中宗教建築有殿廟、宮觀;園林建築有亭、台、樓、閣、軒、廊、榭[xiè]、牌樓。古留遺跡建築有古營門、城池、營寨等,是一座古建築博物院,有14個大景點,360餘個小景點。人文景觀有龍頭寺、龍脊嶺、李姑岩、蜂房泉、大羅宮、天橋、一鬥泉、朱家凹、雲峰寺、正果寺、介公嶺;自然景觀有棲賢穀、古藤穀、水濤溝。


    1987年綿山風景名勝區被山西省公布為首批六大風景名勝區之一。2001年綿山列入山西省重點扶持發展的十大旅遊景區之一。2013年綿山風景名勝區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綿山,古名綿上,《左傳》中曾四次出現,是中國曆史記載最早的名山之一。後因介子推攜母歸隱被焚,晉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日‘介山”(見《史記·晉世家》),而又名綿山(綿上山)、介山。西晉杜預《左傳集解》:“西河介休縣南,有地名綿上。”東晉袁崧[song]《郡國誌》:“介休縣有介山,有綿上聚、子推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綿水出介休綿山,北流經石桐寺。”


    《中國曆史地名辭典》:“介山又稱介休山、綿山,在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春秋介子推隱居此山。”《辭源》:“介山,又名綿山,在山西省介休縣東南,古名綿上。春秋晉人介子推隱居此山。”《辭海》:“綿山,在山西省介休縣東南,屬霍山山脈。”


    綿山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地界,是太嶽山的一條支脈,因山亙而得名;並因位於太嶽山(霍山)北端又稱“北麵山”。景區中心地帶為北峰天峻山、中峰摩斯塔、西峰佛爺山、東峰艾蒿(哀號)坡之間的山域。綿山總體麵積294.75平方千米,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300米以上;景區規劃開發麵積為54平方千米。


    水濤溝,水濤溝風景秀麗,名人雅士的摩崖石刻遍布山間岩石。有人說,來綿山不去水濤溝的水簾洞,等於沒來。


    介公嶺,在水濤溝坐索道可以直達介公嶺。介公嶺是綿山第二高峰,這裏有介子推的隱身地和焚身處,介公祠是中國最大的石窟祠。


    棲賢穀,從介公嶺有條路可以直接到棲賢穀。棲賢穀在一個峽穀中,峽穀裏溪水潺潺,特別涼快,不過蚊子有點多,建議穿褲子。這個地方比較費體力,可以乘電梯上去,也可以爬上去。


    雲峰山,雲峰寺始建於北魏,興盛於隋唐,直至明清。寺內保存有70餘尊曆代彩塑,其中3尊為包骨真身像。寺中懸崖峭壁的之字棧道很有特點。


    正果寺供奉有15尊包骨真身,雖曆經千年而骨架完好。


    大羅宮之名出自介子推,據說介子推攜母隱居綿山,並在此看到“三清上,有玉京山,山上有七寶樹覆蓋八方羅天,曰大羅”的道家最高境界“大羅仙境”,故名“大羅宮”。


    龍頭寺是綿山風景區第一個景點,它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院,擁有壯觀的建築和悠久的曆史。


    古藤穀、一鬥泉、朱家凹、天橋棧道景區看時間和精力,自選。


    綿山土豆粉:綿山出產的土豆味道鮮美,製作成的土豆粉口感獨特。土豆粉湯濃鬱,加上調料和配菜,吃起來十分美味。


    綿山臘腸:臘腸是綿山的傳統特色食品之一,選用優質豬肉和特製配方進行製作,有著獨特的香氣和口感。


    綿山涼粉:綿山的涼粉以涼爽口感和多種配料而聞名。它由澱粉製成,搭配醬油、蒜泥、花生碎等調料,非常適合夏天消暑。


    綿山臭豆腐:臭豆腐在中國很受歡迎,在綿山也有獨特的製作方法和口味。臭豆腐具有濃鬱的味道和軟嫩的口感。


    綿山老壇酸菜魚:老壇酸菜魚是四川菜係中經典的一道菜品,綿山也有自己獨特的製作方法。以酸菜為主料,配以魚肉和各種香辛料,口味鮮美。以上僅是綿山的一些美食特色,當然還有其他各種地方小吃和川菜等可以嚐試。如果你有機會到綿山旅遊,不妨品嚐一下當地的美食,享受獨特的味覺體驗。


    李嘉興和蘇霏霏遊玩完就進行了下一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崛起重生入伍結婚之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愛吃喜歡152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愛吃喜歡152並收藏崛起重生入伍結婚之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