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頊把種諤叫回京,本想興師問罪的。
可現在,聽到種諤的話,種家軍在西北,替大宋鎮守邊疆多年。
要說對夏經驗,種諤應該是極其豐富的。
種諤所說,也是實情,一旦種諤派兵去解永樂城之圍,果真被夏軍趁虛而入,那後果,是真的不堪設想了。
趙頊又問起曲珍的情況。
種諤便將曲珍逃到延州後,與他說起的永樂城中的情形。
包括最初夏軍渡無定河,曲珍提議趁夏軍渡河時,便進行阻擊。
哪曾想,那徐禧卻覺得,敵人尚未排列齊陣,攻擊人家,勝之不武。竟然讓那第一批鐵鷂子軍衝過了無定河。
趙頊聽到此處,長歎一聲,“徐禧啊徐禧,這豈不是宋襄公的仁義之師,在他身上重演了一回。”
種諤又說起,永樂城被圍之初,那個時候,城中將士尚有能力突圍而出。
曲珍向徐禧請命,甘願召集數千死士,騎上城中最好的戰馬,隨同曲珍替大軍殺出一條血路。
說到此處,種諤眼中含淚,“陛下,若當時徐公,聽曲將軍之言,棄永樂城,或許不至於二十萬戰士,盡毀於永樂城啊。”
趙頊一巴掌拍在禦案上,怒道,“徐禧啊徐禧,你誤我滅夏大事啊。”
那個時候,趙頊想到了當初種諤堅決反對徐禧在那個地方修建永樂城。
“種將軍啊,朕錯怪你了,當初,朕 要是聽種將軍的話,也不至於會讓那徐禧在個無水源之處,修那麽個城。”
趙頊無比沉痛地說道。
其實,大宋王朝,從來都是抑武崇文,但凡能夠讓那些能征善戰的武將們,自由發揮,也不至於讓西夏如此猖狂。
種諤卻是說道,“陛下,微臣個人倒沒啥啊,身為將帥,保境安民,乃我等之責任。陛下但有吩咐,我等肝腦塗地,也在所不惜。”
趙頊已經隱隱地覺察到,多年以來,這大宋不敵西夏,不敵遼國的原由。
“曲將軍也是無罪,朕錯把他貶為皇城使了。種將軍和曲將軍想必很熟,看能不能替朕好好地安慰安慰他,咱大宋離不了像他這樣的英雄,還望曲將軍能夠原諒朕啊。”
趙頊是說的真心實話。
種諤卻是笑道,“陛下不用自責,也不用多慮。曲將軍為人豪爽耿直,隻要是能夠報效朝廷,能夠讓他肩負先鋒之責,他就樂開花了。”
“種將軍,你還是要替朕好好地安慰安慰。畢竟,是朕有負於曲將軍在先啊。”
趙頊本來是想發泄一番心中的怨怒,真把種諤叫回來,這才驀然發現,原來,那些天天被他懷疑的戰將,卻是對他無比的忠誠。
送走了種諤,趙頊覺得自己很失敗。
遠大的抱負,都由於種種原因,而擱淺。
趙頊回想起自己力挺的變法,新法執行得好好的,卻是受到了來自朝野的很多人的強烈反對。
在趙頊的印象中,有一個他老爸特別崇拜的人物,蘇軾。
當王安石的變法,向全國範圍內推開的時候,在他的禦案上,堆放著比人還高的彈劾王安石的奏章。
蘇軾,作為當時的文壇的領軍人物,由於政見與王安石不和,自請離京,到地方做官去。
王安石等人,當然很容易地就滿足了蘇軾的願望,你不是要想貶出京師麽。
太簡單了,直接滿足,一貶再貶,甚至,有時候,剛接到去某地任職,人還沒有走到,新的旨意就送達了,職位又降低了。
蘇軾還真不是個安分的主兒,他一邊遵照要求,去屬地任職,一邊不停地向趙頊上表,直陳變法的嚴重問題。
這蘇軾不但給皇帝上表,還寫了相當多的詩,每一首呢,都在含沙射影地諷喻著當時的時政。
好家夥,終於有詩落入到了對手手裏。最先發現詩作有毛病的,便是大科學家沈括。
沈括上表,直陳蘇軾的詩作當中,有暗諷朝政之嫌。然而,此事一直被擱置,趙頊呢,的確是有些愛惜蘇軾之才華,並不想深究。
後來,禦史台官員何正臣,李定等人,連續不斷地向趙頊上表,說到蘇軾在詩作當中,攻擊朝廷,汙蔑新法。
趙頊對此極為光火,當時,但凡有公然挑釁新法實施者,朝廷都會嚴令追究。
於是,趙頊下令,將蘇軾捉拿回京。
趙頊命禦史台皇甫僎帶著一幫大內的高手,騎上最快的馬,直奔湖州而去。
此事本來是很機密的,但附馬都尉王詵,卻是一直和蘇軾交往很深。
他得到了消息後,趕緊叫人去通知在南京做官的,蘇軾的弟弟蘇轍。
蘇轍趕忙派人,前往湖州,告知兄長蘇軾。
蘇轍的人,雖然比皇甫僎他們先到了湖州,卻哪裏是那皇甫僎他們的對手。
蘇軾被押解回到汴京,關押在了禦史台監獄。
蘇軾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寫幾句詩,發發牢騷,居然會被下了大獄。
蘇軾戴著沉重的鐐銬,被禦史台的小吏拉出來,在麵對刑訊逼供的時候,蘇軾最初堅決不承認,自己反對朝廷,反對新法。
禦史台為了能夠定案,肯定隻有委曲大文豪了,不認罪,對不起,刑獄之中有的是各種刑具。
經曆一百多日的殘酷的折磨。
蘇軾本來還對他的弟弟寄一線希望,覺得弟弟會有辦法,會讓自己從那禦史台走出去。
可是,最終他還是熬不住了,在經受了一番皮肉之苦後,蘇軾承認了自己的罪行,並且,在那紙上按下手印。
蘇軾經曆那一次提審之後,頓時感覺到這一輩子完了。早知道,還寫什麽詩啊,好好做官,聽從上麵的安排,不好嗎?
蘇軾自簽字畫押之後,突然精神就崩潰了,他覺得,已經沒有人可以救他了,他隨時都可能被拉出去殺頭了。
王安石得知蘇軾下了大獄,他一直都特別欣賞蘇軾的才華。
王安石親筆寫下了奏章,替蘇軾說話,懇求陛下,不要因為蘇軾在文字方麵的問題,而受到如此嚴苛的對待。
蘇軾下獄,還驚動了曹太皇太後,曹太皇太後親自找到趙頊,替蘇軾求情。
他希望趙頊不要殺蘇軾,畢竟蘇大學士的才華,那可說是朝野皆有無數人傾慕。
當然,不必說,蘇軾的好友,駙馬爺王詵,那肯定是為了蘇軾的事情,到處奔走求告。
可現在,聽到種諤的話,種家軍在西北,替大宋鎮守邊疆多年。
要說對夏經驗,種諤應該是極其豐富的。
種諤所說,也是實情,一旦種諤派兵去解永樂城之圍,果真被夏軍趁虛而入,那後果,是真的不堪設想了。
趙頊又問起曲珍的情況。
種諤便將曲珍逃到延州後,與他說起的永樂城中的情形。
包括最初夏軍渡無定河,曲珍提議趁夏軍渡河時,便進行阻擊。
哪曾想,那徐禧卻覺得,敵人尚未排列齊陣,攻擊人家,勝之不武。竟然讓那第一批鐵鷂子軍衝過了無定河。
趙頊聽到此處,長歎一聲,“徐禧啊徐禧,這豈不是宋襄公的仁義之師,在他身上重演了一回。”
種諤又說起,永樂城被圍之初,那個時候,城中將士尚有能力突圍而出。
曲珍向徐禧請命,甘願召集數千死士,騎上城中最好的戰馬,隨同曲珍替大軍殺出一條血路。
說到此處,種諤眼中含淚,“陛下,若當時徐公,聽曲將軍之言,棄永樂城,或許不至於二十萬戰士,盡毀於永樂城啊。”
趙頊一巴掌拍在禦案上,怒道,“徐禧啊徐禧,你誤我滅夏大事啊。”
那個時候,趙頊想到了當初種諤堅決反對徐禧在那個地方修建永樂城。
“種將軍啊,朕錯怪你了,當初,朕 要是聽種將軍的話,也不至於會讓那徐禧在個無水源之處,修那麽個城。”
趙頊無比沉痛地說道。
其實,大宋王朝,從來都是抑武崇文,但凡能夠讓那些能征善戰的武將們,自由發揮,也不至於讓西夏如此猖狂。
種諤卻是說道,“陛下,微臣個人倒沒啥啊,身為將帥,保境安民,乃我等之責任。陛下但有吩咐,我等肝腦塗地,也在所不惜。”
趙頊已經隱隱地覺察到,多年以來,這大宋不敵西夏,不敵遼國的原由。
“曲將軍也是無罪,朕錯把他貶為皇城使了。種將軍和曲將軍想必很熟,看能不能替朕好好地安慰安慰他,咱大宋離不了像他這樣的英雄,還望曲將軍能夠原諒朕啊。”
趙頊是說的真心實話。
種諤卻是笑道,“陛下不用自責,也不用多慮。曲將軍為人豪爽耿直,隻要是能夠報效朝廷,能夠讓他肩負先鋒之責,他就樂開花了。”
“種將軍,你還是要替朕好好地安慰安慰。畢竟,是朕有負於曲將軍在先啊。”
趙頊本來是想發泄一番心中的怨怒,真把種諤叫回來,這才驀然發現,原來,那些天天被他懷疑的戰將,卻是對他無比的忠誠。
送走了種諤,趙頊覺得自己很失敗。
遠大的抱負,都由於種種原因,而擱淺。
趙頊回想起自己力挺的變法,新法執行得好好的,卻是受到了來自朝野的很多人的強烈反對。
在趙頊的印象中,有一個他老爸特別崇拜的人物,蘇軾。
當王安石的變法,向全國範圍內推開的時候,在他的禦案上,堆放著比人還高的彈劾王安石的奏章。
蘇軾,作為當時的文壇的領軍人物,由於政見與王安石不和,自請離京,到地方做官去。
王安石等人,當然很容易地就滿足了蘇軾的願望,你不是要想貶出京師麽。
太簡單了,直接滿足,一貶再貶,甚至,有時候,剛接到去某地任職,人還沒有走到,新的旨意就送達了,職位又降低了。
蘇軾還真不是個安分的主兒,他一邊遵照要求,去屬地任職,一邊不停地向趙頊上表,直陳變法的嚴重問題。
這蘇軾不但給皇帝上表,還寫了相當多的詩,每一首呢,都在含沙射影地諷喻著當時的時政。
好家夥,終於有詩落入到了對手手裏。最先發現詩作有毛病的,便是大科學家沈括。
沈括上表,直陳蘇軾的詩作當中,有暗諷朝政之嫌。然而,此事一直被擱置,趙頊呢,的確是有些愛惜蘇軾之才華,並不想深究。
後來,禦史台官員何正臣,李定等人,連續不斷地向趙頊上表,說到蘇軾在詩作當中,攻擊朝廷,汙蔑新法。
趙頊對此極為光火,當時,但凡有公然挑釁新法實施者,朝廷都會嚴令追究。
於是,趙頊下令,將蘇軾捉拿回京。
趙頊命禦史台皇甫僎帶著一幫大內的高手,騎上最快的馬,直奔湖州而去。
此事本來是很機密的,但附馬都尉王詵,卻是一直和蘇軾交往很深。
他得到了消息後,趕緊叫人去通知在南京做官的,蘇軾的弟弟蘇轍。
蘇轍趕忙派人,前往湖州,告知兄長蘇軾。
蘇轍的人,雖然比皇甫僎他們先到了湖州,卻哪裏是那皇甫僎他們的對手。
蘇軾被押解回到汴京,關押在了禦史台監獄。
蘇軾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寫幾句詩,發發牢騷,居然會被下了大獄。
蘇軾戴著沉重的鐐銬,被禦史台的小吏拉出來,在麵對刑訊逼供的時候,蘇軾最初堅決不承認,自己反對朝廷,反對新法。
禦史台為了能夠定案,肯定隻有委曲大文豪了,不認罪,對不起,刑獄之中有的是各種刑具。
經曆一百多日的殘酷的折磨。
蘇軾本來還對他的弟弟寄一線希望,覺得弟弟會有辦法,會讓自己從那禦史台走出去。
可是,最終他還是熬不住了,在經受了一番皮肉之苦後,蘇軾承認了自己的罪行,並且,在那紙上按下手印。
蘇軾經曆那一次提審之後,頓時感覺到這一輩子完了。早知道,還寫什麽詩啊,好好做官,聽從上麵的安排,不好嗎?
蘇軾自簽字畫押之後,突然精神就崩潰了,他覺得,已經沒有人可以救他了,他隨時都可能被拉出去殺頭了。
王安石得知蘇軾下了大獄,他一直都特別欣賞蘇軾的才華。
王安石親筆寫下了奏章,替蘇軾說話,懇求陛下,不要因為蘇軾在文字方麵的問題,而受到如此嚴苛的對待。
蘇軾下獄,還驚動了曹太皇太後,曹太皇太後親自找到趙頊,替蘇軾求情。
他希望趙頊不要殺蘇軾,畢竟蘇大學士的才華,那可說是朝野皆有無數人傾慕。
當然,不必說,蘇軾的好友,駙馬爺王詵,那肯定是為了蘇軾的事情,到處奔走求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