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三年憶光緒朝末豐之餘
我想讚美幾句一些過去的人,這恐怕並不是“骸骨的迷戀”〔2〕。
所謂過去的人,是指光緒末年的所謂“新黨”〔3〕,民國初年,就叫他們“老新黨”。甲午戰敗〔4〕,他們自以為覺悟了,於是要“維新”,便是三四十歲的中年人,也看《學算筆談》〔5〕,看《化學鑒原》〔6〕;還要學英文,學日文,硬著舌頭,怪聲怪氣的朗誦著,對人毫無愧色,那目的是要看“洋書”,看洋書的緣故是要給中國圖“富強”,現在的舊書攤上,還偶有“富強叢書”〔7〕出現,就如目下的“描寫字典”“基本英語”一樣,正是那時應運而生的東西。連八股出身的張之洞〔8〕,他托繆荃孫代做的《書目答問》也竭力添進各種譯本去,可見這“維新”風潮之烈了。
然而現在是別一種現象了。有些新青年,境遇正和“老新黨”相反,八股毒是絲毫沒有染過的,出身又是學校,也並非國學的專家,但是,學起篆字來了,填起詞來了,勸人看《莊子》《文選》〔9〕了,信封也有自刻的印板了,新詩也寫成方塊了,除掉做新詩的嗜好之外,簡直就如光緒初年的雅人一樣,所不同者,缺少辮子和有時穿穿洋服而已。近來有一句常談,是“舊瓶不能裝新酒”〔10〕。這其實是不確的。舊瓶可以裝新酒,新瓶也可以裝舊酒,倘若不信,將一瓶五加皮和一瓶白蘭地互換起來試試看,五加皮裝在白蘭地瓶子裏,也還是五加皮。這一種簡單的試驗,不但明示著“五更調”“攢十字”〔11〕的格調,也可以放進新的內容去,且又證實了新式青年的軀殼裏,大可以埋伏下“桐城謬種”或“選學妖孽”〔12〕的嘍羅。
“老新黨”們的見識雖然淺陋,但是有一個目的:圖富強。所以他們堅決,切實;學洋話雖然怪聲怪氣,但是有一個目的:求富強之術。所以他們認真,熱心。待到排滿學說播布開來,許多人就成為革命黨了,還是因為要給中國圖富強,而以為此事必自排滿始。
排滿久已成功,五四早經過去,於是篆字,詞,《莊子》,《文選》,古式信封,方塊新詩,現在是我們又有了新的企圖,要以“古雅”立足於天地之間了。假使真能立足,那倒是給“生存競爭”添一條新例的。
十月一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十月六日《申報·自由談》時,題為《感舊》,無副題。
〔2〕“骸骨的迷戀”一九二一年十一月十二日斯提(葉聖陶)在《時事新報·文學旬刊》第十九期發表過一篇《骸骨之迷戀》,批評當時一些提倡白話文學的人有時還做文言文和舊詩詞的現象,以後這句話便常被引用為形容守舊者不能忘情過去的貶辭。〔3〕“新黨”清末戊戌變法前後主張或傾向維新的人被稱為新黨;辛亥革命前後,由於出現主張徹底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黨人,因而前者被稱為老新黨。
〔4〕甲午戰敗一八九四年(甲午)日本侵略朝鮮並對中國進行挑釁,發生中日戰爭。中國軍隊雖曾英勇作戰,但因清廷的動搖妥協而終告失敗,次年同日本訂立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5〕《學算筆談》十二卷,華蘅芳著,一八八二年(光緒八年)收入他的算學叢書《行素軒算稿》中,一八八五年刻印單行本。〔6〕《化學鑒原》六卷,英國韋而司撰,英國傅蘭雅口譯,無錫徐壽筆述。江南製造局翻譯館出版。
〔7〕“富強叢書”在清末洋務運動中,曾出現過“富強叢書”一類讀物。如一八九六年(清光緒二十二年)由張蔭桓編輯,鴻文書局石印的《西學富強叢書》,分算學、電學、化學、天文學等十二類,收書約七十種。
〔8〕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同治年間進士,清末提倡洋務運動的官僚之一。曾任四川學政、湖廣總督、軍機大臣。《書目答問》是他在一八七五年(光緒元年)任四川學政時所編(一說為繆荃孫代筆)。書中列有《新法算書》、《新譯幾何原本》等“西法”數學書多種。繆荃孫(1844—1919),字筱珊,江蘇江陰人,清代藏書家、版本學家。
〔9〕《莊子》戰國時莊周著,現存三十三篇,亦名《南華經》。《文選》,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內選秦漢至齊梁間的詩文,共三十卷,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唐代李善為之作注,分為六十卷。
〔10〕“舊瓶不能裝新酒”這原是歐洲流行的一句諺語,最初出於基督教《新約全書·馬太福音》第九章,耶穌說:“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惟獨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裏,兩樣就都保全了。”“五四”新文學運動興起以後,提倡白話文學的人,認為文言和舊形式不能表現新的內容,常引用這話作為譬喻。
〔11〕“五更調”亦稱“歎五更”,民間曲調名。一般五疊,每疊十句四十八字,唐敦煌曲子中已見。“攢十字”,民間曲調名,每句十字,大體按三三四排列。
〔12〕“桐城謬種”“選學妖孽”原為“五四”新文學運動初期錢玄同攻擊當時摹仿桐城派古文或《文選》所選駢體文的舊派文人的話,見《新青年》第三卷第五號(一九一七年七月)他給陳獨秀的信中,當時曾經成為反對舊文學的流行用語。桐城派是清代古文流派之一,主要作家有方苞、劉大檕e,姚鼐等,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乘*和各地讚同他們文學主張的人為桐城派。
我想讚美幾句一些過去的人,這恐怕並不是“骸骨的迷戀”〔2〕。
所謂過去的人,是指光緒末年的所謂“新黨”〔3〕,民國初年,就叫他們“老新黨”。甲午戰敗〔4〕,他們自以為覺悟了,於是要“維新”,便是三四十歲的中年人,也看《學算筆談》〔5〕,看《化學鑒原》〔6〕;還要學英文,學日文,硬著舌頭,怪聲怪氣的朗誦著,對人毫無愧色,那目的是要看“洋書”,看洋書的緣故是要給中國圖“富強”,現在的舊書攤上,還偶有“富強叢書”〔7〕出現,就如目下的“描寫字典”“基本英語”一樣,正是那時應運而生的東西。連八股出身的張之洞〔8〕,他托繆荃孫代做的《書目答問》也竭力添進各種譯本去,可見這“維新”風潮之烈了。
然而現在是別一種現象了。有些新青年,境遇正和“老新黨”相反,八股毒是絲毫沒有染過的,出身又是學校,也並非國學的專家,但是,學起篆字來了,填起詞來了,勸人看《莊子》《文選》〔9〕了,信封也有自刻的印板了,新詩也寫成方塊了,除掉做新詩的嗜好之外,簡直就如光緒初年的雅人一樣,所不同者,缺少辮子和有時穿穿洋服而已。近來有一句常談,是“舊瓶不能裝新酒”〔10〕。這其實是不確的。舊瓶可以裝新酒,新瓶也可以裝舊酒,倘若不信,將一瓶五加皮和一瓶白蘭地互換起來試試看,五加皮裝在白蘭地瓶子裏,也還是五加皮。這一種簡單的試驗,不但明示著“五更調”“攢十字”〔11〕的格調,也可以放進新的內容去,且又證實了新式青年的軀殼裏,大可以埋伏下“桐城謬種”或“選學妖孽”〔12〕的嘍羅。
“老新黨”們的見識雖然淺陋,但是有一個目的:圖富強。所以他們堅決,切實;學洋話雖然怪聲怪氣,但是有一個目的:求富強之術。所以他們認真,熱心。待到排滿學說播布開來,許多人就成為革命黨了,還是因為要給中國圖富強,而以為此事必自排滿始。
排滿久已成功,五四早經過去,於是篆字,詞,《莊子》,《文選》,古式信封,方塊新詩,現在是我們又有了新的企圖,要以“古雅”立足於天地之間了。假使真能立足,那倒是給“生存競爭”添一條新例的。
十月一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十月六日《申報·自由談》時,題為《感舊》,無副題。
〔2〕“骸骨的迷戀”一九二一年十一月十二日斯提(葉聖陶)在《時事新報·文學旬刊》第十九期發表過一篇《骸骨之迷戀》,批評當時一些提倡白話文學的人有時還做文言文和舊詩詞的現象,以後這句話便常被引用為形容守舊者不能忘情過去的貶辭。〔3〕“新黨”清末戊戌變法前後主張或傾向維新的人被稱為新黨;辛亥革命前後,由於出現主張徹底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黨人,因而前者被稱為老新黨。
〔4〕甲午戰敗一八九四年(甲午)日本侵略朝鮮並對中國進行挑釁,發生中日戰爭。中國軍隊雖曾英勇作戰,但因清廷的動搖妥協而終告失敗,次年同日本訂立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5〕《學算筆談》十二卷,華蘅芳著,一八八二年(光緒八年)收入他的算學叢書《行素軒算稿》中,一八八五年刻印單行本。〔6〕《化學鑒原》六卷,英國韋而司撰,英國傅蘭雅口譯,無錫徐壽筆述。江南製造局翻譯館出版。
〔7〕“富強叢書”在清末洋務運動中,曾出現過“富強叢書”一類讀物。如一八九六年(清光緒二十二年)由張蔭桓編輯,鴻文書局石印的《西學富強叢書》,分算學、電學、化學、天文學等十二類,收書約七十種。
〔8〕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同治年間進士,清末提倡洋務運動的官僚之一。曾任四川學政、湖廣總督、軍機大臣。《書目答問》是他在一八七五年(光緒元年)任四川學政時所編(一說為繆荃孫代筆)。書中列有《新法算書》、《新譯幾何原本》等“西法”數學書多種。繆荃孫(1844—1919),字筱珊,江蘇江陰人,清代藏書家、版本學家。
〔9〕《莊子》戰國時莊周著,現存三十三篇,亦名《南華經》。《文選》,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內選秦漢至齊梁間的詩文,共三十卷,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唐代李善為之作注,分為六十卷。
〔10〕“舊瓶不能裝新酒”這原是歐洲流行的一句諺語,最初出於基督教《新約全書·馬太福音》第九章,耶穌說:“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惟獨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裏,兩樣就都保全了。”“五四”新文學運動興起以後,提倡白話文學的人,認為文言和舊形式不能表現新的內容,常引用這話作為譬喻。
〔11〕“五更調”亦稱“歎五更”,民間曲調名。一般五疊,每疊十句四十八字,唐敦煌曲子中已見。“攢十字”,民間曲調名,每句十字,大體按三三四排列。
〔12〕“桐城謬種”“選學妖孽”原為“五四”新文學運動初期錢玄同攻擊當時摹仿桐城派古文或《文選》所選駢體文的舊派文人的話,見《新青年》第三卷第五號(一九一七年七月)他給陳獨秀的信中,當時曾經成為反對舊文學的流行用語。桐城派是清代古文流派之一,主要作家有方苞、劉大檕e,姚鼐等,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乘*和各地讚同他們文學主張的人為桐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