鏤像於木,印之素紙,以行遠而及眾,蓋實始於中國。法人伯希和氏(2)從敦煌千佛洞(3)所得佛像印本,論者謂當刊於五代之末,而宋初施以采色,其先於日耳曼最初木刻者,尚幾四百年。宋人刻本,則由今所見醫書佛典,時有圖形;或以辨物,或以起信,圖史之體具矣。降至明代,為用愈宏,小說傳奇,每作出相(4),或拙如畫沙,或細於擘,亦有畫譜,累次套印,文彩絢爛,奪人目睛,是為木刻之盛世。清尚樸學(5),兼斥紛華,而此道於是淩替。光緒初,吳友如(6)據點石齋,為小說作繡像,以西法印行,全像之書,頗複騰踴,然繡梓遂愈少,僅在新年花紙與日用信箋中,保其殘喘而已。及近年,則印繪花紙,且並為西法與俗工所奪,老鼠嫁女與靜女拈花之圖,皆渺不複見;信箋亦漸失舊型,複無新意,惟日趨於鄙倍(7)。北京夙為文人所聚,頗珍楮墨,遺範未墮,尚存名箋。顧迫於時會,苓落將始,吾修好事,亦多杞憂。於是搜索市廛,拔其尤異,各就原版,印造成書,名之曰《北平箋譜》。於中可見清光緒時紙鋪,尚止取明季畫譜,或前人小品之相宜者,鏤以製箋,聊圖悅目;間亦有畫工所作,而乏韻致,固無足觀。宣統末,林琴南先生山水箋出,似為當代文人特作畫箋之始,(8)然未詳。及中華民國立,義寧陳君師曾(9)入北京,初為鐫銅者作墨合,鎮紙畫稿,俾其雕鏤;既成拓墨,雅趣盎然。不久複廓其技於箋紙,才華蓬勃,筆簡意饒,且又顧及刻工省其奏刀之困,而詩箋乃開一新境。蓋至是而畫師梓人,神誌暗會,同力合作,遂越前修矣。稍後有齊白石,吳待秋,陳半丁,王夢白(10)諸君,皆畫箋高手,而刻工亦足以副之。辛未以後,始見數人,分畫一題,聚以成帙,格新神渙,異乎嘉祥。意者文翰之術將更,則箋素之道隨盡;後有作者,必將別辟途徑,力求新生;其臨睨夫舊鄉(11),當遠俟於暇日也。則此雖短書(12),所識者小,而一時一地,繪畫刻鏤盛衰之事,頗寓於中;縱非中國木刻史之豐碑,庶幾小品藝術之舊苑;亦將為後之覽古者所偶涉歟。


    千九百三十三年十月三十日魯迅記。


    (1)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印行的《北平箋譜》。《北平箋譜》,詩箋圖譜選集,木版彩色水印,魯迅、西諦(鄭振鐸)合編,自費印行,共六冊。內收人物、山水、花鳥箋三三二幅。(2)伯希和(p.pelliot,1878—1945)法國漢學家。一九○六年至一九○八年在中國敦煌千佛洞盜竊大量珍貴文物,運往巴黎。著有《敦煌千佛洞》等。


    (3)敦煌千佛洞我國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位於甘肅省敦煌縣東南。始建於苻秦建元二年(366),隋唐宋元均有修建。內存有大量壁畫、造像、經卷、變文等珍貴文物。


    (4)出相與下文的繡像、全像均指舊時小說、戲曲中的插圖。參看《且介亭雜文·連環圖畫瑣談》玻怠場∑友А∮鋶觥逗菏間儒林傳》:“(倪)寬有俊材,初見武*郟語經學。上曰:‘吾始以《尚書》為樸學,弗好,及聞寬說,可觀。’乃從寬問一篇。”後來稱漢儒考據訓詁之學為樸學,也稱漢學。到了清代,樸學有很大發展,從經學訓詁擴大到古籍史料整理和語言文字的研究,學術上形成了崇尚考據,排斥空論,重質樸,輕文藻的學風。(6)吳友如(?—約1893)名猷(又作嘉猷),字友如,江蘇元和(今吳縣)人,清末畫家。光緒十年(1884)起在上海點石齋石印書局主繪《點石齋畫報》。後自創《飛影閣畫報》,又為木版年畫繪製畫稿,影響較大。


    (7)鄙倍同鄙背,粗陋背理。《論語·泰伯》:“出辭氣,斯員殺兌印!*


    (8)林琴南參看本卷第193頁注(4)。他能詩畫,宣統年間,曾取宋代吳文英《夢窗詞》意,製為山水箋,刻版印行。(9)陳師曾(1876—1923)名衡恪,字師曾,江西義寧(今修水)人,書畫家、篆刻家。


    (10)齊白石(1863—1957)名璜,字瀕生,號白石,湖南湘潭人,書畫家、篆刻家。吳待秋(1878—1949),名隘,字待秋,浙江崇德人,畫家。陳半丁(1876—1970),名年,字半丁,浙江紹興人,畫家。王夢白(1887—1934),名雲,字夢白,江西豐城人,畫家。(11)臨睨夫舊鄉語出《離騷》:“陟陞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


    (12)短書指箋牘。宋代趙彥衛《雲麓漫鈔》:“短書出晉宋兵革之際,時國禁書疏,非吊喪問疾不得行尺牘,啟事論兵皆短而藏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集外集拾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魯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魯迅並收藏集外集拾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