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其名惟雲“字法智,高平金鄉人也”;姓在首行,存下半,似徐字。《元和姓纂》〔2〕有東陽徐氏,雲“偃王之後,漢徐衡徙高平,孫饒又徙東陽”,則法智似即其後。惟又雲“徐州牧,金鄉君q駱王之後,晉車騎大將軍司徒公三世之孫,擎羝鐦蠼*駙馬都尉之曾孫,孝文皇帝國子博士之少子”,所舉先世諸官,求之史書,乃無一高平徐氏,所未詳也。次多剝蝕,大略述其平生篤於佛教,中有“富輕人”語。“輕人”,非美德,當有誤字。次雲“宣武皇帝(泐六字)”,“悟玄眇用曠野將軍石窟署(泐九字)”,“君運深慮於癬峰抽情於”。又雲“及其奇形異狀君之思”。又雲正光六年正月日“終於營福署則以其月廿七日伊闕之”。按《魏書·釋老誌》:“景明初,世宗詔大長秋卿白整準代京靈岩寺石窟,於洛南伊闕山,為高祖,文昭皇太後營石窟二所。”“至正始二年中,始出”〔3〕。“永平中,中尹劉騰奏為世宗複造石窟一,凡為三所。從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六月已前,用功八十萬二千八百六十六”雲雲。“石窟署”蓋立於景明初,專營石窟,法智與焉。官氏之曠野將軍,諸署令六百石已上者第九品上階,不滿六百石者,從第九品上階,〔4〕則“署”下所泐,當是“令”字。石窟以正光四年畢,法智卒於六年,故在營福署,是署所掌不可考,要亦係於釋教,置於伊闕〔5〕,故法智卒,便葬其地。即葬字,或以為癸,甚非。次雲“餘不以管見孤文敢陳陋頌”,則撰者遜讓之詞,然不著其名,亦不知何人也。


    ee


    〔1〕本篇據手稿編入,原無標題、標點。寫作時間未詳。《徐法智墓誌》,全名《魏故曠野將軍石窟署徐君墓誌銘》,共二十七行,行二十字,正書。魯迅釋文如下:魏故曠野將軍石窟署徐君墓誌銘君諱字法智高平金鄉人也蓋黃帝之神苗周明王之徐州牧金鄉君馬駱王之後晉車騎大將軍司徒公三世之孫秦驃騎大將軍駙馬都尉之曾孫孝文皇帝國子博士之少子金之美葷馥於上帶玉之輝於辰君岫聳蘭津韞以衝勁風而曜亮之度稟自真綺繡之質論其範則王珠弗能見其語其辶貝則史足月雖複形同塵俗神木天穻中物表外風六典攬之於掌握內於懷抱常非文殊達大士亻身不聞輕人吐好士不以多能自矜臨容若煙雲岸宣武皇帝悟玄眇用曠野將軍石窟署君運深慮於癬峰抽情於及其奇


    形異狀君之思地孤何圖上天善良十四大魏正光六年歲次己正月丙午日己酉終於營福署則以其月廿七日伊闕之排山墓穿起墳青鬆列於埏側蘭菊備於偏納白日之暉獨引明月之朗見者莫不仿偟聞者為之惻愴餘不以管見孤文敢陳陋頌且可刊石傅詞豈能熏益馨味其詞曰哉律識曰貞人雄姿挺世猛氣逸群拂纓路濯足津言成世軌行合人神如何災運鍾此良哲玉止金燈永滅懸光晝*=風雲夜結雕石刊文正光六年正月廿七日銘〔2〕《元和姓纂》唐代林寶撰,原本久佚,今本十八卷,從《永樂大典》錄出,分類考證唐代各姓氏的來源及其旁支世係。東陽徐氏,見該書卷二。


    〔3〕關於白整為魏高祖、文昭皇太後營建石窟的情況,《魏書·釋老誌》載:“初建之始,窟頂去地三百一十尺。至正始二年中,始出斬山二十三丈。”


    〔4〕關於曠野將軍及石窟署令的品級,據《魏書·官氏誌》記載,曠野將軍為第九品上階;認署令分三紙:千石以上者為從第八品上階,六百石以上者為第九品上階,不滿六百石者為從第九品上階。〔5〕伊闕山名,在河南洛陽以南的伊河西岸,又名龍門山。伊闕石窟分布於此山及伊河東岸的香山,約於北魏太和十八年(494)開始營鑿,延續至唐代,曆四百餘年而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集外集拾遺補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魯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魯迅並收藏集外集拾遺補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