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秀山一把抓住門上的銅鎖,運上混元無極功的內勁,用力一扭。
“哢嚓”一聲
銅鎖應聲而開,推門而入,隻見房中老少女道們雙手雙腳被綁,且背靠背連成一串,像一拉粽子一樣,口中塞著撕下的道袍,隻能吱吱唔唔發出微弱之音。
嶽秀山見到一個年輕點的女道士,張著一雙眼睛看向自己,一伸手,扯下她口中的破布。
“咳…咳咳…!”
女道士咳了幾聲,喘了幾口氣,急急地說,
“救…救人!他們綁走了曹…曹師妹…。”
“曹師妹?曹師妹是誰?很重要嗎?
他們又是誰?”
嶽秀山出手如風,將一眾女道塞住口舌的破布取出,再將綁住她們的繩子用力繃斷。
女道士們陸繼著掙紮坐起,
“曹師妹名叫曹文逸,是剛雲遊到鄙處的師妹。那一夥人是專程來綁架她的。”
“什麽?曹文逸?文逸真人曹仙姑?”
“女居士認得曹師妹嗎?”
曹文逸,世人稱曹仙姑,初名希蘊,字衝之。後來徽宗賜名道衝。
乃宋初大臣曹利用之族孫(按曹利用曾官至樞密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魏國公)。曹利用本為邢台市寧晉縣人,因出使契丹議和有大功,真宗賜第於都城之普惠坊。
曹文逸能說話時便識文字,疑有宿慧。五歲賦詩屬文。十五歲,古今載籍,博覽無遺。書一經目,終身不忘。
曾說處世居家,都是牢籠,因不願嫁,悄悄離家脫身遁去。
二十一歲時,隱於少室山玉華峰,棲神導氣者凡十餘年。
惟恐世間俗物累己,衣糧不需他供,自需自取,有若神助。
家人聽聞她的蹤跡,欲招回家,她複自潛避不見。
齊人張公諫議聽說曹文逸,十分驚異,認為她是仙女謫凡曆劫,引度為女冠。並介紹青州遠遊觀張幾真為師。
宋徽宗聞之,欲為曹文逸建宮觀,她懇辭不受,後宮觀建成與之,則僅受數楹,以奉三清。
宋徽宗下詔加號清虛文逸大師。又賜號道真仁靜先生。
後又為她營造慶泰寧宮於其側。將落成,而曹文逸屍解飛升而去。
遺螁葬於開封縣新裏鄉,賜號希元觀妙先生。
曹文逸博通書畫、曆數 、力技,尤長於文辭。
曹文逸著作《靈源大道歌》是宋朝宣和年間所作。
這位女真人在當時可以稱得上道學一流。《靈源大道歌》通篇一百二十八句,從頭到尾,沒有一句隱語暗喻。
不象其它什麽丹書,滿篇的什麽鉛汞啦,坎離啦,龍虎啦,都基本是明明白白的闡述。
雖然是女真所著,但決不限於女丹,是男女皆可修行的法門。這篇丹經也跟其它經文一樣,同樣講究的是鋪陳玄機,暗藏口訣,但是它確實最穩妥,最自然,最實際的修行方法。絕對不用勉強,完全是靠自然變化。
這種修行方法很容易見效,修行起來沒有任何流弊,同樣,它也講究一個個人品格的培養。
如果沒有這些,修行等於白費工夫。
曹文逸應該是第一位留下作品的女性修道者,這篇詩歌,是清修派的經典。
《靈源大道歌》
我為諸君說端的。命蒂從來在真息。
照體長生空不空。靈鑒涵天容萬物。
太極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謹勿失。
宮室虛閑神自居,靈府煎熬枯血液。
一悲一喜一思慮,一縱一勞形蠹弊。
朝傷暮損迷不知。喪亂精神無所據。
細細消磨漸漸衰,耗竭元氣神乃去。
隻道行禪坐亦禪,聖可如斯凡不然。
萌芽脆嫩須含蓄,根識昏迷易變遷。
磋跎不解去荊棘,未聞美稼出荒田,
九年功滿火候足,應物無心神化速。
無心心即是真心。動靜兩忘為離欲。
神是性兮氣是命,神不外馳氣自定。
本來兩物更誰親,失卻將何為本柄。
混合為一複忘一,可與元化同出沒。
透金貫石不為難,坐脫立亡猶倏忽。
此道易知不易行,行忘所行道乃畢。
莫將閉息為真務,數息按圖俱未是。
比來放下外塵勞,內有縈心兩何異。
但看嬰兒處胎時,豈解有心潛算計。
專氣致柔神久留,往來真息自悠悠。
綿綿迤邐歸元命,不汲靈泉常自流。
三萬六千為大功,陰陽節候在其中。
蒸融關脈變筋骨,處處光明無不通。
三彭走出陰屍宅,萬國來朝赤帝宮。
借問真人何處來,從前元隻在靈台。
昔年雲霧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開。
此非一朝與一夕,是我本真不是術。
歲寒堅確知金石,戰退陰魔加慧力。
皆由虛淡複精專。便是華胥情靜國。
初將何事立根基,到無為處無不為。
念中境象須除拔,夢裏精神牢執持。
不動不靜為大要,不方不圓為至道。
元和內煉即成真,呼吸外求終未了。
元氣不住神不安,蠹木無根枝葉幹。
休論涕唾與精血,達本窮源總一般。
此物何曾有定位,隨時變化因心意。
在體感熱即為汗,在眼感悲即為淚。
在腎感念即為精,在鼻感風即為涕。
縱橫流轉潤一身,到頭不出於神水。
神水難言識者稀,資生一切由真氣。
但知恬淡無思慮,齋戒寧心節言語。
一味醍醐甘露漿,饑渴消除見真素。
他時功滿自逍遙,初日煉烹實勤苦。
勤苦之中又不勤,閑閑隻要養元神。
奈何心使閑不得,到此縱擒全在人。
我今苦中苦更苦,木食草衣孤又靜。
心知大道不能行,名跡與身為大病。
比如閑處用功夫,爭似泰然坐大定。
形神雖曰兩難全,了命未能先了性。
不去奔名與逐利,絕了人情總無事。
決烈在人何住滯,在我更教誰製禦。
嶽秀山在臨天觀中修行時,通讀曆代道家名人名篇時,對宋代曹文逸特別關注,她像是一個天生修道者,無師自通。
看了她的傳記,嶽秀山懷疑曹文逸就是一個穿越者。
此時聽聞曹文逸被人綁架走了,豈能不吃驚。
“是誰綁架了曹師妹?他們往哪裏去了。”
“是兩個年輕人,帶了十幾個手下,不知是什麽人?這屋後另了一條小路下山,賊人應該是走小路跑了……。”
嶽秀山衝出房外,縱身而起,飛至廂房頂上一望,果然屋後有條小路,
不及細想,嶽秀山雙手提著裙裾,施展飛縱之術,向小路追去!
“哢嚓”一聲
銅鎖應聲而開,推門而入,隻見房中老少女道們雙手雙腳被綁,且背靠背連成一串,像一拉粽子一樣,口中塞著撕下的道袍,隻能吱吱唔唔發出微弱之音。
嶽秀山見到一個年輕點的女道士,張著一雙眼睛看向自己,一伸手,扯下她口中的破布。
“咳…咳咳…!”
女道士咳了幾聲,喘了幾口氣,急急地說,
“救…救人!他們綁走了曹…曹師妹…。”
“曹師妹?曹師妹是誰?很重要嗎?
他們又是誰?”
嶽秀山出手如風,將一眾女道塞住口舌的破布取出,再將綁住她們的繩子用力繃斷。
女道士們陸繼著掙紮坐起,
“曹師妹名叫曹文逸,是剛雲遊到鄙處的師妹。那一夥人是專程來綁架她的。”
“什麽?曹文逸?文逸真人曹仙姑?”
“女居士認得曹師妹嗎?”
曹文逸,世人稱曹仙姑,初名希蘊,字衝之。後來徽宗賜名道衝。
乃宋初大臣曹利用之族孫(按曹利用曾官至樞密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魏國公)。曹利用本為邢台市寧晉縣人,因出使契丹議和有大功,真宗賜第於都城之普惠坊。
曹文逸能說話時便識文字,疑有宿慧。五歲賦詩屬文。十五歲,古今載籍,博覽無遺。書一經目,終身不忘。
曾說處世居家,都是牢籠,因不願嫁,悄悄離家脫身遁去。
二十一歲時,隱於少室山玉華峰,棲神導氣者凡十餘年。
惟恐世間俗物累己,衣糧不需他供,自需自取,有若神助。
家人聽聞她的蹤跡,欲招回家,她複自潛避不見。
齊人張公諫議聽說曹文逸,十分驚異,認為她是仙女謫凡曆劫,引度為女冠。並介紹青州遠遊觀張幾真為師。
宋徽宗聞之,欲為曹文逸建宮觀,她懇辭不受,後宮觀建成與之,則僅受數楹,以奉三清。
宋徽宗下詔加號清虛文逸大師。又賜號道真仁靜先生。
後又為她營造慶泰寧宮於其側。將落成,而曹文逸屍解飛升而去。
遺螁葬於開封縣新裏鄉,賜號希元觀妙先生。
曹文逸博通書畫、曆數 、力技,尤長於文辭。
曹文逸著作《靈源大道歌》是宋朝宣和年間所作。
這位女真人在當時可以稱得上道學一流。《靈源大道歌》通篇一百二十八句,從頭到尾,沒有一句隱語暗喻。
不象其它什麽丹書,滿篇的什麽鉛汞啦,坎離啦,龍虎啦,都基本是明明白白的闡述。
雖然是女真所著,但決不限於女丹,是男女皆可修行的法門。這篇丹經也跟其它經文一樣,同樣講究的是鋪陳玄機,暗藏口訣,但是它確實最穩妥,最自然,最實際的修行方法。絕對不用勉強,完全是靠自然變化。
這種修行方法很容易見效,修行起來沒有任何流弊,同樣,它也講究一個個人品格的培養。
如果沒有這些,修行等於白費工夫。
曹文逸應該是第一位留下作品的女性修道者,這篇詩歌,是清修派的經典。
《靈源大道歌》
我為諸君說端的。命蒂從來在真息。
照體長生空不空。靈鑒涵天容萬物。
太極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謹勿失。
宮室虛閑神自居,靈府煎熬枯血液。
一悲一喜一思慮,一縱一勞形蠹弊。
朝傷暮損迷不知。喪亂精神無所據。
細細消磨漸漸衰,耗竭元氣神乃去。
隻道行禪坐亦禪,聖可如斯凡不然。
萌芽脆嫩須含蓄,根識昏迷易變遷。
磋跎不解去荊棘,未聞美稼出荒田,
九年功滿火候足,應物無心神化速。
無心心即是真心。動靜兩忘為離欲。
神是性兮氣是命,神不外馳氣自定。
本來兩物更誰親,失卻將何為本柄。
混合為一複忘一,可與元化同出沒。
透金貫石不為難,坐脫立亡猶倏忽。
此道易知不易行,行忘所行道乃畢。
莫將閉息為真務,數息按圖俱未是。
比來放下外塵勞,內有縈心兩何異。
但看嬰兒處胎時,豈解有心潛算計。
專氣致柔神久留,往來真息自悠悠。
綿綿迤邐歸元命,不汲靈泉常自流。
三萬六千為大功,陰陽節候在其中。
蒸融關脈變筋骨,處處光明無不通。
三彭走出陰屍宅,萬國來朝赤帝宮。
借問真人何處來,從前元隻在靈台。
昔年雲霧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開。
此非一朝與一夕,是我本真不是術。
歲寒堅確知金石,戰退陰魔加慧力。
皆由虛淡複精專。便是華胥情靜國。
初將何事立根基,到無為處無不為。
念中境象須除拔,夢裏精神牢執持。
不動不靜為大要,不方不圓為至道。
元和內煉即成真,呼吸外求終未了。
元氣不住神不安,蠹木無根枝葉幹。
休論涕唾與精血,達本窮源總一般。
此物何曾有定位,隨時變化因心意。
在體感熱即為汗,在眼感悲即為淚。
在腎感念即為精,在鼻感風即為涕。
縱橫流轉潤一身,到頭不出於神水。
神水難言識者稀,資生一切由真氣。
但知恬淡無思慮,齋戒寧心節言語。
一味醍醐甘露漿,饑渴消除見真素。
他時功滿自逍遙,初日煉烹實勤苦。
勤苦之中又不勤,閑閑隻要養元神。
奈何心使閑不得,到此縱擒全在人。
我今苦中苦更苦,木食草衣孤又靜。
心知大道不能行,名跡與身為大病。
比如閑處用功夫,爭似泰然坐大定。
形神雖曰兩難全,了命未能先了性。
不去奔名與逐利,絕了人情總無事。
決烈在人何住滯,在我更教誰製禦。
嶽秀山在臨天觀中修行時,通讀曆代道家名人名篇時,對宋代曹文逸特別關注,她像是一個天生修道者,無師自通。
看了她的傳記,嶽秀山懷疑曹文逸就是一個穿越者。
此時聽聞曹文逸被人綁架走了,豈能不吃驚。
“是誰綁架了曹師妹?他們往哪裏去了。”
“是兩個年輕人,帶了十幾個手下,不知是什麽人?這屋後另了一條小路下山,賊人應該是走小路跑了……。”
嶽秀山衝出房外,縱身而起,飛至廂房頂上一望,果然屋後有條小路,
不及細想,嶽秀山雙手提著裙裾,施展飛縱之術,向小路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