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來訪?
宋江接過嘍囉呈上的拜帖一瞧。
“山東清河西門慶奉拜,尊梁山宋,盧,吳,及諸位頭領。”
清河西門慶?
這人是誰?
“莫非是他!”
吳用頭腦遠比宋江盧俊義靈活,一想就猜到了徐玄生,
“莫非是誰?”
宋盧兩人一臉懵逼,自然不會想到早幾日鬥得你生我死的徐玄生,會來梁山拜訪他們。
“應該就是原東平府廂軍都指揮使,現在的泰安軍節度使,早幾日與我們對陣的那個青年人!”
“怎會是他?來做什麽?”
宋江一臉狐疑,猜不到徐玄生的目的。
“先別管他來幹什麽?他來到這裏自然會說明白!他既然以禮來訪,咱們還是去迎一下他!”
徐玄生正輕搖折扇,欣賞梁山的奇峰異景,忽聽得“呀”的聲響,寨門再次打開,從裏麵走出幾個人來。
當頭一位正是黑麵三郎宋江宋公明,盧俊義和吳用,緊隨其後,一左一右落後半步。
“不知西門將軍駕臨敝處,有失遠迎,還望海涵!”
宋大哥連連拱手行禮,倒也極盡主人殷勤之禮,
“宋先生休要如此稱呼,鄙人今日以私人身份前來造訪,來得冒昧,多有叨擾。還請諸位原宥才是。”
徐玄生一改敵對關係,變更成朋友相訪,是為接下來的招安作鋪墊,
私人身份?
這是幾個意思?
宋江和盧俊義又懵了,有些想不明白,私人啥的,不還是你西門慶嗎?
“西門官人光臨,梁山榮幸!請入敝寨用茶!”
吳用頭腦轉得快,很快就想明白了徐玄生的用意,肯定是為招安一事而來。
私人身份更好說話,而且招安之事成與不成,都不傷及雙方顏麵,
談成了,再正式以朝廷之名進行,談不成,不過江湖朋友的一次拜訪。
幾人陪著徐玄生一路上山,經過青龍峪一場較量,沒有人敢小視這位年輕人!
一路而上,還有三處關寨,徐玄生驚歎於梁山的關隘險要,雖不說固若金湯,但單靠冷兵器人力攻下來,他也沒有半點把握!除非製作簡易大炮,轟開關寨,方有可能。
行走了約五裏遠近,遠遠看見高處立著一杆大旗,杏黃色隨風吹蕩。那應該是聚義廳前那杆“替天行道”的大旗。
果然,上去之後,是一個巨大的石鋪大坪,正麵一棟頗具氣勢的殿堂,門楣上掛著一匾,上書三字,
“忠義堂!”
忠義堂就是托塔天王晁蓋時的聚義廳,晁蓋死後,宋江改為如今的忠義堂。
忠義堂是梁山商議大事,發號司令,舉行慶典的場所,裏麵排開一百零八張交椅,大議事時,大家按序排座。
作為梁山的貴客,宋江與盧吳三人請徐玄生進入忠義堂。
幾人分賓主坐定後,有嘍囉端上果點茶水上來,
寒暄幾句後,宋江便開口問道,
“西門大官人不辭勞苦,登臨敝寨,不知…可有事乎?”
“不知貴寨食糧還夠幾日?”
徐玄生喝了一口茶水,漫不經心地答非所問,拋出這麽一句。
“這個…”
兩軍對峙,你問我糧食還能吃多久?這個我能告訴你嗎?
徐玄生笑了笑,他並不是真要知道,而是告訴對方,我知道你們糧食短缺。
“梁山山多地少,並不產糧,現在官軍封鎖得厲害,無處可籌。
梁山人馬近萬,糧食縱有儲備,也不經久耗,三位當知山寨缺糧的後果?”
“西門大官人,有話請直言,我等兄弟,皆是直心腸,你就開門見山吧!”
吳用不愧是軍師,見識與機鋒都比宋盧兩人深沉,他不與徐玄生糾纏糧食問題,省得被他探了虛實。
徐玄生笑笑,向吳用拱拱手,
“吳先生飽讀聖賢之書,人稱學究,貴寨樹立“替天行道\"大旗,請教一下先生,這替天行道行的是什麽道?”
吳用一愣,你是來拜訪?還是來找碴的?
但口中還是答道,
“替天行道,行的是公道!”
“哦?公道?”
徐玄生故作驚訝,
“貴寨攻打曾頭市,是因為照夜玉獅子馬被人搶了。
三打祝家莊,是時遷偷盜被人抓起來了。
攻打高唐州,是為了救柴大官人,
攻打大名府,是為了接盧員外上山。
試問,貴寨哪一次是為了黎民利益而戰?哪一回是為了百姓冤屈申張公道而行?
貴賽不過是為了自身的江湖恩怨而已。若真是為了天下貧苦百姓公道而伸大義,可有百姓簞食壺漿,負草駝糧,與梁山共存亡?”
這一番話,殺人誅心呐!
吳用無言以對,宋盧二人滿麵羞漸。
“官逼民反,自古有之,並不為過。貴寨中確實有不少好漢,是被貪官汙吏所迫,無處存身,逼上梁上,落草為寇。才與官府作對為敵,
鄙人深表理解和同情。我若遭遇,亦與同之!”
宋江等人聞言一震,此人難道是同道中人?
“西門大官人,此話何意?”
宋江開口問道,
“宋室暗弱,朝綱敗壞,奸臣當道,汙吏橫行,外有西夏金國,狼視虎顧,常年侵掠,內有蝗旱天災,官盜人禍,百姓窮苦,難以聊生。
諸位立替天行道之旗,卻行江湖黑道之舉,豈不繆乎?”
宋江起身,拱手行禮。
“大官人言之有理,我等今當何處?請大官人教我!”
“不敢!我倒有一樁曆史可供參考。”
徐玄生拱手還禮,
“宋頭領,盧員外,吳先生,你們難道不知瓦崗三十六人結義之事嗎?
單雄信王伯當,出師未捷身先死!
而秦叔寶徐茂公程咬金羅士信等,卻是功在社稷,爵封國公,淩煙閣標名,千古流芳,萬人敬仰。
同是瓦崗結義之豪傑,而結局大異,何也?”
宋江盧俊義吳用三人大驚,隋未之時,秦瓊等三十六人賈家樓結義,大反山東,聚義兵於瓦崗寨,其聲威之壯,兵力之雄,遠勝如今這小小的水泊梁山!
最終瓦崗寨還不是灰飛煙滅,李密王伯當身死名裂。
而改投明主李世民的秦瓊等人,卻是立下蓋世功勳,千古標名。
徐玄生說得太明白了,堅守梁山,就是死路一條!
“我等…亦有心報效,卻是投靠無門呐!”
宋江無奈地說道。
宋江接過嘍囉呈上的拜帖一瞧。
“山東清河西門慶奉拜,尊梁山宋,盧,吳,及諸位頭領。”
清河西門慶?
這人是誰?
“莫非是他!”
吳用頭腦遠比宋江盧俊義靈活,一想就猜到了徐玄生,
“莫非是誰?”
宋盧兩人一臉懵逼,自然不會想到早幾日鬥得你生我死的徐玄生,會來梁山拜訪他們。
“應該就是原東平府廂軍都指揮使,現在的泰安軍節度使,早幾日與我們對陣的那個青年人!”
“怎會是他?來做什麽?”
宋江一臉狐疑,猜不到徐玄生的目的。
“先別管他來幹什麽?他來到這裏自然會說明白!他既然以禮來訪,咱們還是去迎一下他!”
徐玄生正輕搖折扇,欣賞梁山的奇峰異景,忽聽得“呀”的聲響,寨門再次打開,從裏麵走出幾個人來。
當頭一位正是黑麵三郎宋江宋公明,盧俊義和吳用,緊隨其後,一左一右落後半步。
“不知西門將軍駕臨敝處,有失遠迎,還望海涵!”
宋大哥連連拱手行禮,倒也極盡主人殷勤之禮,
“宋先生休要如此稱呼,鄙人今日以私人身份前來造訪,來得冒昧,多有叨擾。還請諸位原宥才是。”
徐玄生一改敵對關係,變更成朋友相訪,是為接下來的招安作鋪墊,
私人身份?
這是幾個意思?
宋江和盧俊義又懵了,有些想不明白,私人啥的,不還是你西門慶嗎?
“西門官人光臨,梁山榮幸!請入敝寨用茶!”
吳用頭腦轉得快,很快就想明白了徐玄生的用意,肯定是為招安一事而來。
私人身份更好說話,而且招安之事成與不成,都不傷及雙方顏麵,
談成了,再正式以朝廷之名進行,談不成,不過江湖朋友的一次拜訪。
幾人陪著徐玄生一路上山,經過青龍峪一場較量,沒有人敢小視這位年輕人!
一路而上,還有三處關寨,徐玄生驚歎於梁山的關隘險要,雖不說固若金湯,但單靠冷兵器人力攻下來,他也沒有半點把握!除非製作簡易大炮,轟開關寨,方有可能。
行走了約五裏遠近,遠遠看見高處立著一杆大旗,杏黃色隨風吹蕩。那應該是聚義廳前那杆“替天行道”的大旗。
果然,上去之後,是一個巨大的石鋪大坪,正麵一棟頗具氣勢的殿堂,門楣上掛著一匾,上書三字,
“忠義堂!”
忠義堂就是托塔天王晁蓋時的聚義廳,晁蓋死後,宋江改為如今的忠義堂。
忠義堂是梁山商議大事,發號司令,舉行慶典的場所,裏麵排開一百零八張交椅,大議事時,大家按序排座。
作為梁山的貴客,宋江與盧吳三人請徐玄生進入忠義堂。
幾人分賓主坐定後,有嘍囉端上果點茶水上來,
寒暄幾句後,宋江便開口問道,
“西門大官人不辭勞苦,登臨敝寨,不知…可有事乎?”
“不知貴寨食糧還夠幾日?”
徐玄生喝了一口茶水,漫不經心地答非所問,拋出這麽一句。
“這個…”
兩軍對峙,你問我糧食還能吃多久?這個我能告訴你嗎?
徐玄生笑了笑,他並不是真要知道,而是告訴對方,我知道你們糧食短缺。
“梁山山多地少,並不產糧,現在官軍封鎖得厲害,無處可籌。
梁山人馬近萬,糧食縱有儲備,也不經久耗,三位當知山寨缺糧的後果?”
“西門大官人,有話請直言,我等兄弟,皆是直心腸,你就開門見山吧!”
吳用不愧是軍師,見識與機鋒都比宋盧兩人深沉,他不與徐玄生糾纏糧食問題,省得被他探了虛實。
徐玄生笑笑,向吳用拱拱手,
“吳先生飽讀聖賢之書,人稱學究,貴寨樹立“替天行道\"大旗,請教一下先生,這替天行道行的是什麽道?”
吳用一愣,你是來拜訪?還是來找碴的?
但口中還是答道,
“替天行道,行的是公道!”
“哦?公道?”
徐玄生故作驚訝,
“貴寨攻打曾頭市,是因為照夜玉獅子馬被人搶了。
三打祝家莊,是時遷偷盜被人抓起來了。
攻打高唐州,是為了救柴大官人,
攻打大名府,是為了接盧員外上山。
試問,貴寨哪一次是為了黎民利益而戰?哪一回是為了百姓冤屈申張公道而行?
貴賽不過是為了自身的江湖恩怨而已。若真是為了天下貧苦百姓公道而伸大義,可有百姓簞食壺漿,負草駝糧,與梁山共存亡?”
這一番話,殺人誅心呐!
吳用無言以對,宋盧二人滿麵羞漸。
“官逼民反,自古有之,並不為過。貴寨中確實有不少好漢,是被貪官汙吏所迫,無處存身,逼上梁上,落草為寇。才與官府作對為敵,
鄙人深表理解和同情。我若遭遇,亦與同之!”
宋江等人聞言一震,此人難道是同道中人?
“西門大官人,此話何意?”
宋江開口問道,
“宋室暗弱,朝綱敗壞,奸臣當道,汙吏橫行,外有西夏金國,狼視虎顧,常年侵掠,內有蝗旱天災,官盜人禍,百姓窮苦,難以聊生。
諸位立替天行道之旗,卻行江湖黑道之舉,豈不繆乎?”
宋江起身,拱手行禮。
“大官人言之有理,我等今當何處?請大官人教我!”
“不敢!我倒有一樁曆史可供參考。”
徐玄生拱手還禮,
“宋頭領,盧員外,吳先生,你們難道不知瓦崗三十六人結義之事嗎?
單雄信王伯當,出師未捷身先死!
而秦叔寶徐茂公程咬金羅士信等,卻是功在社稷,爵封國公,淩煙閣標名,千古流芳,萬人敬仰。
同是瓦崗結義之豪傑,而結局大異,何也?”
宋江盧俊義吳用三人大驚,隋未之時,秦瓊等三十六人賈家樓結義,大反山東,聚義兵於瓦崗寨,其聲威之壯,兵力之雄,遠勝如今這小小的水泊梁山!
最終瓦崗寨還不是灰飛煙滅,李密王伯當身死名裂。
而改投明主李世民的秦瓊等人,卻是立下蓋世功勳,千古標名。
徐玄生說得太明白了,堅守梁山,就是死路一條!
“我等…亦有心報效,卻是投靠無門呐!”
宋江無奈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