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爾等起義以來,聚烏合之眾,竊州據縣,隻知一味的燒殺搶掠,何曾給兩浙百姓帶來半分福祉?
你雖有王圖霸業之心,卻無經世濟用之才,部下多是蠻力孔武之輩,缺乏安邦定國之臣!
所以,你最終不過一時之梟雄,順則乘風而起,敗則九族滅門!
華夏大地,豈容你糟蹋,如今我大軍已至,兩戰而破你數十萬眾,擒你隻在旦夕之間,若想負隅頑抗,唯血濺東市,懸首蒿街爾!”
……你若想據地稱王,我可以給你一個機會!
我可以送你和你的部屬,去一個地方,那就是隔海相望的台灣。
那裏比你現在兩州十二縣大得多,土地肥沃,氣候適宜,
天高海闊,任你舒展抱負,你可以開疆拓土,有本事,你製造海船,把倭國打下來都可以!
日後,你在台灣,若有所需,盡管派人過來告知,我會盡一切可能幫助你。
不過,去往台灣之前,你必須按我交待方貌方傑的計劃,給我把事做好!
能帶走的任你帶走,但千萬記住,不得濫殺無辜平民百姓,否則,下場一定很難看……。\"
方臘手執信箋,一會恨得咬牙切齒,一會兒又愁眉緊鎖,顯得進退兩難。
而麵前跪著的方貌方傑兩人,大氣都不敢喘一口。
第二天天明,徐玄生聽哨探來報,滸墅關上的義軍,一個不見,已經全部撤回蘇州城去了!
徐玄生知道,方臘萬般無奈,隻能接受自己的條件,不然,真就會弄死他!
曆史上,方臘起義動靜倒是不小,最強大時,曾占據六州五十四縣,號稱擁百萬之眾,可不到一年,就被童貫幹沒了,這也說明方臘這人,終究是缺乏雄才大略!
現在徐玄生支使他去台灣,做一個草頭王比較合適,畢竟宋代的台灣,寶島上還隻是一些連字都不識的土著,讓方臘早點去占據,做一個文明傳播者,建一個漢文明政權,總比被倭寇荷蘭占領了強一百倍!
方臘要是帶去幾萬上十萬的人馬工匠過去,放火燒山,改土屯田,是很容易發展的,
徐玄生計劃最多,在方臘初期,給他送幾船糧食過去,反正方臘肯定不缺金銀之物,到了台灣也沒用處,自己去緬甸泰國派船倒買一些糧食給他就是,然後就任他自生自滅!
進入到滸墅關,徐玄生沒有急著進逼蘇州城,而在滸墅關,對俘獲的義軍,進行整編,從中又挑選了兩萬青壯,進入禁軍,這是為很快就會到來的宋金大戰,儲備兵力!
雖然自己是意外穿越到這大宋,徐玄生實在不願意,曆史上的靖康之恥發生,
在能力範圍內,他是真想改變一下曆史,靖康之恥太慘了,也太羞辱了,甚至千年之後的徐玄生,亦感被羞辱了,現在,他當然要努力改變一下,首先,就得有改變的實力!
改革江南,一是保住這塊糧食供應基地,二是培養江南人保家衛國的思想,這也是他為什麽一定要均田地的目的!
隻有普通人有了恒產,士卒才有戰鬥的動力,讓他們知道,他們不是為了東京的趙家賣命,是保護自己的妻兒和家園而拚命!
因而,必須讓方臘帶領剩下的義軍,給他把江南的貪官汙吏地主豪強,給狠狠地帶走一波,這樣,徐玄生的土改運動,所麵臨的壓力就小了許多,剩餘的小地主,隻需交出平均數之外的田地,就既往不咎。
至於方臘,他能帶走的最多是金銀之物,和少量糧食。並不會給廣大百姓造成太大的傷害,這種保住了生產力,恢複起來就更快,社會也會更有活力!
在滸墅關休整了七天,徐玄生移師蘇州,
方臘回到蘇州,將部屬召集起來,開了一個朝會。
“大宋禁軍的厲害,我相信大家都看到了,也領教了!
接下來,大家有什麽好辦法?都說來聽聽!”
剛剛吃過敗仗的一眾武將,一個個垂頭喪氣,沒人坑聲,
太恐怖了!大宋禁軍那些噴火的家夥,真的非人力可以抵擋!
任你呂布項羽李元霸轉世,也是白搭,那家夥挨著即傷,碰著即亡,分分鍾將你轟成渣渣,讓往日自恃勇武的眾將,深深地泛起無力感!
還有禁軍的鐵甲,刀不能破,箭不能傷,簡直就是金剛不壞之身,這仗還怎麽打?
沉默了一陣,方臘見無人吭聲,深深歎了一口氣。
“我也明白大家的心情,但我們不能坐以待斃,禁軍有攻城的火器,蘇州城肯定是守不住,
但我們可以繼續南下,一路將貪官地主殺過去,一路招兵買馬,隻要我們的實力足夠強大了,就完全可以回過頭來,一口吃掉禁軍!
這個叫西門的節度使,從他均田地,任官吏來看,此人野心不小,必有所圖。
他需要我們替他掃清障礙,所以,他也必然不會把我們逼太緊,我們完全可以從容南下,一路攻城拔寨,想去哪裏,就去哪裏!”
眾人一聽方臘此言,頓時來了精神,雖然一連折損了二十多萬人馬,這算什麽!隻要有錢有糧,華夏最不缺的就是人!
方臘也看明白了,徐玄生是想借他之手,把土地從貪官汙吏地主土豪中奪回來,讓他進行一次重新分配,方臘都不反對,甚至頗為讚賞。
既然徐玄生有所求,就不會逼他太緊,他一樣可以重新發展壯大,到時候去不去台灣,還得看雙方實力說話,不過,現在必須要收拾行李,打包南下了!
當徐玄生兵臨蘇州城下時,城門洞開,方臘早已率軍出南門,望秀州去了。
此時城內沒有官方力量,不少宵小之輩趁機搶劫商鋪人家,城內亂成一片!
徐玄生火速命周應麟部入城戒嚴,抓捕為非作歹之徒,迅速穩定下城中局勢。
蘇州是座富裕之城,雖然被方臘占據,搶過一波,但因方臘想把蘇州作為自己的大本營,並沒有對蘇州城的居民和建築,有太多的傷害和改變,
徐玄生很滿意蘇州的環境,決定在蘇州開府排衙。
你雖有王圖霸業之心,卻無經世濟用之才,部下多是蠻力孔武之輩,缺乏安邦定國之臣!
所以,你最終不過一時之梟雄,順則乘風而起,敗則九族滅門!
華夏大地,豈容你糟蹋,如今我大軍已至,兩戰而破你數十萬眾,擒你隻在旦夕之間,若想負隅頑抗,唯血濺東市,懸首蒿街爾!”
……你若想據地稱王,我可以給你一個機會!
我可以送你和你的部屬,去一個地方,那就是隔海相望的台灣。
那裏比你現在兩州十二縣大得多,土地肥沃,氣候適宜,
天高海闊,任你舒展抱負,你可以開疆拓土,有本事,你製造海船,把倭國打下來都可以!
日後,你在台灣,若有所需,盡管派人過來告知,我會盡一切可能幫助你。
不過,去往台灣之前,你必須按我交待方貌方傑的計劃,給我把事做好!
能帶走的任你帶走,但千萬記住,不得濫殺無辜平民百姓,否則,下場一定很難看……。\"
方臘手執信箋,一會恨得咬牙切齒,一會兒又愁眉緊鎖,顯得進退兩難。
而麵前跪著的方貌方傑兩人,大氣都不敢喘一口。
第二天天明,徐玄生聽哨探來報,滸墅關上的義軍,一個不見,已經全部撤回蘇州城去了!
徐玄生知道,方臘萬般無奈,隻能接受自己的條件,不然,真就會弄死他!
曆史上,方臘起義動靜倒是不小,最強大時,曾占據六州五十四縣,號稱擁百萬之眾,可不到一年,就被童貫幹沒了,這也說明方臘這人,終究是缺乏雄才大略!
現在徐玄生支使他去台灣,做一個草頭王比較合適,畢竟宋代的台灣,寶島上還隻是一些連字都不識的土著,讓方臘早點去占據,做一個文明傳播者,建一個漢文明政權,總比被倭寇荷蘭占領了強一百倍!
方臘要是帶去幾萬上十萬的人馬工匠過去,放火燒山,改土屯田,是很容易發展的,
徐玄生計劃最多,在方臘初期,給他送幾船糧食過去,反正方臘肯定不缺金銀之物,到了台灣也沒用處,自己去緬甸泰國派船倒買一些糧食給他就是,然後就任他自生自滅!
進入到滸墅關,徐玄生沒有急著進逼蘇州城,而在滸墅關,對俘獲的義軍,進行整編,從中又挑選了兩萬青壯,進入禁軍,這是為很快就會到來的宋金大戰,儲備兵力!
雖然自己是意外穿越到這大宋,徐玄生實在不願意,曆史上的靖康之恥發生,
在能力範圍內,他是真想改變一下曆史,靖康之恥太慘了,也太羞辱了,甚至千年之後的徐玄生,亦感被羞辱了,現在,他當然要努力改變一下,首先,就得有改變的實力!
改革江南,一是保住這塊糧食供應基地,二是培養江南人保家衛國的思想,這也是他為什麽一定要均田地的目的!
隻有普通人有了恒產,士卒才有戰鬥的動力,讓他們知道,他們不是為了東京的趙家賣命,是保護自己的妻兒和家園而拚命!
因而,必須讓方臘帶領剩下的義軍,給他把江南的貪官汙吏地主豪強,給狠狠地帶走一波,這樣,徐玄生的土改運動,所麵臨的壓力就小了許多,剩餘的小地主,隻需交出平均數之外的田地,就既往不咎。
至於方臘,他能帶走的最多是金銀之物,和少量糧食。並不會給廣大百姓造成太大的傷害,這種保住了生產力,恢複起來就更快,社會也會更有活力!
在滸墅關休整了七天,徐玄生移師蘇州,
方臘回到蘇州,將部屬召集起來,開了一個朝會。
“大宋禁軍的厲害,我相信大家都看到了,也領教了!
接下來,大家有什麽好辦法?都說來聽聽!”
剛剛吃過敗仗的一眾武將,一個個垂頭喪氣,沒人坑聲,
太恐怖了!大宋禁軍那些噴火的家夥,真的非人力可以抵擋!
任你呂布項羽李元霸轉世,也是白搭,那家夥挨著即傷,碰著即亡,分分鍾將你轟成渣渣,讓往日自恃勇武的眾將,深深地泛起無力感!
還有禁軍的鐵甲,刀不能破,箭不能傷,簡直就是金剛不壞之身,這仗還怎麽打?
沉默了一陣,方臘見無人吭聲,深深歎了一口氣。
“我也明白大家的心情,但我們不能坐以待斃,禁軍有攻城的火器,蘇州城肯定是守不住,
但我們可以繼續南下,一路將貪官地主殺過去,一路招兵買馬,隻要我們的實力足夠強大了,就完全可以回過頭來,一口吃掉禁軍!
這個叫西門的節度使,從他均田地,任官吏來看,此人野心不小,必有所圖。
他需要我們替他掃清障礙,所以,他也必然不會把我們逼太緊,我們完全可以從容南下,一路攻城拔寨,想去哪裏,就去哪裏!”
眾人一聽方臘此言,頓時來了精神,雖然一連折損了二十多萬人馬,這算什麽!隻要有錢有糧,華夏最不缺的就是人!
方臘也看明白了,徐玄生是想借他之手,把土地從貪官汙吏地主土豪中奪回來,讓他進行一次重新分配,方臘都不反對,甚至頗為讚賞。
既然徐玄生有所求,就不會逼他太緊,他一樣可以重新發展壯大,到時候去不去台灣,還得看雙方實力說話,不過,現在必須要收拾行李,打包南下了!
當徐玄生兵臨蘇州城下時,城門洞開,方臘早已率軍出南門,望秀州去了。
此時城內沒有官方力量,不少宵小之輩趁機搶劫商鋪人家,城內亂成一片!
徐玄生火速命周應麟部入城戒嚴,抓捕為非作歹之徒,迅速穩定下城中局勢。
蘇州是座富裕之城,雖然被方臘占據,搶過一波,但因方臘想把蘇州作為自己的大本營,並沒有對蘇州城的居民和建築,有太多的傷害和改變,
徐玄生很滿意蘇州的環境,決定在蘇州開府排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