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鮮立即跪地叩拜,“師傅大恩,徒兒定當永誌不忘。”
“快起來,”姬伯雙手相攙,“鮮兒,你須知,如今你的功力,較之常人自可有恃無恐,但若比之那漢軍將領以及顧名等人卻仍有差異,且他的劍,罷了,為師自是會為你周全。”姬伯似有所思,“我為你準備了快馬,你便即刻起程回返匈奴犁庭,為師的信簡已傳回,算來金遲勉等人也將與你同抵。”
“遲勉?”蘭鮮一愣。
姬伯一笑,“為師已設法將你之親信數人救回匈奴,以助你成事。”
蘭鮮心中暗驚,看來自己對師傅的了解甚少,如今在這樓蘭之內,他竟如常出入遣使於人、亦能尋得數人為自己提升內力、更可救出漢軍牢中重犯!如此自己竟絲毫不知!若是自己的心思被其所窺……後果堪憂啊!看來需更加謹慎恭敬方可。
於是連忙再度施禮道,“師傅大恩,徒兒萬死難報!”
“既為師徒,自是當視你如己出,且為師本無後嗣,日後鮮兒不可再如是言說。”姬伯略帶責備之情,“你且先行返回,為師尚有事羈絆,待月餘便往匈奴尋你。另,那山中之所已棄之,萬不可再回。日後為師自會告知隱匿新址。”
“謹遵師命。”
匈奴犁庭之內,單於早已接到快報,此番出征十五萬大軍悉數盡滅,至今竟無人返回。
“真是豈有此理!”單於大怒,抬手猛擊身前桌案,瞬間至其碎裂且四下崩散。
身後侍從急忙喚來巫醫,恐單於傷了手。其餘眾臣麵麵相覷不敢妄言。唯有兩位賢王暗自冷笑,甚為得意。
“左賢王,此番大敗你如何看待?”單於邊被包紮傷處,邊巡視滿堂群臣。
眾人紛紛看向左賢王,暗自慶幸未被首問。
隻見左賢王一臉坦然,並未有絲毫慌亂,先對著單於行了一禮,方徐徐開口道,“稟單於,微臣以為勝負乃兵家常事。自我匈奴開國至今,與中原各國曆經無數戰事,勝敗各有之。如今大漢一統乾坤,且仰仗前秦之長城以抵禦我草原之侵,令我不得不唯玉門關隘口方得進,自是不利。且此次之戰,大都尉首次領軍,有顧及不全之處亦有可諒,故而微臣之見便不予計較,需解得今冬之困以及籌謀日後之事更為甚之。”
“左賢王此言差矣!難不成我草原十五萬勇士便如此白白斷送了不成?大都尉既為統帥,豈可顧及不全?便該重責以儆效尤。”左賢王的話音未落,便有一名高大魁梧的猛將起身相辯。
右賢王側目看去,便知是莽夫,自是暗笑不已。左賢王亦是得意,他故意此言便是要有人相辯,如此方可替自己除了蘭鮮更不令單於忌憚自己刻意排除異己。真真好算計。
“單於,索克納將軍所言甚是!那大都尉並無賢才啊。”
“左賢王所言並無不妥,且大軍已失,切不可再損將帥啊單於。”
“不重責蘭鮮怎對得起十幾萬勇士在天之靈?”
“如此今後還有誰敢領兵出征啊?”
“怎就沒人了?”
“你這話何意?”
……
一時間朝堂上下便吵作一團。單於居首位之上更是煩躁異常。
“休要再議!”一聲大喝方止住眾人之口,頃刻便寂靜下來。單於甚是氣惱地盯著眾人,心中更是暗自生恨:這一群隻知相互傾軋之人,豈可成大事?
恰於此時,一名侍從手捧信簡急急而入,附於單於耳側低語一番,方將信函呈上。
單於展卷細觀,雙眉愈發收緊,看罷便一臉怒色,更是將信函毀之!就在眾臣不明所以之際,單於漸漸平複戾氣,徐徐開口道,“近日便有餘將歸來,左賢王,你必當親自迎之,且遣人醫治安頓,待大都尉歸來再同議。散朝。”言罷便拂袖而去,留下眾臣錯愕不已。
“這?賢王,聽聞單於之意,這蘭鮮竟是率人回歸?”同黨之人自是紛紛開口相問。
左賢王亦是奇怪,前報不是稱他被其師救走了嗎?怎還會率人回歸?滿腹狐疑卻並未顯露,反是笑言,“豈不是好事?大都尉無恙,必是尚可為國效命。”
右賢王卻於一旁冷眼觀之而不妄議,他自是得了上官清流的消息,知曉蘭鮮此番回朝必是要將敗績推責旁人。如今單於得了密函,雖不知是何人所書,卻定是替那豎子求情,如此……自己需早做打算。返回家宅,便喚了心腹,“傳令下去,命人於犁庭二十裏外設伏,若是有親信返還,問清原委便命其務必麵見單於時一切均順著蘭鮮之言不得相違,且暫不得與府內聯絡,日後自是再尋他們。”
“賢王,豈不是將自己人轉於蘭鮮?”屬下人自是不解。
“爾等懂什麽?此事甚為蹊蹺,靜觀無害。哦,若是遇見左賢王之人,便告知即刻回轉其王府,左賢王有要事相問。”
“屬下遵命。”
見手下領命而去,右賢王會意一笑,“上官清流,若是你有所相隱,本王日後定要討回!”微頓片刻,“來人,去往這處山林尋訪一人。”
左賢王歸府之後甚為疑惑,亦是將府中謀士聚於一處,“你們且說說,單於為何未作決斷?且,蘭鮮那豎子怎會有命逃回?”
“賢王,不知呈遞單於的那封書函源自何人啊?”
“本王亦不知。”左賢王搖搖頭,“想來單於定是有獲取機密之道,卻不知那信函書些何物。”
幾位謀士相互一望,“賢王,無論何來,若是那蘭鮮歸來,以今日單於之動向觀之,恐會寬宥其罪,日後那豎子便更加目中無人。且,若是糧草之事被其悉察,恐甚為不利,莫不如……”
左賢王雙眸一閃,笑道,“大都尉潰敗而返,必是重傷於身,即便得意返朝,恐不得便。既是單於有命本王相迎,自是需備下醫者啊。”
“賢王所言極是!”謀臣奸笑,“不如屬下帶人前去邊境相迎?”
“欸,何苦甚遠,三五十裏足矣。”另一人亦是進言,“且需有兵卒護衛,以防漢軍細作混於其中恐將行刺單於,故而需細察之。”
左賢王笑道,“好,便是諸位謀略齊備、思慮周全啊,哈哈哈。”
“遲勉!”大都尉乘馬疾馳,自是較之殘兵敗將行程便利,便是於數日後追趕上已是衣衫襤褸、疲累不堪之眾人。
金百戶被兩名兵卒攙扶著,聞聲轉頭,便見鮮衣肥馬、氣色紅潤的大都尉疾馳而至,不覺雙目泛紅,險些淚灑當場。
“大都尉!”
“大都尉!”其餘眾人皆是如見救星一般,紛紛跪拜。
蘭鮮勒住馬飛身而下,快步上前雙手攙扶,“眾兄弟快快起來!是我未能識得漢軍詭計,方令我匈奴十數萬勇士埋骨異國,鮮愧對其家眷,怎還擔當得起眾位的跪拜。”言罷便熱淚滾滾,甚是感人。
金百戶連忙續言,“怎能怪大都尉?是朝中有人勾結漢軍,方使得我糧草摻假、獲悉錯報。”
蘭鮮暗道,不愧為己心腹,無需預演便知如何承接,果真此人不可棄,還是師傅籌謀得當!“百戶休要再為我分辨,此戰大敗,敗軍之將又有何麵對之單於重托?哎,此次被師傅救起,便是致死亦要返回我草原,定是需請單於殺我以慰眾將士英靈。”
“大都尉,不可啊!”眾人自是規勸,“若是您如此,我等便如何能苟活?還望大都尉活命!我等尚有家眷老小啊。”
金百戶見機可乘,忙跪地重重磕頭,“大都尉,正如眾兄弟之言。逝者已矣,我等幾經生死方逃出返家,望大都尉憐憫,卻莫要求死以累啊。”
“是啊,求大都尉憐憫!”
蘭鮮麵帶難色“這?這叫我如何是好?”
“大都尉,卻是定要查出勾結漢軍之人,如此即可為眾殞命兄弟報仇,亦可與單於求得寬宥以便日後戴罪立功重返沙場以雪今日之恥!”金百戶即刻正色而言。
“是啊大都尉!且此內患不除,日後必會重蹈覆轍,那我匈奴豈不毀之他手?大都尉甚之、思之啊。”
蘭鮮麵色愈發難堪,“此事必是需上報單於,隻是,哎,罷了,請眾兄弟先隨我返回犁庭再議不遲。”
借著扶起金遲勉之際,兩人相互對視一眼,一切盡在不言中。
蘭鮮帶著眾殘部繼續趕路,將重傷者置於馬上,他自己與眾人徒步同行,便是更令得兵卒有倍加親近之感。
然行至距犁庭不足五十裏之處,蘭鮮忽然停下腳步,新增的內力令其耳聰目明,自是覺出有殺氣逼近。
“快起來,”姬伯雙手相攙,“鮮兒,你須知,如今你的功力,較之常人自可有恃無恐,但若比之那漢軍將領以及顧名等人卻仍有差異,且他的劍,罷了,為師自是會為你周全。”姬伯似有所思,“我為你準備了快馬,你便即刻起程回返匈奴犁庭,為師的信簡已傳回,算來金遲勉等人也將與你同抵。”
“遲勉?”蘭鮮一愣。
姬伯一笑,“為師已設法將你之親信數人救回匈奴,以助你成事。”
蘭鮮心中暗驚,看來自己對師傅的了解甚少,如今在這樓蘭之內,他竟如常出入遣使於人、亦能尋得數人為自己提升內力、更可救出漢軍牢中重犯!如此自己竟絲毫不知!若是自己的心思被其所窺……後果堪憂啊!看來需更加謹慎恭敬方可。
於是連忙再度施禮道,“師傅大恩,徒兒萬死難報!”
“既為師徒,自是當視你如己出,且為師本無後嗣,日後鮮兒不可再如是言說。”姬伯略帶責備之情,“你且先行返回,為師尚有事羈絆,待月餘便往匈奴尋你。另,那山中之所已棄之,萬不可再回。日後為師自會告知隱匿新址。”
“謹遵師命。”
匈奴犁庭之內,單於早已接到快報,此番出征十五萬大軍悉數盡滅,至今竟無人返回。
“真是豈有此理!”單於大怒,抬手猛擊身前桌案,瞬間至其碎裂且四下崩散。
身後侍從急忙喚來巫醫,恐單於傷了手。其餘眾臣麵麵相覷不敢妄言。唯有兩位賢王暗自冷笑,甚為得意。
“左賢王,此番大敗你如何看待?”單於邊被包紮傷處,邊巡視滿堂群臣。
眾人紛紛看向左賢王,暗自慶幸未被首問。
隻見左賢王一臉坦然,並未有絲毫慌亂,先對著單於行了一禮,方徐徐開口道,“稟單於,微臣以為勝負乃兵家常事。自我匈奴開國至今,與中原各國曆經無數戰事,勝敗各有之。如今大漢一統乾坤,且仰仗前秦之長城以抵禦我草原之侵,令我不得不唯玉門關隘口方得進,自是不利。且此次之戰,大都尉首次領軍,有顧及不全之處亦有可諒,故而微臣之見便不予計較,需解得今冬之困以及籌謀日後之事更為甚之。”
“左賢王此言差矣!難不成我草原十五萬勇士便如此白白斷送了不成?大都尉既為統帥,豈可顧及不全?便該重責以儆效尤。”左賢王的話音未落,便有一名高大魁梧的猛將起身相辯。
右賢王側目看去,便知是莽夫,自是暗笑不已。左賢王亦是得意,他故意此言便是要有人相辯,如此方可替自己除了蘭鮮更不令單於忌憚自己刻意排除異己。真真好算計。
“單於,索克納將軍所言甚是!那大都尉並無賢才啊。”
“左賢王所言並無不妥,且大軍已失,切不可再損將帥啊單於。”
“不重責蘭鮮怎對得起十幾萬勇士在天之靈?”
“如此今後還有誰敢領兵出征啊?”
“怎就沒人了?”
“你這話何意?”
……
一時間朝堂上下便吵作一團。單於居首位之上更是煩躁異常。
“休要再議!”一聲大喝方止住眾人之口,頃刻便寂靜下來。單於甚是氣惱地盯著眾人,心中更是暗自生恨:這一群隻知相互傾軋之人,豈可成大事?
恰於此時,一名侍從手捧信簡急急而入,附於單於耳側低語一番,方將信函呈上。
單於展卷細觀,雙眉愈發收緊,看罷便一臉怒色,更是將信函毀之!就在眾臣不明所以之際,單於漸漸平複戾氣,徐徐開口道,“近日便有餘將歸來,左賢王,你必當親自迎之,且遣人醫治安頓,待大都尉歸來再同議。散朝。”言罷便拂袖而去,留下眾臣錯愕不已。
“這?賢王,聽聞單於之意,這蘭鮮竟是率人回歸?”同黨之人自是紛紛開口相問。
左賢王亦是奇怪,前報不是稱他被其師救走了嗎?怎還會率人回歸?滿腹狐疑卻並未顯露,反是笑言,“豈不是好事?大都尉無恙,必是尚可為國效命。”
右賢王卻於一旁冷眼觀之而不妄議,他自是得了上官清流的消息,知曉蘭鮮此番回朝必是要將敗績推責旁人。如今單於得了密函,雖不知是何人所書,卻定是替那豎子求情,如此……自己需早做打算。返回家宅,便喚了心腹,“傳令下去,命人於犁庭二十裏外設伏,若是有親信返還,問清原委便命其務必麵見單於時一切均順著蘭鮮之言不得相違,且暫不得與府內聯絡,日後自是再尋他們。”
“賢王,豈不是將自己人轉於蘭鮮?”屬下人自是不解。
“爾等懂什麽?此事甚為蹊蹺,靜觀無害。哦,若是遇見左賢王之人,便告知即刻回轉其王府,左賢王有要事相問。”
“屬下遵命。”
見手下領命而去,右賢王會意一笑,“上官清流,若是你有所相隱,本王日後定要討回!”微頓片刻,“來人,去往這處山林尋訪一人。”
左賢王歸府之後甚為疑惑,亦是將府中謀士聚於一處,“你們且說說,單於為何未作決斷?且,蘭鮮那豎子怎會有命逃回?”
“賢王,不知呈遞單於的那封書函源自何人啊?”
“本王亦不知。”左賢王搖搖頭,“想來單於定是有獲取機密之道,卻不知那信函書些何物。”
幾位謀士相互一望,“賢王,無論何來,若是那蘭鮮歸來,以今日單於之動向觀之,恐會寬宥其罪,日後那豎子便更加目中無人。且,若是糧草之事被其悉察,恐甚為不利,莫不如……”
左賢王雙眸一閃,笑道,“大都尉潰敗而返,必是重傷於身,即便得意返朝,恐不得便。既是單於有命本王相迎,自是需備下醫者啊。”
“賢王所言極是!”謀臣奸笑,“不如屬下帶人前去邊境相迎?”
“欸,何苦甚遠,三五十裏足矣。”另一人亦是進言,“且需有兵卒護衛,以防漢軍細作混於其中恐將行刺單於,故而需細察之。”
左賢王笑道,“好,便是諸位謀略齊備、思慮周全啊,哈哈哈。”
“遲勉!”大都尉乘馬疾馳,自是較之殘兵敗將行程便利,便是於數日後追趕上已是衣衫襤褸、疲累不堪之眾人。
金百戶被兩名兵卒攙扶著,聞聲轉頭,便見鮮衣肥馬、氣色紅潤的大都尉疾馳而至,不覺雙目泛紅,險些淚灑當場。
“大都尉!”
“大都尉!”其餘眾人皆是如見救星一般,紛紛跪拜。
蘭鮮勒住馬飛身而下,快步上前雙手攙扶,“眾兄弟快快起來!是我未能識得漢軍詭計,方令我匈奴十數萬勇士埋骨異國,鮮愧對其家眷,怎還擔當得起眾位的跪拜。”言罷便熱淚滾滾,甚是感人。
金百戶連忙續言,“怎能怪大都尉?是朝中有人勾結漢軍,方使得我糧草摻假、獲悉錯報。”
蘭鮮暗道,不愧為己心腹,無需預演便知如何承接,果真此人不可棄,還是師傅籌謀得當!“百戶休要再為我分辨,此戰大敗,敗軍之將又有何麵對之單於重托?哎,此次被師傅救起,便是致死亦要返回我草原,定是需請單於殺我以慰眾將士英靈。”
“大都尉,不可啊!”眾人自是規勸,“若是您如此,我等便如何能苟活?還望大都尉活命!我等尚有家眷老小啊。”
金百戶見機可乘,忙跪地重重磕頭,“大都尉,正如眾兄弟之言。逝者已矣,我等幾經生死方逃出返家,望大都尉憐憫,卻莫要求死以累啊。”
“是啊,求大都尉憐憫!”
蘭鮮麵帶難色“這?這叫我如何是好?”
“大都尉,卻是定要查出勾結漢軍之人,如此即可為眾殞命兄弟報仇,亦可與單於求得寬宥以便日後戴罪立功重返沙場以雪今日之恥!”金百戶即刻正色而言。
“是啊大都尉!且此內患不除,日後必會重蹈覆轍,那我匈奴豈不毀之他手?大都尉甚之、思之啊。”
蘭鮮麵色愈發難堪,“此事必是需上報單於,隻是,哎,罷了,請眾兄弟先隨我返回犁庭再議不遲。”
借著扶起金遲勉之際,兩人相互對視一眼,一切盡在不言中。
蘭鮮帶著眾殘部繼續趕路,將重傷者置於馬上,他自己與眾人徒步同行,便是更令得兵卒有倍加親近之感。
然行至距犁庭不足五十裏之處,蘭鮮忽然停下腳步,新增的內力令其耳聰目明,自是覺出有殺氣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