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慈安的猝然離世,慈禧開始獨攬大權,帶著年僅十多歲,尚顯稚嫩的光緒皇帝,步入了複雜詭譎的朝堂政治之中。
慈安在世時,尚能夠對慈禧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也會時常以溫和而明智的勸言,引導慈禧的決策。然而,慈安的離去,使得這一製衡消失無蹤。
失去了慈安的約束和勸言,慈禧變得越發肆無忌憚,囂張跋扈。她不再有所顧忌,行事作風愈發強硬和專斷。例如,在處理與朝臣的關係時,她不再耐心傾聽不同的意見,而是憑借自己的意誌,隨意決定重要事務。
當然,伴隨而來的是,慈禧對於集權的意願,也越來越強。她渴望將所有的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以實現絕對的掌控。
這種集權的欲望,並非憑空產生。在封建王朝的傳統觀念中,權力的高度集中,被視為統治穩固的象征。而慈禧身處這樣的文化背景之下,自然受到了深刻的影響。
當時的清朝麵臨著內憂外患的嚴峻局勢,慈禧或許認為隻有通過集權,才能更有效地應對各種危機。然而,她的這種過度集權,卻引發了一係列的問題,加劇了清朝內部的矛盾和動蕩。
然而,在前朝的政事上,情況卻並非如此簡單。盡管慈禧太後掌握了最高權力,但以奕?為首的一班軍機處大臣們,依然對她的集權,構成了巨大的阻礙。
奕?作為清朝的重要政治家和洋務運動的倡導者,他擁有著廣泛的人脈和影響力。他與其他軍機大臣,一同組成了一個強大的政治集團,他們對於國家的政務處理,有著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這使得慈禧太後,在推行自己的政策時,遇到了不少阻力。盡管她擁有絕對的權威,但要想完全掌控朝政,並實現自己的意圖,還需要麵對這些權臣的挑戰。
在這個時期,朝廷內部的權力鬥爭,異常激烈。慈禧太後需要不斷地運用手段,來穩固自己的地位,並逐漸削弱那些對她集權產生威脅的力量。而奕?等大臣,則會盡力維護自己的權益和地位,以保護他們所代表的利益集團。
奕?,這位在清朝政治舞台上,舉足輕重的人物,自同治四年起,便屢屢遭受來自慈禧一派的重重打壓。
然而,奕?的地位和能力,終究是無可撼動且有目共睹的。他在朝堂中,積累了深厚的根基,擁有眾多的支持者和擁護者。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豐富的治理經驗,使得他在處理國家事務時遊刃有餘。
雖然慈禧一派,試圖削弱他的勢力,但奕?並未犯下大錯,慈禧也難以輕易將其扳倒。例如,在某些關鍵的政治決策中,奕?的見解往往具有前瞻性和正確性,這讓慈禧即便心存不滿,也無法找到切實的把柄,來徹底打壓他。
況且,朝廷上下在國事和外交事務上,許多地方還要倚仗奕?。當時的清朝,內有民生凋敝,社會動蕩之困,外有列強環伺、虎視眈眈之危。
在國事方麵,諸如經濟改革、稅收調整等重要領域,奕?有著獨到的見解和有效的舉措。而在外交事務中,他熟悉國際規則,能夠在與列強的交涉中,為清朝爭取一定的利益和尊嚴。
因此,早先翅膀不夠硬的慈禧,對於奕?可以采取打壓的手段,以彰顯自己的權威和控製權。但她心裏也十分清楚,萬萬不能棄之不用。
時過境遷,如今的情況與之前已經大不相同。隨著時間的推移,慈禧太後的政治手段變得愈發老練和狠辣。她所掌握的權力也越來越集中,這使得她擁有了更多的優勢和資源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
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奕?成為了她眼中,必須要除掉的障礙。對於此刻的慈禧來說,扳倒奕?已經變成了她首要的政治任務,她決心要將他從政治舞台上,清除出去。
首先,慈禧太後為了鞏固自身的權力,精心謀劃了一係列政治手段。她巧妙地拉攏地方的洋務派漢人官員,試圖以此來分割,中央洋務派奕?等人手中的實權。
例如,李鴻章、張之洞等地方洋務派重臣,在慈禧太後的刻意示好與拉攏之下,逐漸與中央的奕?等人,產生了隔閡。這些地方官員,為了自身的利益,也願意與慈禧太後合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奕?等人在洋務運動中的主導地位。
然後,慈禧太後力挺貴族階級的頑固派,以達到牽製洋務派的目的。頑固派以守舊,排外為主要特點,他們堅決反對洋務派,倡導的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開展近代化改革等主張。
慈禧太後,利用頑固派的保守思想和對傳統秩序的堅守,給洋務派的改革之路,設置重重障礙。比如,在修建鐵路、開辦工廠等具體事務上,頑固派屢屢上書反對,使得洋務派的改革計劃,難以順利推進。
其次,慈禧太後經過一番權衡與物色,終於找到了奕?的代替者,此人便是光緒皇帝的生父,奕?的弟弟醇親王奕譞。
要說這奕譞,雖然在能力方麵,確實不及奕?那般卓越,在政治眼光,改革魄力以及外交手段等方麵,均有所遜色。
然而,他的身份和地位,卻具有獨特的優勢,完全可以取代奕?,在朝廷中的位置。奕譞作為光緒皇帝的生父,與皇室的關係更為緊密。這使得慈禧太後認為,他更容易被掌控和操縱,從而成為了慈禧太後,維護自身權力的理想人選。
具備了一係列政治鬥爭的客觀條件後,慈禧就開始耐心地等待,她深知,要想成功發動一場政變,必須要有一個充分的理由和絕佳的機會。而這一切,都需要時間來醞釀。
然而,命運似乎總是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就在慈禧默默等待的時候,一個千載難逢的時機悄然降臨。這個機會讓她看到了希望,也讓她堅信自己的計劃即將實現。
慈禧的眼中閃爍著狡黠的光芒,她知道,這次機會將成為她改變命運的關鍵。她緊緊抓住這個機會,毫不猶豫地投入到這場,驚心動魄的權力爭奪之中。
公元 1883 年,法國憑借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和擴張野心,對越南地區,展開了肆無忌憚的侵略。這種侵略行徑,不僅給越南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也間接引發了清王朝和法國之間的激烈摩擦。
在 1883 年到 1885 年,這段風雲激蕩的歲月裏,清朝和法國之間,烽火連天,爆發了多次驚心動魄的戰爭。雙方在戰場上你來我往,展開了激烈的角逐。
法國雖然在軍事裝備,戰術理念等方麵,擁有一定的優勢,但其麵對的是擁有深厚曆史底蘊和頑強抵抗意誌的清王朝,因而難以取得全勝。
在這次摩擦的初始階段,以奕?為首的軍機大臣,基於對當時國內局勢和國際形勢的綜合考量,不希望發生大規模的戰爭。
他們認為,清朝內部麵臨著諸多問題,如經濟發展的困境,政治體製的僵化等,大規模戰爭,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國內的矛盾和危機。
而且,從國際形勢來看,其他列強也在虎視眈眈,一旦清朝陷入與法國的長期大規模戰爭,可能會給其他列強以可乘之機。因此,他們希望繼續用談判的方式,通過外交手段解決爭端,以維護國家的穩定和利益。
例如,當時清朝的財政狀況,已經相當緊張,無法支撐長期大規模的戰爭開支。同時,國內的社會矛盾也較為尖銳,若戰爭規模擴大,可能會引發社會動蕩。
而在國際上,英國、俄國等列強,也在密切關注著這場衝突,試圖從中謀取自身的利益。這些因素,都使得奕?等軍機大臣,傾向於通過談判解決爭端。
恰巧此時,在越南前線的清軍,遭遇了令人痛心疾首的全麵潰敗。這一潰敗的局麵,慘不忍睹,清軍士氣低落,丟盔棄甲,陣地失守,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恥辱和損失。
戰爭的失敗,向來總要有人承擔責任,成為眾矢之的。而善於權謀的慈禧,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可乘之機,果斷聯合那些忠心耿耿效忠於自己的朝臣。他們紛紛上疏彈劾,將矛頭直指以奕?為首的軍機處幾位領班大臣。
慈禧就坡下驢,巧妙地聯合醇親王奕譞,給奕?等人扣上了“委靡因循”的罪名。這一罪名看似簡單,實則暗藏深意。
直白地說,意思就是,前線軍隊之所以遭受大敗,是因為戰鬥意誌極度消沉。而導致這種意誌消沉的根本原因,就是奕?等軍機處大臣的厭戰情緒,以及不作為的態度。
慈禧以此為借口,毫不留情地讓奕?為首的幾個軍機大臣,一個不留,全部被革職罷黜,卷鋪蓋走人。隨後,她迅速安排自己的心腹,組成了軍機處的新班子。這些心腹唯慈禧之命是從,使得慈禧能夠更加牢固地掌控朝政大權。
慈禧這次改組軍機處的政變,手段高明且影響深遠。由於這次政變發生在甲申年,在曆史的長河中被稱之為“甲申易樞”。
這一事件,不僅改變了當時清朝的政治格局,也對後續的曆史發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甲申易樞”標誌著清朝統治階層內部權力鬥爭的進一步激化。
國家正麵臨著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而統治階層內部卻為了權力相互傾軋,這無疑加劇了社會的動蕩和不安。同時,這一事件也反映出慈禧在政治手腕上的老辣與果斷,她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不惜打破原有的政治平衡,重新洗牌。
甲申易樞的這場政變,實乃慈禧在辛酉政變之後,再度發起的又一次旨在掌控權力分配的重大政變。辛酉政變中,慈禧初露鋒芒,成功登上政治舞台。而此次甲申易樞的政變,更是她鞏固自身權力,排除異己的關鍵之舉。
這次政變,使得恭親王奕?這位自辛酉政變以來,一直身處清王朝權力核心圈的重要人物,首次被邊緣化,無奈地離開了權力的中樞。
這一打擊,對於曾經意氣風發,雄心勃勃的奕?而言,無疑是沉重的。它不僅剝奪了奕?手中的權力,更在精神層麵給予了他巨大的衝擊,基本磨光了他的銳氣。
盡管在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後,清王朝的局勢愈發危急,朝廷迫於無奈再次啟用了奕?。然而,那時的他,曆經歲月的消磨和政治的風雨,已然暮氣沉沉。
曾經的壯誌豪情,早已不再,精力和思維也大不如前,麵對錯綜複雜的局勢和積重難返的問題,已經難以施展有效的手段,做出重大的作為。
隨著軍機處的改組這一重大變革,慈禧終於算是正式開啟了她獨裁的生涯。此時的她,已然走過了將近半百的人生歲月,年齡已達 49 歲。自她開始二次垂簾聽政以來,匆匆之間,也已然過去了漫長的 9 年時光。
值得一說的是,這一次因改革而上位的軍機大臣們,在政治能力方麵實,在是表現得十分平庸。他們在處理國家政務,應對內外局勢等方麵,均缺乏卓越的才能和獨到的見解。這些人唯一的優勢,便是聽話,對慈禧太後的旨意唯命是從,不敢有絲毫的違逆。
此時此刻的政治格局,對於慈禧而言,基本已經來到了無冕女皇的地步。在皇權的掌控之上,慈禧已然達到了專權,基本就是獨裁。
當然,在慈禧獨裁統治的陰影之下,光緒皇帝也在悄無聲息,且堅定不移地一天一天成長著。光緒皇帝就如同沐浴在風雨中的幼苗,雖麵臨著重重阻礙,卻依舊努力地伸展著自己的枝葉。
隨著時光的緩緩流淌,光緒皇帝的年紀不斷增大,這無疑意味著成年的腳步,日益臨近。按照傳統的規則和製度,成年便意味著慈禧必須將手中緊握的皇權,交予光緒。
然而,此時的問題便擺在了眾人麵前。要知道,已經與權力緊密相依,難分難舍的慈禧,她真的會心甘情願,毫無阻礙地順利交出手中那象征著至高無上權威的權力嗎?
畢竟,權力對於慈禧來說,早已如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在權力的舞台上,呼風喚雨,縱橫捭闔已久,享受著權力帶來的尊崇與掌控一切的快感。
如今要她放棄這一切,其難度可想而知。人們不禁紛紛猜測,慈禧究竟會作何選擇,是順應傳統,還是會想盡辦法繼續緊握權力的韁繩?
慈安在世時,尚能夠對慈禧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也會時常以溫和而明智的勸言,引導慈禧的決策。然而,慈安的離去,使得這一製衡消失無蹤。
失去了慈安的約束和勸言,慈禧變得越發肆無忌憚,囂張跋扈。她不再有所顧忌,行事作風愈發強硬和專斷。例如,在處理與朝臣的關係時,她不再耐心傾聽不同的意見,而是憑借自己的意誌,隨意決定重要事務。
當然,伴隨而來的是,慈禧對於集權的意願,也越來越強。她渴望將所有的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以實現絕對的掌控。
這種集權的欲望,並非憑空產生。在封建王朝的傳統觀念中,權力的高度集中,被視為統治穩固的象征。而慈禧身處這樣的文化背景之下,自然受到了深刻的影響。
當時的清朝麵臨著內憂外患的嚴峻局勢,慈禧或許認為隻有通過集權,才能更有效地應對各種危機。然而,她的這種過度集權,卻引發了一係列的問題,加劇了清朝內部的矛盾和動蕩。
然而,在前朝的政事上,情況卻並非如此簡單。盡管慈禧太後掌握了最高權力,但以奕?為首的一班軍機處大臣們,依然對她的集權,構成了巨大的阻礙。
奕?作為清朝的重要政治家和洋務運動的倡導者,他擁有著廣泛的人脈和影響力。他與其他軍機大臣,一同組成了一個強大的政治集團,他們對於國家的政務處理,有著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這使得慈禧太後,在推行自己的政策時,遇到了不少阻力。盡管她擁有絕對的權威,但要想完全掌控朝政,並實現自己的意圖,還需要麵對這些權臣的挑戰。
在這個時期,朝廷內部的權力鬥爭,異常激烈。慈禧太後需要不斷地運用手段,來穩固自己的地位,並逐漸削弱那些對她集權產生威脅的力量。而奕?等大臣,則會盡力維護自己的權益和地位,以保護他們所代表的利益集團。
奕?,這位在清朝政治舞台上,舉足輕重的人物,自同治四年起,便屢屢遭受來自慈禧一派的重重打壓。
然而,奕?的地位和能力,終究是無可撼動且有目共睹的。他在朝堂中,積累了深厚的根基,擁有眾多的支持者和擁護者。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豐富的治理經驗,使得他在處理國家事務時遊刃有餘。
雖然慈禧一派,試圖削弱他的勢力,但奕?並未犯下大錯,慈禧也難以輕易將其扳倒。例如,在某些關鍵的政治決策中,奕?的見解往往具有前瞻性和正確性,這讓慈禧即便心存不滿,也無法找到切實的把柄,來徹底打壓他。
況且,朝廷上下在國事和外交事務上,許多地方還要倚仗奕?。當時的清朝,內有民生凋敝,社會動蕩之困,外有列強環伺、虎視眈眈之危。
在國事方麵,諸如經濟改革、稅收調整等重要領域,奕?有著獨到的見解和有效的舉措。而在外交事務中,他熟悉國際規則,能夠在與列強的交涉中,為清朝爭取一定的利益和尊嚴。
因此,早先翅膀不夠硬的慈禧,對於奕?可以采取打壓的手段,以彰顯自己的權威和控製權。但她心裏也十分清楚,萬萬不能棄之不用。
時過境遷,如今的情況與之前已經大不相同。隨著時間的推移,慈禧太後的政治手段變得愈發老練和狠辣。她所掌握的權力也越來越集中,這使得她擁有了更多的優勢和資源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
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奕?成為了她眼中,必須要除掉的障礙。對於此刻的慈禧來說,扳倒奕?已經變成了她首要的政治任務,她決心要將他從政治舞台上,清除出去。
首先,慈禧太後為了鞏固自身的權力,精心謀劃了一係列政治手段。她巧妙地拉攏地方的洋務派漢人官員,試圖以此來分割,中央洋務派奕?等人手中的實權。
例如,李鴻章、張之洞等地方洋務派重臣,在慈禧太後的刻意示好與拉攏之下,逐漸與中央的奕?等人,產生了隔閡。這些地方官員,為了自身的利益,也願意與慈禧太後合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奕?等人在洋務運動中的主導地位。
然後,慈禧太後力挺貴族階級的頑固派,以達到牽製洋務派的目的。頑固派以守舊,排外為主要特點,他們堅決反對洋務派,倡導的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開展近代化改革等主張。
慈禧太後,利用頑固派的保守思想和對傳統秩序的堅守,給洋務派的改革之路,設置重重障礙。比如,在修建鐵路、開辦工廠等具體事務上,頑固派屢屢上書反對,使得洋務派的改革計劃,難以順利推進。
其次,慈禧太後經過一番權衡與物色,終於找到了奕?的代替者,此人便是光緒皇帝的生父,奕?的弟弟醇親王奕譞。
要說這奕譞,雖然在能力方麵,確實不及奕?那般卓越,在政治眼光,改革魄力以及外交手段等方麵,均有所遜色。
然而,他的身份和地位,卻具有獨特的優勢,完全可以取代奕?,在朝廷中的位置。奕譞作為光緒皇帝的生父,與皇室的關係更為緊密。這使得慈禧太後認為,他更容易被掌控和操縱,從而成為了慈禧太後,維護自身權力的理想人選。
具備了一係列政治鬥爭的客觀條件後,慈禧就開始耐心地等待,她深知,要想成功發動一場政變,必須要有一個充分的理由和絕佳的機會。而這一切,都需要時間來醞釀。
然而,命運似乎總是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就在慈禧默默等待的時候,一個千載難逢的時機悄然降臨。這個機會讓她看到了希望,也讓她堅信自己的計劃即將實現。
慈禧的眼中閃爍著狡黠的光芒,她知道,這次機會將成為她改變命運的關鍵。她緊緊抓住這個機會,毫不猶豫地投入到這場,驚心動魄的權力爭奪之中。
公元 1883 年,法國憑借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和擴張野心,對越南地區,展開了肆無忌憚的侵略。這種侵略行徑,不僅給越南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也間接引發了清王朝和法國之間的激烈摩擦。
在 1883 年到 1885 年,這段風雲激蕩的歲月裏,清朝和法國之間,烽火連天,爆發了多次驚心動魄的戰爭。雙方在戰場上你來我往,展開了激烈的角逐。
法國雖然在軍事裝備,戰術理念等方麵,擁有一定的優勢,但其麵對的是擁有深厚曆史底蘊和頑強抵抗意誌的清王朝,因而難以取得全勝。
在這次摩擦的初始階段,以奕?為首的軍機大臣,基於對當時國內局勢和國際形勢的綜合考量,不希望發生大規模的戰爭。
他們認為,清朝內部麵臨著諸多問題,如經濟發展的困境,政治體製的僵化等,大規模戰爭,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國內的矛盾和危機。
而且,從國際形勢來看,其他列強也在虎視眈眈,一旦清朝陷入與法國的長期大規模戰爭,可能會給其他列強以可乘之機。因此,他們希望繼續用談判的方式,通過外交手段解決爭端,以維護國家的穩定和利益。
例如,當時清朝的財政狀況,已經相當緊張,無法支撐長期大規模的戰爭開支。同時,國內的社會矛盾也較為尖銳,若戰爭規模擴大,可能會引發社會動蕩。
而在國際上,英國、俄國等列強,也在密切關注著這場衝突,試圖從中謀取自身的利益。這些因素,都使得奕?等軍機大臣,傾向於通過談判解決爭端。
恰巧此時,在越南前線的清軍,遭遇了令人痛心疾首的全麵潰敗。這一潰敗的局麵,慘不忍睹,清軍士氣低落,丟盔棄甲,陣地失守,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恥辱和損失。
戰爭的失敗,向來總要有人承擔責任,成為眾矢之的。而善於權謀的慈禧,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可乘之機,果斷聯合那些忠心耿耿效忠於自己的朝臣。他們紛紛上疏彈劾,將矛頭直指以奕?為首的軍機處幾位領班大臣。
慈禧就坡下驢,巧妙地聯合醇親王奕譞,給奕?等人扣上了“委靡因循”的罪名。這一罪名看似簡單,實則暗藏深意。
直白地說,意思就是,前線軍隊之所以遭受大敗,是因為戰鬥意誌極度消沉。而導致這種意誌消沉的根本原因,就是奕?等軍機處大臣的厭戰情緒,以及不作為的態度。
慈禧以此為借口,毫不留情地讓奕?為首的幾個軍機大臣,一個不留,全部被革職罷黜,卷鋪蓋走人。隨後,她迅速安排自己的心腹,組成了軍機處的新班子。這些心腹唯慈禧之命是從,使得慈禧能夠更加牢固地掌控朝政大權。
慈禧這次改組軍機處的政變,手段高明且影響深遠。由於這次政變發生在甲申年,在曆史的長河中被稱之為“甲申易樞”。
這一事件,不僅改變了當時清朝的政治格局,也對後續的曆史發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甲申易樞”標誌著清朝統治階層內部權力鬥爭的進一步激化。
國家正麵臨著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而統治階層內部卻為了權力相互傾軋,這無疑加劇了社會的動蕩和不安。同時,這一事件也反映出慈禧在政治手腕上的老辣與果斷,她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不惜打破原有的政治平衡,重新洗牌。
甲申易樞的這場政變,實乃慈禧在辛酉政變之後,再度發起的又一次旨在掌控權力分配的重大政變。辛酉政變中,慈禧初露鋒芒,成功登上政治舞台。而此次甲申易樞的政變,更是她鞏固自身權力,排除異己的關鍵之舉。
這次政變,使得恭親王奕?這位自辛酉政變以來,一直身處清王朝權力核心圈的重要人物,首次被邊緣化,無奈地離開了權力的中樞。
這一打擊,對於曾經意氣風發,雄心勃勃的奕?而言,無疑是沉重的。它不僅剝奪了奕?手中的權力,更在精神層麵給予了他巨大的衝擊,基本磨光了他的銳氣。
盡管在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後,清王朝的局勢愈發危急,朝廷迫於無奈再次啟用了奕?。然而,那時的他,曆經歲月的消磨和政治的風雨,已然暮氣沉沉。
曾經的壯誌豪情,早已不再,精力和思維也大不如前,麵對錯綜複雜的局勢和積重難返的問題,已經難以施展有效的手段,做出重大的作為。
隨著軍機處的改組這一重大變革,慈禧終於算是正式開啟了她獨裁的生涯。此時的她,已然走過了將近半百的人生歲月,年齡已達 49 歲。自她開始二次垂簾聽政以來,匆匆之間,也已然過去了漫長的 9 年時光。
值得一說的是,這一次因改革而上位的軍機大臣們,在政治能力方麵實,在是表現得十分平庸。他們在處理國家政務,應對內外局勢等方麵,均缺乏卓越的才能和獨到的見解。這些人唯一的優勢,便是聽話,對慈禧太後的旨意唯命是從,不敢有絲毫的違逆。
此時此刻的政治格局,對於慈禧而言,基本已經來到了無冕女皇的地步。在皇權的掌控之上,慈禧已然達到了專權,基本就是獨裁。
當然,在慈禧獨裁統治的陰影之下,光緒皇帝也在悄無聲息,且堅定不移地一天一天成長著。光緒皇帝就如同沐浴在風雨中的幼苗,雖麵臨著重重阻礙,卻依舊努力地伸展著自己的枝葉。
隨著時光的緩緩流淌,光緒皇帝的年紀不斷增大,這無疑意味著成年的腳步,日益臨近。按照傳統的規則和製度,成年便意味著慈禧必須將手中緊握的皇權,交予光緒。
然而,此時的問題便擺在了眾人麵前。要知道,已經與權力緊密相依,難分難舍的慈禧,她真的會心甘情願,毫無阻礙地順利交出手中那象征著至高無上權威的權力嗎?
畢竟,權力對於慈禧來說,早已如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在權力的舞台上,呼風喚雨,縱橫捭闔已久,享受著權力帶來的尊崇與掌控一切的快感。
如今要她放棄這一切,其難度可想而知。人們不禁紛紛猜測,慈禧究竟會作何選擇,是順應傳統,還是會想盡辦法繼續緊握權力的韁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