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太後在權力上,是大權獨握,培養了一套忠心於自己的朝臣體係。臨朝施政上,她有著自己的核心理念。就是在長遠的的目標上,是推動漢化。從短期的理念上,就是改革和發展一係列的民生措施,發展國力和經濟。而後,在官僚體製上,推行俸祿製度,嚴懲腐敗。以此,來保證整個官僚體製的正常運作。


    可以說,二次掌權後的馮太後,對於權力的掌控和支配可謂是遊刃有餘。整個北魏朝廷,都臣服在這位女權人的統領之下。不過,馮太後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她雖然喜歡權力,但是,到了該放手的時候她是舍得放手的。第一次的還政給獻文帝,她就是非常的幹脆利落。而這一次,隨著孝文帝日漸的長大。馮太後也有意無意的開始放權,培養孝文帝成長。


    都說望子成龍,何況是一國之君。為了能讓孝文帝成為一代明主,馮太後對於他培養,也是十分的嚴格和費心的。


    據記載,馮太後對孝文帝的管教甚是嚴格。她責令孝文帝身邊的內侍,每十天必須向她匯報一次孝文帝的言行舉止。若有內侍未按時匯報,便會遭受嚴厲的責罰。


    然而,有些內侍卻心懷不軌,搬弄是非,故意誇大或歪曲孝文帝的表現,以致孝文帝常常無辜挨打。有時,他會被杖責數十下,但即使遭受了這樣的委屈,孝文帝也選擇保持沉默。


    孝文帝深知馮太後的良苦用心,他明白馮太後的嚴格要求,是為了讓他成為一位傑出的君主。因此,他默默忍受著內侍的搬弄和杖責,將這些苦難視為磨礪自己的機會。


    在這樣的環境下,孝文帝逐漸成長為一位堅毅、明智的統治者。他在內侍的匯報中汲取教訓,不斷改進自己的行為,努力達到馮太後的期望。


    公元486 年正月初一,年近二十的孝文帝身著袞冕,上朝接受各國使臣的朝賀。從這一年開始,馮太後有意讓他參與朝廷事務,以培養他的政治才幹。


    相關的詔令敕文,大多由孝文帝起草,而這一切都得到了馮太後的授意。當然,孝文帝的行為,始終沒有超出馮太後所允許的界限。他秉持著“優遊恭己,玄覽獨得,著不自言”的原則,就是在朝政上表現的悠然自得,謙虛自省,明察秋毫,卻不自誇自傲。也不輕易發表意見,更不會參與重大事務的決策。這樣子,既不會和馮太後有權力上的衝突,也不會讓馮太後去打壓自己。


    此時的孝文帝,雖然是逐漸成長。但還無法完全擺脫,馮太後的影響而獨當一麵。馮太後親自創作了《勸戒歌》三百餘章和《皇誥》十八篇,作為他學習的指南和行為準則。


    在馮太後的親自教導和監督下,孝文帝勤奮好學,手不釋卷。他日夜刻苦讀書,不僅對儒家經典的精髓了如指掌,而且對史書百家也都有廣泛涉獵,儼然成為了一位博學多才的皇帝。


    據說,孝文帝的詩賦文章皆是即興創作,文思泉湧,落筆成章。即使在情況緊急時,他也能在馬上口述章草,而待成稿之後,一字不改,展現出大家手筆的風度。這種文學造詣無疑是他長期勤奮學習和深厚文化底蘊的體現。通過馮太後的精心培養和自身的努力,孝文帝具備了卓越的才華和深厚的學識,為他日後推行改革和治理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個時期,已經習慣乾綱獨斷的馮太後,往往還是獨斷專行。對於已經處理完的事情,也不向孝文帝稟報。這種情況的出現,固然與她對孝文帝的嚴格管教,以及她擁有絕對權力有一定關係。


    其中,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孝文帝對祖母的心悅誠服和衷心欽佩。正因為如此,孝文帝後來掌權後,才會完全忠誠地繼承了馮太後的改革事業。


    馮太後的獨斷,可能源於她對權力的掌控欲望,以及她對孝文帝的期望和培養方式。她可能認為,在某些情況下,迅速做出決策並付諸行動是必要的,而不需要過多地考慮孝文帝的意見。然而,這種做法,也可能導致孝文帝在決策過程中的參與度降低,可能會影響他的能力發展和領導經驗的積累。


    另一方麵,孝文帝對祖母的心悅誠服和衷心欽佩,也是這種情況產生的重要因素。他可能認為祖母的經驗和智慧遠超自己,因此願意聽從她的決策,並不自覺地將其視為一種學習的機會。這種心態使得孝文帝在後來,能夠忠實地繼承馮太後的改革事業,將其視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從曆史的角度來看,馮氏的改革事業,對於北魏的發展和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孝文帝繼承並繼續推進這些改革,顯示了他對祖母理念的認同和對國家發展的責任感。


    然而,這種權力結構,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如決策過程中可能缺乏多元的意見和充分的討論,以及孝文帝在祖母去世後,可能麵臨的挑戰和考驗。


    總的來說,馮太後的獨斷和孝文帝的欽佩,構成了一種特殊的權力關係,這種關係既對北魏的改革產生了積極影響。


    馮太後權力再大,能力再強,她也控製不了作為一個常人要麵對的問題,就是生老病死。公元490 年九月,平城的太和殿中,彌漫著沉重的氣氛。北魏的實際掌權人馮太後,靜靜地離開了人世,享年四十九歲。


    孝文帝悲痛欲絕,他的內心仿佛被撕裂成無數碎片。連續五天時間裏,他滴水未進,沉浸在無盡的悲痛之中,對馮氏的思念如潮水般洶湧。他目光空洞,仿佛失去了生命的靈魂,對周圍的一切都失去了興趣。


    為了表達對馮氏的深切敬意和懷念,孝文帝賜予她至高無上的諡號,文明太皇太後。這個諡號不僅僅是一個稱號,更是對她一生功績和品德的高度讚譽。她的智慧、善良和對國家的無私奉獻將永遠被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最後,孝文帝將馮太後安葬在永固陵,這座陵墓位於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部,成為了她安息的地方。永固陵的建造精巧而莊重,它見證了馮太後的輝煌一生,也成為了後人緬懷她的聖地。


    葬禮的當天,孝文帝於午時返回宮中,徑直前往鑒玄殿祭奠馮太後。他麵色凝重,眼神中透露出無盡的哀思。


    站在祖母的靈前,孝文帝下詔說道:“太後德高望重,她的離去讓我悲痛欲絕。若僅遵照太後的遺旨,將喪禮從簡辦理,我實難抒發內心深沉的哀傷;然而,若完全依禮大辦,又恐有違太後喪事從簡的遺願。在這兩難之間,我反複思量,最終決定以情為重,適當違背太後遺願,將喪禮辦得隆重一些。”


    接著,孝文帝又下詔,規定陵墓的規模:“按照過往禮製,墓穴內室麵積一丈,外部土層的厚度僅能遮蓋住墓室。如此規格,實難滿足我作為孝子對太後的一片孝心。因此,墓穴外室的麵積可增至二丈,墳墓的邊長不得超過三十多步。但如今,太後的陵墓,需供萬世景仰,故將陵墓的邊長增至六十步。雖有負於太後遺願,我卻也無可奈何,心中悲痛萬分。至於墓室的大小、棺槨的質樸簡約,不設置陪葬物品,甚至素絲帳帷坐縟、瓷器、瓦器等皆不放置,這些都謹遵太後遺願。然而,既有遵從亦有違背,或許會遭不明事理之人怪罪。”


    孝文帝深知,棺槨與墓室,是太後安息之所,應當完全遵照太後遺願,從儉從簡。而其餘之事,雖有違太後旨意,卻能更好地寄托哀思。


    此時,大臣高閭、遊明根等人紛紛進諫,請求按照馮太後金冊遺旨,辦理喪事。但孝文帝心意已決,他堅持將墳陵拓寬六十步。在他看來,這不僅是對太後的尊重,更是身為國君應有的威儀。


    事實上,孝文帝的這一決定並非出於私欲,而是基於多方麵的考慮。他希望通過此舉,向世人展示太後的崇高地位與節儉美德,同時也表明自己對太後的深切懷念與敬意。盡管可能會引發一些爭議,但他堅信這樣做是正確的。


    於是,孝文帝將自己的決定,廣泛告知遠近百姓與各級官員,希望他們能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他要讓世人知道,太後的節儉之德將永遠被銘記,而自己違背太後遺旨的過失,也將成為後世子孫的警示。


    在舉行卒哭禮時,孝文帝仍然堅持穿著大喪的喪服,他的左右侍臣們也紛紛效仿。而三公以下的朝廷大臣們,則改穿一周年祭禮時所穿的白絹製成的喪服。至於七品以下的官員們,他們則全部脫下了喪服,改穿平常的官服。


    隨後,舉行了纎祭之禮,將馮氏的靈位,供奉在太和殿。此時,公卿以下的各級官員們,才開始處理政務。孝文帝因過度哀傷而身體日漸消瘦,為了表示對馮氏的深切哀悼,他不僅不食酒肉,還三年不與後妃同房。他的這份深情,讓人無不為之動容。


    孝文帝為了向世人展示他的孝順和恭敬,在永固陵東北方向大約一裏的地方,精心為自己打造了壽宮。他希望在死後能夠埋葬在這裏,永遠陪伴他敬愛的祖母。


    然而,後來由於孝文帝遷都洛陽,他改變了計劃,將洛陽瀍水以西的北邙阪確定為皇家的陵寢之地。於是,原本的方山虛宮也被改稱為“萬年堂”,寓意著皇室的長治久安和永恒不朽。這個決定不僅顯示了孝文帝對祖母的深厚情感,也寄托了孝文帝對皇室傳承和江山永固的美好願望。這樣的舉動,不僅體現了孝文帝的孝道,更展示了他作為一位英明君主的遠見卓識和果斷決策。


    回望馮太後的一生,也是傳奇經曆滿滿。雖然,出身屬於北燕皇族。但是,到了她問世的時候,北燕已經亡國。在北魏為官的父親,因為犯錯,導致家破人亡。馮太後,自小就成為了北魏皇室的奴婢。


    在命運的驅使,和自身的努力之下。十四歲的她,成為了文成帝的後妃。並且,由此開啟了他三十五年的後宮生涯。在兩年之後,她還成為了撫養太子的皇後。


    二十四歲這年,因為皇帝丈夫的離世,太子年小,北魏的皇權出現了真空期,權臣趁勢掌權。在最危急的時候,馮太後挺身而出。在她的布置之下,鏟除了權臣一黨,拿回了皇權。順帶著,也把自己推向了女權的寶座,開始了自己第一次的臨朝理政。


    值得一說的是,臨時上位的馮太後,居然一點也不突兀。她把權力支配的明明白白,把整個動蕩的朝堂,也駕馭的穩當下來。同時,還施行了一係列惠民利國的政策。


    能駕馭權力,並不代表要嗜權如命。養子獻文帝,算的上是一個能堪大任的皇帝。於是乎,借助培育孫子的名義。馮太後急流勇退,識相的交出了皇權。


    不到十年時間,三十五歲的馮太後再次臨朝理政。對比於第一次的臨朝,這次上位,馮太後顯得更加的得心應手。朝堂上下的事情,都被她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各種利於發展的施政理念,也被她落到了實處。從北魏國家的角度來說,馮太後的掌權,對於北魏的作為,是積極的,向上的。她的措施推動了北魏的發展,以及為日後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夯實了基礎,打下了範本。


    由此可見,作為女權人的一生。從政治角度來說,馮太後是成功的。當然,作為一個焦點人物,她的身上肯定也有著許多後世爭議的焦點。比如,和馮太後切身相關的幾個曆史疑案。


    其一,她的養子北魏獻文帝的暴斃,是否和她有關。獻文帝暴斃之後,馮太後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她成為最大嫌疑人,也不無道理。封建曆史,因為權力而產生的血腥事件,比比皆是。至於,獻文帝之死是否和馮太後有關聯。我想,關聯還是很大的。


    其二,孝文帝和馮太後之間的關係。在表麵上,孝文帝是馮太後的孫子,不過,他和馮太後沒有血親關係。在曆史上還有一個說法,有人認為孝文帝是馮太後的兒子。有說是,馮太後和男寵的私生子。有說是,馮太後和她名義上的兒子獻文帝所生的。


    因為是自己的兒子,所以馮太後才會對孝文帝特別的上心。而孝文帝,也對馮太後敬重有加,不論是生前生後。當然,這個說法都僅僅是大家的推斷。


    我認為,我國古代的少數民族,民風相對奔放,尤其是在男女關係方麵。雖然,馮太後一生在推動漢化。但是,馮太後也是人,她的私生活確實也比較泛濫。至於,正值青春的她,和同處於後宮的獻文帝有點不合倫理的事。我想,這個可能性不是沒有的。


    作為曆史人物,特別是一個時代知名的曆史人物。身上有一些非議和論點,是非常正常的。否則,她就沒有資格進入曆史名人的名錄。


    作為一個封建女權人,馮太後在政治上,無疑是個鐵腕人物。權力人的殺伐決斷,高瞻遠矚,她一一具備。尤其是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的領導人,她統禦下的種族關係比較複雜,她所麵臨的形勢會更加的錯亂。


    而兩次臨朝的馮太後,卻能遊刃有餘。甚至,還有一段屬於自己的超前的施政理念。從後來的結果來看,馮太後的國策,對於北魏,是有著積極的進步作用的。可以說,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有著馮太後的身影和奉獻。


    蓋棺定論馮太後女權人的一生,我覺得她足夠傳奇,也足夠的精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封建曆史女權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史嗑郎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史嗑郎王並收藏封建曆史女權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