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乂,身為胡太後的妹夫,憑借這層特殊且緊密的親緣關係,得以在仕途上一路順遂,平步青雲。起初,他擔任散騎侍郎一職,看似尋常,實則為其日後的飛黃騰達埋下伏筆。


    不久之後,他成功轉為光祿卿,這一職位的轉變,使他手中掌握了更多的資源和權力。緊接著,他又遷任侍中,地位愈發尊崇,影響力也與日俱增。


    不僅如此,他還被加封為領軍將軍,至此,他不僅涉足政務要事,能夠對國家的重大決策施加影響,而且還統領禁軍,手握關鍵的軍事力量。


    然而,令人憤慨的是,元乂此人雖毫無值得稱道的功業,卻在極短的時間內成為了眾人矚目的顯赫人物。他的權勢並非源於自身的卓越才能和對國家的傑出貢獻,而是靠著裙帶關係和投機取巧。


    隨著地位的不斷攀升,元乂日益驕橫跋扈,目中無人。他大肆收受賄賂,將這種違法亂紀的行為視為理所當然,毫無愧疚之心。在他的觀念中,權力成為了滿足私欲的工具,道德和法律的約束對他而言形同虛設。


    就在這個時候,朝廷之上有一個手握重權的人物——皇叔元懌。他時常對元乂的違法行為加以阻止和約束。這讓元乂心生不滿,於是他開始尋找機會報複。


    終於,元乂找到了一個機會,他向皇帝告發說元懌企圖謀反,並編造了許多不實的證據。皇帝聽信了元乂的讒言,將元懌逮捕入獄。


    然而,在審判過程中,元懌提供了充分的證據證明自己的清白。最終,真相大白,元懌被無罪釋放。


    元乂擔心自己會因為陷害元懌而受到懲罰,決定采取極端手段保護自己。元乂整日憂心忡忡。他深知元懌的能力和威望,心中無比擔心日後,元懌會因為過往的種種糾葛找自己算賬。


    元乂每每想到此處,便覺不寒而栗,仿佛能看到自己未來悲慘的結局,那可能是身首異處,遭受滅頂之災,給自己和家族帶來無盡的災難與恥辱。


    在這般深深的恐懼與憂慮之下,元乂如同驚弓之鳥,再也無法忍受內心的煎熬。於是,他決定鋌而走險,與侍中劉騰,密謀策劃一場驚心動魄的政變。


    公元 520 年 8 月 2 日,當時的局勢緊張而微妙,他趁靈太後在嘉福殿,尚未移步前往前殿的關鍵時機,劉騰指使主食中黃門胡玄度、胡定列對元懌進行誣告。


    要知道,胡玄度他們所寫的供詞,那可謂是字字驚心。供詞中言之鑿鑿地聲稱:元懌不惜耗費大量金銀財寶收買他們,讓他們在皇帝的食物中下毒,其用心之險惡,竟是妄圖毒死孝明帝,而後自己登上皇帝寶座,還信誓旦旦地答應事成之後,會賜予他們無盡的榮華富貴,讓他們一生享盡尊榮。


    劉騰更是添油加醋,將這份精心編造的證詞,聲情並茂地念給孝明帝元詡聽。而年輕的孝明帝,由於涉世未深,對人心的複雜和權力鬥爭的殘酷,缺乏足夠的認知。加上可能受到了某些誤導和影響,原本就對元懌的為人,缺乏深入了解,在這種情況下,竟然輕易地相信了這份漏洞百出的證詞。


    接著,孝明帝莊重地駕臨顯陽殿,整個宮殿彌漫著緊張而肅穆的氣氛。與此同時,劉騰心懷叵測地關閉了永巷門,妄圖將胡太後困在其中,使其無法脫身參與這場爭鬥。


    就在此時,恰好元懌入朝。當他行至含章殿後時,不期然地遇到了元乂。元懌本想自然地進入徽章東閣,然而元乂卻突然神色猙獰,見狀大聲喝止他。


    元懌滿心詫異地問道:“你這是想要造反嗎?”元乂卻麵不改色,冷冷地說道:“不是我想造反,而是我要捉拿造反的人。”說罷,元乂毫不留情地命令三十個人一擁而上,粗暴地拉著元懌的衣襟,蠻橫地將他拖進含章東省。隨後,又派遣數十人嚴密看守,仿佛元懌是窮凶極惡的罪犯。


    緊接著,劉騰竟厚顏無恥地聲稱奉皇帝旨意,並匆匆召集了公卿大臣。他站在眾人麵前,神色張狂地向他們宣布,元懌所謂的罪狀,還肆無忌憚地提議,將元懌按犯上謀反罪處決。


    在場的大臣們,大多被胡太後的妹夫元乂的權勢所震懾,心中雖有疑慮,但迫於其淫威,比較懼怕元乂。所以,倒是沒一個人敢站出來提出質疑。


    在這一片噤若寒蟬之中,隻有仆射遊肇,挺身而出,表示了堅決的反對。不過,這也是於事無補的。元乂和劉騰,懷揣著諸位公卿大臣們針對元懌的處理意見,神色匆匆地入宮,向孝明帝請示。


    這些處理意見,充斥著對元懌的種種指責和莫須有的罪名。孝明帝在一番權衡之後,不久便批準了這份決定。


    就在批準的當天夜晚,月黑風高,元乂迫不及待地將元懌處死。其手段之殘忍,令人發指。隨後,元乂和劉騰,為了鞏固自身的權力,竟然膽大包天地偽造胡太後的詔書,宣稱胡太後不再臨朝攝政。


    詔書上,言之鑿鑿地聲稱胡太後身患重疾,無力處理朝政,故而遜位還政。隨後,胡太後便被無情地幽禁於北宮的宣光殿。這座宮殿的宮門,晝夜緊閉,仿佛將胡太後與外界徹底隔絕。那緊閉的宮門鑰匙,牢牢掌握在劉騰手中,使得胡太後毫無脫身之機。這一事件,史稱“宣光政變”。


    在這場政變之後,孝明帝也被阻隔在外,無法與胡太後相見。胡太後在那幽閉的宮殿中,飲食起居無人照料,服膳俱廢,飽嚐饑寒之苦。她滿心悲憤,絕望地感歎道:“養虎得噬,我之謂矣!”大意就是,我這就叫養了老虎,結果被老虎咬了呀!這話語中飽含著無盡的悔恨與痛苦。


    緊接著,元乂妄圖進一步掌控朝政局勢,尋覓到高陽王元雍等人,試圖共同輔佐朝政。為了牢牢把控權力,元乂甚至經常在宮中值夜班,不放過任何風吹草動。


    與此同時,劉騰為了進一步掌控局勢,又安排中常侍賈粲侍奉孝明帝讀書,實則是暗中監視孝明帝的一舉一動,讓孝明帝的言行皆在其掌控之中。


    此後,元乂遂與太師、高陽王元雍一同共同輔政。孝明帝出於親屬關係,稱呼元乂為姨父。然而,這二人卻並非真心輔佐朝政。


    元乂與劉騰表裏擅權,元乂在外抵禦各方勢力,劉騰在內嚴防宮廷有變。他們常在宮中共同裁定刑賞之事,無論是關乎國家大政方針的要事,還是微不足道的細枝末節,皆由這二人獨斷專行。


    在他們的專權之下,北魏的社會陷入了一片混亂。他們肆意養婢蓄妓,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為了滿足私欲,他們逼迫百姓為奴,公然賣官買官,致使官場腐敗不堪。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怨聲載道,苦不堪言。曾經繁榮昌盛的北魏,在他們的胡作非為下,逐漸由盛轉衰,走向了衰敗的深淵。這種權臣當道、君主被架空的局麵,往往是一個王朝走向衰落的重要標誌。


    元懌含冤而死之後,元乂如願以償地主持朝政。一時間,朝堂上下人人自危。元懌的兒子們失去了父親的庇護,整日提心吊膽,生怕受到牽連。


    元懌眾多的門徒和下屬官吏亦是惶惶不可終日,紛紛選擇隱藏起來,不敢出門露麵。往昔那些和元懌關係親密的人,此刻無不感到十分惶恐不安。他們深知元乂的狠辣手段,擔心稍有不慎便會招來殺身之禍。


    這一場宮廷政變,就是北魏曆史上有名的“宣光政變”。這場政變充滿了權謀、野心和血腥,成為北魏曆史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政變的背景複雜而緊張。當時,北魏政權內部存在著權力鬥爭和政治紛爭。不同勢力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宮廷內外彌漫著不安定的氣氛。


    政變的策劃者們精心布局,利用各種手段爭取支持。他們暗中聯絡各方勢力,拉攏人心,試圖推翻現有的統治秩序。


    最終,政變爆發。宮廷內發生激烈衝突,刀光劍影交織在一起。鮮血染紅了宮殿的地麵,無數生命在瞬間消逝。“宣光政變”成為北魏曆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對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政變發生之後,胡太後的侄兒都統胡僧敬,以及一直在她身邊負責保衛工作的張車渠等足足幾十人,秘密地聚在一起,共同謀劃著一個大膽的計劃。他們打算先殺死元乂,然後再全力擁戴胡太後,重新臨朝聽政,讓朝政恢複以往的秩序。


    然而,可惜的是,他們的計劃,最終沒能成功。這個失敗的結果,給他們帶來了極為嚴重的後果。胡僧敬因為參與了這次謀劃,被判定有罪,遭到了流放邊境的嚴厲懲罰。那遙遠而艱苦的邊境之地,成了他的歸宿。而張車渠等人,就沒有那麽幸運了,直接被下令處死,生命就此終結。


    不僅如此,由於這起事件,胡氏宗族也受到了牽連。家族中的許多人員,都被免去了職務,曾經的榮耀和地位,瞬間煙消雲散。整個胡氏宗族,陷入了一片愁雲慘霧之中,往日的風光不再。


    這一事件,使得當時的人心更加惶惶不安。人們對於朝廷的動蕩和權力鬥爭感,到恐懼和無奈。而從家族的層麵來說,胡氏宗族的遭遇,也反映了在政治鬥爭中,一旦失敗,整個家族都可能麵臨滅頂之災的殘酷現實。


    不過,雖然遭受了一連串的沉重打擊,但這些挫折並沒有磨滅胡太後重新奪回權力的決心。相反,她心中的渴望和鬥誌變得更加強烈。在她內心深處,那份對重回執政崗位的執著和熱情依然熊熊燃燒著。盡管表麵上看起來她可能已經失去了一切,但實際上,她的意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堅定。


    在公元 521 年的三月的一天,春風輕拂,陽光柔和地灑在大地上。孝明帝於西林園朝見靈太後,眾多文武官員,恭敬地侍坐於左右兩側。園內繁花似錦,氣氛熱烈而歡快。酒過三巡,眾人興致愈發高漲,官員們按照次序輪番上前獻舞,以增添這歡愉的氛圍。


    在這些官員之中,奚康生的身影,顯得尤為特殊。他曾經協助元乂,囚禁靈太後。然而,奚康生此人性格極為粗獷,說話向來不分場合、不知輕重。元乂對他的這種性情,深為忌憚。並且,這種忌憚,常常毫不掩飾地流露在臉上。正因如此,奚康生心中,不免有了一絲害怕與不安。


    當輪到奚康生跳舞時,他選擇跳起了力士舞。隻見他身姿矯健,動作剛猛有力。每一次他的目光,投向胡太後時,都會做出舉手、跺腳、瞪眼、點頭等執殺的姿勢,仿佛在傳遞著某種隱秘的信息。


    胡太後心思敏銳,瞬間明白了他的意圖。然而,在這複雜的局勢之下,她深知稍有不慎便會引發大禍,所以即便心中明了,也不敢將這份理解形於言表。


    就在此時,元乂忽然起身走到胡太後麵前,神色緊張且焦慮。自述,外麵有傳言說,胡太後想要謀害自己和劉騰。胡太後聽聞,微微皺眉,語氣堅定地回答說:“沒有這種話。”


    當天晚上,胡太後心中渴望,能和兒子孝明帝,一起留在宣光殿就寢。她滿懷深情地說道:“母子不相聚已經很久,今晚共住一宿,各位大臣送我進去。”


    侯剛聽聞此言,趕忙說道:“皇上已經朝拜過您,嬪禦們在南宮,為什麽要皇帝在此留宿?”奚康生隨即挺身而出,大聲說道:“皇上是太後的兒子,隨太後走東串西,他還能訪問誰?”


    一時間,群臣皆陷入沉默,無人敢應答。要知道,在這看似平靜的表象之下,實則是各方勢力的暗中較量,每一個人的言語和舉動,都可能引發難以預料的後果。眾人深知其中利害,故而在這關鍵時刻,都選擇了謹慎行事,以免引火燒身。


    胡太後見此情形,毫不猶豫地起身,緊緊拉著孝明帝的手,步伐堅定地走下堂去。奚康生在他們身後,情緒激昂地高呼萬歲。那聲音響徹雲霄,充滿了堅定與忠誠。近臣們受到感染,也紛紛跟著齊聲高喊萬歲,聲音此起彼伏,震耳欲聾。


    靈太後和孝明帝,在眾人的目光中走在前麵,步伐匆匆,朝著東北小閣的方向疾行。左右的官員們見狀,紛紛簇擁著跟上去,


    一時間,人群如潮水般湧動,大家競相擁擠,場麵混亂不堪。由於人數眾多,爭先恐後,以至於那扇小小的門,怎麽也關不上,人們推推搡搡,亂作一團。


    就在這混亂至極的時刻,奚康生當機立斷,奪過兒子奚難手中的刀,朝著元思輔猛砍過去。隨著這淩厲的一刀落下,混亂的人群,仿佛被按下了暫停鍵,局勢這才逐漸安定下來。


    孝明帝進入宣光殿後,左右侍臣皆神色緊張地站在階下,大氣都不敢出。奚康生本想一鼓作氣,再接再厲砍了元乂,以徹底解決眼前的危機。


    然而,元乂畢竟老謀深算,趁奚康生不備,敏捷地出手將其抓住,並迅速將他鎖在了門下省。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在場的眾人都倒吸一口涼氣,心中充滿了對後續局勢發展的擔憂和恐懼。


    一直到了第二天早上,元乂依舊沒有出宮。他麵色陰沉,心中滿是憤怒與算計,當即下令召集侍中、黃門、仆射、尚書等十多人,在一處肅穆的廳堂內,對奚康生進行審訊。


    這十多人個個神色凝重,深知此事幹係重大。他們圍繞著奚康生,目光銳利,言辭犀利,試圖從他的話語和神情中找出破綻。而奚康生則昂首挺胸,毫不畏懼,據理力爭,然而終究無力回天。


    最終,元乂憑借著自己的權勢和手段,不顧眾人的爭議和反對,蠻橫地判處奚康生斬刑。這一判決猶如一道驚雷,震驚了眾人。


    此次,靈太後試圖反政的計劃,也因奚康生的失敗和被判刑而宣告失敗。靈太後滿心的期望瞬間化為泡影,她無奈地望著眼前的局勢,心中充滿了悲憤與不甘。


    這一失敗不僅讓她的處境更加艱難,也使得朝廷的權力格局更加複雜和動蕩。原本可能出現的政治變革就此夭折,未來的局勢變得更加撲朔迷離,讓人難以捉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封建曆史女權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史嗑郎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史嗑郎王並收藏封建曆史女權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