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襄王在繼承大統之後,旋即冊立了太史敫的女兒為王後,後世稱之為君王後。太史敫得知此事後,怒不可遏,言辭激烈地說道:“女兒未經媒人牽線搭橋,便自行許配他人,如此行徑實在不配做我的女兒,簡直是玷汙了我祖宗累世積攢的清譽!”自此以後,太史敫堅守己見,終生都不肯與君王後相見。
君王後雖遭遇父親這般決絕的態度,卻展現出了令人欽佩的賢德品質。她深知為人子女的責任與義務,即便父親對她如此決絕,她也絲毫沒有因為父親的不見而忘卻,或舍棄應有的兒女禮節。她以恭順、孝順的姿態,默默承受著這份親情的隔閡。
公元前 280 年,那是齊襄王在位的第四個年頭,君王後為齊襄王誕下了兒子田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王室子嗣的誕生,對於一個國家的傳承和穩定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君王後的這一功績,無疑為齊國的未來,增添了一份希望與期許。而田建的出生,也勢必會引發宮廷內外,對於王位繼承和國家未來走向的種種思考與謀劃。而君王後,也憑借著兒子的出生,在齊國的地位變得更加的穩固。
都說一順百順,齊國此時不僅有了未來的繼承人。在戰場上,齊國還迎來了複興的曙光,局勢得以扭轉。
在勝利的歡呼聲中,齊國派人馬不停蹄地趕到莒國,恭請太子回國即位,以重振齊國的輝煌,恢複往日的繁榮與昌盛。
公元前 279 年,也就是齊襄王在位的第五個年頭,齊襄王在莒城,已然度過了整整五年的時光。在這漫長的五年中,莒城見證了齊襄王的隱忍與堅持,也承載了他複國的殷切期望。
當時,齊國將領田單,以即墨作為堅固的根據地,與燕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田單憑借著卓越的軍事智慧和無畏的勇氣,精心策劃,巧妙布局。他深知燕軍的弱點,善於鼓舞士氣,激發士兵們的鬥誌,最終成功地攻破了燕軍的防線。
隨後,田單馬不停蹄地奔赴莒城,迎接齊襄王回歸齊國的都城臨淄,也就是如今的山東淄博。這一路上,百姓們歡呼雀躍,夾道歡迎,他們眼中飽含著對君主歸來的喜悅和對國家複興的憧憬。
齊國在經曆了之前的動蕩與失地之痛後,終於迎來了揚眉吐氣的時刻。之前失去的領土得以全部收複,曾經被燕軍侵占的城池和土地,重新回到了齊國的懷抱。這一偉大的勝利,不僅重振了齊國的國威,更讓百姓們,重新找回了安定與自信。
齊襄王為了表彰田單的赫赫戰功和卓越貢獻,於是毫不猶豫地封田單為安平君。這一封賞,不僅是對田單個人功績的肯定,更是向全國上下傳遞出一個重要的信號:為國家立下功勳者,必將得到應有的榮耀和獎賞。
從此,田單的名字在齊國的曆史上,熠熠生輝,成為了人們傳頌的英雄典範。而齊國也在這次勝利的基礎上,逐漸踏上了複興與繁榮的道路。
再次回到都城臨淄的齊襄王,帶著滿心的疲憊與滄桑,開始了他偏安一隅的治國生涯。在之後漫長的十幾年歲月中,齊國除了和周圍各國有小範圍的零星戰爭外,便再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那些零星的戰爭,也不過是為了爭奪邊境的一些資源或者領土,規模不大,影響有限。
其他時間,齊國大多都在致力於恢複自己的元氣。當時的齊國,農業生產亟待振興,商業貿易需要重新規劃,人才培養也提上了日程。齊襄王深知,經曆了諸多動蕩之後的齊國,若貿然參與西邊各國的激烈爭奪,無異於以卵擊石,唯有偏安一隅,休養生息,方可自保。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君王後始終陪伴在棄襄王的身邊。她親眼目睹了宮廷中的權謀爭鬥,親身經曆了齊國的興衰起伏,對於當時天下的形勢,自然也是耳濡目染。她明白各國之間的利益糾葛,清楚各國君主的心思謀略。在這複雜的局勢中,君王後不斷汲取經驗,為齊國的未來默默籌謀。齊國的這種偏安策略,既有其無奈之處,也反映了當時各國之間力量的此消彼長。。
當然,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齊襄王對於君王後,毋庸置疑地給足了足夠的信任。這種信任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在諸多事務的處理中逐漸建立和鞏固的。據相關史料記載,在麵對內外交困的複雜局勢時,齊襄王每每都會征求君王後的意見,且對其建議予以高度重視和采納。
為她日後能夠攝政,做了很好的鍛煉和鋪路。這一過程猶如精心雕琢一塊璞玉,齊襄王有意識地讓君王後參與到國家的核心決策之中,讓她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增長見識、錘煉能力。例如,在某次與鄰國的外交爭端中,齊襄王大膽授權君王後主導談判,最終成功化解危機,這一事件不僅讓君王後在群臣中樹立了威望,也為她日後攝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可想而知,此時的君王後。她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協助齊襄王理政。以至於君王後在培養他們的下一代兒子田建上,並沒有花太多的心思。而是好好的保護起來,什麽都給予他現成的。這就導致田建缺乏自我分析的能力,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媽寶男。
公元前 265 年(齊襄王十九年),這一年,齊國的局勢發生了重大的轉變,齊襄王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與世長辭。
隨著齊襄王的離去,齊國的王位傳承迎來了關鍵時刻。田建,這位承載著眾人期望與責任的人物,登上了曆史的舞台,繼承了齊國的大統。田建,後世稱之為齊王建,是齊襄王君王後的兒子。
田建繼位之後,懷著對母親的敬重與感恩,尊其母親君王後為太後。君王後,這位在齊國宮廷中曆經風雨、見識不凡的女性,從此擁有了更為尊崇的地位。
回顧齊國的曆史,曆任君主的傳承,都關係著國家的興衰榮辱。而此次田建的繼位,無疑給齊國的未來,帶來了新的希望與挑戰。
在那個諸侯紛爭,戰亂頻繁的時代,齊國需要一位明智且有魄力的領導者,來引領國家前行。
田建繼位之初,國內局勢尚未完全穩定,各方勢力蠢蠢欲動。而被尊為太後的君王後,憑借著她多年在宮廷中積累的經驗和智慧,努力為田建的統治鋪平道路,為齊國的穩定和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齊王建繼位之際,年紀尚幼,心智未熟,尚不足以獨自處理繁雜的國政,故而由其母君王後攝政。君王後以其女性獨有的智慧和謀略,試圖在這風雲變幻的時代,為齊國撐起一片安穩的天空。
想當年,齊國曾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有著輝煌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然而,此時的齊國,在各國紛爭不斷,局勢錯綜複雜的大背景下,麵臨著諸多嚴峻的挑戰。君王後攝政期間,需時刻關注周邊各國的動向,權衡利弊,謹慎地做出每一個決策。
例如,在與秦國的關係處理上,秦國虎視眈眈,對其他各國頻頻發動攻擊。君王後既要考慮,如何避免齊國卷入不必要的戰爭,又要防止秦國對齊國的覬覦和侵犯。她需要在外交上巧妙周旋,在國內穩定人心,以維持齊國的暫時安寧。但這也隻是權宜之計,齊國未來的命運究竟如何,依舊充滿了變數和未知。
在當時,各國之間的形勢錯綜複雜,變幻莫測。這使得治國理政的君王後,在處理外交事務時必須如履薄冰、小心謹慎。對外關係的微妙變化,各國利益的交織碰撞,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一係列,難以預料的後果。
就拿曆史上的諸多例子來說,許多國家因外交策略的失誤,導致了國內局勢的動蕩不安,經濟發展的停滯不前,甚至陷入了戰爭的泥沼。
而這位君王後,在對外的態度上,始終堅定不移地秉承著一個核心宗旨,那就是“事秦謹,諸侯信”。大意就是,侍奉秦國恭謹,諸侯們也都信任。
君王後深知與強大的秦國交往,必須謹慎小心,稍有差池,可能就會給本國帶來滅頂之災。在與秦國的交往中,她注重細節,無論是使節的派遣,還是禮物的準備,都經過精心的策劃和安排,以確保不觸怒秦國。
同時,對於其他諸侯國家,她堅守誠信原則,言出必行,一諾千金。在諸侯之間的合作與紛爭中,她總是以誠信為本,贏得了其他諸侯的信任和尊重。例如在一次多國聯合抵禦外敵的行動中,君王後信守承諾,派出本國精銳部隊支援,最終取得了勝利,鞏固了本國在諸侯中的地位。
正是憑借著這種謹慎與誠信的外交態度,君王後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為自己的國家贏得了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保障了國家的繁榮昌盛。
齊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獨特,它位於遠離秦國的東海之畔。秦國呢,那可是野心勃勃,日夜不停地對韓、趙、魏、燕、楚這五個國家發起猛烈的攻打。這五個國家,在秦國凶猛的進攻之下,簡直是焦頭爛額,自顧不暇,每天都在為了自保而苦苦掙紮。
就拿韓國來說吧,秦國的軍隊多次突破其防線,韓國的領土不斷被蠶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趙國呢,長平之戰的陰影還未散去,又要麵對秦國新一輪的強攻。魏國的城池接連失守,局勢岌岌可危。燕國雖然地處偏遠,但也難逃秦國的兵鋒,國內人心惶惶。楚國這個曾經的大國,在秦國的持續打擊下,也是疲於應對,國力大損。
而在這樣混亂的局勢中,齊王田建繼位之後,竟然長達四十多年,都沒有經曆過戰爭的侵擾。齊國就仿佛是一片寧靜的港灣,在周邊國家戰火紛飛的時候,得以獨善其身,享受著相對的和平與安寧。
然而,君王後的這個外交宗旨,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存在。當下的秦國和諸侯國之間,就是你存我亡的敵對關係。對秦妥協,又取信於其他諸侯。這種畸形的關係,是很難持久的。
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手段,來穩住齊國。而齊國,仍然是偏安一隅。當秦國在一個個吞並其他各個諸侯國的時候,齊國選擇了無動於衷。
齊王建六年,即公元前 259 年,秦國氣勢洶洶地派遣大批精銳之師。攻打趙國,一時間,趙國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麵對秦國的強大攻勢,齊國與楚國,秉持著道義和戰略考量,毅然決定援救趙國。
秦國國君秦昭襄王,在其宏偉的宮殿中,與一眾謀臣商議對策。他目光陰沉,語氣堅定地說道:“齊、楚援救趙國,倘若他們能夠緊密協作,形成堅不可摧的聯盟,我們便暫且退兵,以待時機;。反之,若他們之間存在嫌隙,配合不夠默契,那我們就果斷出擊,一舉將他們擊敗。”
此時的趙國,由於長期遭受秦軍的圍攻,糧食極度匱乏。無奈之下,趙國派遣使者,滿懷期望地向齊國借糧,希望能得到齊國的援助,以解燃眉之急。然而,君王後和齊王建,卻態度堅決地不同意借糧給趙國。
齊國的謀臣周子,心急如焚,他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趕忙進諫道:“大王啊,不如答應借糧以使秦國退兵。倘若不借糧,秦軍必定不會撤退,如此一來,秦國的計謀便能得逞,而齊、楚的計謀則會以失敗告終。要知道,趙國對於齊國、楚國而言,其重要性猶如一道堅固的屏障。這就好比嘴唇與牙齒的關係,嘴唇失去了牙齒的保護,便會遭受寒冷的侵襲。今日若是趙國不幸滅亡,那麽明日的禍患必將輪到齊國和楚國。再者說,救趙這件事情,其緊迫程度就如同一個人捧著漏水的缸,去拯救一口燒焦的鍋,刻不容緩。救援趙國,是在弘揚崇高的道義,打退秦軍,能夠顯著地彰顯我們的聲威。以道義去解救一個即將滅亡的國家,以聲威去擊退強大的秦軍,倘若不致力於此種關乎國家存亡的大事,反而僅僅因為斤斤計較糧食的得失而錯失良機,這樣為國家作打算可就大錯特錯了。”然而,君王後和齊王建,卻閉目塞聽,固執己見,絲毫不聽從周子的良言勸諫。
在這場激烈的交鋒中,秦軍於長平之戰中,展現出了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戰略智慧,以壓倒性的優勢大敗趙軍四十多萬。
這場慘烈的戰役,使得趙國的軍事實力,遭受了重創,元氣大傷。隨後,秦軍乘勝追擊,繼而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邯鄲城內,人心惶惶,百姓們生活在恐懼與不安之中,而趙國的命運,也在此刻變得岌岌可危。
要知道,唇亡齒寒。可惜的是,君王後和她所帶領的齊國,選擇了自保。這個策略,也一直沿用到了齊國的亡國。
君王後雖遭遇父親這般決絕的態度,卻展現出了令人欽佩的賢德品質。她深知為人子女的責任與義務,即便父親對她如此決絕,她也絲毫沒有因為父親的不見而忘卻,或舍棄應有的兒女禮節。她以恭順、孝順的姿態,默默承受著這份親情的隔閡。
公元前 280 年,那是齊襄王在位的第四個年頭,君王後為齊襄王誕下了兒子田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王室子嗣的誕生,對於一個國家的傳承和穩定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君王後的這一功績,無疑為齊國的未來,增添了一份希望與期許。而田建的出生,也勢必會引發宮廷內外,對於王位繼承和國家未來走向的種種思考與謀劃。而君王後,也憑借著兒子的出生,在齊國的地位變得更加的穩固。
都說一順百順,齊國此時不僅有了未來的繼承人。在戰場上,齊國還迎來了複興的曙光,局勢得以扭轉。
在勝利的歡呼聲中,齊國派人馬不停蹄地趕到莒國,恭請太子回國即位,以重振齊國的輝煌,恢複往日的繁榮與昌盛。
公元前 279 年,也就是齊襄王在位的第五個年頭,齊襄王在莒城,已然度過了整整五年的時光。在這漫長的五年中,莒城見證了齊襄王的隱忍與堅持,也承載了他複國的殷切期望。
當時,齊國將領田單,以即墨作為堅固的根據地,與燕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田單憑借著卓越的軍事智慧和無畏的勇氣,精心策劃,巧妙布局。他深知燕軍的弱點,善於鼓舞士氣,激發士兵們的鬥誌,最終成功地攻破了燕軍的防線。
隨後,田單馬不停蹄地奔赴莒城,迎接齊襄王回歸齊國的都城臨淄,也就是如今的山東淄博。這一路上,百姓們歡呼雀躍,夾道歡迎,他們眼中飽含著對君主歸來的喜悅和對國家複興的憧憬。
齊國在經曆了之前的動蕩與失地之痛後,終於迎來了揚眉吐氣的時刻。之前失去的領土得以全部收複,曾經被燕軍侵占的城池和土地,重新回到了齊國的懷抱。這一偉大的勝利,不僅重振了齊國的國威,更讓百姓們,重新找回了安定與自信。
齊襄王為了表彰田單的赫赫戰功和卓越貢獻,於是毫不猶豫地封田單為安平君。這一封賞,不僅是對田單個人功績的肯定,更是向全國上下傳遞出一個重要的信號:為國家立下功勳者,必將得到應有的榮耀和獎賞。
從此,田單的名字在齊國的曆史上,熠熠生輝,成為了人們傳頌的英雄典範。而齊國也在這次勝利的基礎上,逐漸踏上了複興與繁榮的道路。
再次回到都城臨淄的齊襄王,帶著滿心的疲憊與滄桑,開始了他偏安一隅的治國生涯。在之後漫長的十幾年歲月中,齊國除了和周圍各國有小範圍的零星戰爭外,便再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那些零星的戰爭,也不過是為了爭奪邊境的一些資源或者領土,規模不大,影響有限。
其他時間,齊國大多都在致力於恢複自己的元氣。當時的齊國,農業生產亟待振興,商業貿易需要重新規劃,人才培養也提上了日程。齊襄王深知,經曆了諸多動蕩之後的齊國,若貿然參與西邊各國的激烈爭奪,無異於以卵擊石,唯有偏安一隅,休養生息,方可自保。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君王後始終陪伴在棄襄王的身邊。她親眼目睹了宮廷中的權謀爭鬥,親身經曆了齊國的興衰起伏,對於當時天下的形勢,自然也是耳濡目染。她明白各國之間的利益糾葛,清楚各國君主的心思謀略。在這複雜的局勢中,君王後不斷汲取經驗,為齊國的未來默默籌謀。齊國的這種偏安策略,既有其無奈之處,也反映了當時各國之間力量的此消彼長。。
當然,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齊襄王對於君王後,毋庸置疑地給足了足夠的信任。這種信任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在諸多事務的處理中逐漸建立和鞏固的。據相關史料記載,在麵對內外交困的複雜局勢時,齊襄王每每都會征求君王後的意見,且對其建議予以高度重視和采納。
為她日後能夠攝政,做了很好的鍛煉和鋪路。這一過程猶如精心雕琢一塊璞玉,齊襄王有意識地讓君王後參與到國家的核心決策之中,讓她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增長見識、錘煉能力。例如,在某次與鄰國的外交爭端中,齊襄王大膽授權君王後主導談判,最終成功化解危機,這一事件不僅讓君王後在群臣中樹立了威望,也為她日後攝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可想而知,此時的君王後。她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協助齊襄王理政。以至於君王後在培養他們的下一代兒子田建上,並沒有花太多的心思。而是好好的保護起來,什麽都給予他現成的。這就導致田建缺乏自我分析的能力,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媽寶男。
公元前 265 年(齊襄王十九年),這一年,齊國的局勢發生了重大的轉變,齊襄王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與世長辭。
隨著齊襄王的離去,齊國的王位傳承迎來了關鍵時刻。田建,這位承載著眾人期望與責任的人物,登上了曆史的舞台,繼承了齊國的大統。田建,後世稱之為齊王建,是齊襄王君王後的兒子。
田建繼位之後,懷著對母親的敬重與感恩,尊其母親君王後為太後。君王後,這位在齊國宮廷中曆經風雨、見識不凡的女性,從此擁有了更為尊崇的地位。
回顧齊國的曆史,曆任君主的傳承,都關係著國家的興衰榮辱。而此次田建的繼位,無疑給齊國的未來,帶來了新的希望與挑戰。
在那個諸侯紛爭,戰亂頻繁的時代,齊國需要一位明智且有魄力的領導者,來引領國家前行。
田建繼位之初,國內局勢尚未完全穩定,各方勢力蠢蠢欲動。而被尊為太後的君王後,憑借著她多年在宮廷中積累的經驗和智慧,努力為田建的統治鋪平道路,為齊國的穩定和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齊王建繼位之際,年紀尚幼,心智未熟,尚不足以獨自處理繁雜的國政,故而由其母君王後攝政。君王後以其女性獨有的智慧和謀略,試圖在這風雲變幻的時代,為齊國撐起一片安穩的天空。
想當年,齊國曾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有著輝煌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然而,此時的齊國,在各國紛爭不斷,局勢錯綜複雜的大背景下,麵臨著諸多嚴峻的挑戰。君王後攝政期間,需時刻關注周邊各國的動向,權衡利弊,謹慎地做出每一個決策。
例如,在與秦國的關係處理上,秦國虎視眈眈,對其他各國頻頻發動攻擊。君王後既要考慮,如何避免齊國卷入不必要的戰爭,又要防止秦國對齊國的覬覦和侵犯。她需要在外交上巧妙周旋,在國內穩定人心,以維持齊國的暫時安寧。但這也隻是權宜之計,齊國未來的命運究竟如何,依舊充滿了變數和未知。
在當時,各國之間的形勢錯綜複雜,變幻莫測。這使得治國理政的君王後,在處理外交事務時必須如履薄冰、小心謹慎。對外關係的微妙變化,各國利益的交織碰撞,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一係列,難以預料的後果。
就拿曆史上的諸多例子來說,許多國家因外交策略的失誤,導致了國內局勢的動蕩不安,經濟發展的停滯不前,甚至陷入了戰爭的泥沼。
而這位君王後,在對外的態度上,始終堅定不移地秉承著一個核心宗旨,那就是“事秦謹,諸侯信”。大意就是,侍奉秦國恭謹,諸侯們也都信任。
君王後深知與強大的秦國交往,必須謹慎小心,稍有差池,可能就會給本國帶來滅頂之災。在與秦國的交往中,她注重細節,無論是使節的派遣,還是禮物的準備,都經過精心的策劃和安排,以確保不觸怒秦國。
同時,對於其他諸侯國家,她堅守誠信原則,言出必行,一諾千金。在諸侯之間的合作與紛爭中,她總是以誠信為本,贏得了其他諸侯的信任和尊重。例如在一次多國聯合抵禦外敵的行動中,君王後信守承諾,派出本國精銳部隊支援,最終取得了勝利,鞏固了本國在諸侯中的地位。
正是憑借著這種謹慎與誠信的外交態度,君王後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為自己的國家贏得了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保障了國家的繁榮昌盛。
齊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獨特,它位於遠離秦國的東海之畔。秦國呢,那可是野心勃勃,日夜不停地對韓、趙、魏、燕、楚這五個國家發起猛烈的攻打。這五個國家,在秦國凶猛的進攻之下,簡直是焦頭爛額,自顧不暇,每天都在為了自保而苦苦掙紮。
就拿韓國來說吧,秦國的軍隊多次突破其防線,韓國的領土不斷被蠶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趙國呢,長平之戰的陰影還未散去,又要麵對秦國新一輪的強攻。魏國的城池接連失守,局勢岌岌可危。燕國雖然地處偏遠,但也難逃秦國的兵鋒,國內人心惶惶。楚國這個曾經的大國,在秦國的持續打擊下,也是疲於應對,國力大損。
而在這樣混亂的局勢中,齊王田建繼位之後,竟然長達四十多年,都沒有經曆過戰爭的侵擾。齊國就仿佛是一片寧靜的港灣,在周邊國家戰火紛飛的時候,得以獨善其身,享受著相對的和平與安寧。
然而,君王後的這個外交宗旨,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存在。當下的秦國和諸侯國之間,就是你存我亡的敵對關係。對秦妥協,又取信於其他諸侯。這種畸形的關係,是很難持久的。
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手段,來穩住齊國。而齊國,仍然是偏安一隅。當秦國在一個個吞並其他各個諸侯國的時候,齊國選擇了無動於衷。
齊王建六年,即公元前 259 年,秦國氣勢洶洶地派遣大批精銳之師。攻打趙國,一時間,趙國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麵對秦國的強大攻勢,齊國與楚國,秉持著道義和戰略考量,毅然決定援救趙國。
秦國國君秦昭襄王,在其宏偉的宮殿中,與一眾謀臣商議對策。他目光陰沉,語氣堅定地說道:“齊、楚援救趙國,倘若他們能夠緊密協作,形成堅不可摧的聯盟,我們便暫且退兵,以待時機;。反之,若他們之間存在嫌隙,配合不夠默契,那我們就果斷出擊,一舉將他們擊敗。”
此時的趙國,由於長期遭受秦軍的圍攻,糧食極度匱乏。無奈之下,趙國派遣使者,滿懷期望地向齊國借糧,希望能得到齊國的援助,以解燃眉之急。然而,君王後和齊王建,卻態度堅決地不同意借糧給趙國。
齊國的謀臣周子,心急如焚,他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趕忙進諫道:“大王啊,不如答應借糧以使秦國退兵。倘若不借糧,秦軍必定不會撤退,如此一來,秦國的計謀便能得逞,而齊、楚的計謀則會以失敗告終。要知道,趙國對於齊國、楚國而言,其重要性猶如一道堅固的屏障。這就好比嘴唇與牙齒的關係,嘴唇失去了牙齒的保護,便會遭受寒冷的侵襲。今日若是趙國不幸滅亡,那麽明日的禍患必將輪到齊國和楚國。再者說,救趙這件事情,其緊迫程度就如同一個人捧著漏水的缸,去拯救一口燒焦的鍋,刻不容緩。救援趙國,是在弘揚崇高的道義,打退秦軍,能夠顯著地彰顯我們的聲威。以道義去解救一個即將滅亡的國家,以聲威去擊退強大的秦軍,倘若不致力於此種關乎國家存亡的大事,反而僅僅因為斤斤計較糧食的得失而錯失良機,這樣為國家作打算可就大錯特錯了。”然而,君王後和齊王建,卻閉目塞聽,固執己見,絲毫不聽從周子的良言勸諫。
在這場激烈的交鋒中,秦軍於長平之戰中,展現出了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戰略智慧,以壓倒性的優勢大敗趙軍四十多萬。
這場慘烈的戰役,使得趙國的軍事實力,遭受了重創,元氣大傷。隨後,秦軍乘勝追擊,繼而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邯鄲城內,人心惶惶,百姓們生活在恐懼與不安之中,而趙國的命運,也在此刻變得岌岌可危。
要知道,唇亡齒寒。可惜的是,君王後和她所帶領的齊國,選擇了自保。這個策略,也一直沿用到了齊國的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