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9年的四月,陽光明媚,微風拂麵,春天的氣息彌漫著大地。在這個美好的季節裏,馬太後做出了一項影響深遠的重大決定。


    她深思熟慮後,向漢章帝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建議:將自己外祖母的外甥宋楊的女兒宋貴人所生的兒子劉慶立為太子。這一決定引發了宮廷內外的轟動,也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


    要知道,在當時的宮廷環境中,立太子之事,往往牽涉眾多複雜的因素和各方勢力的博弈。而馬太後此舉,無疑是經過深思熟慮,權衡了諸多利弊之後的明智之舉。


    不久之後,馬太後就臥病在床,身體狀況日益惡化。在那個時代,科學知識還不夠普及,人們對於疾病的理解有限,往往會尋求一些超自然的方法來治療疾病。


    因此,當時的人們普遍對巫術小醫等神秘的治療方式抱有一定的依賴和期望,認為通過這些神秘的力量,能夠祛病消災。這種觀念在社會中廣泛存在,即使是皇室成員也不例外。


    然而,馬太後卻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清醒和堅定。她深知巫術小醫隻是一種迷信行為,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會帶來更多的麻煩。因此,她堅決不信巫術小醫,多次嚴敕令禁止任何形式的禱告祭祀。


    這種行為並非出於盲目排斥,而是基於她的睿智和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洞察。她明白,隻有通過科學合理的方法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依靠迷信和超自然力量。這種明智的態度使得她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外界的幹擾所左右,更好地處理政務。同時,也讓人們看到了她的智慧和果斷,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信任。


    同年六月三十日,這位備受尊敬的馬太後,與世長辭,享年四十歲。她的離去,無疑給當時的宮廷,帶來了不小的震動。在她的一生中,以其賢德和智慧,贏得了眾人的敬仰。她的諡號被定為明德皇後,“明德”二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她一生的高尚品德和傑出貢獻。


    七月初九日,馬太後與漢明帝,合葬在了顯節陵。這座陵墓不僅是他們夫妻二人的安息之所,更是見證了他們曾經的愛情與共同治理天下的輝煌曆程。


    從曆史的角度來看,馬太後的一生,不僅對當時的宮廷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為後世樹立了賢後典範,其事跡在歲月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每個曆史人物,身後所獲得的諡號。基本就是當時後人們,對於一個人一生特點的總結。馬太後去世後,獲得諡號是明德。因此,在後世的曆史中,人們都習慣稱她為明德皇後。


    回望明德皇後的一生,若將其與眾多古代的女權人物相較,她的壽數確實稱不上長久。在古代,許多女權人物以其漫長的歲月在曆史長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然而,明德皇後雖生命有限,但她對於當時的東漢王朝以及後世所產生的影響力,絕對不容小覷。


    從嚴格的意義上來界定,若將明德皇後,歸為封建時期的女權人,甚或是女強人,或許的確存在些許牽強之處。畢竟,在傳統的觀念中,女權人或女強人,往往被賦予了直接參與政治決策,在朝堂上縱橫捭闔的形象特征。


    然而,當我們把目光投向那些指點江山,叱吒朝堂的女權人物時。會發現明德皇後,與她們有著顯著的不同。她並非那種憑借強硬手段和直接權力幹預,來展現自身影響力的人物。明德皇後更像是屬於那種,權力背後的女權人。就如同在當今流行的話語體係中,所描述的那樣,她屬於那種輔助型的女權人。


    比如,她可能不會在朝堂上慷慨陳詞,提出明確的政治主張,但她會以自身的智慧和品德,在幕後為皇帝,提供明智的建議和堅定的支持。


    她或許不會直接參與權力的爭奪與博弈,但她的存在,卻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王朝的決策方向,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貢獻著不可或缺的力量。


    這種輔助型的角色,看似不如那些在前台風光無限的女權人那般,耀眼奪目,但其所發揮的作用,同樣深遠而持久。


    在明德皇後那潛移默化的輔助影響之下,她的皇帝丈夫漢明帝,以及她的皇帝兒子漢章帝,皆在無形之中,堅定不移地推行著屬於自己的仁政與德政。要知道,在古代封建王朝,皇帝的決策和施政方針,往往能夠左右整個國家的命運走向。


    漢明帝在位期間,秉持著仁德治國的理念,輕徭薄賦,關注民生疾苦,致力於發展農業生產,使得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漢章帝繼承了父親的治國方略,進一步加強了文化教育的推廣,重視人才的選拔與任用,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這個階段,東漢王朝處處呈現出一番欣欣向榮的美妙景象。無論是廣袤的農田裏麥浪翻滾,農民們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還是繁華的都市中商鋪林立,貿易往來頻繁。亦或是學府中莘莘學子埋頭苦讀,追求著知識與真理。整個社會都充滿了生機與活力,處處彰顯著和諧與繁榮。


    後世也習慣將這段輝煌的時期,稱為“明章之治”。在這背後,明德皇後所發揮的助力和所產生的影響力,是絕對不容忽視的。


    她或許沒有直接站在朝堂之上發號施令,但她以女性特有的溫柔與智慧,在宮廷之中為皇帝出謀劃策,以自身的品德風範影響著皇帝的決策。


    她可能在皇帝猶豫不決時,給予堅定的支持和明智的建議,也可能在皇帝施政過程中,提醒其關注民生的細微之處。正是由於她在背後的默默付出和精心輔佐,才為“明章之治”的實現增添了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


    總結明德皇後那匆匆而過的四十年人生曆程,除了在十歲那年,經曆了那場令人刻骨銘心的人生劇變之外,她所走過的道路,總體而言還算是相對平坦順利的。


    十歲,本應是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的年紀。然而對於明德皇後而言,那一年卻成為了她人生的重大轉折點。或許是家庭的變故,或許是命運的捉弄,那場劇變給她的童年蒙上了一層陰影。


    但令人稱奇的是,在經曆了如此沉重的打擊之後,她後續的人生之路,卻並未充滿荊棘與坎坷。究其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她自身所具備的高尚德行和獨特性格。


    她的德行猶如璀璨的明珠,閃耀著善良,寬容與正直的光芒。對待身邊的人,她總是心懷善意,無論是地位卑微的宮女,還是位高權重的大臣,她都能以禮相待,贏得了眾人的尊敬與愛戴。在麵對利益的誘惑和權力的紛爭時,她堅守道德底線,不為所動,始終保持著內心的純淨與安寧。


    而她的性格,則堅韌而又溫和。堅韌使她在麵對困難和挫折時,不屈不撓,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戰。溫和讓她能夠以平和的心態,處理紛繁複雜的宮廷事務,化解各種矛盾與衝突。這種剛柔並濟的性格特質,成為了她在宮廷中立足,並順遂前行的重要法寶。


    明德皇後對於自身的修養有著很高的要求,而提高自己修養最直接的途徑,就是愛學習,不斷的學習。


    據記載,明德皇後博學多識,其知識儲備之豐富,令人讚歎不已。她不僅能夠將晦澀難懂的《易經》倒背如流,還對其中蘊含的深奧哲理,有著獨特的見解。


    對於經典著作,她亦是鍾愛有加。他喜好研讀《春秋》,在那風雲變幻的曆史篇章中,探尋古人的智慧與謀略。也鍾情於《楚辭》,沉醉於那浪漫瑰麗的文字世界,感受其中的激情與哀怨。


    然而,在眾多典籍之中,她最為鍾愛的當屬《周禮》和董仲舒的著作。《周禮》中所描繪的嚴謹規範的社會製度和禮儀規範,令她深深著迷,她反複揣摩其中的每一個細節,試圖從中汲取治國安邦的靈感。


    而董仲舒的著作,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獨到的見解,為她打開了全新的思維視野,讓她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遨遊,不斷探索,不斷成長。


    正是因為這些文化底蘊,以及不斷的文學沉澱,讓明德皇後有了屬於自己的著作。明德馬皇後為東漢皇帝顯宗精心編撰的《顯宗起居注》,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這部著作乃是曆史上最早專門用以記錄皇帝日常言行的典籍。


    在過往的曆史長河中,雖然也有對皇帝事跡的記載,但往往是零散地穿插於各類史書中,缺乏專門且係統的記錄。而《顯宗起居注》的出現,填補了這一空白,開創了“起居注”這一全新的史書體例。


    自此以後,後世王朝紛紛效仿,設立專人從事起居注的編撰工作。通過這種方式,得以更加全麵,細致地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為後人研究曆史,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值得一提的是,明德馬皇後開始撰寫史書的時間,要比班昭補寫《漢書》早了大約二十多年。在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女性在文化領域的發展,往往受到諸多限製。然而,明德馬皇後卻憑借著自身的才華與勇氣,突破了傳統的束縛,投身於史學編撰的工作之中。


    她以細膩的筆觸、敏銳的觀察,為後人展現了皇帝顯宗的真實一麵。正因如此,明德馬皇後當之無愧地被稱為,中國第一位女史家。她的功績,不僅為後世女性樹立了榜樣,也為中國史學的發展,增添了一抹獨特而璀璨的光輝。


    另外,明德皇後的文采,還開創了一些流傳至今的成語。諸如,車水馬龍,含飴弄孫。“車水馬龍”這一則廣為人知的成語,乃是從明德皇後詔書中的話語,經過簡化提煉而來。


    在古代,明德皇後的詔書以其深刻的內涵和生動的表述,而備受關注。其中所蘊含的對於當時社會現象的描繪,經過歲月的沉澱和文化的傳承,逐漸演變成了,如今我們所熟知的“車水馬龍”這個成語。


    它形象至極地描繪出了,一種車馬往來頻繁,川流不息的景象。想象一下,寬闊的街道上,駿馬奔騰,車輛飛馳,行人熙熙攘攘,喧鬧聲此起彼伏。店鋪門前擺滿了琳琅滿目的商品,吸引著南來北往的顧客。街頭藝人們施展著各自的絕技,引得圍觀者陣陣喝彩。


    這種繁華熱鬧的場景,讓人仿佛能夠親身感受到,那旺盛的人氣和蓬勃的生機。無論是繁華的都市,還是熱鬧的集市,“車水馬龍”都能夠精準地捕捉到,那種充滿活力和喧囂的氛圍,將其生動地呈現在人們的腦海之中。


    而成語“含飴弄孫”,原來是從明德馬皇後的嘴裏說出來的。在著名的史書《資治通鑒》當中,詳細地記錄了馬太後對著漢章帝,所說的這麽一大段話。


    我們回味一下,當時的場景或許是這樣的:在莊重而又略顯溫馨的宮殿裏,馬太後一臉慈愛與平和,目光溫和地看著漢章帝,緩緩地開口說道:“若陰陽調和,邊境清靜,然後行子之誌,吾但當含飴弄孫,不能複關政矣。”


    意思就是說呀,如果天地間的陰陽能夠和諧有序,國家的邊境能夠安靜清平,到了那個時候,你就去盡情地施展你的抱負和誌向吧。而我呢,隻需要嘴裏含著甜美的糖,開開心心地逗弄著孫子孫女玩耍,再也不會去操心和幹預朝政方麵的事情啦。


    當然,明德皇後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文化造詣,也深深的影響了她的養子漢章帝。史料記載,漢章帝劉炟,乃是一位在書法領域頗有造詣的人物。他在書法方麵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華,尤其是草書,更是聲名遠揚。


    其草書作品,筆勢流暢而富有變化,線條靈動飄逸,仿佛蘊含著無盡的生命力。每一個筆畫都充滿了力量與韻律,讓人在欣賞之時不禁為其精湛的技藝所折服。


    劉炟性格上,較少有嚴苛之處,具備寬容的品質。他對待他人的過錯和不足,往往能夠以包容的心態去看待,給予改正的機會。


    同時,劉炟對儒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和熱愛。他熱衷於研讀儒家經典,深入探究其中的哲理和智慧。常常與儒士們交流探討,虛心傾聽他們的見解,並將儒家的思想理念融入到治理國家的方針策略之中。在他的倡導下,儒家學說在當時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和發展,為社會的穩定和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漢章帝自小就養在明德皇後的膝下,直到他接班成為皇帝之後,漢章帝對於明德皇後依然有著很深的依賴。由此可見,作為漢章帝的養母,明德皇後對於他的影響有多深。而這些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屬於明德皇後身上的亮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封建曆史女權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史嗑郎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史嗑郎王並收藏封建曆史女權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