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曆史,凡女強人者,必涉足皇權。大多都具有:性格強,能力優,處事決,手段多,心夠狠,命夠長,話題多,影響大等特點。
在漫長的封建曆史長河中,形形色色的女權人、女強人宛如璀璨星辰,不時閃耀其中。盡管她們身為女兒身,然而,在那極度男尊女卑的封建環境裏,她們憑借著非凡的勇氣,智慧與毅力,留下了屬於自己的獨特印跡。
在曆代女權人出現的背景中,往往穿插於政權更替的間隙,多數的確屬於偶然性的事件。例如,某些朝代中,由於皇帝突然駕崩,新帝年幼,太後不得不挺身而出,暫時執掌政權。這種情況的出現,往往是基於特殊的、突發的政治局勢。
不過,在東漢王朝,女權人的出現,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勢,似乎成為了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甚至演變成了一種默認的傳承。
在那個時期,女性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躍程度,令人矚目。而其中,“六後臨朝”這一現象,更是成為了後世對於那一段女權人,掌權曆史的簡稱。
在六後臨朝的的體製中,每一個臨朝的女權人,都是曆史長河中獨特而璀璨的存在。她們在各自的政治舞台上,都以其獨特的方式,留下了屬於自己的印記。
這些女性,有的憑借著卓越的智慧和果斷的決策能力,引領國家走向繁榮昌盛。有的則因為權力欲望過度膨脹,導致社會動蕩不安。然而,無論她們的行為如何,每個人身上,都有屬於自己的時代標簽。
在這六位臨朝的女權人中,有一位被後世稱之為:東漢“六後臨朝”中的最賢者,中國曆史上最傑出的女政治家之一,被史學界譽為“皇後之冠”。她便是和熹皇後鄧綏。
鄧綏出生於東漢世家大族,南陽鄧氏。他的爺爺鄧禹,堪稱東漢開國進程中的璀璨之星,是一位功績卓著的政治家與軍事家。他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氣,為劉秀的帝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由於鄧禹在政治和軍事領域的卓越表現,他協助劉秀,一路披荊斬棘,建立了東漢王朝。也因此,當之無愧地成為雲台二十八將之首,名垂青史。自然,在東漢王朝初期,鄧綏的娘家鄧氏,是實至名歸的士族大戶。
鄧綏的父親鄧訓,作為鄧禹的第六子,舉孝廉出身,多年在朝廷為官。公元 81 年,他榮升為護烏桓校尉,肩負起了鎮守邊疆,這一至關重要的職責。
也是在這一年,鄧訓的女兒鄧綏,降生於上穀郡寧城縣的護烏桓校尉府。上穀郡寧城縣,在當時乃是一處具有獨特風貌和重要地位的地域。
此地山川環繞,景色壯美,既有雄偉的山巒作為天然屏障,又有蜿蜒的河流滋養著這片土地。護烏桓校尉府,更是肩負著維護邊疆穩定,促進民族融合的重要使命。公元 81 年,鄧綏在這具有特殊意義的上穀郡寧城縣護烏桓校尉府,開啟了她的人生之旅。
不過,和許多曆史名人一樣,鄧綏也有著曲折的童年經曆。公元 83 年,鄧綏年僅兩歲,尚在懵懂無知的年紀。
就在這一年,舞陰長公主的兒子梁扈,犯下了罪行。而鄧綏的父親鄧訓,竟被指控私下與梁扈有通書信的往來。這一指控在當時的局勢下,顯得尤為嚴重,盡管鄧訓可能是被冤枉的,卻也無法改變,被革職的命運。
鄧訓無奈地告別了官場,帶著年幼的鄧綏,踏上了歸鄉之路,一路奔波回到了老家南陽郡新野縣。
南陽郡新野縣,那是鄧訓的故鄉,可此番歸來,心境卻與以往大不相同。曾經滿懷壯誌離開家鄉,期望能在仕途上,有所作為,如今卻因莫須有的罪名,黯然歸來。
一路上,鄧綏或許在父親的懷抱中,安靜地睡著,對發生的變故毫無所知。或許睜著懵懂的雙眼,好奇地看著周圍陌生而又緊張的氛圍。
回到新野縣後,鄧家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曾經的榮耀與風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平淡與低調。但鄧訓並未因此而一蹶不振,他努力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重新尋找生活的方向,為家人撐起一片天空,而小小的鄧綏,也在這樣的環境中,開始了她與眾不同的童年。
值得慶幸的是,這樣落敗窘迫的日子,很快就過去了。公元 86 年,局勢風雲突變,盧水胡掀起了反叛的浪潮,一時間邊關烽火連天,局勢危急。
在這動蕩不安的時刻,朝廷緊急任命鄧訓為謁者。鄧訓肩負著重大的使命,匆匆乘坐驛站的車子,一路風馳電掣趕往武威。
而後,鄧訓又被委以重任,拜任張掖太守。張掖,地處邊陲,戰略地位極為重要。這裏土地廣袤,但也充滿了各種挑戰與艱難。
鄧訓深知自己責任重大,他望著這片陌生而又亟待治理的土地,心中湧起無限的使命感。他明白,隻有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才能穩定局勢,保一方平安,不負朝廷的重托和百姓的期望。
隨著父親鄧訓的再次被啟用,鄧家也一掃之前的陰霾。原本籠罩在鄧家上空的烏雲漸漸散去,陽光重新灑落在這個曾經輝煌的家族之上。
鄧家的子弟們不再愁眉苦臉,而是笑容滿麵地迎接著新的未來。他們知道,這一次的崛起,將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有信心應對。
自然而然的,鄧家又回到了過去士族家族的地位。他們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受到各方勢力的關注和拉攏。鄧家的子弟們,也開始重新參與各種社交活動,與其他士族家族建立聯係和合作。他們的名字再次出現在各大宴會和聚會的邀請名單上,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
當然,不論鄧家是落魄,還是再次崛起。鄧家對於自家孩童的培養,都是十分重視的。他們深知,一個家族的興衰,取決於其後代的成長和發展。
因此,鄧家投入大量的資源和精力,來教育和培養自己的孩子。他們請來了最好的老師,提供最優質的教育環境,讓孩子們接受全麵的知識和技能培訓。
同時,他們也注重品德和人格的塑造,教導孩子們要誠實守信、勤奮努力、尊老愛幼。這些品質,不僅有助於他們個人的成功,更是家族傳承的重要基石。
而作為鄧家的孩子,鄧綏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充滿文化氛圍的環境中。她的家族注重教育,認為知識是培養品德和智慧的關鍵。因此,鄧綏從小就接受了全麵的教育,包括經典文學、曆史、禮儀等方麵的學習。
除了受到良好的教育外,鄧綏本身的天資,也是非常高的。她聰明伶俐,對知識有著強烈的渴望和追求。無論是閱讀還是思考問題,她都能夠迅速理解並深入探究其中的道理。這種天資使得她在學習上事半功倍,進步飛快。
正是因為這樣的家庭背景和自身條件,鄧綏自小便展現出了卓越的學識和優秀的品行。她勤奮好學,善於思考,不斷積累知識和經驗。
同時,她也注重修身養性,培養自己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範。這些優點不僅讓她成為了家人眼中的驕傲,更為她未來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記載,鄧綏五歲之時,天真可愛,聰慧過人,深得太傅夫人(鄧禹之妻,即鄧綏的祖母)的喜愛。
這位夫人,雖年事已高,眼神已不複往昔的清明。但對鄧綏的疼愛,卻絲毫不減,親自操持為她剪發之事。然而,因夫人年高目力不佳,一個不慎,竟誤傷了鄧綏的前額。
那一瞬間,想必是疼痛難忍的,可小小的鄧綏卻緊咬雙唇,強忍著痛楚,一聲不吭。周圍左右侍奉的人,看到這般情景,都感到十分奇怪。他們無法理解,一個年僅五歲的孩子,在遭受這樣的傷痛時,為何能如此安靜。
於是,有人忍不住詢問鄧綏緣由。隻見鄧綏眨著那雙清澈而又懂事的眼睛,輕聲說道:“並非是不痛,隻是太夫人憐愛我,才親自為我斷發。我怎能因為這點疼痛,就去傷了老人的心意呢?所以,我選擇忍受了。”
她的這番話語,從一個五歲孩子的口中說出,顯得如此的成熟與體貼,令人不禁對她的善良和聰慧,感到由衷的欽佩。在那個瞬間,仿佛能看到鄧綏小小的身軀中,蘊含著一顆無比溫暖和包容的心。
當然,在學習方麵。鄧綏自幼便展現出,聰慧過人的一麵。她六歲時就已經能夠理解《史書》的含義,十二歲時精通《詩經》、《論語》等經典著作。
每當她的哥哥們捧起經傳,專心研讀之時,鄧綏總會懷著一顆虛心求教的心,湊到他們身旁,不斷地提出自己的疑問。她對於知識的渴望,猶如幹涸的土地渴望甘霖,那專注而又執著的模樣,令人印象深刻。
鄧綏的誌向堅定地落在了讀書求知之上,對於居家操持的瑣碎之事,全然不放在心上。她滿心滿,眼都是書中的智慧和真理,仿佛在那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鄧綏的母親見此情形,常常忍不住批評她,言辭中帶著幾分無奈和擔憂:“你不好好學習女工,以便能夠製作和準備服飾所需,卻一門心思撲在求學之上,難道你是立誌要成為博士嗎?”母親的話語雖然嚴厲,但其中也飽含著,對女兒未來生活的關切和傳統觀念的堅守。
然而,鄧綏深知母親的訓誡,不可違抗。於是,白天的時候,她乖乖地拿起針線,認真地縫紉衣物,盡自己所能去完成那些,被認為是女子應當擅長的活計。
可一旦夜幕降臨,眾人皆已安睡,她便悄悄買來蠟燭,在那微弱而又溫暖的燭光下,如饑似渴地誦讀經典。
她的這份勤奮和對知識的執著追求,漸漸地在宗族內外傳開。人們對她的這種好學精神讚賞有加,紛紛稱她為“諸生”。她的名字,成為了家族中乃至鄰裏間,激勵人們勤奮向學的典範。
鄧綏的父親鄧訓,對她展現出的聰慧和見識,感到無比驚奇。在他眼中,這個女兒雖然年紀尚幼,卻有著遠超同齡人的成熟與睿智。
於是,但凡遇到各種各樣的事務,不論其是瑣碎細微,還是至關重要,鄧訓都會和鄧綏,進行詳細且深入的商議。
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鄧訓的兒子們,進見他的時候,鄧訓卻都不給他們賜坐席。這使得兒子們在麵對父親時,總是處於一種恭敬而又略顯拘謹的狀態。
鄧訓的弟弟鄧邠,知曉這一情況後,滿心疑惑,忍不住問他:“兄長,你平生都不和兒子們親切交流,也不給他們賜坐席,如此這般,難道是年事漸高,老糊塗了嗎?”
鄧訓聽後,微微搖頭,神色堅定地回答說:“我並非老糊塗了。我這女兒雖然年紀小,但其思維之敏捷,見解之獨到,在我的兒子中,沒有能與之相比的。我堅信,她將來必定會為我家帶來福祉,作出不可估量的貢獻。”
鄧訓的話語中,充滿了對鄧綏的讚賞與期望,也透露出他對家族未來的深遠考量和精心謀劃。
值得一說的是,在內在的修養上,鄧綏可以說是當時的佼佼者。她自幼便勤奮好學、博聞強識,對經史子集等各類書籍都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不僅如此,她還精通音律、繪畫以及算術等諸多技藝,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華與智慧。
然而,更值得驚奇的是,鄧綏不僅擁有卓越的內在素養,同時也具備令人豔羨的外在形象。她身材高挑修長,容貌姣好,眉目如畫,氣質高雅,宛如仙子下凡一般。
這樣的外在條件使得她在眾人之中顯得格外出眾,讓人不禁為之傾倒。無論是內在還是外在,鄧綏都是一個完美無缺的女子,她的存在仿佛就是上天,賜予世間的一份珍貴禮物。
據記載,鄧綏身高達七尺二寸之高。要知道,在東漢時期,一尺約為 24.1 厘米,如此換算下來,七尺二寸則約為 173.52 厘米。這在當時的女性中,可謂是較為出眾的身高。
《後漢書》中對鄧綏的外觀,有著這樣的描述:“姿顏姝麗,絕異於眾,左右皆驚”。大意就是,她的容貌之美,不僅令人讚歎,更是超乎常人,以至於身旁之人見之都為之驚愕。其美麗仿佛自帶光芒,讓人無法忽視。
《東觀漢記》也稱讚道:“容儀照曜絕異”。大意就是,她的容顏儀態,宛如閃耀的星辰,在人群中顯得格外獨特而耀眼。這種獨特的魅力,或許不僅僅源於她的外表,更可能源自她內在的氣質和修養。
而在《續漢書》裏,也有著相關記載:“姿容窈窕,進退辭令,粲然有異,與眾女姝”。大意就是,她身姿婀娜,舉止優雅,無論是前行還是後退,每一個動作都恰到好處。她的言辭得體,每一句話都充滿智慧和魅力,與其他女子相比,顯得格外出色。
也正因如此,鄧綏被鄒博主編的《中國全史》稱為“東漢豔後”。在東漢那個時代,女性的美麗,往往不僅僅取決於外貌,更在於其品德、智慧和氣質的綜合展現。
鄧綏以其獨特的魅力,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的美麗傳說,不僅為當時的人們所傳頌,也為後世所津津樂道,成為了東漢時期女性美的典範和象征。
有著如此得天獨厚,逆天的內外在條件。自然,鄧綏走入東漢後宮,也是遲早的事情。
在漫長的封建曆史長河中,形形色色的女權人、女強人宛如璀璨星辰,不時閃耀其中。盡管她們身為女兒身,然而,在那極度男尊女卑的封建環境裏,她們憑借著非凡的勇氣,智慧與毅力,留下了屬於自己的獨特印跡。
在曆代女權人出現的背景中,往往穿插於政權更替的間隙,多數的確屬於偶然性的事件。例如,某些朝代中,由於皇帝突然駕崩,新帝年幼,太後不得不挺身而出,暫時執掌政權。這種情況的出現,往往是基於特殊的、突發的政治局勢。
不過,在東漢王朝,女權人的出現,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勢,似乎成為了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甚至演變成了一種默認的傳承。
在那個時期,女性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躍程度,令人矚目。而其中,“六後臨朝”這一現象,更是成為了後世對於那一段女權人,掌權曆史的簡稱。
在六後臨朝的的體製中,每一個臨朝的女權人,都是曆史長河中獨特而璀璨的存在。她們在各自的政治舞台上,都以其獨特的方式,留下了屬於自己的印記。
這些女性,有的憑借著卓越的智慧和果斷的決策能力,引領國家走向繁榮昌盛。有的則因為權力欲望過度膨脹,導致社會動蕩不安。然而,無論她們的行為如何,每個人身上,都有屬於自己的時代標簽。
在這六位臨朝的女權人中,有一位被後世稱之為:東漢“六後臨朝”中的最賢者,中國曆史上最傑出的女政治家之一,被史學界譽為“皇後之冠”。她便是和熹皇後鄧綏。
鄧綏出生於東漢世家大族,南陽鄧氏。他的爺爺鄧禹,堪稱東漢開國進程中的璀璨之星,是一位功績卓著的政治家與軍事家。他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氣,為劉秀的帝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由於鄧禹在政治和軍事領域的卓越表現,他協助劉秀,一路披荊斬棘,建立了東漢王朝。也因此,當之無愧地成為雲台二十八將之首,名垂青史。自然,在東漢王朝初期,鄧綏的娘家鄧氏,是實至名歸的士族大戶。
鄧綏的父親鄧訓,作為鄧禹的第六子,舉孝廉出身,多年在朝廷為官。公元 81 年,他榮升為護烏桓校尉,肩負起了鎮守邊疆,這一至關重要的職責。
也是在這一年,鄧訓的女兒鄧綏,降生於上穀郡寧城縣的護烏桓校尉府。上穀郡寧城縣,在當時乃是一處具有獨特風貌和重要地位的地域。
此地山川環繞,景色壯美,既有雄偉的山巒作為天然屏障,又有蜿蜒的河流滋養著這片土地。護烏桓校尉府,更是肩負著維護邊疆穩定,促進民族融合的重要使命。公元 81 年,鄧綏在這具有特殊意義的上穀郡寧城縣護烏桓校尉府,開啟了她的人生之旅。
不過,和許多曆史名人一樣,鄧綏也有著曲折的童年經曆。公元 83 年,鄧綏年僅兩歲,尚在懵懂無知的年紀。
就在這一年,舞陰長公主的兒子梁扈,犯下了罪行。而鄧綏的父親鄧訓,竟被指控私下與梁扈有通書信的往來。這一指控在當時的局勢下,顯得尤為嚴重,盡管鄧訓可能是被冤枉的,卻也無法改變,被革職的命運。
鄧訓無奈地告別了官場,帶著年幼的鄧綏,踏上了歸鄉之路,一路奔波回到了老家南陽郡新野縣。
南陽郡新野縣,那是鄧訓的故鄉,可此番歸來,心境卻與以往大不相同。曾經滿懷壯誌離開家鄉,期望能在仕途上,有所作為,如今卻因莫須有的罪名,黯然歸來。
一路上,鄧綏或許在父親的懷抱中,安靜地睡著,對發生的變故毫無所知。或許睜著懵懂的雙眼,好奇地看著周圍陌生而又緊張的氛圍。
回到新野縣後,鄧家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曾經的榮耀與風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平淡與低調。但鄧訓並未因此而一蹶不振,他努力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重新尋找生活的方向,為家人撐起一片天空,而小小的鄧綏,也在這樣的環境中,開始了她與眾不同的童年。
值得慶幸的是,這樣落敗窘迫的日子,很快就過去了。公元 86 年,局勢風雲突變,盧水胡掀起了反叛的浪潮,一時間邊關烽火連天,局勢危急。
在這動蕩不安的時刻,朝廷緊急任命鄧訓為謁者。鄧訓肩負著重大的使命,匆匆乘坐驛站的車子,一路風馳電掣趕往武威。
而後,鄧訓又被委以重任,拜任張掖太守。張掖,地處邊陲,戰略地位極為重要。這裏土地廣袤,但也充滿了各種挑戰與艱難。
鄧訓深知自己責任重大,他望著這片陌生而又亟待治理的土地,心中湧起無限的使命感。他明白,隻有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才能穩定局勢,保一方平安,不負朝廷的重托和百姓的期望。
隨著父親鄧訓的再次被啟用,鄧家也一掃之前的陰霾。原本籠罩在鄧家上空的烏雲漸漸散去,陽光重新灑落在這個曾經輝煌的家族之上。
鄧家的子弟們不再愁眉苦臉,而是笑容滿麵地迎接著新的未來。他們知道,這一次的崛起,將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有信心應對。
自然而然的,鄧家又回到了過去士族家族的地位。他們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受到各方勢力的關注和拉攏。鄧家的子弟們,也開始重新參與各種社交活動,與其他士族家族建立聯係和合作。他們的名字再次出現在各大宴會和聚會的邀請名單上,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
當然,不論鄧家是落魄,還是再次崛起。鄧家對於自家孩童的培養,都是十分重視的。他們深知,一個家族的興衰,取決於其後代的成長和發展。
因此,鄧家投入大量的資源和精力,來教育和培養自己的孩子。他們請來了最好的老師,提供最優質的教育環境,讓孩子們接受全麵的知識和技能培訓。
同時,他們也注重品德和人格的塑造,教導孩子們要誠實守信、勤奮努力、尊老愛幼。這些品質,不僅有助於他們個人的成功,更是家族傳承的重要基石。
而作為鄧家的孩子,鄧綏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充滿文化氛圍的環境中。她的家族注重教育,認為知識是培養品德和智慧的關鍵。因此,鄧綏從小就接受了全麵的教育,包括經典文學、曆史、禮儀等方麵的學習。
除了受到良好的教育外,鄧綏本身的天資,也是非常高的。她聰明伶俐,對知識有著強烈的渴望和追求。無論是閱讀還是思考問題,她都能夠迅速理解並深入探究其中的道理。這種天資使得她在學習上事半功倍,進步飛快。
正是因為這樣的家庭背景和自身條件,鄧綏自小便展現出了卓越的學識和優秀的品行。她勤奮好學,善於思考,不斷積累知識和經驗。
同時,她也注重修身養性,培養自己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範。這些優點不僅讓她成為了家人眼中的驕傲,更為她未來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記載,鄧綏五歲之時,天真可愛,聰慧過人,深得太傅夫人(鄧禹之妻,即鄧綏的祖母)的喜愛。
這位夫人,雖年事已高,眼神已不複往昔的清明。但對鄧綏的疼愛,卻絲毫不減,親自操持為她剪發之事。然而,因夫人年高目力不佳,一個不慎,竟誤傷了鄧綏的前額。
那一瞬間,想必是疼痛難忍的,可小小的鄧綏卻緊咬雙唇,強忍著痛楚,一聲不吭。周圍左右侍奉的人,看到這般情景,都感到十分奇怪。他們無法理解,一個年僅五歲的孩子,在遭受這樣的傷痛時,為何能如此安靜。
於是,有人忍不住詢問鄧綏緣由。隻見鄧綏眨著那雙清澈而又懂事的眼睛,輕聲說道:“並非是不痛,隻是太夫人憐愛我,才親自為我斷發。我怎能因為這點疼痛,就去傷了老人的心意呢?所以,我選擇忍受了。”
她的這番話語,從一個五歲孩子的口中說出,顯得如此的成熟與體貼,令人不禁對她的善良和聰慧,感到由衷的欽佩。在那個瞬間,仿佛能看到鄧綏小小的身軀中,蘊含著一顆無比溫暖和包容的心。
當然,在學習方麵。鄧綏自幼便展現出,聰慧過人的一麵。她六歲時就已經能夠理解《史書》的含義,十二歲時精通《詩經》、《論語》等經典著作。
每當她的哥哥們捧起經傳,專心研讀之時,鄧綏總會懷著一顆虛心求教的心,湊到他們身旁,不斷地提出自己的疑問。她對於知識的渴望,猶如幹涸的土地渴望甘霖,那專注而又執著的模樣,令人印象深刻。
鄧綏的誌向堅定地落在了讀書求知之上,對於居家操持的瑣碎之事,全然不放在心上。她滿心滿,眼都是書中的智慧和真理,仿佛在那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鄧綏的母親見此情形,常常忍不住批評她,言辭中帶著幾分無奈和擔憂:“你不好好學習女工,以便能夠製作和準備服飾所需,卻一門心思撲在求學之上,難道你是立誌要成為博士嗎?”母親的話語雖然嚴厲,但其中也飽含著,對女兒未來生活的關切和傳統觀念的堅守。
然而,鄧綏深知母親的訓誡,不可違抗。於是,白天的時候,她乖乖地拿起針線,認真地縫紉衣物,盡自己所能去完成那些,被認為是女子應當擅長的活計。
可一旦夜幕降臨,眾人皆已安睡,她便悄悄買來蠟燭,在那微弱而又溫暖的燭光下,如饑似渴地誦讀經典。
她的這份勤奮和對知識的執著追求,漸漸地在宗族內外傳開。人們對她的這種好學精神讚賞有加,紛紛稱她為“諸生”。她的名字,成為了家族中乃至鄰裏間,激勵人們勤奮向學的典範。
鄧綏的父親鄧訓,對她展現出的聰慧和見識,感到無比驚奇。在他眼中,這個女兒雖然年紀尚幼,卻有著遠超同齡人的成熟與睿智。
於是,但凡遇到各種各樣的事務,不論其是瑣碎細微,還是至關重要,鄧訓都會和鄧綏,進行詳細且深入的商議。
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鄧訓的兒子們,進見他的時候,鄧訓卻都不給他們賜坐席。這使得兒子們在麵對父親時,總是處於一種恭敬而又略顯拘謹的狀態。
鄧訓的弟弟鄧邠,知曉這一情況後,滿心疑惑,忍不住問他:“兄長,你平生都不和兒子們親切交流,也不給他們賜坐席,如此這般,難道是年事漸高,老糊塗了嗎?”
鄧訓聽後,微微搖頭,神色堅定地回答說:“我並非老糊塗了。我這女兒雖然年紀小,但其思維之敏捷,見解之獨到,在我的兒子中,沒有能與之相比的。我堅信,她將來必定會為我家帶來福祉,作出不可估量的貢獻。”
鄧訓的話語中,充滿了對鄧綏的讚賞與期望,也透露出他對家族未來的深遠考量和精心謀劃。
值得一說的是,在內在的修養上,鄧綏可以說是當時的佼佼者。她自幼便勤奮好學、博聞強識,對經史子集等各類書籍都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不僅如此,她還精通音律、繪畫以及算術等諸多技藝,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華與智慧。
然而,更值得驚奇的是,鄧綏不僅擁有卓越的內在素養,同時也具備令人豔羨的外在形象。她身材高挑修長,容貌姣好,眉目如畫,氣質高雅,宛如仙子下凡一般。
這樣的外在條件使得她在眾人之中顯得格外出眾,讓人不禁為之傾倒。無論是內在還是外在,鄧綏都是一個完美無缺的女子,她的存在仿佛就是上天,賜予世間的一份珍貴禮物。
據記載,鄧綏身高達七尺二寸之高。要知道,在東漢時期,一尺約為 24.1 厘米,如此換算下來,七尺二寸則約為 173.52 厘米。這在當時的女性中,可謂是較為出眾的身高。
《後漢書》中對鄧綏的外觀,有著這樣的描述:“姿顏姝麗,絕異於眾,左右皆驚”。大意就是,她的容貌之美,不僅令人讚歎,更是超乎常人,以至於身旁之人見之都為之驚愕。其美麗仿佛自帶光芒,讓人無法忽視。
《東觀漢記》也稱讚道:“容儀照曜絕異”。大意就是,她的容顏儀態,宛如閃耀的星辰,在人群中顯得格外獨特而耀眼。這種獨特的魅力,或許不僅僅源於她的外表,更可能源自她內在的氣質和修養。
而在《續漢書》裏,也有著相關記載:“姿容窈窕,進退辭令,粲然有異,與眾女姝”。大意就是,她身姿婀娜,舉止優雅,無論是前行還是後退,每一個動作都恰到好處。她的言辭得體,每一句話都充滿智慧和魅力,與其他女子相比,顯得格外出色。
也正因如此,鄧綏被鄒博主編的《中國全史》稱為“東漢豔後”。在東漢那個時代,女性的美麗,往往不僅僅取決於外貌,更在於其品德、智慧和氣質的綜合展現。
鄧綏以其獨特的魅力,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的美麗傳說,不僅為當時的人們所傳頌,也為後世所津津樂道,成為了東漢時期女性美的典範和象征。
有著如此得天獨厚,逆天的內外在條件。自然,鄧綏走入東漢後宮,也是遲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