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臨朝理政的太後,梁妠的擔子不輕。掌權之後,梁妠第一時間就是選拔人才。希望通過用對人,用能人,來輔助自己穩住朝堂,穩住國家。
不過,當下的梁妠,還要麵對一些棘手的問題,就是來自於外部勢力的武力威脅。在漢順帝掌權的中後期,東漢的許多地區的局勢,就異常嚴峻。
楊州、徐州一帶,赫然出現了窮凶極惡的大寇,他們如同洪水猛獸一般,肆無忌憚地侵擾著各個州郡。這些大寇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百姓們驚恐萬狀,原本寧靜祥和的生活被徹底打破。
與此同時,西羌、鮮卑以及日南蠻夷,也趁火打劫,他們氣勢洶洶地攻打城池,以野蠻的方式強搶暴掠。無數無辜的百姓慘遭屠戮,繁華的城鎮瞬間淪為廢墟,哀鴻遍野,慘不忍睹。麵對賊寇的侵擾,以梁妠為首的朝廷果斷決策,分兵討伐。
公元 145 年,廣陵郡遭遇了一場嚴重的動蕩。大盜張嬰等人再次興風作浪,聚集了數千人之眾發起反叛,氣勢洶洶地占據了廣陵郡。一時間,廣陵郡陷入了混亂與恐慌之中,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社會秩序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麵對如此危急的局勢,梁妠心急如焚,果斷地下詔廣泛尋求,能夠平定叛亂的將帥。三公深知責任重大,經過一番深思熟慮,舉薦了具備文武之才的滕撫。滕撫此人,不僅有著卓越的軍事謀略,還精通文治之道,實乃難得的將才。
梁妠毫不猶豫地拜滕撫,為九江都尉,並且安排他與中郎將趙序,一同協助馮緄。為了盡快平息叛亂,他們積極聚集州郡的兵力,人數多達數萬人。這支規模龐大的軍隊,凝聚著各方的力量,展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
與此同時,為了激勵更多有才能的人,投身到平叛的戰鬥中來,朝廷還廣開懸賞,招募將帥。對於那些在平叛中表現出色,立下赫赫戰功的將帥,將給予豐厚的賞賜。賞賜的內容包括錢財和封邑,而且根據戰功的大小和貢獻的程度,賞賜的數量和規格各有差別。
梁妠在麵對群賊屯結,這一棘手狀況時,陷入了深深的憂慮之中。她目睹諸將在應對群賊時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有效地製止賊寇的猖獗行徑,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便萌生出了貶謫太尉李固的想法。然而,這一決策尚未來得及付諸實施。
恰在此時,局勢出現了轉機。滕撫等將領率領大軍勇猛進擊,與賊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激戰。最終,他們大破賊軍,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在這場激烈的戰鬥中,成功斬殺了“黃帝”馬勉、大盜範容、周生等,斬獲首級多達一千五百級。
但賊寇並未因此徹底偃旗息鼓,“無上將軍”徐鳳,率領著殘餘的賊眾,繼續為非作歹,攻燒東城縣,使得當地百姓,再度陷入恐慌與危難之中。
在此危急關頭,下邳人謝安挺身而出,積極響應梁妠的招募。他心懷正義與勇氣,率領其宗親精心設伏,與徐鳳率領的賊眾展開殊死搏鬥。
最終,憑借著過人的智慧和無畏的勇氣,成功將徐鳳斬殺,為地方消除了一大禍患。梁妠為表彰謝安的英勇功績,遂封其為平鄉侯,並賜予食邑三千戶,以彰顯其卓越的貢獻。
此後,梁妠又拜滕撫為中郎將,賦予他監督揚州、徐州軍事的重任。滕撫不負眾望,繼續奮勇作戰,進擊廣陵郡的大盜張嬰,在戰場上再次展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斬獲千餘人,為維護地方的安寧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並非所有將領都能如滕撫和謝安一般英勇無畏。中郎將趙序在作戰中表現得畏懦不前,不僅沒有為平叛之戰貢獻力量,反而謊報軍功,妄圖蒙混過關。梁妠得知此事後,龍顏大怒,秉持著公正嚴明的原則,果斷地將其征回,並斬首示眾,以正軍紀。在梁妠的一係列行之有效的部署之下,東漢王朝東南方的盜賊作亂,基本都被平定了。
公元 144 年的冬季十月,寒風凜冽,日南郡(今越南中部),陷入了一片混亂與動蕩之中。多達千餘人的蠻夷勢力,如洶湧的潮水般發起了猛烈的攻擊,他們無情地攻燒縣邑,熊熊烈火燃燒著房屋和農田,濃煙滾滾直衝雲霄。百姓們驚恐萬分,四處奔逃,原本安寧祥和的生活,瞬間被打破。
與此同時,這股叛亂的浪潮還煽動了九真郡,使得那裏也陷入了,動蕩不安的局勢。九真郡的部分民眾受到蠱惑,紛紛響應,與日南郡的蠻夷聯合起來,形成了一股更為強大的叛亂力量,給當地的統治,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交址刺史夏方,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氣。他深知武力鎮壓或許會激起更強烈的反抗,於是決定采取開恩招誘的策略。夏方親自深入到叛亂地區,與叛軍首領進行坦誠的交流,傾聽他們的訴求和不滿。
他向叛軍承諾,隻要他們放下武器,繳械投降,朝廷將會給予寬大處理,既往不咎。並且會積極改善當地的民生狀況,解決他們長期以來麵臨的問題。夏方的言辭誠懇而真摯,充滿了對百姓的關懷和對和平的渴望。
最終,叛軍被夏方的誠意所打動,意識到叛亂並非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他們紛紛放下手中的武器,選擇了繳械投降,這場可能引發更大災難的叛亂得以平息。
公元 145 年,梁妠為了穩定邊疆局勢,經過深思熟慮,做出了一項重要的任命決策。她任命漢陽太守張貢,為護羌校尉,賦予其重要的職責與使命。
與此同時,左馮翊梁並展現出了,卓越的智慧和策略。他深知對於諸羌,武力鎮壓並非上策,唯有以恩信相待,方能化解矛盾,實現和平共處。於是,梁並積極采取行動,以真誠的態度和切實的舉措,向諸羌傳遞著善意與友好。
在梁並的努力下,離湳、狐奴等眾多羌人部落,深受觸動。他們看到了梁並的誠意,感受到了和平共處的可能。於是,多達五萬餘戶的羌人,紛紛選擇來到梁並之處,放下武器,誠心投降。
隨著羌人的歸降,隴右地區逐漸擺脫了戰亂的陰霾,往昔的混亂與動蕩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安寧祥和的景象。農田裏重新出現了忙碌的身影,集市上也恢複了往日的熱鬧,百姓們的臉上又洋溢起了久違的笑容。
梁妠對於梁並所取得的顯著功績,給予了高度的認可和獎賞。考慮到梁並與自己同宗,且為隴右地區的太平立下了汗馬功勞,梁妠決定封梁並為鄠侯,並賜予食邑兩千戶。
這一舉措不僅是對梁並個人的表彰,更是向眾人傳遞出一個重要的信號。為國家和百姓做出貢獻的人,必將得到應有的榮耀和回報。
公元 144 年,當時的局勢並不平靜,梁妠展現出了她的仁厚與智慧。她毅然決然地下令,讓郡國中都官,對在押的囚犯采取一項特殊的舉措。
梁妠深知囚犯們的命運,關乎著社會的穩定與公正,經過審慎的思考,她決定對大部分囚犯給予一定的寬宥。除了那些犯下謀反大逆這種不可饒恕之罪的囚犯之外,其他在押的囚犯都將獲得減死一等的待遇。
這意味著那些原本可能麵臨極刑的囚犯,得到了一線生機。他們不再被判處死刑,而是被徙往邊疆駐守。這種決策並非簡單的一時興起,而是梁妠綜合考慮了多方麵的因素。
一方麵,這體現了她的仁慈之心,希望能給那些並非罪大惡極的囚犯,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另一方麵,將囚犯徙往邊疆駐守,也有著實際的考量。
邊疆地區往往環境艱苦,需要人力來加強防禦和建設。這些囚犯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補充邊疆的勞動力,為邊疆的穩定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梁妠的這一決策,具有一定的開創性。在古代,刑罰通常較為嚴厲,而她能夠做出這樣的寬宥之舉,顯示了她在治理國家時的靈活性和人性化。
這一命令的下達,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的緊張氣氛,讓人們看到了統治者的寬容與善良,有助於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從以上幾個用兵方麵的策略來看,對於反對勢力的征伐,梁妠的心裏有著自己的考量和應對的方法。這段曆史,見證了國家在困境中的堅韌與崛起,皇太後梁妠的英明領導,以及眾人的不懈努力,共同鑄就了這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安寧,值得後世永遠銘記和傳頌。
當然,在選拔人才的同時。對於自己的娘家人,梁妠也是十分的信任和重用。因此,也間接的助長了他哥哥梁冀的不正之風。
其兄長大將軍梁冀,憑借著手中所握的重權,肆意專擅朝權,將朝堂攪得烏煙瘴氣。梁冀此人,心狠手辣,毫無顧忌地濫施暴力,致使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他心胸狹隘,忌妒那些德才兼備的忠良之士,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和鞏固自身的權勢,不擇手段地對他們進行陷害。許多清正廉潔,一心為國的賢臣,隻因不肯屈從於梁冀的淫威,便被他視作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更有甚者,梁冀多次用一些荒誕不經的邪說,迷惑貽誤梁妠。他巧舌如簧,利用梁妠對他的信任,編造各種謊言和歪理邪說,使得梁妠在諸多朝政決策上,受到誤導,做出了不少錯誤的判斷,從而讓國家陷入了,更深的危機之中。
這種外戚專權、擾亂朝綱的現象並非個例。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中,類似的情況時有發生,往往導致政治腐敗,社會動蕩。而梁冀的所作所為,正是這種現象的一個典型代表,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梁妠臨朝之初,精心謀劃並推行了一係列,旨在重振朝綱,恢複國力的措施。在她的努力下,這些措施確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效。
例如,在政治方麵,加強了對官員的考核與監督,使得部分貪汙腐敗之徒受到懲處,官場風氣有所改善。在經濟上,推行了一些鼓勵農業生產的政策,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的複蘇。
然而,其重建國家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而是阻力重重。在這艱難的曆程中,梁妠起用了進步士族代表李固。李固為人正直,才識淵博,一心想要為國家的複興貢獻力量。
但這一舉動,卻引起了外戚和宦官的強烈不滿。外戚梁冀,長期依仗家族勢力,在朝堂上作威作福,習慣了獨攬大權,他絕不允許有新的勢力崛起,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而宦官們,向來善於迎合權貴,謀取私利,也不甘心權力從自己手中流失。梁冀與宦官沆瀣一氣,他們認為權力絕不能掌握在,以李固為代表的士族的手中。
在東漢時期,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屢見不鮮。梁妠試圖打破這一僵局,推動權力的重新分配,無疑觸動了既得利益者的敏感神經。
被梁妠重用的李固,秉持著公正無私的態度,毅然奏請梁妠,堅決要求免除了一百多個並非通過正規程序,而獲取官職的人。
這些人原本妄圖憑借不正當的手段,謀取官職以獲取私利,如今美夢破碎,自然心生怨恨。為了報複李固,他們紛紛巴結權傾朝野的梁冀,企圖借助梁冀的勢力,來鏟除李固。
他們沆瀣一氣,“共作飛章”,精心羅織種種罪名來誣陷李固。他們給李固扣上了“因公假私、依正行邪、自隆支黨、斥逐近臣、作威作福”的莫須有罪名,其言辭之惡毒,用心之險惡,令人發指。他們還厚顏無恥地懇請誅殺李固,妄圖將這位一心為國家著想的忠臣,置於死地。
當這份充滿汙蔑與惡意的奏章傳達後,梁冀自以為勝券在握,直言讓梁太後審訊李固之罪,妄圖借梁太後之手,除掉李固。
然而,梁妠並非是非不分之人,她深知李固的忠心耿耿和清正廉潔,並沒有聽從梁冀的讒言。正是因為梁妠的明察秋毫和堅守正義,李固才得以幸免,逃過了這一場劫難。
可是,也正是因為這一個事件。讓梁冀認識到,他這個皇太後妹妹,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主張。對於自己所代表的外戚勢力,她不再是言聽計從。
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作為掌權人的梁妠和手握大權的權臣梁冀,兩個兄妹之間因為權力有了嫌隙。他們的關係變得不再融洽,而且隨時有可能成為互相的敵人。
不過,當下的梁妠,還要麵對一些棘手的問題,就是來自於外部勢力的武力威脅。在漢順帝掌權的中後期,東漢的許多地區的局勢,就異常嚴峻。
楊州、徐州一帶,赫然出現了窮凶極惡的大寇,他們如同洪水猛獸一般,肆無忌憚地侵擾著各個州郡。這些大寇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百姓們驚恐萬狀,原本寧靜祥和的生活被徹底打破。
與此同時,西羌、鮮卑以及日南蠻夷,也趁火打劫,他們氣勢洶洶地攻打城池,以野蠻的方式強搶暴掠。無數無辜的百姓慘遭屠戮,繁華的城鎮瞬間淪為廢墟,哀鴻遍野,慘不忍睹。麵對賊寇的侵擾,以梁妠為首的朝廷果斷決策,分兵討伐。
公元 145 年,廣陵郡遭遇了一場嚴重的動蕩。大盜張嬰等人再次興風作浪,聚集了數千人之眾發起反叛,氣勢洶洶地占據了廣陵郡。一時間,廣陵郡陷入了混亂與恐慌之中,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社會秩序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麵對如此危急的局勢,梁妠心急如焚,果斷地下詔廣泛尋求,能夠平定叛亂的將帥。三公深知責任重大,經過一番深思熟慮,舉薦了具備文武之才的滕撫。滕撫此人,不僅有著卓越的軍事謀略,還精通文治之道,實乃難得的將才。
梁妠毫不猶豫地拜滕撫,為九江都尉,並且安排他與中郎將趙序,一同協助馮緄。為了盡快平息叛亂,他們積極聚集州郡的兵力,人數多達數萬人。這支規模龐大的軍隊,凝聚著各方的力量,展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
與此同時,為了激勵更多有才能的人,投身到平叛的戰鬥中來,朝廷還廣開懸賞,招募將帥。對於那些在平叛中表現出色,立下赫赫戰功的將帥,將給予豐厚的賞賜。賞賜的內容包括錢財和封邑,而且根據戰功的大小和貢獻的程度,賞賜的數量和規格各有差別。
梁妠在麵對群賊屯結,這一棘手狀況時,陷入了深深的憂慮之中。她目睹諸將在應對群賊時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有效地製止賊寇的猖獗行徑,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便萌生出了貶謫太尉李固的想法。然而,這一決策尚未來得及付諸實施。
恰在此時,局勢出現了轉機。滕撫等將領率領大軍勇猛進擊,與賊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激戰。最終,他們大破賊軍,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在這場激烈的戰鬥中,成功斬殺了“黃帝”馬勉、大盜範容、周生等,斬獲首級多達一千五百級。
但賊寇並未因此徹底偃旗息鼓,“無上將軍”徐鳳,率領著殘餘的賊眾,繼續為非作歹,攻燒東城縣,使得當地百姓,再度陷入恐慌與危難之中。
在此危急關頭,下邳人謝安挺身而出,積極響應梁妠的招募。他心懷正義與勇氣,率領其宗親精心設伏,與徐鳳率領的賊眾展開殊死搏鬥。
最終,憑借著過人的智慧和無畏的勇氣,成功將徐鳳斬殺,為地方消除了一大禍患。梁妠為表彰謝安的英勇功績,遂封其為平鄉侯,並賜予食邑三千戶,以彰顯其卓越的貢獻。
此後,梁妠又拜滕撫為中郎將,賦予他監督揚州、徐州軍事的重任。滕撫不負眾望,繼續奮勇作戰,進擊廣陵郡的大盜張嬰,在戰場上再次展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斬獲千餘人,為維護地方的安寧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並非所有將領都能如滕撫和謝安一般英勇無畏。中郎將趙序在作戰中表現得畏懦不前,不僅沒有為平叛之戰貢獻力量,反而謊報軍功,妄圖蒙混過關。梁妠得知此事後,龍顏大怒,秉持著公正嚴明的原則,果斷地將其征回,並斬首示眾,以正軍紀。在梁妠的一係列行之有效的部署之下,東漢王朝東南方的盜賊作亂,基本都被平定了。
公元 144 年的冬季十月,寒風凜冽,日南郡(今越南中部),陷入了一片混亂與動蕩之中。多達千餘人的蠻夷勢力,如洶湧的潮水般發起了猛烈的攻擊,他們無情地攻燒縣邑,熊熊烈火燃燒著房屋和農田,濃煙滾滾直衝雲霄。百姓們驚恐萬分,四處奔逃,原本安寧祥和的生活,瞬間被打破。
與此同時,這股叛亂的浪潮還煽動了九真郡,使得那裏也陷入了,動蕩不安的局勢。九真郡的部分民眾受到蠱惑,紛紛響應,與日南郡的蠻夷聯合起來,形成了一股更為強大的叛亂力量,給當地的統治,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交址刺史夏方,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氣。他深知武力鎮壓或許會激起更強烈的反抗,於是決定采取開恩招誘的策略。夏方親自深入到叛亂地區,與叛軍首領進行坦誠的交流,傾聽他們的訴求和不滿。
他向叛軍承諾,隻要他們放下武器,繳械投降,朝廷將會給予寬大處理,既往不咎。並且會積極改善當地的民生狀況,解決他們長期以來麵臨的問題。夏方的言辭誠懇而真摯,充滿了對百姓的關懷和對和平的渴望。
最終,叛軍被夏方的誠意所打動,意識到叛亂並非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他們紛紛放下手中的武器,選擇了繳械投降,這場可能引發更大災難的叛亂得以平息。
公元 145 年,梁妠為了穩定邊疆局勢,經過深思熟慮,做出了一項重要的任命決策。她任命漢陽太守張貢,為護羌校尉,賦予其重要的職責與使命。
與此同時,左馮翊梁並展現出了,卓越的智慧和策略。他深知對於諸羌,武力鎮壓並非上策,唯有以恩信相待,方能化解矛盾,實現和平共處。於是,梁並積極采取行動,以真誠的態度和切實的舉措,向諸羌傳遞著善意與友好。
在梁並的努力下,離湳、狐奴等眾多羌人部落,深受觸動。他們看到了梁並的誠意,感受到了和平共處的可能。於是,多達五萬餘戶的羌人,紛紛選擇來到梁並之處,放下武器,誠心投降。
隨著羌人的歸降,隴右地區逐漸擺脫了戰亂的陰霾,往昔的混亂與動蕩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安寧祥和的景象。農田裏重新出現了忙碌的身影,集市上也恢複了往日的熱鬧,百姓們的臉上又洋溢起了久違的笑容。
梁妠對於梁並所取得的顯著功績,給予了高度的認可和獎賞。考慮到梁並與自己同宗,且為隴右地區的太平立下了汗馬功勞,梁妠決定封梁並為鄠侯,並賜予食邑兩千戶。
這一舉措不僅是對梁並個人的表彰,更是向眾人傳遞出一個重要的信號。為國家和百姓做出貢獻的人,必將得到應有的榮耀和回報。
公元 144 年,當時的局勢並不平靜,梁妠展現出了她的仁厚與智慧。她毅然決然地下令,讓郡國中都官,對在押的囚犯采取一項特殊的舉措。
梁妠深知囚犯們的命運,關乎著社會的穩定與公正,經過審慎的思考,她決定對大部分囚犯給予一定的寬宥。除了那些犯下謀反大逆這種不可饒恕之罪的囚犯之外,其他在押的囚犯都將獲得減死一等的待遇。
這意味著那些原本可能麵臨極刑的囚犯,得到了一線生機。他們不再被判處死刑,而是被徙往邊疆駐守。這種決策並非簡單的一時興起,而是梁妠綜合考慮了多方麵的因素。
一方麵,這體現了她的仁慈之心,希望能給那些並非罪大惡極的囚犯,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另一方麵,將囚犯徙往邊疆駐守,也有著實際的考量。
邊疆地區往往環境艱苦,需要人力來加強防禦和建設。這些囚犯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補充邊疆的勞動力,為邊疆的穩定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梁妠的這一決策,具有一定的開創性。在古代,刑罰通常較為嚴厲,而她能夠做出這樣的寬宥之舉,顯示了她在治理國家時的靈活性和人性化。
這一命令的下達,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的緊張氣氛,讓人們看到了統治者的寬容與善良,有助於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從以上幾個用兵方麵的策略來看,對於反對勢力的征伐,梁妠的心裏有著自己的考量和應對的方法。這段曆史,見證了國家在困境中的堅韌與崛起,皇太後梁妠的英明領導,以及眾人的不懈努力,共同鑄就了這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安寧,值得後世永遠銘記和傳頌。
當然,在選拔人才的同時。對於自己的娘家人,梁妠也是十分的信任和重用。因此,也間接的助長了他哥哥梁冀的不正之風。
其兄長大將軍梁冀,憑借著手中所握的重權,肆意專擅朝權,將朝堂攪得烏煙瘴氣。梁冀此人,心狠手辣,毫無顧忌地濫施暴力,致使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他心胸狹隘,忌妒那些德才兼備的忠良之士,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和鞏固自身的權勢,不擇手段地對他們進行陷害。許多清正廉潔,一心為國的賢臣,隻因不肯屈從於梁冀的淫威,便被他視作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更有甚者,梁冀多次用一些荒誕不經的邪說,迷惑貽誤梁妠。他巧舌如簧,利用梁妠對他的信任,編造各種謊言和歪理邪說,使得梁妠在諸多朝政決策上,受到誤導,做出了不少錯誤的判斷,從而讓國家陷入了,更深的危機之中。
這種外戚專權、擾亂朝綱的現象並非個例。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中,類似的情況時有發生,往往導致政治腐敗,社會動蕩。而梁冀的所作所為,正是這種現象的一個典型代表,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梁妠臨朝之初,精心謀劃並推行了一係列,旨在重振朝綱,恢複國力的措施。在她的努力下,這些措施確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效。
例如,在政治方麵,加強了對官員的考核與監督,使得部分貪汙腐敗之徒受到懲處,官場風氣有所改善。在經濟上,推行了一些鼓勵農業生產的政策,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的複蘇。
然而,其重建國家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而是阻力重重。在這艱難的曆程中,梁妠起用了進步士族代表李固。李固為人正直,才識淵博,一心想要為國家的複興貢獻力量。
但這一舉動,卻引起了外戚和宦官的強烈不滿。外戚梁冀,長期依仗家族勢力,在朝堂上作威作福,習慣了獨攬大權,他絕不允許有新的勢力崛起,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而宦官們,向來善於迎合權貴,謀取私利,也不甘心權力從自己手中流失。梁冀與宦官沆瀣一氣,他們認為權力絕不能掌握在,以李固為代表的士族的手中。
在東漢時期,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屢見不鮮。梁妠試圖打破這一僵局,推動權力的重新分配,無疑觸動了既得利益者的敏感神經。
被梁妠重用的李固,秉持著公正無私的態度,毅然奏請梁妠,堅決要求免除了一百多個並非通過正規程序,而獲取官職的人。
這些人原本妄圖憑借不正當的手段,謀取官職以獲取私利,如今美夢破碎,自然心生怨恨。為了報複李固,他們紛紛巴結權傾朝野的梁冀,企圖借助梁冀的勢力,來鏟除李固。
他們沆瀣一氣,“共作飛章”,精心羅織種種罪名來誣陷李固。他們給李固扣上了“因公假私、依正行邪、自隆支黨、斥逐近臣、作威作福”的莫須有罪名,其言辭之惡毒,用心之險惡,令人發指。他們還厚顏無恥地懇請誅殺李固,妄圖將這位一心為國家著想的忠臣,置於死地。
當這份充滿汙蔑與惡意的奏章傳達後,梁冀自以為勝券在握,直言讓梁太後審訊李固之罪,妄圖借梁太後之手,除掉李固。
然而,梁妠並非是非不分之人,她深知李固的忠心耿耿和清正廉潔,並沒有聽從梁冀的讒言。正是因為梁妠的明察秋毫和堅守正義,李固才得以幸免,逃過了這一場劫難。
可是,也正是因為這一個事件。讓梁冀認識到,他這個皇太後妹妹,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主張。對於自己所代表的外戚勢力,她不再是言聽計從。
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作為掌權人的梁妠和手握大權的權臣梁冀,兩個兄妹之間因為權力有了嫌隙。他們的關係變得不再融洽,而且隨時有可能成為互相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