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魈屬猴科,是產於非洲的珍貴動物。漢字“魈”,從字麵解釋,就是鬼的肖像的意思。
山魈長相怪異,身長僅七八十公分,頭卻占了三分之一,一張大臉上布滿了紅黃黑白藍紫各種色彩,眉骨高突,兩眼漆黑深陷,嘴吻四周密密一圈白色或橙色胡須,確實像傳說中的鬼臉。
山魈是一種以血緣為紐帶的群居性動物。昆明圓通山動物園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引進了一雄一雌兩隻山魈,如今已發展到大大小小近三十隻了,變成一個繁榮、喧鬧的山魈大家庭。
最早進來的那隻雄山魈,前幾年因病去世了。最早進來的那隻雌山魈,年事已高,臉上斑駁的色塊消退了,變成一片模糊的暗褐色,屁股上那一大塊鮮紅的臀疣也暗淡得與體毛融為一色,臉頰兩側和額頂橄欖色的鬃毛變得枯澀灰白,許多生理現象表明,它已到了晚年,在世的日子不多了。我們給它起了個綽號叫:老祖宗。
這個綽號顯然是從《紅樓夢》這部小說中剽竊來的,《紅樓夢》裏的賈母,在四大旺族中輩分最高,被兒孫們尊奉為老祖宗。
給這隻老年雌山魈起這麽個綽號,再貼切不過了。籠舍裏的三十隻山魈,都是它的兒孫,剛出生才一個月的兩隻山魈幼崽,是它的重孫。四代同堂,兒孫繞膝,若是在講究孝道的人類社會,它一定坐享天倫之樂,生活幸福美滿。
然而,此老祖宗,卻比不得賈母這個老祖宗。賈母在賈府錦衣玉食不說,兒孫還爭相拍她馬屁,一言九鼎,連賈政都要聽她的。而這隻老年雌山魈,隨著一年比一年衰老,地位卻越來越低,不僅得不到尊重和孝敬,反而經常遭白眼和嗬斥。
開飯了,山魈們一擁而上,把食槽擠得水泄不通。雄山魈憑借著強壯的體魄,霸道地占據最好的進食位置,雌山魈一隻前爪緊緊摟抱著懷裏的幼崽,奮不顧身地搶奪木薯,塞進自己的嘴和孩子的嘴裏。可憐的老祖宗,身體虛弱、動作遲鈍,鑽頭覓縫想擠到食槽邊去,卻怎麽也擠不進去,嗚嗚哀號著,在圈外焦急地跑來跑去,老半天了,還是什麽也沒吃到。
兩隻雄山魈為爭食而扭打,一小截木薯從食圈裏飛迸出來,落在水池旁,老祖宗和一隻年輕山魈同時撲向那截木薯。老祖宗先一步趕到,大約是餓極了,抓起那截木薯就往嘴裏塞。年輕山魈撲了空,嗚嗚憤怒地叫著,抓扯老祖宗,老祖宗背上的毛一綹綹被拔了下來,抱頭逃竄,活像一個落魄潦倒的老乞丐。若論輩分,老祖宗是這隻年輕山魈的奶奶,孫子欺負奶奶,是嚴重的忤逆行為,但卻沒有哪隻成年山魈站出來管一管這隻蠻橫不講理的年輕山魈。
平時,山魈們成群結隊在假山上曬太陽或在水池邊嬉戲耍鬧,老祖宗總是被遺忘在一邊,孤獨地蜷縮在某個角落裏,有時整整一天都沒誰答理它一下。
山魈像許多其他種類的猴子一樣,有互相整飾皮毛的習慣,這既是清除寄生蟲的好辦法,也是交流感情的重要方式,然而,自從老祖宗孀居以來,就沒看見有誰替它整飾過皮毛。它身上的毛又枯又亂,就像寒風中的衰草,整天不停地用前爪在身上東抓西搔,看得出來,因為沒有誰替它整飾皮毛,它飽受寄生蟲的折磨。
下雨了,昆明的氣候,四季如春,一雨成秋,氣溫驟然下降。山魈是生活在熱帶叢林裏的動物,耐不得寒,也討厭沒完沒了的淫雨,都擠在假山腰那條能遮風擋雨的石縫裏。
石縫狹小,“人”滿為患,最外麵那幾隻山魈,離滴水簷僅幾公分,再往外跨半步,就淋到雨中了。照例,老祖宗戰戰兢兢地站在石縫的最外層。刮起了西風,雨絲被吹斜了,灌進石縫,老祖宗位置不好,首當其害,雨絲裹濕了它的全身,冷得它瑟瑟發抖。
為了躲避斜飄進來的雨絲,老祖宗用力往後擠了一步,不小心踩在一隻半大山魈的腿上,半大山魈被踩疼了,嗚咽了一聲。半大山魈的母親--一隻大花臉雌山魈,勃然大怒,眼睛斜吊,額毛聳立,低吼一聲,照著老祖宗的臉狠狠推了一掌。老祖宗被推出石縫,一屁股跌坐在岩石上。冷雨無情地澆在它身上,它艱難地爬起來,用哀求的眼光望著大花臉,歪著頭想重新回到石縫裏去。大花臉齜牙咧嘴咆哮著,凶猛地揮舞一隻前爪,不讓老祖宗進石縫。我雖然聽不懂山魈的語言,但從大花臉憎惡的表情和狠毒的音調不難猜測是在罵:滾開,老不死的!老祖宗孤零零站在淒風苦雨中,發出一聲聲撕心裂肺的嘯叫。
據一位負責喂養山魈達二十年之久的老員工介紹說,十年前,也是這麽一個陰霾的天氣,剛出生才兩個多月的大花臉在水池邊玩耍,一不小心滑進池去,水淋淋像隻落湯雞,老祖母毫不猶豫地從三米高的假山頂跳下來,把它撈起,緊緊貼在自己溫熱的胸口,輕搓慢揉,用自己幹燥的身體擦幹它身上的水珠,用自己的體溫焐熱它冷得瑟瑟發抖的身體。
對比之下,反差太強烈了。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恨兒女無孝心!
我們都為老祖宗悲慘的遭遇而氣憤。它含辛茹苦把一幫兒女養大,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也有疲勞。俗話說養兒防老,可當它年老體衰時,不僅得不到敬重與愛戴,反而受到欺淩,這也太過分了,天理難容啊!
後來我發現,人類社會尊老愛幼的美德,在動物界隻行得通一半。愛幼的動物比比皆是,尊老的動物卻打著燈籠也難找。
大象步入老年後,便會成為群體裏不受歡迎的人,沒有誰幫它泥浴,也沒誰有興趣理睬它,孤獨得就像生活在沙漠裏,隻好離開象群,在森林流浪,等待死神前來收容。
老年雄獅一旦喪失狩獵能力,肯定會被從獅群中驅逐出去,形單影隻,跟在鬣狗群後麵,像乞丐似的撿食鬣狗們遺棄的殘渣剩羹,最後免不了自己也成為貪婪的鬣狗群果腹的美餐。
老斑羚在群體中的地位排在最末等,當羊群遭到豺群襲擊,隻會出現身強力壯的母斑羚和公斑羚護衛著小斑羚一起逃命,而絕不會有誰來到老年斑羚身邊護衛它們一起逃離危險;如果有一隻小斑羚不幸被凶殘的豺盯上,母斑羚會毫不遲疑地掉轉頭來援救,仗義的公斑羚也會奮不顧身趕過來解圍,但要是一隻老年斑羚被豺群圍住,絕不會有哪隻壯年公斑羚或母斑羚肯冒險前來相救。不僅如此,它們還會產生一種危險被引開,自己可以輕輕鬆鬆逃命的欣喜。
同其他哺乳類動物一樣,山魈並非不講感情的冷血動物,但它們的感情對幼不對老,套用一句動物行為學的術語,就叫做“情感下傾”。在山魈群中,幼崽受到母山魈無微不至的關懷,不是抱在懷裏就是騎在背上,搶到好吃的總是先讓幼崽吃飽,淘氣的幼崽在草地上打滾,粘了一身草屑泥塵,母山魈便會用一種慈祥的表情,溫柔地舔理幼崽身上的皮毛。
在動物界,隻講情感下傾,不報養育之恩的例子多得不勝枚舉。
母蛇在孵卵期間,十天半月不吃不喝不睡,苦苦廝守在窩邊,小蛇出殼後,對為了生養它們而耗盡心血的母親連看也不看一眼,就遊向四麵八方。
那些晚成鳥,親鳥嘔心瀝血將雛鳥喂大,雛鳥一旦翅膀長硬,便會在某個晴朗的早晨,頭也不回地遠走高飛,從此以後,這輩子再也不會回到老巢來看望親鳥。
小金貓長大後,不辭而別,離家出走,劃定了自己的獵食領地,有朝一日,當年老體衰的母金貓來到小金貓領地,想弄點東西充饑,小金貓會像對付入侵者那樣把母金貓趕走。
隻有一種動物,長大後一段時間裏會幫母親的忙,那就是銀背豺社會裏著名的幫手豺製度。母豺養大一茬幼豺,凡公豺通通離家追求自己的幸福去了,而雌豺卻留在母親身邊,幫助母親共同撫養下一茬幼豺,這就是幫手豺的含義。
這很有點像是在盡孝,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但動物行為學家卻認為,上一茬雌豺之所以花費半年到八個月的時間滯留在母親身邊,是為了學習建立家庭、生兒育女的寶貴經驗,以利於將來少走彎路,更好地養大自己的孩子,本質上仍是一種情感下傾。
動物何以會情感下傾?動物詞典為何沒有孝?生物學是這樣解釋的:對動物而言,情感絕非空洞的甜言蜜語,而是建立巢穴、提供食物、梳理皮毛、安全保護等等一係列實在具體耗神費力的服務,可以說情感是生命的資源。由於環境險惡,由於生存壓力,動物的情感便十分寶貴,不可能到處給予,隻能用在最有利於自我的地方。
對個體生命來說,如果情感上仰,以孝為本,上一代固然會活得不錯了,但對滿足自己的生存和繁殖兩大本能,並無益處;如果情感下傾,有限的生命資源集中到後代身上,必然增大後代存活的可能。後代是自己生命的延續,後代活著就意味著自我的不滅,其利益所在是不言自明的。
對群體而言,如果把情感投向老朽無用的生命,讓它們多多消耗寶貴的食物和水源,就意味著健康的和成長中的生命會降低食物和水源的占有量,在危險麵前讓它們多一份存活的機會,則意味著健康的和成長中的生命少一份活下去的希望,這與汰劣留良的規律背道而馳,不利於群體的發展與壯大,當然是行不通的。
價值所在,所以動物都選擇情感下傾。
曾看過一部日本電影,講北海道山村因為貧窮,流行這樣一種風俗:將上了年紀的老人背到山上去,或者餓斃,或者喂狼,以省下糧食騰出空間給下一代更多活下去的機會。
可見人類在麵臨困境時,也是情感下傾的。
人類由於使用工具、馴養牲畜和種植糧食,總體上來說,生存環境較之動物優越得多了,生存壓力較之動物減輕得多了,完全有能力在撫養好孩子的同時,也給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高度的物質文明,為人類修正和補充狹隘的情感投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人是有理智的動物,明白人人都會衰老,假如仍抱殘守缺死守著情感下傾不放,最終有一天自己也免不了會品嚐孤獨淒涼的滋味。於是,人類的詞典裏便有了孝字,人類文明社會便有了尊老愛幼的說法。這是一種進化,也是一種進步。
老祖母身體本來就虛弱,淋了半天雨,感冒發燒,翌日早晨便去世了。
老祖母剛剛咽下最後一口氣,好幾隻帶崽的雌山魈便猛烈搖動籠舍的鐵絲網,衝著它們熟悉的管理人員歐歐尖嘯,催促管理人員快點把老祖母的屍體抬出去,好像很講衛生的樣子。前不久,一隻出生半個月的幼崽死了,母山魈緊緊抱著幼崽的屍體不放,直到幼崽的屍體腐爛長蛆,也不讓管理人員來抱走,最後沒有辦法,隻好用麻醉槍先把這隻母山魈射倒,然後再收拾幼崽的屍體。
動物的情感下傾,可見一斑。
山魈長相怪異,身長僅七八十公分,頭卻占了三分之一,一張大臉上布滿了紅黃黑白藍紫各種色彩,眉骨高突,兩眼漆黑深陷,嘴吻四周密密一圈白色或橙色胡須,確實像傳說中的鬼臉。
山魈是一種以血緣為紐帶的群居性動物。昆明圓通山動物園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引進了一雄一雌兩隻山魈,如今已發展到大大小小近三十隻了,變成一個繁榮、喧鬧的山魈大家庭。
最早進來的那隻雄山魈,前幾年因病去世了。最早進來的那隻雌山魈,年事已高,臉上斑駁的色塊消退了,變成一片模糊的暗褐色,屁股上那一大塊鮮紅的臀疣也暗淡得與體毛融為一色,臉頰兩側和額頂橄欖色的鬃毛變得枯澀灰白,許多生理現象表明,它已到了晚年,在世的日子不多了。我們給它起了個綽號叫:老祖宗。
這個綽號顯然是從《紅樓夢》這部小說中剽竊來的,《紅樓夢》裏的賈母,在四大旺族中輩分最高,被兒孫們尊奉為老祖宗。
給這隻老年雌山魈起這麽個綽號,再貼切不過了。籠舍裏的三十隻山魈,都是它的兒孫,剛出生才一個月的兩隻山魈幼崽,是它的重孫。四代同堂,兒孫繞膝,若是在講究孝道的人類社會,它一定坐享天倫之樂,生活幸福美滿。
然而,此老祖宗,卻比不得賈母這個老祖宗。賈母在賈府錦衣玉食不說,兒孫還爭相拍她馬屁,一言九鼎,連賈政都要聽她的。而這隻老年雌山魈,隨著一年比一年衰老,地位卻越來越低,不僅得不到尊重和孝敬,反而經常遭白眼和嗬斥。
開飯了,山魈們一擁而上,把食槽擠得水泄不通。雄山魈憑借著強壯的體魄,霸道地占據最好的進食位置,雌山魈一隻前爪緊緊摟抱著懷裏的幼崽,奮不顧身地搶奪木薯,塞進自己的嘴和孩子的嘴裏。可憐的老祖宗,身體虛弱、動作遲鈍,鑽頭覓縫想擠到食槽邊去,卻怎麽也擠不進去,嗚嗚哀號著,在圈外焦急地跑來跑去,老半天了,還是什麽也沒吃到。
兩隻雄山魈為爭食而扭打,一小截木薯從食圈裏飛迸出來,落在水池旁,老祖宗和一隻年輕山魈同時撲向那截木薯。老祖宗先一步趕到,大約是餓極了,抓起那截木薯就往嘴裏塞。年輕山魈撲了空,嗚嗚憤怒地叫著,抓扯老祖宗,老祖宗背上的毛一綹綹被拔了下來,抱頭逃竄,活像一個落魄潦倒的老乞丐。若論輩分,老祖宗是這隻年輕山魈的奶奶,孫子欺負奶奶,是嚴重的忤逆行為,但卻沒有哪隻成年山魈站出來管一管這隻蠻橫不講理的年輕山魈。
平時,山魈們成群結隊在假山上曬太陽或在水池邊嬉戲耍鬧,老祖宗總是被遺忘在一邊,孤獨地蜷縮在某個角落裏,有時整整一天都沒誰答理它一下。
山魈像許多其他種類的猴子一樣,有互相整飾皮毛的習慣,這既是清除寄生蟲的好辦法,也是交流感情的重要方式,然而,自從老祖宗孀居以來,就沒看見有誰替它整飾過皮毛。它身上的毛又枯又亂,就像寒風中的衰草,整天不停地用前爪在身上東抓西搔,看得出來,因為沒有誰替它整飾皮毛,它飽受寄生蟲的折磨。
下雨了,昆明的氣候,四季如春,一雨成秋,氣溫驟然下降。山魈是生活在熱帶叢林裏的動物,耐不得寒,也討厭沒完沒了的淫雨,都擠在假山腰那條能遮風擋雨的石縫裏。
石縫狹小,“人”滿為患,最外麵那幾隻山魈,離滴水簷僅幾公分,再往外跨半步,就淋到雨中了。照例,老祖宗戰戰兢兢地站在石縫的最外層。刮起了西風,雨絲被吹斜了,灌進石縫,老祖宗位置不好,首當其害,雨絲裹濕了它的全身,冷得它瑟瑟發抖。
為了躲避斜飄進來的雨絲,老祖宗用力往後擠了一步,不小心踩在一隻半大山魈的腿上,半大山魈被踩疼了,嗚咽了一聲。半大山魈的母親--一隻大花臉雌山魈,勃然大怒,眼睛斜吊,額毛聳立,低吼一聲,照著老祖宗的臉狠狠推了一掌。老祖宗被推出石縫,一屁股跌坐在岩石上。冷雨無情地澆在它身上,它艱難地爬起來,用哀求的眼光望著大花臉,歪著頭想重新回到石縫裏去。大花臉齜牙咧嘴咆哮著,凶猛地揮舞一隻前爪,不讓老祖宗進石縫。我雖然聽不懂山魈的語言,但從大花臉憎惡的表情和狠毒的音調不難猜測是在罵:滾開,老不死的!老祖宗孤零零站在淒風苦雨中,發出一聲聲撕心裂肺的嘯叫。
據一位負責喂養山魈達二十年之久的老員工介紹說,十年前,也是這麽一個陰霾的天氣,剛出生才兩個多月的大花臉在水池邊玩耍,一不小心滑進池去,水淋淋像隻落湯雞,老祖母毫不猶豫地從三米高的假山頂跳下來,把它撈起,緊緊貼在自己溫熱的胸口,輕搓慢揉,用自己幹燥的身體擦幹它身上的水珠,用自己的體溫焐熱它冷得瑟瑟發抖的身體。
對比之下,反差太強烈了。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恨兒女無孝心!
我們都為老祖宗悲慘的遭遇而氣憤。它含辛茹苦把一幫兒女養大,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也有疲勞。俗話說養兒防老,可當它年老體衰時,不僅得不到敬重與愛戴,反而受到欺淩,這也太過分了,天理難容啊!
後來我發現,人類社會尊老愛幼的美德,在動物界隻行得通一半。愛幼的動物比比皆是,尊老的動物卻打著燈籠也難找。
大象步入老年後,便會成為群體裏不受歡迎的人,沒有誰幫它泥浴,也沒誰有興趣理睬它,孤獨得就像生活在沙漠裏,隻好離開象群,在森林流浪,等待死神前來收容。
老年雄獅一旦喪失狩獵能力,肯定會被從獅群中驅逐出去,形單影隻,跟在鬣狗群後麵,像乞丐似的撿食鬣狗們遺棄的殘渣剩羹,最後免不了自己也成為貪婪的鬣狗群果腹的美餐。
老斑羚在群體中的地位排在最末等,當羊群遭到豺群襲擊,隻會出現身強力壯的母斑羚和公斑羚護衛著小斑羚一起逃命,而絕不會有誰來到老年斑羚身邊護衛它們一起逃離危險;如果有一隻小斑羚不幸被凶殘的豺盯上,母斑羚會毫不遲疑地掉轉頭來援救,仗義的公斑羚也會奮不顧身趕過來解圍,但要是一隻老年斑羚被豺群圍住,絕不會有哪隻壯年公斑羚或母斑羚肯冒險前來相救。不僅如此,它們還會產生一種危險被引開,自己可以輕輕鬆鬆逃命的欣喜。
同其他哺乳類動物一樣,山魈並非不講感情的冷血動物,但它們的感情對幼不對老,套用一句動物行為學的術語,就叫做“情感下傾”。在山魈群中,幼崽受到母山魈無微不至的關懷,不是抱在懷裏就是騎在背上,搶到好吃的總是先讓幼崽吃飽,淘氣的幼崽在草地上打滾,粘了一身草屑泥塵,母山魈便會用一種慈祥的表情,溫柔地舔理幼崽身上的皮毛。
在動物界,隻講情感下傾,不報養育之恩的例子多得不勝枚舉。
母蛇在孵卵期間,十天半月不吃不喝不睡,苦苦廝守在窩邊,小蛇出殼後,對為了生養它們而耗盡心血的母親連看也不看一眼,就遊向四麵八方。
那些晚成鳥,親鳥嘔心瀝血將雛鳥喂大,雛鳥一旦翅膀長硬,便會在某個晴朗的早晨,頭也不回地遠走高飛,從此以後,這輩子再也不會回到老巢來看望親鳥。
小金貓長大後,不辭而別,離家出走,劃定了自己的獵食領地,有朝一日,當年老體衰的母金貓來到小金貓領地,想弄點東西充饑,小金貓會像對付入侵者那樣把母金貓趕走。
隻有一種動物,長大後一段時間裏會幫母親的忙,那就是銀背豺社會裏著名的幫手豺製度。母豺養大一茬幼豺,凡公豺通通離家追求自己的幸福去了,而雌豺卻留在母親身邊,幫助母親共同撫養下一茬幼豺,這就是幫手豺的含義。
這很有點像是在盡孝,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但動物行為學家卻認為,上一茬雌豺之所以花費半年到八個月的時間滯留在母親身邊,是為了學習建立家庭、生兒育女的寶貴經驗,以利於將來少走彎路,更好地養大自己的孩子,本質上仍是一種情感下傾。
動物何以會情感下傾?動物詞典為何沒有孝?生物學是這樣解釋的:對動物而言,情感絕非空洞的甜言蜜語,而是建立巢穴、提供食物、梳理皮毛、安全保護等等一係列實在具體耗神費力的服務,可以說情感是生命的資源。由於環境險惡,由於生存壓力,動物的情感便十分寶貴,不可能到處給予,隻能用在最有利於自我的地方。
對個體生命來說,如果情感上仰,以孝為本,上一代固然會活得不錯了,但對滿足自己的生存和繁殖兩大本能,並無益處;如果情感下傾,有限的生命資源集中到後代身上,必然增大後代存活的可能。後代是自己生命的延續,後代活著就意味著自我的不滅,其利益所在是不言自明的。
對群體而言,如果把情感投向老朽無用的生命,讓它們多多消耗寶貴的食物和水源,就意味著健康的和成長中的生命會降低食物和水源的占有量,在危險麵前讓它們多一份存活的機會,則意味著健康的和成長中的生命少一份活下去的希望,這與汰劣留良的規律背道而馳,不利於群體的發展與壯大,當然是行不通的。
價值所在,所以動物都選擇情感下傾。
曾看過一部日本電影,講北海道山村因為貧窮,流行這樣一種風俗:將上了年紀的老人背到山上去,或者餓斃,或者喂狼,以省下糧食騰出空間給下一代更多活下去的機會。
可見人類在麵臨困境時,也是情感下傾的。
人類由於使用工具、馴養牲畜和種植糧食,總體上來說,生存環境較之動物優越得多了,生存壓力較之動物減輕得多了,完全有能力在撫養好孩子的同時,也給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高度的物質文明,為人類修正和補充狹隘的情感投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人是有理智的動物,明白人人都會衰老,假如仍抱殘守缺死守著情感下傾不放,最終有一天自己也免不了會品嚐孤獨淒涼的滋味。於是,人類的詞典裏便有了孝字,人類文明社會便有了尊老愛幼的說法。這是一種進化,也是一種進步。
老祖母身體本來就虛弱,淋了半天雨,感冒發燒,翌日早晨便去世了。
老祖母剛剛咽下最後一口氣,好幾隻帶崽的雌山魈便猛烈搖動籠舍的鐵絲網,衝著它們熟悉的管理人員歐歐尖嘯,催促管理人員快點把老祖母的屍體抬出去,好像很講衛生的樣子。前不久,一隻出生半個月的幼崽死了,母山魈緊緊抱著幼崽的屍體不放,直到幼崽的屍體腐爛長蛆,也不讓管理人員來抱走,最後沒有辦法,隻好用麻醉槍先把這隻母山魈射倒,然後再收拾幼崽的屍體。
動物的情感下傾,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