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古距今11萬年前的大理冰期時期。


    台灣島是與大陸聯結成一體的。


    但是大約在1萬年前的冰期結束後,海平麵升高,海水淹沒陸地,繼而才形成台灣海峽。


    到了我們小時候耳熟能詳的故事,大禹治水時期。


    他把天下分為“九州”而來治理水患。


    而這,就是中國最早的行政區劃。


    因此這也是華夏九州這個稱呼的由來。


    到了先秦時期,一部典籍叫做《尚書?禹貢》。


    書中有明確的文字記載的就是,自戰國以來九州,就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


    而九州中的“揚州”則是統轄東南一帶。


    裏麵就也包括了台灣這個東海島嶼。


    到了中國古代曆史上神話傳說最多的夏朝和商朝時期。


    那時候的中原王朝的核心統治區域都是集中在黃河流域。


    因為那時候那邊可以種植水稻等物。


    適合灌溉。


    到了周朝時期,中原地區的民族則是自稱華夏。


    並且把華夏周圍四方,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東夷也是泛指的今天的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等部分地區。其中,也就包括了台灣島。


    在《尚書?禹貢》中原文記載的是:


    “島夷卉服。厥篚織貝,厥包橘柚,錫貢,沿於江海,達於淮泗。”


    意思便是:在東南海島上有夷人,穿著錦服,用竹器裝著綴有亮貝的布料,帶著橘柚特產,受旨命前來進貢。


    他們沿著長江大海,到達淮水泗水。


    而根據相關文獻的記載和考古學家論證,這個“島夷”就是指台灣。


    到了公元280年,由西晉人陳壽所編寫的《三國誌》這一本書,就是是曆代文獻中,首個描寫了與台灣相關的首部正史。


    那時候起,台灣才開始有了一個叫“夷州”(亦作“夷洲”)的學名。


    那就是關於中國曆史上,大陸漢人首次開辟台灣的軍事行動。


    這次軍事行動則是以將軍衛溫、諸葛直為首,率甲士萬人渡過海峽,征伐夷州,得夷州數千人的俘虜而還的事情。


    彼時,吳國丹陽太守沈瑩把這次隨軍行動所見所聞都記錄起來,寫成了一本書,叫做《臨海水土誌》。


    根據沈瑩的記載:“夷州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裏。土地無雪霜,草木不張。四麵是山,眾山夷所居。”


    形象的描繪了台灣島那時候的環境特點。


    到了公元636年,唐代纂修的正史《隋書》問世。


    在《隋書?流求國》和《隋書?陳棱傳》中則是這樣記載的。


    在隋朝隋煬帝的大業三年(607年)時,隋煬帝曾經令羽騎尉朱寬和海師何蠻入海求訪異俗。


    到了流求,因為言語不通,隻劫掠一個人就回來了。


    等到第二年,又命令朱寬前往慰撫流求,意思是要招安。


    但是流求人不答應,


    沒辦法,隻能是朱寬拿了對方的其布甲去跟隋煬帝複命了。


    到了隋煬帝的大業六年。


    隋煬帝又再一次派遣武賁郎將陳棱、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一萬多人去征伐流求,最後擄掠了數千個人而回去。


    隋煬帝在位時,三次派兵征伐這個海上孤島都無功而返。


    最後他非常生氣的覺得,這就是一個小破地道,一堆野人而已。


    哪裏有資格稱為“夷州”。


    索性直接改名,直接就封他叫做“流求”(亦作“琉球”)吧!


    於是從隋朝始至元朝,曆朝官方都把台灣稱作“流求”或“琉球”,也有稱“瑠求”或“留求”。


    而到了明清時期,那時候。正是我們海軍力量倒退的時期。


    因為那時候,開始閉關鎖國了。


    在明朝朱元璋的明洪武開國之初,就開始實施了海禁政策。


    那時候是遷澎湖居民至漳、泉,廢巡檢而墟其地。


    這就讓台澎地區成了空島,相當於拱手相讓。


    那時候,海盜泛濫和倭寇猖獗,台灣成為海上武裝集團的集結地和海外貿易的中轉站。


    結果明永樂年間鄭和七次出使西洋,航程最遠到達非洲東岸,國家財竭力盡。


    但是他們卻對一水之隔、近在咫尺的台灣卻視若棄子,無人問津。


    而在明萬曆帝在位40餘年期間,東南沿海最強大的武裝力量居然不是明朝政府軍隊,而是海商海盜集團。


    “台灣”首次見於明萬曆年間的《蓉州文稿》:“萬曆間,海寇顏思齊有其地,始稱台灣。”


    這裏所指的台灣,就是指海盜盤踞的台灣中部大員一帶。


    同時也是荷蘭人占據的政治和商業中心,不是明朝所指的全島名。


    荷蘭殖民時期,明朝廷稱台灣為“東番”,泛指土著部落居住的地方,分為土番和野番。


    土番意為居住在平原的部落,野番意為居住在山地的部落。


    而“東番”這個名字明顯帶有矮化的意思。


    到了1662年,鄭成功收複台灣後,將荷蘭人起名的普羅文蒂亞城改為東都明京。


    並且設立一府二縣。


    也就是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


    1664年其子鄭經把東都改稱東寧,並撤縣改州。


    一直至清朝初期,“台灣”作為官方名稱開始使用。


    在1684年施琅《陳台灣棄留利害疏》中說道:“竊照台灣地方,北連吳會,南接粵嶠,延袤數千裏。


    山川峻峭,港道紆回,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


    隔離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餘遙。


    ……台灣一地,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也。”


    而清朝的康熙帝則是諭旨朱批到:“台灣棄取,所關甚大”


    “棄而不守,尤為不可”。


    所以下詔,決定把台灣並入大清版圖,並設立一府三縣。


    即台灣府,所屬台灣縣、鳳山縣、諸羅縣,隸屬福建省。


    一直到清末,台灣被日本人占領,直到後來日本戰敗,這才歸還台灣給中國。


    則這就是台灣的由來。


    台灣,從來隸屬於中國,不管是我們從最開始的華夏九州,還是現如今的中國,一直不變過。


    同樣飲一江水,同樣說一種語言,同樣學習一種文化,同樣祭祀黃帝,同樣的風俗,同樣的飲食習慣,縱使時光流逝,前人不再,可是誰都不能改變一個事實。


    那就是,我們都是華夏炎黃子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波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波靜並收藏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