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哀公(出生年月不詳—公元前501年),嬴姓,名不詳。《秦記》叫作秦畢公,《史記索隱》作秦?公。秦景公之子, 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在位36年(公元前536年—公元前501年)。


    前505年,吳國攻陷楚國國都,楚國大夫申包胥千裏迢迢來到秦國求救,盡管從親緣關係上秦哀公是落難的楚昭王的外公, 但秦哀公不理。申包胥在秦國宮門外賴著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於是為之賦《無衣》,發兵救楚,擊敗了吳軍,吳王闔閭收兵回國,楚昭王得以複國。


    在東周諸侯大國爭奪霸權的鬥爭中,大國兼並小國,擴張土地。可是大國的諸侯不得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封給立功的大夫。大夫的勢力大起來,他們之間也經常發生鬥爭。大國國內的矛盾尖銳起來,都想把爭奪霸權的戰爭暫時停止下來。


    由於這個緣故,宋國大夫向戌在晉、楚兩國之間奔走,做調停人。


    公元前546年,晉楚兩國和其他幾個國家,在宋國舉行“弭兵會議”(弭兵就是停止戰爭)。在這次會議上,晉國的大夫和楚國的大夫代表南北兩個集團講和,訂下盟約。規定除齊、秦兩個大國外,各小國都要向晉、楚兩國同樣朝貢。晉楚兩國平分霸權,以後五十多年裏,沒發生大的戰爭。


    到楚莊王的孫子楚平王即位之後,楚國漸漸衰落。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來的太子建廢掉。當時太子建和他的老師伍奢正在城父(在今河南襄城西)鎮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來,誣說太子建正在謀反。伍奢說什麽也不承認,立刻被關進監獄。


    楚平王一麵派人去殺太子建,一麵又逼伍奢寫信給他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們回來,以便一起除掉。大兒子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就跟父親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殺害。太子建事先得到風聲,帶著兒子公子勝逃到宋國去了。


    伍奢的另一個兒子伍子胥,也從楚國逃出來,他趕到宋國,找到太子,太子建報仇心切,竟勾結鄭國的一些大臣想奪鄭定公的權,被鄭定公所殺。伍子胥隻好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投奔吳國(都城在今江蘇蘇州)。


    楚平王早就下令懸賞捉拿伍子胥,叫人畫了伍子胥的像,掛在楚國各地的城門口,囑咐各地官吏盤查。


    伍子胥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後,白天躲藏,晚上趕路,來到吳楚兩國交界的昭關(在今安徽含山縣北)。關上的官吏盤查得很緊。傳說伍子胥一連幾夜愁得睡不著覺,連頭發也愁白了。幸虧他們遇到了一個好心人東皋公,同情伍子胥,把他接到自己家裏。東皋公有個朋友,模樣有點像伍子胥。東皋公讓他冒充伍子胥過關。守關的逮住了這個假伍子胥,而那個真伍子胥因為頭發全白,麵貌變了,守關的認不出來,就被他混出關去。


    伍子胥出了昭關,害怕後麵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麵是一條大江攔住去路。伍子胥正在著急,江上有個打魚的老頭兒劃著一隻小船過來,把伍子胥渡過江去。


    過了大江,伍子胥感激萬分,摘下身邊的寶劍,交給老漁人,說:“這把寶劍是楚王賜給我祖父的,值一百兩金子。現在送給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


    老漁人說:“楚王為了追捕你,出了五萬石糧食的賞金,還答應封告發人大夫爵位。我不貪圖這個賞金、爵位,難道會要你這寶劍嗎?”


    伍子胥連忙向老漁人賠禮,收了寶劍,辭別老漁人走了。


    伍子胥到了吳國,吳國的公子光正想奪取王位。在伍子胥幫助下,公子光殺了吳王僚,自立為王。這就是吳王闔閭。


    吳王闔閭即位之後,封伍子胥為大夫,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又用了一位將軍孫武,是個善於用兵的大軍事家。吳王依靠伍子胥和孫武這兩個人,整頓兵馬,先兼並了臨近幾個小國。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拜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親自率領大軍,向楚國進攻,連戰連勝,把楚國的軍隊打得一敗塗地,一直打到郢都。


    那時,楚平王已經死去,他的兒子楚昭王也逃走了,留下了其母秦哀公之女伯嬴在郢都。


    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刨了他的墳,還把平王的屍首挖出來狠狠鞭打了一頓。


    出兵救楚


    吳軍占領了郢都。楚國大夫申包胥逃到秦國,向秦國求救。盡管從血緣關係上來講,秦哀公是此時楚國落難的楚昭王的外公 ,但秦哀公沒同意出兵。申包胥在秦國宮門外賴著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終於被感動了,說:“楚國雖然暴虐無道,但是有這樣好的臣子,怎能眼看他們亡國!”


    秦哀公嬴籍派兵救楚國,秦軍擊敗了吳軍,吳王闔閭才撤兵回國,楚昭王得以複國。


    吳王闔閭回到吳國都城,把第一大功歸給孫武。孫武不願意做官,回鄉隱居去了。他留下的一部《孫子兵法》,是我國最早的傑出的軍事著作。


    《詩經·秦風·無衣》(有研究者認為此詩是秦哀公所作,其根據是《左傳·定公四年》有“秦哀公為之賦《無衣》”的記載。)


    《秦風·無衣》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戰歌,表現了秦國軍民團結互助、共禦外侮的高昂士氣和樂觀精神。全詩風格矯健爽朗,采用了重章疊唱的形式,抒寫將士們在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際,以大局為重,與周王室保持一致,一聽“王於興師”,磨刀擦槍,舞戈揮戟,奔赴前線共同殺敵的英雄主義氣概和愛國主義精神。


    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秦風·無衣》是秦地的軍中戰歌。由於作品的創作年代久遠,文字敘述簡略,故而後代對於它的時代背景、寫作旨意產生種種推測。大致說來,主要有三種意見:第一,認為《秦風·無衣》是諷刺秦君窮兵黷武、崇尚軍力的作品,如《毛詩序》說:“《無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戰,亟用兵而不與民同欲焉。”第二,認為《秦風·無衣》乃是秦哀公應楚臣申包胥之請,出兵救楚抗吳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從軍,士卒相約之歌;第三,認為《秦風·無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時,兵士間團結友愛、同仇敵愾、偕作並行、準備抵禦外侮的歌聲。


    據今人考證,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內訌,導致戎族入侵,攻進鎬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淪陷,秦國靠近王畿,與周王室休戚相關,遂奮起反抗。此詩似在這一背景下產生。


    《秦風·無衣》表現秦國士兵驍勇善戰、共禦外敵的高昂精神,充滿樂觀主義情懷。


    這首詩按其內容,當是一首戰歌。全詩充滿了激昂慷慨、豪邁樂觀及熱情互助的精神,表現出同仇敵愾、舍生忘死、英勇抗敵、保衛家園的勇氣,其獨具矯健而爽朗的風格正是秦人愛國主義精神的反映。


    當時的秦國位於今甘肅東部及陝西一帶。那裏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質直。班固在《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讚》中說秦地“民俗修習戰備,高上勇力,鞍馬騎射。故秦詩曰:‘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其風聲氣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謠慷慨風流猶存焉。”朱熹《詩集傳》也說:“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故其見於詩如此。”這首詩意氣風發,豪情滿懷,確實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際,他們以大局為重,與周王室保持一致,一聽“王於興師”,他們就一呼百諾,緊跟出發,團結友愛,協同作戰,表現出崇高無私的品質和英雄氣概。


    由於此詩旨在歌頌,也就是說以“美”為主,所以對秦軍來說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據《左傳》記載,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吳國軍隊攻陷楚國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國求援,“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於是一舉擊退了吳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師的時候,此詩猶如一首誓詞;對士兵們來說,則又似一首動員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這首詩中則以氣概勝。誦讀此詩,不禁為詩中火一般燃燒的激情所感染,那種慷慨激昂的英雄主義氣概令人心馳神往。之所以造成這樣的藝術效果,第一是每章開頭都采用了問答式的句法。一句“豈曰無衣”,似自責,似反問,洋溢著不可遏止的憤怒與憤慨,仿佛在人們複仇的心靈上點上一把火,於是無數戰士同聲響應:“與子同袍!”“與子同澤!”“與子同裳!”第二是語言富有強烈的動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戰士們在磨刀擦槍、舞戈揮戟的熱烈場麵。這樣的詩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稱激動人心的活劇。


    宋代朱熹《詩集傳》:“賦也。秦俗強悍,樂於戰鬥。故其人平居而相謂曰:豈以子之無衣,而與子同袍乎?蓋以王於興師,則將修我戈矛,而與子同仇也。其歡愛之心足以相死如此。蘇氏曰:秦本周地,故其民猶思周之盛時,而稱先王焉。或曰:興也。取‘與子同’三字為義。後章放此。”


    清末吳闓生《詩義會通》:“英壯邁往,非唐人出塞諸詩所及。”


    清末陳繼揆《讀詩臆補》:“開口便有吞吐六國之氣,其筆鋒淩厲,亦正如嶽將軍直搗黃龍。”


    秦夷公(生卒年失載),秦哀公之太子,未及即位就死了。 《史記》稱夷公“早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為惠公。”其子惠公直接繼承哀公之位。


    秦惠公(出生年月不詳—公元前492年9月27日),嬴姓,秦夷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又稱秦前惠公,在位9年(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492年)。


    秦夷公是秦哀公的太子,未繼位即已病故,故秦哀公讓孫子(秦夷公之子)贏寧直接繼位,是為秦惠公。魯哀公三年十月癸卯 (前492年9月27日),秦惠公立十年卒,子秦悼公立。秦惠公元年,孔子在魯國擔任要職(行魯相事);惠公五年,晉國趙氏與智氏聯合滅中行、範氏。


    秦悼公,嬴姓秦氏,名不詳,秦惠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在位15年(前491年—前477年),《史記·秦本紀》和《十二諸侯年表》誤作為14年。秦悼公十五年(公元前477年),秦悼公去世,葬於丘裏景公墓西。秦悼公在位期間在雍城(今陝西省鳳翔縣南)築城。


    史料記載,惠公立十年卒,子悼公立。悼公二年,齊臣田乞弑其君孺子,立其兄陽生,是為悼公。六年,吳敗齊師。齊人弑悼公,立其子簡公。九年,晉定公與吳王夫差盟,爭長於黃池,卒先吳。吳強,陵中國。十二年,齊田常弑簡公,立其弟平公,常相之。十三年,楚滅陳。悼公立十四年卒。死後其子厲共公繼位。


    秦厲共公(出生年月不詳—公元前443年),嬴姓。秦悼公子。《史記·秦本紀》作秦剌龔公,《史記正義》作秦利共公。戰國初期秦國國君,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43年在位。


    秦厲共公,嬴姓,名不詳。公元前476年繼其父秦悼公之位任秦國國君。


    厲共公二年(公元前475年),蜀國前來秦國進貢。


    厲共公五年(公元前472年),楚國前來秦國進貢。


    厲共公六年(公元前471年),義渠前來秦國進貢,綿諸前來求援。


    厲共公七年(公元前470年),天空出現彗星。同年,楚國王子英投奔秦國。


    厲共公十年(公元前467年),天空再次出現彗星, 庶長率兵修補魏城(今山西省芮城縣北) 。


    厲共公十四年(公元前463年),晉國、楚國前來秦國進貢。


    厲共公十六年(公元前461年),派兵在黃河邊修築護城河;派軍隊二萬攻打西戎大荔(今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東),奪取其王城;派兵修補龐戲城(今陝西省白水縣東北)。


    厲共公二十年(公元前457年),秦厲共公親自率軍討伐綿諸。


    厲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56年),在頻陽(今陝西省富平縣北)設縣。晉國奪取了武城(今陝西省華縣東)。


    厲共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53年),知襄子戰敗被殺,其領地被趙、韓、魏三家瓜分。


    厲共公二十五年(公元前452年),知襄子族人智開及其從屬逃亡到秦國。


    厲共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左庶長在南鄭(今陝西省漢中市漢台區)建城。


    厲共公二十八年(公元前449年),越國派使者迎娶厲共公的女兒。


    厲共公二十九年(公元前448年),知襄子族人智寬及其從屬逃亡到秦國。


    厲共公三十二年(公元前445年),楚國與秦國結盟。


    厲共公三十三年(公元前444年),派兵征伐義渠,俘虜其國王。


    厲共公三十四年(公元前443年),出現日食,白天光線昏暗,能看到星星。同年,厲共公去世,葬於人裏。秦厲共公有子二人:秦躁公和秦懷公,長子秦躁公繼位。


    根據史料記載,悼公立十四年卒,子厲共公立。孔子以悼公十二年卒。厲共公二年,蜀人來賂。十六年,巉河旁。以兵二萬伐大荔,取其王城。二十一年,初縣頻陽。晉取武成。二十四年,晉亂,殺智伯,分其國與趙、韓、魏。二十五年,智開與邑人來奔。三十三年,伐義渠,虜其王。三十四年,日食。厲共公卒。


    秦躁公,嬴姓(出生年月不詳(一說公元前499年 )—公元前429年),又稱秦趮公,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442年—公元前429年在位。


    秦厲共公之子 (一說為秦惠公子 )。


    公元前442年(秦躁公元年),厲共公薨,躁公即位。


    公元前430年(秦躁公十三年),義渠向秦發起大規模的進攻,直至渭水蒿域,被秦軍擊退。


    公元前429年,秦躁公卒,其弟公子封從晉國歸來繼位,是為秦懷公。


    秦懷公(出生年月不詳—公元前425年),嬴姓趙氏 。秦厲共公子(一說秦惠公子),秦躁公之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在位4年(公元前428年—公元前425年)。秦躁公卒,其弟秦懷公由庶長從晉國迎入。當時國政被舊貴族所操縱,秦懷公四年(公元前425年),秦庶長鼂聯合其它貴族逼秦懷公自殺。由於太子昭子早卒,次年大臣立秦懷公之孫為君,是為秦靈公。


    秦躁公十四年(公元前429年),秦躁公去世,秦國國內重臣擁立在晉國的秦厲共公之子(或秦惠公子 )、秦躁公之弟回國繼位,即秦懷公。同年,秦懷公之子秦簡公出生。


    秦懷公四年(公元前425年),庶長晁聯合大臣圍攻秦懷公,秦懷公自殺,葬於櫟圉氏。由於懷公的太子昭子早死,大臣們迎立秦昭子之子、秦懷公之孫秦靈公繼位。


    秦悼公十五年(公元前477年),悼公去世,其子厲共公繼位。厲共公又稱剌龔公,諡法上記載:“殺戮無辜曰厲”,“不思忘愛曰剌”、“愎俍遂過曰剌”。這暗示了秦厲共公是一個作風殘暴之君。至於“共”則和“龔”是通假字,諡法上說 “既過能改曰共”,意思是,此君還不算太壞,後來又有所悔改 。


    秦厲共公的諡號其實還暗示了一個情況,就是君臣不睦。在春秋戰國時期,君臣不睦通常導致兩種情況:


    一、 臣弑君;


    二、 君誅臣。


    秦厲共公,在位整整三十四年。在位期間,國力強大,蜀、楚、西戎義渠都曾朝貢獻禮。前476年派兵攻魏城。秦厲共公十年(周貞定王二年,前467年),天空出現哈雷彗星,明亮易見。前461年沿黃河修築防禦濠溝,以兵2萬伐西戎大荔(今陝西大荔朝邑一帶)。


    秦厲共公三十四年(公元前443年),秦國發生日食,天色昏暗,繁星滿天,秦厲共公就在這一年去世。《史記》說:“日食,秦厲共公卒”。秦厲共公去世後葬於入裏。


    其兄秦躁公


    秦厲共公有兩個兒子相繼成為國君,他們是秦躁公和秦懷公。


    秦躁公,《諡法解》說:“好變動民曰躁”。秦躁公繼位於公元前443年,住在受寢。秦躁公十三年(前430年),西戎 民族義渠向秦發起大規模的進攻,直至渭水蒿域,被秦軍擊退。


    秦懷公即位


    秦躁公是否有子,史籍無記載;即使有,也和君位挨不上了,因為大臣們把他弟弟從晉國弄回來繼承了君位,是為秦懷公。


    這位“晉歸”國君很不幸,在位四年,無實權,無政績,最後於公元前425年被庶長鼂率領眾臣包圍,被迫自殺,死後葬於櫟圉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波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波靜並收藏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