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子:嬴姓,名昭,“子”是尊稱(另一說:“子”表示“爵位”),秦懷公的太子,生卒年不詳,早逝。他是秦靈公之父、秦獻公的祖父。


    秦昭子,是秦懷公的太子。死後,秦昭子的兒子秦靈公繼位。


    他是秦孝公的曾祖父、秦惠文王的高祖父。


    秦靈公,(?–公元前415年),嬴姓,名不詳,《史記·秦始皇本紀》作秦肅靈公。春秋時期秦國第二十代君主。


    秦靈公,嬴姓,名嬴肅,


    秦懷公嬴封之孫、秦昭太子嬴昭之子,秦獻公嬴師隰之父。


    秦厲共公嬴刺死後,其子嬴欣、嬴封先後繼位,是為秦躁公、秦懷公。期間秦國衰敗、大臣擅權。


    公元前425年,庶長鼂聯合大臣圍攻秦懷公,懷公嬴封自殺。


    由於太子秦昭子嬴昭早死,大臣們迎立秦昭子趙昭之子嬴肅繼位, 是為秦國第二十代君主,史稱秦靈公。


    秦靈公二年(公元前424年),秦靈公嬴肅之子嬴師隰(秦獻公)出生。


    秦靈公六年公元前419年,晉國魏氏在少梁(今陝西省韓城市西南)築城,秦國派兵進攻,兩軍在少梁交戰兩年。


    秦靈公八年(公元前417年),魏軍擊敗秦軍,再次在少梁築城。 [8]


    秦軍則沿黃河修築防禦工事,阻止魏軍西進。


    秦靈公十年(公元前415年),派兵修補繁龐(今陝西省韓城市東南),在籍姑(今陝西省韓城市北)築城。 [10]秦靈公去世,葬於丘裏秦悼公陵墓以西。


    秦靈公去世後,秦國國內重臣擁立在晉國的秦懷公嬴封之子、秦昭子之弟、秦靈公之叔公子悼子回國繼位,是為秦簡公。


    公子連(秦獻公)被迫流亡至魏國。


    靈公六年,秦攻擊晉城少梁。


    靈公七年,與魏國在少梁交戰。


    秦靈公三年(公元前422年),在吳陽(今陝西省寶雞市吳山)建上畤,祭祀黃帝;建下畤,祭祀炎帝。


    《史記》記載,秦靈公於公元前422年(周威烈王四年)恢複祭祀黃帝和炎帝,“曾作吳陽上畤,專祀黃帝”。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沿襲了秦國對白、青、黃、赤四帝的祭祀。


    按照五德終始說,秦為水德,土克水,所以有漢為土德之說,而黃帝亦為土德,因此,當劉邦響應陳涉起義,在沛舉行起義時,就曾“祠黃帝”(《漢書·高帝紀》)。


    《史記·秦本紀》:懷公太子曰昭子,蚤死,大臣乃立太子昭子之子,是為靈公。靈公,懷公孫也。


    靈公六年,晉城少梁,秦擊之。


    十三年,城籍姑。靈公卒。


    秦簡公,嬴悼子,嬴姓,名“悼子”。


    一般認為他是秦懷公之子,秦昭子之弟、秦靈公的叔父;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414年—公元前400年在位。


    秦簡公在政治、經濟上有一定改革,他允許官吏、百姓帶劍,打破了隻有貴族才能帶劍的特權;實行按土地畝數征收租稅的政策,則是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表明秦國開始向封建製度轉化。


    公元前400年,秦簡公去世,兒子繼位,史稱“秦惠公”。


    秦簡公,公元前414年—公元前400年在位。秦簡公二年(公元前413年),秦簡公出師攻魏,敗於鄭(今陝西華縣西南)。秦簡公六年(公元前409年),秦簡公令官吏帶劍以防身。這是秦國革新禮製的一大措施;次年,又允許百姓帶劍。同年,魏伐秦,盡占河西地,築洛陰、 縣兩城,秦退守洛水(今陝西境內洛水),為加強防禦,保障國內改革,秦簡公組織軍民在東境修築長城。這是戰國時期最早的長城,又稱秦東長城。長城南起今陝西華陰縣東南小張村附近,由此趨向東北越過渭河,沿洛河右岸北上,經大荔、蒲城、白水等縣,北止於白水縣黃龍山南麓。今華陰縣城東、蒲城縣東南,尚有秦長城遺址。


    曆史記載,秦靈公卒,子獻公不得立,立靈公季父悼子,是為簡公。簡公,昭子之弟而懷公之子也。簡公六年,令吏初帶劍。巉洛。城重泉。十六年卒,子惠公立。


    秦惠公(?—公元前492年9月27日),嬴姓 ,秦夷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又稱秦前惠公,在位9年(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492年)。


    秦惠公(?-公元前492年),嬴姓,名寧,秦夷公之子。秦夷公是秦哀公的太子,未繼位即已病故,故秦哀公讓孫子(秦夷公之子)贏寧直接繼位,是為秦惠公。魯哀公三年十月癸卯 (前492年9月27日),秦惠公立十年卒,子秦悼公立。秦惠公元年,孔子在魯國擔任要職(行魯相事);惠公五年,晉國趙氏與智氏聯合滅中行、範氏。


    秦獻公(前424年-前362年?),嬴姓,趙氏,名師隰或連,又稱“秦元獻公”“秦元王”,戰國時期政治家,秦國第二十四位國君。


    早年,秦獻公流亡在外。秦出公二年(前385年),回秦國繼位。秦獻公元年(前384年),廢除秦國的人殉製度。秦獻公二十一年,與魏國發生石門之戰,斬殺了魏軍首級六萬,被周顯王賜予繡有花紋的禮服。秦獻公二十三年(前362年),與魏國發生少梁之戰,俘虜了魏將公孫痤。大約同年(前362年),秦獻公去世,安葬於囂圉(所在未詳),諡號“獻”(又作“元獻”“元”)。


    在位期間,秦獻公對內采取廢除人殉製度、遷都櫟陽(今陝西西安閻良區武屯鄉附近)、建立商市等措施對奴隸製度進行改革,同時采取編製戶籍、推廣縣製等措施對行政製度進行改革,打擊奴隸主貴族勢力,削弱奴隸製度,改變了秦國“國亂兵弱而君主卑弱”的局麵。對外積極備戰東伐,與中原的魏國、韓國、趙國進行了多次戰爭,並取得一些勝利,在石門之戰中取勝後,得到天子稱賀、六國致禮,提升了秦國的地位,史稱“獻公稱伯”。


    秦靈公元年(前424年),秦靈公之子公子連出生。 [2-3] [10]


    秦靈公十年(前415年),秦靈公去世,秦昭子之弟悼子被擁立為國君,即秦簡公。 公子連沒能即位,出居河西之地(今陝西大荔、華縣一帶),開始流亡。


    秦簡公十五年(前400年),秦簡公去世,其子秦惠公即位。


    秦惠公十三年(前387年),秦惠公去世,其子秦出公即位。 秦出公即位時年僅兩歲,因此由秦出公的母親秦小主夫人執政。


    秦出公二年(前385年),秦小主夫人用宦官專權,群賢心中不快,隱匿不出;百姓們憂鬱怨恨,指責君主。此時,公子連流亡已有三十年,河西之地被魏國所奪取而占有。得知這種情況後,公子連打算乘機返回秦國,取代秦出公為君,於是借臣下和百姓的幫助到鄭所關塞(今陝西華縣東)去,想要從這裏進入秦國,但守塞的右主然不肯放他進去,說:“我要堅守道義,不能同時侍奉兩個君主,公子您快點離開吧!”公子連離開鄭所關塞,去往焉氏關塞(今甘肅平涼西北),由庶長菌改(即庶長改)迎接進秦國。秦小主夫人聽到這個消息後大吃一驚,命令將帥起兵去攔阻,接到的命令說:“敵寇在邊境上。”這些將士剛出發的時候,都說:“去迎擊敵寇。”走到半路,乘機發動嘩變,說:“不是去迎擊敵寇,而是去迎接君主。”於是公子連與士卒一起回到雍城(今陝西鳳翔東南),殺死秦出公和秦小主夫人,把他們沉入深淵,而後公子連即位為國君,即秦獻公。


    對內改革


    秦獻公元年(前384年),秦獻公廢止秦國的人殉製度。次年(前383年),秦獻公遷都櫟陽(今陝西西安閻良區武屯鄉附近)。


    秦獻公六年(前379年),秦獻公把蒲、藍田(今陝西藍田西)、善明氏等邊境地區改建成縣,推廣縣製。次年(前378年),秦獻公建立商市。


    秦獻公十年(前375年),秦獻公下令重新編製戶籍。


    秦獻公十一年(前374年),秦獻公派胡蘇帶兵攻打韓國,韓國將領韓襄於酸水(即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南)打敗秦軍。


    秦獻公十四年(前371年),秦軍與趙軍在高安交戰,秦國兵敗。


    秦獻公十九年(前366年),魏惠王與韓懿侯在宅陽(今河南鄭州北)會盟,準備聯合攻打秦國,為此在武都(即武城,今陝西華縣東)築城。秦獻公得到消息後先發製人,派軍進攻武都,擊敗魏軍後,繼續向魏國進攻,在洛陰(今陝西大荔東南,《資治通鑒》誤作“洛陽”與魏國、韓國聯軍交戰,擊敗聯軍。


    秦獻公二十一年(前364年),秦獻公派章蟜帶兵和魏國的軍隊在石門(今山西運城西南)交戰,斬殺了魏軍首級六萬,周顯王將繡有花紋的禮服贈予秦獻公,表示祝賀,史稱“獻公稱伯”。


    秦獻公二十二年(前363年),秦獻公出兵攻打魏國少梁(今陝西韓城西南),趙成侯出兵救援魏國。


    秦獻公二十三年(前362年),秦獻公派庶長國帶兵再次攻打魏國少梁(今陝西韓城西南),秦軍取勝並俘虜了魏國太子、將領公孫痤,攻取了龐城(今陝西韓城東南)。


    大約同年,秦獻公去世,安葬於囂圉,諡號“獻”(又作“元獻”“元”)。


    ·


    廢止人殉


    ·


    秦獻公元年(前384年),秦獻公宣布“止從死”,從法律上廢除了秦國曆史上長期存在的人殉製度。


    秦國的人殉習俗承襲自殷人,屬於厚葬陋習。當時,人們用人殉數量標明死者的身份和地位。而在中原各國,人殉在春秋時期已逐漸被廢止,取而代之的是用木製或陶製的偶人殉葬。秦國的人殉製度,一定程度上成為其野蠻落後的象征,嚴重阻礙了秦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秦獻公廢除人殉製度,達到了“一石三鳥”的目的:一是改善了勞動力無謂消耗的局麵,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二是維護生存權,得到社會各階層廣泛的支持與擁護。三是沒有對奴隸主貴族的利益造成直接的損害。


    總體上,秦國人殉製度的廢除,對內重振秦國國君威望,爭取了民心,對外樹立了秦國的新形象。


    ·


    遷都櫟陽


    ·


    秦獻公二年(前383年),秦獻公把都城從雍城(今陝西鳳翔東南)遷到櫟陽(今陝西西安閻良區武屯鄉附近),實現了以下目的:


    首先,雍城奴隸主貴族保守勢力太大,他們極力反對改革,經常發動宮廷政變。秦獻公初立,如果直接和奴隸主階級爆發衝突,無異於自尋死路。而遷都櫟陽,秦國就形成了櫟陽和雍城、東和西對抗的格局。櫟陽是秦獻公建築的都城,是封建地主集團即新興勢力的中心;雍城是秦國的舊都,是奴隸主集團即保守勢力的中心。國內兩大對立集團分居東、西,矛盾得到緩和,為改革創造了穩定的國內環境。


    其次,雍城地處關中西部,遠離對魏國的戰略前沿地帶,櫟陽則距東方諸國尤其魏國很近。都城靠近秦國和魏國的前線,有利於國君控製全局,親臨指揮,把握戰機,消弭來自東方魏國的戰爭憂患,增強自身的防衛實力。


    最後,櫟陽是交通要道,商業發達,經濟富庶,人力與物力資源充沛。石川河流經都城北部和東部,助益於航運及其物資、人力的集結和運輸,便於及時調動全國的力量支援前線。


    編製戶籍


    戰國初期,秦國人口分為居住在城裏的“國人”(即平民和奴隸主)與城外的“野人”(即奴隸)。“國”與“野”既是一種地域區別,也是政治地位的區分。在奴隸製漸趨瓦解,封建製逐漸萌芽與成長的趨勢下,秦獻公根據階層變化的新情況,於秦獻公十年(前375年)重新編製戶籍,按照軍隊編製,以“伍”為基本單位,將民戶加以區分,各自編戶,並載入戶籍冊,稱為“戶籍相伍”。這種戶籍製度是一種軍政合一、寓兵於農的製度。平時,同伍之人相互監督,便於治安、征收賦役;戰時,“伍”又是軍事單位,便於征兵作戰。這一編製,具有如下意義:


    首先,不僅具有整頓社會秩序、強化基層組織的功能,而且基層組織與軍隊編製結合起來,便於統一征兵,加強了國君對軍隊的領導權。此前,秦軍基本上都是奴隸主貴族頭目(即庶長)的私屬部隊。他們經常利用軍隊發動政變。通過編製戶籍,秦獻公“剝奪了奴隸主貴族培植私人武裝的特權,消除了秦國動亂的一個禍根。”


    其次,凡是秦國統治的百姓一律編入“伍”,原有的“國”與“野”界限被取消了,等於在法律上承認了“野人”與“國人”處於同樣的地位,提升了“野人”的社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國內的階級矛盾。


    最後,編製戶籍有利於秦獻公控製百姓,在此基礎上建立封建的生產方式。從“裏耶秦簡”等文獻來看,當時戶籍登記包括裏、爵、名、年齡、身高、膚色及大男、大女、小男、小女、未使女、未使男等家庭情況內容,這些為秦國建立在對人身控製基礎上的賦役征派奠定了基礎。


    總而言之,秦獻公通過編製戶籍,牢牢地控製了每戶裏民,能廣泛調動和利用全國人力資源,為之後商鞅實行耕戰強國戰略奠定了基礎。


    推廣縣製


    春秋時期,秦國就在邊遠地區設置帶有軍事性質的縣。戰國初期,隨著領地的變化,秦國不斷增置縣,如秦厲共公二十一年(前456年)設頻陽(今陝西富平東北)縣,秦惠公十一年(前389年)又在陝(今河南三門峽西)設縣。到秦獻公時,又集中地設了數縣:秦獻公六年(前379年),把蒲、藍田(今陝西藍田西)、善明氏改建為縣;秦獻公十一年(前374年),在櫟陽設縣。原本,縣是設於新奪得來的土地,或是邊遠地區,秦獻公在首都也設置縣這一級軍政合一的組織。這一方麵表明當時的首都櫟陽處於軍事爭奪的要衝,地方行政組織也必須適應戰爭的需要;同時也為秦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縣製(統一以後為郡縣製)進一步作了準備。


    軍事上,秦獻公在位期間多次對外用兵,有勝有負。


    繼位之初,兵臨渭首,秦軍滅掉狄、?戎。


    秦獻公十一年(前374年)跟韓國於酸水交戰,秦軍兵敗。


    秦獻公十四年(前371年)跟趙國於高安交戰,秦軍兵敗。


    秦獻公十九年(前366年),魏國、韓國聯軍於洛陰交戰,秦軍大勝。


    秦獻公二十一年(前364年)跟魏國石門之戰,秦軍取勝並斬殺了魏軍首級六萬。


    秦獻公二十三年(前362年)跟魏國少梁之戰,秦軍取勝並俘虜了魏國太子、將領公孫痤,攻取了龐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波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波靜並收藏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