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鄙之戰


    秦孝公十九年(公元前343年),秦國在武城(今陝西省華縣)築城。


    秦孝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41年),魏國在馬陵之戰遭受齊國重創,主將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商鞅趁機對秦孝公說:“秦國和魏國的關係,就像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國兼並秦國,就是秦國吞並魏國。魏國地處山嶺險要的西部,占據崤山以東,與秦國以黃河為界。形勢有利時就向西侵犯秦國,不利時就向東擴展領地。如今君上聖明賢能,秦國繁榮昌盛。而魏國剛剛被齊國擊敗,可以趁此良機攻打魏國。魏國抵擋不住秦國的攻勢,必然要向東撤退。魏國一向東撤退,秦國就占據了黃河和崤山險固的地勢,向東可以控製各國諸侯,這可是一統天下的帝王基業啊!”秦孝公采納商鞅的建議,決定趁魏國實力尚未恢複之機,大舉攻魏。


    同年,秦國聯合齊、趙兩國攻打魏國。九月,秦孝公派商鞅進攻魏河東,魏派公子卬迎戰。兩軍對峙時,商鞅派使者送信給公子卬,說:“我當初與公子相處的很快樂,如今你我成了敵對兩國的將領,不忍心相互攻擊,我可以與公子當麵相見,訂立盟約,痛痛快快地喝幾杯然後各自撤兵,讓秦魏兩國相安無事。”公子卬赴會時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虜,商鞅趁機攻擊魏軍,魏軍大敗。魏惠王被迫割讓河西部分土地求和,商鞅因戰功獲封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再次攻魏,在岸門(今山西省河津市南)擊敗魏軍,俘其主將魏錯。同年,秦國聯合大荔戎包圍了魏國的合陽(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


    因病去世


    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嬴渠梁病危,《戰國策》記載秦孝公想傳位於商鞅, 但是商鞅推辭不肯接受。秦孝公去世後,在位二十四年,安葬於弟圉,其子秦惠文王繼位。 秦孝公去世後,商鞅因被公子虔誣陷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鹹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法圖強


    戰國初期,秦國地廣人稀,大部分土地還沒有得到開發,農業生產遠不如東方各國。秦孝公即位之後,深感“諸侯卑秦,醜莫大焉”,決心變法圖強,下達《求賢令》。商鞅在此背景之下來到秦國。


    變法之爭結束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布《墾草令》,作為全麵變法的序幕。其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製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製度等改革方略。


    《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其主要內容有:增加連坐法法律,輕罪用重刑;廢除舊世卿世祿製, 獎勵軍功,頒布軍功爵製度;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強製推行個體小家庭製度等 。鹹陽(今陝西省鹹陽市東北)位於關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臨渭河,順渭河而下可直入黃河,終南山與渭河之間可直通函穀關。為便於向函穀關以東發展,秦孝公於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調士卒,按照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修築冀闕宮廷,營造新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遷至鹹陽,同時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


    擊敗魏國


    收複河西失地,恢複秦穆公時期的霸業是秦獻公、秦孝公兩代國君的願望。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秦孝公趁魏軍主力出擊之機,派軍隊偷襲魏國,大敗魏軍,並占領少梁。同年,秦孝公命公孫壯率軍攻打韓國,插入魏、韓兩國交界地區。


    秦孝公九年(公元前353年),秦孝公趁魏國國內空虛之機,於前352年任命商鞅為大良造,率兵長驅直入,包圍魏國並占領魏國舊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圍並占領固陽。秦孝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41年),魏國在馬陵之戰遭受齊國重創,主將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秦孝公采納商鞅的建議,決定趁魏國實力尚未恢複之機,大舉攻魏。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再次攻魏,在岸門(今山西省河津市南)擊敗魏軍,俘其主將魏錯。同年,秦國聯合大荔戎包圍了魏國的合陽(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


    關於曆史上對秦孝公的評價


    賈誼:“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當是時,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司馬遷《史記》:“秦起襄公(秦襄公),章於文、繆(秦文公、秦穆公),獻、孝(秦獻公、秦孝公)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


    範曄《後漢書》:“時秦孝公雄強,威服羌戎。”


    賈思勰:“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戰之賞。傾奪鄰國而雄諸侯。”


    唐甄:“昔者孟子之世,天下強國七,秦孝公發憤於西陲,布恩惠,振孤寡,招戰士,明賞功,西斬戎王,南破強楚,虎視六國,狙以濟之。”


    曾國藩:“至秦孝公,捐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譎,苟以取強因而矣。”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嬴姓,趙氏,名駟,櫟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人。戰國時期秦國國君、政治家。秦孝公之子,秦昭襄王之父。


    秦惠文王出生於櫟陽王宮。秦孝公遷都鹹陽以後,秦惠文王被立為太子。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以太子身份繼承國君之位。秦惠文王鞏固權力之後,不斷向外擴展領土。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328年,秦國把魏國黃河以西的地盤全部吞並,並在黃河的東岸建立了東進的前進基地。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自稱秦王,次年更元,成為第一位稱王的秦國國君。當政期間,任賢用能、選拔人才,任用張儀連橫六國,提拔樗裏疾、司馬錯,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穀,南下商於,為秦朝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時年四十六歲,安葬於公陵。


    秦惠文王重用張儀連橫破合縱,是其一生中最大的亮點。使秦國在與列國之間複雜的邦交鬥爭中多次逆轉危勢,擊潰五國滅秦之兵。秦惠文王修築上郡塞長城,北控洛河河穀,東製牛武川,西扼任家台川,是陝北通向關中的必經之地,成為當時秦國北界防禦工程的重要組成。


    車裂商鞅


    嬴駟為太子時,一度觸犯了禁條。當時正值有人反對新法,法令行不通。 商鞅說:“法令行不通在於宮室貴族的幹擾。國君果真要實行法治,就要先從太子開始。太子不能受墨刑,就用墨刑處罰他的師傅。”這樣一來,法令便暢行無阻,秦國越治越好,但卻得罪了太子。等到秦孝公去世,太子登基,一想起當年受罰之事就很不高興。加之這時商鞅威望極高,家家戶戶都知道商君之法, 惠文王對商鞅有所顧忌,公子虔等一幫人就乘機捏造謠言說商鞅造反。於是,秦惠文王便派人抓捕商鞅,商鞅逃到封地起兵攻打鄭縣,兵敗被殺,秦惠文王將商鞅的屍身車裂,並族滅其家, 鞏固了自己的權利和地位。


    東進攻魏


    嬴駟在鞏固權力之後,繼承孝公遺誌,東進攻魏。秦惠王八年(公元前330年),秦國大良造公孫衍破魏軍於雕陰(今陝西省甘泉縣南),魏以河西地予秦。秦惠王九年(公元前329年),秦軍攻魏,取河東的汾陽(今山西省萬榮縣西南)皮氏(今山西省河津縣)及焦(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西南)曲沃(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西南)。次年秦軍乘勝攻魏,取魏蒲陽(今山西省隰縣)。魏國在秦軍數次強大攻勢之下,又被迫割讓上郡15縣(今陝西東北部地區)給秦。從此,秦國不僅把魏國黃河以西的地盤全部吞並,而且在黃河的東岸建立了東進的前進基地。


    稱王


    秦惠文王十四年(公元前325年),嬴駟效仿山東六國的做法,亦自稱為王,改元為更元元年。


    滅蜀敗楚


    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公元前317年),魏、趙、韓、燕、楚五國聯合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長樗裏疾破魏、趙、韓三國軍於修魚,斬首八萬。暫時抵擋住東方聯軍的進攻。但西方的義渠又發兵襲破秦軍於李帛。在東西夾攻之下,秦惠文王及時改變戰略,於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用司馬錯之策攻蜀,破蜀軍於葭萌關,伐滅蜀國。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遣張儀自秦赴楚,陰行反間,誘使楚國絕齊。然後又設計激怒楚懷王,誘使楚國冒險出兵攻秦,使秦軍在丹陽(指今陝西、河南二省間丹江以北地區)大敗楚軍,得楚地漢中。解除了楚國對秦國本土和巴國、蜀國的威脅。楚國從此一蹶不振。這樣,秦國的關中、漢中、巴蜀連成一片,秦國對六國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壓迫形勢。 秦惠文王不僅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擴大了疆域,而且針對犀首並相六國,發動東方諸國合縱攻秦的形勢,采用了張儀的連橫之策,實行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打退了六國的進攻,取得了政治外交上的勝利,為後來秦王嬴政掃滅六國創造了有利條件。


    伐取義渠


    義渠是匈奴的一個分支,是當時秦國在西北部最強大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義渠占有今天的陝西北部、甘肅中北部和寧夏等地。義渠憑借騎兵特有的機動性對秦國的邊境進行劫掠,甚至曾經侵入到秦國的洛河流域。正是義渠的巨大危害性和破壞性,才使公孫衍能夠說動秦惠文王暫停攻魏而轉為攻義渠。秦國對付義渠這些遊牧民族的辦法主要是燒荒,很有效果。遊牧民族不敢靠近牧草被燒光的秦國邊境,以避免大批馬牛羊被餓死。


    秦惠文王七年,義渠發生內亂,秦派庶長操趁其自相殘殺,平定了義渠。義渠的力量遭到了很大的削弱。秦惠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秦國在義渠設縣,義渠稱臣。 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公元前315年),秦伐取義渠二十五城。秦國在西北地區占有了大片的優良牧場。


    病重去世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時年四十六歲,安葬於鹹陽北原。近世所謂周文王陵,實際是秦惠文王的公陵。


    為政舉措


    鏟除異己,立相分權。


    擴疆拓土,壯大實力。秦惠文王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穀,南下商於。


    慧眼識珠、任賢用能、甄拔人才。這是嬴駟取得重大政績的關鍵。他不僅重用嬴華、異母弟公子疾、司馬錯等秦人,也重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諸如公孫衍、張儀、魏章等魏人都能為嬴駟重用。如果嬴駟不能識人善任,不能不拘一格地重用人才良將,他絕對是不會取得重大政績的,也絕對不會彪炳史冊的。


    人物評價


    大批能臣造就了秦國在惠文王時代的輝煌,也反映了秦惠文王的識人馭人的本領。秦惠文王即位後的第一個對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秦國的法治建設已基本成功,倒是獨掌大權的商鞅的存在成了秦國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脅。秦國的法治建設是靠強力完成的,也就是商鞅所說的霸術。在法治建設完成後,秦國有兩個人是雙重性質的,秦惠文王和商鞅。他們由於擁有巨大的權力,既是法治的最強維護者,也是法治的最大危害者,而君主製下的法的象征隻能是一個人。商鞅的悲劇根源就在這裏。就算秦孝公沒有暗示,秦惠文王也要除掉商鞅。像商鞅這種人,秦國不用,也必然是不會讓別國來用的。


    秦惠文王重用張儀連橫破合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點。對張儀,嬴駟求之、試之、任之、信之。在秦與列國間複雜的邦交鬥爭中,多次逆轉危勢,擊潰五國攻秦之兵。繼孝公用商鞅之後譜寫了又一頁君臣合璧的華彩篇章。自此,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秦國用士“不唯秦人”成為不變的路線。用張儀又不唯采張儀之策。當張儀與司馬錯對是否平蜀發生激烈辯論時,嬴駟毅然委任司馬錯領軍平蜀,展現了嬴駟審時度勢、高屋建瓴的王者風範。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嬴蕩、嬴姓,趙氏 ,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前311年—前307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


    秦武王身高體壯,孔武好戰。在政治上,設置丞相,驅逐張儀,結盟魏國,聯越製楚。軍事上,攻拔宜陽,設置三川,平定蜀亂。經濟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築堤修橋。


    秦武王喜好比武角力,任用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等人皆得大官 。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大鼎脫手,砸斷脛骨,氣絕而亡,年僅二十三歲,諡號為烈(悼)。


    繼承王位


    秦武王出生於秦惠王九年(前329年),是秦惠文王與惠文後所生之子。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文王薨,嬴蕩即位,是為秦武王。


    孔武好戲


    秦武王天生有神力,從小就喜歡與勇士們做有關力氣方麵的遊戲。烏獲、任鄙二將在秦惠文王時期就因為作戰英勇而倍受寵愛,秦武王即位後,對二人更是寵愛有加 。


    齊國有個名叫孟賁的人,憑借力大的緣故而聞名於鄉裏。他聽說秦武王正在招募天下間的勇士,認為自己終於有用武之地了,於是就前往秦國投奔秦武王。秦武王經過測試,知道他也是個名不虛傳的人物,於是也拜為大官,與烏獲、任鄙一起受寵。


    驅逐張儀


    秦武王做太子時就不喜歡張儀,繼承王位後,很多大臣都說張儀的壞話:“張儀不講信用,反複無定,出賣國家,以謀圖國君的恩寵。秦國一定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恥笑。 ”諸侯們聽說張儀和秦武王感情上有裂痕,都紛紛背叛了連橫政策,恢複合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波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波靜並收藏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