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楚國曆代君主5
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 作者:風波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楚成王(出生年不詳-公元前626年),羋姓,熊氏,名惲。在位45年。漢族,郢(今宜城楚皇城,一說今江陵紀南城)人。
春秋時楚國國君,楚文王之子,母親是楚文夫人息媯。公元前672年殺其兄楚堵敖而即位,公元前638年,在泓之戰中戰敗宋襄公,稱雄中原。
公元前626年,被太子商臣(楚穆王)和潘崇逼死。楚成王是楚文王少子。公元前671—公元前626年在位。
公元前672年,依靠隨國(今隨州市西北)支持,殺死其兄楚王堵敖,奪得君位。即位後盡力結好中原諸侯,以“布德施惠”、“結好諸侯”和重貢周王來鞏固王位。同時借周惠王之命,鎮壓夷越,大力開拓江南。
公元前655年以來,先後滅貳、穀、絞、弦、黃、英、蔣、道、柏、房、軫、夔等國。曾接待出亡的晉公子重耳即後來的晉文公。時齊桓公稱霸,故屢用兵中原與齊爭霸。
魯僖公四年(公元前656),懾於齊桓公兵威,與齊結召陵之盟,暫時和中原諸侯和好休兵。
次年,率師滅齊之盟國弦(今河南息縣)。後又滅黃(今河南民權東南)。
齊桓公死後,因宋襄公欲稱霸,故又與宋爭鬥。二十一年,盂之會,執宋襄公。
公元前638年,派兵救鄭,與宋軍戰於泓水,射傷意欲稱霸的宋襄公,擊敗宋軍,宋襄公在是役受傷死,楚國軍威大振,楚自此稱雄中原。
二十八年,城濮之戰為晉所敗,向中原發展受阻。
魯文公元年(公元前626),欲廢太子商臣,商臣率兵圍王宮,望救不得,遂自縊。死前問諡號,回答是“靈”,即死後將被稱為楚靈王,不滿意;於是又回答是“成”,才肯自殺,被諡為楚成王。
史料記載:太四十六年,初,成王將以商臣為太子,語令尹子上。子上曰:“君之齒未也,而又多內寵,絀乃亂也。楚國之舉常在少者。且商臣蜂目而豺聲,忍人也,不可立也。”王不聽,立之。後又欲立子職而絀太子商臣。商臣聞而未審也,告其傅潘崇曰:“何以得其實?”崇曰:“饗王之寵姬江羋而勿敬也。”商臣從之。江羋怒曰:“宜乎王之欲殺若而立職也。”商臣告潘崇曰:“信矣。”崇曰:“能事之乎?”曰:“不能。”“能亡去乎?”曰:“不能。”“能行大事乎?”曰:“能。”冬十月,商臣以宮兵圍成王。成王請食熊蹯而死,不聽。丁未,成王自絞殺。商臣代立,是為穆王。
齊楚爭霸:楚文王時期,齊、楚已呈對峙之勢,但楚國因楚文王早死,堵敖在位三年,統治集團內部鬥爭激烈,楚成王年幼即位,子元亂國,至公元前664年(楚成王八年,齊桓公二十二年)子元亂平、子文被任為令尹,楚國政局才漸趨穩定。
其間曆經十餘年,楚國無力外顧,社會經濟發展當亦受到影響。
齊桓公則氣勢正盛,橫行中原,號稱“侯伯”。
齊、楚對比,楚國暫時落後了。楚成王、鬥子文執政後,麵對齊桓公這位赫赫威名的第一霸主,他們毫不氣餒,一方麵立足於實際,巧與周旋,另一方麵則捕捉時機,大膽進取,在與齊桓公的爭霸中,有聲有色,取得了重大的業績。
公元前671年,楚成王初立,由於齊國強大,楚國采取了尊周親諸侯政策。“(成王)初即位,布德施惠,結好於諸侯。使人獻天子,天子賜胙。
楚國這一策略,不僅取得了與齊等華夏之國抗衡的合法地位,而且以奉周天子之命為由,大力攻伐不臣之國,開拓疆城。鄭國地處中原腹地,是當時齊、楚爭奪的焦點。
自公元前666年楚子元伐鄭失敗後,楚成王、鬥子文於公元前659年、658年、 657年三年中連續攻鄭,鄭國招架不住,鄭文公已欲求和。鄭大夫孔叔以“齊方勤我,棄德不詳”(《左傳·僖公三年》。)
為由反對,鄭才繼續親齊。齊桓公為救鄭防楚,亦連續三次與中原各國會盟。齊、楚關係極其緊張。
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春,齊桓公為遏製楚國北進,親率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軍隊南下攻楚。他們打敗了楚的與國蔡國後,即揮師突入楚境。麵對氣勢洶洶的八國軍隊,楚成王、鬥子文毫不懼怕,沉著應戰。
楚成王先遣使至齊軍處,責問道:“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當管仲答以“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灑”和“昭王南征而不複”為由時,楚使立即承認未進貢包茅之過,對周昭王南征不複,則理直氣壯地予以駁斥:“君其問諸水濱。”
齊桓公不聽,仍繼續進軍,駐於陘(陘山,楚國北塞,今河南漯河市東)(《左傳·僖公四年》。)。
楚成王毫不示弱,亦率大軍迎戰,迫使齊等八國軍隊退駐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史記·楚世家》。)齊、楚雙方一方麵在對峙,另一方麵亦在尋找妥協的辦法。這年夏,楚成王派屈完到齊等國軍隊駐處進行試探。齊桓公企圖壓服楚國,當屈完來時,即陳八國之軍,“與屈完乘而觀之”,並恐嚇道:“以此眾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毫不畏懼,針鋒相對地答道:“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齊桓公權衡得失,隻得與屈完盟於召陵 (《左傳·僖公四年》。)
召陵之盟,是齊、楚雙方經武力對峙之後達成妥協的產物。楚成王、鬥子文在齊桓公親率的八國軍隊麵前,沉著鎮定,文武兩手,以戰逼和,充分展示了突出的政治、軍事才幹。
召陵盟後,楚國繼續北上東進,與齊國爭霸。公元前655年(楚成王十七年),齊桓公大會諸侯於首止(今河南睢縣東),以定周太子之位,周惠王不滿,使周公宰孔召鄭文公,說:“吾撫女以從楚,輔之以晉,可以少安。”鄭文公果然“逃其師而歸”(《左傳·僖公五年》),不與盟。
鬥子文乘隙舉兵滅弦(今河南息縣、潢川間),弦君奔黃。弦,姬姓國,又是齊之姻親國,楚首先滅弦,是因為弦的姻親國江、黃原為楚之與國,齊桓公霸盛時,二國叛楚與齊結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同上)。
故楚成王、鬥子文首先拔掉這顆眼中釘,以挫江、黃,打擊齊桓公。公元前654年(楚成王十八年)夏,齊桓公率齊、魯、宋等國軍隊攻打鄭國,圍鄭新城(今河南密縣東南),以懲罰鄭之不盟首止與親楚行為。
同年秋,楚成王親率軍北上攻圍齊之盟國許(今河南許昌),救援鄭國,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圍許以救鄭”(《左傳·僖公六年》。)之舉。由於其他各國也出兵救許,楚成王也就退兵了。
但他並未回到郢都,而是駐兵武城(今河南南陽市北),觀察動靜。許僖公恐懼,在蔡穆侯帶領下,赴武城向楚成王請罪。《左傳·僖公六年》載:“許君麵縛,銜璧,大夫衰[糸至],士輿櫬。”
《史記·楚世家》則載:“成王以兵北伐許,許君肉袒謝,乃釋之。”
兩者記載雖略異,但楚成王北上圍許救鄭,聲勢浩大,諸侯震動,則是事實。麵對楚成王咄咄逼人之勢,齊桓公也就全力攻鄭,以阻止楚國北上。鄭在齊等中原國家打擊下,隻得向齊請和。
公元前651年(楚成王二十一年,齊桓公三十五年),齊桓公與諸侯盟於葵丘,鄭、許均被迫與盟。在此形勢下,楚成王並不急於與齊桓公正麵爭奪,而是繼續東略,迂回打從,以削弱對方。
公元前 649年(楚成王二十三年),楚成王以“黃人不歸楚貢”(《左傳·僖公十一年》。)為由,攻打黃國(今河南潢川西北)。
第二年,又出兵滅黃。《穀梁》說: “楚伐江,滅黃,桓公不能救。”可見楚在滅黃的同時,又攻伐江國(今河南息縣西)。
滅黃之後,又繼續東進,於公元前646年(楚成王二十六年),攻滅英 (今安徽金寨東南)、六(今安徽六安東北)。至此,楚國勢力已推進到淮河中遊一帶。
公元前645年(楚成王二十七年,齊桓公四十一年),楚成王以為徐國(徐戎所建,今江蘇泗洪南)親齊親中原諸國,即興兵討伐。
齊桓公急忙會宋、魯、陳、衛、鄭、許、曹等國盟於牡丘(今山東聊城東北,當時屬齊地),決定救徐。各國國君“次於匡(今河南睢縣西)以待之”(《左傳·僖公十五年》),由魯大夫孟穆伯率各國軍隊前往救徐。《穀梁》說:“次,止也,有畏也。”
可見,各國國君是被迫前來抗楚救徐的,自己卻不敢親臨前線。正麵抗楚不利,同年夏,齊等國軍隊又攻打楚之與國厲(今湖北隨州東北),企圖抄襲楚國後方,以解徐之圍。同年冬,宋乘曹軍遠出,襲其國,楚於是乘機大舉進攻,敗徐於婁林(今安徽泗縣東北)。
齊桓公以八國之眾不敵長驅直入之一楚,足見楚成王大膽果斷,齊桓公已不能與之匹敵。同年,齊管仲卒。
此後兩年,齊桓公雖曾伐厲伐英,以“報婁林之役”(《左傳·僖公十七年》),企圖挽回在淮泗地區的敗勢,但已無濟於事。
公元前643年(楚成王二十九年),齊桓公卒,齊國霸勢轉衰。楚成王與齊桓公爭霸,曆時十餘年,結果楚國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其原因除了客觀上因管仲先死、齊桓公力竭,齊國已力不從心、明顯地走下坡路外,主要的則是楚成王、鬥子文審時度勢,謹慎謀劃、奮發進取的結果。
楚、齊爭雄的曆程,充分地顯示了楚國後來居上、蓬勃發展的趨勢。為政舉措:楚成王即位後,布施仁德恩惠,與諸侯修好結盟,派人向周天子進貢來鞏固王位,同時借周惠王之命,鎮壓夷越各族,大力開拓疆域,使楚國疆域擴展到千裏之外。楚成王在位時期,先後滅亡貳、穀、絞、弦、黃、英 、蔣、道、柏 、房、軫、夔 等國。
齊桓公稱霸時,楚成王屢次用兵中原與齊國爭霸。楚成王忌憚齊桓公的兵威,與齊國舉行召陵之盟,暫時與中原諸侯和好休兵。後率軍滅亡齊國的盟國弦國(今河南息縣)、黃國(今河南民權東南)。
齊桓公死後,因宋襄公欲稱霸,楚成王繼續尊已死的齊桓公為霸主, 討伐忤逆不肖的宋襄公。楚軍與宋軍戰於泓水,射傷意欲稱霸的宋襄公,擊敗宋軍,宋襄公在此役受傷而死 ,楚國軍威大振,楚國自此稱雄中原。城濮之戰時,遭晉國打敗,因此向中原發展受阻。
楚穆王(前614年),本名羋商臣,楚成王的長子,聽潘崇計,攻打父親,父親自殺後,自立為王。在位十二年,國內形勢基本穩定,楚穆王九年(前617年),穆王鎮壓了楚大夫鬥宜申與仲歸,統治更加穩定。
死後由其子侶即位,是為楚莊王。羋商臣,姓羋名商臣,也稱楚商臣,諡號為楚穆王。
中國諸侯爭霸時代楚國的第二十四任君王,他的祖父是楚國第二十一任王羋熊貲,他的父親是楚國第二十三任王羋熊惲。
楚成王四十六年(乙未,公元前626年),楚商臣的父親楚成王欲廢掉當時還是太子的他,改立王子職為太子,商臣與其師潘崇謀,以太子甲兵圍攻楚成王,楚成王要求食熊蹯(熊掌)而死,企圖拖延時間,等待外援。
商臣不允,楚成王被迫自縊死。商臣即位,是為楚穆王。
據《史記·楚世家》中記載,楚成王原立商臣為太子時,曾征求過令尹子上意見。子上說:“楚國之舉常在少者。且商臣蜂目而豺聲,忍人也,不可立也。”
楚成王不聽,仍立為太子。商臣對子上懷恨在心,泜水退軍,乘機譖子上,以致楚成王錯殺子上。
即位後的他,盡力改變楚國在城濮之戰後的劣勢,先後滅江、六、蓼、舒、宗等國,進一步控製了淮南、江北(今安徽中、西部)地域。所以,他在位的十二年裏,國內形勢基本穩定。
楚穆王二年(丁酉,公元前624年)初,晉聯合宋、魯、陳、衛、鄭等攻打楚之與國沈(今安徽沈丘東南),沈潰。
同年四月,秦軍渡河攻晉,至肴,埋葬肴之役秦軍屍骨而還。秋,楚軍出動攻圍江國(嬴姓,今河南息縣西南),晉亦即舉兵攻楚救江。
楚穆王三年(戊戌,公元前623年),秦又攻晉,楚乘機滅江。江既是晉的盟國,又是秦的同姓國,楚穆王乘秦、晉交戰之機,迅速攻滅,顯示了楚穆王的機智與果斷。
楚穆王四年(己亥,公元前622年),秦軍攻打從楚之郢(下郢,今河南淅川西南),楚穆王未予理會。不久,讓君南遷建新都,史稱上郢(今湖北宜城東南)。楚國西境息寧,即移兵東向。同年秋,楚穆王遣成大心(子玉子)、仲歸(子家)率軍滅“叛楚即東夷”的六(偃氏,今安徽六安北)。
同年冬,楚公子燮又率軍滅蓼(姬姓,今河南固始東北)。
楚穆王五年(庚子,公元前621年),晉襄公卒,晉卿爭立新君,相互攻殺。楚穆王六年(辛醜,公元前620年),晉趙盾(大夫,主持國政)與齊、宋、衛、陳、鄭、許、曹之君會盟於扈(鄭地,今河南原陽西),開始由大夫主盟諸侯。這種形勢對楚國北進是極為有利的,楚國有識之士已敏銳地觀察到這點。
《左傳·文公九年》中記載,楚大夫範山就及時地對楚穆王說:“晉君少,不在諸侯,北方可圖也。”
楚穆王八年(癸卯,公元前618年)春,楚穆王聽從了這一意見,即揮師北上,駐於狼淵(鄭地,今河南許昌西),攻打鄭國,並囚禁鄭公子堅、公子龍和樂耳。鄭國被迫與楚國和。待晉國來救,楚軍已還。同年夏天,楚國又攻打陳國,以懲罰陳之附晉,占領了陳的壺丘(今河南新蔡東南)。
同年秋天,楚息公子朱自東夷伐陳,為陳所敗,公子筏被俘。陳以小勝大,反而懼怕而請和。同年冬天,楚穆王遣越椒訪問魯國,以示親善。
春秋時楚國國君,楚文王之子,母親是楚文夫人息媯。公元前672年殺其兄楚堵敖而即位,公元前638年,在泓之戰中戰敗宋襄公,稱雄中原。
公元前626年,被太子商臣(楚穆王)和潘崇逼死。楚成王是楚文王少子。公元前671—公元前626年在位。
公元前672年,依靠隨國(今隨州市西北)支持,殺死其兄楚王堵敖,奪得君位。即位後盡力結好中原諸侯,以“布德施惠”、“結好諸侯”和重貢周王來鞏固王位。同時借周惠王之命,鎮壓夷越,大力開拓江南。
公元前655年以來,先後滅貳、穀、絞、弦、黃、英、蔣、道、柏、房、軫、夔等國。曾接待出亡的晉公子重耳即後來的晉文公。時齊桓公稱霸,故屢用兵中原與齊爭霸。
魯僖公四年(公元前656),懾於齊桓公兵威,與齊結召陵之盟,暫時和中原諸侯和好休兵。
次年,率師滅齊之盟國弦(今河南息縣)。後又滅黃(今河南民權東南)。
齊桓公死後,因宋襄公欲稱霸,故又與宋爭鬥。二十一年,盂之會,執宋襄公。
公元前638年,派兵救鄭,與宋軍戰於泓水,射傷意欲稱霸的宋襄公,擊敗宋軍,宋襄公在是役受傷死,楚國軍威大振,楚自此稱雄中原。
二十八年,城濮之戰為晉所敗,向中原發展受阻。
魯文公元年(公元前626),欲廢太子商臣,商臣率兵圍王宮,望救不得,遂自縊。死前問諡號,回答是“靈”,即死後將被稱為楚靈王,不滿意;於是又回答是“成”,才肯自殺,被諡為楚成王。
史料記載:太四十六年,初,成王將以商臣為太子,語令尹子上。子上曰:“君之齒未也,而又多內寵,絀乃亂也。楚國之舉常在少者。且商臣蜂目而豺聲,忍人也,不可立也。”王不聽,立之。後又欲立子職而絀太子商臣。商臣聞而未審也,告其傅潘崇曰:“何以得其實?”崇曰:“饗王之寵姬江羋而勿敬也。”商臣從之。江羋怒曰:“宜乎王之欲殺若而立職也。”商臣告潘崇曰:“信矣。”崇曰:“能事之乎?”曰:“不能。”“能亡去乎?”曰:“不能。”“能行大事乎?”曰:“能。”冬十月,商臣以宮兵圍成王。成王請食熊蹯而死,不聽。丁未,成王自絞殺。商臣代立,是為穆王。
齊楚爭霸:楚文王時期,齊、楚已呈對峙之勢,但楚國因楚文王早死,堵敖在位三年,統治集團內部鬥爭激烈,楚成王年幼即位,子元亂國,至公元前664年(楚成王八年,齊桓公二十二年)子元亂平、子文被任為令尹,楚國政局才漸趨穩定。
其間曆經十餘年,楚國無力外顧,社會經濟發展當亦受到影響。
齊桓公則氣勢正盛,橫行中原,號稱“侯伯”。
齊、楚對比,楚國暫時落後了。楚成王、鬥子文執政後,麵對齊桓公這位赫赫威名的第一霸主,他們毫不氣餒,一方麵立足於實際,巧與周旋,另一方麵則捕捉時機,大膽進取,在與齊桓公的爭霸中,有聲有色,取得了重大的業績。
公元前671年,楚成王初立,由於齊國強大,楚國采取了尊周親諸侯政策。“(成王)初即位,布德施惠,結好於諸侯。使人獻天子,天子賜胙。
楚國這一策略,不僅取得了與齊等華夏之國抗衡的合法地位,而且以奉周天子之命為由,大力攻伐不臣之國,開拓疆城。鄭國地處中原腹地,是當時齊、楚爭奪的焦點。
自公元前666年楚子元伐鄭失敗後,楚成王、鬥子文於公元前659年、658年、 657年三年中連續攻鄭,鄭國招架不住,鄭文公已欲求和。鄭大夫孔叔以“齊方勤我,棄德不詳”(《左傳·僖公三年》。)
為由反對,鄭才繼續親齊。齊桓公為救鄭防楚,亦連續三次與中原各國會盟。齊、楚關係極其緊張。
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春,齊桓公為遏製楚國北進,親率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軍隊南下攻楚。他們打敗了楚的與國蔡國後,即揮師突入楚境。麵對氣勢洶洶的八國軍隊,楚成王、鬥子文毫不懼怕,沉著應戰。
楚成王先遣使至齊軍處,責問道:“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當管仲答以“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灑”和“昭王南征而不複”為由時,楚使立即承認未進貢包茅之過,對周昭王南征不複,則理直氣壯地予以駁斥:“君其問諸水濱。”
齊桓公不聽,仍繼續進軍,駐於陘(陘山,楚國北塞,今河南漯河市東)(《左傳·僖公四年》。)。
楚成王毫不示弱,亦率大軍迎戰,迫使齊等八國軍隊退駐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史記·楚世家》。)齊、楚雙方一方麵在對峙,另一方麵亦在尋找妥協的辦法。這年夏,楚成王派屈完到齊等國軍隊駐處進行試探。齊桓公企圖壓服楚國,當屈完來時,即陳八國之軍,“與屈完乘而觀之”,並恐嚇道:“以此眾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毫不畏懼,針鋒相對地答道:“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齊桓公權衡得失,隻得與屈完盟於召陵 (《左傳·僖公四年》。)
召陵之盟,是齊、楚雙方經武力對峙之後達成妥協的產物。楚成王、鬥子文在齊桓公親率的八國軍隊麵前,沉著鎮定,文武兩手,以戰逼和,充分展示了突出的政治、軍事才幹。
召陵盟後,楚國繼續北上東進,與齊國爭霸。公元前655年(楚成王十七年),齊桓公大會諸侯於首止(今河南睢縣東),以定周太子之位,周惠王不滿,使周公宰孔召鄭文公,說:“吾撫女以從楚,輔之以晉,可以少安。”鄭文公果然“逃其師而歸”(《左傳·僖公五年》),不與盟。
鬥子文乘隙舉兵滅弦(今河南息縣、潢川間),弦君奔黃。弦,姬姓國,又是齊之姻親國,楚首先滅弦,是因為弦的姻親國江、黃原為楚之與國,齊桓公霸盛時,二國叛楚與齊結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同上)。
故楚成王、鬥子文首先拔掉這顆眼中釘,以挫江、黃,打擊齊桓公。公元前654年(楚成王十八年)夏,齊桓公率齊、魯、宋等國軍隊攻打鄭國,圍鄭新城(今河南密縣東南),以懲罰鄭之不盟首止與親楚行為。
同年秋,楚成王親率軍北上攻圍齊之盟國許(今河南許昌),救援鄭國,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圍許以救鄭”(《左傳·僖公六年》。)之舉。由於其他各國也出兵救許,楚成王也就退兵了。
但他並未回到郢都,而是駐兵武城(今河南南陽市北),觀察動靜。許僖公恐懼,在蔡穆侯帶領下,赴武城向楚成王請罪。《左傳·僖公六年》載:“許君麵縛,銜璧,大夫衰[糸至],士輿櫬。”
《史記·楚世家》則載:“成王以兵北伐許,許君肉袒謝,乃釋之。”
兩者記載雖略異,但楚成王北上圍許救鄭,聲勢浩大,諸侯震動,則是事實。麵對楚成王咄咄逼人之勢,齊桓公也就全力攻鄭,以阻止楚國北上。鄭在齊等中原國家打擊下,隻得向齊請和。
公元前651年(楚成王二十一年,齊桓公三十五年),齊桓公與諸侯盟於葵丘,鄭、許均被迫與盟。在此形勢下,楚成王並不急於與齊桓公正麵爭奪,而是繼續東略,迂回打從,以削弱對方。
公元前 649年(楚成王二十三年),楚成王以“黃人不歸楚貢”(《左傳·僖公十一年》。)為由,攻打黃國(今河南潢川西北)。
第二年,又出兵滅黃。《穀梁》說: “楚伐江,滅黃,桓公不能救。”可見楚在滅黃的同時,又攻伐江國(今河南息縣西)。
滅黃之後,又繼續東進,於公元前646年(楚成王二十六年),攻滅英 (今安徽金寨東南)、六(今安徽六安東北)。至此,楚國勢力已推進到淮河中遊一帶。
公元前645年(楚成王二十七年,齊桓公四十一年),楚成王以為徐國(徐戎所建,今江蘇泗洪南)親齊親中原諸國,即興兵討伐。
齊桓公急忙會宋、魯、陳、衛、鄭、許、曹等國盟於牡丘(今山東聊城東北,當時屬齊地),決定救徐。各國國君“次於匡(今河南睢縣西)以待之”(《左傳·僖公十五年》),由魯大夫孟穆伯率各國軍隊前往救徐。《穀梁》說:“次,止也,有畏也。”
可見,各國國君是被迫前來抗楚救徐的,自己卻不敢親臨前線。正麵抗楚不利,同年夏,齊等國軍隊又攻打楚之與國厲(今湖北隨州東北),企圖抄襲楚國後方,以解徐之圍。同年冬,宋乘曹軍遠出,襲其國,楚於是乘機大舉進攻,敗徐於婁林(今安徽泗縣東北)。
齊桓公以八國之眾不敵長驅直入之一楚,足見楚成王大膽果斷,齊桓公已不能與之匹敵。同年,齊管仲卒。
此後兩年,齊桓公雖曾伐厲伐英,以“報婁林之役”(《左傳·僖公十七年》),企圖挽回在淮泗地區的敗勢,但已無濟於事。
公元前643年(楚成王二十九年),齊桓公卒,齊國霸勢轉衰。楚成王與齊桓公爭霸,曆時十餘年,結果楚國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其原因除了客觀上因管仲先死、齊桓公力竭,齊國已力不從心、明顯地走下坡路外,主要的則是楚成王、鬥子文審時度勢,謹慎謀劃、奮發進取的結果。
楚、齊爭雄的曆程,充分地顯示了楚國後來居上、蓬勃發展的趨勢。為政舉措:楚成王即位後,布施仁德恩惠,與諸侯修好結盟,派人向周天子進貢來鞏固王位,同時借周惠王之命,鎮壓夷越各族,大力開拓疆域,使楚國疆域擴展到千裏之外。楚成王在位時期,先後滅亡貳、穀、絞、弦、黃、英 、蔣、道、柏 、房、軫、夔 等國。
齊桓公稱霸時,楚成王屢次用兵中原與齊國爭霸。楚成王忌憚齊桓公的兵威,與齊國舉行召陵之盟,暫時與中原諸侯和好休兵。後率軍滅亡齊國的盟國弦國(今河南息縣)、黃國(今河南民權東南)。
齊桓公死後,因宋襄公欲稱霸,楚成王繼續尊已死的齊桓公為霸主, 討伐忤逆不肖的宋襄公。楚軍與宋軍戰於泓水,射傷意欲稱霸的宋襄公,擊敗宋軍,宋襄公在此役受傷而死 ,楚國軍威大振,楚國自此稱雄中原。城濮之戰時,遭晉國打敗,因此向中原發展受阻。
楚穆王(前614年),本名羋商臣,楚成王的長子,聽潘崇計,攻打父親,父親自殺後,自立為王。在位十二年,國內形勢基本穩定,楚穆王九年(前617年),穆王鎮壓了楚大夫鬥宜申與仲歸,統治更加穩定。
死後由其子侶即位,是為楚莊王。羋商臣,姓羋名商臣,也稱楚商臣,諡號為楚穆王。
中國諸侯爭霸時代楚國的第二十四任君王,他的祖父是楚國第二十一任王羋熊貲,他的父親是楚國第二十三任王羋熊惲。
楚成王四十六年(乙未,公元前626年),楚商臣的父親楚成王欲廢掉當時還是太子的他,改立王子職為太子,商臣與其師潘崇謀,以太子甲兵圍攻楚成王,楚成王要求食熊蹯(熊掌)而死,企圖拖延時間,等待外援。
商臣不允,楚成王被迫自縊死。商臣即位,是為楚穆王。
據《史記·楚世家》中記載,楚成王原立商臣為太子時,曾征求過令尹子上意見。子上說:“楚國之舉常在少者。且商臣蜂目而豺聲,忍人也,不可立也。”
楚成王不聽,仍立為太子。商臣對子上懷恨在心,泜水退軍,乘機譖子上,以致楚成王錯殺子上。
即位後的他,盡力改變楚國在城濮之戰後的劣勢,先後滅江、六、蓼、舒、宗等國,進一步控製了淮南、江北(今安徽中、西部)地域。所以,他在位的十二年裏,國內形勢基本穩定。
楚穆王二年(丁酉,公元前624年)初,晉聯合宋、魯、陳、衛、鄭等攻打楚之與國沈(今安徽沈丘東南),沈潰。
同年四月,秦軍渡河攻晉,至肴,埋葬肴之役秦軍屍骨而還。秋,楚軍出動攻圍江國(嬴姓,今河南息縣西南),晉亦即舉兵攻楚救江。
楚穆王三年(戊戌,公元前623年),秦又攻晉,楚乘機滅江。江既是晉的盟國,又是秦的同姓國,楚穆王乘秦、晉交戰之機,迅速攻滅,顯示了楚穆王的機智與果斷。
楚穆王四年(己亥,公元前622年),秦軍攻打從楚之郢(下郢,今河南淅川西南),楚穆王未予理會。不久,讓君南遷建新都,史稱上郢(今湖北宜城東南)。楚國西境息寧,即移兵東向。同年秋,楚穆王遣成大心(子玉子)、仲歸(子家)率軍滅“叛楚即東夷”的六(偃氏,今安徽六安北)。
同年冬,楚公子燮又率軍滅蓼(姬姓,今河南固始東北)。
楚穆王五年(庚子,公元前621年),晉襄公卒,晉卿爭立新君,相互攻殺。楚穆王六年(辛醜,公元前620年),晉趙盾(大夫,主持國政)與齊、宋、衛、陳、鄭、許、曹之君會盟於扈(鄭地,今河南原陽西),開始由大夫主盟諸侯。這種形勢對楚國北進是極為有利的,楚國有識之士已敏銳地觀察到這點。
《左傳·文公九年》中記載,楚大夫範山就及時地對楚穆王說:“晉君少,不在諸侯,北方可圖也。”
楚穆王八年(癸卯,公元前618年)春,楚穆王聽從了這一意見,即揮師北上,駐於狼淵(鄭地,今河南許昌西),攻打鄭國,並囚禁鄭公子堅、公子龍和樂耳。鄭國被迫與楚國和。待晉國來救,楚軍已還。同年夏天,楚國又攻打陳國,以懲罰陳之附晉,占領了陳的壺丘(今河南新蔡東南)。
同年秋天,楚息公子朱自東夷伐陳,為陳所敗,公子筏被俘。陳以小勝大,反而懼怕而請和。同年冬天,楚穆王遣越椒訪問魯國,以示親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