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亂王楚悼王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命吳起統大軍救趙。吳起分析了當時的戰局,如果直接赴趙,一是路途較遠,楚軍需要長途跋涉;二是魏軍的主力都到了趙地,而自己國內空虛,不如直接攻魏,攻魏薄弱的地方,這樣,既可解 趙之圍,又可迅速取得戰果。


    這一著果然十分靈驗,楚軍攻勢淩厲,前線的魏軍隻得趕緊撤回,在州西被楚軍打得大敗。楚軍所向披靡,橫掃中原,一直打到黃河邊;而趙軍也趁勢反擊,占領魏的棘蒲等地。魏軍成了縮頭烏龜,齊軍則跑回老家了。這一仗打出了楚軍的威風,不僅收複了北方原陳、蔡被三晉占去的土地,並又新拓衛一些土地。


    而且,從戰略意義來看,楚、趙從此修好,趙不再參與魏、韓伐楚,從此也就瓦解了三晉聯盟,實際是楚在魏的後方找到了一個牽製魏的力量。這樣,魏已再不是楚最可怕的勁敵了。正當楚軍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捷報不斷向郢都都傳來的時候,悼王可能太興奮、太激動了,突然病逝。吳起隻得從前線趕回都城,進宮料理悼王的後事。


    然而,當時的舊貴族屈宜臼、陽城君等人不甘心失敗,認為複仇的時機已經到了,他們糾集在一起,借到王宮對悼王進行悼念之機,喪心病狂地向吳起發起突然襲擊。吳起情知自己性命難保,急中生智,臨死臥伏王屍,並大喊“群臣亂王”,這些瘋狂的貴族,仍未停息,繼續射殺吳起。


    而亂箭射中吳起,卻同時也射中王屍。他們將吳起射死猶不解恨,還把吳起的屍體拿出去肢解了,可見他們對吳起的痛恨程度。[2]吳起之智悼王的喪事料理完後,楚悼王的兒子羋熊臧繼位,為楚肅王。那些殺死吳起的家夥,不僅彈冠相慶,而且又都跑到肅王麵前來表功,開始肅王不露聲色,隻是說:“吳起該殺,你們殺得“好”,要‘賞賜’,還有哪些人?”這些得令智昏的蠢貨,一聽說有賞,便一個個來爭功。


    肅王要新令尹把他們的名字都記下來,一個也不要漏掉,然後要他們回去,等待賞賜。正當這夥權貴在夢想受賞的時候,肅王下了一道命令:要新令尹把他們統統抓捕歸案,依法懲處。因為按楚國的法律,凡用兵器觸到國王屍體的,一律處死,並罪及三族。除旭城君一個逃走外,其餘70多家都被一網打盡。


    此時陽城君的封邑也被沒收。而這些正是在吳起料想之中的,故《呂氏春秋·貴卒》的作者認為,這是“吳起之智”。


    主要政治成就:吳起變法楚悼王善於識人,敢於用人,銳意革新。他任用吳起進行變法,使楚國出現了強盛局麵。主要有以下舉措。[1]開創郡製楚悼王設置宛郡,派吳起擔任宛郡郡守,是楚國曆史上首次出現郡的記載。


    郡縣製的出現,增強了楚國對邊地的控製,有助於邊境的攻守,也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打擊封君戰國早期,楚國經曆了從春秋采邑製向戰國封君製的過渡。到了楚悼王時期,楚國已經有了諸多封君。他們的封地可以世襲,位置主要集中在南陽、江漢、淮潁等楚國最富庶的地區,為楚王的統治帶來了阻礙。


    針對這一情況,吳起變法規定在三代後收回封君封地,並將貴族遷往地廣人稀的偏遠地區,沉重地打擊了封君勢力。在悼王、吳起去世後,“三世而收爵祿”的政策被廢止,但封君的分封位置則趨向分散化,這其中就有吳起變法的影響。裁冗削祿麵對楚國冗官冗祿的問題,吳起裁撤不重要的閑職職位,降低官員的俸祿,停止對疏遠貴族的供給,並逐漸取消世祿製 ,把節省下來的開支用於練軍強兵。


    改政移風吳起製訂並公布法令 ,統一楚國風俗,禁止朋黨勾結和私人請托 ,糾正楚國官場損公肥私、讒害忠良的不良風氣。這樣,就能使楚國群臣不顧個人榮辱一心為國家效力。


    獎勵耕戰吳起鼓勵人民從事農耕和戰鬥,禁止遊民不事生產,禁止縱橫家遊說,從而“厲甲兵以時爭於天下”。經過吳起的改革,楚國軍事實力大幅提升,有了“兵震天下”之稱。軍備製度吳起到楚國後,幫助楚悼王建立了楚國最早的常備軍體係。


    在春秋時期,列國普遍實行的是征兵製,服兵役的士兵沒有軍餉,戰事結束就解散回家;而到了戰國時期,募兵製也流行起來,作為對征兵製的補充。吳起在建立魏武卒後,又教楚悼王“裁減百官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


    而這支經過選拔和專門訓練、需要用俸祿和爵秩供養的精銳之師,就是楚國招募的常備軍了。對外戰爭楚悼王時期,楚晉之間征戰頻頻,有勝有負。


    總體來說,楚國處於劣勢,延續了楚簡王以來晉強楚弱的格局。楚國在與三晉的爭端中,先後丟失武陽、大梁等重鎮和其他城邑。經過吳起變法,楚國國勢轉強,奪回了部分陳蔡之地,並在救趙伐魏中重創魏軍,但未能收複大梁。


    而在對百越作戰方麵,楚國向南征服了大片土地,包括今湖南、江西南部和廣西北部。楚悼王對這些地區的征服,將先進的生產力和文化帶入了這些地區,加強了中原和嶺南的經濟文化交流,並為楚國提供了穩定的大後方。


    在外交麵對三晉、尤其是魏國的威脅,楚悼王善於尋找盟友,用外交手段遏製魏國的發展。在位初期,與三晉爭鄭,使鄭國懾服。 中期,交好齊、秦兩國,請求他們援楚,避免了晉軍給楚國造成更大損失。


    後期,又應趙國的請求援趙伐魏,拉攏趙國,分化了三晉。 這些舉措,無疑改善了楚國的國際環境,有利於楚國的發展。


    關於曆史上的評價。


    蔡澤:慈仁任忠,惇厚舊故,其賢智與有道之士為膠漆,義不倍功臣。[3]


    司馬睿:昔吳起為楚悼王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除廢公族疏遠,以附益將士,而國富兵強。


    曾公亮:楚悼王急於政令,故躁。


    張正明:悼王不甘坐困,沉重的打擊促使他謀求富國強兵之術。


    劉玉堂:1楚國封建領主製向地主製轉化至悼王之世才明朗化。2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打擊舊貴族領主……(悼王死)“夷宗死者七十餘家”……


    封建領主製下的貴族土地占有製便空前削弱了。


    而後世評價楚國當時的情況,就如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的大清帝國,處處受到列強的欺侮與淩辱。


    嚴峻的國際形勢和衰弱的國內現狀,雖然讓楚悼王身心疲憊,焦慮不安,但天性不服輸的他並沒有就此沉淪。他不願眼睜睜地看著疆域遼闊,地大物博的楚國毀在自己的手中,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盡快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麵。


    但是為了楚國重新煥發新姿,他願意肝腦塗地。楚悼王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他將積貧積弱的楚國與富強無比的魏國進行了認真的對比,通過長時間的分析,他找到了魏國在短時間內就強勢崛起的奧秘:魏文候啟用李悝,通過變法維新,不僅解放了生產力,而且調動了國民參與國家建議和開疆拓土的積極性。


    悼王和吳起死,繼位的肅王除掉了那麽多舊貴族,這就減少了不少阻力,進一步擴大和鞏固了王權,政令也就更容易暢通了;同時,緩和了國內矛盾,發展生產也有了一個更安定的環境。


    但因沒有像吳起那樣有才幹的人物。楚雖然還在穩步發展,卻不再像悼王時有聲有色了。楚悼王任用 吳起變法,前後不過八年左右的光景,卻使楚國從一個貧弱挨打的大國,變成了一個富裕、強盛的大國。這既反映了悼王的遠見卓識,善於用人和敢於用人,又反映了吳起的聰明和才幹,他不愧是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是這樣評說的:“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損)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於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能重用吳起的楚悼王是楚國曆史上一個不甘落後,敢於變革的明君,也是一個值得稱頌的明君。


    楚肅王(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370年),羋姓,熊氏,名臧,楚悼王之子,周代楚國的第三十七任君王。楚悼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剛去世,舊貴族便要射殺楚悼王生前寵信的大臣吳起,吳起無計可施時跑入楚悼王的靈堂,伏在楚悼王的屍體上大喊\"群臣亂王\",但貴族並沒有因此而停息,繼續射殺吳起,亂箭射中吳起的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屍體。


    楚肅王繼位後便以傷害悼王的屍體之罪來收捕作亂貴族七十餘家,並處以三族之刑。而這些正是在吳起料想之中的,故《呂氏春秋》的作者認為,這是\"吳起之智\"(呂氏春秋·貴卒》)。


    楚肅王四年(公元前377年),蜀伐楚,取茲方(今湖北鬆滋),楚被迫築扡關(今湖北宜昌市西),進行防禦。楚肅王六年(公元前375年),魏攻楚,戰於榆關(今河南中牟西南),韓國乘機而攻滅鄭國,並遷都至鄭(今河南新鄭)。


    楚肅王十年(公元前371年),魏國遣軍攻占魯陽。楚肅王十一年(公元前370年),在位十一年的楚肅王去世,其弟弟熊良夫繼承王位,是為楚宣王。


    楚肅王時主要大臣:令尹景舍(字子發),景監,東宅公(悼氏,楚悼王之子,以父之諡號為氏),屈宜臼


    楚宣王(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340年),羋姓,熊氏,名良夫,楚肅王弟,戰國時期楚國國君。楚肅王十一年(公元前370年),楚肅王去世。因楚肅王無子,故由楚宣王繼位。


    楚宣王七年(公元前363年),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楚宣王十二年(公元前358年),楚伐魏,決河水以攻長垣。楚宣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魏軍攻圍趙都邯鄲,命景舍統率楚軍援趙。遣師西侵巴地(四川重慶以東巴國東南)。


    次年(公元前353年),楚使景舍伐魏。魏拔邯鄲,楚取魏睢濊間地。楚宣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4年),景舍西伐蔡,厄以淮水填以巫山,克高蔡俘蔡聖侯,滅蔡。楚宣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3年),楚國發兵滅亡陳、蔡。令尹昭奚恤當權,北方諸國都怕他。宣王甚異之,大臣江乙告訴宣王,昭奚恤隻是狐假虎威,靠著宣王的權勢作威作福。


    楚宣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1年),齊將田忌遭齊相鄒忌設計,政變失敗前來投奔。楚宣王三十年(公元前340年),楚宣王卒,子熊商立,是為楚威王。楚宣王統治三十年間,各國內部改革持續進行,對外\"廣辟土地,著稅偽財\"(《墨子·公孟》),兼並戰爭激烈,形勢也更加錯綜複雜。在這種情況下,楚宣王對外是極其謹慎的,采取了休兵息民的政策。


    楚宣王一方麵堅持休兵息民,保持實力,不輕易出擊;另一方麵則洞察形勢,抓住有利時機,也大力加入兼並戰爭的行列,攻城略地,開拓疆域,使楚國在戰國時期出現了最強盛的局麵,為楚威王和楚懷王在後來的爭霸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楚威王熊商(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329年),羋姓,熊氏,名商,楚宣王之子,戰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340年—公元前329年在位。


    楚宣王三十年(公元前340年),楚宣王去世,熊商繼位,是為楚威王。 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因不滿田嬰欺楚,率軍伐齊,在徐州大破申縛統帥的齊軍,威震一時。


    [5]楚威王十一年(公元前329年),率軍攻打魏國陘山,期間因秦國叛楚助魏,被魏將公孫衍擊敗。 同年,楚威王去世,其子熊槐即位,是為楚懷王。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數百年的爭霸戰爭,周天子冊封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天子名義上是天下共主,但早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楚國的始祖或謂高陽,或謂顓頊,或謂祝融,鬻熊在商衰周興時,審時度勢,率族及時投靠周文王,是楚國的最早締造者,到熊繹時,周成王封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姓,居丹陽,從而正式建國,開始了“篳路藍縷”的艱苦創業。


    經過幾百年發展,楚國在春秋時楚成王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大肆兼並周邊各小諸侯國,周天子賜胙,命楚國鎮守中南。公元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到楚莊王時,稱霸中原,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在和晉國不斷爭霸之際,兩國漸漸不堪重負,楚康王時弭兵之會平分中原霸權。春秋晚期曾被吳國攻占都城,幾乎覆亡,國勢大衰,開始休養生息,漸漸恢複國力,直到戰國時期的的到來。


    楚懷王熊槐,羋姓熊氏,楚威王之子,楚頃襄王之父,戰國時期楚國第37位國君,在位共30年。楚威王十一年(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去世,熊槐繼位,史稱“楚懷王”。 在位期間,他曾破格任用屈原進行改革,但變法半途而廢。


    楚懷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擊敗魏國,奪取八城;楚懷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擔任五國聯盟的縱長,合縱伐秦;楚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滅亡越國,拓境江東。


    但是,他也曾在楚懷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發動丹陽、藍田之戰,損兵折將、痛失漢中;又在楚懷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經曆垂沙之戰的大敗,國土淪喪。


    楚懷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楚懷王與秦昭襄王在武關會盟,秦國將他扣押,脅迫他割讓巫郡、黔中郡,被他斷然拒絕。楚頃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客死於秦。


    梓棺返楚,“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為政舉措:政治重視法治楚懷王是一位重視法治的君主。一方麵,他關注法律的製定,曾經任用屈原草擬、發布憲令,楚國一度得以富強。


    屈原《惜往日》開篇的“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時。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國富強而法立兮,屬貞臣而日娭\",就回顧了當時的場景。


    此外,《包山楚簡》記載,在楚懷王時期,楚國已經形成了嚴謹的法製體係,並且有了完備的成文法典來指導法律的執行。楚國在民事、刑事、行政、軍事等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麵已經使用法律來調節與控製,並已形成了嚴密的司法審理流程。


    另一方麵,楚懷王本人也對司法環節表現出關切。《包山楚簡》中的許多簡文,證明下層官員可以越級將刑事告訴懷王,楚懷王會親自過問;有的案件,甚至由他親自審理,並做出判定。由此可見,楚懷王對國事是比較關心的。


    楚懷王(熊心),也稱後楚懷王,是前楚懷王(熊槐)之孫。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夏六月,被楚地反秦軍首領項梁等擁立為王,仍號\"楚懷王\"。是名義上的楚國首領,但沒有一點實權,實權仍掌握在以項梁為核心的項氏家族的手中。


    秦朝滅亡後,漢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項羽尊其為義帝;四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18諸侯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逼迫義帝遷都郴縣(今湖南郴州)。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冬十月,楚懷王(熊心)被項羽殺而亡。、


    楚後懷王(義帝)熊心(出生年月日不詳-前205)也稱後楚懷王,是前楚懷王(熊槐)之孫。公元前208-公元前205年在位。[1]公元前223年楚亡後,熊心流落民間牧羊。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七月,陳勝、吳廣於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起事反秦,奪取陳縣後,遂立國號“楚”,陳勝自稱楚王。天下英雄響應,九月,楚人劉邦沛縣(今江蘇沛縣)起兵,自立沛公。


    同月,楚國名將項燕之後項梁、項羽叔侄起兵於會稽(今蘇州),項梁自號武信君。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臘月,陳勝被秦將章邯擊敗,下落不明。


    同年夏六月,項梁獲悉陳勝確已遇害的消息,遂召集劉邦等各路將領至薛縣(今山東滕縣)商議反秦大計。謀士範增獻策說:“陳勝敗固當(理所當然)。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 自懷王(熊槐)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所以)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楚王後代)而自立,其勢不長(不能長久)。今君(項氏叔侄)起江東,楚蜂起(蜂擁而起)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不複立楚之後也《史記·項羽本紀》”。


    項梁采納範增的建議,訪楚王後裔懷王之孫熊心立為楚懷王,定都於盱台(今江蘇盱眙)。熊心與其祖父諡號相同,以期承襲其威望,“從民所望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波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波靜並收藏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