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之因此以百金贈送蘇代,而聽憑他的指使。鹿毛壽對燕王噲說:“不如將國家禪讓給國相子之。人們稱道唐堯賢聖,就是因為他要將天下禪讓給許由,許由不接受,既有讓天下的美名而實際上沒有失去天下。


    現在大王將國家讓給子之,子之必然不敢接受,這樣,大王與唐堯就具有同樣的德行。”燕王噲於是將國家托付給子之,子之由此更是尊貴。有人說:“夏禹舉薦伯益,此後仍以夏啟的人做官吏。


    待到年老時,認為夏啟不能夠擔當天下重任,而將天下傳給伯益。不久夏啟與其同黨攻打伯益,奪回天下。天下人說夏禹名義上將天下傳給伯益,實際上過後便讓夏啟自行奪取天下。


    現在大王說將國家托付給子之,而官吏全是太子平的人,這就是名義上交付給子之,而實際上還是太子姬平當權。”燕王噲於是將俸祿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印信收起來交給子之。


    子之南麵而坐行使國王之權,燕王噲年老不理政事,國家大事都由子之來裁決。


    而燕王噲為什麽禪讓王位?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燕王噲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好賢”、“行仁”,對曆史上唐堯虞舜禪讓的傳說非常仰慕,企圖通過自己的實踐建立一種君位任賢的製度。


    《韓非子·說疑》就說:“燕君子噲,邵公之後也。地方數千裏,持戟數十萬,不安子女之樂,不聽鍾石之聲,內不湮汙池台榭,外不揮戈田獵,又親操耒以修畎畝。


    子噲之苦身以憂民如此其甚也,雖古之所謂聖王明君者,其勤身而憂世不甚於此矣。然而子噲身死國亡,奪於子之,而天下笑之,此其何故也?不明乎所以任臣也”。


    《淮南子·人間訓》也說:“燕子噲行仁而亡”。韓非和《淮南子·人間訓》的作者意在批評燕王噲一昧“行仁”,不明君王駕馭臣下之術,而被子之奪位,受到天下人的恥笑,


    但由此可見燕王噲“不安子女之樂,不聽鍾石之聲,內不湮汙池台榭,外不行戈田獵,又親操耒以修畎畝”,是一位勵行節儉,反對奢侈,愛惜民力,提倡耕作勞動而“苦身以憂民”的君主,其“勤身而憂世”的程度甚至超過了古代的“聖王明君”。


    如果說燕王噲的苦身修行還僅僅屬於他的道德主張範疇的話,那麽禪讓實踐所追求的任賢則是他政治主張的體現。盡管他的苦身修行和禪讓任賢的書生氣十足。


    第二,子之是一位雄心勃勃的野心家,他迎合了燕王噲讓賢推能的心理。史籍有關子之的記載不多,《史記·燕召公世家》隻說他任燕王噲之相,“貴重,主斷”,但燕王噲既然肯讓位於他,表明二人的思想觀念和政治主張比較接近,也說明燕王噲為子之的才能所傾倒。


    起碼是他的“貴重,主斷”得到了燕王噲的讚許。根據燕王噲讓位之後的事實,看來子之是任非其人,才過其實,很可能是權術多於才能。《韓非子·內儲說上》稱子之任燕相時,曾“坐而佯言曰:‘走出門者何白馬也’?左右皆言不見。


    有一人走追之,報曰:‘有’。子之以此知左右之不誠信”。他托言“白馬”而實則要弄權術。《韓非子·二柄篇》所說“子之托於賢,以奪其君者也”。可謂一針見血。第三,在燕國統治集團內部形成了一個勸說燕王噲讓位,協助子之奪位的派別。0


    蘇秦之弟蘇代曾作為齊國的使者向燕王噲進言,“燕王問曰:‘齊王奚如?’對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不信其臣’。蘇代欲以激燕王以尊子之也。


    於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遣蘇代百金,而聽其所使”。子之與蘇代是兒女親家,蘇代顯然代表了子之一派的利益。另一位人物鹿毛壽也曾向燕王進言:“‘不如以國讓相子之。


    人之謂堯賢者,以其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有讓天下之名而實不失天下。今王以國讓於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與堯同行也’。燕王因屬國於子之,子之大重”。


    蘇代和鹿毛壽就是《韓非子》批評的“奪褫之資在子之”的“私門之黨也”。


    他們的進言在相當程度上促成了燕王噲的“禪讓”。曆史評價司馬貞《史記索隱》:“燕噲無道,禪位子之。”


    燕昭王(出生年月日不詳 - 公元前279年),姬姓燕氏,名職(一說名平,誤),燕國薊城(今北京市)人,戰國時燕國第39任國君(公元前311年 - 公元前279年)。燕王噲庶子。初流亡在韓國。燕王噲禪位於相國子之,引發燕國內亂。


    子之三年(公元前314年),齊國攻破燕國,燕王噲和子之被殺。他被趙武靈王派人送歸。即位後,卑身厚幣招納賢士,師事郭隗,士人爭相趨燕。外用蘇秦,內用樂毅,經過長期休養生息,國家殷富,士卒效命。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遣樂毅率軍聯合三晉及秦楚之師攻齊,大破齊軍,占領齊城邑七十餘座,齊湣王敗死。燕國進入鼎盛時期。繼承王位公元前318年,燕王噲將君位“禪讓”給相國子之,並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的璽印全部收回,交由子之任命,子之執掌了燕國軍政大權,但此舉引起了太子平等舊貴族的不服。


    在子之為王的第三年(公元前314年),燕國國內大亂,將軍市被與太子平合謀攻打子之。齊宣王派使者對太子平說:“寡人聽說太子將要整治君臣上下的名義,顯明父子相承的地位,我齊國雖然不大,但願意聽候太子你的號令。”


    不久齊宣王發兵,攻破燕國,燕王噲被殺,子之逃亡,被齊人抓住砍成肉醬(醢其身)。周赧王四年,燕昭王元年(公元前311年),趙武靈王將燕王噲送在外國當人質的庶子公子職,從韓國護送回燕國即位,這就是燕昭王。


    即位後,築立黃金台,拜郭隗為師,勵精圖治,招攬人才,意圖振興傷痕累累的燕國。招賢納士燕昭王拜郭隗為師,愛賢敬賢的名聲不脛而走,風傳天下,各國才士爭先恐後的奔赴燕國。


    其中不乏名士:如武將劇辛從趙國來,謀士鄒衍從齊國來,屈庸從衛國來,樂毅從魏國來、蘇代從雒邑來……真是人才濟濟。鄒衍是陰陽五行家,當時已名聞天下,他在齊國時就受到尊重;周遊魏國時,魏惠王親自跑到郊外去迎接;到趙國時,平原君側著身子走路來迎接他,並用衣袖替他拂去座席上的灰塵,畢恭畢敬。


    燕昭王迎接鄒衍時,比魏趙更為恭謹。他親自用衣袖裹著掃把,退著身子邊走邊掃,在前麵清潔道路。入坐時昭王主動坐在弟子坐上,敬請鄒衍以師長身份給自己授業。昭王特意為鄒衍修建了一座碣石宮,供其居住講學。


    興燕破齊


    後人因此便用“擁彗先驅”和“碣石宮”這兩個詞語來比喻用優厚待遇尊禮賢才。昭王的這些做法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投奔燕國的士人更為踴躍。


    昭王大開國門,不拘一格地廣為接納,不惟歡迎知名學者,而且把那些有誌滅亡齊國的,熟悉齊國險阻要塞和君臣關係的`善於用兵打仗的士人,盡數收留下來,並給與優厚的待遇,多方積蓄力量,以利興燕破齊。


    聚集於燕都輔助昭王振興燕國的眾多士人之中,最傑出的人物要數樂毅。


    樂毅是名將樂羊之後,才學出眾,深通兵法,曾被薦為趙國官吏,為了躲避趙國內亂,便到了魏國。他聽說燕昭王禮賢下士,隨生向往之心。


    正巧一次樂毅為魏出使燕國,昭王十分恭敬地客禮相待,樂毅頗受感動,決意留在燕國,昭王隨即任其為亞卿,委以國政和兵權。改革內政樂毅傾全力協助昭王改革內政、整頓軍隊。


    首先,針對燕國法度馳壞、官吏營私的嚴重局麵,樂毅教昭王製定法律,嚴厲法製加強對官吏的審查和考核;其次,確定察能而授官的用人原則,擯棄“親親”、“貴貴”的擇人傳統,廓清了由當權時拉幫結黨、濫用親信的劣跡,使燕國的吏治日趨清明;


    再次,建議昭王對那些遵守國家法度的順民,包括身份低下的貧民和一部分奴隸,都以一定製度予以獎勵,以安定社會秩序。在軍事上,樂毅著重進行戰法和紀律訓練,盡快提高燕軍的戰鬥力。


    昭王還注意吊死問孤,去慰撫那些有喪葬之憂的人家;對那些有生育之喜的夫婦,昭王也派人去祝賀,給予關懷。昭王與庶民百姓同甘苦,共命運,爭取全國各階層對自己統治的擁護。


    舉兵伐齊


    昭王在樂毅等人的輔助下,兢兢業業地奮鬥了28載,不僅國家日漸殷富,積累了相當實力,而且培養了奮發圖強的民風。燕國上下同仇敵愾,舉兵伐齊的條件一天天趨於成熟。


    舉兵伐齊旗開得勝


    正當昭王勵精圖治,燕國國勢蒸蒸日上之時,燕國的世敵齊國已達到了強盛的頂點。然而,齊國國君對內不恤民力,橫加賦斂;對外不斷用兵,惹得諸侯不滿。


    忍辱多年的燕昭王認為報仇雪恥的時機已到,決意舉兵伐齊。分散齊國齊國畢竟是東方大國,單靠燕國的力量是無法與之抗衡的,樂毅提出了“與天下共圖之”的戰略,得到了昭王的讚同。


    昭王與樂毅、鄒衍仔細分析了形勢,清醒地認識到,當時齊、秦、趙三強都在千方百計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宋國的定陶是中原地區最繁榮的商業大都市,齊、秦、趙三國均想染指。


    一旦齊國滅掉宋國,就必然會加劇齊與秦、趙的矛盾,同時也會對韓、魏、楚諸國形成嚴重的威脅,引起這幾國的不安。昭王便定下誘齊滅宋、孤立齊國的方略。燕國表麵上臣服於齊,使其對之放鬆戒備。


    其間兩次派蘇秦出使齊國,進行離間,唆使齊王輕率地決定西向攻秦,南向滅宋,昭王則趁此良機,遣使與魏、楚聯係,並派樂毅赴趙,促使趙王勸說秦國伐齊。秦國本於齊國相約東、西稱王,共分天下;豈料齊竟毀約攻秦、滅宋,勢力侵入中原地區。


    為了出這口惡氣,欣然應允伐齊。這樣,就形成了各國從北、西、南三麵對齊的包圍之勢。聯合抗齊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統兵出征。此時,楚軍已駐軍於淮南,準備奪取齊國淮北之地;秦與趙、韓、魏也各派一名大將軍率軍向齊國進發。


    齊泯王開始並未料到燕國會聯合諸國攻齊,及至發覺燕軍已攻入齊國時,才倉促應戰。齊泯王盡起全國之兵,渡過濟水,西進拒敵。齊軍因連年征戰,士氣低落,加之齊泯王對作戰不利的士兵以挖祖墳、斬首級等殘忍手段相威脅,更使齊兵寒心。


    聯軍發起進攻,齊軍一觸即潰,連連敗北。齊軍主力被殲後,齊泯王率殘部狼狽逃竄,退回國都臨淄。昭王聞訊十分高興,親至濟西戰場勞軍,厚犒將士,封樂毅為昌國君。樂毅厚賞秦、韓兩國軍隊後遣其歸國;然後命趙軍進攻河間,命魏軍轉向東南收取昔日宋國之地;自率燕軍直搗齊都。


    燕軍長驅直入,勢如破竹,一氣攻占了臨淄。齊泯王被迫出逃,輾轉之莒(今山東莒縣)地固守,後被楚將淖齒所殺。樂毅誌在滅齊,在占領臨淄後采取了一係列鞏固和擴大戰果的措施。


    為了安撫齊民,樂毅在報請昭王同意後,著力整飭軍紀,嚴禁燕軍擄掠百姓。針對齊泯王的暴戾,樂毅宣布寬減齊民的賦稅,廢除苛法,恢複齊威王時代的一些合理法令。


    在臨淄郊外隆重祭祀齊桓公和管仲,把100多個燕國的爵位賞賜給歸順的齊人,又在齊國分封了20多個享有燕國封邑的封君,籠絡了齊國的統治階級,基本穩定了對齊國的占領,齊國上下都願歸順燕國。


    在軍事上,樂毅分兵5路繼續攻占全國各地。於是,燕軍僅用了半年時間,就接連攻奪齊國70餘城,均辟為郡縣,僅剩下莒和即墨(今山東平度南)兩城未被攻下。


    樂毅之所以能充分發揮其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是與昭王對他的絕對信任、堅定支持分不開的。當樂毅在齊國攻城略地時,昭王不加絲毫幹預,讓樂毅放手大幹。


    當樂毅久克莒和即墨兩城不下,有人趁機進讒時,昭王一麵痛斥其人,一麵派使者對樂毅慰勉有加。昭王用賢不疑,換來部下赤誠相報。


    躋身七雄在伐齊戰爭取得決定勝利的同時,昭王派燕將秦開襲破東胡,迫使東胡從燕國東北部後退千餘裏,燕國領土向東北擴展到遼東一帶。燕還向南進軍,攻占了中山國許多地方。


    昭王終使燕國躋身於列強之列,步入黃金時代。公元前279年,昭王因病去世。燕昭王把握了複興燕國主要在於羅致人才這個關鍵因素,屈身禮士,用人不疑,終於使多年來孜孜以求的報仇雪恥願望得以實現,使燕國發展到鼎盛時期,他自己也躋身於戰國七雄重要國君的行列。


    主要成就


    郭隗獻計燕昭王立誌使燕國強大起來,下決心物色治國的人才,可是沒找到合適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見識,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燕昭王親自登門拜訪郭隗,對郭隗說:“齊國趁我們國家內亂侵略我們,這個恥辱我是忘不了的。


    但是如今燕國國力弱小,還不能報這個仇。要是有個賢人來幫助我報仇雪恥,我寧願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薦這樣的人才呢?”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說:“要推薦現成的人才,我也說不上,請允許我先說個故事吧。”


    接著,他就說了個故事:古時候,有個國君,最愛千裏馬。他派人到處尋找,找了三年都沒找到。有個侍臣打聽到遠處某個地方有一匹名貴的千裏馬,就跟國君說,隻要給他一千兩金子,準能把千裏馬買回來。那個國君挺高興,就派侍臣帶了一千兩金子去買。沒料到侍臣到了那裏,千裏馬已經害病死了。


    侍臣想,空著雙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帶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馬骨買了回來。侍臣把馬骨獻給國君,國君大發雷霆,說:“我要你買的是活馬,誰叫你花了錢把沒用的馬骨買回來?”


    侍臣不慌不忙地說:“人家聽說你肯花錢買死馬,還怕沒有人把活馬送上來?”國君將信將疑,也不再責備侍臣。這個消息一傳開,大家都認為那位國君真愛惜千裏馬。


    不出一年,果然從四麵八方送來了好幾匹千裏馬。郭隗說完這個故事,說:“大王一定要征求賢才,就不妨把我當馬骨來試一試吧。”燕昭王聽了大受啟發,回去以後,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給郭隗住,還拜郭隗做老師。


    各國有才幹的人聽到燕昭王這樣真心實意招請人才,紛紛趕到燕國來求見。其中最出名的是魏國人樂毅。燕昭王拜樂毅為亞卿,請他整頓國政,訓練兵馬,燕國果然一天天強大起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波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波靜並收藏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