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出征難度較大,中山國雖不屬於主流強國,但也民風彪悍,軍事強大。而且魏氏(這個時候三家尚未分晉)的封地與中山國相隔千裏,中間夾著盟友趙氏的封地。遠征必然要勞師動眾,也就沒有什麽突襲可言。


    這可是對魏擊的艱巨考驗。這次出兵耗時兩年之久,於公元前407年,魏軍攻占中山國國都顧城(今河北定縣),吞並中山國全境,在趙氏封地的中央建立起根據地。樂羊因戰功封於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而太子魏擊被封為中山君,由趙倉唐輔佐,則坐鎮中山,獨當一麵。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懾於三晉聯盟的強勢,不得不同意冊封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


    繼任君位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魏擊繼任魏國國君之位,是為魏武侯。魏武侯即位後僅僅一年,朝中元老李悝就不幸去世。李悝是法家的先行者之一,魏武侯隻能按照父親、按照李悝製定的國策、國法執掌魏國朝政。好在父親給自己留下極為強大的家底。在經曆短暫的休整後,魏武侯終於可以一展宏圖,征戰天下。


    南征北戰


    公元前393年(武侯3年),魏國兩線作戰,同時攻打鄭國與秦國,並在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南)築城,扼製鄭國。名將吳起大敗秦軍於注城(今河南臨汝縣西)。公元前391年(武侯5年),魏武侯號召韓國、趙國,即位以來第一次結成三晉同盟,三晉聯軍大敗楚軍於大梁(今河南開封)、榆關(今河南中牟西南)。


    三晉攻占楚國的軍事重鎮大梁,輕取襄陵(今河南雎縣),並順勢對殘餘楚軍進行清剿,向楚國腹地挺進。楚國朝堂一片震恐,楚悼王派遣使臣向三晉求和,三晉拒不退兵。楚悼王無奈,一麵派人帶著財物、珍寶赴秦,賄賂秦惠公,請求秦國出麵與三晉謀和。


    秦惠公收下賄賂,並派兵攻打三晉之中最弱的韓國,攻取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六座城池。三晉迫於秦國的背後偷襲,放鬆了對楚國的緊逼。另一麵楚悼王派使臣入齊國,希望齊國能夠插手中原戰事,協助楚國共謀三晉,減輕自己的正麵壓力。


    公元前390年(武侯6年),魏武侯見到後院失火,便協助韓軍直撲秦軍主力,與秦軍大戰於武城(今陝西華縣東),不分勝負。吳起設置陝縣(今河南三門峽西舊陝縣),密切注視著秦軍的動向。在三晉與楚國爭鬥進入尾聲時,齊國陳和率軍攻打駐襄陵的魏軍,並乘機占領襄陵城。


    公元前389年(武侯7年),秦國進攻秦軍東進道路上的重要城鎮——陰晉(今陝西華陰東),秦軍在陰晉城外排兵布陣,一場大戰一觸即發。魏武侯親自到前線犒勞將士,魏軍上下士氣高昂。吳起率領五萬魏軍,包括戰車500乘、騎兵3000反擊秦軍。


    魏軍作戰勇猛,更兼有吳起為將,個個以一當十,大敗秦軍於陰晉城外,取得了輝煌的決定性戰果,史稱“陰晉之戰”。此戰過後,吳起率軍勢如破竹地進入關中平原,橫掃河西。


    公元前387年(武侯9年),吳起率軍攻打秦軍,再次大敗秦軍倉促間集結的殘餘部隊於武下(今陝西華縣東),並向秦國腹地推進。魏武侯中公叔痤離間之計,疑吳起,導致吳起投楚。這一年,秦惠公死去,年僅兩歲的公子昌繼位,是為秦出公,其母親小主夫人當政,秦國進一步淪落。


    公元前386年(武侯10年),魏武侯自認為取得了輝煌的戰果。田和欲取代薑氏成為諸侯,通過魏武侯向周安王討封,魏武侯對周天子施壓,周天子不得不冊封於田和為齊侯,史稱“田氏代齊”,田和就是田齊太公。


    這一年,趙敬侯遷都邯鄲,趙武公之子趙朝作亂,不服從趙敬侯調令,投奔魏國,魏武侯陰謀操縱趙國朝政,竟然接納趙朝,並幫助趙朝攻打邯鄲,不克。魏趙關係破裂。同年,秦公子師隰回國,出公被弑,師隰成為了秦君,是為秦獻公。


    公元前383年(武侯13年),趙敬侯涉足中原,攻打魏國的附屬國——衛國。衛慎公不能抵擋,急忙向魏武侯求救,魏武侯出兵大敗趙軍於兔台(今河南清豐西南)。這是自晉陽之戰後魏氏與趙氏的首次火拚,標誌著三晉聯盟的瓦解。


    公元前382年(武侯14年),趙敬侯不滿魏武侯插手趙國對衛國的擴張,修築剛平城(今河南清豐縣西南),決定對衛國再次出手。魏武侯聯合齊侯剡共同抵擋趙軍,衛慎公仗著有魏國與齊國撐腰,甚至出兵攻取趙國的剛平,一直打到中牟(今河南鶴壁西),奪取了趙國河東的大片土地,趙國與魏國、齊國、衛國的矛盾升級。


    公元前381年(武侯15年),趙國出兵攻擊侵略到本土的衛軍,魏武侯派軍隊大舉攻打趙國,趙敬侯遣使臣向楚國求救,楚悼王派軍協助趙軍,攻打魏國後方,使魏國首尾難顧。趙敬侯乘機反攻,奪取魏國棘蒲邑(今河北魏縣南),不久又占領了黃城(今河南內黃西)。


    魏武侯鑒於多線作戰的困乏,齊、楚等大國的日益崛起,不得不向趙敬侯求和,希望著重溫三晉同盟的舊夢。趙敬侯也期望著能以和平的方式與強大的魏國瓜分戰利品,三晉再次聯合。


    公元前380年(武侯16年),陳侯剡攻打燕國,攻占桑丘(今河北徐水西南)。燕簡公向趙敬侯求救,趙敬侯立刻將軍機要務告知魏武侯與韓文侯。三晉之君各自率領軍隊,兵合一處救燕國,大敗齊軍。


    公元前378年(武侯17年),田齊不服三晉,再次出兵攻打燕國。燕簡公依然像趙國求救,趙敬侯率軍攻打齊國。魏武侯與韓文侯在趙敬侯的拉攏下,很快被卷入戰爭。三晉再次聯合,大敗齊軍。齊軍懼三晉之威,不斷後撤,三晉攻入田齊本土,直至兵臨靈丘(今山東高唐南),方才退兵,中山複國。


    公元前377年(武侯18年),與中山桓公戰於澮水,大敗。公元前375年(武侯20年),魏武侯決定先發製人,與楚軍大戰於榆關。公元前373年(武侯22年),魏武侯乘陳侯剡被弑,陳侯午(即齊桓公田午)初立,國勢不穩,聯合燕國、魯國、衛國大舉討伐田齊。燕軍敗齊於林狐;魯軍攻齊至陽關,魏軍伐齊至博陵(今山東荏平西北)。


    公元前372年(武侯23年),由於衛國的衛慎公薨逝,衛國暫停了響應魏武侯的軍事行動。這年衛聲公即位,攻取田齊的薛陵(今山東陽穀東北)。


    趙成侯窺視著中原諸侯的一舉一動,盯著魏國、魯國都出兵攻齊,而臨近自己的衛國也隨之相應,國中空虛,急忙閃擊衛國,連下衛國73邑,衛聲公向魏武侯評理。趙成侯的行動點明了要與魏國為首的中原諸侯為敵,魏武侯率軍攻打趙軍,敗趙軍於藺(今山西離石)。


    公元前370年(武侯25年),魏武侯魏擊崩逝,二子魏緩與魏罃爭位,趙國與韓國都參與魏國廢立之事。後魏罃擊敗魏緩,成為了魏武侯的繼承人,是為魏惠王。


    政治舉措


    武侯任人


    魏武侯雖在作戰指揮上與其父不相上下,但在用人方麵就大大遜色於其父魏文侯。文侯之世,魏國人才濟濟,為諸侯所側目。文侯“師子夏,友田子方,禮段幹木”;又有李悝、吳起、西門豹等名臣;吳起、樂羊製其兵;各司其職,文武相濟,魏國大治,開疆拓土,盛極一時。


    魏武侯承繼基業,老臣猶在,但控禦無道,致使人才流失。他任公叔痤為相,還聽信公叔痤讒言,懷疑吳起,吳起懼誅逃往楚國,再失之於後。至於禮賢下士,招引人才,則更無從談起。故武侯之世,文侯時“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的局麵已不複存在。


    就在魏武侯繼位沒有多久,一天,魏武侯與大臣巡遊西河前線,一時感慨:“河山這樣的險峻,邊防難道不是很堅固嗎!”這時,魏武侯身邊的一位大臣連忙附和道:“是啊!當年的晉國就是有這雄山峻嶺,稱霸百年,如果君侯再修明政治,那麽我們必然稱霸天下!”


    吳起回答說:“我們君主的話,是危國言論;可是你又來附和,這就更加危險了。”武侯很氣憤地說:“你這話是什麽道理?”吳起回答說:“河山的險是不能依靠的,霸業從不在河山險要處產生。


    過去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岐山居其北,衡山處其南。雖有這些天險依仗,可政事卻治理不好,結果大禹趕走了他們。夏桀的國家,左麵是天門山的北麓,右邊是天溪山的南邊,廬山和嶧山在二山北部,伊水、洛水流經它的南麵。有這樣的天險,但是沒有治理好國政,結果被成湯攻破了。


    商紂的國家,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漳水和滏水,前麵對著黃河,後麵靠著山。雖有這樣的天險,然而國家治理不好,遭到周武王的討伐。再說您曾經親自率領我們占領、攻陷了多少城邑,那些城的牆不是不高,人不是不多,然而能夠攻破它們,那還不是因為他們政治腐敗的緣故嗎?


    由此看來,靠著地形險峻,怎麽能成就霸業呢?”武侯說:“好啊。我今天終於聽到明哲的政論了!西河的政務,就全托付給您了。”一段君臣間簡潔的寒暄,實際上就已經道明了魏武侯的治國方略與其父有著本質的不同。


    吳起的話裏,描述了夏、商兩代衰敗的起因。但明眼人都知道,吳起接下來的日子是不會好過了。魏武侯一改文侯任人唯賢的原則,回到任人唯親、任人唯貴的老路,讓政治上虛腐的田文為相。


    魏國辟土四麵,拓地千裏,吳起有不可磨滅的功勳,田文隻是出身顯貴罷了,認為有著顯貴的家族背景就可以揚名立萬,就可以號召群雄,遺憾的是注重家族血統的春秋時已經成為了曆史。


    田文自己也承認,在帶領三軍、鼓陣成列方麵,治理四境、教訓萬民、充實府庫、變易習俗方麵,都不如吳起。魏武侯之所以用他,是因為他出身顯貴。吳起出生不好,自然不能號召天下人。然而這種任人唯親、任人唯貴的不成文規定竟然最終成了魏國的國策。


    吳起、公孫鞅、範雎……等賢才最終離開魏國無不是如此。折疊同盟瓦解就在三晉同盟稱雄於世時,聯盟之中卻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魏國與韓國攜手在中原大大方方進行著擴張戰爭,一致拒絕趙國插手中原事務。這是在魏文侯時代就立下的國策,按說武侯照辦也隻是蕭規曹隨。


    在三家分晉後,韓趙魏徹底分庭,各自稱孤道寡,本就是各家自掃門前雪吧!沒過幾年魏文侯就去世了,武侯按照父親的戰略路線走本沒有錯。然而隨著戰爭的進一步擴大,戰果也越來越豐厚。


    小的戰役,韓魏聯合,或是魏國一家出麵;大的戰役三晉聯手,往往得到實惠的都是魏國、韓國,趙國總是占不到便宜。趙國人鬱悶的給魏國人打了幾十年長工,終於不幹了。


    趙烈侯在位時期,利用公仲連實行變法,國力為之一振。這時候的趙國也正處於國力上升階段,對魏國便有所不滿,羽翼漸豐後,甚至不惜與魏人劍拔弩張。公元前386年,趙敬侯將都城遷往戰略要地——邯鄲,標誌著趙國也要參與中原爭霸。


    魏國人意識到了趙國人對魏國外交態度上的轉變。可魏武侯沒有父親的大度,或者幹脆說沒有父親那樣的高瞻遠矚。魏武侯心想既然趙國要翻臉,他就奉陪到底。沒想過舍棄自己一部分利益去爭取趙國再度成為堅定的盟友。他更沒有想過趙國背叛後,三晉就要窩裏鬥了。


    他想到的是什麽時候從趙國人手上再賺一把。終於他瞅著了個機會。公元前386年,也就是趙敬侯遷都邯鄲的同時。公子朝不滿,率領親兵,欲與趙成侯血拚,爭奪君位。魏武侯派遣軍隊協助公子朝為亂,直接攻打趙都邯鄲。最終趙勝戰敗,魏武侯的陰謀沒能得逞。更讓魏武侯沒有想到的是:這是魏國與趙國關係破裂的起點。


    三晉聯盟走到了盡頭。趙國人終於忍無可忍了,決定走出魏國的陰影,他們要自行發展。當魏國想再次發動大規模的擴張戰爭時,總擔心趙國會乘虛而入,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魏武侯外交策略中的最大敗筆。


    公元前380年,中山桓公經過20餘年的勵精圖治,積蓄力量,帶領著原來的故國臣民重新複興了中山國,定都靈壽(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


    這雖然對趙國構成了威脅,卻也直接削弱了魏國對趙國的控製力。魏趙火並已是時間問題。


    四麵樹敵


    魏武侯的戰略眼光沒有父親那麽清晰,最大的表現莫過於戰略上的盲目。魏文侯所體現的是總攬全局指揮若定,而魏武侯能做到的僅僅是獨當一麵,遠不如父親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雄才大略。


    在戰國初期,魏武侯犯下了不少戰略性錯誤,不僅僅是錯誤的放棄趙國的同盟可能性。秦國:秦國是魏國的宿敵,在魏氏家族還在晉國的懷抱中孕育時,由於封地與秦國接壤,雙方就經常大打出手。


    最有名的當屬發生在公元前594年的輔氏之戰,當時的令狐文子魏顆打敗秦軍,生俘秦將杜回。此後秦魏兩家多次交手,一直延續到春秋後期。魏文侯成為晉國執政時,魏氏如同吃了興奮劑,實力急劇膨脹,三晉屢次攻打秦國。


    特別是名將吳起上任後,秦國人吃盡了苦頭。然而魏武侯即位後,對吳起逐漸冷淡,在田文、公叔痤等人的排擠下,吳起恐為所圖,另謀高就,投奔楚悼王,秦國人終於有了一些喘氣的機會。


    秦國在秦惠公死後,幼子昌繼位,趙昌之母(史稱小主夫人)監國,與秦國貴族矛盾重重,國家動蕩不安。這讓魏武侯想起了投奔自己門下的秦國公子師隰(一名連)。師隰本是秦靈公太子。秦靈公死後,叔叔悼子乘公子連年幼,奪位自立,是為秦簡公。


    按說師隰本該是秦國名正言順的國主。魏武侯會見師隰,提出幫助他回國,坐上秦君的寶座。這樣魏國便在秦國樹立親魏勢力,對魏武侯爭衡天下可以減輕不少壓力。然而睿智的師隰不會看不出魏武侯的用意,婉言拒絕了武侯的好意。


    師隰頗有大誌,絕不甘心作魏國人的傀儡,況秦、魏還是世仇。終於前385年,師隰潛入秦國,秦國貴族發動政變,廢秦出公,迎立師隰為君,是為秦獻公。秦獻公即位後,沒有絲毫意願要報答魏國人的收容之恩,反而學習魏國人,將魏國的政治體製用於建設秦國。


    短短的幾年間,秦國擺脫了被魏國人窮追猛打的尷尬窘境,潛心質變。一股封建改革的熱潮正在關中大地散播。楚國:楚國在春秋時代就與晉國勢同水火。在六卿治晉的漫長歲月裏,晉國的六卿們為了生存,不斷地改革,開發郡縣製度。


    等到三家滅智氏後,三晉求同存異,很快就將戰火從國內燒到國外。這時,人們才發現飽受內亂之禍的楚國已經落後了。當三晉將擴張的矛頭對準楚國時,楚國輸得一敗塗地。在魏文侯的領導下,三晉多次攻入淮泗流域,占據了楚國北方的大片土地,甚至連向三晉求和,都必須找秦國、齊國等國家出麵從中調和。


    這真是時過境遷,沒想到,曾經能與晉國爭霸的強國如今是這麽不堪一擊。楚悼王意識到自己的落後,期望著能得到賢人的輔佐,卻難以覓得。這時候,魏武侯把吳起介紹給了楚悼王。楚王得到了吳起,立刻以國政委托於吳起,恐吳起號令不行,直接封吳起為令尹(楚國的令尹相當於晉國的正卿,是集軍政大權於一身)。


    吳起得到了楚悼王國士一樣的禮遇,全心全意的為楚國改良國策、開疆拓土。如此一來此消彼長,魏國與楚國間的距離拉近了。齊國:齊國的末代國君齊康公是權臣陳和所立,隻是田(陳)氏家族在齊國獲得利益的輔助工具而存在。


    陳和看著時機逐漸成熟了,便想像三晉一樣,照葫蘆畫瓢。可田(陳)氏畢竟不及魏氏、趙氏煊赫,去周王室討封不一定就能成功。陳和於是派人向魏武侯送禮,說好話,請求魏武侯幫忙處理齊國君權問題。魏武侯心想:如果幫陳和討封,田(陳)和必然親於魏國,甚至操控齊國朝政,何樂而不為呢?


    公元前386年,在魏武侯的爭取下,陳和被封為陳(田)侯。由於是建在齊國的土地上,故史書又稱為齊侯。田齊立國,與呂氏齊侯同時存在。陳氏占有齊國絕大部分領土,齊君隻留有可憐的小麵積封地。


    直到公元前379年,齊康公逝世,田齊諸侯以呂氏無嗣為理由,徹底拿掉舊齊的最後一片疆土。魏武侯本想著借此機會控製齊國朝政,可陳和豈是等閑之輩?一個新興的齊國成立了,充滿了活力。


    就在32年後的公元前354年,齊軍圍魏救趙,擊碎了魏國圖謀統一三晉的夢想。45年後的公元前341年,齊軍大敗魏軍於馬陵之戰,成為了魏國衰敗的起點,田(陳)和的孫子——齊威王成為了魏國霸業的終結者。


    霸業迷茫:


    經曆了魏武侯長達十幾年的征戰,魏國人麵對著四麵受敵的窘境,隻認為這很棘手,並沒有察覺到危機的來臨。魏武侯相信魏國完全有能力鞏固自己的霸業,完全可以憑一國之力長期稱霸於中原,然而到魏武侯死時,魏國霸權仍然在受到周邊大國的強烈挑戰。


    齊、楚、秦、趙等都在潛移默化的滲透著魏氏的霸權。由於魏武侯(乃至其子魏惠王)在位時間發動的戰爭雖多,卻未能取得太大的實質性戰略進展,反而結仇於諸侯,終於在魏惠王時代,魏國在各個大國的夾擊中,國力枯竭,徹底走向了衰落,從此一蹶不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波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波靜並收藏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