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魏國曆代君主5
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 作者:風波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魏惠王認錯
有人向魏惠王引薦淳於髡,說此人學問淵博,記憶超人。惠王想見識見識。淳於髡被領去見魏惠王,他卻坐在一旁一句話也不說。惠王感到很奇怪,就問引薦的那個人“:你說淳於(複姓)先生才藝出眾,超過管仲和晏嬰,可為什麽見到我連一句話也不說,難道是我不值得和他談話嗎?”
那個人把惠王的意見轉達給淳於髡淳於髡說“:這裏有緣由。我已經來過兩次,第一次來拜見時,惠王想著別人獻給他的馬;第二次來時,惠王想著進獻給他的歌唱藝人,無心與我談話,既然惠王的誌趣不在我這裏,我還有什麽話要說呢?”
魏惠王聽了淳於髡的話,抱歉地說:“的確如此,是我的不對,淳於先生不愧為聖人。他前次來,正好有人獻馬,第二次來,又有人獻歌唱藝人。當時我雖然讓左右的人退下,表示對他的尊崇,但精神還是集中在馬和歌唱藝人身上。”
魏惠王表示了歉意,淳於髡以為惠王態度很誠懇,有知錯就改的精神,當時就和惠王談得很投機,談古論今,一連談了幾天。[
為政措施
一、公元前361年,為了便於統治東部地區,為了加強對東方諸侯的控製力量和保證國都的安全,把國都從安邑(山西夏縣北)遷到大梁(河南開封)。二、對內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如開鑿運河,修築黃河長堤等。又開放統治者獨占專利的山林川澤,不僅使生產有所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統治階級與人民間的矛盾。
三、對外采取團結趙、韓的政策。四、公元前358年,魏惠王”使龍賈率師築長城於西邊“,這可能就是沿洛水築的長城。公元前352年又進一步擴建。這條長城的修築,顯示出魏國對秦國已采取守勢,以防禦為主。由於魏惠王采取了以上比較切合時宜的措施,國力又大大加強。
公元前356年,魯、宋、衛、韓的國君都到魏國去朝見魏惠王,繼文侯、武侯之後,魏惠王又成為諸侯的領袖了。桂陵之戰後,公元前352年,諸侯軍將魏軍包圍於襄陵(今河南睢縣),秦軍則進攻魏的河西奪取了少梁和安邑。
魏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夾於秦、齊、楚大國之間,但是要永保霸業又必須對外用兵,外交的不利,造成了軍事上的被動,軍事上的失敗成為了必然。雖然魏在襄陵取得了勝利,並西向收複了全部河西失地,但是魏國力大損,無奈和趙講和,將邯鄲還給趙國,與趙結盟。
魏惠王沒能實現當年龐涓給他製定的戰略方針,從此魏國開始走下坡路。魏西臨強秦,為了防備秦國的軍事進攻,以便統一三晉,魏惠王曾於公元前358年開始派龍賈率師修築長城。這條長城從黃河邊的卷(今河南原陽縣西)開始,東到陽武(今原陽縣東南),折往西南行,到達密(今河南密縣東北)。
公元前352年,魏惠王再次修築長城。魏國雖遭桂陵重創,國力損耗,但軍事上還保持著強盛的聲勢。公元前344年,魏惠王聽從於衛鞅的遊說,去侯稱王。同時召集逢澤(今河南開封南)之會,邀宋、衛、鄒、魯等國國君及秦公子少官會盟,爾後同朝見周天子。逢澤之會遭到了韓國等大國的抵製,於是韓魏翻臉。
公元前342年,魏國向韓進攻。韓向齊求救。同年,齊、魏軍大戰於馬陵(今山東範縣西南),魏軍大敗,主帥龐涓身亡,太子申被俘。次年,魏國又受齊、秦、趙三國三麵進攻。公元前340年,魏、秦交戰,魏軍又大敗,主帥公子卬中計被俘。不久,徹底放棄安邑,徙都大梁(今河南開封)。
魏惠王由於在秦、齊等國夾擊中不斷慘敗,於公元前334年不得不采用相國惠施”以魏合於齊楚以按兵“的建議,率韓國等小國國君赴徐州(今山東滕州東南)朝見齊威王,同時齊威王亦承認魏惠王的王號。魏、齊接近,使齊停止了進攻,但秦國以魏為”腹心疾“,還是不斷攻魏。
公元前330年,秦軍敗魏軍於雕陰(今陝西甘泉南),迫使魏惠王獻出河西之地。次年,秦軍又攻占魏國的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西)、焦(今河南三門峽市西)、曲沃(今三門峽市西南)等地。為了聯合他國抗秦,公元前325年,魏惠王又和韓威侯相會於巫沙,並尊韓威侯為王(即韓宣惠王),同年,他又與韓宣惠王並帶太子入朝於趙。
次年,魏惠王又和齊威王相會於甄(今山東鄄城縣北)。魏惠王兩次會齊威王,都是卑躬屈節的。但這並不能製止強秦的進攻。同時南麵的楚國為了逼魏惠王廢太子嗣,送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為太子,於公元前323年敗魏軍於襄陵,奪取8個邑。次年,秦國又攻取了魏國的曲沃、平周(今山西介休)等地。
有感於惠施聯齊、楚抗秦策略的失敗,魏惠王不得不采用秦相張儀”欲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荊(楚)“的策略,逐惠施,起用張儀為相。而張儀的真正目的是”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即其連橫策略。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又在齊、楚、燕、趙、韓五國支持下,逐張儀,致用倡導合縱的公孫衍為相。魏惠王對外忽縱忽橫,軍事上樹敵過多,此後國勢日弱。[
人物評價:
魏惠王綜合說起來不算是昏君,嚴格的說,他早期是嚴明的強君,晚年開始走下坡路,成為一個庸君,所以不能一概而論,認定魏惠王是昏君。魏惠王早期勵精圖治,勤於理政,再加上有公叔座為相、龐涓為將,在奪位之戰後很快恢複了國內的秩序,妥善解決了貴族和平民之間的矛盾;重創秦軍,打的秦軍節節敗退,迫使秦孝公遷都;
在趙、秦、齊.楚四國合攻之下也能精妙安排,取得勝利;遷都大梁,發展生產,修建防禦工事,使得大梁成為當時諸侯各國中都城最繁華的城市。他在列國之中率先稱王,與周天子平起平坐,成為中原露主,贏得了短暫的和平後麵。
到魏惠王統治晚期,由於錯誤安排,導致龐涓被俘,不忍受辱自殺而亡。之後在秦、齊的夾攻之下不斷慘敗,對外,魏惠王忽縱忽橫,軍事上樹敵太多,魏國國力日益衰弱。魏惠王剛慎自用,外寬內窄,好形式主義。魏國因重視人才而興,也因錯失人才而敗。
孫脾乃兵聖之後,本來是留在魏國做的,卻隻因魏惠王聽取龐涓一人之言落得殘疾,逃到文國;商鞅是被公叔座推薦過來的,他不重用也不忌憚,成就了後來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富國強兵;張儀足智多謀,攪得列國不得安寧,這樣的人才也被魏惠王拱手讓人。
不禁讓人想起魏惠王於文威王會田於郊說的那段話,豈不知,他也曾擁有世上無價之寶不管他是早期賢明的君主,還是晚期昏庸的魏王,既不能否定他的功績,也不能忽略他的錯誤。
魏襄王(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296年),姬姓,魏氏,名嗣,一名赫,魏惠王之子,戰國時期魏國第四任國君,公元前318年即位為君,公元前296年魏襄王去世,其子魏昭王即位。
魏襄王元年(公元前318年),魏、韓、趙、楚、燕五國合縱攻秦,沒有勝利就撤兵了。惠施為魏出使楚國。魏襄王二年(公元前317年),齊軍在關津打敗魏軍。魏襄王五年(公元前314年),秦派樗裏子攻取魏國的曲沃,並在案門趕跑犀首(公孫衍)。
魏襄王六年(公元前313年),秦派人來魏國立魏公子遬為太子,魏襄王與秦王在臨晉相會。魏襄王七年(公元前312年),魏軍進攻齊國。與秦國一起征討燕國。魏襄王八年(公元前311年),魏軍進攻衛國,攻下兩座城。衛國國君非常憂慮。
魏襄王九年(公元前310年),魏襄王與秦王在臨晉相會。張儀、魏章相魏。魏襄王十一年(公元前308年),魏襄王與秦武王贏蕩在應城相會。魏襄王十二年(公元前307年),魏太子到秦國朝拜。秦國來進攻魏國的皮氏,沒有攻克就撤兵了。
魏襄王十四年(公元前305年),秦國把秦武王王後送回魏國。魏襄王十六年(公元前303年),秦軍攻下魏國城池。魏襄王十七年(公元前302年),魏襄王與秦王在臨晉相會。秦國把城池還給魏國。魏襄王十八年(公元前301年),魏國與秦國聯合攻打楚國。魏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96年),秦國歸還魏國地,與魏講和。
同年,魏襄王去世,太子遬即位,是為魏昭王。趣聞軼事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
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魏昭王(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277年),漢族,姬姓,魏氏,名遫。魏襄王之子,魏惠王之孫。東周魏國第5代國君。公元前295年-公元前277年在位。孟嚐君奔魏,魏昭王以為相,與諸侯共伐破齊。魏昭王十二年,燕昭王悉起燕國之兵,以樂毅為上將軍,直取齊國七十餘城。
公子魏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是魏安厘王的異母弟弟,也就是所謂戰國四公子中的信陵君,以養士出名。魏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96年),魏襄王去世,魏昭王繼位。魏昭王元年(公元前295年),秦國攻打魏國,奪取魏國的襄城(今河南許昌境內)。
魏昭王二年(公元前294年),魏國與秦國再次開戰,魏國作戰失利。魏昭王三年(公元前293年),魏國幫助韓國攻打秦國,秦國將領白起率軍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打敗魏國二十四萬大軍 ,這便是曆史上著名的\"伊闕之戰\"。
魏昭王六年(公元前290年),魏國開始向秦國割地求和,將魏國河東的四百裏土地全部割讓給秦國。當時有個名叫芒卯的人,會耍一些小手段,用一些詭計,因此受到魏昭王的重用。魏昭王七年(公元前289年),秦軍攻打魏國,奪取魏國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魏昭王九年(公元前287年),秦軍攻打魏國,奪取魏國的新垣、曲陽(今河北保定西南)。魏昭王十年(公元前286年),齊國滅亡宋國,宋國國君宋王偃死在魏國的溫邑(今河南溫縣)。
魏昭王十二年(公元前284年),魏國聯合秦、趙、韓、燕五國一起攻打齊國,在濟西打敗齊軍,齊國國君齊湣王出外逃亡。燕國軍隊單獨進入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同年,魏昭王與秦昭襄王在西周相會。
魏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83年),秦國奪取魏國的安城,秦軍到達魏都大梁後離開。魏昭王十九年(公元前277年),魏昭王去世,其子魏圉繼位,是為魏安厘王。
魏安厘王(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243年),姬姓,魏昭王之子,魏無忌異母哥哥,魏景湣王的父親,戰國時期魏國第六任國君。 他即位後,為牽製孟嚐君田文,封弟公子無忌為信陵君,時秦強盛,屢敗魏,他割地求和。
他中秦反間計,將信陵君兵權奪回,公元前243年,魏安厘王與信陵君同年病死。公元前277年,其父魏昭王魏遫逝世,繼任魏王。公元前276年,秦國武安君白起攻取魏國兩個城市;封其弟魏無忌為信陵(今河南寧陵)君。
公元前275年,秦相國兼穰侯魏冉率軍進攻,韓軍赴援敗戰折損四萬人,韓將暴鳶投奔國都大梁;割讓八個城市求和,穰侯不理,再度進攻,擊敗魏將芒卯,占領北宅,包圍國都大梁,安厘王割讓溫城求和。
公元前274年,安厘王警覺到局勢緊張,與齊國再訂南北合縱同盟,秦國反應強烈,穰侯再攻,奪取四個城市,斬殺四萬人。公元前273年,安厘王與趙惠文王聯合攻擊韓國,包圍華陽(古邑名,在今河南省新鄭市北。春秋時鄭華邑,戰國時改名華陽,先後屬魏、韓);
穰侯在韓使陳筮遊說下,會同武安君白起、客卿胡陽率軍急行八天,赴華陽擊敗芒卯軍,三員大將遭俘,被殺十三萬人;大臣段幹子請割南陽予秦求和,蘇代進言諫阻,遂決議不納蘇代之諫以割讓南陽求和,而集中力量保衛修武。同年白起進攻魏國,孟嚐君田文舉薦芒卯為主帥,白起在華陽大敗魏軍,芒卯戰敗而逃,田文失勢後,他的許多門客投奔信陵君門下。
長平之戰後,公元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形勢危急。趙國平原君的妻子是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請求魏國救援,魏安厘王懼怕秦國,不敢進軍。信陵君與魏安厘王的寵妃如姬勾結,從魏安厘王的臥室內盜出兵符,要劫奪晉鄙的部隊。
晉鄙見了兵符,表示懷疑,信陵君的部下朱亥用鐵椎刺殺晉鄙,強行奪權,信陵君以精兵八萬開赴前線,一舉擊潰秦國,解除了邯鄲之圍。信陵君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威震六國。但信陵君因為奪取兵權之故,怕受到魏安厘王迫害,所以一直留在趙國,十年不敢回去。
公元前247年,秦將蒙驁侵略魏國時,魏安厘王在國難中與信陵君和解,拜之為上將軍,信陵君有國際威望,立即召集了五國聯軍抗秦,大敗蒙驁,拯救了魏國。但戰後魏安厘王對信陵君開始猜疑,更兼秦人使用反間計,使魏安厘王懷疑信陵君,並奪取了其上將軍之位,信陵君隻好終日藉酒澆愁。
公元前243年,安厘王與信陵君同年病死。軼事典故折疊施反間計信陵君,名無忌,戰國時期魏國貴族,魏安厘王的異母弟弟。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為人仁愛忠厚,禮賢下士,因此天下士人都爭相投到他的門下。信陵君的門客最多時多達三千人。
當時,諸侯各國因為魏國的信陵君賢德,連續十幾年不敢派兵侵犯魏國。秦國在長平戰役殲滅四十多萬趙軍之後,進而圍攻趙國國都邯鄲。信陵君的姐姐是趙國平原君趙勝的妻子,多次寫信請求魏安厘王和信陵君援救趙國。
魏安厘王懾於秦國的強大實力,隻是派出軍隊虛張聲勢,不敢讓魏軍與秦軍交戰。信陵君采用魏國隱士侯贏的計策,盜取了魏安厘王調動軍隊的兵符,指揮魏國大軍逼退了秦軍,為邯鄲解除了圍困。信陵君怕魏安厘王惱怒自己盜取兵符擅殺軍隊統帥的行為,不敢回到魏國,就讓軍隊將領帶領魏國大軍返回魏國,自己與門客留在了趙國。
信陵君在趙國居住了十年。秦國得知信陵君始終留在趙國,就出兵攻打魏國。魏安厘王為此事焦慮萬分,派使臣去趙國請信陵君回國。信陵君擔心魏安厘王仍然惱恨自己,就告誡門下賓客說:“有敢替魏王使臣通報傳達的,一律處死。”
由於賓客們都是背棄魏國來到趙國的,所以沒有誰敢勸信陵君返回魏國。信陵君在趙國結交的隱士毛公和薛公聽說此事後,一起去見信陵君,對信陵君說:“公子之所以在趙國備受敬重,名揚諸侯,隻是因為有魏國的存在啊。
現在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危急而公子毫不顧念,假使秦國攻破魏國國都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廟夷平,公子還有什麽臉麵活在世上呢?”毛公和薛公的話還沒說完,信陵君的臉色就變了,立即囑咐車夫趕快套車回去援救魏國。信陵君回到魏國後,去見魏安厘王,兩個人相對落淚。
魏安厘王把上將軍大印授給信陵君,任命信陵君為魏國軍隊的最高統帥。魏安厘王三十年(公元前247年),信陵君派使臣把自己擔任魏國軍隊上將軍職務一事通報各個諸侯國。諸侯們得知信陵君擔任了魏軍的上將軍,都各自調兵遣將救援魏國。
信陵君率領五個諸侯國的軍隊在黃河以南地區把秦將蒙驁率領的秦軍打得大敗,進而乘勝追擊,將秦軍逼回函穀關內,使他們不敢再出函穀關。從此,信陵君的聲威震動天下。
秦昭襄王擔心信陵君會進一步威脅秦國,就決定實施反間計離間魏安厘王與信陵君的關係。秦昭襄王派人攜帶了上萬斤的黃金前往魏國,秦國使者到達魏國後,找到被信陵君殺死的魏軍將領晉鄙的門客,買通他們,讓他們在魏安厘王麵前誣陷信陵君。
晉鄙的門客求見魏安厘王,對魏安厘王說:“信陵君流亡在外已達十年,現在擔任魏國的大將,諸侯國的將領都歸他指揮,諸侯們隻知道魏國有個信陵君,不知道還有個魏王。信陵君也要乘這個時候決定稱王。諸侯們害怕信陵君的權勢聲威,正打算共同出麵擁立他為王呢。”此外,秦國還采用其它辦法多次施行反間計。
有人向魏惠王引薦淳於髡,說此人學問淵博,記憶超人。惠王想見識見識。淳於髡被領去見魏惠王,他卻坐在一旁一句話也不說。惠王感到很奇怪,就問引薦的那個人“:你說淳於(複姓)先生才藝出眾,超過管仲和晏嬰,可為什麽見到我連一句話也不說,難道是我不值得和他談話嗎?”
那個人把惠王的意見轉達給淳於髡淳於髡說“:這裏有緣由。我已經來過兩次,第一次來拜見時,惠王想著別人獻給他的馬;第二次來時,惠王想著進獻給他的歌唱藝人,無心與我談話,既然惠王的誌趣不在我這裏,我還有什麽話要說呢?”
魏惠王聽了淳於髡的話,抱歉地說:“的確如此,是我的不對,淳於先生不愧為聖人。他前次來,正好有人獻馬,第二次來,又有人獻歌唱藝人。當時我雖然讓左右的人退下,表示對他的尊崇,但精神還是集中在馬和歌唱藝人身上。”
魏惠王表示了歉意,淳於髡以為惠王態度很誠懇,有知錯就改的精神,當時就和惠王談得很投機,談古論今,一連談了幾天。[
為政措施
一、公元前361年,為了便於統治東部地區,為了加強對東方諸侯的控製力量和保證國都的安全,把國都從安邑(山西夏縣北)遷到大梁(河南開封)。二、對內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如開鑿運河,修築黃河長堤等。又開放統治者獨占專利的山林川澤,不僅使生產有所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統治階級與人民間的矛盾。
三、對外采取團結趙、韓的政策。四、公元前358年,魏惠王”使龍賈率師築長城於西邊“,這可能就是沿洛水築的長城。公元前352年又進一步擴建。這條長城的修築,顯示出魏國對秦國已采取守勢,以防禦為主。由於魏惠王采取了以上比較切合時宜的措施,國力又大大加強。
公元前356年,魯、宋、衛、韓的國君都到魏國去朝見魏惠王,繼文侯、武侯之後,魏惠王又成為諸侯的領袖了。桂陵之戰後,公元前352年,諸侯軍將魏軍包圍於襄陵(今河南睢縣),秦軍則進攻魏的河西奪取了少梁和安邑。
魏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夾於秦、齊、楚大國之間,但是要永保霸業又必須對外用兵,外交的不利,造成了軍事上的被動,軍事上的失敗成為了必然。雖然魏在襄陵取得了勝利,並西向收複了全部河西失地,但是魏國力大損,無奈和趙講和,將邯鄲還給趙國,與趙結盟。
魏惠王沒能實現當年龐涓給他製定的戰略方針,從此魏國開始走下坡路。魏西臨強秦,為了防備秦國的軍事進攻,以便統一三晉,魏惠王曾於公元前358年開始派龍賈率師修築長城。這條長城從黃河邊的卷(今河南原陽縣西)開始,東到陽武(今原陽縣東南),折往西南行,到達密(今河南密縣東北)。
公元前352年,魏惠王再次修築長城。魏國雖遭桂陵重創,國力損耗,但軍事上還保持著強盛的聲勢。公元前344年,魏惠王聽從於衛鞅的遊說,去侯稱王。同時召集逢澤(今河南開封南)之會,邀宋、衛、鄒、魯等國國君及秦公子少官會盟,爾後同朝見周天子。逢澤之會遭到了韓國等大國的抵製,於是韓魏翻臉。
公元前342年,魏國向韓進攻。韓向齊求救。同年,齊、魏軍大戰於馬陵(今山東範縣西南),魏軍大敗,主帥龐涓身亡,太子申被俘。次年,魏國又受齊、秦、趙三國三麵進攻。公元前340年,魏、秦交戰,魏軍又大敗,主帥公子卬中計被俘。不久,徹底放棄安邑,徙都大梁(今河南開封)。
魏惠王由於在秦、齊等國夾擊中不斷慘敗,於公元前334年不得不采用相國惠施”以魏合於齊楚以按兵“的建議,率韓國等小國國君赴徐州(今山東滕州東南)朝見齊威王,同時齊威王亦承認魏惠王的王號。魏、齊接近,使齊停止了進攻,但秦國以魏為”腹心疾“,還是不斷攻魏。
公元前330年,秦軍敗魏軍於雕陰(今陝西甘泉南),迫使魏惠王獻出河西之地。次年,秦軍又攻占魏國的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西)、焦(今河南三門峽市西)、曲沃(今三門峽市西南)等地。為了聯合他國抗秦,公元前325年,魏惠王又和韓威侯相會於巫沙,並尊韓威侯為王(即韓宣惠王),同年,他又與韓宣惠王並帶太子入朝於趙。
次年,魏惠王又和齊威王相會於甄(今山東鄄城縣北)。魏惠王兩次會齊威王,都是卑躬屈節的。但這並不能製止強秦的進攻。同時南麵的楚國為了逼魏惠王廢太子嗣,送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為太子,於公元前323年敗魏軍於襄陵,奪取8個邑。次年,秦國又攻取了魏國的曲沃、平周(今山西介休)等地。
有感於惠施聯齊、楚抗秦策略的失敗,魏惠王不得不采用秦相張儀”欲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荊(楚)“的策略,逐惠施,起用張儀為相。而張儀的真正目的是”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即其連橫策略。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又在齊、楚、燕、趙、韓五國支持下,逐張儀,致用倡導合縱的公孫衍為相。魏惠王對外忽縱忽橫,軍事上樹敵過多,此後國勢日弱。[
人物評價:
魏惠王綜合說起來不算是昏君,嚴格的說,他早期是嚴明的強君,晚年開始走下坡路,成為一個庸君,所以不能一概而論,認定魏惠王是昏君。魏惠王早期勵精圖治,勤於理政,再加上有公叔座為相、龐涓為將,在奪位之戰後很快恢複了國內的秩序,妥善解決了貴族和平民之間的矛盾;重創秦軍,打的秦軍節節敗退,迫使秦孝公遷都;
在趙、秦、齊.楚四國合攻之下也能精妙安排,取得勝利;遷都大梁,發展生產,修建防禦工事,使得大梁成為當時諸侯各國中都城最繁華的城市。他在列國之中率先稱王,與周天子平起平坐,成為中原露主,贏得了短暫的和平後麵。
到魏惠王統治晚期,由於錯誤安排,導致龐涓被俘,不忍受辱自殺而亡。之後在秦、齊的夾攻之下不斷慘敗,對外,魏惠王忽縱忽橫,軍事上樹敵太多,魏國國力日益衰弱。魏惠王剛慎自用,外寬內窄,好形式主義。魏國因重視人才而興,也因錯失人才而敗。
孫脾乃兵聖之後,本來是留在魏國做的,卻隻因魏惠王聽取龐涓一人之言落得殘疾,逃到文國;商鞅是被公叔座推薦過來的,他不重用也不忌憚,成就了後來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富國強兵;張儀足智多謀,攪得列國不得安寧,這樣的人才也被魏惠王拱手讓人。
不禁讓人想起魏惠王於文威王會田於郊說的那段話,豈不知,他也曾擁有世上無價之寶不管他是早期賢明的君主,還是晚期昏庸的魏王,既不能否定他的功績,也不能忽略他的錯誤。
魏襄王(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296年),姬姓,魏氏,名嗣,一名赫,魏惠王之子,戰國時期魏國第四任國君,公元前318年即位為君,公元前296年魏襄王去世,其子魏昭王即位。
魏襄王元年(公元前318年),魏、韓、趙、楚、燕五國合縱攻秦,沒有勝利就撤兵了。惠施為魏出使楚國。魏襄王二年(公元前317年),齊軍在關津打敗魏軍。魏襄王五年(公元前314年),秦派樗裏子攻取魏國的曲沃,並在案門趕跑犀首(公孫衍)。
魏襄王六年(公元前313年),秦派人來魏國立魏公子遬為太子,魏襄王與秦王在臨晉相會。魏襄王七年(公元前312年),魏軍進攻齊國。與秦國一起征討燕國。魏襄王八年(公元前311年),魏軍進攻衛國,攻下兩座城。衛國國君非常憂慮。
魏襄王九年(公元前310年),魏襄王與秦王在臨晉相會。張儀、魏章相魏。魏襄王十一年(公元前308年),魏襄王與秦武王贏蕩在應城相會。魏襄王十二年(公元前307年),魏太子到秦國朝拜。秦國來進攻魏國的皮氏,沒有攻克就撤兵了。
魏襄王十四年(公元前305年),秦國把秦武王王後送回魏國。魏襄王十六年(公元前303年),秦軍攻下魏國城池。魏襄王十七年(公元前302年),魏襄王與秦王在臨晉相會。秦國把城池還給魏國。魏襄王十八年(公元前301年),魏國與秦國聯合攻打楚國。魏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96年),秦國歸還魏國地,與魏講和。
同年,魏襄王去世,太子遬即位,是為魏昭王。趣聞軼事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
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魏昭王(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277年),漢族,姬姓,魏氏,名遫。魏襄王之子,魏惠王之孫。東周魏國第5代國君。公元前295年-公元前277年在位。孟嚐君奔魏,魏昭王以為相,與諸侯共伐破齊。魏昭王十二年,燕昭王悉起燕國之兵,以樂毅為上將軍,直取齊國七十餘城。
公子魏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是魏安厘王的異母弟弟,也就是所謂戰國四公子中的信陵君,以養士出名。魏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96年),魏襄王去世,魏昭王繼位。魏昭王元年(公元前295年),秦國攻打魏國,奪取魏國的襄城(今河南許昌境內)。
魏昭王二年(公元前294年),魏國與秦國再次開戰,魏國作戰失利。魏昭王三年(公元前293年),魏國幫助韓國攻打秦國,秦國將領白起率軍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打敗魏國二十四萬大軍 ,這便是曆史上著名的\"伊闕之戰\"。
魏昭王六年(公元前290年),魏國開始向秦國割地求和,將魏國河東的四百裏土地全部割讓給秦國。當時有個名叫芒卯的人,會耍一些小手段,用一些詭計,因此受到魏昭王的重用。魏昭王七年(公元前289年),秦軍攻打魏國,奪取魏國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魏昭王九年(公元前287年),秦軍攻打魏國,奪取魏國的新垣、曲陽(今河北保定西南)。魏昭王十年(公元前286年),齊國滅亡宋國,宋國國君宋王偃死在魏國的溫邑(今河南溫縣)。
魏昭王十二年(公元前284年),魏國聯合秦、趙、韓、燕五國一起攻打齊國,在濟西打敗齊軍,齊國國君齊湣王出外逃亡。燕國軍隊單獨進入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同年,魏昭王與秦昭襄王在西周相會。
魏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83年),秦國奪取魏國的安城,秦軍到達魏都大梁後離開。魏昭王十九年(公元前277年),魏昭王去世,其子魏圉繼位,是為魏安厘王。
魏安厘王(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243年),姬姓,魏昭王之子,魏無忌異母哥哥,魏景湣王的父親,戰國時期魏國第六任國君。 他即位後,為牽製孟嚐君田文,封弟公子無忌為信陵君,時秦強盛,屢敗魏,他割地求和。
他中秦反間計,將信陵君兵權奪回,公元前243年,魏安厘王與信陵君同年病死。公元前277年,其父魏昭王魏遫逝世,繼任魏王。公元前276年,秦國武安君白起攻取魏國兩個城市;封其弟魏無忌為信陵(今河南寧陵)君。
公元前275年,秦相國兼穰侯魏冉率軍進攻,韓軍赴援敗戰折損四萬人,韓將暴鳶投奔國都大梁;割讓八個城市求和,穰侯不理,再度進攻,擊敗魏將芒卯,占領北宅,包圍國都大梁,安厘王割讓溫城求和。
公元前274年,安厘王警覺到局勢緊張,與齊國再訂南北合縱同盟,秦國反應強烈,穰侯再攻,奪取四個城市,斬殺四萬人。公元前273年,安厘王與趙惠文王聯合攻擊韓國,包圍華陽(古邑名,在今河南省新鄭市北。春秋時鄭華邑,戰國時改名華陽,先後屬魏、韓);
穰侯在韓使陳筮遊說下,會同武安君白起、客卿胡陽率軍急行八天,赴華陽擊敗芒卯軍,三員大將遭俘,被殺十三萬人;大臣段幹子請割南陽予秦求和,蘇代進言諫阻,遂決議不納蘇代之諫以割讓南陽求和,而集中力量保衛修武。同年白起進攻魏國,孟嚐君田文舉薦芒卯為主帥,白起在華陽大敗魏軍,芒卯戰敗而逃,田文失勢後,他的許多門客投奔信陵君門下。
長平之戰後,公元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形勢危急。趙國平原君的妻子是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請求魏國救援,魏安厘王懼怕秦國,不敢進軍。信陵君與魏安厘王的寵妃如姬勾結,從魏安厘王的臥室內盜出兵符,要劫奪晉鄙的部隊。
晉鄙見了兵符,表示懷疑,信陵君的部下朱亥用鐵椎刺殺晉鄙,強行奪權,信陵君以精兵八萬開赴前線,一舉擊潰秦國,解除了邯鄲之圍。信陵君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威震六國。但信陵君因為奪取兵權之故,怕受到魏安厘王迫害,所以一直留在趙國,十年不敢回去。
公元前247年,秦將蒙驁侵略魏國時,魏安厘王在國難中與信陵君和解,拜之為上將軍,信陵君有國際威望,立即召集了五國聯軍抗秦,大敗蒙驁,拯救了魏國。但戰後魏安厘王對信陵君開始猜疑,更兼秦人使用反間計,使魏安厘王懷疑信陵君,並奪取了其上將軍之位,信陵君隻好終日藉酒澆愁。
公元前243年,安厘王與信陵君同年病死。軼事典故折疊施反間計信陵君,名無忌,戰國時期魏國貴族,魏安厘王的異母弟弟。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為人仁愛忠厚,禮賢下士,因此天下士人都爭相投到他的門下。信陵君的門客最多時多達三千人。
當時,諸侯各國因為魏國的信陵君賢德,連續十幾年不敢派兵侵犯魏國。秦國在長平戰役殲滅四十多萬趙軍之後,進而圍攻趙國國都邯鄲。信陵君的姐姐是趙國平原君趙勝的妻子,多次寫信請求魏安厘王和信陵君援救趙國。
魏安厘王懾於秦國的強大實力,隻是派出軍隊虛張聲勢,不敢讓魏軍與秦軍交戰。信陵君采用魏國隱士侯贏的計策,盜取了魏安厘王調動軍隊的兵符,指揮魏國大軍逼退了秦軍,為邯鄲解除了圍困。信陵君怕魏安厘王惱怒自己盜取兵符擅殺軍隊統帥的行為,不敢回到魏國,就讓軍隊將領帶領魏國大軍返回魏國,自己與門客留在了趙國。
信陵君在趙國居住了十年。秦國得知信陵君始終留在趙國,就出兵攻打魏國。魏安厘王為此事焦慮萬分,派使臣去趙國請信陵君回國。信陵君擔心魏安厘王仍然惱恨自己,就告誡門下賓客說:“有敢替魏王使臣通報傳達的,一律處死。”
由於賓客們都是背棄魏國來到趙國的,所以沒有誰敢勸信陵君返回魏國。信陵君在趙國結交的隱士毛公和薛公聽說此事後,一起去見信陵君,對信陵君說:“公子之所以在趙國備受敬重,名揚諸侯,隻是因為有魏國的存在啊。
現在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危急而公子毫不顧念,假使秦國攻破魏國國都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廟夷平,公子還有什麽臉麵活在世上呢?”毛公和薛公的話還沒說完,信陵君的臉色就變了,立即囑咐車夫趕快套車回去援救魏國。信陵君回到魏國後,去見魏安厘王,兩個人相對落淚。
魏安厘王把上將軍大印授給信陵君,任命信陵君為魏國軍隊的最高統帥。魏安厘王三十年(公元前247年),信陵君派使臣把自己擔任魏國軍隊上將軍職務一事通報各個諸侯國。諸侯們得知信陵君擔任了魏軍的上將軍,都各自調兵遣將救援魏國。
信陵君率領五個諸侯國的軍隊在黃河以南地區把秦將蒙驁率領的秦軍打得大敗,進而乘勝追擊,將秦軍逼回函穀關內,使他們不敢再出函穀關。從此,信陵君的聲威震動天下。
秦昭襄王擔心信陵君會進一步威脅秦國,就決定實施反間計離間魏安厘王與信陵君的關係。秦昭襄王派人攜帶了上萬斤的黃金前往魏國,秦國使者到達魏國後,找到被信陵君殺死的魏軍將領晉鄙的門客,買通他們,讓他們在魏安厘王麵前誣陷信陵君。
晉鄙的門客求見魏安厘王,對魏安厘王說:“信陵君流亡在外已達十年,現在擔任魏國的大將,諸侯國的將領都歸他指揮,諸侯們隻知道魏國有個信陵君,不知道還有個魏王。信陵君也要乘這個時候決定稱王。諸侯們害怕信陵君的權勢聲威,正打算共同出麵擁立他為王呢。”此外,秦國還采用其它辦法多次施行反間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