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趙世家7
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 作者:風波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為政舉措趙敬侯即位之初,以其遠見卓識,力主遷都邯鄲(今河北邯鄲),為實現趙國北進的戰略打下基礎。之後,趙敬侯通過對衛國、魏國的一係列戰爭積極向外擴展,進一步鞏固都城邯鄲的地位。
關於他的人物評價。
史上記載,趙敬侯不修德行,而喜歡盡情享樂,滿足於身體安適,耳目快樂,冬天射箭打獵,夏天泛舟遊玩,不分晝夜地飲酒,一連幾天都不放下酒杯,不會喝酒的用竹筒對著嘴巴往裏灌,進退不嚴肅、回答不恭敬的就在席前殺死。起居飲食像這樣沒有節製,處罰殺戮像這樣沒有標準,但是趙敬侯在位十二年,軍隊不曾遭到敵國挫敗,土地不曾遭到四鄰侵占,內部沒有群臣百官鬧事,外麵沒有鄰國侵略的禍患,這些都是因為懂得趙敬侯如何任用臣子。
趙成侯(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350年),嬴姓,趙氏,名種,趙敬侯之子,戰國時期趙國君主。公元前372年,趙成侯在邢地漿水鎮附近(今邢台縣)高築檀台,以朝諸侯。因在邢地建檀台,故名邢台。公元前353年,魏國派大將龐涓帶兵攻打趙國,圍趙都城邯鄲。趙成侯拒絕割地,派遣使者求援齊國,齊使田忌、孫臏救趙,敗魏桂陵。趙成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51年),魏惠王與趙成侯在邯鄲城南的漳水會盟,締結和約。
人物生平
繼承君位
趙成侯,嬴姓,趙氏,名種,是趙敬侯之子。趙敬侯十二年(公元前375年),趙敬侯去世,趙種即位,是為趙成侯。[1趙成侯元年(公元前374年),公子趙勝因與趙成侯爭奪君位,而發動叛亂。[諸侯交戰趙成侯三年(公元前372年),趙成侯任用大臣太戊午(亦作太成午[)擔任國相。同年,趙成侯派兵攻打衛國,奪取衛國七十三座鄉邑。同年,魏國軍隊在藺地(一作北藺)打敗趙國軍隊。[
趙成侯四年(公元前371年),趙軍與秦國軍隊在高安交戰,趙軍擊敗秦軍。[]趙成侯五年(公元前370年),趙軍攻打齊國,直至鄄地。同年,魏軍在懷地擊敗趙軍。[]同年,趙軍攻打鄭國,打敗鄭軍後,將所占領的土地送給韓國,韓國則將長子地方送給趙國。[]趙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趙成侯派兵攻打魏國,趙軍在獮澤打敗魏軍,包圍魏惠王。[1趙成侯七年(公元前368年),趙成侯派兵侵略齊國,占領齊國長城。[]同年,聯合韓國一起攻打周朝。[]趙成侯八年(公元前367年),聯合韓國一起將周朝一分為二。[]趙成侯九年(公元前366年),與齊軍在阿下交戰。[
]趙成侯十年(公元前365年),攻打衛國,奪取衛國的甄城。[]趙成侯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秦國攻打魏國,趙成侯派兵到石阿援救魏國。[]趙成侯十二年(公元前363年),秦國攻打魏國的少梁城,趙成侯再度派兵援救魏國。[]趙成侯十三年(公元前362年),魏軍在澮地擊敗趙、韓聯軍[],占領皮牢。同年,趙成侯與韓昭侯在上黨會麵。[]趙成侯十四年(公元前361年),聯合韓國一道攻打秦國。[]趙成侯十五年(公元前360年),幫助魏國攻打齊國。[]分地會盟趙成侯十六年(公元前359年),聯合韓、魏二國瓜分晉國僅剩的土地,將端氏封給晉君。[]趙成侯十七年(公元前358年),趙成侯與魏惠王在葛孽會盟。
趙成侯十九年(公元前356年),趙成侯與齊國、宋國在平陸會盟,與燕國在阿地會盟。[]趙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魏國貢獻給趙國建築良材榮椽,因而用它來修建檀台。[]邯鄲遭圍趙成侯二十一年(公元前354年),魏惠王率軍攻打趙國,包圍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趙成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53年),魏軍攻占邯鄲,趙成侯向齊國求援,齊威王派田忌與孫臏率軍援救邯鄲,齊軍在桂陵打敗魏軍。[]趙成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51年),魏國將邯鄲歸還給趙國,趙國與魏國漳水之畔締結和約。[
]同年,秦國進攻趙國藺地。[]因病去世趙成侯二十五年(公元前350年),趙成侯去世。公子趙緤與太子趙語爭立君位失敗,逃奔韓國。於是太子趙語即位,是為趙肅侯。[史籍記載《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
]曆史評價
須賈:初時惠王伐趙,戰勝乎三梁,十萬之軍拔邯鄲,趙氏不割,而邯鄲複歸。齊人攻燕,殺子之,破故國,燕不割,而燕國複歸。燕、趙之所以國全兵勁而地不並乎諸侯者,以其能忍難而重出地也。
趙肅侯(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326年),贏姓,趙氏,名語,戰國時期趙國第五代君主。趙成侯之子。[公元前350年,趙成侯卒後,與公子緤爭位,緤敗而奔韓,趙肅侯始立。即位初,奪端氏,徙晉君至屯留。趙肅侯二年(公元前348年),赴陰晉會魏惠王。趙肅侯三年(公元前347年),朝見周天子。趙肅侯六年(公元前344年),攻打齊國,取唐城。後又攻魏之首垣。
趙肅侯十五年(公元前335年),建造壽陵,帝王墓稱陵自此始。趙肅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趙肅侯因對魏、齊兩國聯合互尊為王一事不滿,派軍攻魏,久攻不下,被迫撤軍。為防禦魏、齊兩國的報複,趙肅侯在漳水和滏水之間修築長城。[]趙肅侯十八年(公元前332年),齊、魏聯合攻打趙國,趙肅侯下令挖開黃河大堤放水淹灌齊、魏聯軍,齊、魏聯軍撤走。
趙肅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28年),趙國將領趙疵與秦軍交戰,趙疵戰敗,秦軍占領趙國藺地和離石。趙肅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趙、韓聯軍包圍魏國的襄陵。同年,趙肅侯去世,其子趙雍即位,是為趙武靈王。
繼承君位
趙肅侯,嬴姓趙氏,名語[],是趙成侯趙種之子。趙成侯在位時,將兒子語立為太子。趙成侯二十五年(公元前350年),趙成侯趙種去世,公子緤和太子語爭奪君位,趙緤失敗,逃奔韓國。[於是太子語即位,是為趙肅侯。[奪地平叛趙肅侯元年(公元前349年),趙肅侯奪取晉君的封地端氏縣(今山西省沁水縣東北),將晉君遷居到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區南)。[]趙肅侯二年(公元前348年),趙肅侯和魏惠王在陰晉(今陝西省大荔縣東)會見。
[]趙肅侯三年(公元前347年),趙國的公子趙範起兵作亂,襲擊趙國的都城。趙肅侯派兵鎮壓叛亂,趙範戰敗而死。[]征戰諸侯趙肅侯六年(公元前344年),趙肅侯派兵攻打齊國,奪取齊國的高唐(今山東省高唐縣東北)。[]趙肅侯七年(公元前343年),趙國的公子刻率軍攻打魏國的首垣(今河南省長垣市東北)。[]趙肅侯十年(公元前340年),趙肅侯聯合齊國攻打魏國。[
趙肅侯十一年(公元前339年),趙肅侯再度派兵攻打魏國。[]趙肅侯十五年(公元前335年),趙肅侯下令修建壽陵。[]趙肅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趙肅侯派兵攻打魏國,包圍魏國的黃城(今河南省內黃縣西),但沒有攻克下來。同年,趙肅侯下令修築長城。[趙肅侯十八年(公元前332年),齊國聯合魏國攻打趙國,趙肅侯下令挖開黃河大堤放水淹灌齊、魏聯軍,齊、魏聯軍撤走。[1因病去世趙肅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趙、韓聯軍包圍魏國的襄陵(今河南省睢縣)。
同年,趙肅侯去世,其子趙雍即位,是為趙武靈王趙雍。[]秦、楚、燕、齊、魏五國各派精兵一萬人前來趙國參加趙肅侯的葬禮,明為吊唁,實為示威。[
為政舉措
趙肅侯戎馬一生,與諸侯幾乎連年征戰,在狼煙四起的戰國兼並戰爭中,能夠穩住局勢,基本保全趙國的基業,可見趙肅侯絕非是簡簡單單的守成之君。當齊、楚、秦對三晉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時,魏國的百年霸業日漸衰落時,趙肅侯卻迎難而上,頂替魏惠王扛起三晉的領導大旗。趣聞軼事趙肅侯十六年(公元前334年),趙肅侯到大陵遊玩,從鹿門出城,國相大戊午(亦作太成午[])挽住趙肅侯騎得馬匹的馬頭勸諫說:“農耕正緊張,一天不勞作,就一百天沒飯吃。”趙肅侯下車向他道謝[],於是取消此次出行遊玩。
人物評價趙肅侯
在位的後期,齊、秦等大國已經認識到魏國的一蹶不振與趙國的悄然崛起。趙國已經成為列強眼中釘,這已經不是趙肅侯今生所能左右。縱觀其一生,還是值得肯定,他果敢與武略為其子趙武靈王趙雍樹立榜樣,也為發起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以適應更大規模的兼並戰爭贏得寶貴的時間與空間。
趙武靈王(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295年),嬴姓,趙氏,名雍,趙國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人。先秦時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戰國時期趙國第六代君主(公元前325年 - 公元前298年在位),趙肅侯之子[]。[
]趙雍親政後,因趙國於中原諸侯爭霸戰爭中常年不利,且趙國疆界常受鄰近諸侯國威脅,及遊牧民族侵擾,遂奮發圖強,提倡胡服騎射,並在趙國北部與遊牧民族交界地區訓練騎兵,改變了戰國時代的作戰方式,因此有觀點認為他是中國騎兵的始祖[
]。此後采取連結秦、楚、宋以牽製齊、魏、韓等國的策略,趁諸國混戰之際持續進攻中山國,將其徹底攻滅[]。在此期間,巡行北疆,收服林胡、樓煩二族,開辟雲中、雁門、代郡三郡,築“趙長城”於陰山下,拓地千裏[],使趙國國勢為之一振[],成為與齊、秦並列的強國[]。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趙雍將王位讓給次子趙何,由其主持國政,自己則專注於軍事,稱“主父”。
但他傳位的行為,卻引發長子趙章一黨與趙何一派的矛盾。趙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沙丘之亂爆發,趙雍於動亂中被圍困長達三個多月,最終餓死行宮[]。死後追諡“武靈”。趙雍深謀遠慮,推行胡服騎射,在中原諸國中首創作為獨立兵種的騎兵部隊,推動了作戰方式的變化。其銳意進取的革新精神影響深遠[]。
梁啟超稱其為自黃帝以後的“中國第一雄主”人物生平承襲父位趙雍是趙肅侯趙語之子。趙肅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肅侯去世,趙雍繼承父位。魏、楚、秦、燕、齊等五個諸侯國各派銳師萬人來參加會葬。[
]趙武靈王元年(公元前325年),魏惠王帶領太子嗣、韓宣惠王帶領太子倉到趙國的“朝信宮(今河北邢台信都)”,以祝賀趙雍登基。同年,趙雍任用陽文君趙豹為相邦。[]趙雍即位之初,因年少而不能處理朝政,由博聞之師三人和左右司過三人輔佐。到他能親自上朝聽政時,首先向肅侯時期的重臣肥義請教,增加他的俸祿。對於趙國國內年老壽高的人,則每月致送禮物。[]
中原博弈
趙武靈王三年(公元前323年),魏相公孫衍發起五國相王的合縱運動,使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結成聯盟,各國國君均稱王,以對抗秦、齊、楚等國。趙雍說:“沒有王的實質,怎敢占據王的名號!”隻令國人稱自己為“君”(一說趙雍取消王號稱君在趙武靈王八年)
關於他的人物評價。
史上記載,趙敬侯不修德行,而喜歡盡情享樂,滿足於身體安適,耳目快樂,冬天射箭打獵,夏天泛舟遊玩,不分晝夜地飲酒,一連幾天都不放下酒杯,不會喝酒的用竹筒對著嘴巴往裏灌,進退不嚴肅、回答不恭敬的就在席前殺死。起居飲食像這樣沒有節製,處罰殺戮像這樣沒有標準,但是趙敬侯在位十二年,軍隊不曾遭到敵國挫敗,土地不曾遭到四鄰侵占,內部沒有群臣百官鬧事,外麵沒有鄰國侵略的禍患,這些都是因為懂得趙敬侯如何任用臣子。
趙成侯(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350年),嬴姓,趙氏,名種,趙敬侯之子,戰國時期趙國君主。公元前372年,趙成侯在邢地漿水鎮附近(今邢台縣)高築檀台,以朝諸侯。因在邢地建檀台,故名邢台。公元前353年,魏國派大將龐涓帶兵攻打趙國,圍趙都城邯鄲。趙成侯拒絕割地,派遣使者求援齊國,齊使田忌、孫臏救趙,敗魏桂陵。趙成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51年),魏惠王與趙成侯在邯鄲城南的漳水會盟,締結和約。
人物生平
繼承君位
趙成侯,嬴姓,趙氏,名種,是趙敬侯之子。趙敬侯十二年(公元前375年),趙敬侯去世,趙種即位,是為趙成侯。[1趙成侯元年(公元前374年),公子趙勝因與趙成侯爭奪君位,而發動叛亂。[諸侯交戰趙成侯三年(公元前372年),趙成侯任用大臣太戊午(亦作太成午[)擔任國相。同年,趙成侯派兵攻打衛國,奪取衛國七十三座鄉邑。同年,魏國軍隊在藺地(一作北藺)打敗趙國軍隊。[
趙成侯四年(公元前371年),趙軍與秦國軍隊在高安交戰,趙軍擊敗秦軍。[]趙成侯五年(公元前370年),趙軍攻打齊國,直至鄄地。同年,魏軍在懷地擊敗趙軍。[]同年,趙軍攻打鄭國,打敗鄭軍後,將所占領的土地送給韓國,韓國則將長子地方送給趙國。[]趙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趙成侯派兵攻打魏國,趙軍在獮澤打敗魏軍,包圍魏惠王。[1趙成侯七年(公元前368年),趙成侯派兵侵略齊國,占領齊國長城。[]同年,聯合韓國一起攻打周朝。[]趙成侯八年(公元前367年),聯合韓國一起將周朝一分為二。[]趙成侯九年(公元前366年),與齊軍在阿下交戰。[
]趙成侯十年(公元前365年),攻打衛國,奪取衛國的甄城。[]趙成侯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秦國攻打魏國,趙成侯派兵到石阿援救魏國。[]趙成侯十二年(公元前363年),秦國攻打魏國的少梁城,趙成侯再度派兵援救魏國。[]趙成侯十三年(公元前362年),魏軍在澮地擊敗趙、韓聯軍[],占領皮牢。同年,趙成侯與韓昭侯在上黨會麵。[]趙成侯十四年(公元前361年),聯合韓國一道攻打秦國。[]趙成侯十五年(公元前360年),幫助魏國攻打齊國。[]分地會盟趙成侯十六年(公元前359年),聯合韓、魏二國瓜分晉國僅剩的土地,將端氏封給晉君。[]趙成侯十七年(公元前358年),趙成侯與魏惠王在葛孽會盟。
趙成侯十九年(公元前356年),趙成侯與齊國、宋國在平陸會盟,與燕國在阿地會盟。[]趙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魏國貢獻給趙國建築良材榮椽,因而用它來修建檀台。[]邯鄲遭圍趙成侯二十一年(公元前354年),魏惠王率軍攻打趙國,包圍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趙成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53年),魏軍攻占邯鄲,趙成侯向齊國求援,齊威王派田忌與孫臏率軍援救邯鄲,齊軍在桂陵打敗魏軍。[]趙成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51年),魏國將邯鄲歸還給趙國,趙國與魏國漳水之畔締結和約。[
]同年,秦國進攻趙國藺地。[]因病去世趙成侯二十五年(公元前350年),趙成侯去世。公子趙緤與太子趙語爭立君位失敗,逃奔韓國。於是太子趙語即位,是為趙肅侯。[史籍記載《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
]曆史評價
須賈:初時惠王伐趙,戰勝乎三梁,十萬之軍拔邯鄲,趙氏不割,而邯鄲複歸。齊人攻燕,殺子之,破故國,燕不割,而燕國複歸。燕、趙之所以國全兵勁而地不並乎諸侯者,以其能忍難而重出地也。
趙肅侯(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326年),贏姓,趙氏,名語,戰國時期趙國第五代君主。趙成侯之子。[公元前350年,趙成侯卒後,與公子緤爭位,緤敗而奔韓,趙肅侯始立。即位初,奪端氏,徙晉君至屯留。趙肅侯二年(公元前348年),赴陰晉會魏惠王。趙肅侯三年(公元前347年),朝見周天子。趙肅侯六年(公元前344年),攻打齊國,取唐城。後又攻魏之首垣。
趙肅侯十五年(公元前335年),建造壽陵,帝王墓稱陵自此始。趙肅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趙肅侯因對魏、齊兩國聯合互尊為王一事不滿,派軍攻魏,久攻不下,被迫撤軍。為防禦魏、齊兩國的報複,趙肅侯在漳水和滏水之間修築長城。[]趙肅侯十八年(公元前332年),齊、魏聯合攻打趙國,趙肅侯下令挖開黃河大堤放水淹灌齊、魏聯軍,齊、魏聯軍撤走。
趙肅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28年),趙國將領趙疵與秦軍交戰,趙疵戰敗,秦軍占領趙國藺地和離石。趙肅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趙、韓聯軍包圍魏國的襄陵。同年,趙肅侯去世,其子趙雍即位,是為趙武靈王。
繼承君位
趙肅侯,嬴姓趙氏,名語[],是趙成侯趙種之子。趙成侯在位時,將兒子語立為太子。趙成侯二十五年(公元前350年),趙成侯趙種去世,公子緤和太子語爭奪君位,趙緤失敗,逃奔韓國。[於是太子語即位,是為趙肅侯。[奪地平叛趙肅侯元年(公元前349年),趙肅侯奪取晉君的封地端氏縣(今山西省沁水縣東北),將晉君遷居到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區南)。[]趙肅侯二年(公元前348年),趙肅侯和魏惠王在陰晉(今陝西省大荔縣東)會見。
[]趙肅侯三年(公元前347年),趙國的公子趙範起兵作亂,襲擊趙國的都城。趙肅侯派兵鎮壓叛亂,趙範戰敗而死。[]征戰諸侯趙肅侯六年(公元前344年),趙肅侯派兵攻打齊國,奪取齊國的高唐(今山東省高唐縣東北)。[]趙肅侯七年(公元前343年),趙國的公子刻率軍攻打魏國的首垣(今河南省長垣市東北)。[]趙肅侯十年(公元前340年),趙肅侯聯合齊國攻打魏國。[
趙肅侯十一年(公元前339年),趙肅侯再度派兵攻打魏國。[]趙肅侯十五年(公元前335年),趙肅侯下令修建壽陵。[]趙肅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趙肅侯派兵攻打魏國,包圍魏國的黃城(今河南省內黃縣西),但沒有攻克下來。同年,趙肅侯下令修築長城。[趙肅侯十八年(公元前332年),齊國聯合魏國攻打趙國,趙肅侯下令挖開黃河大堤放水淹灌齊、魏聯軍,齊、魏聯軍撤走。[1因病去世趙肅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趙、韓聯軍包圍魏國的襄陵(今河南省睢縣)。
同年,趙肅侯去世,其子趙雍即位,是為趙武靈王趙雍。[]秦、楚、燕、齊、魏五國各派精兵一萬人前來趙國參加趙肅侯的葬禮,明為吊唁,實為示威。[
為政舉措
趙肅侯戎馬一生,與諸侯幾乎連年征戰,在狼煙四起的戰國兼並戰爭中,能夠穩住局勢,基本保全趙國的基業,可見趙肅侯絕非是簡簡單單的守成之君。當齊、楚、秦對三晉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時,魏國的百年霸業日漸衰落時,趙肅侯卻迎難而上,頂替魏惠王扛起三晉的領導大旗。趣聞軼事趙肅侯十六年(公元前334年),趙肅侯到大陵遊玩,從鹿門出城,國相大戊午(亦作太成午[])挽住趙肅侯騎得馬匹的馬頭勸諫說:“農耕正緊張,一天不勞作,就一百天沒飯吃。”趙肅侯下車向他道謝[],於是取消此次出行遊玩。
人物評價趙肅侯
在位的後期,齊、秦等大國已經認識到魏國的一蹶不振與趙國的悄然崛起。趙國已經成為列強眼中釘,這已經不是趙肅侯今生所能左右。縱觀其一生,還是值得肯定,他果敢與武略為其子趙武靈王趙雍樹立榜樣,也為發起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以適應更大規模的兼並戰爭贏得寶貴的時間與空間。
趙武靈王(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295年),嬴姓,趙氏,名雍,趙國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人。先秦時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戰國時期趙國第六代君主(公元前325年 - 公元前298年在位),趙肅侯之子[]。[
]趙雍親政後,因趙國於中原諸侯爭霸戰爭中常年不利,且趙國疆界常受鄰近諸侯國威脅,及遊牧民族侵擾,遂奮發圖強,提倡胡服騎射,並在趙國北部與遊牧民族交界地區訓練騎兵,改變了戰國時代的作戰方式,因此有觀點認為他是中國騎兵的始祖[
]。此後采取連結秦、楚、宋以牽製齊、魏、韓等國的策略,趁諸國混戰之際持續進攻中山國,將其徹底攻滅[]。在此期間,巡行北疆,收服林胡、樓煩二族,開辟雲中、雁門、代郡三郡,築“趙長城”於陰山下,拓地千裏[],使趙國國勢為之一振[],成為與齊、秦並列的強國[]。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趙雍將王位讓給次子趙何,由其主持國政,自己則專注於軍事,稱“主父”。
但他傳位的行為,卻引發長子趙章一黨與趙何一派的矛盾。趙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沙丘之亂爆發,趙雍於動亂中被圍困長達三個多月,最終餓死行宮[]。死後追諡“武靈”。趙雍深謀遠慮,推行胡服騎射,在中原諸國中首創作為獨立兵種的騎兵部隊,推動了作戰方式的變化。其銳意進取的革新精神影響深遠[]。
梁啟超稱其為自黃帝以後的“中國第一雄主”人物生平承襲父位趙雍是趙肅侯趙語之子。趙肅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肅侯去世,趙雍繼承父位。魏、楚、秦、燕、齊等五個諸侯國各派銳師萬人來參加會葬。[
]趙武靈王元年(公元前325年),魏惠王帶領太子嗣、韓宣惠王帶領太子倉到趙國的“朝信宮(今河北邢台信都)”,以祝賀趙雍登基。同年,趙雍任用陽文君趙豹為相邦。[]趙雍即位之初,因年少而不能處理朝政,由博聞之師三人和左右司過三人輔佐。到他能親自上朝聽政時,首先向肅侯時期的重臣肥義請教,增加他的俸祿。對於趙國國內年老壽高的人,則每月致送禮物。[]
中原博弈
趙武靈王三年(公元前323年),魏相公孫衍發起五國相王的合縱運動,使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結成聯盟,各國國君均稱王,以對抗秦、齊、楚等國。趙雍說:“沒有王的實質,怎敢占據王的名號!”隻令國人稱自己為“君”(一說趙雍取消王號稱君在趙武靈王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