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將軍府中,袁紹寫完最後一道軍令,隨後拿出腰間金印按上。
隨著令史把軍令帶走,袁紹靠在榻上,長出了一口氣。
事情終於大定。
回想起來,唯一的問題,可能就是關東與關西之間的矛盾。
董卓有點桀驁了,雖然可以震懾百官,但袁紹心中總有些不安寧。
鮑信、王匡等關東諸軍,急切的想把董卓趕出,甚至是攻殺,自然也有自己的小算盤。
至於鮑信說的董卓軍疲憊不堪的話,袁紹自然是笑笑而已。
董卓軍駐紮在夕陽亭多日,養精蓄銳,隻趕了三十裏路到雒陽,沒有一點廝殺,落到一個迎駕之功,正是戰意高昂之際。
而他袁紹統領諸軍攻打十常侍,列陣、攻打宮門,殺宦官二千餘人。
自八月二十五日到今,已有三日。
他們才是疲憊不堪。
唯一戰意高昂、體力充沛的,是鮑信所領的一千多泰山兵。
但這些人都是新招的士卒,一點戰場經驗都沒有,怎麽和董卓的西涼悍卒打?
在袁紹看來,鮑信之所以如此積極的求戰,主要還是招了一千多兵,結果來的晚了點,一點功勞都沒有搶到手......
”太傅對董卓的信任有點過了。
而且天子拜我為後將軍,等於搶了董卓的果子,所以他頗多怨念。
至於丁原雖然勇猛,但從並州軍的掌控力度不如董卓對西涼兵。
如此,長時間未必能製衡得了,總不能都讓我來衝鋒陷陣。
我要想一個辦法,勸說太傅,盡快的趕董卓去並州和匈奴人開戰。“
袁紹斜倚在榻上,還在通盤思索著雒陽的局勢。
至於城內和百官,還有他的好小弟曹孟德呢。
有孟德擔任司隸校尉,他很放心。
這不但因為曹操的,能力強膽子大。
更因為司隸校尉,是雄職!
司隸校尉,秩比二千石。
地位極高,為三獨坐之一。
(漢百官朝會,一般接席而坐,尚書令、司隸校尉、禦史中丞三官獨坐一席,以示皇帝優寵。)
司隸校尉參與廷議時在九卿之上,朝賀在公卿下陪卿上,而且可以晚到早走。
當然,司隸校尉最大的實權是,負責監察百官和京師近郡犯法的人。
三公以下,無所不糾,麾下一千二百名中都官徒隸,既有執法權,又有司法權。
是東漢官場真正的實權大佬。
想著想著,袁紹已然昏昏睡去。
......
司隸校尉府,今天是曹操上任司隸校尉的第一天。
雖然已經兩天一夜沒有睡眠,但他依舊強打精神和袁紹做了交接。
接下來,又要安排雒陽城的監察工作。
半道上,又參與袁紹和董卓的一場糾紛,耗費了不少精力。
饒是曹操正值壯年,也有些撐不住。
麾下一千二百名徒隸也參與了圍攻皇宮,此刻同樣疲憊不堪。
曹操雖然知道此刻的命令有點犯眾怒,卻也不敢多有馬虎,當下逐個下令。
中都官徒隸們接了令,但大都無精打采。
又因為雨越下越大,不少人出了門後,也就就近尋一處地方暫且安歇。
......
牽招等人一路趕往永安宮北。
雖然中途遇到不少巡邏的衛士,但都被他們的說詞打動。
當然,這數十名壯漢,神情悲憤,還抬著屍首。
巡邏的衛士本就有些怨言,自然不願多事,萬一惹惱了這群車騎將軍府的兵卒。
永安宮北便是太倉和武庫。
劉辯要他們趕往永安宮北門,自然是打算把這些人武裝起來。
永安宮雖然不在皇宮內,但距離北宮並不遠,出了東明門不遠就到。
而且永安宮雖然占地廣闊,值守的官員和衛士卻是極少,在桓靈帝時,處於半荒廢的狀態。
在其中藏個幾千人,很容易。
劉辯的第三站,便是武庫。
此刻陰雨淋淋,賈詡作為太尉府的前椽屬,就堂而皇之的走到了前列。
至於劉辯身邊,則又多了一個假黃門侍郎——樂進。
對於劉辯來說,這可就是意外之喜。
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樂進的存在感其實並不強,和淩統都打五十回合不分勝負,給人一種二流武將的感覺。
但對於劉辯這種前世細究曆史,講冷門知識點的博主來說,樂進就是一個神將了。
每戰先登,驍果顯名。
而且曹操人生最大的一場劫難——官渡之戰,之所以能逆天翻盤,就是因為樂進陣斬了淳於瓊。
這一場大戰,雖然曹操軍斬顏良誅文醜,又有許攸帶著大量內部絕密信息來投,勝利依舊很難。
正史上的記載,淳於瓊根本沒有喝酒,他在聽說前老同事曹操帶兵前來後,並不懼怕,列陣於營外對敵。
隻是曹老板帶著精銳過來搏命,淳於瓊漸漸不敵。
但即便如此,這位西園八校尉之一的宿將也沒有慌張,而是退守營寨,依托營寨防守。
這個時候,袁紹的騎兵援兵已經臨近,可以說曹操兵敗身死,就是下一刻的事情。
關鍵時刻,樂進小宇宙大爆發,直接陣斬了淳於瓊,如此才攻下烏巢。
而且樂進鎮守襄陽期間,還數次擊退關羽。
之所以出現在這裏,其實也是一種巧合。
樂進本身是東郡衛國縣人,家中屬於豪強的序列,但此人不甘於此,追求的是封侯拜將。
但苦於沒有門路,有些蹉跎歲月。
聽說車騎將軍府的長史是樂隱,便假托是樂隱鄉人前來投靠。
誰知剛到就遇到這種事情,無奈之下,他打算借機返回家中,再等待機會。
卻不料偶遇天子,而且天子似乎處於一種比較窘迫的狀態。
樂進幾乎瞬間就拿定主意,他騰飛的機會來了,隻要能緊緊追隨天子,從一名侍衛做起,未嚐沒有翻身的那一天。
因為樂進對個人的武勇和用兵之道,都甚有自信。
他家傳幾本兵書,都說是樂毅留下的。
雖然不知道真假,但樂進一直都深信這是真的,甚至連自己是樂毅後人的說法也深信不疑。
如此猛將自請為侍衛,劉辯能有什麽不允許的呢。
他不但同意了對方的要求,還把對方直接提拔為假黃門侍郎,
樂進激動的難以自已,黃門侍郎,這可不是普通人能做的。
郡國滿二十萬人,一年才能舉孝廉一人。
孝廉可是要掌握十四本經書之一的,這種類似後世教科書的經書,是東漢官員必修的課程。
不懂十四本經書之一,根本沒有進入仕途的資格。
樂進就是被經書卡住。
更何況,孝廉補三署郎的郎中,不過是秩比三百石的官員。
而他直接升任秩六百石的黃門侍郎。
簡直是鯉魚跳龍門。
好吧,雖然多了個假字,但被樂進自動忽略了。
......
武庫前的衛士正在聊天,忽見數十人冒雨而來,登時有些吃驚,有一人急忙折返上報武庫令。
剩下的幾名衛士則是舉起了手中長戈。
隨著令史把軍令帶走,袁紹靠在榻上,長出了一口氣。
事情終於大定。
回想起來,唯一的問題,可能就是關東與關西之間的矛盾。
董卓有點桀驁了,雖然可以震懾百官,但袁紹心中總有些不安寧。
鮑信、王匡等關東諸軍,急切的想把董卓趕出,甚至是攻殺,自然也有自己的小算盤。
至於鮑信說的董卓軍疲憊不堪的話,袁紹自然是笑笑而已。
董卓軍駐紮在夕陽亭多日,養精蓄銳,隻趕了三十裏路到雒陽,沒有一點廝殺,落到一個迎駕之功,正是戰意高昂之際。
而他袁紹統領諸軍攻打十常侍,列陣、攻打宮門,殺宦官二千餘人。
自八月二十五日到今,已有三日。
他們才是疲憊不堪。
唯一戰意高昂、體力充沛的,是鮑信所領的一千多泰山兵。
但這些人都是新招的士卒,一點戰場經驗都沒有,怎麽和董卓的西涼悍卒打?
在袁紹看來,鮑信之所以如此積極的求戰,主要還是招了一千多兵,結果來的晚了點,一點功勞都沒有搶到手......
”太傅對董卓的信任有點過了。
而且天子拜我為後將軍,等於搶了董卓的果子,所以他頗多怨念。
至於丁原雖然勇猛,但從並州軍的掌控力度不如董卓對西涼兵。
如此,長時間未必能製衡得了,總不能都讓我來衝鋒陷陣。
我要想一個辦法,勸說太傅,盡快的趕董卓去並州和匈奴人開戰。“
袁紹斜倚在榻上,還在通盤思索著雒陽的局勢。
至於城內和百官,還有他的好小弟曹孟德呢。
有孟德擔任司隸校尉,他很放心。
這不但因為曹操的,能力強膽子大。
更因為司隸校尉,是雄職!
司隸校尉,秩比二千石。
地位極高,為三獨坐之一。
(漢百官朝會,一般接席而坐,尚書令、司隸校尉、禦史中丞三官獨坐一席,以示皇帝優寵。)
司隸校尉參與廷議時在九卿之上,朝賀在公卿下陪卿上,而且可以晚到早走。
當然,司隸校尉最大的實權是,負責監察百官和京師近郡犯法的人。
三公以下,無所不糾,麾下一千二百名中都官徒隸,既有執法權,又有司法權。
是東漢官場真正的實權大佬。
想著想著,袁紹已然昏昏睡去。
......
司隸校尉府,今天是曹操上任司隸校尉的第一天。
雖然已經兩天一夜沒有睡眠,但他依舊強打精神和袁紹做了交接。
接下來,又要安排雒陽城的監察工作。
半道上,又參與袁紹和董卓的一場糾紛,耗費了不少精力。
饒是曹操正值壯年,也有些撐不住。
麾下一千二百名徒隸也參與了圍攻皇宮,此刻同樣疲憊不堪。
曹操雖然知道此刻的命令有點犯眾怒,卻也不敢多有馬虎,當下逐個下令。
中都官徒隸們接了令,但大都無精打采。
又因為雨越下越大,不少人出了門後,也就就近尋一處地方暫且安歇。
......
牽招等人一路趕往永安宮北。
雖然中途遇到不少巡邏的衛士,但都被他們的說詞打動。
當然,這數十名壯漢,神情悲憤,還抬著屍首。
巡邏的衛士本就有些怨言,自然不願多事,萬一惹惱了這群車騎將軍府的兵卒。
永安宮北便是太倉和武庫。
劉辯要他們趕往永安宮北門,自然是打算把這些人武裝起來。
永安宮雖然不在皇宮內,但距離北宮並不遠,出了東明門不遠就到。
而且永安宮雖然占地廣闊,值守的官員和衛士卻是極少,在桓靈帝時,處於半荒廢的狀態。
在其中藏個幾千人,很容易。
劉辯的第三站,便是武庫。
此刻陰雨淋淋,賈詡作為太尉府的前椽屬,就堂而皇之的走到了前列。
至於劉辯身邊,則又多了一個假黃門侍郎——樂進。
對於劉辯來說,這可就是意外之喜。
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樂進的存在感其實並不強,和淩統都打五十回合不分勝負,給人一種二流武將的感覺。
但對於劉辯這種前世細究曆史,講冷門知識點的博主來說,樂進就是一個神將了。
每戰先登,驍果顯名。
而且曹操人生最大的一場劫難——官渡之戰,之所以能逆天翻盤,就是因為樂進陣斬了淳於瓊。
這一場大戰,雖然曹操軍斬顏良誅文醜,又有許攸帶著大量內部絕密信息來投,勝利依舊很難。
正史上的記載,淳於瓊根本沒有喝酒,他在聽說前老同事曹操帶兵前來後,並不懼怕,列陣於營外對敵。
隻是曹老板帶著精銳過來搏命,淳於瓊漸漸不敵。
但即便如此,這位西園八校尉之一的宿將也沒有慌張,而是退守營寨,依托營寨防守。
這個時候,袁紹的騎兵援兵已經臨近,可以說曹操兵敗身死,就是下一刻的事情。
關鍵時刻,樂進小宇宙大爆發,直接陣斬了淳於瓊,如此才攻下烏巢。
而且樂進鎮守襄陽期間,還數次擊退關羽。
之所以出現在這裏,其實也是一種巧合。
樂進本身是東郡衛國縣人,家中屬於豪強的序列,但此人不甘於此,追求的是封侯拜將。
但苦於沒有門路,有些蹉跎歲月。
聽說車騎將軍府的長史是樂隱,便假托是樂隱鄉人前來投靠。
誰知剛到就遇到這種事情,無奈之下,他打算借機返回家中,再等待機會。
卻不料偶遇天子,而且天子似乎處於一種比較窘迫的狀態。
樂進幾乎瞬間就拿定主意,他騰飛的機會來了,隻要能緊緊追隨天子,從一名侍衛做起,未嚐沒有翻身的那一天。
因為樂進對個人的武勇和用兵之道,都甚有自信。
他家傳幾本兵書,都說是樂毅留下的。
雖然不知道真假,但樂進一直都深信這是真的,甚至連自己是樂毅後人的說法也深信不疑。
如此猛將自請為侍衛,劉辯能有什麽不允許的呢。
他不但同意了對方的要求,還把對方直接提拔為假黃門侍郎,
樂進激動的難以自已,黃門侍郎,這可不是普通人能做的。
郡國滿二十萬人,一年才能舉孝廉一人。
孝廉可是要掌握十四本經書之一的,這種類似後世教科書的經書,是東漢官員必修的課程。
不懂十四本經書之一,根本沒有進入仕途的資格。
樂進就是被經書卡住。
更何況,孝廉補三署郎的郎中,不過是秩比三百石的官員。
而他直接升任秩六百石的黃門侍郎。
簡直是鯉魚跳龍門。
好吧,雖然多了個假字,但被樂進自動忽略了。
......
武庫前的衛士正在聊天,忽見數十人冒雨而來,登時有些吃驚,有一人急忙折返上報武庫令。
剩下的幾名衛士則是舉起了手中長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