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雖然年幼,雷霆之怒卻也不是荀彧和荀攸可以硬扛的。
二人稽首於地,紋絲不動。
劉辯一通挑撥離間和大餅之後,胸口也有些起伏,方才最後幾句話已是聲色俱厲。
此刻,他深呼吸後,靜靜的看著跪地的荀彧和荀攸,等待著這兩位的選擇。
漢時士大夫的觀念,奉行的其實是二元君主觀。
如荀攸和荀彧,根本就不是劉辯提拔的,他們的君也就不是劉辯。
劉辯此舉,也就是在逼兩人表態,奉他為君,或者“回家”。
隻有奉他為君,才會盡心盡力。
......
夜間的涼風拂過樹葉,發出沙沙的聲響。
荀攸輕輕拉了一下荀彧。
兩人齊聲道:“君權天授,士人高潔,攸(彧)原本漢臣,自當竭力效忠陛下,敢有二心,死無葬身之地。”
“平身。”
劉辯淡淡開口,待二人起身,再次問道:“文若何以治國,方能複昭宣中興?”
同樣的問題,這時的荀彧就認真多了。
畢竟宣室內燭光明亮,窗外斧影閃爍,而他們已經決定從心效忠天子......
“陛下若要革除弊政,難矣!”
“何以見得?”
“如今生民塗炭,而豪族富足,陛下若要革除弊政,當用酷法。
然若用酷法,則社稷動蕩,輕則遍地叛亂,重則新朝再現。”
荀彧歎息道。
新朝就是王莽建立的朝代。
王莽其實用的也是酷法。
劉辯也知道此刻荀彧終於拋開表麵上的東西,開始說本質了,於是暗暗揮了揮手。
隨即,宣室外響起陣陣輕微的腳步聲。
......
左都侯張汛,對右都侯於禁說道:“終於可以回去睡覺了。
國家也是,想殺人,某這一隊兵還不夠嗎,沒得勞你的大駕。”
“放肆!”
右都侯於禁冷哼一聲,“國家的手段,豈是我們可以置喙的。
張都侯若再如此,休怪某上奏折。”
說完,大步離去。
看著於禁的背影,張汛不由得氣結:“俺好心和你說話,你娘的裝啥正經!”
......
當然,這些小細節,荀彧和荀攸並不知道......
現在的荀彧還在進策:“袁賊若登高一呼,雖然不說天下響應,但勢必會造成關隘阻塞。
如此以來,荊州、青州、兗州、豫州、徐州和揚州的錢糧賦稅,可就到不了雒陽了。”
這一句話,就說的劉辯頭皮發麻,他還沒有想的這麽細致。
雒陽的富足,那是要靠天下供養的,現在財路一斷,他這大軍都沒法養。
大家沒法養怎麽辦?
恍然間,劉辯似乎明白董卓為什麽要劫掠富戶,為什麽要盜墓挖墳......
荀攸皺眉道:“這個,隻是最壞的情形!”
劉辯一臉肯定的看向荀彧,道:“我們就要做最壞的打算。”
“即便這件事情不發生,國家的燃眉之急也是錢糧。
如今田地多在豪強大族手中,列侯遍地,能收上來的賦稅不多,但天下叛亂卻又多如牛毛。
州郡要平亂,就要耗費大量錢糧,不要中樞支持已是難得,哪裏還有餘力供應朝廷。
黃巾動亂,人口銳減,荒田遍地,民生凋敝。
流民要生活,或從賊寇,或投豪強。
使得國家社稷錢糧不足。
錢糧不足,則牢直不繼,牢直不繼則軍心不穩。軍心不穩,則動亂四起。
動亂越多,則越缺錢糧。
各地都要錢糧,國家若要平叛,則隻能增加賦稅。
但增加的稅賦又隻能在黔首上攤牌,閭左黎庶本就大量流失,如此一來壓迫更甚,隻會增加更多的動亂。”
荀彧繼續說道,他口齒伶俐,吐字清晰,邏輯合理。
荀攸已經開始在擦額頭了,他多關注軍事、策略,對民生這一塊的了解,委實不如荀彧。
“不能從豪強大族那裏攤派錢糧麽?”荀攸問道。
荀彧則是冷笑回應:“平叛還要仰仗他們的力量,他們不從牢直中克扣軍餉已屬難得,你還要他們出錢?”
“這......”
荀攸又擦了擦額頭。
“文若還有何良策?”
劉辯聽的連連頷首,這才是王佐之才,要懂得社會運轉的基本法則,而不是隻會空談文章的坐客。
荀彧行禮道:“此時雖然缺錢,但卻要降低稅賦才可。
一些動亂,隻要不傷及根本,不需理會。
若是州郡的豪強大族受創深了,他們自會出錢出力,安定一方。
另外,還要國家以身作則,把私產拿出來供於社稷,待中央強盛,再許之以利,則天下自服。”
劉辯:“......”
從這一個對策上來,誰說荀彧是老實人,他跟誰急。
荀彧的意思很簡單,反正這些稅賦我也收不到,幹脆讓利於民。
至於地方上的動亂,我就躺平和地方豪強大族比爛。
豪強大族的利益受損,對朝廷失望後,自然會組織宗族力量,出錢出力對抗叛賊。
等到朝廷在天子的帶領下,捐獻私產,再度強大後,恩威並施,自可收伏那些豪強大族。
另外一方麵,因為要對抗叛賊,豪強大族肯定要不顧朝廷的法令,盤剝周邊。
到時候,朝廷就可以輕易的站在道德高點,去譴責這些豪強大族不守法度,趁機邀買民心。
果真壞的都是臣子,一把手都是好的......
“文若此議,甚好,甚好!”劉辯的眼神中,已經閃爍出愛的火花......
曆史上曹操剛剛見到荀彧的時候,是不是也是這般被折服......
“臣議,當此乾坤輪轉之機,當免口賦、減算賦,增加田賦,以告示天下。”
口賦和算賦就是人頭稅,田賦則是田稅。
豪強大族隱匿人口,是為了減少繳納口賦和算賦。
而這些人心甘情願被豪強大族隱匿和驅使,也是為了逃避口賦和算賦。
如果當減免口賦、算賦,增加田賦,自然會有一些被隱匿的人口出現。
畢竟豪強大族隱匿的人口,基本算是奴仆一般的存在。
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做奴仆。
“今夜,當與文若秉燭夜談。”
荀彧的這一建議,已經觸及了根本。
牽涉到稅賦改革,則必須慎之又慎。
見劉辯聽的入迷,荀彧繼續說道:“黃巾動亂,人口銳減,荒田遍地,民生凋敝。
若要民富國強,則要有人,而口賦,便是增加人口的利器。
文景之治時,口賦一年收二十文,七歲至十四歲孩童征之。
孝武皇帝時升至二十三文錢,改三歲至十四歲征之。
又有底層吏員上下其手,使得民難以生。
百姓生子大減,尤其貧寒家庭甚至生而殺之,或溺死,或拋於野外。”
二人稽首於地,紋絲不動。
劉辯一通挑撥離間和大餅之後,胸口也有些起伏,方才最後幾句話已是聲色俱厲。
此刻,他深呼吸後,靜靜的看著跪地的荀彧和荀攸,等待著這兩位的選擇。
漢時士大夫的觀念,奉行的其實是二元君主觀。
如荀攸和荀彧,根本就不是劉辯提拔的,他們的君也就不是劉辯。
劉辯此舉,也就是在逼兩人表態,奉他為君,或者“回家”。
隻有奉他為君,才會盡心盡力。
......
夜間的涼風拂過樹葉,發出沙沙的聲響。
荀攸輕輕拉了一下荀彧。
兩人齊聲道:“君權天授,士人高潔,攸(彧)原本漢臣,自當竭力效忠陛下,敢有二心,死無葬身之地。”
“平身。”
劉辯淡淡開口,待二人起身,再次問道:“文若何以治國,方能複昭宣中興?”
同樣的問題,這時的荀彧就認真多了。
畢竟宣室內燭光明亮,窗外斧影閃爍,而他們已經決定從心效忠天子......
“陛下若要革除弊政,難矣!”
“何以見得?”
“如今生民塗炭,而豪族富足,陛下若要革除弊政,當用酷法。
然若用酷法,則社稷動蕩,輕則遍地叛亂,重則新朝再現。”
荀彧歎息道。
新朝就是王莽建立的朝代。
王莽其實用的也是酷法。
劉辯也知道此刻荀彧終於拋開表麵上的東西,開始說本質了,於是暗暗揮了揮手。
隨即,宣室外響起陣陣輕微的腳步聲。
......
左都侯張汛,對右都侯於禁說道:“終於可以回去睡覺了。
國家也是,想殺人,某這一隊兵還不夠嗎,沒得勞你的大駕。”
“放肆!”
右都侯於禁冷哼一聲,“國家的手段,豈是我們可以置喙的。
張都侯若再如此,休怪某上奏折。”
說完,大步離去。
看著於禁的背影,張汛不由得氣結:“俺好心和你說話,你娘的裝啥正經!”
......
當然,這些小細節,荀彧和荀攸並不知道......
現在的荀彧還在進策:“袁賊若登高一呼,雖然不說天下響應,但勢必會造成關隘阻塞。
如此以來,荊州、青州、兗州、豫州、徐州和揚州的錢糧賦稅,可就到不了雒陽了。”
這一句話,就說的劉辯頭皮發麻,他還沒有想的這麽細致。
雒陽的富足,那是要靠天下供養的,現在財路一斷,他這大軍都沒法養。
大家沒法養怎麽辦?
恍然間,劉辯似乎明白董卓為什麽要劫掠富戶,為什麽要盜墓挖墳......
荀攸皺眉道:“這個,隻是最壞的情形!”
劉辯一臉肯定的看向荀彧,道:“我們就要做最壞的打算。”
“即便這件事情不發生,國家的燃眉之急也是錢糧。
如今田地多在豪強大族手中,列侯遍地,能收上來的賦稅不多,但天下叛亂卻又多如牛毛。
州郡要平亂,就要耗費大量錢糧,不要中樞支持已是難得,哪裏還有餘力供應朝廷。
黃巾動亂,人口銳減,荒田遍地,民生凋敝。
流民要生活,或從賊寇,或投豪強。
使得國家社稷錢糧不足。
錢糧不足,則牢直不繼,牢直不繼則軍心不穩。軍心不穩,則動亂四起。
動亂越多,則越缺錢糧。
各地都要錢糧,國家若要平叛,則隻能增加賦稅。
但增加的稅賦又隻能在黔首上攤牌,閭左黎庶本就大量流失,如此一來壓迫更甚,隻會增加更多的動亂。”
荀彧繼續說道,他口齒伶俐,吐字清晰,邏輯合理。
荀攸已經開始在擦額頭了,他多關注軍事、策略,對民生這一塊的了解,委實不如荀彧。
“不能從豪強大族那裏攤派錢糧麽?”荀攸問道。
荀彧則是冷笑回應:“平叛還要仰仗他們的力量,他們不從牢直中克扣軍餉已屬難得,你還要他們出錢?”
“這......”
荀攸又擦了擦額頭。
“文若還有何良策?”
劉辯聽的連連頷首,這才是王佐之才,要懂得社會運轉的基本法則,而不是隻會空談文章的坐客。
荀彧行禮道:“此時雖然缺錢,但卻要降低稅賦才可。
一些動亂,隻要不傷及根本,不需理會。
若是州郡的豪強大族受創深了,他們自會出錢出力,安定一方。
另外,還要國家以身作則,把私產拿出來供於社稷,待中央強盛,再許之以利,則天下自服。”
劉辯:“......”
從這一個對策上來,誰說荀彧是老實人,他跟誰急。
荀彧的意思很簡單,反正這些稅賦我也收不到,幹脆讓利於民。
至於地方上的動亂,我就躺平和地方豪強大族比爛。
豪強大族的利益受損,對朝廷失望後,自然會組織宗族力量,出錢出力對抗叛賊。
等到朝廷在天子的帶領下,捐獻私產,再度強大後,恩威並施,自可收伏那些豪強大族。
另外一方麵,因為要對抗叛賊,豪強大族肯定要不顧朝廷的法令,盤剝周邊。
到時候,朝廷就可以輕易的站在道德高點,去譴責這些豪強大族不守法度,趁機邀買民心。
果真壞的都是臣子,一把手都是好的......
“文若此議,甚好,甚好!”劉辯的眼神中,已經閃爍出愛的火花......
曆史上曹操剛剛見到荀彧的時候,是不是也是這般被折服......
“臣議,當此乾坤輪轉之機,當免口賦、減算賦,增加田賦,以告示天下。”
口賦和算賦就是人頭稅,田賦則是田稅。
豪強大族隱匿人口,是為了減少繳納口賦和算賦。
而這些人心甘情願被豪強大族隱匿和驅使,也是為了逃避口賦和算賦。
如果當減免口賦、算賦,增加田賦,自然會有一些被隱匿的人口出現。
畢竟豪強大族隱匿的人口,基本算是奴仆一般的存在。
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做奴仆。
“今夜,當與文若秉燭夜談。”
荀彧的這一建議,已經觸及了根本。
牽涉到稅賦改革,則必須慎之又慎。
見劉辯聽的入迷,荀彧繼續說道:“黃巾動亂,人口銳減,荒田遍地,民生凋敝。
若要民富國強,則要有人,而口賦,便是增加人口的利器。
文景之治時,口賦一年收二十文,七歲至十四歲孩童征之。
孝武皇帝時升至二十三文錢,改三歲至十四歲征之。
又有底層吏員上下其手,使得民難以生。
百姓生子大減,尤其貧寒家庭甚至生而殺之,或溺死,或拋於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