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已定。


    當事人朱儁已然放棄了抵抗。


    此時的他,方才深刻地領悟到為何天子召集了如此眾多之人,原來壓力一直都在他這一邊。


    倘若硬剛下去,鹽鐵官營的消息一旦傳出去,那這口黑鍋必然會落在他朱儁的頭上。


    說他朱儁不知進退。


    畢竟天子都做到如此地步了,而他若還霸占著少府的稅收,那必然會遭到眾人的指責。


    果不其然,見沒有人再繼續爭辯,劉辯悠悠開口道:“今日之議,當為製法,亦為誓約。


    司空,煩請馬公你親自提筆。


    我大漢,永久廢除口賦。”


    聞言,馬日磾及眾大臣皆愣住等待。


    但良久,劉辯似乎並沒有下文說出。


    馬日磾隻得出聲提醒道:“陛下,鹽鐵之事呢?”


    “鹽鐵啊?” 劉辯好似方才想起一般,他搖搖頭道:“這種小事情,哪裏需要司空秉筆。


    如今天下疲憊,未嚐沒有口賦之禍患以及專殺之餘毒也。


    居安難以思危,我們便多做一步吧,永久廢黜口賦之外,再除專殺之威,永久廢黜活人殉葬之陋習,若有違反,與殺人同罪。”


    此言一出,群臣皆驚,隨後便是一片寂靜。


    片刻之後,蔡邕激動得難以自已,他毅然出列,拱手高聲道:“陛下聖明!陛下聖明啊!


    陛下此舉,實乃仁德之至,澤被蒼生。


    陛下心懷天下,憐憫百姓,廢黜口賦,除專殺之威,又禁活人殉葬之陋習,此乃千古之善政,萬世之功德。


    陛下之仁德,如日月之輝,耀大漢之江山;


    如春風之暖,慰百姓之心靈。


    臣蔡邕,感佩陛下之聖德,在此恭祝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劉辯此言,屬於政治正確。


    天下疲憊,百姓銳減,這個時候,自然以生育為上。


    劉邦初定漢朝的時候,也曾經廢黜了人殉葬的製度,但是文景之治時,或許因為人們都富足了,或許奴婢多了夠了,不需要體會人間疾苦了。


    於是大漢棋聖走時萬人殉葬......


    後麵的皇帝,大多態度比較含糊,雖說禁止人殉葬,但都沒有大力氣整治過。


    唯有體會過人間疾苦的漢宣帝劉詢下過重手。


    說白了,都知道不好,所以口頭上禁止,但是到自己頭上的時候,又難免害怕死後孤獨。


    現在的天子居然發了狠,要永久廢黜,而且廢除專殺之威,實際上專殺之威和人殉葬就是密切相關的。


    換句話說,有專殺之威,小妾和奴婢都是你的財產,你可以殺死他們。


    廢除掉之後,那雖然是你的財產,但你不能再殺死他們了,否則與殺人同罪。


    不管怎麽說,劉辯道德的姿態擺的這麽高,他們這些以天下為己任的儒生官員們,哪裏還能坐的住,但凡有一個字不夠積極,那也會留下千古的罵名啊。


    所以,這一次,迂直的蔡邕直接搶了個頭籌。


    趁著大家沒有反應過來,蔡邕清了清嗓子,繼續說道:“臣不才,願為陛下之仁德作賦一首。


    《頌聖德賦》:大漢天子,聖德昭彰。


    廢口賦以安百姓,除專殺而正朝綱。


    禁殉葬之陋習,顯仁德之輝光。


    澤被四海,恩及八方。


    如日之升,如月之恒。


    千秋萬載,永享太平。


    此功蓋高祖也!”


    蔡邕吟罷,群臣總算反應過來,一個個紛紛讚歎,皆言陛下仁德,大漢之幸。


    馬日磾和趙岐深感自己反應慢了半拍,心中懊悔不已。


    看著蔡邕已然出盡風頭,他們二人也不甘落後,立刻開始構思起賦來。


    對於他們這些熱衷於邀名之人,這種揚名又能獲得無上美德的事情自然是趨之若鶩。


    他們絞盡腦汁,想著如何用最華麗的辭藻來歌頌天子的仁德,以博得天子的歡心和眾人的讚譽。


    當然,想要真正的揚名天下,還要一篇更好的賦。


    對於盧植、朱儁這種比較看重實際利益的人來說,則顯得泰然許多。


    他們雖然也讚同天子的舉措,但心中更多的是考慮這些政策對國家財政和軍事的影響。


    不過,在這種場合下,他自然也不會反對。


    而且對於盧植來說,他是一個對自己要求很高的人,說實話,他自己都有秉筆而書的衝動了。


    眼看著一些儒士興奮不已,幾欲高巢,盧植還是出聲提醒道:“司空,還是盡快秉筆直書,速成製法吧。”


    盧植之聲若洪鍾,使得混亂的場麵安靜下來。


    馬日磾等人這才如夢初醒,方才想起這裏乃是朝會之地,並非宴會之所,一時之間的激動差點讓他們失了分寸。


    環境使然,環境使然,他們在心中暗暗告誡自己。


    這時,劉辯也點名道:“廷尉郭卿,世修律法,可從旁協助,勿使歹人有隙可入也。”


    廷尉郭鴻雙手抱拳,恭敬地應道:“遵旨!”


    他們潁川郭家,自光武以來,治小杜律近兩百年,在律法方麵自然是首屈一指的專家。


    有他們郭家把關,這新製定的法令必然嚴謹公正,無懈可擊。


    不過這簡單的條文,根本不需要他出手。


    天子點名,一方麵是把美譽分給他一些,一方麵也是體現律法的正式性。


    這時,尚書令賈詡和守宮令荀衍帶著小吏們奉上筆墨。


    一時之間,氣氛肅穆,眾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馬日磾身上。


    馬日磾深吸一口氣,落筆如龍,揮灑自如。


    他的書法剛勁有力,如行雲流水般在紙上流淌。


    很快,一篇法令便寫成了。


    郭鴻接過法令,仔細地看了幾遍,又斟酌著改了幾個字。


    經過他們二人的共同努力,永久免除口賦,廢除人殉葬以及專殺之威這幾項事情也就正式確定了下來。


    馬日磾他心中感慨萬千。


    他毫不懷疑,經由今天的事情,他馬日磾將在青史上留下大大的美名。


    就今天的事情,他至少能想出七八個典故,這些典故必將成為後世傳頌的佳話。


    他看著天子,心中充滿了敬佩。


    此時的天子,在他眼中是如此的英明神武,如此的仁德聖明。


    他覺得天子的形象無比高大,怎麽看怎麽覺得好看。


    刹那間,馬日磾心中竟湧起一股進言將鹽鐵收歸官營的衝動。


    然而,僅存的一點理智終究還是讓他控製住了那顆躁動的心。


    怎麽說呢,關鍵是有了今日這般鋪墊,若鹽鐵不收歸官營,倒真有種老虎抓老鼠卻又輕輕放過的感覺。


    終於,有人再度想起了鹽鐵之事,那自然是朱儁。


    說實話,他此刻都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了。


    於是,朱儁上前一步,恭敬的說道:“陛下,臣議鹽鐵之稅劃歸少府。”


    這個舉動其實就是做出點高姿態,既然注定要劃歸少府,那不如自己主動提出來,還能落個好名聲。


    奇怪的就是,之前感覺不甘心,有點委屈。


    現在好像,不那麽委屈了......


    “大司農一片赤誠,朕心甚慰。


    隻是如今四海不安,叛亂未平,黎民生之多艱。


    我為天子,又豈可為民爭利。


    鹽鐵稅收,還是當在大司農處。” 劉辯言辭懇切的拒絕了。


    實際上,他心中卻十分清楚,鹽鐵之稅要是真的放在少府裏,那收上來的稅肯定會銳減。到時候,查也沒什麽好查的,無非就是老百姓吃鹽少了之類的借口……


    到時候大司農那邊出了大缺口,又怎麽算。


    “遵旨!” 朱儁躬身正要行禮,卻又愣住了,他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


    其他人聽的清楚些,也都愣住了,一個個麵麵相覷,滿臉疑惑。


    天子這究竟是什麽意思?


    擺這麽大的場麵,設這麽大的局,難道隻是為了晃點大家一下?


    尤其朱儁,更是一臉不可思議的表情。


    他原本以為天子會在鹽鐵之事上做出重大決策,或給予少府,或重新調整分配,卻未曾想就這樣輕描淡寫地又放回了大司農處,仿佛這一場激烈的爭論隻是一場虛幻的鬧劇。


    眾人心中皆是疑惑重重,不明白天子此舉的真正意圖,而西園之中的氣氛也在這一瞬間變得更加微妙起來。


    隻有唐瑁滿臉的驚訝,他著急道:“陛下,陛下!” 卻是一時不知道說什麽好了。在他看來,天子還是太年輕了,沉浸在虛名之中,被人一恭維,就放棄了偌大的好處。


    這時,蓋勳都看不過去了,他昂然出列,大聲道:“天子為國家,為社稷,心如赤誠,實在令我等汗顏。


    但我等身為臣子,又怎麽能不感激陛下呢。


    臣議,既然鹽鐵之稅依舊留在大司農處,那山川沼澤海的其他收益,則要還給陛下。”


    這話一說,眾人自然沒有任何意見。


    他們心中清楚,山中不過一些礦產和飛禽走獸,沼澤海裏有些魚,砍伐樹木也都是在林場中,這些東西又能收多少稅呢。


    況且本來就是天子的。


    就在這時,朱儁建議道:“陛下,今日所議,既然是同時進行,不若都放在製法之中。”


    眾人一愣,都看向朱儁。


    這些聰明人哪裏不知道,朱儁這是怕天子反悔,過段時間再改。


    條文形成製法,想改可就沒有那麽容易了,而且這些東西綁定在一起,你改這個,要不要改那個。


    可以說,隻要今日上了製法,鹽鐵私營且稅收放在大司農處,以後的天子想改也改不回去了,除非願意冒天下之大不韙。


    一些大臣暗自感慨,朱儁果然老而彌辣。


    在這朝堂的風雲變幻之中,他總能敏銳地把握局勢,為自己爭取最有利的結果。


    那些原本支持少府的官員們,此刻也不得不佩服朱儁的手段。


    他們原本以為在這場鹽鐵之爭中,少府已經占據絕對勝局,卻沒想到朱儁最終成功地將鹽鐵稅收留在了大司農處。


    這個沒什麽,但朱儁居然再進一步,要把這做成鐵案。


    就是高明之處。


    “準奏。” 劉辯微微一笑,那笑容中似乎蘊含著深意。


    旁邊趙淳大聲道:“製曰:‘可’。”


    尖利的聲音回蕩,宣告著天子的決策。


    唐瑁在旁邊急得抓耳撓腮,他心中焦急萬分,卻又不敢在這種情況下貿然上前。


    畢竟他自知口才不好,若強行進言,恐怕會適得其反。


    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局勢朝著不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心中滿是無奈。


    “另外,既然是鹽鐵私營,為了避免有些人做不好,還霸占著原有的位置。


    我意,當不許地方保護,不許阻撓鹽鐵過境。


    如此一來,百姓有了選擇,私營也能把鹽鐵做的更好。”


    劉辯補充了一句。眾人聽後,都覺得無傷大雅,並沒有放在心上。


    在他們看來,這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細節,不會對大局產生太大的影響。


    接下來,眾人一番議論,又增加了一些補充。


    馬日磾幹脆把修路什麽的也寫到製法的上麵。


    另外,口賦永遠廢除,算賦方麵眾人也有議論減免。大約其實就是年歲過五十之後,就不收了。


    另外,婦女的話,隻要懷孕了,就免當年算賦。


    孩子能養大到六歲以上,免三年算賦,養十個孩子,差不多一輩子都不用交了。


    這項國策,通過稅收來調節生育的措施,可謂是獨具匠心。


    百姓本來就喜歡生育,再有這些國策推動,毫無疑問,若劉辯能一統四海,趁機攤丁入畝,那人口破億也就是二三十年的事情。


    最後各項事情完畢,劉辯又下令,讓每個參加會議的人,都拿出印綬,卡上打印,還署名留了手印......


    一聽天子如此,其他大臣頓時喜出望外,就怕事後天子不承認呢。


    這一場朝會,可謂是皆大歡喜。


    想要名的馬日磾、趙岐等人得到了名。


    他們在這場朝會中充分展現了自己的美德,贏得了天子的讚譽和百姓的敬仰。


    他們的名字將被載入史冊,成為後人傳頌的對象。


    想要利的朱儁等人得到了利。


    他們成功地保住了鹽鐵稅收的歸屬權,為自己和背後的利益集團謀取了巨大的利益。


    在大臣們看來,天子雖然手段花了些,但貴在不貪心。


    一陣操作猛如虎,最後搶了一把土。


    這個其實就是時代的局限性,算是降維打擊。


    劉辯知道煤炭和石油的價值,知道後麵白銀的價值,知道木材的價值,知道山珍海味的價值,但這群土著,他們知道什麽?


    他們的眼中還隻是鐵和鹽,而為了鹽鐵,商業和道路這一塊,又放開了很多。


    接下來,商業真的做起來,田稅,嗬嗬,九牛之一毛。


    到時候手指縫裏隨便漏出一點來,還不讓這群土著打出狗腦子。


    如是想著,車中的劉辯嘴角都情不自禁的彎起。


    這一次,連在旁邊負責記載天子言行的蔡文姬都看不過去了,忍不住嗔道:“臣還是第一次見到吃虧吃這麽開心的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興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紅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紅落並收藏三國:興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