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決意派出四名使者,以解曹操與劉岱之爭。


    劉岱這邊好說些,關鍵是曹操這邊,袁紹斟酌之後,決定讓許攸和逄紀過去。


    許攸和逄紀和曹操都有舊,尤其許攸和曹操關係很好。


    這邊許攸與逄紀被委以勸說曹操之重任,董昭與華歆則擔當勸說劉岱之使命。


    黎陽到白馬縣,不過三四十裏的距離。


    過了黃河沒多久便是。


    袁紹的使者隊伍,旗幟飄飄,渡過黃河之後,兵分兩路。


    當他們來到曹操大營外時,卻見營中士卒林立,軍威凜然,然而曹操並未出營迎接。


    相反,營外甲胄兵卒刀斧交加,一片肅殺之氣,且士卒們皆素裹白布於營外。


    逄紀見狀,不禁微微皺眉,心中湧起一股不安。


    他輕歎一聲,說道:“孟德此舉,分明是心有怨氣。


    看來此次勸說,難矣。


    吾等還是回去吧,以免自討沒趣。”


    許攸卻是不懼,他目光堅定地看著曹操大營,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吾自然知道曹阿瞞的心思。


    他此舉不過是為了向盟主表明他的不滿與決心。


    但吾等既為使者,豈能因些許困難而退縮?”


    說罷,許攸也扯上白布,大哭起來。他一邊哭一邊走,哭聲悲切,傷心欲絕。


    隨著許攸的哭聲,周圍的氣氛變得更加凝重。那些甲胄兵卒們看著許攸的舉動,也不禁有些動容。


    逄紀無奈也隻得跟著許攸大哭起來,隻是,他使勁嚎了很久,都沒有眼淚,不似許攸這般情真意切。


    營外,甲胄兵卒刀斧交加,一片肅殺之氣,士卒們皆素裹白布,氣氛凝重而壓抑。


    而曹操在大帳內也是坐臥不定,滿臉淚水。


    他心中的怒火與悲憤交織,對劉岱的恨意如熊熊烈火般難以熄滅。


    聞聽許攸的哭聲在營外回蕩,那悲切之聲仿佛能穿透人心。


    良久,曹操終於按捺不住,疾步而出,滿臉怒容地喝問:“是誰在哭?”


    許攸挺直身軀,毫不畏懼地應道:“是我,許攸許子遠。”


    曹操眉頭緊鎖,眼中滿是疑惑與憤怒,厲聲道:“汝與橋瑁素不相識,為何哭得如此傷心?莫不是在故作悲泣餓!”


    許攸微微仰頭,滿臉淚水地說道:“吾非哭橋瑁,實哭汝曹阿瞞你也。”


    曹操一聽,頓時大怒,雙眼圓睜,吼道:“我好好的,要你哭甚?”


    營外的士卒們聽到曹操的怒吼,皆微微一顫,緊張地注視著這邊的情況。


    許攸絲毫不為曹操的怒氣所動,沉聲道:“暴君戾卒就在百裏之外,曹阿瞞,你若如此執迷不悟,必亡無疑。


    吾思及此,傷心難抑,故而啼哭。”


    曹操怒目圓睜,喝道:“你說的什麽話,我們興兵為的是什麽,為的是大義。


    現在劉岱因為私怨殺了橋瑁,就是置大義於不顧。


    這種人,我豈能留他,不必說了,我一定要殺了劉岱。”


    氣氛更加緊張。


    許攸昂然道:“劉岱不顧大局,以私怨殺橋瑁,確為大錯。


    然汝曹阿瞞現在不顧大局,以私怨殺劉岱,豈是正確之舉?”


    曹操怒不可遏,指著許攸道:“你走吧,否則我麾下士卒會忍不住殺了你。”


    聞聽,周圍的士卒們配合的握緊手中兵器,神色緊張,仿佛隨時準備聽從曹操的命令,要把許攸砍下腦袋。


    許攸卻毫無懼色,冷笑道:“此些刀斧手何足懼?當抬一大鍋來,煮吾便是。”


    曹操看著許攸的決絕,心中湧起一股複雜的情緒,最終長歎一聲,無奈道:“子遠,元圖,你且進來說話吧。”


    眾人進入大帳,帳內氣氛依舊沉悶。


    許攸一邊繼續勸說曹操,一邊將袁紹的信遞給曹操。


    曹操接過信,仔細閱讀,臉上的表情不斷變化。


    良久,曹操最終道:“子遠,吾知汝之苦心。吾亦明白盟主之命不可違。罷了,吾且暫息兵戈,待與盟主商議之後,再做定奪。”


    許攸微微頷首,道:“明白,明白。”


    逄紀眼中露出一絲欣慰,許攸和他的努力沒有白費,這場危機或許能夠得以化解。


    他用袖子擦了擦臉頰,拱手說道:“孟德公英明。吾相信,在盟主的領導下,吾等必能團結一心,共同成就大業。”


    隨後,曹操也就下令,大軍開拔,前往黎陽。


    隨著曹操的決定,得到軍令的營外的甲胄兵卒們也紛紛開始行動起來。


    ......


    另一邊,董昭與華歆肩負著勸說劉岱的使命,快馬加鞭趕往劉岱所在之處。


    此時,劉岱正於城門樓上,神色凝重地俯視著曹操大營。


    他的臉上怒容滿麵,心中滿是對曹操的憤恨。


    見董昭與華歆前來,劉岱的怒火瞬間被點燃,指著曹操大營大罵道:“吾等本為大義而聚,共討暴君。


    然橋瑁此人,不顧大局,不供應糧草,致吾軍危困。


    而曹操這廝,也不顧大局,胡攪蠻纏。


    汝等休要攔我,吾必滅曹操。”


    董昭有些無語,我話還沒有說呢,你怎麽知道我要勸你......


    華歆見董昭發呆,連忙上前一步,拱手道:“使君息怒。今袁盟主遣吾等來勸使君,以和為貴。使君且看,如今局勢動蕩,各方勢力錯綜複雜。若使君與曹操爭鬥不休,恐為他人所乘。且使君當念及聯盟之重,勿因一時之怒而誤大事。”


    之所以著急了些,因為華歆是青州平原國人,劉岱是青州東萊郡人。


    華歆早年拜太尉陳球為師,與盧植、鄭玄、管寧等為同門 ,又與管寧、邴原共稱一龍,華歆為龍頭。


    而當時平原國還有另外一個名士陶洪丘,自認為比華歆牛,後來因為王芬的事情,可見見識還是不如華歆。


    當時陶洪丘向青州刺史推薦了一個茂才,就是東萊郡的劉岱。


    後來又推薦劉岱的弟弟劉繇,青州刺史很鬱悶,茂才是我的權限,怎麽你老來推薦人。


    於是和他“說之前已經舉薦了公山(劉繇之兄劉岱),怎麽今年又要舉薦正禮呢?”


    陶丘洪說道:“如果使君你用公山在前,提拔正禮在後,這正是所謂‘禦二龍於長塗,騁騏驥於千裏’,不也很可行嗎!”


    不過,最後好像也沒有成功,劉繇隻混了個孝廉。(茂才一州一年選一個,孝廉一郡一年選一個)


    見華歆搶在前麵勸說,董昭心知肚明,不以為意,也就趁機接著勸道:“使君,袁盟主為諸侯盟主,當以大局為重。


    使君若能息兵罷戰,奉盟主之命,共同討伐暴君,乃為上策。


    如今暴君當道,百姓受苦,吾等當齊心協力,共抗強敵。若使君與曹操內鬥,隻會讓暴君得利。”


    這番話言辭懇切,希望劉岱能夠冷靜下來,其實強調的是盟主,要服從盟主之令。


    其實在他董昭看來,以前袁紹做奔走之友,為天下清流楷模的時候,這些士人很多手裏並沒有實權,所以都聽從袁紹的安排,也不覺得袁紹自矜。


    現在一旦在各地為州郡的長官之後,袁紹無論安排什麽事情,他們都覺得袁紹傲慢矜持、不可一世。


    但你們會盟的時候,別尊人家為盟主啊!


    尊了又不聽......隻想著讓別人頂缸,自家撈好處。


    實際上,袁紹還沒有怎麽變,但這些人已經變了。


    他們作為州郡的主官,有了權柄,已經不再習慣袁紹在上麵指手畫腳了。


    一群清流儒生,做事還是浮誇了些......


    不過這種話,董昭自然不會說,說了劉岱張邈也不會認。


    不過見劉岱情緒緩和,也就奉上了袁紹的信件。


    劉岱接過信件,仔細閱讀起來。


    他的臉色不斷變化,時而憤怒,時而沉思。


    良久,劉岱放下信件,道:“我自然是知道大局的,盟主若是能說服曹操,我且饒他。”


    語氣雖然依舊強硬,但明顯已經有所鬆動。


    華歆見劉岱的態度有所轉變,心中一喜,繼續勸說。


    他向劉岱分析了當前的局勢,強調聯盟的重要性。


    而遠處,似乎是許攸已經勸好了曹操,他的大軍已經開始調動,圍城的士卒也在撤離。


    “使君,曹操已經聽從了盟主之令。”


    劉岱聞之,雖心有不甘,但在董昭與華歆之勸說下,還是說道:“吾定當帶著兗州,繼續奉袁紹為盟主,討伐暴君。”


    這句話,怎麽說呢,言下之意也就是向袁紹提條件。


    我聽你這個盟主的號令,但兗州這塊地,是我的一畝三分地,你不要插手,都歸我管了。


    董昭和華歆自然聽明白了,於是道:“使君放心,你的意思,我一定向盟主傳達。”


    劉岱臉上的怒容漸漸消散,換上一副和善的表情。


    他看著董昭和華歆,拱手說道:“二位使者不辭辛勞,前來勸說,劉某感激不盡。方才某言語間若有冒犯之處,還望二位勿怪。”


    董昭連忙回禮道:“使君言重了。吾等也是奉盟主之命,為了聯盟的穩定而來。使君能以大局為重,實乃明智之舉。”


    華歆也點頭道:“使君深明大義,吾等佩服。相信在使君的帶領下,兗州定能為討伐暴君貢獻一份力量。”


    劉岱微笑著說道:“二位過獎了。劉某定當竭盡全力,不負盟主之期望。”


    三人又客套了一番。


    臨走的時候,劉岱也各送了兩人一份厚禮。


    他命人抬出兩個箱子,分別遞給董昭和華歆。


    箱子打開,裏麵裝滿了金銀和珍貴的絲綢。


    劉岱說道:“二位使者辛苦奔波,劉某略備薄禮,不成敬意。還望二位笑納。”


    董昭和華歆對視一眼,心中明白這是劉岱的一番心意。他們推辭了一番,但劉岱堅持要他們收下。


    最終,董昭和華歆隻好收下禮物,再次向劉岱道謝。


    董昭說道:“使君的禮物,吾等定會銘記在心。吾等定會將使君的誠意轉達給盟主。”


    華歆也說道:“使君放心,吾等定會為使君美言。願聯盟在盟主的帶領下,早日成就大業。”


    說完,董昭和華歆令隨從帶著禮物,告辭離去。


    他們騎上馬,朝著袁紹的駐地返回。


    ......


    大軍渡河的同時,曹操率先過河,前去向袁紹交差。


    此次揚州之行,雖然出了岔子,但最終也湊足了一萬的士卒。


    他身材雖然矮小,但眼神中透露出一種睿智和果敢。


    再加上身穿鎧甲,腰間佩著環首刀,顯得威風凜凜。


    見到袁紹之後,曹操依舊是滿臉的怒容,責備道:“盟主,劉岱殺死橋瑁,他殺的不是橋瑁,而是我們這個聯盟。


    你不懲處他,也就代表著在這個聯盟裏,你形同虛設,而下麵人,隻要實力強,就可以任意妄為!


    我們為大義而興兵,做的卻是不義的事情,那天下人怎麽看待我們,我認為,不管皇甫嵩有沒有在百裏之外,我們都必須懲處劉岱!”


    袁紹早知道曹操會這樣說,說道:“孟德,我們說的是大義,但以臣子的身份去進攻君上,怎麽能說是大義呢,這種話也就騙騙那些不明就理的庸人好了。”


    曹操愣了愣,道:“盟主,你說的是,但我們即便沒有大義,也要讓天下人覺得我們有大義,所以,還是要懲處劉岱。


    更何況,你這個盟主......”


    “盟主,事到如今,還有人聽我這個盟主的麽?”


    袁紹有些自嘲的笑了,“或許,從始至終,有人真的聽我這個盟主的麽?當然,孟德你我兄弟,不在此列。”


    曹操默然不語。


    袁紹繼續勸說道:“孟德,你且冷靜。如今局勢複雜,不可意氣用事。


    劉岱之舉,確有不妥,但此時若貿然懲處,恐引發更大動蕩。


    皇甫嵩虎視眈眈,若我等內部先亂,必為其所乘。


    且劉岱雖有錯,然其亦有可用之處。


    吾已遣使者前往勸說,若劉岱能知錯悔改,向橋瑁家人致歉並給予補償,此事或可暫息眾人之怒。”


    “可是......”


    “沒有可是,孟德,天下人都是碌碌之輩,隻有你我兩人才是英雄豪傑,當知審時度勢之重要。


    此時並非懲處劉岱之最佳時機,且待日後有機會,吾必不會輕饒此等不顧大局之人。


    吾等當攜手共進,為匡扶漢室,成就大義而努力,切不可因一時之憤而壞了大事。”


    “匡扶漢室?!”曹操愕然。


    袁紹鄭重的點點頭:“是的,匡扶漢室,孟德,你覺得誰做天子比較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興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紅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紅落並收藏三國:興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