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他不願做皇帝!”
韓馥有些難以置信,誰能抵擋住稱帝的誘惑啊?
袁紹原本期待的神情漸漸凝固,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困惑與憂慮。
韓馥則在一旁來回踱步,滿臉愁容,嘴裏不停地念叨著:“這可如何是好?這可如何是好?”
兩人讓張岐詳細講述去幽州的經過,張岐便一五一十地將整個過程娓娓道來。
當聽到他們派去的使者竟然被殺了一人時,袁紹與韓馥都震驚得瞪大了眼睛,隨後陷入了沉重的沉默之中。
堂內的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來,仿佛有一塊巨石壓在每個人的心頭。
良久,韓馥停下腳步,看向袁紹,沉聲道:“本初,如今之計,該當如何?”
袁紹微微抬起頭,思索片刻後說道:“或許我們可以再做讓步,讓劉虞以太尉的名義錄尚書事,這樣既能顯示我們對他的尊重,也能為我們的計劃保留一線希望。”
韓馥點頭,認可了這個提議。
於是,他們立刻派人前往幽州,向劉虞傳達這個決定。
然而,劉虞的態度依舊堅決如鐵。
他怒視著來使,義正言辭地說道:“吾身為漢室宗親,當忠於漢室,絕不可行此悖逆之事。
你們若再逼迫,吾就逃往關外,永不與你們為伍。”
來使無奈,隻得灰溜溜地回去複命。
當這個消息傳回袁紹與韓馥處時,他們徹底沒了辦法。
兩人相對無言,心中充滿了挫敗感。
許攸在一旁看著兩人的神情,心中也是焦急萬分。
他沉思片刻後,上前一步說道:“主公,既然劉虞如此堅決,我們不妨換一個人立為皇帝。”
此言一出,眾人皆陷入了沉思。
隨後,激烈的討論便展開了。
有人提議陳王劉寵,說道:“陳王劉寵素有威名,且有一定的實力。
若立他為帝,或許能得到各方的支持。”
另有人則提到濟南王,分析道:“濟南王為人寬厚,在百姓中也有一定的口碑。立他為帝,也許能穩定局勢。”
還有人主張立齊王,認為:“齊王富足,若能擁立齊王,我們在亂世中也能有一個強大的依靠。”
......
然而,拋開了劉虞這個德高望重的大臣,其他的郡王毫無疑問沒有權勢。
也就意味著郡王在哪裏,哪裏將會成為最大的獲益者。
所以眾人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和考量,但始終無法達成統一意見。
袁紹心中憂慮重重,深知在這動蕩時局中,必須盡快確定新的天子以穩定局勢。
於是,他約韓馥深夜詳談。
袁紹的書房中,燭光搖曳,映照著兩人凝重的麵容。
袁紹率先開口:“馥兄,如今局勢危急,吾等必須盡快擁立一位新天子。
吾思來想去,覺得齊王劉喜乃是合適人選。
劉喜有一定威望,且其性格較為溫和,易於掌控。
若立齊王為天子,吾許諾你為司徒,吾自為大將軍,你我共錄尚書事,如此一來,你我皆可掌握大權,為天下蒼生謀福祉。”
韓馥微微皺眉,心中有著自己的盤算。
其實他也明白,天子在誰那邊,誰就更有話語權。
或者說誰那個派係就更有話語權。
他冀州牧,就不得不考慮冀州人的想法,不然那些冀州豪族大戶們,又憑什麽聽他的。
所以即便韓馥有些軟弱,但也深知這種事情,絕不能低頭。
一旦低頭,結果就是他不但失去了對天子的擁立之功,還會失去冀州豪族大戶的支持。
如此一來,他將一無所有。
袁紹隨便拉攏一個冀州豪族,就可以把他踢下馬。
於是,他沉默片刻後,緩緩說道:“本初,吾以為不妥。
齊王劉喜雖有一些優點,但實力稍顯不足。
吾認為趙王赦更為合適。
趙王赦在宗室中地位較高,且有一定的軍事力量,而且與劉虞關係較好。
若立趙王赦為帝,你仍為大將軍,我為司徒,你我共錄尚書事,同樣可穩定局勢,成就大業。”
袁紹聽後,臉色微變,心中不滿,但試圖說服韓馥:“馥兄,趙王赦性格剛愎自用,恐難以駕馭。且趙國距離太行山太近,黑山軍不可不防。
而齊王劉喜則不同,他更容易聽從吾等的建議,且四周安全穩固,沒有後顧之憂。”
韓馥卻不為所動,堅持自己的觀點:“本初,你所言差矣。趙王赦雖性格剛強,但隻要吾等善加引導,必能為吾等所用。
而齊王劉喜實力不足,難以在這亂世中立足。
吾等當以長遠之計考慮,擁立趙王赦才是上策。”
兩人各執己見,爭論不休。書
房中的氣氛愈發緊張,仿佛隨時都可能爆發衝突。
最終,兩人彼此都無法說服對方,這場深夜詳談以不歡而散告終。
袁紹坐在書房中,心情沉重。
他知道,與韓馥的分歧將會給他們的計劃帶來巨大的阻礙。
而韓馥離開後,也同樣陷入了沉思,他擔心袁紹會一意孤行。
......
第二日,陽光透過窗欞灑在袁紹的房中,卻未能驅散那凝重的氛圍。
袁紹麵色沉凝,他徹夜未眠。
在韓馥離去後,袁紹立即讓人請了謀臣荀諶、陶洪丘、許攸等人,圍坐在一起,討論著如何處理這件事情。
經過半夜的長談,眾人各抒己見,爭論之聲此起彼伏。
最終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和推演,他們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
妥協。
是的,向韓馥妥協。
袁紹緩緩開口,聲音中帶著一絲決然:“吾等同意立趙王為天子。
然,不得不考慮諸多因素。
趙國邯鄲距離太行山太近,那黑山賊虎視眈眈,近在咫尺,隨時可能威脅到新天子的安全。
而魏郡鄴城又距離司隸的河內郡太近,局勢複雜多變,難以掌控。
為了穩妥起見,將京城定在青州的平原國。
平原國與冀州接壤,既便於吾等掌控局勢,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遠離那些潛在的威脅。
如此安排,想來這次總沒有了問題。
這次韓文節總沒有了拒絕的理由。”
眾人紛紛點頭,表示讚同袁紹的決策。
確定後,袁紹當即便讓人去請冀州牧韓馥。
他滿心期待著韓馥的到來,希望能與他共同商討具體的實施計劃。
然而,時間一點一滴地過去,眾人在焦急的等待中漸漸失去了耐心。
不多時,隨從匆匆跑來匯報,說韓馥已經折返鄴城了。
聞言,袁紹的臉色登時陰冷下來。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憤怒與失望,緊咬著牙關,雙手微微顫抖。“這個韓馥,居然不說一聲就直接離去。”
許攸更是道:“吾等正商議大事,他卻如此不顧大局。他究竟在想什麽?
還是有其他的圖謀?”
荀諶等人也麵露驚訝之色,他們沒想到韓馥會做出這樣的舉動。
一時間,書房內的氣氛變得更加緊張。
荀諶勸誡道:“明公,當此節時,須忍耐一二。我騎快馬,追他回來再議。”
“吾,明白!”
袁紹從口中迸出這三個字。
......
一時,荀諶帶著幾名親信護衛,快馬加鞭地去追韓馥。
嗵嗵嗵!
馬蹄揚起的塵埃在道路上彌漫,他們如同離弦之箭般疾馳而去,隻為能盡快攔住韓馥,挽回局勢。
而袁紹在城中心中滿是焦慮與不安。
他深知韓馥的離去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想了想之後,果斷率領麾下也出了城,乘車去追。
車輪滾滾,揚起陣陣煙塵,袁紹心急如焚,不斷催促著車夫加快速度。
剛走十餘裏,就見荀諶臉色鐵青地返回。
荀諶來到袁紹麵前,翻身下馬,神色黯然。
他拱手行禮道:“主公,韓冀州自顧去了,臣有辱使命。”
聞言,袁紹的臉色瞬間變得陰沉,眼神中透露出失望與憤怒。
許攸驚訝道:“韓文節去的如此匆忙,難道鄴城那邊陷落了?”
他這話一說,周圍人眾,紛紛大驚失色。
若鄴城真的陷落,那他們的處境將更加艱難。
荀諶搖了搖頭,道:“非也,非也。
韓文節說歲首將至,他要回去過年,有什麽事情,明年再說。”
此言一出,眾人皆愣住了。
他們萬萬沒有想到,韓馥竟然會因為要過年而如此匆忙地離去。
不但眾人懵住,就連荀諶自己也懵了第二次。
他實在無法理解韓馥的行為,在這關鍵的時刻,韓文節怎麽能如此不顧大局。
良久,袁紹大怒出聲:“韓文節,居然如此欺我!”
韓馥的行為讓他感到無比的屈辱和憤怒。
......
返回的途中,眾人皆沉浸在一片沉悶的氣氛中,心中對韓馥的離去充滿了憤懣與無奈。
此時,逄紀目光閃爍,心中已有一計。
他拜會袁紹,然後上了車。
在車中,他對袁紹說道:“主公,韓馥是一個庸才,不足為懼。
吾有一計,可助主公奪取冀州。
我們可以暗中與遼東屬國長史公孫瓚相約,讓他南襲冀州。
公孫瓚兵強馬壯,若他大兵一動,韓馥必然驚慌失措。
屆時,我們再趁機派遣能言善辯的人去和他說明利害關係,不怕他不讓出冀州來。
哼,等他過完年,正好公孫瓚的大軍來到,也算是給他一個大禮。
到時候明公跨有冀、青二州,那立誰做天子,京師設在何處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甚至,我們到時候不不要再立新帝,直接以盟主和大將軍的身份錄尚書事便是。”
袁紹聽後,微微眯起眼睛,仔細思索著逄紀的計策。
片刻之後,他的臉上露出了喜色,說道:“妙計,妙計啊!
公孫瓚野心勃勃,若能與他聯手,奪取冀州指日可待。”
於是,在返回黎陽的途中,袁紹依照逄紀的意思寫了一封信送給公孫瓚。
他在信中言辭懇切,分析了當前的局勢,指出了奪取冀州的重要性。
同時,他也向公孫瓚承諾,若能成功奪取冀州,將與他共同瓜分冀州。
到了黎陽,袁紹立刻讓人去喚公孫瓚的從弟公孫範來。
公孫範在公孫瓚軍中也有一定的地位,若能說服他。
讓他去說服公孫瓚,對於他們與公孫瓚的合作將大有幫助。
公孫範正在營中處理事務,忽聞袁紹要見他,這消息如同晴天霹靂,讓他大吃一驚。
原來,公孫範前幾天剛收到公孫瓚的信。
公孫瓚在信中說他準備進攻冀州,讓公孫範做好準備,一旦有機會,便要反戈一擊。
如今袁紹突然要見他,公孫範不禁懷疑消息是不是泄露了。
他的心中充滿了不安與疑慮,在營帳中來回踱步,眉頭緊鎖。
如果消息真的泄露了,那袁紹必定已經做好了準備,說不定此時周圍已經布滿了伏兵,就等著他自投羅網。
而若是不去,又顯得過於心虛,反而會引起袁紹的懷疑。
公孫範陷入了深深的糾結之中,猶豫了好一會兒之後,他咬了咬牙,決定還是前去看一看。
畢竟如果他真的暴露了,那袁紹肯定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防止他帶兵離去。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去探一探袁紹的虛實。
也許這隻是一個巧合,袁紹找他另有其事。
於是,公孫範整理了一下衣冠,強裝鎮定地走出營帳,帶著幾名親衛,朝著袁紹的營地走去。
一路上,他的心跳得厲害,腦海中不斷地思索著各種應對之策。
“公孫君來了!”
隨著一聲高呼,公孫範抬眼望去,隻見威儀的袁紹早早地就在帳外等候著他。
這一幕讓公孫範大感意外,心中原本的那一絲疑慮瞬間消散得無影無蹤。
對方那熱情的笑臉,如同溫暖的陽光,徹底打消了公孫範的擔憂。
袁紹迎上前去,親切地拉著公孫範的手,說道:“公孫君,來來來。”
隨後,袁紹設宴款待公孫範。
宴席之上,美酒佳肴琳琅滿目,氣氛熱烈而融洽。
袁紹端起酒爵,微微抿了一口。
然後由逄紀向公孫範詳細闡述了他們的計劃。
“公孫君,如今局勢動蕩,韓馥卻聽信小人言。
今若不取,必為他人所得。
公孫伯圭英勇善戰,威名遠揚。
若公孫君能勸說公孫瓚將軍與吾等合作出兵,可共分冀州也。”
公孫範聽著逄紀的話,有看了看主座的袁紹,拱手說道:“使君放心!家兄與使君本就交好,此番更是令吾在此襄助使君。
吾定當盡力勸說家兄與使君聯合。”
袁紹道:“我寫了一封信,正要前往幽州。”
這時,逄紀在一旁繼續說道:“公孫君,不用你親自返回幽州,且安排些親信便可。
否則,難免會讓韓冀州多疑。”
公孫範微微點頭,思索片刻後說道:“既然如此,那某手寫書信一封,交於家兄!”
韓馥有些難以置信,誰能抵擋住稱帝的誘惑啊?
袁紹原本期待的神情漸漸凝固,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困惑與憂慮。
韓馥則在一旁來回踱步,滿臉愁容,嘴裏不停地念叨著:“這可如何是好?這可如何是好?”
兩人讓張岐詳細講述去幽州的經過,張岐便一五一十地將整個過程娓娓道來。
當聽到他們派去的使者竟然被殺了一人時,袁紹與韓馥都震驚得瞪大了眼睛,隨後陷入了沉重的沉默之中。
堂內的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來,仿佛有一塊巨石壓在每個人的心頭。
良久,韓馥停下腳步,看向袁紹,沉聲道:“本初,如今之計,該當如何?”
袁紹微微抬起頭,思索片刻後說道:“或許我們可以再做讓步,讓劉虞以太尉的名義錄尚書事,這樣既能顯示我們對他的尊重,也能為我們的計劃保留一線希望。”
韓馥點頭,認可了這個提議。
於是,他們立刻派人前往幽州,向劉虞傳達這個決定。
然而,劉虞的態度依舊堅決如鐵。
他怒視著來使,義正言辭地說道:“吾身為漢室宗親,當忠於漢室,絕不可行此悖逆之事。
你們若再逼迫,吾就逃往關外,永不與你們為伍。”
來使無奈,隻得灰溜溜地回去複命。
當這個消息傳回袁紹與韓馥處時,他們徹底沒了辦法。
兩人相對無言,心中充滿了挫敗感。
許攸在一旁看著兩人的神情,心中也是焦急萬分。
他沉思片刻後,上前一步說道:“主公,既然劉虞如此堅決,我們不妨換一個人立為皇帝。”
此言一出,眾人皆陷入了沉思。
隨後,激烈的討論便展開了。
有人提議陳王劉寵,說道:“陳王劉寵素有威名,且有一定的實力。
若立他為帝,或許能得到各方的支持。”
另有人則提到濟南王,分析道:“濟南王為人寬厚,在百姓中也有一定的口碑。立他為帝,也許能穩定局勢。”
還有人主張立齊王,認為:“齊王富足,若能擁立齊王,我們在亂世中也能有一個強大的依靠。”
......
然而,拋開了劉虞這個德高望重的大臣,其他的郡王毫無疑問沒有權勢。
也就意味著郡王在哪裏,哪裏將會成為最大的獲益者。
所以眾人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和考量,但始終無法達成統一意見。
袁紹心中憂慮重重,深知在這動蕩時局中,必須盡快確定新的天子以穩定局勢。
於是,他約韓馥深夜詳談。
袁紹的書房中,燭光搖曳,映照著兩人凝重的麵容。
袁紹率先開口:“馥兄,如今局勢危急,吾等必須盡快擁立一位新天子。
吾思來想去,覺得齊王劉喜乃是合適人選。
劉喜有一定威望,且其性格較為溫和,易於掌控。
若立齊王為天子,吾許諾你為司徒,吾自為大將軍,你我共錄尚書事,如此一來,你我皆可掌握大權,為天下蒼生謀福祉。”
韓馥微微皺眉,心中有著自己的盤算。
其實他也明白,天子在誰那邊,誰就更有話語權。
或者說誰那個派係就更有話語權。
他冀州牧,就不得不考慮冀州人的想法,不然那些冀州豪族大戶們,又憑什麽聽他的。
所以即便韓馥有些軟弱,但也深知這種事情,絕不能低頭。
一旦低頭,結果就是他不但失去了對天子的擁立之功,還會失去冀州豪族大戶的支持。
如此一來,他將一無所有。
袁紹隨便拉攏一個冀州豪族,就可以把他踢下馬。
於是,他沉默片刻後,緩緩說道:“本初,吾以為不妥。
齊王劉喜雖有一些優點,但實力稍顯不足。
吾認為趙王赦更為合適。
趙王赦在宗室中地位較高,且有一定的軍事力量,而且與劉虞關係較好。
若立趙王赦為帝,你仍為大將軍,我為司徒,你我共錄尚書事,同樣可穩定局勢,成就大業。”
袁紹聽後,臉色微變,心中不滿,但試圖說服韓馥:“馥兄,趙王赦性格剛愎自用,恐難以駕馭。且趙國距離太行山太近,黑山軍不可不防。
而齊王劉喜則不同,他更容易聽從吾等的建議,且四周安全穩固,沒有後顧之憂。”
韓馥卻不為所動,堅持自己的觀點:“本初,你所言差矣。趙王赦雖性格剛強,但隻要吾等善加引導,必能為吾等所用。
而齊王劉喜實力不足,難以在這亂世中立足。
吾等當以長遠之計考慮,擁立趙王赦才是上策。”
兩人各執己見,爭論不休。書
房中的氣氛愈發緊張,仿佛隨時都可能爆發衝突。
最終,兩人彼此都無法說服對方,這場深夜詳談以不歡而散告終。
袁紹坐在書房中,心情沉重。
他知道,與韓馥的分歧將會給他們的計劃帶來巨大的阻礙。
而韓馥離開後,也同樣陷入了沉思,他擔心袁紹會一意孤行。
......
第二日,陽光透過窗欞灑在袁紹的房中,卻未能驅散那凝重的氛圍。
袁紹麵色沉凝,他徹夜未眠。
在韓馥離去後,袁紹立即讓人請了謀臣荀諶、陶洪丘、許攸等人,圍坐在一起,討論著如何處理這件事情。
經過半夜的長談,眾人各抒己見,爭論之聲此起彼伏。
最終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和推演,他們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
妥協。
是的,向韓馥妥協。
袁紹緩緩開口,聲音中帶著一絲決然:“吾等同意立趙王為天子。
然,不得不考慮諸多因素。
趙國邯鄲距離太行山太近,那黑山賊虎視眈眈,近在咫尺,隨時可能威脅到新天子的安全。
而魏郡鄴城又距離司隸的河內郡太近,局勢複雜多變,難以掌控。
為了穩妥起見,將京城定在青州的平原國。
平原國與冀州接壤,既便於吾等掌控局勢,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遠離那些潛在的威脅。
如此安排,想來這次總沒有了問題。
這次韓文節總沒有了拒絕的理由。”
眾人紛紛點頭,表示讚同袁紹的決策。
確定後,袁紹當即便讓人去請冀州牧韓馥。
他滿心期待著韓馥的到來,希望能與他共同商討具體的實施計劃。
然而,時間一點一滴地過去,眾人在焦急的等待中漸漸失去了耐心。
不多時,隨從匆匆跑來匯報,說韓馥已經折返鄴城了。
聞言,袁紹的臉色登時陰冷下來。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憤怒與失望,緊咬著牙關,雙手微微顫抖。“這個韓馥,居然不說一聲就直接離去。”
許攸更是道:“吾等正商議大事,他卻如此不顧大局。他究竟在想什麽?
還是有其他的圖謀?”
荀諶等人也麵露驚訝之色,他們沒想到韓馥會做出這樣的舉動。
一時間,書房內的氣氛變得更加緊張。
荀諶勸誡道:“明公,當此節時,須忍耐一二。我騎快馬,追他回來再議。”
“吾,明白!”
袁紹從口中迸出這三個字。
......
一時,荀諶帶著幾名親信護衛,快馬加鞭地去追韓馥。
嗵嗵嗵!
馬蹄揚起的塵埃在道路上彌漫,他們如同離弦之箭般疾馳而去,隻為能盡快攔住韓馥,挽回局勢。
而袁紹在城中心中滿是焦慮與不安。
他深知韓馥的離去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想了想之後,果斷率領麾下也出了城,乘車去追。
車輪滾滾,揚起陣陣煙塵,袁紹心急如焚,不斷催促著車夫加快速度。
剛走十餘裏,就見荀諶臉色鐵青地返回。
荀諶來到袁紹麵前,翻身下馬,神色黯然。
他拱手行禮道:“主公,韓冀州自顧去了,臣有辱使命。”
聞言,袁紹的臉色瞬間變得陰沉,眼神中透露出失望與憤怒。
許攸驚訝道:“韓文節去的如此匆忙,難道鄴城那邊陷落了?”
他這話一說,周圍人眾,紛紛大驚失色。
若鄴城真的陷落,那他們的處境將更加艱難。
荀諶搖了搖頭,道:“非也,非也。
韓文節說歲首將至,他要回去過年,有什麽事情,明年再說。”
此言一出,眾人皆愣住了。
他們萬萬沒有想到,韓馥竟然會因為要過年而如此匆忙地離去。
不但眾人懵住,就連荀諶自己也懵了第二次。
他實在無法理解韓馥的行為,在這關鍵的時刻,韓文節怎麽能如此不顧大局。
良久,袁紹大怒出聲:“韓文節,居然如此欺我!”
韓馥的行為讓他感到無比的屈辱和憤怒。
......
返回的途中,眾人皆沉浸在一片沉悶的氣氛中,心中對韓馥的離去充滿了憤懣與無奈。
此時,逄紀目光閃爍,心中已有一計。
他拜會袁紹,然後上了車。
在車中,他對袁紹說道:“主公,韓馥是一個庸才,不足為懼。
吾有一計,可助主公奪取冀州。
我們可以暗中與遼東屬國長史公孫瓚相約,讓他南襲冀州。
公孫瓚兵強馬壯,若他大兵一動,韓馥必然驚慌失措。
屆時,我們再趁機派遣能言善辯的人去和他說明利害關係,不怕他不讓出冀州來。
哼,等他過完年,正好公孫瓚的大軍來到,也算是給他一個大禮。
到時候明公跨有冀、青二州,那立誰做天子,京師設在何處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甚至,我們到時候不不要再立新帝,直接以盟主和大將軍的身份錄尚書事便是。”
袁紹聽後,微微眯起眼睛,仔細思索著逄紀的計策。
片刻之後,他的臉上露出了喜色,說道:“妙計,妙計啊!
公孫瓚野心勃勃,若能與他聯手,奪取冀州指日可待。”
於是,在返回黎陽的途中,袁紹依照逄紀的意思寫了一封信送給公孫瓚。
他在信中言辭懇切,分析了當前的局勢,指出了奪取冀州的重要性。
同時,他也向公孫瓚承諾,若能成功奪取冀州,將與他共同瓜分冀州。
到了黎陽,袁紹立刻讓人去喚公孫瓚的從弟公孫範來。
公孫範在公孫瓚軍中也有一定的地位,若能說服他。
讓他去說服公孫瓚,對於他們與公孫瓚的合作將大有幫助。
公孫範正在營中處理事務,忽聞袁紹要見他,這消息如同晴天霹靂,讓他大吃一驚。
原來,公孫範前幾天剛收到公孫瓚的信。
公孫瓚在信中說他準備進攻冀州,讓公孫範做好準備,一旦有機會,便要反戈一擊。
如今袁紹突然要見他,公孫範不禁懷疑消息是不是泄露了。
他的心中充滿了不安與疑慮,在營帳中來回踱步,眉頭緊鎖。
如果消息真的泄露了,那袁紹必定已經做好了準備,說不定此時周圍已經布滿了伏兵,就等著他自投羅網。
而若是不去,又顯得過於心虛,反而會引起袁紹的懷疑。
公孫範陷入了深深的糾結之中,猶豫了好一會兒之後,他咬了咬牙,決定還是前去看一看。
畢竟如果他真的暴露了,那袁紹肯定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防止他帶兵離去。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去探一探袁紹的虛實。
也許這隻是一個巧合,袁紹找他另有其事。
於是,公孫範整理了一下衣冠,強裝鎮定地走出營帳,帶著幾名親衛,朝著袁紹的營地走去。
一路上,他的心跳得厲害,腦海中不斷地思索著各種應對之策。
“公孫君來了!”
隨著一聲高呼,公孫範抬眼望去,隻見威儀的袁紹早早地就在帳外等候著他。
這一幕讓公孫範大感意外,心中原本的那一絲疑慮瞬間消散得無影無蹤。
對方那熱情的笑臉,如同溫暖的陽光,徹底打消了公孫範的擔憂。
袁紹迎上前去,親切地拉著公孫範的手,說道:“公孫君,來來來。”
隨後,袁紹設宴款待公孫範。
宴席之上,美酒佳肴琳琅滿目,氣氛熱烈而融洽。
袁紹端起酒爵,微微抿了一口。
然後由逄紀向公孫範詳細闡述了他們的計劃。
“公孫君,如今局勢動蕩,韓馥卻聽信小人言。
今若不取,必為他人所得。
公孫伯圭英勇善戰,威名遠揚。
若公孫君能勸說公孫瓚將軍與吾等合作出兵,可共分冀州也。”
公孫範聽著逄紀的話,有看了看主座的袁紹,拱手說道:“使君放心!家兄與使君本就交好,此番更是令吾在此襄助使君。
吾定當盡力勸說家兄與使君聯合。”
袁紹道:“我寫了一封信,正要前往幽州。”
這時,逄紀在一旁繼續說道:“公孫君,不用你親自返回幽州,且安排些親信便可。
否則,難免會讓韓冀州多疑。”
公孫範微微點頭,思索片刻後說道:“既然如此,那某手寫書信一封,交於家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