熾烈青春
第一章 初識新地
一
迎著一輪紅日,酆佩軒和李順泰、殷華辰走出了北京站。
這是1980年8月30日的早晨,他們剛剛下了火車,拿著自己的行李走出了北京站朝東的地下道,正迎上冉冉升起的紅日,紅光灑在他們身上。因為沒有買到座號,酆佩軒雖然一夜像個農民一樣蜷縮在車廂裏,但是疲乏並沒有征服他,到站之前,他內心就已經興奮起來。他對一切感到好奇,從賈莊到新鄉,這是他從未去過的城市——對於許多的農民來說,就仿佛是天堂;緊接著,一夜之間,就又從新鄉到了北京,這是國家的首都,最繁華的城市,政治文化中心,對他來說,一切都是新鮮的。
當然,他也須掩飾自己的興奮,因為順泰和華辰都已經來北京一年了,他們的新鮮勁早已過去了,佩軒如果顯得興奮,就有點天真了。他比他們倆年齡大一歲多,他倆都是六三年出生的,而佩軒則是六一年冬天出生的。
他們三位同學家裏的條件都不好,都屬於較為貧困的家庭,順泰和華辰還都是家裏唯一的男孩兒。順泰是家裏的老大,下麵有三個妹妹,他從小就了解家裏的困難,所以讀書也非常用功,79年高考超水平發揮,考上了q大機械係,引起了轟動。華辰上麵有一個姐姐,已經出嫁了,下麵有兩個妹妹,他家裏也比較貧困,他從小就喜歡鑽研學習上的問題,尤其是數理化方麵,他很善於學習,從來是班裏學習最好的;恢複高考的第二年,他上高中才一年,就學完了高中的全部課程,因此學校批準他跳級到高二,參加高考,在高二平時考試成績也是高居第一,所以他也是個傳奇人物。但是他78年的高考成績並不理想,隻是個大專,對別人來說,已經很不錯了,但是他的巨大潛力沒有發揮出來,於是決定再考一年;79年接著參加高考,雖然成績不是特別理想,還是被錄取到b師大化學係。
三人走出北京站,殷華辰與他們兩人分手獨自去了他的學校,順泰則帶著佩軒乘103路電車到動物園換332路公交車去p大。
到了p大,打聽到哲學係是在六院辦公,於是就找到六院。因為提前兩天到的,p大迎接新生的工作還沒有完全展開,但是新生的宿舍早就安排好了,順泰領著佩軒報了名,領了宿舍鑰匙和凳子,找到38樓130,看到門上的名單,共七個人。進到宿舍,佩軒選了裏麵左邊靠窗的下鋪床位。他是這個宿舍裏第一個到的,所以選了他認為最好的床鋪位置。打開行李,鋪好床,把旅行袋放到床下,把一些常用的小東西放進書桌的抽屜裏(每人一個抽屜)。安頓好了,又去高年級師兄那裏借一些飯票菜票,高年級師兄給了他五斤飯票和三塊錢菜票,夠吃好幾天了。因為還沒有注冊,還不能買飯票菜票。
酆佩軒安頓好了,李順泰就回q大了。
新生一到校,什麽都覺得新鮮,畢竟p大也是名校,他們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尖子生,難免有點自負。但是酆佩軒卻覺得很自卑,因為他雖然喜歡讀書,也讀了不少,但是來自一個鄉村高中,什麽都沒有見過,什麽都感到新鮮,頓時覺得自己就是個井蛙,而且一口豫北家鄉話,土得掉渣,又矮又瘦,穿戴土裏土氣,一副農村娃進城的樣子。他本就是個清醒的人,一看到學校裏都是忙碌的讀書人,他在家裏剛剛被錄取時的那點自豪感就蕩然無存了。
因為來的早了兩、三天,又誰也不認識,隻好看看屬於本班的幾個宿舍有沒有提前來的同學,還好,旁邊128宿舍裏一位廣東的同學已經來了四、五天了,這位同學說話聲音挺大,似乎很不客氣,酆佩軒因為初來乍到,聽廣東普通話不太明白,自己又一口河南土話,交流起來相當困難,他也隻好縮回宿舍。同樓層一位西安來的曆史係名叫徐煒的新同學看到了他,主動找他聊天,佩軒感到人家是大城市來的,見識明顯高於自己,自己隻有洗耳恭聽的份兒,於是一副虛心受教的樣子。
第二天,宿舍來了一位北京本地的同學,名叫盧煜,個子好大,大約在1.85米——1.90米之間,臉好白,戴副眼鏡,文質彬彬。一自我介紹,說也是祖籍河南南陽的老鄉,隻是沒去過河南,當然也不會說河南話。但是說的普通話很標準,比那位廣東同學的廣東普通話好聽且易懂。佩軒一聽說是老鄉,雖然沒有兩眼淚汪汪,但是還是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佩軒一口土話,不好意思多說,隻是聽人家說話。盧煜同學因為離家很近,就選了個上鋪,把下鋪留給其他同學,佩軒為他這種助人為樂的行為所感動,為自己首先選了個位置好的下鋪而感到慚愧。很快,同學陸陸續續都來了。同宿舍有兩位老大哥,一位姓馬又屬馬(尾巴)名叫馬堅的同學,是班裏年齡最大的,來自甘肅蘭州,被任命為班長;另一位來自福建侯官的屬羊的同學劉忠山曾經當過兵,也是黨員,來自農村,被任命為副班長;一位來自上海的同學叫黃德彪,但其實長的瘦瘦的,黑黑的,戴副眼鏡,也是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並不“彪”,是六三年的;一位來自浙江吳興的同學名叫韓文祥,看上去就是讀書人,也是六三年的;宿舍最小的同學來自江蘇鹽城,名叫劉金凱,六四年的,在班裏也是年齡最小的同學之一,也是來自農村。
他們的班主任陽老師正好是一位河南人,一口南陽普通話,大約也是來自農村,所以比較關照農村來的同學。那時候剛剛改革開放,人們所處的環境還比較閉塞,尤其是農村,很少與外麵的世界交流,對外麵也幾乎一無所知。陽老師知道農村來的學生有自卑感,不善於交流,所以比較關心農村來的同學,希望他們盡快融入到班集體之中。
很快,同宿舍的同學就相互了解了,在一起無拘無束的,說話很隨便。他們宿舍因為有兩位老大哥,做事沉穩老練,互相之間關係更為融洽。不過,慢慢地,每個人的稟性也逐漸展露出來。
班主任陽老師經過幾天的考察和磋商,任命了班長、副班長等班委,任命了團支部書記等支委,還任命了年級的黨支部書記及支委。本宿舍的馬堅被任命為班長,他是班裏年齡最大的,德高望重,理所當然。劉忠山被任命為副班長,同時,他因為是黨員,還是黨支部的成員。本宿舍來自大城市上海的黃德彪是班裏唯一沒有入團的同學,可能是因為高中學習太忙吧,沒有時間去申請。所以新成立的團支部的重大任務就是盡快發展黃德彪同學入團。
新生入學的一係列手續很快就辦理好了,同學們也進入了正常的上課階段。這時候,佩軒給家裏寫了封信,告訴家裏他到學校的基本情況,讓父母放心;又給殷誌賢寫了一封信,簡單介紹了入學的情況,並把通信地址給他,讓他轉告韓文秀和席利民等。接著,就給學校寫了一封長信,感謝高中的培養,介紹了入學p大的情況,又通過發感慨的方式談談讀書的體會和重要性。結果這封信被高中用毛筆放大謄寫到好幾張大紙上,貼在了高中辦公室的山牆上,用來激勵學弟學妹們努力學習。
佩軒想起來曾經答應白小潔要給她寫信,但是她家的地址找不到了,就是寫了,也沒地方寄,隻好作罷。他也不方便問高中的老師和同學,因為他與韓文秀已經戀愛定親,如果打聽白小潔的地址,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和一些閑言碎語。而且,他覺得也需要回避一點白小潔。
p大在一個食堂裏舉行了歡迎新生的大會,每個新同學都搬著自己的方凳按指定的地方坐好。一位姓周的校長講了話。會後有北京市雜技團演出。酆佩軒以前看過雜技,但是沒有這次的演出精彩。
他感到大學裏的一切都很新鮮,不斷地觀察、學習,他知道,他比進城的鄉下人還土,看見什麽都有點奇怪,但是不敢亂說亂動,做什麽都小心謹慎。
一星期之後,就進入了正常的學校生活。他們第一學期開了七門課:高等數學、英語、體育、黨史、心理學、形式邏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哲學係兩個班的同學們基本上都在一塊兒上課,英語、體育是小班上課。大學裏老師講課也比較隨意,與課本上講的都不太一樣,大家都認真地記筆記。有些課程教材很老化,甚至是重印的五、六十年代的教科書;有些課程甚至沒有教材。因為那時候剛剛走出文化大革命,許多的教科書還來不及編寫,有些編出來的教材也帶有文化大革命的痕跡,價值大打折扣。沒有教材的課程,會印一些講義。不管怎麽樣,新生們學習勁頭都比較高,老師們也都很認真地講課,
辦了借書證以後,酆佩軒和其他新生一樣,急切地跑到圖書館借書。一查藏書,天哪,基本上什麽書都有。他馬上借來以前心目中想看而看不到的書,許多外國小說名著,等等,他如饑似渴地看,也把以前看的半半拉拉的書給看完。
宿舍裏七個人,沒課的時候隻能去圖書館或開放的自習教室,但是圖書館座位很少,需要一早去占位,否則不可能有位置。開放的自習教室也不多,有時候轉一圈也找不到一個地方看書。晚上一般都出去找地方看書,把老師白天的講課內容複習一下,或想看什麽書就看什麽書。功課嘛,一開始雖然有些不適應,但是理解還不難,而且剛剛開學,離期末考試還遠著呢。所以就看那些以前想看而找不到的書來看。
酆佩軒對曆史和政治很有興趣,他就在圖書館的工具書閱覽室狂讀《史記》中喜歡的篇章,《本紀》《世家》全讀,《列傳》大部分都讀,《書》《表》則因沒有興趣而不讀。同時,看一些外國曆史上的名人傳記,開始接觸一些名著,如《論法的精神》、《政府論》、《社會契約論》等等,這些書打開了他的眼界,使他耳目一新。以前他雖然也接觸法國大革命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但是主要受到的是忠孝節義的影響,而《論法的精神》等闡述的思想打破了他以前的美夢,使他的思想處在矛盾之中,這些思想中的矛盾迫使他思考和反思。他出身底層,也受父親的影響,血液中本就有叛逆的成分,通過讀書,這些叛逆有了理論上的充實。同時,他也讀了許多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書,當然是一知半解,懵懵懂懂。當然,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會一下子蛻變。他讀小說的眼界脫離了他從小讀的那些戰爭體裁,轉向了曆史和人性等體裁。同樣,讀這些書讓他思考和反思。不知不覺中,他在蛻變,在脫胎換骨,當然,這需要數年的曆程,這隻是開端。有時候,思考和反思是痛苦的,是一種難以名狀的痛苦。他從自己、自己的家庭親人、戀人以及社會底層的普通人出發,來思考許多的問題,不自覺地或自覺地探尋問題的答案。
不久,申請的助學金下來了,他們農村來的同學都是二十二塊錢,城市裏的同學根據家庭的收入也給予一些補貼。他們班裏農村來的同學比較多,所以,他們哲學係80年級的兩個班情況大不相同,他們二班的助學金每月比一班多了一百多塊錢,據說,他們二班是全校領助學金最多的,也就是說,他們班是最窮的班。
當然,班裏有的同學卻是條件比較好的,如他們宿舍的馬堅同學,是帶工資上學的,因為他上大學之前是有工作的,按照政策,可以帶工資上學。雖然比起上班的人工資並不高,但是比起班裏的其他同學,已經是富翁了:每月三十七塊錢!讓大家羨慕得不得了。劉忠山同學當過幾年兵,後又複員回農村家裏,他家裏條件也不好,所以他也想申請更高一點的帶工資上學,同學們都很同情和支持他,但是因為沒有相關的政策而沒有得到批準。像盧煜這樣家裏條件好的同學,是沒有助學金的,當然,他也沒有申請助學金。類似條件的同學即使申請了,也得不到批準。
一開始的大學生活,新鮮感過了之後,是有點枯燥的,他們哲學係的課程又有點抽象,更覺得有點不太適應。因為哲學係的相當一部分同學不是第一誌願錄取來的,而是“服從分配”錄取來的,所以有的同學在了解轉專業的可能性,班主任陽老師了解到這種情況,就及時做工作,聲稱哲學專業是很不錯的專業,以後很快就適應了;而且在學校裏轉專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學校沒有批準的先例。這樣,這些有意轉專業的同學就隻好打消了念頭。當然,後來哲學係的同學們逐步適應了這些課程的學習,覺得哲學是一門很有味道的學問,對之產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而且以學哲學為榮,這是後話。
第一章 初識新地
一
迎著一輪紅日,酆佩軒和李順泰、殷華辰走出了北京站。
這是1980年8月30日的早晨,他們剛剛下了火車,拿著自己的行李走出了北京站朝東的地下道,正迎上冉冉升起的紅日,紅光灑在他們身上。因為沒有買到座號,酆佩軒雖然一夜像個農民一樣蜷縮在車廂裏,但是疲乏並沒有征服他,到站之前,他內心就已經興奮起來。他對一切感到好奇,從賈莊到新鄉,這是他從未去過的城市——對於許多的農民來說,就仿佛是天堂;緊接著,一夜之間,就又從新鄉到了北京,這是國家的首都,最繁華的城市,政治文化中心,對他來說,一切都是新鮮的。
當然,他也須掩飾自己的興奮,因為順泰和華辰都已經來北京一年了,他們的新鮮勁早已過去了,佩軒如果顯得興奮,就有點天真了。他比他們倆年齡大一歲多,他倆都是六三年出生的,而佩軒則是六一年冬天出生的。
他們三位同學家裏的條件都不好,都屬於較為貧困的家庭,順泰和華辰還都是家裏唯一的男孩兒。順泰是家裏的老大,下麵有三個妹妹,他從小就了解家裏的困難,所以讀書也非常用功,79年高考超水平發揮,考上了q大機械係,引起了轟動。華辰上麵有一個姐姐,已經出嫁了,下麵有兩個妹妹,他家裏也比較貧困,他從小就喜歡鑽研學習上的問題,尤其是數理化方麵,他很善於學習,從來是班裏學習最好的;恢複高考的第二年,他上高中才一年,就學完了高中的全部課程,因此學校批準他跳級到高二,參加高考,在高二平時考試成績也是高居第一,所以他也是個傳奇人物。但是他78年的高考成績並不理想,隻是個大專,對別人來說,已經很不錯了,但是他的巨大潛力沒有發揮出來,於是決定再考一年;79年接著參加高考,雖然成績不是特別理想,還是被錄取到b師大化學係。
三人走出北京站,殷華辰與他們兩人分手獨自去了他的學校,順泰則帶著佩軒乘103路電車到動物園換332路公交車去p大。
到了p大,打聽到哲學係是在六院辦公,於是就找到六院。因為提前兩天到的,p大迎接新生的工作還沒有完全展開,但是新生的宿舍早就安排好了,順泰領著佩軒報了名,領了宿舍鑰匙和凳子,找到38樓130,看到門上的名單,共七個人。進到宿舍,佩軒選了裏麵左邊靠窗的下鋪床位。他是這個宿舍裏第一個到的,所以選了他認為最好的床鋪位置。打開行李,鋪好床,把旅行袋放到床下,把一些常用的小東西放進書桌的抽屜裏(每人一個抽屜)。安頓好了,又去高年級師兄那裏借一些飯票菜票,高年級師兄給了他五斤飯票和三塊錢菜票,夠吃好幾天了。因為還沒有注冊,還不能買飯票菜票。
酆佩軒安頓好了,李順泰就回q大了。
新生一到校,什麽都覺得新鮮,畢竟p大也是名校,他們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尖子生,難免有點自負。但是酆佩軒卻覺得很自卑,因為他雖然喜歡讀書,也讀了不少,但是來自一個鄉村高中,什麽都沒有見過,什麽都感到新鮮,頓時覺得自己就是個井蛙,而且一口豫北家鄉話,土得掉渣,又矮又瘦,穿戴土裏土氣,一副農村娃進城的樣子。他本就是個清醒的人,一看到學校裏都是忙碌的讀書人,他在家裏剛剛被錄取時的那點自豪感就蕩然無存了。
因為來的早了兩、三天,又誰也不認識,隻好看看屬於本班的幾個宿舍有沒有提前來的同學,還好,旁邊128宿舍裏一位廣東的同學已經來了四、五天了,這位同學說話聲音挺大,似乎很不客氣,酆佩軒因為初來乍到,聽廣東普通話不太明白,自己又一口河南土話,交流起來相當困難,他也隻好縮回宿舍。同樓層一位西安來的曆史係名叫徐煒的新同學看到了他,主動找他聊天,佩軒感到人家是大城市來的,見識明顯高於自己,自己隻有洗耳恭聽的份兒,於是一副虛心受教的樣子。
第二天,宿舍來了一位北京本地的同學,名叫盧煜,個子好大,大約在1.85米——1.90米之間,臉好白,戴副眼鏡,文質彬彬。一自我介紹,說也是祖籍河南南陽的老鄉,隻是沒去過河南,當然也不會說河南話。但是說的普通話很標準,比那位廣東同學的廣東普通話好聽且易懂。佩軒一聽說是老鄉,雖然沒有兩眼淚汪汪,但是還是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佩軒一口土話,不好意思多說,隻是聽人家說話。盧煜同學因為離家很近,就選了個上鋪,把下鋪留給其他同學,佩軒為他這種助人為樂的行為所感動,為自己首先選了個位置好的下鋪而感到慚愧。很快,同學陸陸續續都來了。同宿舍有兩位老大哥,一位姓馬又屬馬(尾巴)名叫馬堅的同學,是班裏年齡最大的,來自甘肅蘭州,被任命為班長;另一位來自福建侯官的屬羊的同學劉忠山曾經當過兵,也是黨員,來自農村,被任命為副班長;一位來自上海的同學叫黃德彪,但其實長的瘦瘦的,黑黑的,戴副眼鏡,也是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並不“彪”,是六三年的;一位來自浙江吳興的同學名叫韓文祥,看上去就是讀書人,也是六三年的;宿舍最小的同學來自江蘇鹽城,名叫劉金凱,六四年的,在班裏也是年齡最小的同學之一,也是來自農村。
他們的班主任陽老師正好是一位河南人,一口南陽普通話,大約也是來自農村,所以比較關照農村來的同學。那時候剛剛改革開放,人們所處的環境還比較閉塞,尤其是農村,很少與外麵的世界交流,對外麵也幾乎一無所知。陽老師知道農村來的學生有自卑感,不善於交流,所以比較關心農村來的同學,希望他們盡快融入到班集體之中。
很快,同宿舍的同學就相互了解了,在一起無拘無束的,說話很隨便。他們宿舍因為有兩位老大哥,做事沉穩老練,互相之間關係更為融洽。不過,慢慢地,每個人的稟性也逐漸展露出來。
班主任陽老師經過幾天的考察和磋商,任命了班長、副班長等班委,任命了團支部書記等支委,還任命了年級的黨支部書記及支委。本宿舍的馬堅被任命為班長,他是班裏年齡最大的,德高望重,理所當然。劉忠山被任命為副班長,同時,他因為是黨員,還是黨支部的成員。本宿舍來自大城市上海的黃德彪是班裏唯一沒有入團的同學,可能是因為高中學習太忙吧,沒有時間去申請。所以新成立的團支部的重大任務就是盡快發展黃德彪同學入團。
新生入學的一係列手續很快就辦理好了,同學們也進入了正常的上課階段。這時候,佩軒給家裏寫了封信,告訴家裏他到學校的基本情況,讓父母放心;又給殷誌賢寫了一封信,簡單介紹了入學的情況,並把通信地址給他,讓他轉告韓文秀和席利民等。接著,就給學校寫了一封長信,感謝高中的培養,介紹了入學p大的情況,又通過發感慨的方式談談讀書的體會和重要性。結果這封信被高中用毛筆放大謄寫到好幾張大紙上,貼在了高中辦公室的山牆上,用來激勵學弟學妹們努力學習。
佩軒想起來曾經答應白小潔要給她寫信,但是她家的地址找不到了,就是寫了,也沒地方寄,隻好作罷。他也不方便問高中的老師和同學,因為他與韓文秀已經戀愛定親,如果打聽白小潔的地址,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和一些閑言碎語。而且,他覺得也需要回避一點白小潔。
p大在一個食堂裏舉行了歡迎新生的大會,每個新同學都搬著自己的方凳按指定的地方坐好。一位姓周的校長講了話。會後有北京市雜技團演出。酆佩軒以前看過雜技,但是沒有這次的演出精彩。
他感到大學裏的一切都很新鮮,不斷地觀察、學習,他知道,他比進城的鄉下人還土,看見什麽都有點奇怪,但是不敢亂說亂動,做什麽都小心謹慎。
一星期之後,就進入了正常的學校生活。他們第一學期開了七門課:高等數學、英語、體育、黨史、心理學、形式邏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哲學係兩個班的同學們基本上都在一塊兒上課,英語、體育是小班上課。大學裏老師講課也比較隨意,與課本上講的都不太一樣,大家都認真地記筆記。有些課程教材很老化,甚至是重印的五、六十年代的教科書;有些課程甚至沒有教材。因為那時候剛剛走出文化大革命,許多的教科書還來不及編寫,有些編出來的教材也帶有文化大革命的痕跡,價值大打折扣。沒有教材的課程,會印一些講義。不管怎麽樣,新生們學習勁頭都比較高,老師們也都很認真地講課,
辦了借書證以後,酆佩軒和其他新生一樣,急切地跑到圖書館借書。一查藏書,天哪,基本上什麽書都有。他馬上借來以前心目中想看而看不到的書,許多外國小說名著,等等,他如饑似渴地看,也把以前看的半半拉拉的書給看完。
宿舍裏七個人,沒課的時候隻能去圖書館或開放的自習教室,但是圖書館座位很少,需要一早去占位,否則不可能有位置。開放的自習教室也不多,有時候轉一圈也找不到一個地方看書。晚上一般都出去找地方看書,把老師白天的講課內容複習一下,或想看什麽書就看什麽書。功課嘛,一開始雖然有些不適應,但是理解還不難,而且剛剛開學,離期末考試還遠著呢。所以就看那些以前想看而找不到的書來看。
酆佩軒對曆史和政治很有興趣,他就在圖書館的工具書閱覽室狂讀《史記》中喜歡的篇章,《本紀》《世家》全讀,《列傳》大部分都讀,《書》《表》則因沒有興趣而不讀。同時,看一些外國曆史上的名人傳記,開始接觸一些名著,如《論法的精神》、《政府論》、《社會契約論》等等,這些書打開了他的眼界,使他耳目一新。以前他雖然也接觸法國大革命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但是主要受到的是忠孝節義的影響,而《論法的精神》等闡述的思想打破了他以前的美夢,使他的思想處在矛盾之中,這些思想中的矛盾迫使他思考和反思。他出身底層,也受父親的影響,血液中本就有叛逆的成分,通過讀書,這些叛逆有了理論上的充實。同時,他也讀了許多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書,當然是一知半解,懵懵懂懂。當然,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會一下子蛻變。他讀小說的眼界脫離了他從小讀的那些戰爭體裁,轉向了曆史和人性等體裁。同樣,讀這些書讓他思考和反思。不知不覺中,他在蛻變,在脫胎換骨,當然,這需要數年的曆程,這隻是開端。有時候,思考和反思是痛苦的,是一種難以名狀的痛苦。他從自己、自己的家庭親人、戀人以及社會底層的普通人出發,來思考許多的問題,不自覺地或自覺地探尋問題的答案。
不久,申請的助學金下來了,他們農村來的同學都是二十二塊錢,城市裏的同學根據家庭的收入也給予一些補貼。他們班裏農村來的同學比較多,所以,他們哲學係80年級的兩個班情況大不相同,他們二班的助學金每月比一班多了一百多塊錢,據說,他們二班是全校領助學金最多的,也就是說,他們班是最窮的班。
當然,班裏有的同學卻是條件比較好的,如他們宿舍的馬堅同學,是帶工資上學的,因為他上大學之前是有工作的,按照政策,可以帶工資上學。雖然比起上班的人工資並不高,但是比起班裏的其他同學,已經是富翁了:每月三十七塊錢!讓大家羨慕得不得了。劉忠山同學當過幾年兵,後又複員回農村家裏,他家裏條件也不好,所以他也想申請更高一點的帶工資上學,同學們都很同情和支持他,但是因為沒有相關的政策而沒有得到批準。像盧煜這樣家裏條件好的同學,是沒有助學金的,當然,他也沒有申請助學金。類似條件的同學即使申請了,也得不到批準。
一開始的大學生活,新鮮感過了之後,是有點枯燥的,他們哲學係的課程又有點抽象,更覺得有點不太適應。因為哲學係的相當一部分同學不是第一誌願錄取來的,而是“服從分配”錄取來的,所以有的同學在了解轉專業的可能性,班主任陽老師了解到這種情況,就及時做工作,聲稱哲學專業是很不錯的專業,以後很快就適應了;而且在學校裏轉專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學校沒有批準的先例。這樣,這些有意轉專業的同學就隻好打消了念頭。當然,後來哲學係的同學們逐步適應了這些課程的學習,覺得哲學是一門很有味道的學問,對之產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而且以學哲學為榮,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