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九
從新河鎮開車幾分鍾就到了賈莊,停在了佩軒家的門口,鄧科長和於師傅看到佩軒家就是文秀上次來的親戚家,也有點驚訝,感到佩軒與文秀關係不一般。卸下了佩軒帶來的大包小包和給文秀爸爸的一箱酒,鄧科長還要給佩軒一箱酒,佩軒拒絕了,說:“鄧科長可不能這樣,咱們都是朋友,我幫忙是應該的。經銷商的事我這兩天了解一下,很快就可以定下來。”
鄧科長真誠地說:“麻煩兄弟了,我過兩天再過來。”
佩軒讓他們到家裏來坐,他們說到年關了,忙得很,不敢耽誤時間了。佩軒隻好讓他們走,佩軒家裏的人也出來相送,他們揮手告別。
佩軒到家了,家裏的人都在家,媽問他吃飯沒有,他是吃過了,在新河鎮吃的飯。爹關心地說:“人家上大學的都放假回來了,你回來咋這麽晚呢?”佩軒不好意思地說:“我去安陽呆了幾天,文秀有些東西要我給她捎回來,她放假晚,自己也拿不了。”
小根幫著把這些物品拿到屋裏去,媽說讓大根去歇一會,他就去了自己住的房間,簡單打掃一下,鋪好床鋪,就躺下了。被褥都是曬過的,很幹燥,很溫暖。他因為喝了不少酒,也想休息一會,就睡了。
一覺醒來,已經是一個多小時以後,他起來去把文秀給他家買的年貨交給媽,說:“這是文秀買的。我不讓她買,她非要買。”
媽吃驚地說:“文秀買了這麽多年貨,得花好多錢啊。”
佩軒無奈地說:“她現在上班掙錢了,手裏有錢,過年了,就想買點年貨,我也管不了。不讓她買,她還不願意。”
媽笑著說:“這個文秀,啥事都想著婆家,是個難得的好媳婦兒。買了就買了吧,咱也不能不要,她一片好意,你要不要,她心裏會難受的。”
佩軒點點頭說:“是。”
佩軒說他要去劉莊,把給文秀捎回家的年貨送過去。媽還給他準備了一點禮物,讓他也拿去,他幹脆地說:“不用了,這次要帶的東西太多了,也不好拿,下次再說吧。”
媽責備他說:“人家文秀都知道給你爹娘買那麽多禮物,你都不知道給人家爹娘帶點禮物?東西再多,都是文秀捎來的,沒有你孝敬老丈人、丈母娘的,你說合適嗎?”
佩軒覺得媽說的有道理,就帶上了媽為他準備的禮物。
佩軒把所有要送到文秀家去的東西都綁到自行車上,然後騎車就去了劉莊。到了文秀家裏,他想著文秀的媽媽肯定在家,就喊了一聲:“媽,我來了。”
文秀的媽媽在屋裏,聽到有人喊媽,也不是文明、文亮的聲音,她想著可能是聽錯了,不過也趕快從屋裏出來了,一看原來是佩軒來了,就笑著說:“佩軒來了,快進屋。’
佩軒一邊解自行車上綁的物品,一邊說:“秀秀讓捎回來一些年貨,說讓我趕快送過來,免得家裏買重了,我就來了。”大嫂也從屋裏出來了,說:“哎呀,這麽多東西啊。”說著,也過來幫著佩軒解繩子。
小龍也從屋裏出來,看著佩軒說:“你是誰呀?”
大嫂趕快說:“龍龍,叫姑父。”
佩軒早有準備,從口袋裏掏出來幾塊奶糖,給到小龍手裏和他衣服上的口袋裏,小龍高興得不得了,大聲喊:“姑父!謝謝姑父!”佩軒抱起來他,說:“小龍好乖,這麽懂事。”大嫂趕忙把小龍接了過去。佩軒把解下來的包和袋子一一給媽,媽都給打開看看是什麽,佩軒在一邊解釋著,當看到佩軒他媽讓帶來的禮品時,媽就笑了,說:“佩軒,這是你從家裏拿過來的吧?哈哈。”
佩軒連忙解釋說:“俺娘說,‘你好久沒去親家那兒了,可不能空手去,得知道禮數。’她可能早有準備,給了我,我就拿過來了。”
媽感慨地說:“還是老年人最懂禮數。秀秀有這樣的婆婆,是她的福氣。”
大嫂也認真地說:“大娘和媽做事都是大方懂禮,俺們年輕人差遠了。”
媽進一步說:“秀秀她二哥結婚那次,秀秀去鄭州出差,親家母給秀秀煮了鹹雞蛋,烙了油餅,唯恐餓著她,比對自己的閨女還親。”
大嫂笑著說:“秀秀就是有福氣,在娘家嬌生慣養,到婆家也一樣受寵。不過她也為婆家操了不少心。”
佩軒鄭重地說:“是啊,秀秀還沒過門,就為我家操心,真是難為她了。”
媽不客氣地說:“秀秀長這麽大也沒操過心,啥也不懂,也該她學會操心了。不能等到過門了,還啥也不懂,讓人家笑話。”
佩軒看文秀的爸爸和大哥都沒在家,問道:“爸和大哥呢?還沒放假嗎?”
大嫂解釋說:“都放假了,咱爸在學校值班,你哥有事也去學校了,晚上都回來。”
佩軒說:“秀秀說她大概年二十七、八才放假,放了假她就回來。”
媽不在意地說:“沒事,她才走了沒幾天,陽曆年她回來了,在家呆了好幾天。她現在大了,懂事多了,她爸爸說想給她買手表,她說啥也不肯,說人家有的工作幾十年的老師傅都沒戴手表,她剛上班就戴個手表晃來晃去,太顯擺了,堅決不能幹。”
大嫂也風趣地說:“秀秀現在可會過日子了,將來過門了理家也是一把好手,佩軒你們家有秀秀管家肯定能過好。”
佩軒點點頭說:“不錯,我們家肯定都會沾秀秀的光的。不過論理家的能耐,秀秀跟媽和大嫂比差遠了,她還要好好跟媽和大嫂學習理家。”
冬天天短,佩軒看過不了多長時間天就要黑,站起來說:“媽,我晚上有事,得走了。”
媽不滿地說:“哪能走呢?吃過晚飯再走。”
大嫂也說:“一會咱爸和你大哥就回來了,吃完飯再走,我現在就去做飯。”
佩軒誠懇地說:“媽,真的有事,我去談酒廠經銷商的事,跟人家說好了,我改日再來。”
媽和大嫂看佩軒真的有事,就隻好放他走,她們把佩軒送出門,小龍也跑出來,說:“姑父再見!”佩軒推著自行車,說:“媽,大嫂,再見!龍龍寶貝,再見!”說完,他就騎著車會賈莊了。
佩軒因為中午在新河鎮喝了酒,不想再喝酒了,如果在劉莊吃飯,肯定又要喝酒,而且他感覺在劉莊吃飯有點不自在,所以想回家吃飯,也想跟爹娘好好說說話,這樣他才找借口堅持要回賈莊。這一點他自知不如文秀,文秀到賈莊很快就融入了他家,他則不容易融入劉莊她家。其實佩軒知道,文秀一家都是善良厚道的人,這一點與他很相似,但是也許是接觸比較少吧,他覺得在劉莊沒有到那種比較隨意的程度。
佩軒回到家,天快黑了,小根放學回來了,他問小根學習怎麽樣,小根說考大學肯定沒希望。佩軒說能考個中專也可以,小根說也沒有希望。他也沒有批評小根,隻是說還是要努力讀書,爭取考個好成績。
小根不在乎地說:“哥,我對學習越來越不感興趣,這個樣子考學根本沒希望,我也不抱啥希望。我隻想高中畢業以後就守著咱爹咱媽,你在外工作,我在家照顧爹媽,你也可以放心,安心在外工作。就這就中了。”佩軒對小根不喜歡學習也很無奈,隻能聽之任之。其實他也很操心小根,因為小根從小跟著他,有啥事都是他護著小根,小根其他方麵也聽話,隻是對學習不是很喜歡。他記得小根初中時候學習還是班裏前幾名,但是到了高中成績就下滑了,而且越來越差。據他自己說,主要原因是學不進去,也就是不感興趣,這就有點不好辦了。盡管佩軒是人盡皆知學習比較好,但是小根卻一點不像他。
天黑的時候,爹也從牛屋回來了,爹、娘、大根、小根都在,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也就是吃點饅頭、玉米糝、調白蘿卜絲,這時候的生活已經好不少了,一家人都是勞力,都能掙工分,吃飽穿暖不成問題了。
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佩軒講了他在北京的讀書生活,爹娘看他依然瘦瘦的身體,知道他肯定很儉樸,有點心疼他,讓他不要太節約,說家裏的情況已經比過去好不少了,不像前幾年那樣日子難過。家裏的東屋也已經翻蓋過了,與堂屋配套了,不過家裏還有一點債,下一年就可以還完。他看到,爹娘都老了,還要這麽辛苦,內心是紮心一樣的痛,但是眼下也無可奈何。
佩軒想,他們一家過慣了這種儉樸的生活,自己買東西的時候都是小裏小氣的,將來跟文秀生活在一起的時候,難免在消費觀念上與她發生衝突,怎麽辦?是順著她呢還是強迫她順著自己?如果強迫她順著自己,她肯定會覺得委屈的,不過她為了他們的愛情和婚姻,她會順從的,可是她確實是委屈的。佩軒想,以後家裏條件會越來越好,花錢的觀念也要改一改,他自己委屈一點沒什麽,盡量不要委屈文秀,也盡量為爹娘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讓他們安享晚年。小根也大了,看樣子也很難考上學,隻能在家種地了,他也麵臨娶媳婦成家的問題。現在看小根將來成家也不成問題,但是該花的錢還是要花的,少不了的。這樣的話,自己工作以後,還要繼續過這種樸素的生活;而且,以後自己也會有孩子,有了孩子,不僅需要多花錢,而且要搭進去時間和精力。他想,好在文秀是個很會過日子的人,她也會精打細算的,她心靈手巧,又勤快,是理家的好手,這樣,兩個人將來的生活還是可期的。隻是家裏這一塊他必須多照顧,爹娘畢竟老了,以後的養老他必須管,這是他的責任。
爹娘前幾天看到別人家上大學的孩子都回來了,他還沒回來,既盼他回來,也為他擔心。所以,他在文秀那裏,也有點心不在焉,也想回家;可是他也知道,文秀想他想得很,她一心都在他身上,他也不想讓文秀失望。雖然他寫信給家裏,說要到安陽幾天,但是爹娘還是盼他早點回來。他一到家,最歡喜的還是爹娘。他姐弟三人中,他讀書最好,是家裏的希望,是爹娘自豪的資本,他將來肯定會在城裏工作的。他條件好,也要照顧姐姐和弟弟,在給爹娘養老方麵多承擔責任。
他看到,這幾年總體上還是好一些了,家裏也更好一些。由於化肥、農藥的普及,以及地下水的開發、農業科學技術的普及,糧食產量比過去高了,勞動日的價格比過去高了一些,他們生產隊分的糧棉油比過去多了,每家每戶都能吃上白麵,逢年過節還能割肉吃上餃子。他家裏爹在生產隊養牛,每天一個勞動日,如果再上工的話還要另外記工分。這時候基本上是用履帶式拖拉機犁地,隻有小塊地用牛犁地,但是牛的作用依然是很大的,小塊地一般用牛犁地,耙地都是用牛或騾馬,牛和騾、馬、驢還可以拉車運土、肥、莊稼,牛糞還是很好的有機肥。爹養牛技術好,操心而且勤快,把原來瘦弱的牛養的肥肥的,生產隊裏誰見誰誇,母牛下崽,每生一頭牛崽獎勵八十個勞動日,這樣爹每年都能掙五、六百個勞動日。媽也大部分時間上工掙工分,小根放假也去掙工分。隻是姐姐的戶口已經轉到了婆家,也不再當民辦老師了,擺攤兒做賣布的小生意,也還湊合,比掙工分好一些。
這時候對農村經濟的管製也鬆了一些,做小生意的也慢慢多了起來,姐姐就是在不當民辦老師之後開始擺攤賣布的,她的一個大伯哥在新鄉一個棉紡廠當廠長,能給她批發一些布匹,不要布票,這樣她不用去生產隊參加繁重的體力勞動就可以維持生計。
他們這裏與普遍的農村比起來,情況稍好一點,北方大多數的農村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這需要農業政策的重大調整。
從新河鎮開車幾分鍾就到了賈莊,停在了佩軒家的門口,鄧科長和於師傅看到佩軒家就是文秀上次來的親戚家,也有點驚訝,感到佩軒與文秀關係不一般。卸下了佩軒帶來的大包小包和給文秀爸爸的一箱酒,鄧科長還要給佩軒一箱酒,佩軒拒絕了,說:“鄧科長可不能這樣,咱們都是朋友,我幫忙是應該的。經銷商的事我這兩天了解一下,很快就可以定下來。”
鄧科長真誠地說:“麻煩兄弟了,我過兩天再過來。”
佩軒讓他們到家裏來坐,他們說到年關了,忙得很,不敢耽誤時間了。佩軒隻好讓他們走,佩軒家裏的人也出來相送,他們揮手告別。
佩軒到家了,家裏的人都在家,媽問他吃飯沒有,他是吃過了,在新河鎮吃的飯。爹關心地說:“人家上大學的都放假回來了,你回來咋這麽晚呢?”佩軒不好意思地說:“我去安陽呆了幾天,文秀有些東西要我給她捎回來,她放假晚,自己也拿不了。”
小根幫著把這些物品拿到屋裏去,媽說讓大根去歇一會,他就去了自己住的房間,簡單打掃一下,鋪好床鋪,就躺下了。被褥都是曬過的,很幹燥,很溫暖。他因為喝了不少酒,也想休息一會,就睡了。
一覺醒來,已經是一個多小時以後,他起來去把文秀給他家買的年貨交給媽,說:“這是文秀買的。我不讓她買,她非要買。”
媽吃驚地說:“文秀買了這麽多年貨,得花好多錢啊。”
佩軒無奈地說:“她現在上班掙錢了,手裏有錢,過年了,就想買點年貨,我也管不了。不讓她買,她還不願意。”
媽笑著說:“這個文秀,啥事都想著婆家,是個難得的好媳婦兒。買了就買了吧,咱也不能不要,她一片好意,你要不要,她心裏會難受的。”
佩軒點點頭說:“是。”
佩軒說他要去劉莊,把給文秀捎回家的年貨送過去。媽還給他準備了一點禮物,讓他也拿去,他幹脆地說:“不用了,這次要帶的東西太多了,也不好拿,下次再說吧。”
媽責備他說:“人家文秀都知道給你爹娘買那麽多禮物,你都不知道給人家爹娘帶點禮物?東西再多,都是文秀捎來的,沒有你孝敬老丈人、丈母娘的,你說合適嗎?”
佩軒覺得媽說的有道理,就帶上了媽為他準備的禮物。
佩軒把所有要送到文秀家去的東西都綁到自行車上,然後騎車就去了劉莊。到了文秀家裏,他想著文秀的媽媽肯定在家,就喊了一聲:“媽,我來了。”
文秀的媽媽在屋裏,聽到有人喊媽,也不是文明、文亮的聲音,她想著可能是聽錯了,不過也趕快從屋裏出來了,一看原來是佩軒來了,就笑著說:“佩軒來了,快進屋。’
佩軒一邊解自行車上綁的物品,一邊說:“秀秀讓捎回來一些年貨,說讓我趕快送過來,免得家裏買重了,我就來了。”大嫂也從屋裏出來了,說:“哎呀,這麽多東西啊。”說著,也過來幫著佩軒解繩子。
小龍也從屋裏出來,看著佩軒說:“你是誰呀?”
大嫂趕快說:“龍龍,叫姑父。”
佩軒早有準備,從口袋裏掏出來幾塊奶糖,給到小龍手裏和他衣服上的口袋裏,小龍高興得不得了,大聲喊:“姑父!謝謝姑父!”佩軒抱起來他,說:“小龍好乖,這麽懂事。”大嫂趕忙把小龍接了過去。佩軒把解下來的包和袋子一一給媽,媽都給打開看看是什麽,佩軒在一邊解釋著,當看到佩軒他媽讓帶來的禮品時,媽就笑了,說:“佩軒,這是你從家裏拿過來的吧?哈哈。”
佩軒連忙解釋說:“俺娘說,‘你好久沒去親家那兒了,可不能空手去,得知道禮數。’她可能早有準備,給了我,我就拿過來了。”
媽感慨地說:“還是老年人最懂禮數。秀秀有這樣的婆婆,是她的福氣。”
大嫂也認真地說:“大娘和媽做事都是大方懂禮,俺們年輕人差遠了。”
媽進一步說:“秀秀她二哥結婚那次,秀秀去鄭州出差,親家母給秀秀煮了鹹雞蛋,烙了油餅,唯恐餓著她,比對自己的閨女還親。”
大嫂笑著說:“秀秀就是有福氣,在娘家嬌生慣養,到婆家也一樣受寵。不過她也為婆家操了不少心。”
佩軒鄭重地說:“是啊,秀秀還沒過門,就為我家操心,真是難為她了。”
媽不客氣地說:“秀秀長這麽大也沒操過心,啥也不懂,也該她學會操心了。不能等到過門了,還啥也不懂,讓人家笑話。”
佩軒看文秀的爸爸和大哥都沒在家,問道:“爸和大哥呢?還沒放假嗎?”
大嫂解釋說:“都放假了,咱爸在學校值班,你哥有事也去學校了,晚上都回來。”
佩軒說:“秀秀說她大概年二十七、八才放假,放了假她就回來。”
媽不在意地說:“沒事,她才走了沒幾天,陽曆年她回來了,在家呆了好幾天。她現在大了,懂事多了,她爸爸說想給她買手表,她說啥也不肯,說人家有的工作幾十年的老師傅都沒戴手表,她剛上班就戴個手表晃來晃去,太顯擺了,堅決不能幹。”
大嫂也風趣地說:“秀秀現在可會過日子了,將來過門了理家也是一把好手,佩軒你們家有秀秀管家肯定能過好。”
佩軒點點頭說:“不錯,我們家肯定都會沾秀秀的光的。不過論理家的能耐,秀秀跟媽和大嫂比差遠了,她還要好好跟媽和大嫂學習理家。”
冬天天短,佩軒看過不了多長時間天就要黑,站起來說:“媽,我晚上有事,得走了。”
媽不滿地說:“哪能走呢?吃過晚飯再走。”
大嫂也說:“一會咱爸和你大哥就回來了,吃完飯再走,我現在就去做飯。”
佩軒誠懇地說:“媽,真的有事,我去談酒廠經銷商的事,跟人家說好了,我改日再來。”
媽和大嫂看佩軒真的有事,就隻好放他走,她們把佩軒送出門,小龍也跑出來,說:“姑父再見!”佩軒推著自行車,說:“媽,大嫂,再見!龍龍寶貝,再見!”說完,他就騎著車會賈莊了。
佩軒因為中午在新河鎮喝了酒,不想再喝酒了,如果在劉莊吃飯,肯定又要喝酒,而且他感覺在劉莊吃飯有點不自在,所以想回家吃飯,也想跟爹娘好好說說話,這樣他才找借口堅持要回賈莊。這一點他自知不如文秀,文秀到賈莊很快就融入了他家,他則不容易融入劉莊她家。其實佩軒知道,文秀一家都是善良厚道的人,這一點與他很相似,但是也許是接觸比較少吧,他覺得在劉莊沒有到那種比較隨意的程度。
佩軒回到家,天快黑了,小根放學回來了,他問小根學習怎麽樣,小根說考大學肯定沒希望。佩軒說能考個中專也可以,小根說也沒有希望。他也沒有批評小根,隻是說還是要努力讀書,爭取考個好成績。
小根不在乎地說:“哥,我對學習越來越不感興趣,這個樣子考學根本沒希望,我也不抱啥希望。我隻想高中畢業以後就守著咱爹咱媽,你在外工作,我在家照顧爹媽,你也可以放心,安心在外工作。就這就中了。”佩軒對小根不喜歡學習也很無奈,隻能聽之任之。其實他也很操心小根,因為小根從小跟著他,有啥事都是他護著小根,小根其他方麵也聽話,隻是對學習不是很喜歡。他記得小根初中時候學習還是班裏前幾名,但是到了高中成績就下滑了,而且越來越差。據他自己說,主要原因是學不進去,也就是不感興趣,這就有點不好辦了。盡管佩軒是人盡皆知學習比較好,但是小根卻一點不像他。
天黑的時候,爹也從牛屋回來了,爹、娘、大根、小根都在,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也就是吃點饅頭、玉米糝、調白蘿卜絲,這時候的生活已經好不少了,一家人都是勞力,都能掙工分,吃飽穿暖不成問題了。
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佩軒講了他在北京的讀書生活,爹娘看他依然瘦瘦的身體,知道他肯定很儉樸,有點心疼他,讓他不要太節約,說家裏的情況已經比過去好不少了,不像前幾年那樣日子難過。家裏的東屋也已經翻蓋過了,與堂屋配套了,不過家裏還有一點債,下一年就可以還完。他看到,爹娘都老了,還要這麽辛苦,內心是紮心一樣的痛,但是眼下也無可奈何。
佩軒想,他們一家過慣了這種儉樸的生活,自己買東西的時候都是小裏小氣的,將來跟文秀生活在一起的時候,難免在消費觀念上與她發生衝突,怎麽辦?是順著她呢還是強迫她順著自己?如果強迫她順著自己,她肯定會覺得委屈的,不過她為了他們的愛情和婚姻,她會順從的,可是她確實是委屈的。佩軒想,以後家裏條件會越來越好,花錢的觀念也要改一改,他自己委屈一點沒什麽,盡量不要委屈文秀,也盡量為爹娘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讓他們安享晚年。小根也大了,看樣子也很難考上學,隻能在家種地了,他也麵臨娶媳婦成家的問題。現在看小根將來成家也不成問題,但是該花的錢還是要花的,少不了的。這樣的話,自己工作以後,還要繼續過這種樸素的生活;而且,以後自己也會有孩子,有了孩子,不僅需要多花錢,而且要搭進去時間和精力。他想,好在文秀是個很會過日子的人,她也會精打細算的,她心靈手巧,又勤快,是理家的好手,這樣,兩個人將來的生活還是可期的。隻是家裏這一塊他必須多照顧,爹娘畢竟老了,以後的養老他必須管,這是他的責任。
爹娘前幾天看到別人家上大學的孩子都回來了,他還沒回來,既盼他回來,也為他擔心。所以,他在文秀那裏,也有點心不在焉,也想回家;可是他也知道,文秀想他想得很,她一心都在他身上,他也不想讓文秀失望。雖然他寫信給家裏,說要到安陽幾天,但是爹娘還是盼他早點回來。他一到家,最歡喜的還是爹娘。他姐弟三人中,他讀書最好,是家裏的希望,是爹娘自豪的資本,他將來肯定會在城裏工作的。他條件好,也要照顧姐姐和弟弟,在給爹娘養老方麵多承擔責任。
他看到,這幾年總體上還是好一些了,家裏也更好一些。由於化肥、農藥的普及,以及地下水的開發、農業科學技術的普及,糧食產量比過去高了,勞動日的價格比過去高了一些,他們生產隊分的糧棉油比過去多了,每家每戶都能吃上白麵,逢年過節還能割肉吃上餃子。他家裏爹在生產隊養牛,每天一個勞動日,如果再上工的話還要另外記工分。這時候基本上是用履帶式拖拉機犁地,隻有小塊地用牛犁地,但是牛的作用依然是很大的,小塊地一般用牛犁地,耙地都是用牛或騾馬,牛和騾、馬、驢還可以拉車運土、肥、莊稼,牛糞還是很好的有機肥。爹養牛技術好,操心而且勤快,把原來瘦弱的牛養的肥肥的,生產隊裏誰見誰誇,母牛下崽,每生一頭牛崽獎勵八十個勞動日,這樣爹每年都能掙五、六百個勞動日。媽也大部分時間上工掙工分,小根放假也去掙工分。隻是姐姐的戶口已經轉到了婆家,也不再當民辦老師了,擺攤兒做賣布的小生意,也還湊合,比掙工分好一些。
這時候對農村經濟的管製也鬆了一些,做小生意的也慢慢多了起來,姐姐就是在不當民辦老師之後開始擺攤賣布的,她的一個大伯哥在新鄉一個棉紡廠當廠長,能給她批發一些布匹,不要布票,這樣她不用去生產隊參加繁重的體力勞動就可以維持生計。
他們這裏與普遍的農村比起來,情況稍好一點,北方大多數的農村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這需要農業政策的重大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