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大朝會,文武百官齊聚,廟堂的氣氛也有些壓抑。
這帝王與輔政大臣之間有矛盾是必然的。
皇權至高無上,而輔政大臣卻擁有與皇權相抗衡的影響力。
這兩者之間不可能不存在矛盾,就看皇帝與輔政大臣之間誰妥協,誰忍讓。
依照李治表現出來的仁儒以及長孫無忌的老奸巨猾,大多廟堂官吏都覺得李治是妥協的一方。
誰也沒有想到仁儒的李治居然事先挑起戰火,意圖廢除王皇後。
盡管王皇後無子,可她收養了庶長子李忠,且立為太子不久,不存在這方麵的問題。何況王皇後是李世民百裏挑一給李治選的媳婦,又是名門大家閨秀,固然算不得是一個賢惠的好皇後,卻也是淑德兼備的才女。
李治的廢後計劃理所當然的給駁斥了回去。
此事暫且擱置,但從李治的表現態度來看,並沒有放棄廢後的意圖。
便在這時,江淮水患的發生,給了李治當頭一棒。
身為宰相的宇文節敢在會議上質疑李治失德,才導致天災不斷,便是側麵的警告。
隨著江淮水患各種不利的消息傳到洛陽,廟堂的氣氛更加惡劣了。
李治高坐上位,麵色有些不悅,更有幾分懊惱,此次天災來的太不是時候了。
李治與長孫無忌的蜜月期確實是他先捅破的,在長孫無忌正式處理完房遺愛謀反案,將李泰黨覆滅之後。
他選擇了翻臉,打算利用廢後打破前外戚長孫無忌與現外戚柳奭的政治聯盟。
相對於其他人無法理解,李治卻不後悔自己的這個決定,哪怕是陷入如今這種境地……
從一開始他就明白一點,自己與長孫無忌是不可能如漢宣帝與霍光那樣君臣和諧的。
原因有很多很多,最關鍵的一點是時間。
時間是李治麵臨最大的難關,他很清楚亦很無奈,自己天生多病,並非長壽之相。
而長孫無忌卻越活越妖,今年五十九,身體壯如牛,處理國家機要,一連七八個時辰都不帶歇的,李治自己都做不到。
李治不是不想學漢宣帝,與長孫無忌帝相和睦,博得一生美名。
他怕自己活不過長孫無忌,萬一長孫無忌跟司馬懿一樣,那該怎麽辦?
就算活過了長孫無忌,留給他的還有幾年陽壽?
李治不是自甘平庸的帝王,作為一個擁有李世民這樣偉岸成就的父親,他不願成為一個背景板。哪怕難以超越,也要做到與之匹敵,成為一個不遜於其的帝王,而不是讓人說道名字就是李世民的兒子。
有長孫無忌在,李治難以收放自如,同時他也擔心一但將王皇後背後的外戚養肥,未來他的兒子處境更加艱難。
麵對這些種種,李治果斷的拿王皇後開刀,一方麵破除兩個外戚的聯合,一方麵又不跟長孫無忌真正的正麵硬剛。
長孫無忌對於大唐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麵對李治廢後的舉動,也沒有站出來表態,以免雙方都下不了台,但是長孫無忌一黨的其他人已經表明了態度。
李治舉目四顧,目前廟堂上自己的人不少,隻是大多都未成氣候,資曆不足,唯一有地位的許敬宗話語權不足。李績表麵是中立,內裏是一枚至關重要的殺招,不能過早顯露。
還是缺少一位真正扛鼎之人。
自己那個叔叔是最合適的,隻是近來江淮的消息太不樂觀,各種不詳的流言蜚語傳到了洛陽。
什麽道路堵塞,堰塞湖成堆,難民蟻聚泗州,人眾難以管製,人心浮動,有亂起之像……
這一切不安消息,甚至傳到了他的耳中。
“不會偷雞不成蝕把米吧!”
李治心底不免有些慌張,以李元璦的功績地位足以躋身廟堂,隻是缺個機會借口。
但如果次次賑災搞砸了,那以長孫無忌當前表現出來的態度是不可能允許李元璦入京的。
“陛下!”
吏部侍郎王哲出班說道:“吳王殿下乃國之棟梁,然日月尚有大小圓缺,何況人乎?吳王擅於治,江南之變革,其居功至偉。可救災一事在於權衡調度,此非吳王殿下所長。臣以為其將災民百姓聚於泗州,大錯特錯。泗州城聚山而建,城池並不廣闊,焉能容納數十萬計的災民?如此多的災民聚在一起,人心不穩,豈有不生亂的道理?臣篤定,如此下去,泗州必生動蕩。”
“以臣之見,當防微杜漸,在動蕩發生之前,擇一賢人南下,接替吳王賑災之權。吳王可退回江南,調動糧草支援江淮,方為上策。”
王哲滔滔不絕的說著。
李治古井不波,心底卻跟堅定廢後的決心。
這王哲就是新晉外戚之一,王皇後身兼關隴太原王氏兩大背景。
關隴貴族其看似強大,實極其一般,盡管以長孫無忌為首掌控廟堂,然後繼無力。
主要原因在於關隴貴族屬於軍事集團,這發達之後,各家後人過慣了太平日子,早已將弓馬騎射拋於腦後了,沒有什麽突出的人才。
太原王氏卻不一樣,他們以千年文化底蘊立足於世,門中子弟自小習文,成績優異者,傳處事為官之道,人才輩出,遍布大唐各地為官,隨隨便便就能倚仗功績提拔入京,進入廟堂為官。
王皇後的舅舅柳奭當任中書令入相不過大半年,王家已有多人憑功績入朝為官,其中兩人進入六部,分擔要職。
王哲便是其中之一。
李治心底大感不滿,又有些不安,王哲這話說的太滿,就感覺這內亂一定會發生一樣。
如果江淮真起內亂,那聯合王哲今日所請,李元璦就成罪人了。
他微皺眉頭說道:“愛卿,怕是危言聳聽了吧?”
王哲深深作揖道:“並非是臣危言聳聽,實是吳王於賑災決策上有明顯失誤,不可不查。”
長孫無忌及時出來圓了場,笑嗬嗬的道:“陛下不是派遣戶部郎中張洛客去探訪災情了嘛?等他回來,江淮情況如何,不就知曉了?依照行程,也就這幾日時間。”
兩日後,小朝會。
李治還在處理突厥安撫問題,得到了張洛客求見稟報的消息。
李治麵色一緊,讓人將之請入殿中。
張洛客一臉肅然的稟報著自己巡察見聞:“此次水患,百年難遇,臣一路所見,田地荒蕪,房屋倒塌,橋梁衝毀,道路阻絕,駭人聽聞。”
李治麵色有些泛白。
長孫無忌古井不波,柳奭卻悄然一笑。
張洛客續道:“臣所到之處,天有災情,地有災貌,然……人無災相。”
這帝王與輔政大臣之間有矛盾是必然的。
皇權至高無上,而輔政大臣卻擁有與皇權相抗衡的影響力。
這兩者之間不可能不存在矛盾,就看皇帝與輔政大臣之間誰妥協,誰忍讓。
依照李治表現出來的仁儒以及長孫無忌的老奸巨猾,大多廟堂官吏都覺得李治是妥協的一方。
誰也沒有想到仁儒的李治居然事先挑起戰火,意圖廢除王皇後。
盡管王皇後無子,可她收養了庶長子李忠,且立為太子不久,不存在這方麵的問題。何況王皇後是李世民百裏挑一給李治選的媳婦,又是名門大家閨秀,固然算不得是一個賢惠的好皇後,卻也是淑德兼備的才女。
李治的廢後計劃理所當然的給駁斥了回去。
此事暫且擱置,但從李治的表現態度來看,並沒有放棄廢後的意圖。
便在這時,江淮水患的發生,給了李治當頭一棒。
身為宰相的宇文節敢在會議上質疑李治失德,才導致天災不斷,便是側麵的警告。
隨著江淮水患各種不利的消息傳到洛陽,廟堂的氣氛更加惡劣了。
李治高坐上位,麵色有些不悅,更有幾分懊惱,此次天災來的太不是時候了。
李治與長孫無忌的蜜月期確實是他先捅破的,在長孫無忌正式處理完房遺愛謀反案,將李泰黨覆滅之後。
他選擇了翻臉,打算利用廢後打破前外戚長孫無忌與現外戚柳奭的政治聯盟。
相對於其他人無法理解,李治卻不後悔自己的這個決定,哪怕是陷入如今這種境地……
從一開始他就明白一點,自己與長孫無忌是不可能如漢宣帝與霍光那樣君臣和諧的。
原因有很多很多,最關鍵的一點是時間。
時間是李治麵臨最大的難關,他很清楚亦很無奈,自己天生多病,並非長壽之相。
而長孫無忌卻越活越妖,今年五十九,身體壯如牛,處理國家機要,一連七八個時辰都不帶歇的,李治自己都做不到。
李治不是不想學漢宣帝,與長孫無忌帝相和睦,博得一生美名。
他怕自己活不過長孫無忌,萬一長孫無忌跟司馬懿一樣,那該怎麽辦?
就算活過了長孫無忌,留給他的還有幾年陽壽?
李治不是自甘平庸的帝王,作為一個擁有李世民這樣偉岸成就的父親,他不願成為一個背景板。哪怕難以超越,也要做到與之匹敵,成為一個不遜於其的帝王,而不是讓人說道名字就是李世民的兒子。
有長孫無忌在,李治難以收放自如,同時他也擔心一但將王皇後背後的外戚養肥,未來他的兒子處境更加艱難。
麵對這些種種,李治果斷的拿王皇後開刀,一方麵破除兩個外戚的聯合,一方麵又不跟長孫無忌真正的正麵硬剛。
長孫無忌對於大唐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麵對李治廢後的舉動,也沒有站出來表態,以免雙方都下不了台,但是長孫無忌一黨的其他人已經表明了態度。
李治舉目四顧,目前廟堂上自己的人不少,隻是大多都未成氣候,資曆不足,唯一有地位的許敬宗話語權不足。李績表麵是中立,內裏是一枚至關重要的殺招,不能過早顯露。
還是缺少一位真正扛鼎之人。
自己那個叔叔是最合適的,隻是近來江淮的消息太不樂觀,各種不詳的流言蜚語傳到了洛陽。
什麽道路堵塞,堰塞湖成堆,難民蟻聚泗州,人眾難以管製,人心浮動,有亂起之像……
這一切不安消息,甚至傳到了他的耳中。
“不會偷雞不成蝕把米吧!”
李治心底不免有些慌張,以李元璦的功績地位足以躋身廟堂,隻是缺個機會借口。
但如果次次賑災搞砸了,那以長孫無忌當前表現出來的態度是不可能允許李元璦入京的。
“陛下!”
吏部侍郎王哲出班說道:“吳王殿下乃國之棟梁,然日月尚有大小圓缺,何況人乎?吳王擅於治,江南之變革,其居功至偉。可救災一事在於權衡調度,此非吳王殿下所長。臣以為其將災民百姓聚於泗州,大錯特錯。泗州城聚山而建,城池並不廣闊,焉能容納數十萬計的災民?如此多的災民聚在一起,人心不穩,豈有不生亂的道理?臣篤定,如此下去,泗州必生動蕩。”
“以臣之見,當防微杜漸,在動蕩發生之前,擇一賢人南下,接替吳王賑災之權。吳王可退回江南,調動糧草支援江淮,方為上策。”
王哲滔滔不絕的說著。
李治古井不波,心底卻跟堅定廢後的決心。
這王哲就是新晉外戚之一,王皇後身兼關隴太原王氏兩大背景。
關隴貴族其看似強大,實極其一般,盡管以長孫無忌為首掌控廟堂,然後繼無力。
主要原因在於關隴貴族屬於軍事集團,這發達之後,各家後人過慣了太平日子,早已將弓馬騎射拋於腦後了,沒有什麽突出的人才。
太原王氏卻不一樣,他們以千年文化底蘊立足於世,門中子弟自小習文,成績優異者,傳處事為官之道,人才輩出,遍布大唐各地為官,隨隨便便就能倚仗功績提拔入京,進入廟堂為官。
王皇後的舅舅柳奭當任中書令入相不過大半年,王家已有多人憑功績入朝為官,其中兩人進入六部,分擔要職。
王哲便是其中之一。
李治心底大感不滿,又有些不安,王哲這話說的太滿,就感覺這內亂一定會發生一樣。
如果江淮真起內亂,那聯合王哲今日所請,李元璦就成罪人了。
他微皺眉頭說道:“愛卿,怕是危言聳聽了吧?”
王哲深深作揖道:“並非是臣危言聳聽,實是吳王於賑災決策上有明顯失誤,不可不查。”
長孫無忌及時出來圓了場,笑嗬嗬的道:“陛下不是派遣戶部郎中張洛客去探訪災情了嘛?等他回來,江淮情況如何,不就知曉了?依照行程,也就這幾日時間。”
兩日後,小朝會。
李治還在處理突厥安撫問題,得到了張洛客求見稟報的消息。
李治麵色一緊,讓人將之請入殿中。
張洛客一臉肅然的稟報著自己巡察見聞:“此次水患,百年難遇,臣一路所見,田地荒蕪,房屋倒塌,橋梁衝毀,道路阻絕,駭人聽聞。”
李治麵色有些泛白。
長孫無忌古井不波,柳奭卻悄然一笑。
張洛客續道:“臣所到之處,天有災情,地有災貌,然……人無災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