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孔丘能來稷下學宮,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他也遇到了與墨翟一般的困境。
自從三桓作亂使得魯昭公流亡在外之後,魯國便由三桓之一的季平子攝行君位。
故此孔丘寧願在外顛沛流離,也不願回過接受那亂臣賊子的統治。
當接到了管夷吾的書信之後,孔丘亦是如墨翟一般,自認那稷下學宮簡直就是為他量身定製的一處學府。
於是也帶著一幹弟子毫不猶豫的朝臨淄趕來,若是論起腳程,當真不必墨家弟子慢上多少,畢竟孔丘可是一直主張君子六藝的。
在他的言傳身教之下,縱然是文質彬彬的顏回也使得一手好劍術,禦術更是精湛。
隻能說能在這個戰亂不止的世道周遊列國的士子,絕對沒有一個是好相與的。
墨家弟子如此,儒家門下亦是如此!
其實有一點曾經讓管夷吾心中好奇不已。
那便是墨翟的法理學說被稱之為墨家之言,那麽孔丘的主張為何不喚做孔家之言呢?
這個疑問曾經困擾了管夷吾很長時間,直到他在周遊列國之時,於魯國守藏室中看到了周室的古禮典籍,他心中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在周室之前並無儒生之稱。
‘儒’者本意,不過是按照周室禮法,從巫、史、祝、卜四脈之中,分化出來的專司禮儀的人。
對於一向崇尚周禮的孔丘而言,自然是以儒者自居。
可以說在孔丘之前,世間隻有儒者。自孔丘立言之後,世上方有儒家!
……
果不其然,在與墨翟做了鄰居之後,隔山差五便相互互相爭辯、詰難。
墨家主張薄葬、非樂,儒家則堅持厚葬,以禮樂教化世人。
墨翟言“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故此當任人唯賢。
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應該“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
這讓一直主張‘尊卑有序’的孔丘,頓時氣得大罵墨翟無君無父!
除了兩位賢者之中相互爭辯不休,管夷吾甚至還親眼見過子路與禽滑厘,先是文鬥隨後武鬥的壯觀情形。
不過雖然兩方都講究‘以理服人’,但是情急之下難免會有些磕磕碰碰。
故此時日一長,兩家弟子之中雖無大傷,但是小傷卻是接二連三,使得學宮中的醫官都不夠用了。
不過便是在這個時候,一隻“扁鵲”飛到稷下學宮。
……
這一次管夷吾便要隨意許多,畢竟秦越人與他的淵源不是旁人能比的。而秦越人在得知管夷吾的身份之後,亦是對其恭敬之至。
學宮之外看著秦越人身後那數百名渾身提著藥箱的弟子,管夷吾不由哈哈一笑道:“好一個‘醫扁鵲’,你的名聲我便是在臨淄也素有耳聞啊!”
自從秦越人路經虢國的時候,順手治好了已然躺在棺材裏的虢國太子的‘屍厥症’之後,便被震驚不已的百姓稱之為扁鵲。
扁鵲者,即喜鵲之意也,世人由此將秦越人視之為吉祥的象征。
那被秦越人起死回生救了一命的虢國太子,更是棄國不就,一心一意拜在秦越人門下隨其學醫。
聽見管夷吾這滿口的稱讚,秦越人不由有些無奈的笑道:“先生說笑了,與先生之誌相比,我這些聲名又算的了什麽!”
兩人沒有見外,在一番見禮之後,管夷吾便將醫家弟子迎進了學宮之中。
待秦越人與先來的兩位前輩一番見禮之後,墨翟與孔丘頓時不由神情複雜的看了秦越人一眼,
兩人卻是難得的意見一致。
這秦越人……莫不是來砸場子的吧?
也無怪乎這兩位大賢多想,畢竟這隨身有著一國太子追隨的架勢,可不是他們倆可以比擬的。
虢太子雖然隻是一小國太子,但是隻要他願意,日後遲早會執掌一國。
若是墨翟與孔丘有了這樣的弟子在,哪裏還會理會管夷吾的邀請,早就一心培養其弟子了。
雖然墨翟與孔丘對於醫家到來的心情有些複雜,但是有一點卻是毋庸置疑的。
那便是有了醫家弟子在,墨家弟子與儒家門生終於能少受一些皮肉之苦了。
隨著這三位聞名列國的大賢到來,稷下學宮的名聲頓時一震。
雖然不少公卿心中或許未必讚同他們的主張,但是他們也心知這三人確實是人族之中難得的賢人智者。
於是本來一個個尚且矜持的大臣子弟、公族子嗣,頓時開始絡繹不絕的前來稷下學宮拜訪。
管夷吾早已預料到這般情況,故此他也沒有攔著這些人。而是早早的便立下了學宮法度:
學宮之內以學識為先,有仗勢欺人者,逐出學宮永不得入內!
在將齊桓公的公孫趕出學宮之後,臨淄城中的公卿貴族頓時心中凜然。
紛紛在家中對族中子弟耳提麵命,切勿將他們在臨淄城的做派帶入學宮之中。
沒看見那管夷吾連國君的麵子都不給麽?
他們不知道,因為此事管夷吾倒是立威了。可是鮑叔牙可是費盡了三寸不爛之舌,方才安撫下國君的小脾氣。
還好齊桓公的孫子夠多,故此在惱怒了一陣管夷吾不給麵子之後也就是算了,甚至還因此貶斥了一頓那小兔崽子的父親。
隨著管夷吾漸漸的將他多年遊曆所得所感,化作一篇篇文章寫出來之後,稷下學宮之中就更熱鬧了。
這邊墨翟喊著‘兼相愛,交相利’,另一邊孔丘便言道‘為政以德’,故此治國當以禮治為主。
而管夷吾自從著述出世後,也有一幹士子被他的法理學說折服。
整日主張著治國當‘法、禮並重’,或是外禮內法;反正終究是認為‘法治’,方為治國良方。
隨著三家弟子的相互詰難辯論,漸漸的本來隻是隨波逐流前來聽講的公卿子弟們,開始真的被稷下學宮中的諸位賢者折服。
在墨翟與孔丘成為了稷下先生之後,便從聽講的學子之中選了不少誠心向學、可堪造就的士子,收為親傳弟子。
如此一來,本來便鬥誌激昂的諸位大賢,頓時便發現了稷下學宮的又一個好處,於是日常‘切磋’就變得更加頻繁起來。
自從三桓作亂使得魯昭公流亡在外之後,魯國便由三桓之一的季平子攝行君位。
故此孔丘寧願在外顛沛流離,也不願回過接受那亂臣賊子的統治。
當接到了管夷吾的書信之後,孔丘亦是如墨翟一般,自認那稷下學宮簡直就是為他量身定製的一處學府。
於是也帶著一幹弟子毫不猶豫的朝臨淄趕來,若是論起腳程,當真不必墨家弟子慢上多少,畢竟孔丘可是一直主張君子六藝的。
在他的言傳身教之下,縱然是文質彬彬的顏回也使得一手好劍術,禦術更是精湛。
隻能說能在這個戰亂不止的世道周遊列國的士子,絕對沒有一個是好相與的。
墨家弟子如此,儒家門下亦是如此!
其實有一點曾經讓管夷吾心中好奇不已。
那便是墨翟的法理學說被稱之為墨家之言,那麽孔丘的主張為何不喚做孔家之言呢?
這個疑問曾經困擾了管夷吾很長時間,直到他在周遊列國之時,於魯國守藏室中看到了周室的古禮典籍,他心中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在周室之前並無儒生之稱。
‘儒’者本意,不過是按照周室禮法,從巫、史、祝、卜四脈之中,分化出來的專司禮儀的人。
對於一向崇尚周禮的孔丘而言,自然是以儒者自居。
可以說在孔丘之前,世間隻有儒者。自孔丘立言之後,世上方有儒家!
……
果不其然,在與墨翟做了鄰居之後,隔山差五便相互互相爭辯、詰難。
墨家主張薄葬、非樂,儒家則堅持厚葬,以禮樂教化世人。
墨翟言“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故此當任人唯賢。
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應該“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
這讓一直主張‘尊卑有序’的孔丘,頓時氣得大罵墨翟無君無父!
除了兩位賢者之中相互爭辯不休,管夷吾甚至還親眼見過子路與禽滑厘,先是文鬥隨後武鬥的壯觀情形。
不過雖然兩方都講究‘以理服人’,但是情急之下難免會有些磕磕碰碰。
故此時日一長,兩家弟子之中雖無大傷,但是小傷卻是接二連三,使得學宮中的醫官都不夠用了。
不過便是在這個時候,一隻“扁鵲”飛到稷下學宮。
……
這一次管夷吾便要隨意許多,畢竟秦越人與他的淵源不是旁人能比的。而秦越人在得知管夷吾的身份之後,亦是對其恭敬之至。
學宮之外看著秦越人身後那數百名渾身提著藥箱的弟子,管夷吾不由哈哈一笑道:“好一個‘醫扁鵲’,你的名聲我便是在臨淄也素有耳聞啊!”
自從秦越人路經虢國的時候,順手治好了已然躺在棺材裏的虢國太子的‘屍厥症’之後,便被震驚不已的百姓稱之為扁鵲。
扁鵲者,即喜鵲之意也,世人由此將秦越人視之為吉祥的象征。
那被秦越人起死回生救了一命的虢國太子,更是棄國不就,一心一意拜在秦越人門下隨其學醫。
聽見管夷吾這滿口的稱讚,秦越人不由有些無奈的笑道:“先生說笑了,與先生之誌相比,我這些聲名又算的了什麽!”
兩人沒有見外,在一番見禮之後,管夷吾便將醫家弟子迎進了學宮之中。
待秦越人與先來的兩位前輩一番見禮之後,墨翟與孔丘頓時不由神情複雜的看了秦越人一眼,
兩人卻是難得的意見一致。
這秦越人……莫不是來砸場子的吧?
也無怪乎這兩位大賢多想,畢竟這隨身有著一國太子追隨的架勢,可不是他們倆可以比擬的。
虢太子雖然隻是一小國太子,但是隻要他願意,日後遲早會執掌一國。
若是墨翟與孔丘有了這樣的弟子在,哪裏還會理會管夷吾的邀請,早就一心培養其弟子了。
雖然墨翟與孔丘對於醫家到來的心情有些複雜,但是有一點卻是毋庸置疑的。
那便是有了醫家弟子在,墨家弟子與儒家門生終於能少受一些皮肉之苦了。
隨著這三位聞名列國的大賢到來,稷下學宮的名聲頓時一震。
雖然不少公卿心中或許未必讚同他們的主張,但是他們也心知這三人確實是人族之中難得的賢人智者。
於是本來一個個尚且矜持的大臣子弟、公族子嗣,頓時開始絡繹不絕的前來稷下學宮拜訪。
管夷吾早已預料到這般情況,故此他也沒有攔著這些人。而是早早的便立下了學宮法度:
學宮之內以學識為先,有仗勢欺人者,逐出學宮永不得入內!
在將齊桓公的公孫趕出學宮之後,臨淄城中的公卿貴族頓時心中凜然。
紛紛在家中對族中子弟耳提麵命,切勿將他們在臨淄城的做派帶入學宮之中。
沒看見那管夷吾連國君的麵子都不給麽?
他們不知道,因為此事管夷吾倒是立威了。可是鮑叔牙可是費盡了三寸不爛之舌,方才安撫下國君的小脾氣。
還好齊桓公的孫子夠多,故此在惱怒了一陣管夷吾不給麵子之後也就是算了,甚至還因此貶斥了一頓那小兔崽子的父親。
隨著管夷吾漸漸的將他多年遊曆所得所感,化作一篇篇文章寫出來之後,稷下學宮之中就更熱鬧了。
這邊墨翟喊著‘兼相愛,交相利’,另一邊孔丘便言道‘為政以德’,故此治國當以禮治為主。
而管夷吾自從著述出世後,也有一幹士子被他的法理學說折服。
整日主張著治國當‘法、禮並重’,或是外禮內法;反正終究是認為‘法治’,方為治國良方。
隨著三家弟子的相互詰難辯論,漸漸的本來隻是隨波逐流前來聽講的公卿子弟們,開始真的被稷下學宮中的諸位賢者折服。
在墨翟與孔丘成為了稷下先生之後,便從聽講的學子之中選了不少誠心向學、可堪造就的士子,收為親傳弟子。
如此一來,本來便鬥誌激昂的諸位大賢,頓時便發現了稷下學宮的又一個好處,於是日常‘切磋’就變得更加頻繁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