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三章 你家祖上有沒有意見
行走曆史神話:從呂洞賓開始 作者:十九代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謝尚聞言打了個哈哈,笑道:“庾兄莫說小弟,庾兄不也一樣嗎?”
庾亮沉吟了一下,道:“你我互相交個底。有這位力頂陶侃,建康朝廷實無法可想,奈何不得他。以陶侃的能力,而今會稽諸般作為,怕是大有看頭。”
又道:“陶侃之意圖,聰明人都看得出來。他在會稽蓄勢,等時機一到就要入朝把持權柄,把會稽這一套推行至全天下。”
謝尚露出深以為然之色:“陶侃革新之舉,不能說不好。於天下而言,自然是好的。說不定十年二十年便可北伐,屠滅胡人,重定中原。但對你我世家卻不大友好。”
“何止不大友好。”庾亮道:“是在斷世家的根兒啊。”
兩個說到這裏都歎了口氣。
謝尚道:“聽說這位陶使君近段時間在商討取士之法,嘿,取士之法!這才真是刨根絕底的法子啊!從根本上推翻九品中正,重建新秩序。”
“一旦讓他做成,士族將何去何從啊。”庾亮臉色極其難看。
“回去再會會他。”謝尚雖然年輕,卻更沉著一些,他道:“若能尋個求同存異的法子,未嚐不能給他一些支持。”
庾亮默默的點了點頭。
幾句話的功夫裏,兩人各自交底,算是心裏有數。
便轉言說起了竺法深。
庾亮道:“竺法深堂堂王氏子弟,卻投胡教做僧人,平白丟了我等士族的臉麵。他這次來會稽,走的是‘重耳在外’的路數。他是看出陶侃的潛力,意圖通過陶侃新政,達成目的。”
謝尚道:“陶侃定是看出了他的意圖,沒有理會他。他那套理論,又怎糊弄的陶侃?”
“什麽輪回,什麽來世。”庾亮搖頭道:“若如此,你我這輩子讀書做什麽,當官做什麽?隻消口裏念幾聲佛陀,下輩子什麽都有了。那不是扯淡麽。竟敢要求天子下詔,要朝廷承認,真是異想天開。”
謝尚道:“而今勢窮,若再取胡教思想治國,這漢家就該徹底完蛋了。咱們老老實實引頸就戮,把祖宗基業拱手讓給胡人豈不簡單?”
他又道:“王氏深受影響,王敦王導不思恢複祖宗基業,卻搞起了內亂,竺法深功不可沒呀。”
庾亮點點頭:“胡教在北方倒是發展的不錯,聽說與胡人高層頗為親密。我父曾猜測,竺法深所為,是否為胡人指使。”
這兒意思的明確。
胡人縱橫中原,卻被淮水、大江兩道防線所阻,難以南下。於是轉換思維,通過宗教、消極思想達到消滅漢家的目的。
這未嚐沒有可能。
胡教傳播的思想太過消極,並不為大多數高層所接受。即便竺法深出身王氏,也難以在建康打開局麵。
所以另尋出路,是一種必然。
這就是庾亮、謝尚所代表的士族的普遍看法。
相反,他們並不認為竺法深要拉攏常昆做些什麽。比起陶侃,竺法深還差得遠。換位思考,如果他們是常昆,絕不會疏離陶侃,而心向竺法深。王敦、王導親自來還有點意思,竺法深不行。
這個點上,與常昆、楊高曾經的猜測,有不少出入。
他們這次來,兩個目的,其一,的確是要跟常昆打好關係。其二,是來觀察陶侃新政,摸一摸底,以確定家族以後對待陶侃的態度。
...
一天傍晚,竺法深在河邊柳樹下講經。十幾個老頭兒老太太擁躉著他,頗有些威風。
小七與三娘從遠處嬉鬧著一蹦一跳過來,見這場麵,忍不住駐足觀看。
竺法深於是止住講經,站起來走出人群,迎上去,合十躬身:“兩位姑娘有禮。”
小七大大咧咧道:“有禮,有禮。”
竺法深笑道:“七姑娘以為,法深所述之言是否有道理?”
“什麽?”
小七眨了眨眼睛。
“人死歸幽冥,輪回來轉世。”竺法深道:“人之生於天地,幾十年功過得失,死後皆為虛無未免不平。有功者不得賞,有過者不得罰。若有輪回,行功過賞罰,判一生是非,也不枉百年人生,且有再來之途。七姑娘以為可行否?”
小七有點懵:“什...什麽輪回?我不懂欸。”
旁邊的三娘露出嫌棄之色:“死如燈滅,還判什麽功過?誰來判功過?你嗎?你有那資格嗎?”
說著她拉起小七就走:“這禿子是個瘋子,咱別管他。”
小七訝然:“他是瘋子啊?快走快走!”
跑了。
竺法深怔滯的看著遠去的小七,歎息一聲,閉目宣了聲佛號。
晚上吃飯的時候,三娘說起這事,十分鄙薄竺法深:“我聽爹爹說過,世間的一切生靈,真靈源自於天,血肉源自於地,天地交合而生‘人’。‘人’死之後,便該回歸於天地。那禿子卻宣揚什麽幽冥輪回,我看他不是傻就是壞。”
又道:“他還問小七是否可行,煞有介事的,好像他家裏有個幽冥輪回似的。”
常昆笑道:“這是和尚傳教的理論。以此蠱惑問心有愧、貪心不足者。做了爛事的,念幾聲佛陀;一生不夠的,還要來生。這是打中了人的要害。世間問心無愧的人,有幾何?貪心不足的,又有幾何?”
小七道:“他說人一生功過,死後卻歸於虛無,得不到評判,不公平。”
“人的功過,自有後人評判。”小一接過話茬:“他一個僧人,有什麽資格評判人眾一生之功過?”
常昆擺了擺手:“這種事當個談資即可,不必為此爭持。”
便轉言:“今年氣候回暖迅速,我打算將山腹內的泉眼重新打通...”
倒是家常的雞毛蒜皮,都比這有意義。
話說竺法深回到佛寺,心下十分失望。他所圖者,畢竟難以達成。在這地方磨了幾個月,隻蹉跎了時光。
心思轉動著,他打算翌日去山陰,再見見陶侃。
這裏的事,先放一放,等說服了陶侃,再通過陶侃嚐試影響這邊,也許能一次性達到全部目標。
“佛陀啊,請務必保佑弟子,圓滿完成此事!”
庾亮沉吟了一下,道:“你我互相交個底。有這位力頂陶侃,建康朝廷實無法可想,奈何不得他。以陶侃的能力,而今會稽諸般作為,怕是大有看頭。”
又道:“陶侃之意圖,聰明人都看得出來。他在會稽蓄勢,等時機一到就要入朝把持權柄,把會稽這一套推行至全天下。”
謝尚露出深以為然之色:“陶侃革新之舉,不能說不好。於天下而言,自然是好的。說不定十年二十年便可北伐,屠滅胡人,重定中原。但對你我世家卻不大友好。”
“何止不大友好。”庾亮道:“是在斷世家的根兒啊。”
兩個說到這裏都歎了口氣。
謝尚道:“聽說這位陶使君近段時間在商討取士之法,嘿,取士之法!這才真是刨根絕底的法子啊!從根本上推翻九品中正,重建新秩序。”
“一旦讓他做成,士族將何去何從啊。”庾亮臉色極其難看。
“回去再會會他。”謝尚雖然年輕,卻更沉著一些,他道:“若能尋個求同存異的法子,未嚐不能給他一些支持。”
庾亮默默的點了點頭。
幾句話的功夫裏,兩人各自交底,算是心裏有數。
便轉言說起了竺法深。
庾亮道:“竺法深堂堂王氏子弟,卻投胡教做僧人,平白丟了我等士族的臉麵。他這次來會稽,走的是‘重耳在外’的路數。他是看出陶侃的潛力,意圖通過陶侃新政,達成目的。”
謝尚道:“陶侃定是看出了他的意圖,沒有理會他。他那套理論,又怎糊弄的陶侃?”
“什麽輪回,什麽來世。”庾亮搖頭道:“若如此,你我這輩子讀書做什麽,當官做什麽?隻消口裏念幾聲佛陀,下輩子什麽都有了。那不是扯淡麽。竟敢要求天子下詔,要朝廷承認,真是異想天開。”
謝尚道:“而今勢窮,若再取胡教思想治國,這漢家就該徹底完蛋了。咱們老老實實引頸就戮,把祖宗基業拱手讓給胡人豈不簡單?”
他又道:“王氏深受影響,王敦王導不思恢複祖宗基業,卻搞起了內亂,竺法深功不可沒呀。”
庾亮點點頭:“胡教在北方倒是發展的不錯,聽說與胡人高層頗為親密。我父曾猜測,竺法深所為,是否為胡人指使。”
這兒意思的明確。
胡人縱橫中原,卻被淮水、大江兩道防線所阻,難以南下。於是轉換思維,通過宗教、消極思想達到消滅漢家的目的。
這未嚐沒有可能。
胡教傳播的思想太過消極,並不為大多數高層所接受。即便竺法深出身王氏,也難以在建康打開局麵。
所以另尋出路,是一種必然。
這就是庾亮、謝尚所代表的士族的普遍看法。
相反,他們並不認為竺法深要拉攏常昆做些什麽。比起陶侃,竺法深還差得遠。換位思考,如果他們是常昆,絕不會疏離陶侃,而心向竺法深。王敦、王導親自來還有點意思,竺法深不行。
這個點上,與常昆、楊高曾經的猜測,有不少出入。
他們這次來,兩個目的,其一,的確是要跟常昆打好關係。其二,是來觀察陶侃新政,摸一摸底,以確定家族以後對待陶侃的態度。
...
一天傍晚,竺法深在河邊柳樹下講經。十幾個老頭兒老太太擁躉著他,頗有些威風。
小七與三娘從遠處嬉鬧著一蹦一跳過來,見這場麵,忍不住駐足觀看。
竺法深於是止住講經,站起來走出人群,迎上去,合十躬身:“兩位姑娘有禮。”
小七大大咧咧道:“有禮,有禮。”
竺法深笑道:“七姑娘以為,法深所述之言是否有道理?”
“什麽?”
小七眨了眨眼睛。
“人死歸幽冥,輪回來轉世。”竺法深道:“人之生於天地,幾十年功過得失,死後皆為虛無未免不平。有功者不得賞,有過者不得罰。若有輪回,行功過賞罰,判一生是非,也不枉百年人生,且有再來之途。七姑娘以為可行否?”
小七有點懵:“什...什麽輪回?我不懂欸。”
旁邊的三娘露出嫌棄之色:“死如燈滅,還判什麽功過?誰來判功過?你嗎?你有那資格嗎?”
說著她拉起小七就走:“這禿子是個瘋子,咱別管他。”
小七訝然:“他是瘋子啊?快走快走!”
跑了。
竺法深怔滯的看著遠去的小七,歎息一聲,閉目宣了聲佛號。
晚上吃飯的時候,三娘說起這事,十分鄙薄竺法深:“我聽爹爹說過,世間的一切生靈,真靈源自於天,血肉源自於地,天地交合而生‘人’。‘人’死之後,便該回歸於天地。那禿子卻宣揚什麽幽冥輪回,我看他不是傻就是壞。”
又道:“他還問小七是否可行,煞有介事的,好像他家裏有個幽冥輪回似的。”
常昆笑道:“這是和尚傳教的理論。以此蠱惑問心有愧、貪心不足者。做了爛事的,念幾聲佛陀;一生不夠的,還要來生。這是打中了人的要害。世間問心無愧的人,有幾何?貪心不足的,又有幾何?”
小七道:“他說人一生功過,死後卻歸於虛無,得不到評判,不公平。”
“人的功過,自有後人評判。”小一接過話茬:“他一個僧人,有什麽資格評判人眾一生之功過?”
常昆擺了擺手:“這種事當個談資即可,不必為此爭持。”
便轉言:“今年氣候回暖迅速,我打算將山腹內的泉眼重新打通...”
倒是家常的雞毛蒜皮,都比這有意義。
話說竺法深回到佛寺,心下十分失望。他所圖者,畢竟難以達成。在這地方磨了幾個月,隻蹉跎了時光。
心思轉動著,他打算翌日去山陰,再見見陶侃。
這裏的事,先放一放,等說服了陶侃,再通過陶侃嚐試影響這邊,也許能一次性達到全部目標。
“佛陀啊,請務必保佑弟子,圓滿完成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