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伏威,齊州章丘縣人,隋末唐初割據群雄之一。少家貧,與好友輔公祏亡命山林,起義,轉戰淮南,自稱將軍,並苗海潮等小股義軍,進逼江都,李子通渡淮與杜伏威合,後又分裂。大敗隋將陳棱,破高郵,據曆陽,自稱總管,任輔公祏為長史。進用士人,選拔勇士,勢力大增,上表於隋越王楊侗,任東南道大總管,封楚王。降唐,任東南道行台尚書令、江淮以南安撫大使,封吳王,賜姓李氏。杜伏威大敗李子通,執送長安,李子通謀再起,南逃至藍田被捕殺。杜伏威遣將克杭州、歙州等地,盡有江東、淮南。被征入朝,留居長安,輔公祏稱奉伏威之命起兵反唐,於丹陽稱帝,國號宋,修兵聚糧,為唐將李孝恭所敗,退至武康被俘,斬於丹陽。
杜伏威,是齊郡章丘縣人,年輕時潦倒失意,也不經營謀生之業,家庭貧用不能養活自己,經常穿壁翻牆偷東西,與輔公祏是生死之交。輔公祏的姑姑家以牧羊為業,公祏多次偷羊來送給杜伏威,公祏的姑姑心有怨恨,於是告發了他們偷盜的事倩,郡縣緊急追捕他們,杜伏威與輔公祏一起逃命,聚集了一幫人組成強盜集團,他當時年僅十六歲。杜伏威逃竄到長白山地區,組織山賊,與輔公祏率眾起義。
兩人就近參加了一支小起義軍,剛加入時隻是小卒,但杜伏威十分勇猛,出則居前,入則殿後,很快就取得了大家的尊敬和信任,被推為首領,這是杜伏威勢力的開始。江淮一帶隋朝的力量比較強大,杜伏威意識到自己的小部隊實力太弱,如果不盡快壯大就根本無法生存,於是努力尋找機會去聯合和吞並附近的其他起義軍。
比較典型的例子有兩個,其一是下邳苗海潮,杜伏威派輔公祏對他們說:“我們共同遭受隋朝暴政之苦,各自為正義而起兵,力量分散勢力薄弱,經常擔心被抓獲,為什麽不聯合起來使力量變得強大些呢,就不會擔心隋軍來製約我們了。如果你能夠做首領,我定當恭敬地跟隨您,如果你估量自己不能勝任,可以前來聽從我的指揮,不然的話,我們就打一仗來一決高低。”苗海潮害怕了,立即率領他的同夥歸附了杜伏威。
另一個例子是海陵趙破陣,趙破陣聽說杜伏威的士兵少就輕視他,派遣使者召喚他,要求和他合並兵力。杜伏威命令輔公祏整肅軍隊屯駐趙營外以防事態變化,親自帶領十個將士帶著牛肉和酒進去拜見,趙破陣非常高興,拉著杜伏威進入營帳內,把所有的頭目召集到一塊,舉行盛大宴會並盡情痛飲。杜伏威在席上斬殺了趙破陣,然後兼並了他的同夥,從此,杜伏威軍隊的勢力逐漸強盛起來。實力大增後,杜伏威自稱將軍,縱橫淮南,屯並六合,威脅江都,江都留守派校尉宋顥前來鎮壓,杜伏威用計將其引入蘆葦蕩中,放火將其燒死,不久又屠安宜城。
東海李子通率所部萬餘人來淮南投靠杜伏威,這個李子通也是隋末一家反王,起兵時是依附在長白山左才相手下,後來因為太得人心,被左才相嫉恨,隻得離開長白山,這次到淮南其實有些逃難的意味。李子通部的加入使杜伏威勢力增強,杜伏威當然高興,不料李子通也是個胸有大誌不肯屈居人下的人,竟然突然兵變,妄圖吞並杜伏威的地盤。杜伏威措手不及,全軍大亂,杜伏威本人在李子通的追殺下身負重傷,關鍵時刻,杜伏威的養子兼大將王雄誕,背負他藏匿到蘆葦叢中,僥幸躲過了追殺,這次兵變,杜伏威的勢力受到很大打擊,從此與李子通結仇。
禍不單行,趁杜伏威兵敗,隋軍也前來進攻,杜伏威此時正在養傷,無法指揮,結果全軍大敗,其部將西門君儀的妻子勇而多力,背了杜伏威奪路而逃,王雄誕領著敢死隊拚命斷後,杜伏威這才逃得一命。連續兩次死裏逃生,杜伏威部傷亡很大,失去了稱霸的實力,隻好四處遊擊,不斷吸收流民加入以擴充勢力。經過半年的恢複,杜伏威又有了數萬人的實力,並控製了江都附近的六合縣作為根據地,與此同時,左才相往來淮北,李子通占據海陵,都有數萬兵力,江淮一帶即以這三家起義軍為首。
楊廣因北方多事,不顧群臣反對,離開長安前往江都巡幸,杜伏威部正好就在江都眼皮底下,為了保障皇帝巡幸的安全,隋派出虎牙郎將公孫上哲率軍前往鎮壓,雙方戰於鹽城,公孫上哲軍隊被全殲,隨後,大將陳陵帶八千精銳討伐杜,陳、杜多次交手,畢竟陳陵的軍隊訓練和器械遠強於杜,杜伏威軍連連失利。但陳陵兵力不多,想剿滅杜伏威也不容易,雙方打成僵持。
隋煬帝車駕到達江都,護駕驍果軍十餘萬人,聲威赫赫。按理隋軍應該軍心大振,杜伏威難逃滅亡,不料正是楊廣的到達,給了杜伏威崛起的機會。正逢當年是荒年,老百姓本來就已無以為生,再被官府如此壓榨,終於造成了一場大饑謹。據記載,老百姓先是吃樹皮樹葉,後煮土為食,“諸物皆盡,乃自相食”,大量百姓揭竿而起,杜伏威乘機吸收了大批手下,勢力迅速膨脹。
這時,杜伏威與陳陵強弱之勢已經倒轉,於是主動向陳挑戰,陳陵知道戰局不利,因此龜縮不出,任由杜伏威自己去耀武揚威。杜伏威於是派使者給陳送了一套婦女衣裳,並送了陳陵個外號叫陳姥。陳陵怒火中燒,全軍出戰,這一仗打得十分激烈,杜伏威親自上陣,不小心被一員隋將暗箭射中,杜伏威怒吼說:“不殺了你,箭矢不拔!”,然後就直衝過去,把那嚇呆了的射手斬於馬下,又拿著那個弓箭手的首級連續殺了幾十人,隋軍士氣大挫,被打了個全軍覆沒,陳陵單騎逃回江都去了。杜伏威趁勢擴大戰果,占據了高郵、曆陽等重鎮,並在曆陽自稱總管,封輔公祏為長史。
這時的杜伏威吸取了以前的教訓,從部隊中挑選最精銳的成員組成自己的衛隊,稱為“上募”,兵力為五千人。杜伏威把上募作為自己的子弟兵,平時非常寵愛,但要求也非常嚴酷,每作戰必以上募為先鋒,戰後檢查每人身上的傷痕,如傷在背後,即刻處斬,因為那表示其臨陣退後,每次戰勝,杜伏威都把搶掠到的資財賞給全軍,如果手下戰死,就以死者的財產甚至妻妾殉葬,因此杜所部皆為杜伏威盡死力,人自為戰,所向無敵。杜伏威號令所到之處,江淮間各路小起義軍爭相歸附,郡縣紛紛投降。
隨著勢力和地盤的增長,始有士人投靠杜伏威,依靠這些士人,杜伏威放棄了以前的流寇式戰術,開始努力建設自己的地盤。由於本身就深受賦稅之苦,杜對領地內隻收很低的賦稅,同時,可能是出於貧苦農民對貪官汙吏的先天仇恨,杜伏威下令凡官吏貪汙者無論輕重一律處死,這當然是不太合理,但卻使杜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江都兵變,宇文化及弑殺楊廣,委任杜伏威為曆陽太守,杜伏威沒有接受,反而向東都越王楊侗稱臣,被封為楚王,拜東道大總管。李子通先下手為強,率主力圍攻江都,陳棱兵微將寡,隻得分別向杜伏威、沈法興求救。二人均不願李子通占領江都,於是都派出援軍,杜伏威是親自領兵,沈法興則派出自己的兒子沈綸。如果隻有一方派出援軍,也許事情就簡單得多,但既然雙方都來了,結果就是誰也不動手,大家互相觀望。
李子通抓住杜、沈雙方互不信任的弱點,派出小部隊化裝成沈部夜襲杜伏威,杜伏威果然上當,怒火中燒下立刻突襲沈部,兩路援軍先打成一團。李子通於是得以全力進攻江都,陳陵勢不能支,棄城而逃,投奔杜伏威去了。李子通占領江都後,以得勝之師進攻沈綸,沈兵敗逃走。
三大勢力中本以杜伏威兵力最強,結果反而讓李子通取巧占領了江都,杜伏威對此深惡痛絕,但大局已定,也隻好憤憤收兵,李子通隨即自稱皇帝,國號吳。這時李淵已經消滅了關西的割據勢力薛舉、李軌,開始謀求關東。李淵派出使者向杜伏威招降,杜伏威宣布歸降唐朝,受封為淮南安撫大使,後來又逐步升官到東南道行台、尚書令、楚王,後升級為總管江淮以南諸軍事、吳王,賜姓李。
當然,這種歸降隻是名義上的,李淵此時不可能來幹涉杜伏威的事務,所以杜伏威仍然是一家獨立勢力。杜伏威為何在此時降唐,其理由曆史中沒有明確記載,當時李唐的勢力還遠未達到一統天下之勢,比杜伏威自己也強不了多少,其老巢太原正被劉武周猛攻,河北竇建德、河南王世充也正在蠶食唐朝的地盤,別說統一,連李淵自己的生死都還是未知之數。杜伏威居然在此時降唐,應該說實在是眼光獨到,不過由此可見,杜伏威此人並無天下大誌,其起義隻是形式所迫,所圖的和翟讓一樣,在亂世中保全一方而已。
天下局勢已經明朗,李淵、王世充、竇建德三足鼎立之勢,已基本形成,三巨頭之間摩擦不斷,時刻準備決戰。在這種背景下,李子通全力進攻沈法興,渡江攻克了沈的重鎮京口,又擊殺了沈派來迎擊的大將蔣元超,沈主力喪失殆盡,隻得放棄丹陽、毗陵,逃回吳郡老家。趁李、沈交戰,杜伏威以輔公佑為主將,闞陵、王雄誕為副將,領數千精銳進攻李剛剛奪取的丹陽。
但時機沒掌握好,沈法興敗得太快,李子通得以親率主力數萬迎戰,軍容極盛。輔公佑眼看眾寡不敵,情急之下活用了杜伏威對上募的那套手段,輔挑選千人持長刀為前鋒,又以千人緊隨其後,自己領其餘兵力再緊隨其後,宣言說,前陣有退後者,後陣斬之。江淮軍本就剽悍,再有如此嚴酷的軍法,自然人人奮勇向前,尤其前鋒的長刀陣更是有進無退。雙方一接戰,李子通部氣為之奪,當即敗退。
輔公佑忘記了自己兵力過少,下令追擊,結果反而被逼急了的李子通軍擊敗,從追擊者淪為逃跑者。當夜,李子通因取勝而輕敵,紮營不設防備,王雄誕力勸輔公佑夜襲,輔過於謹慎不敢出擊,王雄誕幹脆擅自領了幾百人自行出擊。王雄誕在李子通營中大肆縱火,李子通促不及防,大敗潰散,幾萬人一夜間散個幹淨。這一仗是杜伏威與李子通的決戰,關係到江淮的霸業,杜伏威先勝後敗最後全勝,戲劇性地擊破十倍於己的李子通主力。
李子通隨即收集餘部,又聚集了二萬餘人,這時李的地盤已歸杜所有,勢力又遠不如杜,因此隻好向沈法興下手。李子通突襲沈法興的老巢吳郡,沈根本沒來得及恢複元氣,自然不是李的對手,結果隻剩幾百人逃了出來,打算投奔同鄉聞人遂安,不料又和聞人所部起了衝突,沈落水溺死,江淮三大勢力之一的沈法興就此了帳,從起兵到滅亡,僅三年時間。
李子通滅沈法興後勢力又有所恢複,為永絕後患,杜伏威派王雄誕進攻李子通。李領精兵據守獨鬆嶺與王相持,王看出李色厲內荏,派人多造旗鼓,夜間則虛設燈火,盡力製造數十萬大軍的假象。可能是上次被夜襲留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李子通草木皆兵之下,居然自行燒了營帳,連夜全軍撤退。王追擊到杭州城下,李部崩潰,李子通窮蹙投降,被杜伏威獻俘給李淵,就此被軟禁在長安。
消滅李子通後,杜伏威又派王雄誕進攻江淮間其他獨立勢力,這時杜已是江淮霸主,其老板李淵更已經消滅大敵王世充、竇建德,天下大勢已定,因此各勢力如汪華、聞人遂安等紛紛投降,杜伏威完成了江淮的統一,盡有淮南江東之地。
李世民率部平定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徐元朗,徐的地盤與杜伏威接壤,李世民借攻擊徐圓朗之機,陳兵杜伏威境上耀武揚威。當此之時,隋末蜂起的各路反王大多已經煙消雲散,梁師都、高開道、徐圓朗之輩或僻處邊疆,或滅亡在即,還能對李唐構成威脅的就是杜伏威了。
杜伏威自然明白李世民的用意,心中十分不安,擔心成為李唐下一個進攻目標,為免嫌疑,索性上書李淵,請求入朝,李淵收到報告後自然高興,批準杜伏威入朝,於是將江淮軍交給義子王雄誕,自己帶了少數親信到長安朝見李淵。杜伏威的主動獻忠心讓李淵很是滿意,同時也是為了在天下人麵前做個樣子,李淵加封杜伏威為太子太保,位在齊王元吉之上,僅次於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三人,為大唐第四號人物。
這時在長安受到軟禁的還有一個人,那就是當年的吳國皇帝李子通。李子通看到杜伏威為羈縻於長安,李子通料想江淮軍沒了首領,江淮的局勢一定不穩,自己正可趁此良機回去混水摸魚,集合舊部東山再起。李子通此人待下寬厚,能得士卒之心,如果讓他逃回去,也許真能東山再起,可惜的是李逃到藍田關時不幸被守關士兵發現,束手就擒後又被押回長安。李淵這次沒再手下留情,給了李子通與李密相同的下場。
果然如李子通所料,杜伏威離開後,江淮軍出了大亂子,當年創立江淮軍時,最高領袖是杜伏威和輔公祏兩個人,二人自幼為友,長大後又共同起義打天下,號稱刎頸之交,輔比杜年長,杜就稱輔為兄,軍中稱輔公佑為“輔伯”,輔的地位與杜相當。但隨著勢力的壯大,在權力的引誘下兩人的友誼終於出現了裂痕,杜伏威認為輔公祏的地位過高影響了他的領導權,因此杜奪了輔的兵權,隻讓他擔任位高而無權的仆射一職。輔公祏對此心中不平,於是借口與故友左遊仙學神仙術,主動退出權力之爭,平時不理政務。杜伏威臨去長安時,將政務交給輔公祏,而將軍務交給了自己的心腹義子王雄誕,同時秘令王監視輔。
輔公祏畢竟不是甘心雌伏的人,杜伏威一走,他就和左遊仙密謀發動兵變,輔公祏的障礙就是王雄誕,王雄誕是杜伏威的義子和最寵愛的大將,絕對忠於杜伏威,王雄誕手握江淮軍軍權,不除掉他兵變就不可能成功。輔於是使出反間計,偽造了杜伏威的筆跡寫信給王雄誕,信中無緣無故地責備王雄誕有貳心,王雄誕在戰場上是有勇有謀的良將,但講到政治鬥爭就不是對手了,收信後王非常傷心,就此托病在家不再沾手軍務,大概是想以實際行動向杜伏威證明自己的忠心耿耿絕無貳心。
王雄誕的行為正中輔公祏下懷,就勢接管了江淮軍,又偽造了杜伏威密令,說在長安受到虐待,要輔公祏起兵造反。以輔公祏在江淮軍中的號召力,加上又有杜伏威的偽造密令,兵變非常順利,江淮軍宣布脫離李唐重新獨立,輔公祏自稱皇帝,國號宋,以左遊仙為兵部尚書。直到輔公祏派人到王雄誕家中勸王雄誕歸順,王雄誕才終於明白自己上當受騙,但大勢已去,已無法阻止,王雄誕盡忠於杜伏威,嚴詞拒絕了輔公祏的勸降,被輔公祏殺害。後來李淵和李世民感於王雄誕的忠心,封了王的兒子為郡公,其子後來做到安西大都護。
自己的舊部造反,杜伏威在長安的日子自然可以想象,曆史中倒也沒有記載李淵是否因此而怪罪或處分杜伏威,但寄人籬下如坐針氈的滋味,恐怕是免不了的。杜伏威在長安暴卒,死因不明,據《新唐書》記載是杜伏威好長生藥,誤服雲母中毒而死,隻怕中毒是有的,但如何中的毒就很難說了。
唐軍兵強將勇,輔公祏連吃敗仗,最後被處以死刑,大概是不甘心一個人上路,輔公祏向唐軍主帥李孝恭,揭發杜伏威才是謀反主謀,有密令為證,就是這回來的闞陵也是謀反中人。李孝恭隨即稟報李淵,說發現杜伏威才是謀反的幕後主謀,人證物證俱全,於是李淵動手剝奪了杜伏威的官職爵位並籍沒其家眷。秦王李世民即位,知道杜伏威和闞陵慘遭誣陷,為二人平反恢複名譽,以吳國公之禮下葬杜伏威,其子繼國承家,部將樊義監護喪事。
杜伏威,是齊郡章丘縣人,年輕時潦倒失意,也不經營謀生之業,家庭貧用不能養活自己,經常穿壁翻牆偷東西,與輔公祏是生死之交。輔公祏的姑姑家以牧羊為業,公祏多次偷羊來送給杜伏威,公祏的姑姑心有怨恨,於是告發了他們偷盜的事倩,郡縣緊急追捕他們,杜伏威與輔公祏一起逃命,聚集了一幫人組成強盜集團,他當時年僅十六歲。杜伏威逃竄到長白山地區,組織山賊,與輔公祏率眾起義。
兩人就近參加了一支小起義軍,剛加入時隻是小卒,但杜伏威十分勇猛,出則居前,入則殿後,很快就取得了大家的尊敬和信任,被推為首領,這是杜伏威勢力的開始。江淮一帶隋朝的力量比較強大,杜伏威意識到自己的小部隊實力太弱,如果不盡快壯大就根本無法生存,於是努力尋找機會去聯合和吞並附近的其他起義軍。
比較典型的例子有兩個,其一是下邳苗海潮,杜伏威派輔公祏對他們說:“我們共同遭受隋朝暴政之苦,各自為正義而起兵,力量分散勢力薄弱,經常擔心被抓獲,為什麽不聯合起來使力量變得強大些呢,就不會擔心隋軍來製約我們了。如果你能夠做首領,我定當恭敬地跟隨您,如果你估量自己不能勝任,可以前來聽從我的指揮,不然的話,我們就打一仗來一決高低。”苗海潮害怕了,立即率領他的同夥歸附了杜伏威。
另一個例子是海陵趙破陣,趙破陣聽說杜伏威的士兵少就輕視他,派遣使者召喚他,要求和他合並兵力。杜伏威命令輔公祏整肅軍隊屯駐趙營外以防事態變化,親自帶領十個將士帶著牛肉和酒進去拜見,趙破陣非常高興,拉著杜伏威進入營帳內,把所有的頭目召集到一塊,舉行盛大宴會並盡情痛飲。杜伏威在席上斬殺了趙破陣,然後兼並了他的同夥,從此,杜伏威軍隊的勢力逐漸強盛起來。實力大增後,杜伏威自稱將軍,縱橫淮南,屯並六合,威脅江都,江都留守派校尉宋顥前來鎮壓,杜伏威用計將其引入蘆葦蕩中,放火將其燒死,不久又屠安宜城。
東海李子通率所部萬餘人來淮南投靠杜伏威,這個李子通也是隋末一家反王,起兵時是依附在長白山左才相手下,後來因為太得人心,被左才相嫉恨,隻得離開長白山,這次到淮南其實有些逃難的意味。李子通部的加入使杜伏威勢力增強,杜伏威當然高興,不料李子通也是個胸有大誌不肯屈居人下的人,竟然突然兵變,妄圖吞並杜伏威的地盤。杜伏威措手不及,全軍大亂,杜伏威本人在李子通的追殺下身負重傷,關鍵時刻,杜伏威的養子兼大將王雄誕,背負他藏匿到蘆葦叢中,僥幸躲過了追殺,這次兵變,杜伏威的勢力受到很大打擊,從此與李子通結仇。
禍不單行,趁杜伏威兵敗,隋軍也前來進攻,杜伏威此時正在養傷,無法指揮,結果全軍大敗,其部將西門君儀的妻子勇而多力,背了杜伏威奪路而逃,王雄誕領著敢死隊拚命斷後,杜伏威這才逃得一命。連續兩次死裏逃生,杜伏威部傷亡很大,失去了稱霸的實力,隻好四處遊擊,不斷吸收流民加入以擴充勢力。經過半年的恢複,杜伏威又有了數萬人的實力,並控製了江都附近的六合縣作為根據地,與此同時,左才相往來淮北,李子通占據海陵,都有數萬兵力,江淮一帶即以這三家起義軍為首。
楊廣因北方多事,不顧群臣反對,離開長安前往江都巡幸,杜伏威部正好就在江都眼皮底下,為了保障皇帝巡幸的安全,隋派出虎牙郎將公孫上哲率軍前往鎮壓,雙方戰於鹽城,公孫上哲軍隊被全殲,隨後,大將陳陵帶八千精銳討伐杜,陳、杜多次交手,畢竟陳陵的軍隊訓練和器械遠強於杜,杜伏威軍連連失利。但陳陵兵力不多,想剿滅杜伏威也不容易,雙方打成僵持。
隋煬帝車駕到達江都,護駕驍果軍十餘萬人,聲威赫赫。按理隋軍應該軍心大振,杜伏威難逃滅亡,不料正是楊廣的到達,給了杜伏威崛起的機會。正逢當年是荒年,老百姓本來就已無以為生,再被官府如此壓榨,終於造成了一場大饑謹。據記載,老百姓先是吃樹皮樹葉,後煮土為食,“諸物皆盡,乃自相食”,大量百姓揭竿而起,杜伏威乘機吸收了大批手下,勢力迅速膨脹。
這時,杜伏威與陳陵強弱之勢已經倒轉,於是主動向陳挑戰,陳陵知道戰局不利,因此龜縮不出,任由杜伏威自己去耀武揚威。杜伏威於是派使者給陳送了一套婦女衣裳,並送了陳陵個外號叫陳姥。陳陵怒火中燒,全軍出戰,這一仗打得十分激烈,杜伏威親自上陣,不小心被一員隋將暗箭射中,杜伏威怒吼說:“不殺了你,箭矢不拔!”,然後就直衝過去,把那嚇呆了的射手斬於馬下,又拿著那個弓箭手的首級連續殺了幾十人,隋軍士氣大挫,被打了個全軍覆沒,陳陵單騎逃回江都去了。杜伏威趁勢擴大戰果,占據了高郵、曆陽等重鎮,並在曆陽自稱總管,封輔公祏為長史。
這時的杜伏威吸取了以前的教訓,從部隊中挑選最精銳的成員組成自己的衛隊,稱為“上募”,兵力為五千人。杜伏威把上募作為自己的子弟兵,平時非常寵愛,但要求也非常嚴酷,每作戰必以上募為先鋒,戰後檢查每人身上的傷痕,如傷在背後,即刻處斬,因為那表示其臨陣退後,每次戰勝,杜伏威都把搶掠到的資財賞給全軍,如果手下戰死,就以死者的財產甚至妻妾殉葬,因此杜所部皆為杜伏威盡死力,人自為戰,所向無敵。杜伏威號令所到之處,江淮間各路小起義軍爭相歸附,郡縣紛紛投降。
隨著勢力和地盤的增長,始有士人投靠杜伏威,依靠這些士人,杜伏威放棄了以前的流寇式戰術,開始努力建設自己的地盤。由於本身就深受賦稅之苦,杜對領地內隻收很低的賦稅,同時,可能是出於貧苦農民對貪官汙吏的先天仇恨,杜伏威下令凡官吏貪汙者無論輕重一律處死,這當然是不太合理,但卻使杜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江都兵變,宇文化及弑殺楊廣,委任杜伏威為曆陽太守,杜伏威沒有接受,反而向東都越王楊侗稱臣,被封為楚王,拜東道大總管。李子通先下手為強,率主力圍攻江都,陳棱兵微將寡,隻得分別向杜伏威、沈法興求救。二人均不願李子通占領江都,於是都派出援軍,杜伏威是親自領兵,沈法興則派出自己的兒子沈綸。如果隻有一方派出援軍,也許事情就簡單得多,但既然雙方都來了,結果就是誰也不動手,大家互相觀望。
李子通抓住杜、沈雙方互不信任的弱點,派出小部隊化裝成沈部夜襲杜伏威,杜伏威果然上當,怒火中燒下立刻突襲沈部,兩路援軍先打成一團。李子通於是得以全力進攻江都,陳陵勢不能支,棄城而逃,投奔杜伏威去了。李子通占領江都後,以得勝之師進攻沈綸,沈兵敗逃走。
三大勢力中本以杜伏威兵力最強,結果反而讓李子通取巧占領了江都,杜伏威對此深惡痛絕,但大局已定,也隻好憤憤收兵,李子通隨即自稱皇帝,國號吳。這時李淵已經消滅了關西的割據勢力薛舉、李軌,開始謀求關東。李淵派出使者向杜伏威招降,杜伏威宣布歸降唐朝,受封為淮南安撫大使,後來又逐步升官到東南道行台、尚書令、楚王,後升級為總管江淮以南諸軍事、吳王,賜姓李。
當然,這種歸降隻是名義上的,李淵此時不可能來幹涉杜伏威的事務,所以杜伏威仍然是一家獨立勢力。杜伏威為何在此時降唐,其理由曆史中沒有明確記載,當時李唐的勢力還遠未達到一統天下之勢,比杜伏威自己也強不了多少,其老巢太原正被劉武周猛攻,河北竇建德、河南王世充也正在蠶食唐朝的地盤,別說統一,連李淵自己的生死都還是未知之數。杜伏威居然在此時降唐,應該說實在是眼光獨到,不過由此可見,杜伏威此人並無天下大誌,其起義隻是形式所迫,所圖的和翟讓一樣,在亂世中保全一方而已。
天下局勢已經明朗,李淵、王世充、竇建德三足鼎立之勢,已基本形成,三巨頭之間摩擦不斷,時刻準備決戰。在這種背景下,李子通全力進攻沈法興,渡江攻克了沈的重鎮京口,又擊殺了沈派來迎擊的大將蔣元超,沈主力喪失殆盡,隻得放棄丹陽、毗陵,逃回吳郡老家。趁李、沈交戰,杜伏威以輔公佑為主將,闞陵、王雄誕為副將,領數千精銳進攻李剛剛奪取的丹陽。
但時機沒掌握好,沈法興敗得太快,李子通得以親率主力數萬迎戰,軍容極盛。輔公佑眼看眾寡不敵,情急之下活用了杜伏威對上募的那套手段,輔挑選千人持長刀為前鋒,又以千人緊隨其後,自己領其餘兵力再緊隨其後,宣言說,前陣有退後者,後陣斬之。江淮軍本就剽悍,再有如此嚴酷的軍法,自然人人奮勇向前,尤其前鋒的長刀陣更是有進無退。雙方一接戰,李子通部氣為之奪,當即敗退。
輔公佑忘記了自己兵力過少,下令追擊,結果反而被逼急了的李子通軍擊敗,從追擊者淪為逃跑者。當夜,李子通因取勝而輕敵,紮營不設防備,王雄誕力勸輔公佑夜襲,輔過於謹慎不敢出擊,王雄誕幹脆擅自領了幾百人自行出擊。王雄誕在李子通營中大肆縱火,李子通促不及防,大敗潰散,幾萬人一夜間散個幹淨。這一仗是杜伏威與李子通的決戰,關係到江淮的霸業,杜伏威先勝後敗最後全勝,戲劇性地擊破十倍於己的李子通主力。
李子通隨即收集餘部,又聚集了二萬餘人,這時李的地盤已歸杜所有,勢力又遠不如杜,因此隻好向沈法興下手。李子通突襲沈法興的老巢吳郡,沈根本沒來得及恢複元氣,自然不是李的對手,結果隻剩幾百人逃了出來,打算投奔同鄉聞人遂安,不料又和聞人所部起了衝突,沈落水溺死,江淮三大勢力之一的沈法興就此了帳,從起兵到滅亡,僅三年時間。
李子通滅沈法興後勢力又有所恢複,為永絕後患,杜伏威派王雄誕進攻李子通。李領精兵據守獨鬆嶺與王相持,王看出李色厲內荏,派人多造旗鼓,夜間則虛設燈火,盡力製造數十萬大軍的假象。可能是上次被夜襲留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李子通草木皆兵之下,居然自行燒了營帳,連夜全軍撤退。王追擊到杭州城下,李部崩潰,李子通窮蹙投降,被杜伏威獻俘給李淵,就此被軟禁在長安。
消滅李子通後,杜伏威又派王雄誕進攻江淮間其他獨立勢力,這時杜已是江淮霸主,其老板李淵更已經消滅大敵王世充、竇建德,天下大勢已定,因此各勢力如汪華、聞人遂安等紛紛投降,杜伏威完成了江淮的統一,盡有淮南江東之地。
李世民率部平定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徐元朗,徐的地盤與杜伏威接壤,李世民借攻擊徐圓朗之機,陳兵杜伏威境上耀武揚威。當此之時,隋末蜂起的各路反王大多已經煙消雲散,梁師都、高開道、徐圓朗之輩或僻處邊疆,或滅亡在即,還能對李唐構成威脅的就是杜伏威了。
杜伏威自然明白李世民的用意,心中十分不安,擔心成為李唐下一個進攻目標,為免嫌疑,索性上書李淵,請求入朝,李淵收到報告後自然高興,批準杜伏威入朝,於是將江淮軍交給義子王雄誕,自己帶了少數親信到長安朝見李淵。杜伏威的主動獻忠心讓李淵很是滿意,同時也是為了在天下人麵前做個樣子,李淵加封杜伏威為太子太保,位在齊王元吉之上,僅次於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三人,為大唐第四號人物。
這時在長安受到軟禁的還有一個人,那就是當年的吳國皇帝李子通。李子通看到杜伏威為羈縻於長安,李子通料想江淮軍沒了首領,江淮的局勢一定不穩,自己正可趁此良機回去混水摸魚,集合舊部東山再起。李子通此人待下寬厚,能得士卒之心,如果讓他逃回去,也許真能東山再起,可惜的是李逃到藍田關時不幸被守關士兵發現,束手就擒後又被押回長安。李淵這次沒再手下留情,給了李子通與李密相同的下場。
果然如李子通所料,杜伏威離開後,江淮軍出了大亂子,當年創立江淮軍時,最高領袖是杜伏威和輔公祏兩個人,二人自幼為友,長大後又共同起義打天下,號稱刎頸之交,輔比杜年長,杜就稱輔為兄,軍中稱輔公佑為“輔伯”,輔的地位與杜相當。但隨著勢力的壯大,在權力的引誘下兩人的友誼終於出現了裂痕,杜伏威認為輔公祏的地位過高影響了他的領導權,因此杜奪了輔的兵權,隻讓他擔任位高而無權的仆射一職。輔公祏對此心中不平,於是借口與故友左遊仙學神仙術,主動退出權力之爭,平時不理政務。杜伏威臨去長安時,將政務交給輔公祏,而將軍務交給了自己的心腹義子王雄誕,同時秘令王監視輔。
輔公祏畢竟不是甘心雌伏的人,杜伏威一走,他就和左遊仙密謀發動兵變,輔公祏的障礙就是王雄誕,王雄誕是杜伏威的義子和最寵愛的大將,絕對忠於杜伏威,王雄誕手握江淮軍軍權,不除掉他兵變就不可能成功。輔於是使出反間計,偽造了杜伏威的筆跡寫信給王雄誕,信中無緣無故地責備王雄誕有貳心,王雄誕在戰場上是有勇有謀的良將,但講到政治鬥爭就不是對手了,收信後王非常傷心,就此托病在家不再沾手軍務,大概是想以實際行動向杜伏威證明自己的忠心耿耿絕無貳心。
王雄誕的行為正中輔公祏下懷,就勢接管了江淮軍,又偽造了杜伏威密令,說在長安受到虐待,要輔公祏起兵造反。以輔公祏在江淮軍中的號召力,加上又有杜伏威的偽造密令,兵變非常順利,江淮軍宣布脫離李唐重新獨立,輔公祏自稱皇帝,國號宋,以左遊仙為兵部尚書。直到輔公祏派人到王雄誕家中勸王雄誕歸順,王雄誕才終於明白自己上當受騙,但大勢已去,已無法阻止,王雄誕盡忠於杜伏威,嚴詞拒絕了輔公祏的勸降,被輔公祏殺害。後來李淵和李世民感於王雄誕的忠心,封了王的兒子為郡公,其子後來做到安西大都護。
自己的舊部造反,杜伏威在長安的日子自然可以想象,曆史中倒也沒有記載李淵是否因此而怪罪或處分杜伏威,但寄人籬下如坐針氈的滋味,恐怕是免不了的。杜伏威在長安暴卒,死因不明,據《新唐書》記載是杜伏威好長生藥,誤服雲母中毒而死,隻怕中毒是有的,但如何中的毒就很難說了。
唐軍兵強將勇,輔公祏連吃敗仗,最後被處以死刑,大概是不甘心一個人上路,輔公祏向唐軍主帥李孝恭,揭發杜伏威才是謀反主謀,有密令為證,就是這回來的闞陵也是謀反中人。李孝恭隨即稟報李淵,說發現杜伏威才是謀反的幕後主謀,人證物證俱全,於是李淵動手剝奪了杜伏威的官職爵位並籍沒其家眷。秦王李世民即位,知道杜伏威和闞陵慘遭誣陷,為二人平反恢複名譽,以吳國公之禮下葬杜伏威,其子繼國承家,部將樊義監護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