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字伯施,越州餘姚縣人,南朝陳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生性沉靜,執著好學,曆仕陳、隋二代,官拜秘書郎、起居舍人。隋朝滅亡後,依附於夏王竇建德,授黃門侍郎。秦王李世民滅竇建德後,引虞世南為秦王府參軍、記室參軍、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共掌文翰,成為“十八學士”之一。貞觀年間,曆任著作郎、秘書少監、秘書監等職,封永興縣公,故世稱“虞永興、虞秘監”。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直言敢諫,深得李世民敬重,時稱“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虞世南去世,享年八十一歲,獲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懿”,配葬昭陵。
虞世南,祖父虞檢,在梁代曾任始興王谘議;父親虞荔,於陳朝太子中庶子,都有很高的名望;虞世南的叔父虞寄,在陳朝官至中書侍郎,因沒有子嗣,虞世南便過繼給虞寄為子,因此他取字伯施。生性沉靜寡欲,意誌堅定,努力學習,年少時與兄長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學家顧野王的門下讀書,受學十多年,他勤奮努力精思不懈,有時十幾天不洗臉不梳頭。擅長寫文章,曾師法著名文學家徐陵,徐陵也認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與他同郡的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孫,擅書法,虞世南拜智永為師,深得王羲之書法真傳,由此名聲更大。
虞世南的父親虞荔去世,當時虞世南還年幼,因悲哀過度瘦損得幾乎承受不住喪服,陳文帝知道虞荔的兩個兒子博學,常從宮中派使者到他們家裏去扶助衛護他們。到了守喪期滿除服,虞世南被召為建安王法曹參軍,他的叔父虞寄被晉安太守陳寶應捕獲,遠在閩、越一帶,虞世南雖然已除去喪服,卻還是布衣蔬食。陳寶應戰敗,虞寄得以生還,才令虞世南脫去布衣食肉。
陳朝滅亡後,虞世南與虞世基一起到隋朝京師長安,兄弟二人都名重一時,當時的人把他們比作西晉的陸機與其弟陸雲。當時,隋煬帝楊廣還是晉王,聽到他們的名聲,楊廣與秦王楊俊征召的文書一起送到,虞世南以母親年老為借口,堅決推辭,楊廣命令使者去追他們。
虞世南接連被授為秘書郎,升遷為起居舍人,與虞綽、庾自直共撰《長洲玉鏡》。因母親去世而守喪,當時虞世基在當朝非常顯貴,妻子穿衣都模仿王者,虞世南雖然同他們住在一起,卻清貧節儉,不改變自己的性情。江都之變後,虞世南隨宇文化及到聊城,宇文化及兵敗被斬,虞世南又被夏王竇建德抓獲,竇建德任命他為黃門侍郎。
秦王李世民滅竇建德後,虞世南被授任為秦王府參軍,不久轉任記室參軍,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並建立文學館,虞世南被授為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共掌詔告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李世民正式被封為太子後,虞世南升任太子中舍人。
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轉任著作郎,兼弘文館學士。當時,虞世南年已衰老,上表請求辭官,太宗下詔不允,升他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堅決推辭不受,被授為秘書少監,參與編撰《群書政要》。虞世南進呈《聖德論》一文,太宗賜手書詔令給虞世南稱:“你的評價太高了,朕怎麽敢與上古帝王相比,隻是與近代相比略強些。然而你隻是剛剛看見開頭,未知其終結。如果朕真能善始善終,那麽你的高論可傳之後世;如若不然,恐怕隻會成為後世的笑柄!”
虞世基轉任秘書監,賜爵永興縣子,太宗器重他的博識,常常在處理軍政大事的間隙,召世南在一起談經論史。虞世南雖然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諫。太宗曾對侍臣說:“朕借閑暇的時間與世南商討古今政事,有一個字的差錯,未嚐不惆悵惱恨,他懇切誠摯到這種程度,朕用他用得好啊。群臣都像世南這樣,天下還愁有什麽不能治理。”
隴右山崩,大蛇多次出現,山東及江淮多次遭大水,太宗問“天變”,虞世南以晉朝以來曆次山崩為例,借機勸諫太宗遵循道德義理,並希望太宗不因功高而自滿、不因太平已久而驕傲鬆懈,始終如一。太宗聽後斂容反省,認為此言對自己有警醒作用,康國進獻獅子,太宗命虞世南為其作賦。太上皇李淵駕崩,虞世南一再勸阻太宗築陵墓厚葬,使太宗有所收斂,他還嚴正勸阻太宗不要恣於遊獵而疏於政事,這些都對當時的“貞觀之治”起著積極的作用。
虞世南又上表請求辭官歸居,太宗優詔允許,仍授銀青光祿大夫、弘文館學士。虞世南在長安逝世,享年八十一歲,太宗聞訊後為他在別第舉哀,痛哭悲傷,下手詔給魏王李泰說:“虞世南對朕忠心一體,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朕有小失必犯顏直諫,而今亡故,朝廷上下,無複人矣!”賜東園秘器,陪葬昭陵,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懿。唐太宗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圖於淩煙閣,皆真人大小,虞世南名列其中,位於第二十名。
虞世南逝世幾年後,唐太宗曾在夜裏夢見虞世南,像平生一樣。第二天,太宗下令說:“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樸完備,文章是辭賦的宗師,早晚盡心,誌在忠益。忽然去世,轉眼過了幾年,昨因夜夢,忽見其人,並且進諫直言,有如平生之日,追懷他留下的美德,很增悲歎,應當供給冥錢,申明朕的思舊之情,可在他家設五百僧齋,並為他造天尊像一座。”
虞世南,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日本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為“初唐三大家”。所編的《北堂書鈔》,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類書之一,原有詩文集三十卷,已散失不全。
虞世南,祖父虞檢,在梁代曾任始興王谘議;父親虞荔,於陳朝太子中庶子,都有很高的名望;虞世南的叔父虞寄,在陳朝官至中書侍郎,因沒有子嗣,虞世南便過繼給虞寄為子,因此他取字伯施。生性沉靜寡欲,意誌堅定,努力學習,年少時與兄長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學家顧野王的門下讀書,受學十多年,他勤奮努力精思不懈,有時十幾天不洗臉不梳頭。擅長寫文章,曾師法著名文學家徐陵,徐陵也認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與他同郡的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孫,擅書法,虞世南拜智永為師,深得王羲之書法真傳,由此名聲更大。
虞世南的父親虞荔去世,當時虞世南還年幼,因悲哀過度瘦損得幾乎承受不住喪服,陳文帝知道虞荔的兩個兒子博學,常從宮中派使者到他們家裏去扶助衛護他們。到了守喪期滿除服,虞世南被召為建安王法曹參軍,他的叔父虞寄被晉安太守陳寶應捕獲,遠在閩、越一帶,虞世南雖然已除去喪服,卻還是布衣蔬食。陳寶應戰敗,虞寄得以生還,才令虞世南脫去布衣食肉。
陳朝滅亡後,虞世南與虞世基一起到隋朝京師長安,兄弟二人都名重一時,當時的人把他們比作西晉的陸機與其弟陸雲。當時,隋煬帝楊廣還是晉王,聽到他們的名聲,楊廣與秦王楊俊征召的文書一起送到,虞世南以母親年老為借口,堅決推辭,楊廣命令使者去追他們。
虞世南接連被授為秘書郎,升遷為起居舍人,與虞綽、庾自直共撰《長洲玉鏡》。因母親去世而守喪,當時虞世基在當朝非常顯貴,妻子穿衣都模仿王者,虞世南雖然同他們住在一起,卻清貧節儉,不改變自己的性情。江都之變後,虞世南隨宇文化及到聊城,宇文化及兵敗被斬,虞世南又被夏王竇建德抓獲,竇建德任命他為黃門侍郎。
秦王李世民滅竇建德後,虞世南被授任為秦王府參軍,不久轉任記室參軍,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並建立文學館,虞世南被授為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共掌詔告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李世民正式被封為太子後,虞世南升任太子中舍人。
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轉任著作郎,兼弘文館學士。當時,虞世南年已衰老,上表請求辭官,太宗下詔不允,升他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堅決推辭不受,被授為秘書少監,參與編撰《群書政要》。虞世南進呈《聖德論》一文,太宗賜手書詔令給虞世南稱:“你的評價太高了,朕怎麽敢與上古帝王相比,隻是與近代相比略強些。然而你隻是剛剛看見開頭,未知其終結。如果朕真能善始善終,那麽你的高論可傳之後世;如若不然,恐怕隻會成為後世的笑柄!”
虞世基轉任秘書監,賜爵永興縣子,太宗器重他的博識,常常在處理軍政大事的間隙,召世南在一起談經論史。虞世南雖然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諫。太宗曾對侍臣說:“朕借閑暇的時間與世南商討古今政事,有一個字的差錯,未嚐不惆悵惱恨,他懇切誠摯到這種程度,朕用他用得好啊。群臣都像世南這樣,天下還愁有什麽不能治理。”
隴右山崩,大蛇多次出現,山東及江淮多次遭大水,太宗問“天變”,虞世南以晉朝以來曆次山崩為例,借機勸諫太宗遵循道德義理,並希望太宗不因功高而自滿、不因太平已久而驕傲鬆懈,始終如一。太宗聽後斂容反省,認為此言對自己有警醒作用,康國進獻獅子,太宗命虞世南為其作賦。太上皇李淵駕崩,虞世南一再勸阻太宗築陵墓厚葬,使太宗有所收斂,他還嚴正勸阻太宗不要恣於遊獵而疏於政事,這些都對當時的“貞觀之治”起著積極的作用。
虞世南又上表請求辭官歸居,太宗優詔允許,仍授銀青光祿大夫、弘文館學士。虞世南在長安逝世,享年八十一歲,太宗聞訊後為他在別第舉哀,痛哭悲傷,下手詔給魏王李泰說:“虞世南對朕忠心一體,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朕有小失必犯顏直諫,而今亡故,朝廷上下,無複人矣!”賜東園秘器,陪葬昭陵,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懿。唐太宗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圖於淩煙閣,皆真人大小,虞世南名列其中,位於第二十名。
虞世南逝世幾年後,唐太宗曾在夜裏夢見虞世南,像平生一樣。第二天,太宗下令說:“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樸完備,文章是辭賦的宗師,早晚盡心,誌在忠益。忽然去世,轉眼過了幾年,昨因夜夢,忽見其人,並且進諫直言,有如平生之日,追懷他留下的美德,很增悲歎,應當供給冥錢,申明朕的思舊之情,可在他家設五百僧齋,並為他造天尊像一座。”
虞世南,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日本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為“初唐三大家”。所編的《北堂書鈔》,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類書之一,原有詩文集三十卷,已散失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