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通稱三藏法師,佛教學者,旅行家,翻譯家,佛教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俗姓陳,名諱,洛州緱氏人。從長安出發赴天竺遊學,回到長安,帶回佛經六百五十七部,隨即開始翻譯工作,共譯出佛經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並撰有《大唐西域記》一書,成為一部寶貴的曆史文獻。玄奘生前,本欲再翻《大寶積經》,以病未成,高宗聞其罹病,遣禦醫急赴,未至已卒。高宗為之廢朝數日,前後五下敕書經營喪事,斂以金棺銀槨。葬日,長安及各州五百裏內送者百餘萬人,以繪采三千匹,結成涅盤、與以載柩,是日宿於墓所者三萬餘人,後劉軻複為撰碑,稱“自大教東流,翻譯之盛未有如法師者”。
房遺直,房玄齡的嫡長子,嗣父親梁國公的爵位,為禮部尚書、汴州刺史。弟弟房遺愛,娶唐太宗女高陽公主,公主驕橫,密謀廢黜房遺直而奪其封爵,誣告房遺直對她無禮。唐高宗令長孫無忌審理此事,查出了高陽公主與房遺愛謀反的情況,房遺愛伏誅,高陽公主賜自盡,諸子流放到嶺表。房遺直以父親的功勞特赦,除名為庶人,停止房玄齡的配享。
房遺愛,名俊,字遺愛,齊州臨淄人,唐朝時期駙馬,中書令房玄齡第二子。誕率無學,頗有武力,門蔭入仕,授右衛中郎將,交好魏王李泰。迎娶高陽公主,寵愛冠於諸婿,曆任太府卿、散騎常侍,累遷右衛將軍,跟隨太宗征伐高句麗。唐高宗時,出任房州刺史,參與謀反,坐罪賜死。
李震,本姓徐氏,字景陽,曹州離狐縣人,唐朝大臣,司空英國公李積長子。門蔭入仕,曆任澤州、趙州、梓州刺史。
韋季方,太子洗馬,洛陽人李奉節告韋季方、監察禦史李巢結為朋黨,唐高宗命許敬宗與辛茂將審理。許敬宗審問急迫,季方自殺,沒有死,許敬宗誣陷韋季方與長孫無忌構陷忠臣近戚,使權力歸於無忌,伺機謀反,所以自殺。許敬宗對唐高宗說:“季方承認與無忌同反,韓瑗曾經對無忌說:‘柳奭、褚遂良勸公立梁王李忠為太子,今梁王既廢,上亦疑公,故出高履行於外。’自此無忌恐懼,後見長孫祥貶出,韓瑗得罪,日夜與韋季方等謀反。”因此,唐高宗將長孫無忌貶官賜死。
李巢,唐魏州昌樂人,少豪俊,善騎射。初為督察禦史,與李義府一起,審理柳、韓瑗案,後因忤旨,由殿中上書貶龍編主薄。
楊續,字希道,弘農華陰人,隋唐時期大臣,觀德王楊雄之子。隋煬帝即位後,遷通事舍人、襄國掾,授朝散大夫,隨軍攻打遼東,參與平定楊玄感反叛,授朝請大夫、散騎常侍。隋煬帝遇害江都後,投靠越王楊侗,授禮部侍郎。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後,引入王府屬官,授郿縣令,封弘農縣開國男,曆任秦州司馬、尚輦奉禦、尚衣奉禦、荊州司馬,遷鄆州刺史、都水使者。
楊收,字藏之,同州馮翊縣人,唐朝時期宰相,蘇州參軍楊遺直之子。出任弘農楊氏,聰明好學,精通禮儀。進士及第,起家校書郎、淮南節度推官,遷監察禦史。得到宰相裴休推薦,授太常博士,遇到母喪去職。起為淮南觀察支使,累遷吏部員外郎等,得到宰相令狐綯推薦,授翰林學士、中書舍人,遷兵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交結左軍中尉楊玄價。授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成為宰相。建議設立鎮南軍,打退入侵交州的南詔軍隊,授右仆射、太清太微宮使、弘文館大學士、晉陽縣開國男,得罪宦官集團,出任宣歙觀察使。受到升任宰相的駙馬韋保衡打壓,再貶端州司馬,長流驩州,坐罪賜死。唐僖宗即位,得以平反昭雪,複原官爵,追贈右仆射。
楊弘武,本名楊武,字弘武,弘農華陰人,唐朝時期大臣。隋尚書令楊素從子、蒼山公楊嶽之子。謙慎自守,門蔭入仕,起家左千牛備身、蒼山公,輔佐太子李建成。貞觀年間,不得重用。唐高宗李治即位,遷吏部郎中、太子中舍人,出任荊州司馬,參加泰山封禪,遷兵部侍郎,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剛正不阿,政事清簡。
令狐德芬,曆史學家,宜州華原人,唐朝史學家。祖父令狐整為北周大將軍,父親令狐熙北周位至吏部中大夫、儀同大將軍。德棻唐高祖時,任大丞相府記室,後遷起居舍人、禮部侍郎,國子監祭酒,太常卿、弘文館、崇賢館學士等職。唐初奏請重修梁、陳、北齊、北周及隋朝正史,被采納。八十高齡,加金紫光祿大夫,卒於家,曾主編《周書》。
許圉師,安州安陸人人,許紹少子,先世自梁末徙至北周,進士出身,博學多才,累遷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兼修國史。以修實錄功封平恩縣男,賜物三百段,遷為左相。其子許自然因獵射殺人,圉師隱而不奏,為李義府所擠,許敬宗乘機奏說:“人臣如此,罪不容誅。”下獄,次年三月,貶官虔州刺史,後貶為相州刺史。刑部尚書楊德裔因徇私被流放庭州。許圉師在相州時,政存寬惠,嚐有官吏犯贓事露,許圉師不令推究,但賜《清白詩》以激之,犯者愧懼,遂改節為廉士,其寬厚如此。離開相州後,當地百姓立碑紀念之。上元中,再遷戶部尚書。儀鳳四年卒,贈幽州都督,陪葬恭陵,諡曰“簡”,並陪葬乾陵。
薑恪,唐朝時期秦州上邽人,薑維後裔,祖父薑遠曾為秦州剌史,父薑寶誼為左武衛大將軍。薑恪因戰功升為左相,閻立本因善繪事而為右相,時人評論說:“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
柴令武,柴紹與平陽公主之子,其妻為巴陵公主,連續擔任過太仆少卿、衛州刺史、封襄陽郡公。與高陽公主及房遺愛謀反,高宗下令將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斬首,朝廷派使者捉拿他,柴令武走到華陰,自殺死去,屍體仍然被砍,巴陵公主被賜死。
徐齊聃,字希道,湖州長城人,父孝德,八歲能文,太宗召試,賜所佩金削刀。永徽初,召為沛王侍讀,再遷司議郎,皆不就,累進西台舍人。上疏極諫,得罪武後,流放嶺南,卒,贈泗州刺史,睿宗朝贈禮部尚書。
孔誌約,經學家孔穎達之子、孔子的第32世孫,唐代醫學家兼官吏,嚐任禮部郎中兼太子洗馬、弘文館大學士之職。奉敕與蘇敬等人共同修纂《新修本草》,孔氏為本書寫序,尚著有《本草音義》二十卷,未見行世。
陸敦信,蘇州吳縣人,唐朝宰相,太子中允陸德明的兒子,憑借門蔭入仕,精通儒學。唐高宗時期,曆任散騎常侍、門下侍郎、檢校右相、國子祭酒,冊封嘉興縣公,卒於任上,獲贈原慶會三州刺史。
裴宣機,河東聞喜人,隋末唐初政治家裴矩之子,唐高宗時官至銀青光祿大夫、太子左中護。
韋琨,字玄理,京兆杜陵人,唐朝時期大臣,陵州刺史韋津之子,門蔭入仕,曆任郡縣。參與編纂《永徽五禮》,累遷戶部侍郎、檢校太子詹事,冊封武陽郡侯,卒於任上,諡號為貞。
於榮德,本姓萬紐於氏,字知節,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唐朝時期大臣,榮州刺史於文雅的兒子。初以門蔭,授右衛府勳衛,調補巴州錄事參軍,曆任秦州清水縣令、濮州濮陽縣令、沁州沁源縣令。
崔行功,字積,恒州井陘縣人,唐朝時期文學家、醫學家、藏書家,長安令崔綜之子。聰穎好學,深知醫術,迎娶中書侍郎唐儉之女,入為通事舍人、司文郎中,累遷秘書少監,跟隨秘書監魏徵編寫《四部群書》和《文思博要》,支持宰相房玄齡等修撰《晉書》。唐高宗即位後,崔行功授蘭台侍郎,累轉吏部郎中。
柴令武,柴紹與平陽公主之子,其妻為巴陵公主,連續擔任過太仆少卿、衛州刺史、封襄陽郡公。與高陽公主及房遺愛謀反,高宗下令將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斬首。朝廷派使者捉拿他,柴令武走到華陰,自殺死去,屍體仍然被砍,巴陵公主被賜死。
柴哲威,柴紹與平陽公主之子,曾任第三任安西都護,曆右屯營將軍,襲爵譙國公,坐弟令武謀反,徙嶺南,起為交州都督,卒官,曾任第三任安西都護。
段瓚,齊州臨淄人,唐朝開國名將、褒國公段誌玄之子,承襲其父褒國公的爵位,武則天時,官至左屯衛大將軍。死後其子段懷簡襲爵,官至太子詹事。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人,唐朝名臣張公謹之子,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大素,魏州繁水人,曆東台舍人,兼修國史,卒於懷州長史。
蕭銳,蕭瑀長子,母獨孤氏,尚唐太宗長女襄城公主,襲父爵為宋公。沉毅有大量,善隸書,性蘊慈仁,唐太宗將征高句麗,命蕭銳運河南諸州糧入海,根據唐儉碑,蕭銳卒於顯慶元年後。
李安仁,新昌縣公李綱孫,觀州蓚人也,太子左庶子。屬太子被廢,歸於陳邸,宮僚皆逃散,無敢辭送者,安仁獨涕泣拜辭而去,朝野義之,後卒於恒州刺史。
宇文節,京兆萬年人,鮮卑族,唐朝時期大臣,宰相宇文融祖父。貞觀年間,擔任尚書右丞;唐高宗繼位,拜黃門郎、同中書門下三品,遷侍中,成為宰相。卷入高陽公主和房遺愛謀反,流放桂州,死在流放地。
長孫無傲,字義莊,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唐朝外戚大臣,幽州都督長孫敞的兒子,文德皇後的堂兄。門蔭入仕,累遷邢州刺史。
杜楚客,字山賓,京兆杜陵人,唐朝時期大臣,右仆射杜如晦弟弟。少崇奇節,頗有才名,起家給事中,擢左衛中郎將,出任蒲瀛二州刺史,入為魏王府長史,遷工部尚書,支持魏王李泰奪嫡行為,貶為虔化縣令,卒於安固縣令任上,時年六十八。
高審行,申國公高儉之子,初為戶部侍郎,後被貶渝州刺史。
高履行,本名高文敏,字履行,渤海郡蓨縣人,唐朝外戚大臣,太尉申國公高士廉長子。門蔭入仕,起家秦王千牛備身。貞觀初年,曆任祠部郎中,遷滑州刺史,迎娶東陽公主,拜駙馬都尉,曆任戶部侍郎、衛尉卿,襲爵申國公;唐高宗即位,曆任戶部尚書、太子詹事、檢校太常卿、益州長史。洪州都督,卒於永州刺史任上。
虞昶,虞世南之子,字景明,號子艇,會稽餘姚人。工書法,曾任寫經使,專監督唐朝宮廷佛經的錄著抄寫,為武則天任命,曆將作少匠,官至太中大夫、工部侍郎,封永興縣開國公。
慧立,天水人,俗姓趙。本名子立,高宗敕名慧立,又稱惠立。生而聰敏,有棄俗之誌,出家於幽州昭仁寺。博考儒釋,敕任大慈恩寺翻經大德,次補西明寺都維那,後授太原寺主。以師博學妙辯,直詞正色,高宗頻召入大內,與道士對論,甚合帝旨。師見尚醫奉禦呂才,妄造釋因明圖注三卷,排斥諸師之正義,乃致書責之,呂才從此銷聲匿跡。又仰讚玄奘三藏之行儀,遂為之修傳,即大慈恩寺三藏傳五卷,然師因恐修補不全,遺其諸美,遂藏之地窖不予人觀。至臨命終,始命門徒掘出。此書後流離分散,乃由沙門彥悰搜購、排列、補校、箋述續成,今流傳之三藏法師傳十卷,即依此修正而成。
靖邁,又作靜邁,梓潼人,誌操高潔,深核經論,氣性沉厚,不妄交結。玄奘自印度歸來,奉敕為太穆太後於京中造弘福寺,並展開翻譯工作,複召十一位諳練大小乘經論而為世所尊尚者,任證義大德之職,師即居其一。居慈恩寺,與普光寺棲玄、弘福寺明浚、會昌寺辯機、終南山豐德寺道宣等人共同執筆綴文,譯出本事經七卷。另著有般若心經疏一卷、佛地經論疏六卷、十輪經疏八卷等。
神泰,曾為蒲州普救寺僧,後應詔人玄奘主持的譯場任證義,協同譯主評量梵文原意,並評判漢譯之意與梵文的差異。
高智周,字知周,常州晉陵縣人,唐朝時期宰相,秘書學士高子長之子。聰敏好學,進士及第,起家越王府參軍,遷費縣縣令,政化大行,入為秘書郎、弘文館直學士。預撰《瑤山玉彩》《文館辭林》,三遷蘭台大夫,授東宮侍讀,稱疾去職。起為壽州刺史,為政寬厚,遷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監修國史,成為宰相,遷禦史大夫,審定章懷太子李賢謀反案件,以右散騎常侍致仕,卒於家,追贈越州都督,諡號為定。
許圉師,安州安陸人,許紹之子,有器幹,博涉藝文,舉進士,授給事中。遷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兼修國史,以修實錄有功,封平恩縣公。其子畋獵踐田,人斥之,子怒而射人,圉師隱而不奏,高宗責其身為宰相,侵暴百姓,免官。後遷虔州刺史,轉相州刺史,圉師在州政存寬惠,州人刻石頌美,其下有官吏犯貪贓,事敗露,圉師不追究,僅賜《清白箴》,其人自愧而改節。圉師後遷戶部尚書。
郝處俊,字處俊,安州安陸人,唐朝大臣,滁州刺史郝相貴之子,侍中許圉師外甥。早年失去父親,知禮能讓,愛好讀《漢書》。貞觀年間,進士及第,得到吏部尚書高士廉看中,授著作佐郎,襲封甑山縣公,人稱為郝甑山;唐高宗即位後,遷吏部侍郎,輔佐司空李積討滅高麗,拜中書侍郎,遷中書令,極力反對唐高宗讓位武則天,轉侍中、太子中庶子。
戴至德,字行之,小字碧護,相州安陽人,唐朝時期宰相,道國公戴胄嗣子。起家東宮千牛,出任江山縣令,遷潭州刺史,襲封道國公,累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遷太子賓客、右仆射,成為宰相。
李義琰,唐魏州昌樂人,父玄德,癭陶令。進士及第,後調補太原尉,被並州都督李世積禮遇,高宗麟德中升為白水令,有能名,拜司刑員外郎,累遷中書侍郎。與中書令郝處俊反對武則天幹政,章懷太子李賢被廢為庶人,流放巴州,義琰獨引罪涕泣,時論美之,以足疾乞骸骨,雖位及宰相,不營私第,致仕後回到洛陽農莊。武後垂簾,起為懷州刺史,因以前反對過武後,害怕致禍,固辭不拜,後卒於家。
楊武,唐高宗時期任西台侍郎,權同中書侍郎。
趙仁本,貞觀年間,一步步升官做到殿中侍禦史。從義寧年間以來,朝廷的詔書敕令都由他親手撰寫抄錄,每當遇到大事都心裏暗暗記下,很為當時的人所佩服。正趕上朝廷派遣一個禦史出使遠方,同僚們都互相推辭,趙仁本出列請求派他去,對治書侍禦史馬周說:“吃了朝廷發放的俸祿,就要為朝廷的事不惜性命。即使要長途跋涉遇到很多艱難險阻,也不敢有所推辭。”等到回來以後,事情辦得又很符合上意,提拔做了吏部員外郎。乾封年間,多次升官擔任東台侍郎,加同東西台三品銜。不久,轉任司列少常伯,和之前一樣擔任宰相。當時,許敬宗是右相,權勢很大,趙仁本拒絕了他的請托,於是被許敬宗誣陷,不久被罷去了宰相的職務,擔任尚書左丞,後在任上去世。
陸敦信,蘇州吳縣人,唐朝宰相,太子中允陸德明的兒子。憑借門蔭入仕,精通儒學。唐高宗時期,曆任散騎常侍、門下侍郎、檢校右相、國子祭酒,冊封嘉興縣公,卒於任上,獲贈原慶會三州刺史。
樂彥瑋,字德珪,長安人,遷西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為大司憲,改為禦史大夫。
劉祥道,字同壽,廣平郡易陽縣人,唐朝時期宰相,戶部侍郎劉林甫第二子。以門蔭入仕,襲爵樂平縣男,累遷黃門侍郎、陽城縣侯,遷刑部尚書。拜右丞相,轉禮部尚書,組織泰山封禪事宜,進爵廣平郡公。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卒於家中,享年七十一,追贈幽州都督,諡號為宣。
辛茂將,隴西狄道人,唐代大臣,曆任大理少卿、中書侍郎、侍中等職,後兼左庶子,與許敬宗共審長孫無忌案,不久死於任上。
蕭德言,字文行,祖籍南蘭陵郡人,出身蘭陵蕭氏皇舅房,隋唐時期大臣、文學家、教育家。博涉經史,精通《左傳》,愛好屬文,憑借門蔭,入仕陳朝。陳朝滅亡後,進入隋朝,授校書郎;唐朝建立後,授太子李建成洗馬;貞觀年間,授著作郎、弘文館學士,支持魏王李泰修撰《括地誌》,遷東宮李治侍讀,冊封武陽縣侯,累遷秘書少監,致仕還家,篤誌於學。唐高宗嗣位,加位銀青光祿大夫,卒於家中,享年九十七歲,獲贈太常卿,諡號為博,著有《蕭德言集》30卷。
竇師綸,字希言,京兆人,納言陳國公抗之子,唐代絲織工藝家、畫家。初為秦王李世民府谘議,相國錄事參軍,後官至大府卿,封陵陽公。曾研究過輿服製度,精通織物圖案設計,被唐政府派往盛產絲綢的益州大行台檢校修造,在繼承優秀傳統圖案的基礎上,吸收中亞、西亞等地的題材和表現技法,洋為中用,創造出寓意祥瑞,章彩奇麗的各式新穎綾錦,在當時極為流行,被譽為“陵陽公樣”,一直流傳到中唐還受人喜愛。
竇德玄,洛陽人,唐朝宰相,西平太守竇彥的兒子。起家國子學生,擔任相府千牛。唐高宗李治時期,授殿中少監,曆任禦史大夫、戶部尚書,輔助泰山封禪,擔任封禪使,冊封钜鹿縣男,檢校左相。終年六十九歲,追贈光祿大夫、幽州都督,諡號為恭。
令狐德棻,字季馨,宜州華原縣人,唐朝史學家、藏書家。先居敦煌,世為河西右族,以博涉文史知名。大業末年,擔任藥城縣長,遷大丞相府記室;武德年,擔任起居舍人,遷秘書丞,配合侍中陳叔達等受詔撰《藝文類聚》。麵對書籍散失,奏請購募遺書,置吏補錄,得以保存大批圖書。詔修梁、陳、齊、周、隋諸史,聯合岑文本修周書。遷禮部侍郎,兼修國史,撰《周書》成,撰《氏族誌》成,預修《晉書》,製定體例。奉命監修國史及《五代史誌》,遷太常卿兼弘文館學上,參與撰修貞觀十三年以後的實錄及《唐高宗實錄》,加銜金紫光祿大夫,致仕,享年八十四歲,獲贈秘書監,諡號為憲。
昌令,冀州南宮人,弱冠以文詞知名,初舉進士,考功員外郎王師旦以其文采浮華不實,取之將誘後生仿效而壞文風,拒署入第,後舉進士。詣闕獻所作《翠微宮頌》,太宗令起草《息兵詔》以試之,俄頃而就,太宗賞之,敕於通事舍人裏供奉。尋為昆山道行軍記室,破盧明月、平龜茲,軍事露布,皆其所作,為士稱道,後轉長安尉、出為襄州司戶,又參與北門修撰。
劉祥道,字同壽,廣平郡易陽縣人,唐朝時期宰相,戶部侍郎劉林甫第二子。以門蔭入仕,襲爵樂平縣男,累遷黃門侍郎、陽城縣侯,遷刑部尚書,拜右丞相,轉禮部尚書,組織泰山封禪事宜,進爵廣平郡公。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卒於家中,享年七十一,追贈幽州都督,諡號為宣。
釋道宣,開創南山律宗,是為戒律三宗一大宗,俗姓錢氏,丹徒人,十五歲年從慧君律師受業,十六歲落發,隸長安日嚴道場,後居終南山白泉寺,與真人孫思邈結林下之交。隋末徙崇義精舍,又遷居豐德寺,高宗時奉詔充西明寺上座。玄奘自西域還,又奉詔從玄奘翻譯佛經,著有《注戒本》(戒疏)、《注羯磨》、《行事刪補律儀》、《古今佛道論衡》、《大唐內典錄》,《續高僧傳》、《廣弘明集》等書。宣立戒壇傳法,受業弟子遍布北方,兼及南方,其弟子有名者如大慈律師、文綱等,戒律因道宣而大盛於唐。終年七十二,高宗令天下寺院圖其形,塑其像,追仰律師道風。
劉應道,字玄壽,廣平郡易陽縣人,唐朝時期大臣,吏部侍郎劉林甫之子。聰明睿哲,溫清孝友,選為太穆皇後挽郎,遷太子通事舍人,迎娶隱太子李建成第二女李婉順為妻,出任梓州玄武縣令,擢戶部員外郎。唐高宗即位後,曆任武功縣令、吏部員外郎、陽城縣令、雍州司功參軍、戶部員外郎、司勳郎中、秘書少監,兼知國史事。
張文瓘,字稚圭,貝州武城人,唐朝宰相,陽城令張虔雄之子,出身清河張氏。曆任並州參軍、水部員外郎、雲陽縣令、中書舍人,遷中書侍郎、大理卿。唐高宗年間,官至宰相,參知政事、同三品,累遷侍中,反對征討新羅,抱病進諫,鬱鬱病逝,追贈幽州都督,諡號為懿,陪葬恭陵。
釋智儼,智儼乃華嚴宗二祖,俗姓趙,天水人,十二歲從沙門法順入至相寺,受法順高足達法教誨,又從梵僧學梵文,十四歲出家,從法常、僧辯學《攝大乘論》,二十歲受具足戒後,遍聽《四分》、《迦延》、《毗曇》、《成實》、《十地》、《地持》、《涅盤》等經論,又從名僧靜琳廣學徵心,二十七歲著《華嚴經搜玄記》。所撰經論義疏共二十餘部,有《華嚴孔目章》四卷,《華嚴五十問答》二卷,《華嚴一乘十玄門》一卷,《金剛般若經略疏》二卷,《楞伽經注》七卷等。晚年弘宣教義,並親為皇儲講經,卒年六十七。門下弟子有薄塵、法藏、慧曉、懷齊、義湘、道成等人。
釋道世,字玄惲,俗姓韓氏,京兆長安人,因避唐太宗之諱,以字行,年十二於青龍寺出家,精通律宗。參與玄奘翻經行道,後奉詔入西明寺輔道宣講經說法,道名大振。講貫之餘,博覽經藏,著述甚豐,有《大小乘禪門觀》十卷、《大乘觀》一卷、《四分律討要》五卷、《四分律尼鈔》五卷、《金剛經集注》三卷等。然最著名者為《法苑珠林》,是書為佛典類書,係據其所作《諸經要集》擴充而成。原書二十卷,擴充後一百卷,費時十年。
楊弘武,本名楊武,字弘武,弘農華陰人,唐朝時期大臣。隋尚書令楊素從子、蒼山公楊嶽之子。謙慎自守,門蔭入仕,起家左千牛備身、蒼山公,輔佐太子李建成。貞觀年間,不得重用,唐高宗李治即位,遷吏部郎中、太子中舍人,出任荊州司馬。參加泰山封禪,遷兵部侍郎,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剛正不阿,政事清簡。
房仁裕,字彥和,齊州臨淄人,常州別駕房子曠之子,中書令房玄齡族叔。早年依附於洛陽王世充,授龍驤將軍。跟隨裴仁基投靠秦王李世民,從平竇建德和王世充,遷麟泰二州刺史。唐高宗即位後,遷左領軍衛大將軍,母喪離職,授揚州長史,平定睦州陳碩真叛亂,支持廢王立武,遷鄭州刺史,年老致仕,去世時年七十六歲,累贈上柱國、兵部尚書、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清河郡公,諡號為忠,陪葬於昭陵。
李客師,字客師,隴西成紀人,隋唐時期將領,臨汾襄公李詮之子,名將衛國公李靖之弟。隋朝大業時期,憑借門蔭入仕,起家隋文帝挽郎,遷涿郡司戶。唐朝初年,擔任幽州兵曹,遷秦王府統軍。參加玄武門之變後,授太子右內副率、領左右將軍、太子左內率、左右千牛衛將軍、滁州刺史,遷右驍衛將軍、右武衛將軍,屢建戰功,受封丹陽郡公。年老致仕,授冠軍大將軍,去世,享年九十一,獲贈鎮軍大將軍、幽州都督。
李子和,同州蒲城人,本來姓郭,任隋朝左翊衛,因罪流放榆林。歸順唐朝,授任靈州總管、金河郡公,改封郕國公。隨從平定劉黑闥有功,賜姓李氏,授任右武衛將軍,任婺州刺史,改封夷國公。
史懷訓,字仲晦,原州高平人,粟特族,唐朝初期將領,原國肅公史萬寶之子。門蔭入仕,起家太子千牛備身,保護皇太子李忠,終於洛州,時年三十歲,葬於高陽原。
周道務,字道務,汝南安城人,唐朝時期駙馬,左屯衛大將軍周紹範之子。幼以功臣之子,養於宮中,迎娶唐太宗第十女臨川公主,拜駙馬都尉,出任商州刺史。唐高宗即位後,出任檢校右驍衛將軍、營州都督。突厥可汗阿史那泥熟匐煽動奚和契丹侵掠營州,派遣營州戶曹參軍唐休璟領兵,打敗敵軍。
高真行,本名高素,字處道,渤海蓨縣人,唐朝大臣,右仆射高士廉第四子。門蔭入仕,先後擔任太子李承乾和李治的通事舍人,遷尚乘奉禦,冊封樂安公。唐高宗即位,外放治理州郡,官至銀青光祿大夫、幽州都督,入為右衛將軍,親手殺死涉嫌謀反的兒子高岐,出任睦州刺史,貶為潮州司馬,卒於虔州旅舍,時年五十七。
薛萬備,河東汾陰人,唐朝名將,左武衛大將軍薛回之孫,涿郡太守薛世雄第七子。起家通事舍人,身有至行,母喪至孝,遷朝散大夫、尚輦奉禦。奉命把守懷遠鎮,跟從唐太宗攻打高句麗,拜馬軍總管,救回大將軍契苾何力,跟隨昆丘道大總管阿史那社爾攻下龜茲都城,迫使於闐國王尉遲伏闍信入京朝見,遷左驍衛將軍、弓月道行軍副總管。卷入高陽公主謀反案件,流放交州,後為鴨淥道行軍副總管,率軍攻打百濟,卒於萊州,時年六十歲。
紇幹承基,太子李承乾的衛士。太子暗中豢養刺客紇幹承基等人及一百多名壯士,想要殺掉魏王李泰,於誌寧上書進諫太子,太子派張思政、紇幹承基二人去殺於誌寧。他們到於誌寧的宅第,看見於誌寧躺在苫席上,頭枕著土,不忍心殺他。太子聽說齊王李佑在齊州謀反,對紇幹承基說:“東宮西牆,距大內正好二十步左右,謀劃大事,豈是齊王所能比的!”而李佑謀反的事,牽連到紇幹承基,紇幹承基因此被關押在大理寺的獄中,按罪當處死。紇幹承基上書告發太子謀反,唐太宗任命紇幹承基為佑川府折衝都尉,封爵平棘縣公。永徽之初,改授廣州番禺府折衝都尉,終於廣州,年53歲。
田仁會,雍州長安人,累仕左武侯中郎將。薛延陀數萬騎擾河南,仁會與執失思力率兵擊敗之,尾逐數百裏,璽書慰勞。後遷勝州都督,州界有山賊依山剽劫行人,仁會發兵捕之,自是城門夜開,盜賊絕跡,入為太府少卿,轉右金吾衛將軍,所得俸祿,估外有餘,交納於官。仁會強力疾惡,晝夜巡警,自宮城至衢路,絲毫越法,無不立捕,每日廷罰數百人,躬自閱之,略無寬大。京城無貴賤皆畏憚之,時有女巫蔡氏自言能起死回生,仁會驗知假妄,奏流遠境,遷太常正卿,後轉右衛將軍,致仕,及卒,年七十八。
劉龍子,常州人,先作金龍頭藏於袖中,以羊腸盛蜜水繞係龍頭之上,聚眾,言龍吐水,飲之除百病,得施舍無數,以此收人心,起而反唐,唐捕斬之,餘覺皆伏誅。
薑恪,唐朝時期秦州上邽人,薑維後裔,祖父薑遠曾為秦州剌史,父薑寶誼為左武衛大將軍。薑恪因戰功升為左相,閻立本因善繪事而為右相,時人評論說:“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
賀蘭僧伽,字僧伽,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唐朝外戚大臣,唐高祖李淵女婿,北周涼國公賀蘭祥曾孫。迎娶喪偶的房陵公主,曆任左衛將軍、駙馬都尉、上柱國,遷檢校右衛將軍、梁州都督·,冊封通化縣男。
賀蘭尚同,字幾道,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唐朝外戚大臣,北周大司馬涼國公賀蘭祥玄孫,恒州刺史賀蘭僧伽之子,唐高祖李淵外孫,母為房陵公主。初以門蔭,起家陳王李忠參軍,唐高宗冊立李忠為太子後,遷太子門大夫,授通事舍人,出任遊擊將軍、右果毅都尉。參加唐朝征服朝鮮半島的戰爭,遷上柱國、寧遠將軍、左衛親府右郎將,襲封通化縣開國男,遷拜朝議大夫、太子家令、檢校太子右衛副率,輔佐章懷太子李賢,後鬱鬱而終,時年五十三歲,葬於長安縣細柳原。
萬宣道,字道生,丹陽建康人,唐朝外戚大臣,揚州刺史萬武剛之子,唐高祖萬貴妃之弟。早年養於宮中,襲爵江都郡公,起家右千牛備身、北門供奉,拜遊擊將軍、果毅都尉。唐高宗即位後,曆任沛王李賢府典軍、東宮李弘右典戎衛郎將,遷右衛郎將,授左監門中郎將,勤修兵政,孜孜奉國。
王義方,義方泗州漣水人,博通五經,舉明經。魏征甚禮之,欲以侄女妻之,義方不願附宰相,辭不娶,及征卒,乃娶之。曆官晉王府參軍、直弘文館,太子校書,因事貶儋州吉安尉、遷雲陽丞、著作郎。中書侍郎李義府執權用事,枉法釋囚婦淳於氏,迫大理丞畢正義縊死,義方以義府奸蠹害政,必欲劾奏,知將引禍得罪,問計於母,母言能盡忠,死無憾,遂廷劾義府。高宗以義方毀辱大臣,言詞不遜,左遷萊州司戶參軍,歲終不複調,乃居昌樂聚徒教授,及卒,年五十五。
張文收,貝州武城人,文瓘從父弟,錄善音律,曾以蕭吉《樂譜》未詳,博采群言及考曆代沿革,裁竹為十二律吹之,盡備旋宮之義。太宗時召入太常寺,與太常少卿祖孝孫參定雅樂,行用於世,太樂有十二古鍾,隋惟用七鍾,另五鍾設而不擊,俗稱啞鍾。文收吹律調之,十二鍾皆用。以功授協律郎。文收表請厘正太樂,太宗以天下喪亂,雖改音律而樂不和,天下太平,則音律自然調和,無須更改,故不依其請。以孝孫《十二和》之製不完備,與起居郎呂才考正律呂,葉其聲音,樂曲遂備。製《景雲河清樂》,又名《燕樂》,以玉磬、方響等二十來種樂器奏之,編成舞蹈。
徐齊聃,字將道,湖州長城人,世居馮翊,八歲能文,舉弘文生,曆任曹王府參軍、潞王府文學、崇文館學士、桃林令、沛王侍讀、西台舍人。詔突厥酋長子弟侍東宮,齊聃上疏言皇太子左右應引文學端良之士,不可以戎狄邊夷之人入侍。又奏長孫無忌乃高宗外祖,不可以子孫之罪毀其先廟,高宗皆納之,並詔複無蘄忌之官。齊聃擅長文誥,高宗愛其文,令侍皇太子及諸王屬文,因泄禁中機密,貶蘄州司馬,流欽州,及卒,年四十四。
趙仁本,陝州河北人。隋末任官,貞觀中累轉殿中侍禦史,仁本善記憶,遇詔敕,手寫速記,臨事亦皆暗記,時人為之歎服。曾有敕差一禦史任遠使,同列皆托辭不行,仁本以食君之祿,當為君效死力,雖跋涉艱險,亦不能有所辭,主動請行,既行,處事稱旨,擢吏部員外郎。曆遷東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太子右中護兼正諫大夫,司列少常伯。時許敬宗為右相,欲用親信,有所請托,仁本皆拒之,敬宗因此懷恨,轉仁本左肅機,罷知政事,乃卒。仁本曾充使檢校四部群書,任詳刑少卿時撰《法例》三卷,作為斷案準則,高宗後以煩文不便廢之。
尉遲乙僧,於闐人,父尉遲跋質那,隋時居長安。乙僧唐初時授宿衛官,襲封郡公,居長安奉恩寺。父子二人略為於闐質子,並同是著名畫家,時稱跋質那為大尉遲,乙僧為小尉遲。乙僧之畫,時與閻立本齊名,長安、洛陽大寺院,如慈恩寺、光宅寺、興唐寺、大雲寺等皆有其所作壁畫。內容包括佛像、菩薩、鬼神、淨土經變、降魔變、外國佛眾及黃犬、鷹、凹凸花。所畫皆外國物象,非中華威儀,明顯將西域風格特色傳入中原。其畫屬凹凸一派,給後世很大影響。時人評其畫:“氣正跡高,可與顧愷之陸探微為友”。
房遺直,房玄齡的嫡長子,嗣父親梁國公的爵位,為禮部尚書、汴州刺史。弟弟房遺愛,娶唐太宗女高陽公主,公主驕橫,密謀廢黜房遺直而奪其封爵,誣告房遺直對她無禮。唐高宗令長孫無忌審理此事,查出了高陽公主與房遺愛謀反的情況,房遺愛伏誅,高陽公主賜自盡,諸子流放到嶺表。房遺直以父親的功勞特赦,除名為庶人,停止房玄齡的配享。
房遺愛,名俊,字遺愛,齊州臨淄人,唐朝時期駙馬,中書令房玄齡第二子。誕率無學,頗有武力,門蔭入仕,授右衛中郎將,交好魏王李泰。迎娶高陽公主,寵愛冠於諸婿,曆任太府卿、散騎常侍,累遷右衛將軍,跟隨太宗征伐高句麗。唐高宗時,出任房州刺史,參與謀反,坐罪賜死。
李震,本姓徐氏,字景陽,曹州離狐縣人,唐朝大臣,司空英國公李積長子。門蔭入仕,曆任澤州、趙州、梓州刺史。
韋季方,太子洗馬,洛陽人李奉節告韋季方、監察禦史李巢結為朋黨,唐高宗命許敬宗與辛茂將審理。許敬宗審問急迫,季方自殺,沒有死,許敬宗誣陷韋季方與長孫無忌構陷忠臣近戚,使權力歸於無忌,伺機謀反,所以自殺。許敬宗對唐高宗說:“季方承認與無忌同反,韓瑗曾經對無忌說:‘柳奭、褚遂良勸公立梁王李忠為太子,今梁王既廢,上亦疑公,故出高履行於外。’自此無忌恐懼,後見長孫祥貶出,韓瑗得罪,日夜與韋季方等謀反。”因此,唐高宗將長孫無忌貶官賜死。
李巢,唐魏州昌樂人,少豪俊,善騎射。初為督察禦史,與李義府一起,審理柳、韓瑗案,後因忤旨,由殿中上書貶龍編主薄。
楊續,字希道,弘農華陰人,隋唐時期大臣,觀德王楊雄之子。隋煬帝即位後,遷通事舍人、襄國掾,授朝散大夫,隨軍攻打遼東,參與平定楊玄感反叛,授朝請大夫、散騎常侍。隋煬帝遇害江都後,投靠越王楊侗,授禮部侍郎。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後,引入王府屬官,授郿縣令,封弘農縣開國男,曆任秦州司馬、尚輦奉禦、尚衣奉禦、荊州司馬,遷鄆州刺史、都水使者。
楊收,字藏之,同州馮翊縣人,唐朝時期宰相,蘇州參軍楊遺直之子。出任弘農楊氏,聰明好學,精通禮儀。進士及第,起家校書郎、淮南節度推官,遷監察禦史。得到宰相裴休推薦,授太常博士,遇到母喪去職。起為淮南觀察支使,累遷吏部員外郎等,得到宰相令狐綯推薦,授翰林學士、中書舍人,遷兵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交結左軍中尉楊玄價。授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成為宰相。建議設立鎮南軍,打退入侵交州的南詔軍隊,授右仆射、太清太微宮使、弘文館大學士、晉陽縣開國男,得罪宦官集團,出任宣歙觀察使。受到升任宰相的駙馬韋保衡打壓,再貶端州司馬,長流驩州,坐罪賜死。唐僖宗即位,得以平反昭雪,複原官爵,追贈右仆射。
楊弘武,本名楊武,字弘武,弘農華陰人,唐朝時期大臣。隋尚書令楊素從子、蒼山公楊嶽之子。謙慎自守,門蔭入仕,起家左千牛備身、蒼山公,輔佐太子李建成。貞觀年間,不得重用。唐高宗李治即位,遷吏部郎中、太子中舍人,出任荊州司馬,參加泰山封禪,遷兵部侍郎,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剛正不阿,政事清簡。
令狐德芬,曆史學家,宜州華原人,唐朝史學家。祖父令狐整為北周大將軍,父親令狐熙北周位至吏部中大夫、儀同大將軍。德棻唐高祖時,任大丞相府記室,後遷起居舍人、禮部侍郎,國子監祭酒,太常卿、弘文館、崇賢館學士等職。唐初奏請重修梁、陳、北齊、北周及隋朝正史,被采納。八十高齡,加金紫光祿大夫,卒於家,曾主編《周書》。
許圉師,安州安陸人人,許紹少子,先世自梁末徙至北周,進士出身,博學多才,累遷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兼修國史。以修實錄功封平恩縣男,賜物三百段,遷為左相。其子許自然因獵射殺人,圉師隱而不奏,為李義府所擠,許敬宗乘機奏說:“人臣如此,罪不容誅。”下獄,次年三月,貶官虔州刺史,後貶為相州刺史。刑部尚書楊德裔因徇私被流放庭州。許圉師在相州時,政存寬惠,嚐有官吏犯贓事露,許圉師不令推究,但賜《清白詩》以激之,犯者愧懼,遂改節為廉士,其寬厚如此。離開相州後,當地百姓立碑紀念之。上元中,再遷戶部尚書。儀鳳四年卒,贈幽州都督,陪葬恭陵,諡曰“簡”,並陪葬乾陵。
薑恪,唐朝時期秦州上邽人,薑維後裔,祖父薑遠曾為秦州剌史,父薑寶誼為左武衛大將軍。薑恪因戰功升為左相,閻立本因善繪事而為右相,時人評論說:“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
柴令武,柴紹與平陽公主之子,其妻為巴陵公主,連續擔任過太仆少卿、衛州刺史、封襄陽郡公。與高陽公主及房遺愛謀反,高宗下令將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斬首,朝廷派使者捉拿他,柴令武走到華陰,自殺死去,屍體仍然被砍,巴陵公主被賜死。
徐齊聃,字希道,湖州長城人,父孝德,八歲能文,太宗召試,賜所佩金削刀。永徽初,召為沛王侍讀,再遷司議郎,皆不就,累進西台舍人。上疏極諫,得罪武後,流放嶺南,卒,贈泗州刺史,睿宗朝贈禮部尚書。
孔誌約,經學家孔穎達之子、孔子的第32世孫,唐代醫學家兼官吏,嚐任禮部郎中兼太子洗馬、弘文館大學士之職。奉敕與蘇敬等人共同修纂《新修本草》,孔氏為本書寫序,尚著有《本草音義》二十卷,未見行世。
陸敦信,蘇州吳縣人,唐朝宰相,太子中允陸德明的兒子,憑借門蔭入仕,精通儒學。唐高宗時期,曆任散騎常侍、門下侍郎、檢校右相、國子祭酒,冊封嘉興縣公,卒於任上,獲贈原慶會三州刺史。
裴宣機,河東聞喜人,隋末唐初政治家裴矩之子,唐高宗時官至銀青光祿大夫、太子左中護。
韋琨,字玄理,京兆杜陵人,唐朝時期大臣,陵州刺史韋津之子,門蔭入仕,曆任郡縣。參與編纂《永徽五禮》,累遷戶部侍郎、檢校太子詹事,冊封武陽郡侯,卒於任上,諡號為貞。
於榮德,本姓萬紐於氏,字知節,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唐朝時期大臣,榮州刺史於文雅的兒子。初以門蔭,授右衛府勳衛,調補巴州錄事參軍,曆任秦州清水縣令、濮州濮陽縣令、沁州沁源縣令。
崔行功,字積,恒州井陘縣人,唐朝時期文學家、醫學家、藏書家,長安令崔綜之子。聰穎好學,深知醫術,迎娶中書侍郎唐儉之女,入為通事舍人、司文郎中,累遷秘書少監,跟隨秘書監魏徵編寫《四部群書》和《文思博要》,支持宰相房玄齡等修撰《晉書》。唐高宗即位後,崔行功授蘭台侍郎,累轉吏部郎中。
柴令武,柴紹與平陽公主之子,其妻為巴陵公主,連續擔任過太仆少卿、衛州刺史、封襄陽郡公。與高陽公主及房遺愛謀反,高宗下令將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斬首。朝廷派使者捉拿他,柴令武走到華陰,自殺死去,屍體仍然被砍,巴陵公主被賜死。
柴哲威,柴紹與平陽公主之子,曾任第三任安西都護,曆右屯營將軍,襲爵譙國公,坐弟令武謀反,徙嶺南,起為交州都督,卒官,曾任第三任安西都護。
段瓚,齊州臨淄人,唐朝開國名將、褒國公段誌玄之子,承襲其父褒國公的爵位,武則天時,官至左屯衛大將軍。死後其子段懷簡襲爵,官至太子詹事。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人,唐朝名臣張公謹之子,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大素,魏州繁水人,曆東台舍人,兼修國史,卒於懷州長史。
蕭銳,蕭瑀長子,母獨孤氏,尚唐太宗長女襄城公主,襲父爵為宋公。沉毅有大量,善隸書,性蘊慈仁,唐太宗將征高句麗,命蕭銳運河南諸州糧入海,根據唐儉碑,蕭銳卒於顯慶元年後。
李安仁,新昌縣公李綱孫,觀州蓚人也,太子左庶子。屬太子被廢,歸於陳邸,宮僚皆逃散,無敢辭送者,安仁獨涕泣拜辭而去,朝野義之,後卒於恒州刺史。
宇文節,京兆萬年人,鮮卑族,唐朝時期大臣,宰相宇文融祖父。貞觀年間,擔任尚書右丞;唐高宗繼位,拜黃門郎、同中書門下三品,遷侍中,成為宰相。卷入高陽公主和房遺愛謀反,流放桂州,死在流放地。
長孫無傲,字義莊,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唐朝外戚大臣,幽州都督長孫敞的兒子,文德皇後的堂兄。門蔭入仕,累遷邢州刺史。
杜楚客,字山賓,京兆杜陵人,唐朝時期大臣,右仆射杜如晦弟弟。少崇奇節,頗有才名,起家給事中,擢左衛中郎將,出任蒲瀛二州刺史,入為魏王府長史,遷工部尚書,支持魏王李泰奪嫡行為,貶為虔化縣令,卒於安固縣令任上,時年六十八。
高審行,申國公高儉之子,初為戶部侍郎,後被貶渝州刺史。
高履行,本名高文敏,字履行,渤海郡蓨縣人,唐朝外戚大臣,太尉申國公高士廉長子。門蔭入仕,起家秦王千牛備身。貞觀初年,曆任祠部郎中,遷滑州刺史,迎娶東陽公主,拜駙馬都尉,曆任戶部侍郎、衛尉卿,襲爵申國公;唐高宗即位,曆任戶部尚書、太子詹事、檢校太常卿、益州長史。洪州都督,卒於永州刺史任上。
虞昶,虞世南之子,字景明,號子艇,會稽餘姚人。工書法,曾任寫經使,專監督唐朝宮廷佛經的錄著抄寫,為武則天任命,曆將作少匠,官至太中大夫、工部侍郎,封永興縣開國公。
慧立,天水人,俗姓趙。本名子立,高宗敕名慧立,又稱惠立。生而聰敏,有棄俗之誌,出家於幽州昭仁寺。博考儒釋,敕任大慈恩寺翻經大德,次補西明寺都維那,後授太原寺主。以師博學妙辯,直詞正色,高宗頻召入大內,與道士對論,甚合帝旨。師見尚醫奉禦呂才,妄造釋因明圖注三卷,排斥諸師之正義,乃致書責之,呂才從此銷聲匿跡。又仰讚玄奘三藏之行儀,遂為之修傳,即大慈恩寺三藏傳五卷,然師因恐修補不全,遺其諸美,遂藏之地窖不予人觀。至臨命終,始命門徒掘出。此書後流離分散,乃由沙門彥悰搜購、排列、補校、箋述續成,今流傳之三藏法師傳十卷,即依此修正而成。
靖邁,又作靜邁,梓潼人,誌操高潔,深核經論,氣性沉厚,不妄交結。玄奘自印度歸來,奉敕為太穆太後於京中造弘福寺,並展開翻譯工作,複召十一位諳練大小乘經論而為世所尊尚者,任證義大德之職,師即居其一。居慈恩寺,與普光寺棲玄、弘福寺明浚、會昌寺辯機、終南山豐德寺道宣等人共同執筆綴文,譯出本事經七卷。另著有般若心經疏一卷、佛地經論疏六卷、十輪經疏八卷等。
神泰,曾為蒲州普救寺僧,後應詔人玄奘主持的譯場任證義,協同譯主評量梵文原意,並評判漢譯之意與梵文的差異。
高智周,字知周,常州晉陵縣人,唐朝時期宰相,秘書學士高子長之子。聰敏好學,進士及第,起家越王府參軍,遷費縣縣令,政化大行,入為秘書郎、弘文館直學士。預撰《瑤山玉彩》《文館辭林》,三遷蘭台大夫,授東宮侍讀,稱疾去職。起為壽州刺史,為政寬厚,遷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監修國史,成為宰相,遷禦史大夫,審定章懷太子李賢謀反案件,以右散騎常侍致仕,卒於家,追贈越州都督,諡號為定。
許圉師,安州安陸人,許紹之子,有器幹,博涉藝文,舉進士,授給事中。遷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兼修國史,以修實錄有功,封平恩縣公。其子畋獵踐田,人斥之,子怒而射人,圉師隱而不奏,高宗責其身為宰相,侵暴百姓,免官。後遷虔州刺史,轉相州刺史,圉師在州政存寬惠,州人刻石頌美,其下有官吏犯貪贓,事敗露,圉師不追究,僅賜《清白箴》,其人自愧而改節。圉師後遷戶部尚書。
郝處俊,字處俊,安州安陸人,唐朝大臣,滁州刺史郝相貴之子,侍中許圉師外甥。早年失去父親,知禮能讓,愛好讀《漢書》。貞觀年間,進士及第,得到吏部尚書高士廉看中,授著作佐郎,襲封甑山縣公,人稱為郝甑山;唐高宗即位後,遷吏部侍郎,輔佐司空李積討滅高麗,拜中書侍郎,遷中書令,極力反對唐高宗讓位武則天,轉侍中、太子中庶子。
戴至德,字行之,小字碧護,相州安陽人,唐朝時期宰相,道國公戴胄嗣子。起家東宮千牛,出任江山縣令,遷潭州刺史,襲封道國公,累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遷太子賓客、右仆射,成為宰相。
李義琰,唐魏州昌樂人,父玄德,癭陶令。進士及第,後調補太原尉,被並州都督李世積禮遇,高宗麟德中升為白水令,有能名,拜司刑員外郎,累遷中書侍郎。與中書令郝處俊反對武則天幹政,章懷太子李賢被廢為庶人,流放巴州,義琰獨引罪涕泣,時論美之,以足疾乞骸骨,雖位及宰相,不營私第,致仕後回到洛陽農莊。武後垂簾,起為懷州刺史,因以前反對過武後,害怕致禍,固辭不拜,後卒於家。
楊武,唐高宗時期任西台侍郎,權同中書侍郎。
趙仁本,貞觀年間,一步步升官做到殿中侍禦史。從義寧年間以來,朝廷的詔書敕令都由他親手撰寫抄錄,每當遇到大事都心裏暗暗記下,很為當時的人所佩服。正趕上朝廷派遣一個禦史出使遠方,同僚們都互相推辭,趙仁本出列請求派他去,對治書侍禦史馬周說:“吃了朝廷發放的俸祿,就要為朝廷的事不惜性命。即使要長途跋涉遇到很多艱難險阻,也不敢有所推辭。”等到回來以後,事情辦得又很符合上意,提拔做了吏部員外郎。乾封年間,多次升官擔任東台侍郎,加同東西台三品銜。不久,轉任司列少常伯,和之前一樣擔任宰相。當時,許敬宗是右相,權勢很大,趙仁本拒絕了他的請托,於是被許敬宗誣陷,不久被罷去了宰相的職務,擔任尚書左丞,後在任上去世。
陸敦信,蘇州吳縣人,唐朝宰相,太子中允陸德明的兒子。憑借門蔭入仕,精通儒學。唐高宗時期,曆任散騎常侍、門下侍郎、檢校右相、國子祭酒,冊封嘉興縣公,卒於任上,獲贈原慶會三州刺史。
樂彥瑋,字德珪,長安人,遷西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為大司憲,改為禦史大夫。
劉祥道,字同壽,廣平郡易陽縣人,唐朝時期宰相,戶部侍郎劉林甫第二子。以門蔭入仕,襲爵樂平縣男,累遷黃門侍郎、陽城縣侯,遷刑部尚書。拜右丞相,轉禮部尚書,組織泰山封禪事宜,進爵廣平郡公。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卒於家中,享年七十一,追贈幽州都督,諡號為宣。
辛茂將,隴西狄道人,唐代大臣,曆任大理少卿、中書侍郎、侍中等職,後兼左庶子,與許敬宗共審長孫無忌案,不久死於任上。
蕭德言,字文行,祖籍南蘭陵郡人,出身蘭陵蕭氏皇舅房,隋唐時期大臣、文學家、教育家。博涉經史,精通《左傳》,愛好屬文,憑借門蔭,入仕陳朝。陳朝滅亡後,進入隋朝,授校書郎;唐朝建立後,授太子李建成洗馬;貞觀年間,授著作郎、弘文館學士,支持魏王李泰修撰《括地誌》,遷東宮李治侍讀,冊封武陽縣侯,累遷秘書少監,致仕還家,篤誌於學。唐高宗嗣位,加位銀青光祿大夫,卒於家中,享年九十七歲,獲贈太常卿,諡號為博,著有《蕭德言集》30卷。
竇師綸,字希言,京兆人,納言陳國公抗之子,唐代絲織工藝家、畫家。初為秦王李世民府谘議,相國錄事參軍,後官至大府卿,封陵陽公。曾研究過輿服製度,精通織物圖案設計,被唐政府派往盛產絲綢的益州大行台檢校修造,在繼承優秀傳統圖案的基礎上,吸收中亞、西亞等地的題材和表現技法,洋為中用,創造出寓意祥瑞,章彩奇麗的各式新穎綾錦,在當時極為流行,被譽為“陵陽公樣”,一直流傳到中唐還受人喜愛。
竇德玄,洛陽人,唐朝宰相,西平太守竇彥的兒子。起家國子學生,擔任相府千牛。唐高宗李治時期,授殿中少監,曆任禦史大夫、戶部尚書,輔助泰山封禪,擔任封禪使,冊封钜鹿縣男,檢校左相。終年六十九歲,追贈光祿大夫、幽州都督,諡號為恭。
令狐德棻,字季馨,宜州華原縣人,唐朝史學家、藏書家。先居敦煌,世為河西右族,以博涉文史知名。大業末年,擔任藥城縣長,遷大丞相府記室;武德年,擔任起居舍人,遷秘書丞,配合侍中陳叔達等受詔撰《藝文類聚》。麵對書籍散失,奏請購募遺書,置吏補錄,得以保存大批圖書。詔修梁、陳、齊、周、隋諸史,聯合岑文本修周書。遷禮部侍郎,兼修國史,撰《周書》成,撰《氏族誌》成,預修《晉書》,製定體例。奉命監修國史及《五代史誌》,遷太常卿兼弘文館學上,參與撰修貞觀十三年以後的實錄及《唐高宗實錄》,加銜金紫光祿大夫,致仕,享年八十四歲,獲贈秘書監,諡號為憲。
昌令,冀州南宮人,弱冠以文詞知名,初舉進士,考功員外郎王師旦以其文采浮華不實,取之將誘後生仿效而壞文風,拒署入第,後舉進士。詣闕獻所作《翠微宮頌》,太宗令起草《息兵詔》以試之,俄頃而就,太宗賞之,敕於通事舍人裏供奉。尋為昆山道行軍記室,破盧明月、平龜茲,軍事露布,皆其所作,為士稱道,後轉長安尉、出為襄州司戶,又參與北門修撰。
劉祥道,字同壽,廣平郡易陽縣人,唐朝時期宰相,戶部侍郎劉林甫第二子。以門蔭入仕,襲爵樂平縣男,累遷黃門侍郎、陽城縣侯,遷刑部尚書,拜右丞相,轉禮部尚書,組織泰山封禪事宜,進爵廣平郡公。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卒於家中,享年七十一,追贈幽州都督,諡號為宣。
釋道宣,開創南山律宗,是為戒律三宗一大宗,俗姓錢氏,丹徒人,十五歲年從慧君律師受業,十六歲落發,隸長安日嚴道場,後居終南山白泉寺,與真人孫思邈結林下之交。隋末徙崇義精舍,又遷居豐德寺,高宗時奉詔充西明寺上座。玄奘自西域還,又奉詔從玄奘翻譯佛經,著有《注戒本》(戒疏)、《注羯磨》、《行事刪補律儀》、《古今佛道論衡》、《大唐內典錄》,《續高僧傳》、《廣弘明集》等書。宣立戒壇傳法,受業弟子遍布北方,兼及南方,其弟子有名者如大慈律師、文綱等,戒律因道宣而大盛於唐。終年七十二,高宗令天下寺院圖其形,塑其像,追仰律師道風。
劉應道,字玄壽,廣平郡易陽縣人,唐朝時期大臣,吏部侍郎劉林甫之子。聰明睿哲,溫清孝友,選為太穆皇後挽郎,遷太子通事舍人,迎娶隱太子李建成第二女李婉順為妻,出任梓州玄武縣令,擢戶部員外郎。唐高宗即位後,曆任武功縣令、吏部員外郎、陽城縣令、雍州司功參軍、戶部員外郎、司勳郎中、秘書少監,兼知國史事。
張文瓘,字稚圭,貝州武城人,唐朝宰相,陽城令張虔雄之子,出身清河張氏。曆任並州參軍、水部員外郎、雲陽縣令、中書舍人,遷中書侍郎、大理卿。唐高宗年間,官至宰相,參知政事、同三品,累遷侍中,反對征討新羅,抱病進諫,鬱鬱病逝,追贈幽州都督,諡號為懿,陪葬恭陵。
釋智儼,智儼乃華嚴宗二祖,俗姓趙,天水人,十二歲從沙門法順入至相寺,受法順高足達法教誨,又從梵僧學梵文,十四歲出家,從法常、僧辯學《攝大乘論》,二十歲受具足戒後,遍聽《四分》、《迦延》、《毗曇》、《成實》、《十地》、《地持》、《涅盤》等經論,又從名僧靜琳廣學徵心,二十七歲著《華嚴經搜玄記》。所撰經論義疏共二十餘部,有《華嚴孔目章》四卷,《華嚴五十問答》二卷,《華嚴一乘十玄門》一卷,《金剛般若經略疏》二卷,《楞伽經注》七卷等。晚年弘宣教義,並親為皇儲講經,卒年六十七。門下弟子有薄塵、法藏、慧曉、懷齊、義湘、道成等人。
釋道世,字玄惲,俗姓韓氏,京兆長安人,因避唐太宗之諱,以字行,年十二於青龍寺出家,精通律宗。參與玄奘翻經行道,後奉詔入西明寺輔道宣講經說法,道名大振。講貫之餘,博覽經藏,著述甚豐,有《大小乘禪門觀》十卷、《大乘觀》一卷、《四分律討要》五卷、《四分律尼鈔》五卷、《金剛經集注》三卷等。然最著名者為《法苑珠林》,是書為佛典類書,係據其所作《諸經要集》擴充而成。原書二十卷,擴充後一百卷,費時十年。
楊弘武,本名楊武,字弘武,弘農華陰人,唐朝時期大臣。隋尚書令楊素從子、蒼山公楊嶽之子。謙慎自守,門蔭入仕,起家左千牛備身、蒼山公,輔佐太子李建成。貞觀年間,不得重用,唐高宗李治即位,遷吏部郎中、太子中舍人,出任荊州司馬。參加泰山封禪,遷兵部侍郎,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剛正不阿,政事清簡。
房仁裕,字彥和,齊州臨淄人,常州別駕房子曠之子,中書令房玄齡族叔。早年依附於洛陽王世充,授龍驤將軍。跟隨裴仁基投靠秦王李世民,從平竇建德和王世充,遷麟泰二州刺史。唐高宗即位後,遷左領軍衛大將軍,母喪離職,授揚州長史,平定睦州陳碩真叛亂,支持廢王立武,遷鄭州刺史,年老致仕,去世時年七十六歲,累贈上柱國、兵部尚書、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清河郡公,諡號為忠,陪葬於昭陵。
李客師,字客師,隴西成紀人,隋唐時期將領,臨汾襄公李詮之子,名將衛國公李靖之弟。隋朝大業時期,憑借門蔭入仕,起家隋文帝挽郎,遷涿郡司戶。唐朝初年,擔任幽州兵曹,遷秦王府統軍。參加玄武門之變後,授太子右內副率、領左右將軍、太子左內率、左右千牛衛將軍、滁州刺史,遷右驍衛將軍、右武衛將軍,屢建戰功,受封丹陽郡公。年老致仕,授冠軍大將軍,去世,享年九十一,獲贈鎮軍大將軍、幽州都督。
李子和,同州蒲城人,本來姓郭,任隋朝左翊衛,因罪流放榆林。歸順唐朝,授任靈州總管、金河郡公,改封郕國公。隨從平定劉黑闥有功,賜姓李氏,授任右武衛將軍,任婺州刺史,改封夷國公。
史懷訓,字仲晦,原州高平人,粟特族,唐朝初期將領,原國肅公史萬寶之子。門蔭入仕,起家太子千牛備身,保護皇太子李忠,終於洛州,時年三十歲,葬於高陽原。
周道務,字道務,汝南安城人,唐朝時期駙馬,左屯衛大將軍周紹範之子。幼以功臣之子,養於宮中,迎娶唐太宗第十女臨川公主,拜駙馬都尉,出任商州刺史。唐高宗即位後,出任檢校右驍衛將軍、營州都督。突厥可汗阿史那泥熟匐煽動奚和契丹侵掠營州,派遣營州戶曹參軍唐休璟領兵,打敗敵軍。
高真行,本名高素,字處道,渤海蓨縣人,唐朝大臣,右仆射高士廉第四子。門蔭入仕,先後擔任太子李承乾和李治的通事舍人,遷尚乘奉禦,冊封樂安公。唐高宗即位,外放治理州郡,官至銀青光祿大夫、幽州都督,入為右衛將軍,親手殺死涉嫌謀反的兒子高岐,出任睦州刺史,貶為潮州司馬,卒於虔州旅舍,時年五十七。
薛萬備,河東汾陰人,唐朝名將,左武衛大將軍薛回之孫,涿郡太守薛世雄第七子。起家通事舍人,身有至行,母喪至孝,遷朝散大夫、尚輦奉禦。奉命把守懷遠鎮,跟從唐太宗攻打高句麗,拜馬軍總管,救回大將軍契苾何力,跟隨昆丘道大總管阿史那社爾攻下龜茲都城,迫使於闐國王尉遲伏闍信入京朝見,遷左驍衛將軍、弓月道行軍副總管。卷入高陽公主謀反案件,流放交州,後為鴨淥道行軍副總管,率軍攻打百濟,卒於萊州,時年六十歲。
紇幹承基,太子李承乾的衛士。太子暗中豢養刺客紇幹承基等人及一百多名壯士,想要殺掉魏王李泰,於誌寧上書進諫太子,太子派張思政、紇幹承基二人去殺於誌寧。他們到於誌寧的宅第,看見於誌寧躺在苫席上,頭枕著土,不忍心殺他。太子聽說齊王李佑在齊州謀反,對紇幹承基說:“東宮西牆,距大內正好二十步左右,謀劃大事,豈是齊王所能比的!”而李佑謀反的事,牽連到紇幹承基,紇幹承基因此被關押在大理寺的獄中,按罪當處死。紇幹承基上書告發太子謀反,唐太宗任命紇幹承基為佑川府折衝都尉,封爵平棘縣公。永徽之初,改授廣州番禺府折衝都尉,終於廣州,年53歲。
田仁會,雍州長安人,累仕左武侯中郎將。薛延陀數萬騎擾河南,仁會與執失思力率兵擊敗之,尾逐數百裏,璽書慰勞。後遷勝州都督,州界有山賊依山剽劫行人,仁會發兵捕之,自是城門夜開,盜賊絕跡,入為太府少卿,轉右金吾衛將軍,所得俸祿,估外有餘,交納於官。仁會強力疾惡,晝夜巡警,自宮城至衢路,絲毫越法,無不立捕,每日廷罰數百人,躬自閱之,略無寬大。京城無貴賤皆畏憚之,時有女巫蔡氏自言能起死回生,仁會驗知假妄,奏流遠境,遷太常正卿,後轉右衛將軍,致仕,及卒,年七十八。
劉龍子,常州人,先作金龍頭藏於袖中,以羊腸盛蜜水繞係龍頭之上,聚眾,言龍吐水,飲之除百病,得施舍無數,以此收人心,起而反唐,唐捕斬之,餘覺皆伏誅。
薑恪,唐朝時期秦州上邽人,薑維後裔,祖父薑遠曾為秦州剌史,父薑寶誼為左武衛大將軍。薑恪因戰功升為左相,閻立本因善繪事而為右相,時人評論說:“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
賀蘭僧伽,字僧伽,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唐朝外戚大臣,唐高祖李淵女婿,北周涼國公賀蘭祥曾孫。迎娶喪偶的房陵公主,曆任左衛將軍、駙馬都尉、上柱國,遷檢校右衛將軍、梁州都督·,冊封通化縣男。
賀蘭尚同,字幾道,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唐朝外戚大臣,北周大司馬涼國公賀蘭祥玄孫,恒州刺史賀蘭僧伽之子,唐高祖李淵外孫,母為房陵公主。初以門蔭,起家陳王李忠參軍,唐高宗冊立李忠為太子後,遷太子門大夫,授通事舍人,出任遊擊將軍、右果毅都尉。參加唐朝征服朝鮮半島的戰爭,遷上柱國、寧遠將軍、左衛親府右郎將,襲封通化縣開國男,遷拜朝議大夫、太子家令、檢校太子右衛副率,輔佐章懷太子李賢,後鬱鬱而終,時年五十三歲,葬於長安縣細柳原。
萬宣道,字道生,丹陽建康人,唐朝外戚大臣,揚州刺史萬武剛之子,唐高祖萬貴妃之弟。早年養於宮中,襲爵江都郡公,起家右千牛備身、北門供奉,拜遊擊將軍、果毅都尉。唐高宗即位後,曆任沛王李賢府典軍、東宮李弘右典戎衛郎將,遷右衛郎將,授左監門中郎將,勤修兵政,孜孜奉國。
王義方,義方泗州漣水人,博通五經,舉明經。魏征甚禮之,欲以侄女妻之,義方不願附宰相,辭不娶,及征卒,乃娶之。曆官晉王府參軍、直弘文館,太子校書,因事貶儋州吉安尉、遷雲陽丞、著作郎。中書侍郎李義府執權用事,枉法釋囚婦淳於氏,迫大理丞畢正義縊死,義方以義府奸蠹害政,必欲劾奏,知將引禍得罪,問計於母,母言能盡忠,死無憾,遂廷劾義府。高宗以義方毀辱大臣,言詞不遜,左遷萊州司戶參軍,歲終不複調,乃居昌樂聚徒教授,及卒,年五十五。
張文收,貝州武城人,文瓘從父弟,錄善音律,曾以蕭吉《樂譜》未詳,博采群言及考曆代沿革,裁竹為十二律吹之,盡備旋宮之義。太宗時召入太常寺,與太常少卿祖孝孫參定雅樂,行用於世,太樂有十二古鍾,隋惟用七鍾,另五鍾設而不擊,俗稱啞鍾。文收吹律調之,十二鍾皆用。以功授協律郎。文收表請厘正太樂,太宗以天下喪亂,雖改音律而樂不和,天下太平,則音律自然調和,無須更改,故不依其請。以孝孫《十二和》之製不完備,與起居郎呂才考正律呂,葉其聲音,樂曲遂備。製《景雲河清樂》,又名《燕樂》,以玉磬、方響等二十來種樂器奏之,編成舞蹈。
徐齊聃,字將道,湖州長城人,世居馮翊,八歲能文,舉弘文生,曆任曹王府參軍、潞王府文學、崇文館學士、桃林令、沛王侍讀、西台舍人。詔突厥酋長子弟侍東宮,齊聃上疏言皇太子左右應引文學端良之士,不可以戎狄邊夷之人入侍。又奏長孫無忌乃高宗外祖,不可以子孫之罪毀其先廟,高宗皆納之,並詔複無蘄忌之官。齊聃擅長文誥,高宗愛其文,令侍皇太子及諸王屬文,因泄禁中機密,貶蘄州司馬,流欽州,及卒,年四十四。
趙仁本,陝州河北人。隋末任官,貞觀中累轉殿中侍禦史,仁本善記憶,遇詔敕,手寫速記,臨事亦皆暗記,時人為之歎服。曾有敕差一禦史任遠使,同列皆托辭不行,仁本以食君之祿,當為君效死力,雖跋涉艱險,亦不能有所辭,主動請行,既行,處事稱旨,擢吏部員外郎。曆遷東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太子右中護兼正諫大夫,司列少常伯。時許敬宗為右相,欲用親信,有所請托,仁本皆拒之,敬宗因此懷恨,轉仁本左肅機,罷知政事,乃卒。仁本曾充使檢校四部群書,任詳刑少卿時撰《法例》三卷,作為斷案準則,高宗後以煩文不便廢之。
尉遲乙僧,於闐人,父尉遲跋質那,隋時居長安。乙僧唐初時授宿衛官,襲封郡公,居長安奉恩寺。父子二人略為於闐質子,並同是著名畫家,時稱跋質那為大尉遲,乙僧為小尉遲。乙僧之畫,時與閻立本齊名,長安、洛陽大寺院,如慈恩寺、光宅寺、興唐寺、大雲寺等皆有其所作壁畫。內容包括佛像、菩薩、鬼神、淨土經變、降魔變、外國佛眾及黃犬、鷹、凹凸花。所畫皆外國物象,非中華威儀,明顯將西域風格特色傳入中原。其畫屬凹凸一派,給後世很大影響。時人評其畫:“氣正跡高,可與顧愷之陸探微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