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高句麗人,唐朝中期名將。姿容俊美,善於騎射,驍勇果敢,幼時隨父入唐,20歲時被授予將軍,官至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等職,封密雲郡公。吐蕃占領小勃律,唐王朝三次出兵不捷,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軍出擊,智取小勃律,升安西節度使。進攻石國,先約和,後突襲,生俘其國王和部眾,石國引大食來攻,高仙芝出擊大食敗歸。後入朝,授開府儀同三司,任右羽林大將軍,安祿山叛亂時,高仙芝以副統帥之職出征討叛逆,前線失利,退守潼關,為監軍宦官邊令誠誣陷殺害。
少年時隨父親高舍雞至到安西,因父親有功被授予遊擊將軍,20餘歲時即拜為將軍,並與父親班秩相同。先後在安西四鎮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手下任職,未受到重用,後來夫蒙靈察擔任節度使時,發現了高仙芝的才幹,一再提拔重用。
高仙芝任都知兵馬使時,每次出軍時,身邊僅隨從就有三十多人,而且衣服鮮明,夫蒙靈詧門下的封常清見高仙芝很有才能,也想成為高仙芝的隨從,便慷慨激昂向高仙芝投書一封,毛遂自薦。但封常清的形象卻非常差,不但身材細瘦,而且還斜眼、腳短跛足,高仙芝見到封常清後,嫌他相貌醜陋,不願接受。第一天失敗後,封常清沒有灰心,於第二天再次投書。高仙芝不勝其煩地說:“侍從已錄取夠了,哪裏用得著又來呢?”封常清發怒說:“我仰慕您的高義,願意侍奉您,所以沒人介紹自己來了,您為什麽一定要拒絕呢?看容貌錄用人,會把子羽看錯,您還是考慮一下吧。”高仙芝還是沒接受他,他就每天到門口來等候,高仙芝沒辦法,就把封常清錄取到侍從中。
達奚諸部叛亂,從黑山以北,直到碎葉城,唐玄宗詔令夫蒙靈詧前去平叛,夫蒙靈詧派高仙芝率2000精騎自副城向北,直至綾嶺下邀擊叛軍。達奚部因行軍勞頓,人馬皆疲,盡為唐軍所殺。封常清在帳中私下寫好捷報,捷書中詳細地陳述井眼、泉水、駐軍地點、勝敵的情況和戰術,條理分明。高仙芝想說的,封常清都周到地替他講出來,高仙芝因此大為吃驚,便馬上采用。回軍後,夫蒙靈詧迎接、慰勞他,高仙芝已解下奴襪帶刀拜見,判官劉眺、獨孤峻等爭著問:“此前送來的捷報是誰寫的?您帳下怎麽有這樣的人才?”高仙芝回答說:“是我的侍從封常清。”劉眺等人很吃驚,對封常清施禮讓座,並和他談話,認為他是奇才。此後,經高仙芝不斷提拔,封常清先後授鎮將、果毅、折衝。
唐玄宗下詔以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充四鎮節度副使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軍萬人,征討小勃律,由於這次行軍要翻越雄偉的蔥嶺,所以高仙芝在出征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待一切準備就緒,便率部從安西出發,一路西行,經十五日至撥換城、又經十餘日至握瑟德、再經十餘日至疏勒,隨後揮軍南下,踏上蔥嶺,開始了異常艱苦的行軍。蔥嶺即今天的帕米爾高原,由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喀喇昆侖山脈和興都庫什山等交匯而成。唐軍行軍路線不但要經過東帕米爾,而且還要經過海拔7564米的青嶺,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當時,唐軍士兵皆有私馬相隨,後勤方麵在規定的時間內都能得到保障,加上唐軍選擇從平坦寬闊的山間穀地行軍,這才使行軍的困難降至最低。經過二十餘日的艱苦行軍,唐軍到達了蔥嶺守捉,然後再次向西,沿興都庫什山北麓西行,又經二十餘日到達播密水,唐軍繼續前行,再經二十餘日到達特勒滿川。至此,唐軍經過百餘日的跋山涉水,完成了第一階段的行軍。
隨後,高仙芝兵分三路,會攻吐蕃在中亞的陣地連雲堡:一路由疏勒守捉使趙崇玼統3000騎兵從北穀向吐蕃連雲堡進發;一路由撥換守捉使賈崇瓘統領,自赤佛堂路南下;一路由高仙芝與中使邊令誠率主力從護密國南下。三路兵馬約定於七月十三日辰時在連雲堡下會合。
三路兵按時出發,如期抵達,連雲堡南麵依山,北臨婆勒川,堡中有一千吐蕃軍,又在城南15裏處因山為柵,有吐蕃兵八九千人,遙相聲援。城下有條婆勒川,河水暴漲無法渡河。高仙芝認真分析了當前的形勢,認為唐軍必須盡快渡過婆勒川,否則吐蕃守軍一旦發現唐軍,勢必做好準備,那樣一來將大大增加唐軍攻占連雲堡的難度。於是,高仙芝以三牲祭祀河神,命令諸將選好兵馬,命兵士每人自備三天幹糧,準備次日清晨渡過,將士都不敢相信高仙芝會下這樣的命令,都認為他瘋了。
次日清晨,婆勒川河水低緩,唐軍迅速渡過了婆勒川,以至“人不濕旗,馬不濕韉,已濟而成列矣”。高仙芝見此情景,興奮不已,對邊令誠說:“如果我們渡河渡到一半,賊兵來了,我們一定失敗,如今已經渡河成功而且列陣,這是上天賜給我破賊的良機。”隨後高仙芝指揮唐軍登山攻城。吐蕃守軍未料到唐軍能突然至此,大為驚駭,慌亂中隻能依山拒戰,滾木擂石如雨而下,不可攀登。高仙芝任命郎將李嗣業為陌刀將,下令說:“在中午前一定要打敗敵人!”李嗣業手持一旗,領陌刀手自險處先登,奮力殺去,自辰時至巳時,大敗吐蕃,斬首5000級,俘虜千餘人,餘眾都逃入山穀,唐軍繳獲戰馬千餘匹,衣資器甲數以萬計。
十萬吐蕃軍在娑勒城據守山水險要之地,塹斷崖穀,築城防禦,唐軍渡過信圖河,到達城下,高仙芝下令到中午必須打敗敵軍。李嗣業率軍攻上山,打的敵人慘敗,吐蕃軍大潰,逃跑時掉下懸崖摔死溺死的達到十分之八、九。高仙芝準備乘勝追擊,但邊令誠認為孤軍深入敵境過遠,懼而不敢進。高仙芝遂讓邊令誠率老弱士卒3000留守連雲堡,親率大軍繼續前進。唐軍疾行三日,到達坦駒嶺上,坦駒嶺長四十裏,山口海拔4688米,是興都庫什山著名的險峻山口之一,下嶺就是阿弩越城。登臨山口,必須沿冰川而上,別無其它蹊徑。這裏有兩條冰川,東麵的一條叫雪瓦蘇爾冰川,西麵的一條叫達科特冰川,冰川的源頭就是坦駒嶺山口。這兩條冰川長度都在10公裏以上,而且冰川上冰丘起伏,冰塔林立,冰崖似牆,裂縫如網,稍不注意,就會滑墜深淵,或者掉進冰川裂縫裏喪生。
高仙芝怕兵將畏險不敢前進,就偷偷派二十名騎兵,穿上阿弩越胡的服裝來迎接,他先對部將說:“阿弩越胡來迎接了,我沒有擔心了。”到了山邊,兵將不肯下山,說:“您把我們帶到哪裏去?”碰上先派出的二十人來了,聲稱“:阿弩越胡來迎接大軍,我們已切斷了娑夷橋。”高仙芝馬上假裝高興,命兵將都下山。娑夷水即古弱水,水上架有一座藤製橋,是小勃律通往吐蕃的唯一之路,斷橋則吐蕃不能入援。高仙芝奉迎之語後,假裝聞訊歡喜,兵士聽後,畏懼心理頓消,唐軍得以迅速下嶺,向阿弩越城進發。
下了山三天後,阿弩越城守軍果然派人前來請降,唐軍順利進入阿弩越城城中。入城以後,高仙芝先令將軍席元慶、賀婁餘潤率兵先修橋梁、道路。次日,高仙芝令席元慶率1000騎兵行至小勃律首府孽多城下,對小勃律王說:“不取汝城,亦不斫汝橋,但借汝路過,向大勃律去。”而城中有五六個首領,皆死心塌地投靠吐蕃,高仙芝先前已跟席元慶定計:大軍到,首領和百姓必然逃入山穀,你以敕命和贈品招呼他們來,等首領來到,就抓住他們然後等我到來。席元慶依計行事,果然俘獲幾個首領,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慌忙逃入石窟躲避,唐軍一時無法找到他們。
高仙芝率唐軍主力到達後,首先處死了那五六個首領,然後急令席元慶率軍砍斷通往吐蕃的藤橋。藤橋離孽多城有六十裏,席元慶在日落時終於將藤橋砍斷。藤橋剛砍斷,吐蕃兵馬已至婆夷水東岸,但橋已砍斷,吐蕃兵馬隻得隔水觀望,束手無策。這座藤橋長有一箭之地,修複需要一年的時間,小勃律之前被吐蕃欺騙借了道,才有此橋。至此,高仙芝再慢慢招降小勃律王,小勃律王隻得攜吐蕃公主出來投降,於是平定小勃律國,以三千軍隊駐守這裏,自平定了小勃律國之後,唐軍聲威大震,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都震驚投降歸附了。
高仙芝押著小勃律國王和吐蕃公主經赤佛堂路得勝歸來,行至婆勒川連雲堡,與邊令誠會師,一起返回。回軍至播密川,即令劉單起草捷報,並派中使判官王廷芳進京告捷,由於事前未告訴四鎮節度使夫蒙靈察,招致了他的妒忌與怨恨。當高仙芝一行人回到河西時,夫蒙靈察不派一人前來迎接慰勞,一見麵,就大罵高仙芝:“高麗奴才,於闐使你從誰那裏得到的?”高仙芝憂懼不安,回答說:“是禦史中丞您的大力栽培。”夫蒙靈察不依不饒,又問:“焉耆鎮守使、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都是從誰那裏得到的?”
高仙芝回答說:“也是禦史中丞您的大力栽培。”夫蒙靈察說:“知道這些,捷報不經過我就敢上奏,是為什麽?奴才該殺,看你剛立了功,饒了你。”高仙芝不知如何是好。邊令誠秘密對朝廷報告了這事,並且說:“如果高仙芝立了功卻憂愁而死,以後誰會為朝廷賣力呢?”皇帝就提升高仙芝任鴻臚卿、代理禦史中丞,代替夫蒙靈察任四鎮節度使,下詔命夫蒙靈察回京,他害怕了。高仙芝早晚拜見他,像過去一樣行禮,他更慚愧了。副都護程千裏,衙將畢思琛,行官王滔、康懷順、陳奉忠等人都曾在夫蒙靈察麵前說過高仙芝的壞話。
高仙芝上任後,把程千裏喊來罵道:“您外表是個男子,但內心卻像個娘們,是為什麽?”又對畢思琛說:“你奪走了我城東的一千石種子田,還記得嗎?”畢思琛回答說“:是您賞給我的。”高仙芝說:“那時我怕你的威風,哪裏是因可憐賞給你的呢?”他又把王滔喊來,想打他們,過了一陣,把他們都放了,說:“我的氣出了。”因此全軍都安心了。高仙芝出任安西四鎮節度使後,以封常清為慶王府錄事參軍,充節度判官,賜紫金魚袋。不久,又加朝散大夫,專門負責四鎮的倉庫、屯田、甲仗、支度、營田等事宜,以後高仙芝每次出征,常令封常清為留後使。
吐火羅葉護失裏伽羅上表唐廷說,朅師國王親附吐蕃,受小勃律鎮軍困苦,運糧受阻,欲發兵擊破朅師國,請求唐朝調發安西兵助戰,來年正月至小勃律,六月進至大勃律。由於有了第一次遠征的經驗,高仙芝這次準備更加充分,加上形勢對唐軍有利,唐軍的行軍雖然艱苦,但卻很順利。高仙芝擊敗了朅師國的軍隊,俘虜了朅師王勃特沒,唐廷冊立勃特沒的哥哥素迦為朅師王。
經過這兩次的征戰,使唐朝在對吐蕃的戰爭中取得了全麵勝利,唐朝也發展到了其頂峰,同時高仙芝也為自己贏得了極大的聲譽,被吐蕃和大食譽為山地之王,高仙芝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的一個弱點就是貪婪,這個弱點在他處理民族關係時暴露無遺。
當時,大食勃興於西南亞地區,並不斷向東擴張,中亞的安國、火尋、戊地、石國、吐火羅等國都向大食屈服,大食讓各國按時交納沉重的賦稅。唐與大食在爭奪西域的統治地位時發生了矛盾。由於唐朝在西域實施了有效的對策,有效地遏止了大食向東繼續擴張的勢頭。當時由於唐玄宗有好大喜功,使唐朝邊帥經常不顧大局,肆意作威作福,西域的邊帥也不例外。這些行為都嚴重損害了唐朝和西域各國的關係,從而導致邊疆出現不穩定的局麵。
地處中亞的石國地處絲綢之路,農業發達,居民善於經商,可謂富甲西方。高仙芝垂涎於石國的財富,想要掠為己有。高仙芝誣告石國王“無蕃臣禮”,領兵前去討伐,其實石國與唐朝關係還是不錯的,石國國王那俱車鼻施繼位之後,因為對唐朝忠誠,曾被唐玄宗冊封為懷化王,並賜予優待和免罪的證明——鐵券。所以,當唐軍到來後,那俱車鼻施同意高仙芝的約和,高仙芝假意派人先與石國約和,然後趁乘其不備,出兵掩襲,俘虜石國國王及其部眾。隨後高仙芝縱兵殺掠,甚至連老弱病殘都不肯放過,這次行動,高仙芝共獲石國“瑟瑟十餘斛,黃金五六橐駝,其餘口馬雜貨稱是,皆入其家。”高仙芝從石國回軍的途中,又誣蔑突騎施反叛,攻打了突騎施,俘虜了移撥可汗。
與石國一樣,突騎施也是當時西域各國中與唐朝關係最親密的國家之一,石國與突騎施的被攻打,引起當地民眾的反抗,唐軍因此大肆鎮壓,被害者除石國的老弱之外,多為在石國貿易的昭武九姓的胡商。於是,高仙芝在向朝廷報功時又多了一項“破九國胡”。
高仙芝入朝,獻其所俘獲的突騎施可汗、吐蕃酋長、石國王、朅師王。那俱車鼻施行至長安的西北的開遠門時,被唐玄宗所殺,移撥可汗也被處斬,唐玄宗以高仙芝功勳卓著,加授開府儀同三司。大概是不長時間,唐玄宗識破了高仙芝西征的底細,包庇了高仙芝,沒有治他的罪,所以高仙芝及其部下雖有滅國之功,但卻沒得到重賞。不久,唐玄宗任命高仙芝為武威太守,並代安思順為河西節度使,欲將其調離西域,但由於安思順諷勸部下“割耳捴麵”苦苦相留,監察禦史裴周南也上奏,故此令未能成行,遂改任右羽林大將軍。
由於高仙芝的一係列的錯誤行為,使唐朝在西域的威望大大下降,“由是西域不服”,石國王子逃到諸胡部落,將高仙芝欺誘貪暴之事遍告諸胡昭武。諸胡部落大怒,就暗中聯合大食國欲共攻安西四鎮,大食遂以此為借口,實施其擴張計劃。高仙芝獲知此事後,心中不安,遂決定先發製人。親率蕃、漢兵3萬攻打大食,唐軍深入大食國境700餘裏,到怛羅斯城,與大食軍遭遇,雙方激戰五日,未見勝負。在雙方相持的重要時刻,唐軍中的葛羅祿部眾突然叛變,與大食夾擊唐軍,高仙芝大敗,乘夜間逃跑。由於道路阻隘,拔汗那部眾又在前麵擋住去路,人馬壅塞道路,幸虧右威衛將軍李嗣業奮起大棒,為他殺開一條血路,才得以逃脫,這次戰役,“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千餘人”。
怛羅斯之戰後,高仙芝被解除了安西四鎮節度使之職,入京任右金吾大將軍,節度使一職由王正見擔任。王正見死,封常清接任節度使之職,高仙芝被封為封密雲郡公。
在一派歌舞升平聲中,唐玄宗開始不願過問政事,委政於李林甫、楊國忠等奸佞之人,一味縱情享樂,政治日趨腐化。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從範陽發兵15萬,號稱20萬,南下反唐,向洛陽、長安進攻。中原已多年沒有戰事,很多郡縣無兵可用,毫無應變準備,地方官吏聞叛軍將至,或棄城逃跑,或開門出迎,叛軍長驅南下,幾乎沒有遭到什麽抵抗,很快占領了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
唐玄宗驚恐,急派入京朝見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趕赴洛陽募兵迎戰,又倉猝部署對安祿山的全麵防禦:命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右羽林大將軍王承業為太原尹,衛尉卿張介然為河南節度使,程千裏為潞州長史;任命榮王李琬為元帥,高仙芝為副元帥,率飛騎、彍騎及朔方、河西、隴右等兵,又出禁中錢召募了關輔新兵,計5萬人。高仙芝從長安出發,玄宗親自在勤政樓為榮王、高仙芝舉行宴會,又到望春亭為他們送行,並命邊令誠為監軍,高仙芝進屯陝郡。
安祿山率眾從靈昌渡過黃河,由於叛軍皆是精銳部隊,所到之處無不披靡,封常清雖然善於用兵,但所募之兵皆是市井之徒,無法與叛軍急鋒,封常清兵敗於汜水,安祿山攻陷東京洛陽,封常清率殘部退守陝郡時,陝郡太守竇廷芝已逃往河東,城中吏民皆已逃散。封常清向駐守該地的高仙芝說:“常清連日血戰,賊鋒不可當,況且潼關無兵,如果叛軍攻破潼關,那麽長安就危險了,關陝之地就無法防守,不如引兵前往潼關與叛軍對抗。”這在當時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是明智之舉。
高仙芝聽了封常清的詳細匯報,知其所言非虛,於是接受了他的意見,高仙芝急忙打開太原倉,把庫中的繒布全部分賜給將士,其餘的都放火焚燒了,率兵向潼關方麵撤退,中途被叛軍追及,官軍一觸即潰,“甲仗資糧委於道,彌數百裏”。唐軍退到潼關後,高仙芝馬上整頓部伍,修完守備,據險抗擊,士氣也漸漸振作起來。安祿山部將崔乾佑率部趕至,一時不能攻下,隻好退居陝郡。安祿山派部將崔乾佑率兵屯於陝郡,臨汝、弘農、濟陰、濮陽、雲中等郡都降於安祿山。當時,唐廷所征的朔方、河西、隴右諸道兵,尚未抵達長安,關中震動。幸好安祿山滯留洛陽準備稱帝,沒有全力進攻,加之高仙芝、封常清及時退守潼關,作好拒守準備,遏製了叛軍攻勢,關中軍民慌恐之情才得以稍安。
唐玄宗聽說封常清兵敗,便削其官爵,讓他以白衣在高仙芝軍中效力,高仙芝命封常清巡監左右廂諸軍,以助自己。高仙芝率軍東征時,監軍邊令誠曾向高仙芝建議數事,高仙芝不從,使邊令誠懷恨在心,高仙芝退守潼關後,邊令誠入朝奏事,向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敗退之事,並說:“封常清說叛軍強大動搖軍心,而高仙芝放棄了陝郡幾百裏地,偷偷克扣士兵的糧食和賞賜。”唐玄宗聽了邊令誠的一麵之辭後,大怒不已,派遣邊令誠赴軍中斬高仙芝與封常清。
邊令誠到了潼關,先把封常清叫來,向他宣示了敕書,將其斬首,暴屍於蘆葦之上,高仙芝回到官署後,邊令誠帶著100名陌刀手,對高仙芝說:“禦史大夫也有詔命處死。”高仙芝急忙下馬,說:“我退兵是有罪,死罪我不敢否認,但認為我偷偷克扣賞賜和軍糧,是誣蔑。”他對邊令誠說:“上有天、下有地,兵將都在這裏,您難道不知道?”
他又回頭對部下說:“我把你們招募來,當然是想打敗叛軍多得重賞,但叛軍力量正強,所以撤退到這裏,也是為了加強潼關的防守。我如有罪,你們可以說,如沒有罪,你們就喊冤枉。”全軍都喊:“冤枉!”喊聲動地,高仙芝看著封常清的屍體說“:您是我提拔的,又接替我當節度,我現和你一起死,難道是命嗎?”說完於是赴死。
高仙芝與封常清,是當時的名將,他們的被冤殺引起了軍心的動搖,也使唐廷喪失了兩員具有作戰經驗的大將,對平定安史之亂造成了嚴重的不利影響。
高仙芝是唐玄宗時期的名將,他鎮守安西,為維護唐西陲的安全、加強與西域的聯係作出了貢獻,退守潼關,暫避敵鋒,有利於阻止叛軍西進長安。但由於宦官的誣陷,唐玄宗的偏聽偏信,遂致身死,令人惋惜。
少年時隨父親高舍雞至到安西,因父親有功被授予遊擊將軍,20餘歲時即拜為將軍,並與父親班秩相同。先後在安西四鎮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手下任職,未受到重用,後來夫蒙靈察擔任節度使時,發現了高仙芝的才幹,一再提拔重用。
高仙芝任都知兵馬使時,每次出軍時,身邊僅隨從就有三十多人,而且衣服鮮明,夫蒙靈詧門下的封常清見高仙芝很有才能,也想成為高仙芝的隨從,便慷慨激昂向高仙芝投書一封,毛遂自薦。但封常清的形象卻非常差,不但身材細瘦,而且還斜眼、腳短跛足,高仙芝見到封常清後,嫌他相貌醜陋,不願接受。第一天失敗後,封常清沒有灰心,於第二天再次投書。高仙芝不勝其煩地說:“侍從已錄取夠了,哪裏用得著又來呢?”封常清發怒說:“我仰慕您的高義,願意侍奉您,所以沒人介紹自己來了,您為什麽一定要拒絕呢?看容貌錄用人,會把子羽看錯,您還是考慮一下吧。”高仙芝還是沒接受他,他就每天到門口來等候,高仙芝沒辦法,就把封常清錄取到侍從中。
達奚諸部叛亂,從黑山以北,直到碎葉城,唐玄宗詔令夫蒙靈詧前去平叛,夫蒙靈詧派高仙芝率2000精騎自副城向北,直至綾嶺下邀擊叛軍。達奚部因行軍勞頓,人馬皆疲,盡為唐軍所殺。封常清在帳中私下寫好捷報,捷書中詳細地陳述井眼、泉水、駐軍地點、勝敵的情況和戰術,條理分明。高仙芝想說的,封常清都周到地替他講出來,高仙芝因此大為吃驚,便馬上采用。回軍後,夫蒙靈詧迎接、慰勞他,高仙芝已解下奴襪帶刀拜見,判官劉眺、獨孤峻等爭著問:“此前送來的捷報是誰寫的?您帳下怎麽有這樣的人才?”高仙芝回答說:“是我的侍從封常清。”劉眺等人很吃驚,對封常清施禮讓座,並和他談話,認為他是奇才。此後,經高仙芝不斷提拔,封常清先後授鎮將、果毅、折衝。
唐玄宗下詔以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充四鎮節度副使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軍萬人,征討小勃律,由於這次行軍要翻越雄偉的蔥嶺,所以高仙芝在出征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待一切準備就緒,便率部從安西出發,一路西行,經十五日至撥換城、又經十餘日至握瑟德、再經十餘日至疏勒,隨後揮軍南下,踏上蔥嶺,開始了異常艱苦的行軍。蔥嶺即今天的帕米爾高原,由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喀喇昆侖山脈和興都庫什山等交匯而成。唐軍行軍路線不但要經過東帕米爾,而且還要經過海拔7564米的青嶺,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當時,唐軍士兵皆有私馬相隨,後勤方麵在規定的時間內都能得到保障,加上唐軍選擇從平坦寬闊的山間穀地行軍,這才使行軍的困難降至最低。經過二十餘日的艱苦行軍,唐軍到達了蔥嶺守捉,然後再次向西,沿興都庫什山北麓西行,又經二十餘日到達播密水,唐軍繼續前行,再經二十餘日到達特勒滿川。至此,唐軍經過百餘日的跋山涉水,完成了第一階段的行軍。
隨後,高仙芝兵分三路,會攻吐蕃在中亞的陣地連雲堡:一路由疏勒守捉使趙崇玼統3000騎兵從北穀向吐蕃連雲堡進發;一路由撥換守捉使賈崇瓘統領,自赤佛堂路南下;一路由高仙芝與中使邊令誠率主力從護密國南下。三路兵馬約定於七月十三日辰時在連雲堡下會合。
三路兵按時出發,如期抵達,連雲堡南麵依山,北臨婆勒川,堡中有一千吐蕃軍,又在城南15裏處因山為柵,有吐蕃兵八九千人,遙相聲援。城下有條婆勒川,河水暴漲無法渡河。高仙芝認真分析了當前的形勢,認為唐軍必須盡快渡過婆勒川,否則吐蕃守軍一旦發現唐軍,勢必做好準備,那樣一來將大大增加唐軍攻占連雲堡的難度。於是,高仙芝以三牲祭祀河神,命令諸將選好兵馬,命兵士每人自備三天幹糧,準備次日清晨渡過,將士都不敢相信高仙芝會下這樣的命令,都認為他瘋了。
次日清晨,婆勒川河水低緩,唐軍迅速渡過了婆勒川,以至“人不濕旗,馬不濕韉,已濟而成列矣”。高仙芝見此情景,興奮不已,對邊令誠說:“如果我們渡河渡到一半,賊兵來了,我們一定失敗,如今已經渡河成功而且列陣,這是上天賜給我破賊的良機。”隨後高仙芝指揮唐軍登山攻城。吐蕃守軍未料到唐軍能突然至此,大為驚駭,慌亂中隻能依山拒戰,滾木擂石如雨而下,不可攀登。高仙芝任命郎將李嗣業為陌刀將,下令說:“在中午前一定要打敗敵人!”李嗣業手持一旗,領陌刀手自險處先登,奮力殺去,自辰時至巳時,大敗吐蕃,斬首5000級,俘虜千餘人,餘眾都逃入山穀,唐軍繳獲戰馬千餘匹,衣資器甲數以萬計。
十萬吐蕃軍在娑勒城據守山水險要之地,塹斷崖穀,築城防禦,唐軍渡過信圖河,到達城下,高仙芝下令到中午必須打敗敵軍。李嗣業率軍攻上山,打的敵人慘敗,吐蕃軍大潰,逃跑時掉下懸崖摔死溺死的達到十分之八、九。高仙芝準備乘勝追擊,但邊令誠認為孤軍深入敵境過遠,懼而不敢進。高仙芝遂讓邊令誠率老弱士卒3000留守連雲堡,親率大軍繼續前進。唐軍疾行三日,到達坦駒嶺上,坦駒嶺長四十裏,山口海拔4688米,是興都庫什山著名的險峻山口之一,下嶺就是阿弩越城。登臨山口,必須沿冰川而上,別無其它蹊徑。這裏有兩條冰川,東麵的一條叫雪瓦蘇爾冰川,西麵的一條叫達科特冰川,冰川的源頭就是坦駒嶺山口。這兩條冰川長度都在10公裏以上,而且冰川上冰丘起伏,冰塔林立,冰崖似牆,裂縫如網,稍不注意,就會滑墜深淵,或者掉進冰川裂縫裏喪生。
高仙芝怕兵將畏險不敢前進,就偷偷派二十名騎兵,穿上阿弩越胡的服裝來迎接,他先對部將說:“阿弩越胡來迎接了,我沒有擔心了。”到了山邊,兵將不肯下山,說:“您把我們帶到哪裏去?”碰上先派出的二十人來了,聲稱“:阿弩越胡來迎接大軍,我們已切斷了娑夷橋。”高仙芝馬上假裝高興,命兵將都下山。娑夷水即古弱水,水上架有一座藤製橋,是小勃律通往吐蕃的唯一之路,斷橋則吐蕃不能入援。高仙芝奉迎之語後,假裝聞訊歡喜,兵士聽後,畏懼心理頓消,唐軍得以迅速下嶺,向阿弩越城進發。
下了山三天後,阿弩越城守軍果然派人前來請降,唐軍順利進入阿弩越城城中。入城以後,高仙芝先令將軍席元慶、賀婁餘潤率兵先修橋梁、道路。次日,高仙芝令席元慶率1000騎兵行至小勃律首府孽多城下,對小勃律王說:“不取汝城,亦不斫汝橋,但借汝路過,向大勃律去。”而城中有五六個首領,皆死心塌地投靠吐蕃,高仙芝先前已跟席元慶定計:大軍到,首領和百姓必然逃入山穀,你以敕命和贈品招呼他們來,等首領來到,就抓住他們然後等我到來。席元慶依計行事,果然俘獲幾個首領,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慌忙逃入石窟躲避,唐軍一時無法找到他們。
高仙芝率唐軍主力到達後,首先處死了那五六個首領,然後急令席元慶率軍砍斷通往吐蕃的藤橋。藤橋離孽多城有六十裏,席元慶在日落時終於將藤橋砍斷。藤橋剛砍斷,吐蕃兵馬已至婆夷水東岸,但橋已砍斷,吐蕃兵馬隻得隔水觀望,束手無策。這座藤橋長有一箭之地,修複需要一年的時間,小勃律之前被吐蕃欺騙借了道,才有此橋。至此,高仙芝再慢慢招降小勃律王,小勃律王隻得攜吐蕃公主出來投降,於是平定小勃律國,以三千軍隊駐守這裏,自平定了小勃律國之後,唐軍聲威大震,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都震驚投降歸附了。
高仙芝押著小勃律國王和吐蕃公主經赤佛堂路得勝歸來,行至婆勒川連雲堡,與邊令誠會師,一起返回。回軍至播密川,即令劉單起草捷報,並派中使判官王廷芳進京告捷,由於事前未告訴四鎮節度使夫蒙靈察,招致了他的妒忌與怨恨。當高仙芝一行人回到河西時,夫蒙靈察不派一人前來迎接慰勞,一見麵,就大罵高仙芝:“高麗奴才,於闐使你從誰那裏得到的?”高仙芝憂懼不安,回答說:“是禦史中丞您的大力栽培。”夫蒙靈察不依不饒,又問:“焉耆鎮守使、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都是從誰那裏得到的?”
高仙芝回答說:“也是禦史中丞您的大力栽培。”夫蒙靈察說:“知道這些,捷報不經過我就敢上奏,是為什麽?奴才該殺,看你剛立了功,饒了你。”高仙芝不知如何是好。邊令誠秘密對朝廷報告了這事,並且說:“如果高仙芝立了功卻憂愁而死,以後誰會為朝廷賣力呢?”皇帝就提升高仙芝任鴻臚卿、代理禦史中丞,代替夫蒙靈察任四鎮節度使,下詔命夫蒙靈察回京,他害怕了。高仙芝早晚拜見他,像過去一樣行禮,他更慚愧了。副都護程千裏,衙將畢思琛,行官王滔、康懷順、陳奉忠等人都曾在夫蒙靈察麵前說過高仙芝的壞話。
高仙芝上任後,把程千裏喊來罵道:“您外表是個男子,但內心卻像個娘們,是為什麽?”又對畢思琛說:“你奪走了我城東的一千石種子田,還記得嗎?”畢思琛回答說“:是您賞給我的。”高仙芝說:“那時我怕你的威風,哪裏是因可憐賞給你的呢?”他又把王滔喊來,想打他們,過了一陣,把他們都放了,說:“我的氣出了。”因此全軍都安心了。高仙芝出任安西四鎮節度使後,以封常清為慶王府錄事參軍,充節度判官,賜紫金魚袋。不久,又加朝散大夫,專門負責四鎮的倉庫、屯田、甲仗、支度、營田等事宜,以後高仙芝每次出征,常令封常清為留後使。
吐火羅葉護失裏伽羅上表唐廷說,朅師國王親附吐蕃,受小勃律鎮軍困苦,運糧受阻,欲發兵擊破朅師國,請求唐朝調發安西兵助戰,來年正月至小勃律,六月進至大勃律。由於有了第一次遠征的經驗,高仙芝這次準備更加充分,加上形勢對唐軍有利,唐軍的行軍雖然艱苦,但卻很順利。高仙芝擊敗了朅師國的軍隊,俘虜了朅師王勃特沒,唐廷冊立勃特沒的哥哥素迦為朅師王。
經過這兩次的征戰,使唐朝在對吐蕃的戰爭中取得了全麵勝利,唐朝也發展到了其頂峰,同時高仙芝也為自己贏得了極大的聲譽,被吐蕃和大食譽為山地之王,高仙芝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的一個弱點就是貪婪,這個弱點在他處理民族關係時暴露無遺。
當時,大食勃興於西南亞地區,並不斷向東擴張,中亞的安國、火尋、戊地、石國、吐火羅等國都向大食屈服,大食讓各國按時交納沉重的賦稅。唐與大食在爭奪西域的統治地位時發生了矛盾。由於唐朝在西域實施了有效的對策,有效地遏止了大食向東繼續擴張的勢頭。當時由於唐玄宗有好大喜功,使唐朝邊帥經常不顧大局,肆意作威作福,西域的邊帥也不例外。這些行為都嚴重損害了唐朝和西域各國的關係,從而導致邊疆出現不穩定的局麵。
地處中亞的石國地處絲綢之路,農業發達,居民善於經商,可謂富甲西方。高仙芝垂涎於石國的財富,想要掠為己有。高仙芝誣告石國王“無蕃臣禮”,領兵前去討伐,其實石國與唐朝關係還是不錯的,石國國王那俱車鼻施繼位之後,因為對唐朝忠誠,曾被唐玄宗冊封為懷化王,並賜予優待和免罪的證明——鐵券。所以,當唐軍到來後,那俱車鼻施同意高仙芝的約和,高仙芝假意派人先與石國約和,然後趁乘其不備,出兵掩襲,俘虜石國國王及其部眾。隨後高仙芝縱兵殺掠,甚至連老弱病殘都不肯放過,這次行動,高仙芝共獲石國“瑟瑟十餘斛,黃金五六橐駝,其餘口馬雜貨稱是,皆入其家。”高仙芝從石國回軍的途中,又誣蔑突騎施反叛,攻打了突騎施,俘虜了移撥可汗。
與石國一樣,突騎施也是當時西域各國中與唐朝關係最親密的國家之一,石國與突騎施的被攻打,引起當地民眾的反抗,唐軍因此大肆鎮壓,被害者除石國的老弱之外,多為在石國貿易的昭武九姓的胡商。於是,高仙芝在向朝廷報功時又多了一項“破九國胡”。
高仙芝入朝,獻其所俘獲的突騎施可汗、吐蕃酋長、石國王、朅師王。那俱車鼻施行至長安的西北的開遠門時,被唐玄宗所殺,移撥可汗也被處斬,唐玄宗以高仙芝功勳卓著,加授開府儀同三司。大概是不長時間,唐玄宗識破了高仙芝西征的底細,包庇了高仙芝,沒有治他的罪,所以高仙芝及其部下雖有滅國之功,但卻沒得到重賞。不久,唐玄宗任命高仙芝為武威太守,並代安思順為河西節度使,欲將其調離西域,但由於安思順諷勸部下“割耳捴麵”苦苦相留,監察禦史裴周南也上奏,故此令未能成行,遂改任右羽林大將軍。
由於高仙芝的一係列的錯誤行為,使唐朝在西域的威望大大下降,“由是西域不服”,石國王子逃到諸胡部落,將高仙芝欺誘貪暴之事遍告諸胡昭武。諸胡部落大怒,就暗中聯合大食國欲共攻安西四鎮,大食遂以此為借口,實施其擴張計劃。高仙芝獲知此事後,心中不安,遂決定先發製人。親率蕃、漢兵3萬攻打大食,唐軍深入大食國境700餘裏,到怛羅斯城,與大食軍遭遇,雙方激戰五日,未見勝負。在雙方相持的重要時刻,唐軍中的葛羅祿部眾突然叛變,與大食夾擊唐軍,高仙芝大敗,乘夜間逃跑。由於道路阻隘,拔汗那部眾又在前麵擋住去路,人馬壅塞道路,幸虧右威衛將軍李嗣業奮起大棒,為他殺開一條血路,才得以逃脫,這次戰役,“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千餘人”。
怛羅斯之戰後,高仙芝被解除了安西四鎮節度使之職,入京任右金吾大將軍,節度使一職由王正見擔任。王正見死,封常清接任節度使之職,高仙芝被封為封密雲郡公。
在一派歌舞升平聲中,唐玄宗開始不願過問政事,委政於李林甫、楊國忠等奸佞之人,一味縱情享樂,政治日趨腐化。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從範陽發兵15萬,號稱20萬,南下反唐,向洛陽、長安進攻。中原已多年沒有戰事,很多郡縣無兵可用,毫無應變準備,地方官吏聞叛軍將至,或棄城逃跑,或開門出迎,叛軍長驅南下,幾乎沒有遭到什麽抵抗,很快占領了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
唐玄宗驚恐,急派入京朝見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趕赴洛陽募兵迎戰,又倉猝部署對安祿山的全麵防禦:命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右羽林大將軍王承業為太原尹,衛尉卿張介然為河南節度使,程千裏為潞州長史;任命榮王李琬為元帥,高仙芝為副元帥,率飛騎、彍騎及朔方、河西、隴右等兵,又出禁中錢召募了關輔新兵,計5萬人。高仙芝從長安出發,玄宗親自在勤政樓為榮王、高仙芝舉行宴會,又到望春亭為他們送行,並命邊令誠為監軍,高仙芝進屯陝郡。
安祿山率眾從靈昌渡過黃河,由於叛軍皆是精銳部隊,所到之處無不披靡,封常清雖然善於用兵,但所募之兵皆是市井之徒,無法與叛軍急鋒,封常清兵敗於汜水,安祿山攻陷東京洛陽,封常清率殘部退守陝郡時,陝郡太守竇廷芝已逃往河東,城中吏民皆已逃散。封常清向駐守該地的高仙芝說:“常清連日血戰,賊鋒不可當,況且潼關無兵,如果叛軍攻破潼關,那麽長安就危險了,關陝之地就無法防守,不如引兵前往潼關與叛軍對抗。”這在當時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是明智之舉。
高仙芝聽了封常清的詳細匯報,知其所言非虛,於是接受了他的意見,高仙芝急忙打開太原倉,把庫中的繒布全部分賜給將士,其餘的都放火焚燒了,率兵向潼關方麵撤退,中途被叛軍追及,官軍一觸即潰,“甲仗資糧委於道,彌數百裏”。唐軍退到潼關後,高仙芝馬上整頓部伍,修完守備,據險抗擊,士氣也漸漸振作起來。安祿山部將崔乾佑率部趕至,一時不能攻下,隻好退居陝郡。安祿山派部將崔乾佑率兵屯於陝郡,臨汝、弘農、濟陰、濮陽、雲中等郡都降於安祿山。當時,唐廷所征的朔方、河西、隴右諸道兵,尚未抵達長安,關中震動。幸好安祿山滯留洛陽準備稱帝,沒有全力進攻,加之高仙芝、封常清及時退守潼關,作好拒守準備,遏製了叛軍攻勢,關中軍民慌恐之情才得以稍安。
唐玄宗聽說封常清兵敗,便削其官爵,讓他以白衣在高仙芝軍中效力,高仙芝命封常清巡監左右廂諸軍,以助自己。高仙芝率軍東征時,監軍邊令誠曾向高仙芝建議數事,高仙芝不從,使邊令誠懷恨在心,高仙芝退守潼關後,邊令誠入朝奏事,向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敗退之事,並說:“封常清說叛軍強大動搖軍心,而高仙芝放棄了陝郡幾百裏地,偷偷克扣士兵的糧食和賞賜。”唐玄宗聽了邊令誠的一麵之辭後,大怒不已,派遣邊令誠赴軍中斬高仙芝與封常清。
邊令誠到了潼關,先把封常清叫來,向他宣示了敕書,將其斬首,暴屍於蘆葦之上,高仙芝回到官署後,邊令誠帶著100名陌刀手,對高仙芝說:“禦史大夫也有詔命處死。”高仙芝急忙下馬,說:“我退兵是有罪,死罪我不敢否認,但認為我偷偷克扣賞賜和軍糧,是誣蔑。”他對邊令誠說:“上有天、下有地,兵將都在這裏,您難道不知道?”
他又回頭對部下說:“我把你們招募來,當然是想打敗叛軍多得重賞,但叛軍力量正強,所以撤退到這裏,也是為了加強潼關的防守。我如有罪,你們可以說,如沒有罪,你們就喊冤枉。”全軍都喊:“冤枉!”喊聲動地,高仙芝看著封常清的屍體說“:您是我提拔的,又接替我當節度,我現和你一起死,難道是命嗎?”說完於是赴死。
高仙芝與封常清,是當時的名將,他們的被冤殺引起了軍心的動搖,也使唐廷喪失了兩員具有作戰經驗的大將,對平定安史之亂造成了嚴重的不利影響。
高仙芝是唐玄宗時期的名將,他鎮守安西,為維護唐西陲的安全、加強與西域的聯係作出了貢獻,退守潼關,暫避敵鋒,有利於阻止叛軍西進長安。但由於宦官的誣陷,唐玄宗的偏聽偏信,遂致身死,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