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字少伯,唐朝時期大臣,著名邊塞詩人。進士及第,授校書郎,遷龍標縣尉,參加博學宏辭科考試,授汜水縣尉,坐事流放嶺南。返回長安,授江寧縣丞,安史之亂時,慘遭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邊塞詩最為著名,有“詩家夫子”、“七絕聖手”之稱。


    王昌齡,出生在山西太原,二十三歲前後,曾居嵩山學道;二十六歲前後,客河東並州、潞州;二十七歲前後,赴河隴,出玉門,其著名之邊塞詩,大約作於此時,隱居於京兆府藍田縣石門穀。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在長安,以博學宏詞登科,再遷河南汜水縣尉,在長安參加宴會,有《夏月花萼樓酺宴應製》詩。因事獲罪,謫赴嶺南,後遇赦北還。


    王昌齡北歸,遊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兩人見麵後非常高興,孟浩然由於吃了些許海鮮而癰疽複發,竟因此而死,在這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郊遊,也都有留詩。


    在江寧丞任,曾因事暫至長安,與辛漸、李白、王維過從。自江寧丞貶為龍標尉,昌齡自金陵首途赴龍標,基本上是溯江前往,曾順道遊南陵,有《至南陵答皇甫嶽》。王昌齡路經亳州,為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害。


    王昌齡存詩181首,體裁以五古、七絕為主,題材則主要為離別、邊塞、宮怨。數量之多,體製之備,題材之廣說,王昌齡的詩實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適、岑參,但他的詩質量很高。邊塞詩可並高適、岑參而三,四傑以後,詩壇幾乎沒有邊塞詩作。唐玄宗改府兵製為募兵製後,文人掀起了從軍熱以求邊功,王昌齡漫遊西北邊地,有了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此時岑參11歲,高適還沒有開始邊塞生活,後人依次考證稱王昌齡為邊塞詩的創始和先驅。


    王昌齡的邊塞詩善於捕捉典型的情景,有著高度的概括和豐富的表現力,既反映了盛唐時代的主旋律,又對邊塞風光及邊關戰場場景進行細致描寫,同時能夠捕捉到將士細膩的內心世界。其詩歌意境開闊,語言圓潤蘊藉,音調婉轉和諧,耐人尋味,在抒情、造景、寫意等方麵均有很高造詣。而王昌齡的宮怨詩可與李白爭勝,且其詩用意之深、寫景之妙、比興之切、造語之奇,都有獨道之處。


    王昌齡閨怨詩以悲天憫人的精神書寫那些久閉深宮的妃嬪宮人的悲情哀怨,以細膩的筆觸多方麵地展現她們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們在殘酷的宮殯製度下所遭遇的悲慘命運,客觀上批判了封建社會摧殘婦女的罪惡。這種思想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調,洗盡六朝宮廷詩浮豔色情之汙穢,有力地扭轉了齊梁歌詠的不良文風另一方麵,就藝術表現而言,王昌齡又發揚了六朝華美豔麗、精雕細琢的表現手法,繼承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齡被譽為是成功地用七言絕句寫宮詞的第一人。


    初唐七絕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齡七十四首,幾乎占了六分之一。王昌齡在盛唐詩人中年輩較長,寫作七絕時間也早,是唐朝詩人中較早大量寫作七絕,並獲得優異成就的“七絕聖手”,獨以七絕成為名家。七絕,因為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漸地成為唐代流行的體裁,因此在七絕方麵他與李白齊名。中唐、晚唐七絕數量之多,僅僅次於五律,由此可見,七絕至王昌齡而體製大定,表現手法完全成熟,給後人以很大影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