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峴,字延鑒,祖籍隴西狄道人,唐朝宗室、宰相,唐太宗李世民玄孫,吳王李恪曾孫,信安郡王李禕第三子。門蔭入仕,曆經三朝,一生曆任多州刺史,兩度出任江陵尹,多次擔任京兆尹,五次登上相位,六次官拜尚書,七次擔任專門大使,曆任要職,多有功績,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冊封梁國公。居官有為,知人善任,依法理政,正氣不阿,病逝時年五十八歲,圖形淩煙閣。


    李峴,樂於結交地位低下的賢士,少年時就十分有政治才幹,二十歲的時候,曾經跟大智禪師學習佛法,誌向遠大、刻苦修行,禪師告訴他:“你應該為國家盡力,緣分不在此處。李峴父親信安王李禕軍功卓著,因此依靠祖上的功勳,李峴從左驍衛兵曹做起,後改任太子通事舍人、鴻臚丞、河南府士曹,直至多次擔任高陵令,以處理政務有方而文明,破格提升為萬年縣令、河南少尹、魏郡太守,召入任金吾將軍,升任將作監,改任京兆尹,所任各職政績顯著。


    玄宗每年都去溫湯臨幸,所過之處都大肆進貢珍玩以向皇帝獻媚,隻有李峴不獻珍玩,皇帝以為他與眾不同。楊國忠派人騫昂、何盈揭發安祿山造反的陰謀,讓京城的官捕搜查他的府邸,搜到安岱、李方來等與祿山謀反的證據,將他們勒死。安祿山發怒,上書為自己辯解,皇帝害怕發生事變,將李峴貶為零陵太守出京,並兼任禦史中丞,荊州等五道副元帥、采訪使。長安陰雨連綿六十幾天,宰相楊國忠憎恨他不依附自己,便把雨災歸咎到京兆尹李峴頭上,因此出任長沙太守,李峴走後,京城的糧食價格飛漲,百姓們都說:“想使米粟賤,莫過追李峴。”他理政時就是如此深得人心,永王當時任江陵大都督,暫時授予李峴為長史。


    肅宗朝致力於收求傑出的人才,以肅清禍難,李峴被召見於皇帝在外駐停的地方,肅宗下詔,拜李峴為扶風太守,兼禦史大夫,不久改為鳳翔太守又兼禦史中丞。皇帝駕臨,知側近兵馬糧料,加授尚書左丞,仍然管理鳳翔縣的事物,等到皇帝回到京城,改授他為禮部尚書,下製說:“銀青光祿大夫、守禮部尚書李峴,為軍隊提供糧餉周到豐厚,開創事業取得成就,可任命為光祿大夫,行禦史大夫,兼京兆尹,封梁國公。”


    李峴,有兄長李峘、李嶧。李峘跟隨太上皇李隆基,李峴在靈武擁戴肅宗,因為爵官一樣高,同時都是禦史大夫,一起處理禦史台的公務,又在一張製文下封國公;李嶧是戶部侍郎、銀青光祿大夫,兄弟三人都住在長興裏的府邸,門前列三戟以示尊榮。朝廷下製說:“李峴在朝中德高望重,在宗室裏又是忠誠之臣,可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為宰相,當時的宰相還有呂諲、李揆、第五琦等人,但李峴名望最高,所以軍國大事,諸公不敢多言,都由李峴決斷,呂諲等人對此都有怨恨。


    宦官李輔國判行軍司馬,暗中派官員打聽民間的是非,稱為察事。忠誠善良的人遭到誣陷的接連不斷,有事申訴,朝中個官署不敢違抗。禦史台、大理寺關押的重要犯人,還未審訊審判結束,訟詞就被追到銀台,不問罪行輕重,一時全部釋放,無人敢於違背。他每天在銀台門處理天下政事,需要決定時,就稱皇帝頒下製敕,宮中的符印,進出都佩戴在自己身上,即使有敕書,需要李輔國簽署,然後才能施行。


    等到李峴為相時,在皇帝麵前磕頭直言李輔國亂政專權,皇帝於是醒悟,賞識李峴的正直,革除了這些弊端。李輔國因此辭去行軍司馬,請求任原官,察事等被停止,此後詔書不由中書省而發出,李峴必重新審查。李峴對抗宦官專權,將敕文發製權重新收歸中書省,李輔國由此深恨李峴。


    鳳翔七馬坊的押官,起先行盜賊舉動,搶劫平民,州縣官衙不能製止,被天興縣令知捕賊謝夷甫擒獲處決,他的妻子告狀為夫伸冤。李輔國從前曾擔任飛龍使,偏私其人,為他上訴,下詔監察禦史孫鎣審理這個案子。孫鎣開始判決謝夷甫無罪,他的妻子又來上訴,下詔令禦史中丞崔伯陽、刑部侍郎李曄、大理卿權獻三司審問,三司審訊的結果與孫鎣相同。他的妻子申訴不已,下詔令侍禦史毛若虛再次審問,若虛判謝夷甫有罪,又說崔伯陽三人徇私,沒有依據事實判決。崔伯陽大怒,派人去召見毛若虛,話不投機,崔伯陽想上奏此事,毛若虛已經先騎馬覲見,向肅宗告急,皇帝說:“我知道了,卿出去吧。”毛若虛說:“臣出去就要死了。”皇帝因此留他在簾內。過了一會,崔伯陽來到,肅宗詢問,崔伯陽極力說毛若虛順從權幸意旨,附會宦官,皇帝發怒,將他斥責而出。


    崔伯陽被貶端州高要尉,權獻被貶為郴州桂陽尉,鳳翔尹嚴向及李曄都被貶到嶺下做一名縣尉,孫鎣被除去名籍長期流放播州。李峴認為幾人都沒有罪,處罰太重,想為他們說理,於是上奏:“如果毛若虛奉迎權貴意旨濫用刑罰,違犯國家法律,陛下如果相信他的判決,是不相信禦史台。”皇帝對李峴的話很生氣,貶李峴出京為蜀州刺史,再次出任江陵並兼禦史大夫,充荊南節度觀察處置營田等使。當時,右散騎常侍韓擇木入宮應對,皇帝說:“李峴想專權嗎?為什麽說信任毛若虛就是不信任禦史台?已下令貶他做蜀州刺史,朕還覺得處罰太輕了。”韓擇木回答:“李峴說話直率,不是想專權,陛下寬恕他,隻會增加聖上的德行。”


    唐代宗即位,征招李峴為荊南節度、江陵尹,知江淮選補使,又召入為禮部尚書,兼宗正卿。逢皇帝駕臨陝州,李峴從商州山路趕赴皇帝所在,回到京師,拜李峴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按照先例,宰相不在政事堂接見賓客,當時天下多事,宰相元載等見宦官傳達詔命至中書省,就領他們進入政事堂,設置榻床接待。李峴為宰相,下令撤去榻床,上奏請常參官分別舉薦能夠勝任諫官、憲官者的人才,不限人數。


    剛收複東京時,討論如何處置接收叛賊官職的陳希烈已下數百人,崔器奉迎旨意嚴峻苛刻,上奏請求全部處死,皇帝也意欲嚴懲以警戒天下,打算聽從崔器的意見。李峴為三司使,堅持說:“凡事有首惡有從犯,情節有輕重,如果一概處死,恐怕有違陛下寬宏大量的深義,又不符合國家允許自新的法典。再說羯胡擾亂綱常,無人不收到淩辱,二京全部陷落,天子流亡南方,人人各故性命,禮教敗壞。有的是陛下親戚,有的是勳舊子孫,如果全部處以極刑,恐怕違背仁愛寬容的本意。古代賢明的君主用刑,隻是殺掉首惡,脅從不問。何況河北殘餘的敵人尚未平定,官吏多被賊人拘限,如果能寬大處理免除死罪,正好開啟悔過自新的道路;如果全部處死,是為堅定叛逆黨羽的決心,誰還敢改過自新歸順國家?困獸尚且鬥爭,何況數萬人呢!”崔器、呂諲,都是死守條文的官吏,不識大體,不知道變通,朝廷爭議了數日,才聽從了李峴所奏,全保全了很多人的性命。


    因為他能預料政敵動向、決定大事都如此準確,竟被宦官所排擠,免去知政事,為太子詹事,並充任江南西道勾當鑄錢使。不久,升任吏部尚書,知江淮舉選,在洪州設置考場,並擔任勸農宣慰使,改任檢校兵部尚書,兼衢州刺史。


    李峴慧眼如炬,提攜後進,選拔英才,最為著名者,當以李棲筠為首。李棲筠之子是為李吉甫,其孫更是著名的李德裕。李峴為太守時,李棲筠調動為冠氏主簿,兩人遂成布衣之交,後來李峴為禦史大夫,李棲筠為詳理判官,二人位上下級,同心同德,李峴對其愛護有加。除此之外,李峴擢選的另一位名士是趙郡李華,薦其為檢校吏部員外郎,李峴去世後,以文而名的李華為其生平作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