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璘,字仁傑,岐州扶風人,唐朝中期名將。出身將門之家,祖父馬正會,曾任右威衛將軍,父親馬晟,曾任右司禦率府兵曹參軍。自幼便成了孤兒,整天遊蕩,無所事事,在二十歲時,馬璘偶然間讀了《馬援傳》,這位東漢名將的事跡對他有很大的啟發,尤其是讀到“大丈夫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而歸”時,馬璘慨歎道:“豈使吾祖勳業墜於地乎!”
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討宰相楊國忠為名,從範陽發兵十五萬,南下反唐,向洛陽、長安進攻。唐玄宗聞訊後,一麵組織力量抵抗,一麵調朔方、河西、隴右等軍鎮,除留少數軍隊駐守防地外,其餘部隊全部內調。長安失守,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靈武即帝位,為唐肅宗。馬璘統精兵三千,至鳳翔鎮護駕勤王,抵達鳳翔後,覲見肅宗,肅宗見馬璘談吐不凡,頗感驚奇,遂令其率軍東討叛軍。初戰衛南時,馬璘即以百騎破叛軍五千之眾,後在河陽與叛軍作戰,馬璘又立殊功,因功升任鎮西節度使。
玄宗、肅宗相繼去世,代宗李豫即位,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已先後死去,史朝義成為叛軍的最高統帥。唐代宗授其子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仆固懷恩為諸軍節度行營副元帥,與諸道節度使軍隊及回紇兵會師於陝州,進討史朝義。馬璘隨河南等道副元帥李光弼,由陳留西出,與諸軍會攻洛陽,唐軍攻克懷州,列陣於橫水。
史朝義命其部將率兵數萬,於城外立柵自固,企圖阻擋唐軍,仆固懷恩則布陣於洛陽西原,另派驍騎及回紇兵沿山迂回至城外史軍柵營的東北,前後夾擊,大破史軍。史朝義親率主力十萬出城援救,列陣於昭覺寺,“營壘如山,旌甲耀日”。唐軍發起猛烈攻擊,殺傷叛軍甚眾,但叛軍陣仍堅持不動,神策軍觀容使魚朝恩派射生將五百人力戰,叛軍雖多有死者,但對叛軍軍陣的衝擊仍不奏效。在這關鍵時刻,馬璘見諸將皆不敢動,說:“事急矣!”
於是,單騎馳入敵陣,英勇奮擊,奪賊兩牌,馬璘率部下五百人殺入叛軍陣中,多次進出敵陣,叛軍披靡,唐軍乘勢而進,大敗叛軍。唐軍轉戰於石榴園、老君廟,再次擊敗叛軍,共斬首級六萬,俘虜叛軍二萬人,史朝義率輕騎數百向東逃跑,唐軍收複東京洛陽及河陽城。此戰,是唐軍與叛軍進行的戰略決戰,馬璘對決戰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戰後,李光弼讚許道:“吾用兵三十年,未見以少擊眾,有雄捷如馬將軍者。”馬璘因功獲授試太常卿。
史朝義自殺,安史之亂結束,河北副元帥仆固懷恩叛唐,引吐蕃軍東進。代宗命馬璘率軍援救河西,吐蕃乘唐朝內亂,兵力空虛之機,攻克長安,代宗被迫出逃陝州避難。關內副元帥郭子儀率四千兵與各地唐兵合兵反攻長安,在城內,唐朝軍民裏應外合,迫使吐蕃軍在長安城滯留十三天後,引兵撤出長安。吐蕃軍在潰退途中圍攻鳳翔,鳳翔節度使孫誌直緊閉城門拒守,吐蕃軍攻城數日不下,時任鎮西節度使的馬璘,聽到代宗出逃陝州的消息後,立即率精騎四千餘人自河西轉戰長安救難。
正值吐蕃軍圍攻鳳翔,馬璘率眾手持滿弓,直指吐蕃軍隊,突入城中,隨後又身不解甲,背城出戰,單騎身先士卒奮擊,俘斬蕃軍數千人,血流於野。吐蕃軍再次逼城請戰,馬璘打開懸門嚴陣以待,吐蕃軍一見馬璘出現,心中膽怯,說道:“這位將軍不怕死,我們應該避開他。”於是,撤軍而走,據守原、會、成、渭等州以便它圖。經過此戰,馬璘名聲大振,代宗回京後,對他的表現非常滿意,令其兼禦史中丞之銜。唐代宗以馬璘兼南道和蕃使,出訪吐蕃,不久,又任四鎮、北庭行營、邠寧節度使兼禦史大夫,旋加檢校工部尚書。
當時,吐蕃趁唐朝內亂之機,奪取了唐朝大量的領土,並且不斷侵犯邊境,而涇州離吐蕃較近,為了對付吐蕃,加強涇州的防務,代宗將馬璘調至涇州,兼權知鳳翔、隴右節度副使及涇原節度、涇州刺史,其餘職位如故,而後又任河南道副元帥,以鄭、滑二州隸屬於他。
馬璘到涇州後,立即“分建營堡,繕完戰守之具”,仆固懷恩再次誘引吐蕃、回紇、黨項羌、奴刺、吐穀渾等三十餘萬大軍分兵三路南下攻唐,其中北路大軍由吐蕃大將尚結息、讚摩、馬重英率領,自涇州、邠州、鳳翔府攻取奉天、醴泉,進逼長安,回紇軍繼吐蕃之後,仆固懷恩率朔方兵二十萬為後援。吐蕃等三路大軍壓境,京師震恐,代宗下製親征,並派中使追回淮西節度使李忠臣駐守東渭橋,派檢校太子太保李光進駐兵雲陽,馬璘則與河南節度使郝廷玉駐守便橋。
當時,馬璘部在武功東原與吐蕃軍遊騎四百餘人相遇,馬璘派五十名精兵偷襲蕃軍遊騎,大敗敵軍,在唐軍的不斷抵抗下,聯軍進展緩慢,不久又得知仆固懷恩暴死,加上內部不和,遭到唐軍反擊,大敗而走。
吐蕃大將尚結息率軍數萬圍攻靈州,並派遊騎兵到潘原、宜祿等地偵察軍情。代宗一方麵令馬璘嚴陣以待,另一方麵令大將郭子儀調離河中,令其率精兵三萬與馬璘協同作戰,鎮守涇陽(,朔方軍出兵解靈州之圍,尚結息兵敗撤退。
尚息結領兵十萬再次攻唐,進逼靈武,並派大將尚讚摩領兵兩萬攻打邠州,京師長安聞訊戒嚴,馬璘得知吐蕃入侵,率兵主動迎戰,大敗吐蕃軍,然後將俘虜押送京城,以穩人心。不久,吐蕃連敗,隻得撤軍。宰相元載認為吐蕃連年進犯,馬璘所率的四鎮軍隊駐紮邠寧,其兵力無法與吐蕃對抗,而郭子儀率領朔方重兵鎮守河中,卻處於沒有戰事的腹心之地。他便有意讓馬璘移鎮涇州,而讓郭子儀率領朔方軍隊鎮守邠州。代宗讓馬璘改任涇原節度使,將邠州、寧州、慶州歸屬於朔方,馬璘接旨後,先去涇州修築城防,讓都虞侯段秀實擔任邠州留後。
涇原之地,荒涼凋殘,無法供養軍隊,為此,馬璘多次上書陳訴實情。代宗將鄭州、潁州之地劃給馬璘,並讓他兼任鄭、潁節度使。
吐蕃大將讚磨率領兩萬騎兵東進,攻打唐朝邊地要衝,讚磨統領十萬大軍分頭進攻涇州、邠州等地,派蕃軍四節度分拒涇川、過閣川南,在渭河會師,形成攻勢,對唐造成壓力。麵對此情,郭子儀派朔方兵馬使渾瑊率領步騎五千人拒守,與馬璘前後接應,形成犄角之勢。馬璘率兵與蕃軍戰於鹽倉,遭到失敗,涇原兵馬使焦令諶與諸將狼狽而回,潰兵爭道入城,馬璘卻被蕃軍所困,到傍晚還沒有回來。此時,段秀實召集焦令諶等指出:軍法,失大將,麾下都處死。要求焦令諶等重振旗鼓,選派英勇善戰之將率領守城將士傾城出動往救主將,都知兵馬使李晟等率部下與蕃軍力戰,終於將馬璘從亂軍之中救出,入夜,馬璘才得以回城。
戰後,郭子儀召集諸將總結戰敗原因,定出破敵之策,即派渾瑊率兵駐守朝那,鹽州刺史李國臣獻破敵之計,即:吐蕃軍乘勝必攻郊畿,唐軍可擊其背後。郭子儀派兵鳴鼓而西攻取秦原,吐蕃軍中計退兵百城。馬璘與渾瑊合兵一處,埋伏於吐蕃軍途經險要之地,並夜間襲擊蕃軍,殺死數千人,敵軍潰敗,渾瑊又重新收回敵軍所掠朔方俘虜兩百餘人、百姓七百餘人、駝馬數百匹。當時,馬璘也率精兵兩千餘人於夜間偷襲敵軍軍營,並指定弓箭手專射身穿豹皮的吐蕃軍主將,吐蕃軍主將中箭,軍心大亂,被迫舉營退兵。此戰之後,馬璘因功進銜檢校尚書右仆射。
馬璘入朝,並暗示自己想要當宰相,被代宗任命為檢校尚書左仆射、知尚書省事,進封扶風郡王。吐蕃舉兵入侵,途經涇州,馬璘率軍出擊,於百裏城大敗敵軍。後來,馬璘在涇州的軍中去世,終年五十六歲,朝廷廢朝以示哀悼,並追贈司徒,諡號武。
馬璘守邊八年,雖無開疆拓土之功,但始終能保一方平安,前後多次破敵,使敵不敢犯邊,成為國家的屏障。他治軍“令寬而肅”,所以將士都願為他所用,雖然讀書不多,但忠勇有嘉,武幹絕倫,往往在危難之時方顯英雄本色,是中興之猛將。
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討宰相楊國忠為名,從範陽發兵十五萬,南下反唐,向洛陽、長安進攻。唐玄宗聞訊後,一麵組織力量抵抗,一麵調朔方、河西、隴右等軍鎮,除留少數軍隊駐守防地外,其餘部隊全部內調。長安失守,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靈武即帝位,為唐肅宗。馬璘統精兵三千,至鳳翔鎮護駕勤王,抵達鳳翔後,覲見肅宗,肅宗見馬璘談吐不凡,頗感驚奇,遂令其率軍東討叛軍。初戰衛南時,馬璘即以百騎破叛軍五千之眾,後在河陽與叛軍作戰,馬璘又立殊功,因功升任鎮西節度使。
玄宗、肅宗相繼去世,代宗李豫即位,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已先後死去,史朝義成為叛軍的最高統帥。唐代宗授其子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仆固懷恩為諸軍節度行營副元帥,與諸道節度使軍隊及回紇兵會師於陝州,進討史朝義。馬璘隨河南等道副元帥李光弼,由陳留西出,與諸軍會攻洛陽,唐軍攻克懷州,列陣於橫水。
史朝義命其部將率兵數萬,於城外立柵自固,企圖阻擋唐軍,仆固懷恩則布陣於洛陽西原,另派驍騎及回紇兵沿山迂回至城外史軍柵營的東北,前後夾擊,大破史軍。史朝義親率主力十萬出城援救,列陣於昭覺寺,“營壘如山,旌甲耀日”。唐軍發起猛烈攻擊,殺傷叛軍甚眾,但叛軍陣仍堅持不動,神策軍觀容使魚朝恩派射生將五百人力戰,叛軍雖多有死者,但對叛軍軍陣的衝擊仍不奏效。在這關鍵時刻,馬璘見諸將皆不敢動,說:“事急矣!”
於是,單騎馳入敵陣,英勇奮擊,奪賊兩牌,馬璘率部下五百人殺入叛軍陣中,多次進出敵陣,叛軍披靡,唐軍乘勢而進,大敗叛軍。唐軍轉戰於石榴園、老君廟,再次擊敗叛軍,共斬首級六萬,俘虜叛軍二萬人,史朝義率輕騎數百向東逃跑,唐軍收複東京洛陽及河陽城。此戰,是唐軍與叛軍進行的戰略決戰,馬璘對決戰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戰後,李光弼讚許道:“吾用兵三十年,未見以少擊眾,有雄捷如馬將軍者。”馬璘因功獲授試太常卿。
史朝義自殺,安史之亂結束,河北副元帥仆固懷恩叛唐,引吐蕃軍東進。代宗命馬璘率軍援救河西,吐蕃乘唐朝內亂,兵力空虛之機,攻克長安,代宗被迫出逃陝州避難。關內副元帥郭子儀率四千兵與各地唐兵合兵反攻長安,在城內,唐朝軍民裏應外合,迫使吐蕃軍在長安城滯留十三天後,引兵撤出長安。吐蕃軍在潰退途中圍攻鳳翔,鳳翔節度使孫誌直緊閉城門拒守,吐蕃軍攻城數日不下,時任鎮西節度使的馬璘,聽到代宗出逃陝州的消息後,立即率精騎四千餘人自河西轉戰長安救難。
正值吐蕃軍圍攻鳳翔,馬璘率眾手持滿弓,直指吐蕃軍隊,突入城中,隨後又身不解甲,背城出戰,單騎身先士卒奮擊,俘斬蕃軍數千人,血流於野。吐蕃軍再次逼城請戰,馬璘打開懸門嚴陣以待,吐蕃軍一見馬璘出現,心中膽怯,說道:“這位將軍不怕死,我們應該避開他。”於是,撤軍而走,據守原、會、成、渭等州以便它圖。經過此戰,馬璘名聲大振,代宗回京後,對他的表現非常滿意,令其兼禦史中丞之銜。唐代宗以馬璘兼南道和蕃使,出訪吐蕃,不久,又任四鎮、北庭行營、邠寧節度使兼禦史大夫,旋加檢校工部尚書。
當時,吐蕃趁唐朝內亂之機,奪取了唐朝大量的領土,並且不斷侵犯邊境,而涇州離吐蕃較近,為了對付吐蕃,加強涇州的防務,代宗將馬璘調至涇州,兼權知鳳翔、隴右節度副使及涇原節度、涇州刺史,其餘職位如故,而後又任河南道副元帥,以鄭、滑二州隸屬於他。
馬璘到涇州後,立即“分建營堡,繕完戰守之具”,仆固懷恩再次誘引吐蕃、回紇、黨項羌、奴刺、吐穀渾等三十餘萬大軍分兵三路南下攻唐,其中北路大軍由吐蕃大將尚結息、讚摩、馬重英率領,自涇州、邠州、鳳翔府攻取奉天、醴泉,進逼長安,回紇軍繼吐蕃之後,仆固懷恩率朔方兵二十萬為後援。吐蕃等三路大軍壓境,京師震恐,代宗下製親征,並派中使追回淮西節度使李忠臣駐守東渭橋,派檢校太子太保李光進駐兵雲陽,馬璘則與河南節度使郝廷玉駐守便橋。
當時,馬璘部在武功東原與吐蕃軍遊騎四百餘人相遇,馬璘派五十名精兵偷襲蕃軍遊騎,大敗敵軍,在唐軍的不斷抵抗下,聯軍進展緩慢,不久又得知仆固懷恩暴死,加上內部不和,遭到唐軍反擊,大敗而走。
吐蕃大將尚結息率軍數萬圍攻靈州,並派遊騎兵到潘原、宜祿等地偵察軍情。代宗一方麵令馬璘嚴陣以待,另一方麵令大將郭子儀調離河中,令其率精兵三萬與馬璘協同作戰,鎮守涇陽(,朔方軍出兵解靈州之圍,尚結息兵敗撤退。
尚息結領兵十萬再次攻唐,進逼靈武,並派大將尚讚摩領兵兩萬攻打邠州,京師長安聞訊戒嚴,馬璘得知吐蕃入侵,率兵主動迎戰,大敗吐蕃軍,然後將俘虜押送京城,以穩人心。不久,吐蕃連敗,隻得撤軍。宰相元載認為吐蕃連年進犯,馬璘所率的四鎮軍隊駐紮邠寧,其兵力無法與吐蕃對抗,而郭子儀率領朔方重兵鎮守河中,卻處於沒有戰事的腹心之地。他便有意讓馬璘移鎮涇州,而讓郭子儀率領朔方軍隊鎮守邠州。代宗讓馬璘改任涇原節度使,將邠州、寧州、慶州歸屬於朔方,馬璘接旨後,先去涇州修築城防,讓都虞侯段秀實擔任邠州留後。
涇原之地,荒涼凋殘,無法供養軍隊,為此,馬璘多次上書陳訴實情。代宗將鄭州、潁州之地劃給馬璘,並讓他兼任鄭、潁節度使。
吐蕃大將讚磨率領兩萬騎兵東進,攻打唐朝邊地要衝,讚磨統領十萬大軍分頭進攻涇州、邠州等地,派蕃軍四節度分拒涇川、過閣川南,在渭河會師,形成攻勢,對唐造成壓力。麵對此情,郭子儀派朔方兵馬使渾瑊率領步騎五千人拒守,與馬璘前後接應,形成犄角之勢。馬璘率兵與蕃軍戰於鹽倉,遭到失敗,涇原兵馬使焦令諶與諸將狼狽而回,潰兵爭道入城,馬璘卻被蕃軍所困,到傍晚還沒有回來。此時,段秀實召集焦令諶等指出:軍法,失大將,麾下都處死。要求焦令諶等重振旗鼓,選派英勇善戰之將率領守城將士傾城出動往救主將,都知兵馬使李晟等率部下與蕃軍力戰,終於將馬璘從亂軍之中救出,入夜,馬璘才得以回城。
戰後,郭子儀召集諸將總結戰敗原因,定出破敵之策,即派渾瑊率兵駐守朝那,鹽州刺史李國臣獻破敵之計,即:吐蕃軍乘勝必攻郊畿,唐軍可擊其背後。郭子儀派兵鳴鼓而西攻取秦原,吐蕃軍中計退兵百城。馬璘與渾瑊合兵一處,埋伏於吐蕃軍途經險要之地,並夜間襲擊蕃軍,殺死數千人,敵軍潰敗,渾瑊又重新收回敵軍所掠朔方俘虜兩百餘人、百姓七百餘人、駝馬數百匹。當時,馬璘也率精兵兩千餘人於夜間偷襲敵軍軍營,並指定弓箭手專射身穿豹皮的吐蕃軍主將,吐蕃軍主將中箭,軍心大亂,被迫舉營退兵。此戰之後,馬璘因功進銜檢校尚書右仆射。
馬璘入朝,並暗示自己想要當宰相,被代宗任命為檢校尚書左仆射、知尚書省事,進封扶風郡王。吐蕃舉兵入侵,途經涇州,馬璘率軍出擊,於百裏城大敗敵軍。後來,馬璘在涇州的軍中去世,終年五十六歲,朝廷廢朝以示哀悼,並追贈司徒,諡號武。
馬璘守邊八年,雖無開疆拓土之功,但始終能保一方平安,前後多次破敵,使敵不敢犯邊,成為國家的屏障。他治軍“令寬而肅”,所以將士都願為他所用,雖然讀書不多,但忠勇有嘉,武幹絕倫,往往在危難之時方顯英雄本色,是中興之猛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