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營州柳城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將,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第四子。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衛親府左郎將,襲封薊郡公,經郭子儀推薦而被任為河東節度副使,東出井陘,參與平定安史叛軍。在常山、嘉山大破叛軍,又成功守衛太原,遏止其攻勢。奉命與八節度合兵討伐安慶緒,初戰獲捷,兵敗安陽,全軍而歸,接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指揮河陽之戰,挫敗史思明南下的企圖。再攻洛陽無功,改以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出鎮臨淮,震懾諸將。鎮壓浙東袁晁起義,以功進封臨淮郡王,安史之亂平定後,李光弼“戰功推為中興第一”,獲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淩煙閣。晚年為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所讒,擁兵不朝,聲名受損,因此愧恨成疾,在徐州病逝,享年五十七歲。獲贈司空、太保,諡號“武穆”,世稱“李臨淮”“李武穆”。


    李光弼,父親李楷洛,原為契丹酋長,武周時自契丹來降,累官朔方節度副使,封薊國公。李光弼自幼為人沉穩嚴毅,擅長騎射,喜讀《漢書》,治軍極嚴,兼有謀略,少年即入軍旅,任左衛親府左郎將。在為父守喪時,嚴遵禮法升遷至左清道率兼安北都護府、朔方都虞候。


    朔方節度使王忠嗣調任河西、隴右節度使,補李光弼為兵馬使,並充任赤水軍使。王忠嗣非常器重他,即使是宿將所受的禮遇,也不能與他相比。李光弼已在邊鎮聲名鵲起,“稱為名將”。王忠嗣曾說:“光弼必居我位。”後因擊敗吐蕃、吐穀渾的功勞,進號雲麾將軍。


    李光弼升任河西節度副使,被封為薊郡公,拜官單於都護府副都護。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奏請唐玄宗任命李光弼為朔方節度副使,知留後事,安思順喜愛李光弼的才幹,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李光弼聞訊後,托病辭官。隴右節度使哥舒翰覺得十分可惜,便奏請玄宗,將他召回京師長安。


    安祿山以討宰相楊國忠為名,從範陽發兵十五萬,南下反唐,玄宗相繼任用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將守衛潼關,同時命新任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收兵河西”。在玄宗下詔征求良將時,郭子儀舉薦李光弼“堪當閫寄”,玄宗遂下詔命李光弼為雲中太守,攝禦史大夫,充任河東節度副使,知河東節度事,轉授魏郡太守、河北采訪使。


    李光弼就職河北采訪使後,奉詔率領五千朔方軍會同郭子儀所部,自井陘東進,收複被叛軍攻占的常山郡。聽聞李光弼抵達後,常山的團練子弟擒獲叛將史思義前來投降,自從安史之亂爆發以來,常山淪為戰場,出現“露胔蔽野”的慘狀,李光弼酹酒祭奠陣亡軍民,並釋放了被叛軍囚禁的人,厚待其家屬。當時,叛將史思明、李立節、蔡希德等正在圍攻饒陽,李光弼於是善待史思義,親自為其鬆綁,使他真心歸順,供出叛軍動向。


    史思明率二萬騎兵直壓常山城下,李光弼接受史思義“按軍入守”、以逸待勞的策略,守城不出,分屬下兵馬為四部,以勁弩五百連番射敵,使叛軍移駐遠處。李光弼“出其南”,夾滹沱河列陣,威脅叛軍,史思明倚仗較近的饒陽援軍,仍休整士卒,企圖再戰。同日,饒陽叛軍五千人果然來援,李光弼偵知其行蹤後,派輕騎數千隱藏行跡,當叛軍在野外吃飯時,遭到唐軍突然襲擊,幾乎全軍覆沒。史思明聞知敗訊,大為恐懼,當即撤退,並暗中派奇兵切斷了唐軍的糧道,因戰馬無草料,李光弼令部將率兵往行唐運草料,擊退來襲的叛軍,成功將草料運回常山城內。


    適逢郭子儀收複雲中,唐廷遂命郭子儀全軍出井陘,與李光弼會合,李光弼、郭子儀合力在九門城南大敗叛軍,史思明脫身逃往趙郡,李立節也被流矢射殺,蔡希德則逃往巨鹿。李光弼、郭子儀趁勝連收槁城等十餘縣,進圍趙郡,唐廷命李光弼兼任範陽大都督府長史、河北節度使。此時,史思明自鼓城進入博陵,殺死降唐的當地官吏,此舉使河北的景城、河間、信都、清河、平原、博平六郡紛紛結營自守,倒向李光弼一方。李光弼利用這一時機,急攻趙郡,僅用一天時間,趙郡守軍便投降,唐軍士卒入城時,多有搶掠,李光弼親坐譙門,將他們搶來的財物全部歸還百姓,城中軍民大悅。


    之後,李光弼進攻博陵,未能將其攻克,於是與郭子儀撤回常山,史思明派兵跟隨其後,一路得到叛軍數萬人的增援。郭子儀則在數次擊退叛軍後,在恒陽“深溝高壘”,嚴陣以待,采取“賊來則守,去則追之,晝則耀兵,夜斫其營”的方法,使史思明等部疲於奔命,不得休息。數日後,李光弼與郭子儀都認為此時是出戰的最佳時機,盡出全軍,在常山郡以東的嘉山與叛軍蔡希德、史思明、尹子奇等部展開決戰,大破叛軍,斬首萬計,生擒四千,史思明墜馬,狼狽逃往博陵。李光弼再度率軍圍困博陵,軍威大振,河北十餘郡聞訊,紛紛殺死叛軍的守將,重新歸順了唐朝,叛軍老巢範陽郡與各地的聯係被切斷,河北形勢為之一變。


    嘉山之戰後,李光弼想趁勢攻取範陽郡,以絕其根基,適逢潼關失守,長安淪陷,玄宗逃奔蜀地,人心驚駭,此事遂被擱置。唐肅宗遣使追命郭子儀和李光弼趕赴靈武,二人抵達,受到肅宗召見,肅宗授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使相,仍任節度使之職,並特加其為北都太原留守。此後,李光弼奉命由靈武率軍五千赴太原,繼續征討叛軍。


    叛軍史思明、蔡希德等發兵十萬進攻太原,並企圖占領太原後,由北道奪取靈武。當時,李光弼手中隻有不滿萬人的弱卒,聽聞史思明即將攻城,都非常害怕,想要築牆抗敵。李光弼說:“太原城方圓四十裏,叛軍快到了才修牆,隻能空耗人力。”在兵力懸殊情況下,李光弼一麵防禦固守,一麵守中有攻,他讓戰士從城中挖地道通城外,打擊敵軍,還在城上安裝石炮,擊斃大量叛軍,地道後來挖到史思明大營,俘斬叛軍一萬多人。


    此時,叛軍內訌,安慶緒殺父安祿山,自立為帝,史思明退兵範陽,留駐的蔡希德等人疲憊不堪,李光弼率敢死隊向叛軍發動進攻,斬首七萬餘級,繳獲大批軍械。太原之戰取得完全勝利,他又進收清夷、橫野等軍,擊破攻擊好畤、大橫關一帶的叛軍分支,戰後,李光弼轉拜檢校司徒。


    太原之戰,是平亂戰爭第一次重大勝利和重要轉折點,是以少勝多、以弱製強的典型戰例。李光弼充分發揮了軍事才能,此戰為後來勝利收複兩京奠定了基礎,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勝利消息傳到靈武,肅宗下詔獎賞李光弼,加他為司空、兼兵部尚書,仍兼同平章事,封魏國公。


    肅宗再次詔李光弼與關內節度使王思禮入朝,命朝中四品已上的官員都出城迎拜,升他為侍中,改封鄭國公。李光弼與郭子儀等九位節度使,奉命統領十萬大軍討伐安慶緒,因肅宗不相信諸將,故而不設主帥,隻派不懂軍事的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總攬諸軍。唐軍出師後,在獲嘉擊敗叛軍,斬首四千級,捕虜五百人,叛將安太清逃至衛州防守,安慶緒派七萬軍隊援救衛州。唐軍大破安慶緒,斬首四萬級,繳獲鎧胄數十萬,收複衛州。唐軍又在愁思岡擊破叛軍,並趁勢圍攻鄴城,安慶緒求救於史思明,史思明出動十三萬軍隊援救鄴城。


    史思明在魏州自稱大聖燕王,李光弼說:“史思明攻占魏州後,按兵不動,是想鬆懈我軍意誌,然後用精兵突襲。請讓我與朔方軍聯兵進逼魏州,向史思明挑戰,史思明有鑒於嘉山之敗的教訓,必定不敢輕易出戰。這樣曠日持久,我們就能夠收複鄴城。如果安慶緒敗死,史思明就會失去號召力,難以指揮叛軍。”因魚朝恩反對,此事隻好作罷。唐軍“步騎六十萬”列陣於安陽河北,史思明親率五萬精兵衝擊唐軍,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率部先與史思明交戰,雙方被殺傷的人數幾乎相等。郭子儀率部在後,還未來得及布陣,突然大風突起,吹沙拔木,天地晦暗,即使近在咫尺卻看不清,唐軍與叛軍都大驚,各棄兵仗、輜重,分向南、北方麵潰退。這一變故,使洛陽官民受到驚嚇,紛紛逃避山中。此役後,各節度使相繼潰歸本鎮,士卒在沿途剽掠,官吏不能禁止,擾亂多日方才安定,隻有李光弼與王思禮整敕部隊,全軍而歸。


    戰後,魚朝恩把責任推到郭子儀身上,肅宗剝奪郭子儀的兵權,命李光弼接替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天下兵馬元帥。因李光弼請求以親王為元帥,自領副元帥,朝廷於是重新任命趙王李係為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雖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卻仍知諸節度行營,是實際上的平叛主帥,李光弼受命後,以河東騎兵五百人馳赴洛陽,夜入朔方軍中。為防叛軍進攻洛陽,他認為“當扼虎牢”,於是領兵東出黃河。朔方軍習慣郭子儀的寬縱,畏懼李光弼的嚴厲,左廂兵馬使張用濟與諸將密謀驅逐李光弼,迎回郭子儀,經勸阻方才作罷。李光弼領數千騎兵東出汜水,張用濟單騎迎拜,李光弼責備他沒有按時到達,於是將其斬於轅門。


    史思明集結重兵南下,分兵四路,企圖圍攻汴州,李光弼當時正在巡視黃河沿岸各部,得知史思明南下的消息後,立即返回汴州,對汴滑節度使許叔冀說:“你如果能夠堅守汴州十五天,我就率兵來救。”許叔冀允諾,李光弼便返回洛陽,待到史思明率軍來攻時,許叔冀一旦兵敗,卻決定投降叛軍,許叔冀的背叛,使汴州陷落,叛軍甚至南下至江淮一帶。


    史思明挾勝西攻鄭州,李光弼緩行至洛陽後,對東都留守韋陟說:“賊人乘勝來攻,我們應該按兵不動,不宜速戰。洛陽城難以堅守,您有什麽計策呢?”韋陟請求留兵陝郡,退守潼關,占據險要之地,以挫叛軍鋒銳。李光弼說:“兩軍相當,貴進忌退,如今無故放棄五百裏地,那麽賊人的勢力就會更加囂張。不如移軍於河陽,北與澤潞相連,有利則進,不利則退,表裏相應,讓賊人不敢西侵,這是猿臂之勢。爭論朝中禮儀,我不如您;如果論及軍旅之事,您不如我。”韋陟不能應答。東都判官韋損說:“東京是帝宅,侍中(李光弼)為何要棄守?”李光弼說:“如果要堅守東京,那麽汜水、崿嶺、龍門一帶都要布兵設訪,你是兵馬判官,能守住嗎?”於是,李光弼下文書,令韋陟及河南尹李若幽分率洛陽官民撤離,使洛陽變為一座空城。


    李光弼指揮士卒把油、鐵等物資運入河陽,準備防守,並親率五百騎兵殿後。當時,史思明的遊兵已到達石橋,諸將問道:“現在是從洛陽城北繞行呢,還是從石橋上過去?”李光弼說:“就從石橋上過去。”到天黑時,他命令士卒手持火炬,緩慢地前進,隊伍嚴整,叛軍緊隨其後,但不敢逼近。李光弼連夜撤退至河陽,有士卒兩萬,但城中口糧僅夠十日食用。李光弼檢查守備,安排士卒,一律嚴辦。而史思明進入洛陽後,得到的隻是空城,他擔心李光弼截斷後路,隻得不退駐白馬寺南,又於河陽城南建築月城,以做防備。


    史思明進攻河陽三城,李光弼先設計誘得史思明所部良馬千餘匹,接著又用木杆鐵叉叉住史思明在黃河上的火船攻勢,並設計招降了叛軍驍將李日越、高庭暉。史思明損兵折將,親率大軍再攻河陽,李光弼問李抱玉:“你能為我堅守南城兩天嗎?”李抱玉說:“超過兩天以後怎麽辦?”李光弼說:“如果超過兩天救兵不來,就隨你放棄。”李抱玉同意,然後整兵守城,屢挫叛軍,李光弼親駐河陽中城,用部將荔非元禮之計,擊退了叛將周摯的進攻。


    在進攻中城失利後,周摯等轉逼北城,李光弼立刻率兵到了北城,登上城頭,望著叛軍說:“賊兵雖多,但混亂不整,不足畏懼。過不了中午,一定為諸位破敵。”於是命諸將出戰。到了中午,還沒有決出勝負,李光弼便派愛將郝廷玉、論惟貞分別攻擊最頑強的西北、東南兩處叛軍,並下令:“你們都看著我的旗子作戰,如果我的旗子揮動緩慢,就任憑你們擇利出戰,如果我急速往地上揮動旗子三下,你們就全軍齊發,冒死前進,稍有退者斬!”他事先在靴內藏刀,說:“戰鬥,是危險的事。我身為國家的三公,不能死在賊人手上。萬一作戰不利,諸君在前戰死,我在此地自刎,決不隻讓諸君單獨赴死。”郝廷玉奮命先登,流矢雨集,他的戰馬受傷而退,李光弼登城望見,驚駭地說:“郝廷玉敗退,我軍就完了!”


    於是,命左右取郝廷玉首級來,郝廷玉見使者前來,說:“是馬中毒箭,不是兵敗了。”李光弼命人為他換馬再戰。仆固懷恩與其子仆固瑒作戰稍有退卻,李光弼又命左右去取他們的首級,仆固懷恩父子看見使者提刀騎馬而來,重新上前決戰。李光弼不斷地揮動著手中的旗子,諸將冒死進攻,呼喊之聲驚天動地,最終大敗叛軍。此役,唐軍斬首一萬餘級,生擒八千餘人,獲馬兩千匹,軍資、武器數以億計,周摯僅以身免,叛將徐璜玉等被擒獲,另一叛將安太清退守懷州。河陽之戰再次表現了李光弼傑出的軍事才能,此戰的勝利牽製了史思明主力軍,保障了潼關和長安的安全。


    此時,史思明不知周摯等已經戰敗,還在攻河陽南城,李光弼在河邊向其展示俘虜,史思明才退去。他趁勢攻懷州,史思明來救,李光弼迎擊於沁水之上,又將其擊敗,安太清在懷州拒守一月有餘,李光弼令仆固懷恩、郝廷玉由地道而入,裏應外合,攻克懷州,安太清等被生擒,送往朝廷。


    肅宗輕信宦官魚朝恩“言賊可滅”的進言,於是令李光弼盡快收取洛陽,但李光弼多次上表認為,叛軍兵鋒尚銳,應該等待時機出兵,不可輕舉妄動。但朔方節度副使仆固懷恩依附魚朝恩,也建議盡快出兵,在朝廷使者的督戰下,李光弼無可奈何,隻得留李抱玉守河陽,自己與仆固懷恩、魚朝恩進攻洛陽。仆固懷恩不聽李光弼軍令,不在洛陽城北邙山而在平原布陣,致使大敗。李抱玉聽聞敗訊,放棄河陽,李光弼也退守聞喜。


    史思明雖然獲勝,卻被其子史朝義殺死,唐軍也因此得以休整,肅宗將邙山之敗歸罪在仆固懷恩身上,於是優詔征李光弼入朝。李光弼進京後,抗表請罪,被肅宗赦免,因他多次辭讓太尉,故朝廷重授李光弼為開府儀同三司、侍中、河南尹、行營節度使,後再拜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統率河南、淮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行營節度,出鎮臨淮,進攻史朝義軍。


    監軍使以台州人袁晁,領導的浙東義軍勢大,李光弼兵少,請他退保潤州以避叛軍鋒芒,李光弼說:“朝廷安危係於我一身,現在敵人雖強,但不知道我的兵力多少,如果我出其不意,敵人自當退走。”徑直前往泗州,旋即先克許州,活捉史朝義部將李春,再入徐州。當時,大將田神功平定劉展之亂後,滯留在淮南不前,尚衡、殷仲卿等在兗、鄆兩州相互攻擊,來瑱不聽朝廷詔令,堅持留在襄陽。朝廷深感憂慮,等到李光弼到了許州後,史朝義退走,田神功急忙返回河南,尚衡、殷仲卿、來瑱等都畏懼李光弼的威名,相繼入朝覲見。


    李光弼進封為臨淮郡王,旋即派兵收複許州,斬得叛軍首級一千餘級,擒獲叛將二十二人。史朝義分兵進攻宋州,易州遂城府左果毅劉昌率軍堅守,李光弼領軍救援,將其擊退。李光弼又派部將張伯儀等率領各軍,向袁晁義軍發起攻勢,唐軍在衢州擊敗義軍。江南人方清在歙州率饑民起義,朝廷命李光弼分兵討伐。


    史朝義走投無路,自殺身亡,曆時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平息,李光弼自始至終參加指揮大軍,一直是唐軍平叛主將之一,發揮了出色的軍事才能,指揮唐軍殲滅叛軍有生力量,為平息內亂立了頭功,《新唐書》稱讚李光弼在平息安史之亂中,“戰功推為中興第一”。


    官軍再次擊敗袁晁義軍,經十餘次交戰,唐軍最終擊敗義軍,俘獲袁晁,其弟袁瑛率軍突圍,不久後亦被困死於寧海紫溪洞中。此後,代宗下詔增李光弼實封食邑至二千戶,授其一子為三品官,又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於淩煙閣。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功勞蓋世,但是卻遭到宦官魚朝恩、程元振的嫉妒和陷害。


    吐蕃在仆固懷恩的引誘下乘虛攻入關中,占領長安,代宗出逃陝州,急詔李光弼奔赴陝州行在。李光弼與程元振不和,於是拖延未去,朝廷倚仗李光弼為後援,故此也不敢加罪於他,反而多次派使者慰問他的母親李氏。其後,吐蕃被關內副元帥郭子儀擊退,代宗任命李光弼為東都留守,以觀察他的舉動。李光弼以詔書未至為由推辭,率軍回到徐州,想要收取江淮租賦以自用。代宗返回長安後,再遣使至徐州,對李光弼加以宣慰,同時命郭子儀將李光弼的母親自河中送回長安居住,厚待李光弼之弟李光進,以寬慰其心。


    起初,李光弼治軍嚴整,先謀後戰,能以少勝多,與郭子儀齊名,名震天下,凡是他下的命令,諸將不敢不服。後來,李光弼在徐州不敢入朝,部將田神功等人對他的敬畏態度大有變化,李光弼因而很不得誌,憂鬱成疾,提前派衙將孫珍向朝廷進呈遺表,自述遺誌。


    李光弼在徐州病逝,終年五十七歲,代宗為其輟朝三日,追贈太保,諡號武穆。不久後,李光弼的部下護送他的靈柩回到長安,代宗派魚朝恩前往其母李氏在長安的宅邸吊恤,又命京兆尹第五琦負責監護其喪事,李光弼被安葬在三原,出葬之日,代宗命宰臣百官送葬至延平門外。


    李光弼足智多謀,治軍威嚴而有方,善於出奇製勝,以少勝多,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被譽為“自艱難已來,唯光弼行軍治戎,沉毅有籌略,將帥中第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