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晉,字混成,河中虞鄉人,唐朝中期名臣。唐玄宗時,董晉以明經科及第,安史之亂時,前往彭原謁見唐肅宗,被授為校書郎、翰林待製。唐代宗即位後,董晉隨兵部侍郎李涵,護送崇徽公主與回紇和親,不辱使命,完命歸朝,至唐德宗時累官至華州刺史、潼關防禦使。涇原兵變後,董晉奔赴奉天,被拜為國子祭酒,曾奉命宣慰盧龍、河中二鎮,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任內謙遜奉職,不與同僚竇參爭執。竇參獲罪後,董晉上表辭相,旋即被起用為東都留守,出鎮宣武軍,平定軍將鄧惟恭嘩變,以謙謹因循而使驕兵安定。累封隴西郡開國公。
董晉,在唐玄宗在位後期,以明經科及第。唐肅宗自靈武前往彭原,董晉上書謁見,被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翰林待製,又轉任衛尉丞,又出任汾州司馬。汾州刺史崔圓升任淮南節度使時,奏請董晉以本官攝任殿中侍禦史,充任淮南節度判官,旋即回到禦史台,仍任本官,隨後接連遷升為侍禦史、主客員外郎、祠部郎中等職。
大曆年間,董晉曾以判官職隨同兵部侍郎李涵,護送崇徽公主與回紇和親,因不辱使命,回朝後被拜為司勳郎中,相繼改調為秘書少監、太府少卿、太常少卿及左金吾衛將軍等職。唐德宗即位,此時剛任左金吾將軍不久的董晉因為官廉謹、勤慎而被授為太府卿,又改調為右散騎常侍兼禦史中丞、知禦史台事。此後不久,董晉外任華州刺史兼禦史中丞、潼關防禦使,許久後,獲加禦史大夫。
涇原兵變發生,德宗逃往奉天,亂兵在長安擁立太尉朱泚為主,朱泚派部將仇敬、何望之進攻華州,董晉棄城奔赴奉天,被拜為國子祭酒。不久後,德宗令董晉前往恒州宣慰,回經河中時,節度使李懷光也起兵反叛朝廷,並與朱泚相呼應。董晉在河中對李懷光曉以君臣大義,勸他不要助朱泚為亂,李懷光聽從董晉的勸說,雖不滿於朝廷,但終不與朱泚相勾結,這對當時的政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奉天之難平定後,德宗返回京師,董晉遷任左金吾衛大將軍,後轉任尚書左丞,當時鎮海軍節度使韓滉入朝拜相,威權顯赫,韓滉仗勢陷害尚書右丞、度支使元琇。朝臣雖然都認為元琇冤枉,但懾於韓滉權勢,敢怒而不敢言。董晉挺身為元琇極力辯解,受到舉朝稱讚,之後再次擔任太常卿。
董晉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因另一宰相竇參正得寵於德宗,大權獨攬,董晉但奉職而已。竇參專政,引起了德宗的猜忌,唐德宗向董晉詢問竇參的過失,董晉如實作了回答,德宗於是罷免了竇參,董晉心感到惶恐,上疏辭職。
董晉被起用為禮部尚書兼兵部尚書、東都留守、東都畿汝州都防禦使。不久,宣武節度使李萬榮死,德宗授董晉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宣武節度副大使。本來李萬榮臨死前已讓同鄉親信鄧惟恭接任,這樣,鄧惟恭對董晉的來任非常不滿,以至發展到謀圖反叛。董晉得知後捕殺其黨羽,囚送鄧惟恭到京師,德宗對鄧惟恭將功折罪流放汀州,但又怕董晉柔弱不能製禦宣武的驕兵悍將,調汝州刺史陸長源為其司馬,管理軍務。陸長源執法嚴刻,多追究鎮兵的往日惡行。董晉開始支持他,後來見這樣不利於與鎮兵的關係,就製止他的作為。董晉又用孟叔度管理財賦,而孟叔度為人輕佻,不尊重鎮兵,為鎮兵所反感,雖然如此,因董晉謙虛謹填,儉約循舊,使鎮兵還大體安定。
董晉在宣武軍去世,終年七十六歲,德宗為他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號“恭惠”,董晉死後不到十日,宣武即發生兵亂,亂軍虐殺陸長源及孟叔度。
縱觀董晉一生,其才能表現是多方麵的,他出使回紇不辱使命;在韓滉權盛時,挺身而出為元琇辨解;在四鎮之亂時遊說李懷光不叛朝廷;在宣武時,平息鄧惟恭之亂,井撫禦其驕兵悍將。
董晉,在唐玄宗在位後期,以明經科及第。唐肅宗自靈武前往彭原,董晉上書謁見,被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翰林待製,又轉任衛尉丞,又出任汾州司馬。汾州刺史崔圓升任淮南節度使時,奏請董晉以本官攝任殿中侍禦史,充任淮南節度判官,旋即回到禦史台,仍任本官,隨後接連遷升為侍禦史、主客員外郎、祠部郎中等職。
大曆年間,董晉曾以判官職隨同兵部侍郎李涵,護送崇徽公主與回紇和親,因不辱使命,回朝後被拜為司勳郎中,相繼改調為秘書少監、太府少卿、太常少卿及左金吾衛將軍等職。唐德宗即位,此時剛任左金吾將軍不久的董晉因為官廉謹、勤慎而被授為太府卿,又改調為右散騎常侍兼禦史中丞、知禦史台事。此後不久,董晉外任華州刺史兼禦史中丞、潼關防禦使,許久後,獲加禦史大夫。
涇原兵變發生,德宗逃往奉天,亂兵在長安擁立太尉朱泚為主,朱泚派部將仇敬、何望之進攻華州,董晉棄城奔赴奉天,被拜為國子祭酒。不久後,德宗令董晉前往恒州宣慰,回經河中時,節度使李懷光也起兵反叛朝廷,並與朱泚相呼應。董晉在河中對李懷光曉以君臣大義,勸他不要助朱泚為亂,李懷光聽從董晉的勸說,雖不滿於朝廷,但終不與朱泚相勾結,這對當時的政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奉天之難平定後,德宗返回京師,董晉遷任左金吾衛大將軍,後轉任尚書左丞,當時鎮海軍節度使韓滉入朝拜相,威權顯赫,韓滉仗勢陷害尚書右丞、度支使元琇。朝臣雖然都認為元琇冤枉,但懾於韓滉權勢,敢怒而不敢言。董晉挺身為元琇極力辯解,受到舉朝稱讚,之後再次擔任太常卿。
董晉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因另一宰相竇參正得寵於德宗,大權獨攬,董晉但奉職而已。竇參專政,引起了德宗的猜忌,唐德宗向董晉詢問竇參的過失,董晉如實作了回答,德宗於是罷免了竇參,董晉心感到惶恐,上疏辭職。
董晉被起用為禮部尚書兼兵部尚書、東都留守、東都畿汝州都防禦使。不久,宣武節度使李萬榮死,德宗授董晉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宣武節度副大使。本來李萬榮臨死前已讓同鄉親信鄧惟恭接任,這樣,鄧惟恭對董晉的來任非常不滿,以至發展到謀圖反叛。董晉得知後捕殺其黨羽,囚送鄧惟恭到京師,德宗對鄧惟恭將功折罪流放汀州,但又怕董晉柔弱不能製禦宣武的驕兵悍將,調汝州刺史陸長源為其司馬,管理軍務。陸長源執法嚴刻,多追究鎮兵的往日惡行。董晉開始支持他,後來見這樣不利於與鎮兵的關係,就製止他的作為。董晉又用孟叔度管理財賦,而孟叔度為人輕佻,不尊重鎮兵,為鎮兵所反感,雖然如此,因董晉謙虛謹填,儉約循舊,使鎮兵還大體安定。
董晉在宣武軍去世,終年七十六歲,德宗為他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號“恭惠”,董晉死後不到十日,宣武即發生兵亂,亂軍虐殺陸長源及孟叔度。
縱觀董晉一生,其才能表現是多方麵的,他出使回紇不辱使命;在韓滉權盛時,挺身而出為元琇辨解;在四鎮之亂時遊說李懷光不叛朝廷;在宣武時,平息鄧惟恭之亂,井撫禦其驕兵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