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誦,祖籍隴西狄道,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唐德宗李適長子,母親為昭德皇後王氏。初以皇孫,冊封宣城郡王。唐德宗即位,進封宣王,冊立為太子,慈孝寬大,仁而善斷,涉獵諸藝,擅長隸書。組織了“奉天保衛戰”的勝利,正式繼位,登基後任用王叔文等人變法,這觸犯了宦官和節度使的利益,被迫禪位給皇太子李純,自稱太上皇,後駕崩,諡號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廟號順宗,入葬於豐陵。
李誦,在父親唐德宗李適即位的當年,詔立為皇太子,備禮冊立,到唐德宗遺詔傳位,正式即位,做了整整25年的太子。被立為太子以前的事跡缺少記錄,史書僅記載他被冊封為宣王,被選立為皇太子時,已經19歲,此時他已初為人父,他的長子李淳降生。
在做太子的25年中,親身經曆了藩鎮叛亂的混亂和烽火,耳聞目睹了朝廷大臣的傾軋與攻訐,在政治上逐漸走上了成熟,史書上對他的評價是:“慈孝寬大,仁而善斷。”他對各種技藝學術很是上心,對於佛教經典也有涉獵,寫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長隸書,每逢德宗做詩賜予大臣和方鎮節度使時,一定是命太子書寫。
尤為令人稱道的是,在“涇原兵之變”隨皇帝出逃避亂時,李誦執劍殿後,在40多天的奉天保衛戰中,麵對朱泚叛軍的進逼,他常身先禁旅,乘城拒敵,將士們在他的督促激勵下,無不奮勇殺敵,取得了奉天保衛戰的勝利,確保了出逃的德宗的安全。
李誦的太子生涯,雖然不像唐朝前期的皇太子那樣波折不斷,動輒被廢,但郜國大長公主之獄,也險些把他推向滅頂的深淵,事情是這樣的:郜國公主是肅宗之女,她與駙馬蕭升所生一女是順宗為皇太子時的妃子。郜國公主仗恃自己地位特殊,自由出入東宮,她在蕭升死後,個人生活放蕩,不僅與彭州司馬李萬私通,還和太子詹事李昇、蜀州別駕蕭鼎等一些官員暗中往來。如果僅僅是私生活有失檢點,這在唐朝的皇室也不是大不了的事,但是有人在告發郜國公主“淫亂”的同時,還揭發她行厭勝巫蠱之術,這樣就冒犯了皇帝。德宗聞之大怒,因為事情牽涉到皇太子,德宗就立即將他找來,狠狠地批了一通,順宗被父皇切責,惶恐不知所措,就仿效肅宗在天寶年間做太子時的故伎,請求與蕭妃離婚。此事發生以後,德宗萌動了廢皇太子改立舒王李誼的念頭,並且把時為宰相的前朝老臣李泌召入宮中商議。
舒王是德宗的弟弟李邈(昭靖太子)的兒子,因李邈早死,德宗將其收養,視為己出,十分寵愛,李泌認為皇帝舍親生兒子而改立侄子不妥,德宗大怒。李泌便為他詳細列舉了自貞觀以來太子廢立的經驗教訓,分析了太宗皇帝對廢立太子的謹慎和肅宗因性急冤殺建寧王的悔恨,勸他以前事為戒,萬萬不可操之過急,李泌的話打動了德宗,終使李誦的太子之位得以保全。
不久,郜國公主被德宗幽禁後死去,李萬因為和同宗淫亂,以不知“避宗”的罪名被杖殺。郜國公主的親屬受牽連者很多,她的5個兒子裴液、蕭位、蕭佩、蕭儒、蕭偲以及李昇、蕭鼎等流放嶺表和邊遠之地,郜國公主的女兒、皇太子妃蕭氏也被殺死,本來就小心翼翼的順宗就更加謹慎了。有一次,他曾侍宴魚藻宮,宴會當中,張水為嬉,彩船裝飾一新,宮人引舟為棹歌,絲竹間發,德宗歡喜異常,李誦在父皇詢問他的感受時,就隻是引用了詩中“好樂無荒”一句作答,他沒有直言以對,更沒有正麵回答。
李誦在做太子時的政治態度很謹慎,他在父皇麵前隻在一件事上發表過意見,那就是在貞元末年阻止德宗任用裴延齡、韋渠牟等為宰相。德宗晚年因為在位時間長了,對大臣的猜忌和防範心加重,不再假權宰相,使其身邊的奸佞小人得到信任和重用,如裴延齡、李齊運、韋渠牟等依靠德宗的寵幸,因間用事,刻下取功,排擠誣陷陸贄等人。普天之下,對裴延齡等人借盤剝黎民、聚斂財富而得進用切齒痛恨,朝廷之上,大家都是敢怒不敢言。身為太子的李誦總是找機會,在父皇心情好的時候,從容論爭,指出這些人不能重用,因此德宗最終沒有任用裴延齡、韋渠牟入相。
韓愈評價他“居儲位二十年,天下陰受其賜”,所言不免有些溢美,大概就是指這件事而言的,但李誦對於其他的事情,總是三緘其口,更不敢輕舉妄動。每逢在父皇跟前談事論奏,他總是嚴肅有餘,即使對皇帝身邊親信的宦官,也未嚐假以顏色,他把個人的喜怒哀樂深藏心底。對朝廷上下的人物,他基本上也是不即不離、若即若離的。然而,這些都是表麵現象。李誦位居儲君期間,也絕對不是對天下大事和朝廷政治漠不關心的,他身邊的王伾和王叔文等人就經常和他談論天下大事和民間疾苦。
王伾,因善於書法為太子侍書,成為順宗做太子時的書法老師,很受信任;王叔文,越州山陰人,以善於圍棋得以入侍東宮。王伾和王叔文均為翰林待詔,各以琴棋書畫見長,二人的使命自然是奉德宗之命陪皇太子娛樂,順宗對自己的師傅很是尊敬,每次見麵唐代圍棋子,都先施禮。王伾和王叔文見他並不是以玩樂為滿足,就在對弈和研墨的間隙和他講談有關治國安邦的道理。
有一次,王伾、王叔文和其他一些侍讀暢談天下政事時,涉及到當時一些比較敏感的弊政,順宗對他身邊的人說:“我準備把這些弊政向父皇直言,以便能夠改正。”劉禹錫像眾人都對此舉表示稱讚,惟獨王叔文一言不發。等眾人都退下時,順宗單獨留下王叔文,問他:“剛剛為何就你不說話?是不是有什麽深意?”王叔文道:“我王叔文得太子殿下的信任,有一些意見和見解,哪能不向殿下奉聞呢!我以為,太子的職責乃在於侍膳問安,向皇上盡忠盡孝,不適宜對其他的事品頭論足。皇上在位時間長了,如果懷疑太子是在收買人心,那殿下將如何為自己辯解?”順宗聞言,恍然大悟,既緊張又感激地對王叔文說:“如果沒有先生的這番點撥,我怎麽能夠明白這其中的奧妙啊!”從此,他對王叔文格外喜歡,東宮事無大小,都委托他和王伾來謀劃。
做太子期間不僅暗中非常關注朝政,而且在他身邊還形成了一股政治勢力,組成了一個以“二王”為中心的東宮政治小集團。王伾和王叔文成為集團的核心,在其周圍還有一批年富力強的擁有共同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標的成員,這些成員當時都是知名人士,其中最著名的是劉禹錫和柳宗元。另外,還有王叔文的舊交淩準、善於籌劃的韓泰、英俊多才的韓曄、精於吏治的程異以及陳諫、陸質、呂溫、李景儉、房啟等人,他們基本上屬於朝廷禦史台和六部衙門的中下層官員,經常在一起談論國事,逐漸地也都成為這一集團的重要成員。
對上述人員,曆史上習慣以所謂“二王八司馬”相稱,也就是把王伾和王叔文以及劉禹錫和柳宗元作為了東宮集團的代表人物。其實,在這一集團當中,還有一個不能不說到的人,他就是翰林學士、後來做了宰相的韋執誼。韋執誼出身京兆名門望族,自幼聰俊有才,中進士擢第,應製策高等,德宗拜為右拾遺,召入翰林為學士,年僅二十餘歲的他深得德宗的恩寵,得與皇帝相與歌詩唱和,並與裴延齡、韋渠牟等皇帝的親信一起出入禁中,略備顧問,很得當時朝野的矚目,他與王叔文的交往很有一些機緣巧合。
那是在一次德宗的生日華誕上,略通一些佛教知識的皇太子敬獻佛像作為賀禮,德宗命韋執誼為畫像寫了讚語。德宗對太子的這一禮物很滿意,就讓他賜給韋執誼縑帛作為酬勞,韋執誼得到太子的酬謝,按照禮節到東宮表示謝意。就在韋執誼這次來東宮拜謝皇太子的時候,身為太子的順宗鄭重地向時為翰林學士的韋執誼推薦了王叔文:“學士熟悉王叔文這個人嗎?他是位偉才啊!”從此,韋執誼與王叔文相交,且關係越來越密切,成為“二王”集團中地位特殊的核心人物之一。
多年儲君生活的壓抑,使李誦的心理極端憂鬱,身體狀況也不樂觀。李誦突然中風,失去了言語功能,此時的德宗也已入暮年,對兒子的病情十分掛念,憂形於色,數次親臨探視。還曾派人遍訪名醫為李誦診治,但是效果很不理想,皇太子病重的事,很快傳遍四方。這年底,德宗的身體健康狀況不佳,皇帝和皇太子同時病重,使宮中的政治空氣頓時凝滯起來。由於李誦臥病,新春朝會沒有能夠參加,德宗悲傷歎息,進一步導致了病情的惡化。德宗病重之際,諸王大臣和親戚都到其病榻前奉侍湯藥,惟獨順宗因為臥病在床難以前來陪侍,對皇太子思念不已的德宗,一直涕咽不止,久久不能平靜,直到唐德宗彌留之際,他們父子也沒有能夠見上一麵。
唐德宗駕崩,遺詔傳位於太子李誦,李誦正式即位,即唐順宗。李誦即位後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進行改革,他們和彭城人劉禹錫、河東人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八司馬“為核心的革新派勢力集團。他們維護統一,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反對宦官專權,並積極推行革新,采取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史稱“永貞革新”。
改革動搖了宦官的權力,他們決定另立新君,宦官俱文珍等人一手操辦將順宗長子廣陵王李淳,立為太子,更名為李純。俱文珍等以順宗的名義下詔,由皇太子主持軍國政事,宦官擁立李純即皇帝位,即唐憲宗,順宗退位稱太上皇,史稱“永貞內禪”,革新失敗。
唐順宗去世,他死的前一天,憲宗對外宣布順宗病重,一天後順宗就駕崩了,這使人覺得順宗的死像演戲一樣。有人透過一些筆記和詩文的細節發現順宗之前就被憲宗和宦官們暗算了,也有人認為順宗是正常病死的,順宗和憲宗關係融洽,根本沒有被憲宗殺害的可能。
李誦,在父親唐德宗李適即位的當年,詔立為皇太子,備禮冊立,到唐德宗遺詔傳位,正式即位,做了整整25年的太子。被立為太子以前的事跡缺少記錄,史書僅記載他被冊封為宣王,被選立為皇太子時,已經19歲,此時他已初為人父,他的長子李淳降生。
在做太子的25年中,親身經曆了藩鎮叛亂的混亂和烽火,耳聞目睹了朝廷大臣的傾軋與攻訐,在政治上逐漸走上了成熟,史書上對他的評價是:“慈孝寬大,仁而善斷。”他對各種技藝學術很是上心,對於佛教經典也有涉獵,寫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長隸書,每逢德宗做詩賜予大臣和方鎮節度使時,一定是命太子書寫。
尤為令人稱道的是,在“涇原兵之變”隨皇帝出逃避亂時,李誦執劍殿後,在40多天的奉天保衛戰中,麵對朱泚叛軍的進逼,他常身先禁旅,乘城拒敵,將士們在他的督促激勵下,無不奮勇殺敵,取得了奉天保衛戰的勝利,確保了出逃的德宗的安全。
李誦的太子生涯,雖然不像唐朝前期的皇太子那樣波折不斷,動輒被廢,但郜國大長公主之獄,也險些把他推向滅頂的深淵,事情是這樣的:郜國公主是肅宗之女,她與駙馬蕭升所生一女是順宗為皇太子時的妃子。郜國公主仗恃自己地位特殊,自由出入東宮,她在蕭升死後,個人生活放蕩,不僅與彭州司馬李萬私通,還和太子詹事李昇、蜀州別駕蕭鼎等一些官員暗中往來。如果僅僅是私生活有失檢點,這在唐朝的皇室也不是大不了的事,但是有人在告發郜國公主“淫亂”的同時,還揭發她行厭勝巫蠱之術,這樣就冒犯了皇帝。德宗聞之大怒,因為事情牽涉到皇太子,德宗就立即將他找來,狠狠地批了一通,順宗被父皇切責,惶恐不知所措,就仿效肅宗在天寶年間做太子時的故伎,請求與蕭妃離婚。此事發生以後,德宗萌動了廢皇太子改立舒王李誼的念頭,並且把時為宰相的前朝老臣李泌召入宮中商議。
舒王是德宗的弟弟李邈(昭靖太子)的兒子,因李邈早死,德宗將其收養,視為己出,十分寵愛,李泌認為皇帝舍親生兒子而改立侄子不妥,德宗大怒。李泌便為他詳細列舉了自貞觀以來太子廢立的經驗教訓,分析了太宗皇帝對廢立太子的謹慎和肅宗因性急冤殺建寧王的悔恨,勸他以前事為戒,萬萬不可操之過急,李泌的話打動了德宗,終使李誦的太子之位得以保全。
不久,郜國公主被德宗幽禁後死去,李萬因為和同宗淫亂,以不知“避宗”的罪名被杖殺。郜國公主的親屬受牽連者很多,她的5個兒子裴液、蕭位、蕭佩、蕭儒、蕭偲以及李昇、蕭鼎等流放嶺表和邊遠之地,郜國公主的女兒、皇太子妃蕭氏也被殺死,本來就小心翼翼的順宗就更加謹慎了。有一次,他曾侍宴魚藻宮,宴會當中,張水為嬉,彩船裝飾一新,宮人引舟為棹歌,絲竹間發,德宗歡喜異常,李誦在父皇詢問他的感受時,就隻是引用了詩中“好樂無荒”一句作答,他沒有直言以對,更沒有正麵回答。
李誦在做太子時的政治態度很謹慎,他在父皇麵前隻在一件事上發表過意見,那就是在貞元末年阻止德宗任用裴延齡、韋渠牟等為宰相。德宗晚年因為在位時間長了,對大臣的猜忌和防範心加重,不再假權宰相,使其身邊的奸佞小人得到信任和重用,如裴延齡、李齊運、韋渠牟等依靠德宗的寵幸,因間用事,刻下取功,排擠誣陷陸贄等人。普天之下,對裴延齡等人借盤剝黎民、聚斂財富而得進用切齒痛恨,朝廷之上,大家都是敢怒不敢言。身為太子的李誦總是找機會,在父皇心情好的時候,從容論爭,指出這些人不能重用,因此德宗最終沒有任用裴延齡、韋渠牟入相。
韓愈評價他“居儲位二十年,天下陰受其賜”,所言不免有些溢美,大概就是指這件事而言的,但李誦對於其他的事情,總是三緘其口,更不敢輕舉妄動。每逢在父皇跟前談事論奏,他總是嚴肅有餘,即使對皇帝身邊親信的宦官,也未嚐假以顏色,他把個人的喜怒哀樂深藏心底。對朝廷上下的人物,他基本上也是不即不離、若即若離的。然而,這些都是表麵現象。李誦位居儲君期間,也絕對不是對天下大事和朝廷政治漠不關心的,他身邊的王伾和王叔文等人就經常和他談論天下大事和民間疾苦。
王伾,因善於書法為太子侍書,成為順宗做太子時的書法老師,很受信任;王叔文,越州山陰人,以善於圍棋得以入侍東宮。王伾和王叔文均為翰林待詔,各以琴棋書畫見長,二人的使命自然是奉德宗之命陪皇太子娛樂,順宗對自己的師傅很是尊敬,每次見麵唐代圍棋子,都先施禮。王伾和王叔文見他並不是以玩樂為滿足,就在對弈和研墨的間隙和他講談有關治國安邦的道理。
有一次,王伾、王叔文和其他一些侍讀暢談天下政事時,涉及到當時一些比較敏感的弊政,順宗對他身邊的人說:“我準備把這些弊政向父皇直言,以便能夠改正。”劉禹錫像眾人都對此舉表示稱讚,惟獨王叔文一言不發。等眾人都退下時,順宗單獨留下王叔文,問他:“剛剛為何就你不說話?是不是有什麽深意?”王叔文道:“我王叔文得太子殿下的信任,有一些意見和見解,哪能不向殿下奉聞呢!我以為,太子的職責乃在於侍膳問安,向皇上盡忠盡孝,不適宜對其他的事品頭論足。皇上在位時間長了,如果懷疑太子是在收買人心,那殿下將如何為自己辯解?”順宗聞言,恍然大悟,既緊張又感激地對王叔文說:“如果沒有先生的這番點撥,我怎麽能夠明白這其中的奧妙啊!”從此,他對王叔文格外喜歡,東宮事無大小,都委托他和王伾來謀劃。
做太子期間不僅暗中非常關注朝政,而且在他身邊還形成了一股政治勢力,組成了一個以“二王”為中心的東宮政治小集團。王伾和王叔文成為集團的核心,在其周圍還有一批年富力強的擁有共同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標的成員,這些成員當時都是知名人士,其中最著名的是劉禹錫和柳宗元。另外,還有王叔文的舊交淩準、善於籌劃的韓泰、英俊多才的韓曄、精於吏治的程異以及陳諫、陸質、呂溫、李景儉、房啟等人,他們基本上屬於朝廷禦史台和六部衙門的中下層官員,經常在一起談論國事,逐漸地也都成為這一集團的重要成員。
對上述人員,曆史上習慣以所謂“二王八司馬”相稱,也就是把王伾和王叔文以及劉禹錫和柳宗元作為了東宮集團的代表人物。其實,在這一集團當中,還有一個不能不說到的人,他就是翰林學士、後來做了宰相的韋執誼。韋執誼出身京兆名門望族,自幼聰俊有才,中進士擢第,應製策高等,德宗拜為右拾遺,召入翰林為學士,年僅二十餘歲的他深得德宗的恩寵,得與皇帝相與歌詩唱和,並與裴延齡、韋渠牟等皇帝的親信一起出入禁中,略備顧問,很得當時朝野的矚目,他與王叔文的交往很有一些機緣巧合。
那是在一次德宗的生日華誕上,略通一些佛教知識的皇太子敬獻佛像作為賀禮,德宗命韋執誼為畫像寫了讚語。德宗對太子的這一禮物很滿意,就讓他賜給韋執誼縑帛作為酬勞,韋執誼得到太子的酬謝,按照禮節到東宮表示謝意。就在韋執誼這次來東宮拜謝皇太子的時候,身為太子的順宗鄭重地向時為翰林學士的韋執誼推薦了王叔文:“學士熟悉王叔文這個人嗎?他是位偉才啊!”從此,韋執誼與王叔文相交,且關係越來越密切,成為“二王”集團中地位特殊的核心人物之一。
多年儲君生活的壓抑,使李誦的心理極端憂鬱,身體狀況也不樂觀。李誦突然中風,失去了言語功能,此時的德宗也已入暮年,對兒子的病情十分掛念,憂形於色,數次親臨探視。還曾派人遍訪名醫為李誦診治,但是效果很不理想,皇太子病重的事,很快傳遍四方。這年底,德宗的身體健康狀況不佳,皇帝和皇太子同時病重,使宮中的政治空氣頓時凝滯起來。由於李誦臥病,新春朝會沒有能夠參加,德宗悲傷歎息,進一步導致了病情的惡化。德宗病重之際,諸王大臣和親戚都到其病榻前奉侍湯藥,惟獨順宗因為臥病在床難以前來陪侍,對皇太子思念不已的德宗,一直涕咽不止,久久不能平靜,直到唐德宗彌留之際,他們父子也沒有能夠見上一麵。
唐德宗駕崩,遺詔傳位於太子李誦,李誦正式即位,即唐順宗。李誦即位後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進行改革,他們和彭城人劉禹錫、河東人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八司馬“為核心的革新派勢力集團。他們維護統一,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反對宦官專權,並積極推行革新,采取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史稱“永貞革新”。
改革動搖了宦官的權力,他們決定另立新君,宦官俱文珍等人一手操辦將順宗長子廣陵王李淳,立為太子,更名為李純。俱文珍等以順宗的名義下詔,由皇太子主持軍國政事,宦官擁立李純即皇帝位,即唐憲宗,順宗退位稱太上皇,史稱“永貞內禪”,革新失敗。
唐順宗去世,他死的前一天,憲宗對外宣布順宗病重,一天後順宗就駕崩了,這使人覺得順宗的死像演戲一樣。有人透過一些筆記和詩文的細節發現順宗之前就被憲宗和宦官們暗算了,也有人認為順宗是正常病死的,順宗和憲宗關係融洽,根本沒有被憲宗殺害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