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準,字宗一,唐新城爛泥灣人,係東吳大將淩統之後,是唐代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當事人之一。自幼博聞強記,勤奮好學,曾麵壁十餘年,潛心鑽研學間,對儒家的《易》、《詩》、《書》、《禮》、《樂》、《春秋》等“六經“,皆有獨到的見解,在史學上也有很深的造詣。
淩準,剛滿二十歲便思謀著如何建功立業,於是上書宰相自薦,宰相召之屬對,“日試萬言,盡展其才”,得到賞識。柳宗元也在詩中稱讚此次大膽的自薦“天庭拻高文,萬言若波馳。”由於淩準的名望和才氣,唐代宗李豫破格擢任他為崇文館校書郎,期間,他參閱了大量古籍,學間大增,著有《後漢春秋》二十餘萬言。
涇源節度使姚令言在西府率部叛亂,擁立朱泚為帝,稱“大秦皇帝"。唐德宗聞報大驚,忙派遣李晟統率諸道節度使平叛,淩準以金吾兵曹的職銜受任邠寧節度使韓遊瑰的書記,掌管文書,同時出謀獻策,屢有戰功,顯示了他傑出的軍事才能和謀略。涇源之亂平定後,淩準被提升為大理寺評事,賜緋魚袋,後遷節度判官、殿中侍禦史等職。
浙東觀察使賈全傾慕淩準的才能,奏請他轉官浙東廉使判官。當時,戰爭頻繁,吏治腐敗,東南百姓租賦沉重,民不聊生。淩準到任,剛正不阿,不畏權貴,審查和罷黜貪官汙吏,整肅法紀,撫恤百姓,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吏民敬愛之”,從而政聲鵲起,聞千朝野。
唐德宗李適,剛悛自用,貪婪殘忍,揮霍無度,除例行征收兩稅之外,又有所謂“進奉”和“宣素”,無非是巧立名目,借此壓相、掠奪老百姓,以供其濫行揮霍而已。淩準目睹這一殘暴和腐敗的政治情況,立誌革弊興利,他和當時的朝臣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劉禹錫、韓泰、陳諫、韓曄、程異、韋執誼等入以書函論政,押擊朝廷弊政,結下了深厚情誼。
唐德宗李適病重,太子李誦視事,宰相王伾及其侄太子太傅王叔文秉政,為整肅朝政吏治,積極羅致人才以求變法革新,淩準被飛檄征召進京,擔任翰林院侍從學士,"備君顧問”。唐德宗李適駕崩,黨爭頓趨激烈,以宦官俱文珍為首的頑固派以太子李誦“病瘋”為由,欲阻李誦登位,乃"議秘三日後下遺詔",意圖拖延時日,篡改遺詔,陰謀篡奪政權。朝廷內外議論紛紜,此時的王伾和王叔文也有些狐疑不決,淩準臨危不亂,力排眾議,向俱文珍等提出種種抗議和責間,迫使俱文珍等不得不公布遺詔。“二王"醒悟,遂於次日發喪,並於靈前擁立李誦即位,為順宗,改元永貞。
李誦即位後,王叔文和王伾以翰林學士行宰相事,掌握大權,“二王”的改革全麵實施。淩準進官尚書郎,旋遷尚書都官員外郎,仍以文章侍從,並由本官參度支,參與全國的財政管理工作,成為改革派中樞。為了使國庫出入平衡,減輕平民負擔,淩準對財政實施了一連串的改革;免掉老百姓對官府的舊欠,停止地方官對朝廷的進奉;廢除苛捐雜稅,降低江、淮海鹽和北方池鹽的鹽價;撤銷掠奪騷擾百姓的“宮市",遣散內宮歌姬女樂九百餘人,精簡冗官散員四百多人,懲辦了貪官汙吏,出現了“調發出納有條不紊,一時奸利衰止"的局麵。接著又召回和起用了被唐德宗李適放逐的功臣和敢於直言的諫臣,提拔具有革新思想的人參政,實施廣開言路和才路的開明政治。選派立誌革新的韓泰和老將範希朝為左右神策軍、京西諸城鎮行營節度使和行軍司馬,以削奪宦官的兵權。
“二王”的變法,沉重地打擊宦官及大地主的勢力,宦官俱文珍等如坐針氈,寢食難安,他和西川節度使韋皋相勾結,突然率軍舉事,迫使久病中風、不能視朝的唐順宗李誦禪位,擁立李誦的長子李純為帝。繼而對改革派進行了殘酷的打擊和鎮壓:王叔文處斬,王伾死於流放途中,淩準、柳宗元、劉禹錫等八人俱出為遠州刺史,再貶為惡州司馬。推行了隻有一百四十六天的新政,隨著李誦的禪位而宣告失敗,這就是唐代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
淩準被貶為和州剌史,又被貶謫到連州任司馬,淩準遠離鄉邦,隻有兒子夷仲、求仲相隨。淩準被貶逐後,眷屬備受欺淩,他的老母和兩個弟弟在家鄉相繼死去,訃文迭至,待罪之身不能奔喪,隻能遠望鄉關慟哭。政治上的打擊與破家之痛交織在一起,淩準終日哀傷以淚洗麵,不到半年,雙目失明,憂鬱痛苦的淩準病逝於連州的一所佛寺內,享年五十七歲。二子夷仲、求仲護柩歸葬千新城,被貶為永州司馬的柳宗元聞此噩耗,呴然痛哭,寫了《權厝誌》和悼念長詩,高度評價了淩準在“六經”和史學上的造詣。
淩準,剛滿二十歲便思謀著如何建功立業,於是上書宰相自薦,宰相召之屬對,“日試萬言,盡展其才”,得到賞識。柳宗元也在詩中稱讚此次大膽的自薦“天庭拻高文,萬言若波馳。”由於淩準的名望和才氣,唐代宗李豫破格擢任他為崇文館校書郎,期間,他參閱了大量古籍,學間大增,著有《後漢春秋》二十餘萬言。
涇源節度使姚令言在西府率部叛亂,擁立朱泚為帝,稱“大秦皇帝"。唐德宗聞報大驚,忙派遣李晟統率諸道節度使平叛,淩準以金吾兵曹的職銜受任邠寧節度使韓遊瑰的書記,掌管文書,同時出謀獻策,屢有戰功,顯示了他傑出的軍事才能和謀略。涇源之亂平定後,淩準被提升為大理寺評事,賜緋魚袋,後遷節度判官、殿中侍禦史等職。
浙東觀察使賈全傾慕淩準的才能,奏請他轉官浙東廉使判官。當時,戰爭頻繁,吏治腐敗,東南百姓租賦沉重,民不聊生。淩準到任,剛正不阿,不畏權貴,審查和罷黜貪官汙吏,整肅法紀,撫恤百姓,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吏民敬愛之”,從而政聲鵲起,聞千朝野。
唐德宗李適,剛悛自用,貪婪殘忍,揮霍無度,除例行征收兩稅之外,又有所謂“進奉”和“宣素”,無非是巧立名目,借此壓相、掠奪老百姓,以供其濫行揮霍而已。淩準目睹這一殘暴和腐敗的政治情況,立誌革弊興利,他和當時的朝臣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劉禹錫、韓泰、陳諫、韓曄、程異、韋執誼等入以書函論政,押擊朝廷弊政,結下了深厚情誼。
唐德宗李適病重,太子李誦視事,宰相王伾及其侄太子太傅王叔文秉政,為整肅朝政吏治,積極羅致人才以求變法革新,淩準被飛檄征召進京,擔任翰林院侍從學士,"備君顧問”。唐德宗李適駕崩,黨爭頓趨激烈,以宦官俱文珍為首的頑固派以太子李誦“病瘋”為由,欲阻李誦登位,乃"議秘三日後下遺詔",意圖拖延時日,篡改遺詔,陰謀篡奪政權。朝廷內外議論紛紜,此時的王伾和王叔文也有些狐疑不決,淩準臨危不亂,力排眾議,向俱文珍等提出種種抗議和責間,迫使俱文珍等不得不公布遺詔。“二王"醒悟,遂於次日發喪,並於靈前擁立李誦即位,為順宗,改元永貞。
李誦即位後,王叔文和王伾以翰林學士行宰相事,掌握大權,“二王”的改革全麵實施。淩準進官尚書郎,旋遷尚書都官員外郎,仍以文章侍從,並由本官參度支,參與全國的財政管理工作,成為改革派中樞。為了使國庫出入平衡,減輕平民負擔,淩準對財政實施了一連串的改革;免掉老百姓對官府的舊欠,停止地方官對朝廷的進奉;廢除苛捐雜稅,降低江、淮海鹽和北方池鹽的鹽價;撤銷掠奪騷擾百姓的“宮市",遣散內宮歌姬女樂九百餘人,精簡冗官散員四百多人,懲辦了貪官汙吏,出現了“調發出納有條不紊,一時奸利衰止"的局麵。接著又召回和起用了被唐德宗李適放逐的功臣和敢於直言的諫臣,提拔具有革新思想的人參政,實施廣開言路和才路的開明政治。選派立誌革新的韓泰和老將範希朝為左右神策軍、京西諸城鎮行營節度使和行軍司馬,以削奪宦官的兵權。
“二王”的變法,沉重地打擊宦官及大地主的勢力,宦官俱文珍等如坐針氈,寢食難安,他和西川節度使韋皋相勾結,突然率軍舉事,迫使久病中風、不能視朝的唐順宗李誦禪位,擁立李誦的長子李純為帝。繼而對改革派進行了殘酷的打擊和鎮壓:王叔文處斬,王伾死於流放途中,淩準、柳宗元、劉禹錫等八人俱出為遠州刺史,再貶為惡州司馬。推行了隻有一百四十六天的新政,隨著李誦的禪位而宣告失敗,這就是唐代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
淩準被貶為和州剌史,又被貶謫到連州任司馬,淩準遠離鄉邦,隻有兒子夷仲、求仲相隨。淩準被貶逐後,眷屬備受欺淩,他的老母和兩個弟弟在家鄉相繼死去,訃文迭至,待罪之身不能奔喪,隻能遠望鄉關慟哭。政治上的打擊與破家之痛交織在一起,淩準終日哀傷以淚洗麵,不到半年,雙目失明,憂鬱痛苦的淩準病逝於連州的一所佛寺內,享年五十七歲。二子夷仲、求仲護柩歸葬千新城,被貶為永州司馬的柳宗元聞此噩耗,呴然痛哭,寫了《權厝誌》和悼念長詩,高度評價了淩準在“六經”和史學上的造詣。